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大清认为的根基,旗人早已高度汉化,其实就是汉人。

可以这么说,大清还没有灭亡,满族就已经不存在了。

要不然今天为什么少数满遗无论怎么折腾,也起不了大风浪呢。

而且这是大势所趋,未来满族还会越来越彻底汉化,最终民族彻底消失。

所以,满遗无论如何做都是徒劳的,至于你们要求满蒙独立,建立什么满洲国更是做梦了。



在清末时,旗人和汉人已经没什么区别。

旗人普通人连满语都不会讲了。在康熙时期,还是有一部分人会将满语的。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虽然想尽方法鼓励旗人将满语,但这玩意不太能够用得上。

因为满语第一并不是完善的语言,相当垃圾,同汉语无法相比。很多汉语的意思,用满语是说不出来的;第二汉人人数太多。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大族群吞并同化小族群,因为汉人不说满语,而汉人有绝对多数,普通旗人想要正常生活,不会讲汉语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入关之前,很多旗人讲汉语已经很溜了。



到了满清灭亡之前,会说满语的旗人已经凤毛麟角。

是溥仪回忆自己学习时已经是在退位之后了,虽然贪玩,但他对很多功课都比较感兴趣,唯独对满文提不起兴致。他有个满文老师叫做伊克坦,溥仪并不喜欢这个古板的老先生,以至于学习了多年之后,只会一个单词。那就是在满族大臣向他请安时,他会用满语说:伊立(平身)。

这段话是溥仪在晚年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所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消灭就代表文化消亡。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没了,哪里还有什么民族可言。

即便对自己的民族并没有认同感,为什么要给大清殉国呢?

难道有病。

满清灭亡时候,不但王公大臣、普通旗人无动于衷,连满族人组成的军队也直接拿着解散费,老老实实回家。

根本没有拼一拼打一打,明明枪就在手上。事实上,这些旗人随后迅速改变自己民族成分,都自称是汉人,最多是有满族血统而已。



当时全国的满族,仅有50万人。

结果建国后,搞什么民族优待,考试加分、各种补贴。

这下好了,满族摇身一变,突然出现了1000多万。明明是汉人,他也自称满族。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你可以看看《清史稿》,因为列传当中有忠义部分,专门记载为清朝殉节的烈士,其中就有不少清末为清朝殉节的人,其中有一个烈士在殉节前高呼,我今日乃不负大清矣!这是何等壮烈,当然这是站在传统忠君的角度来说的。

实际上,清末许多人由于接受了西方重视生命的思想没有选择殉节,而是当了遗民,就是不用民国国号和年号,要么使用传统的干支纪年要么就是公历,政治上也和民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里说个段子,建国后政协在商讨国号的时候,国民党左派提议用中华民国这个老黄历作为简称,但是遭到了政协里面几个大清遗民的坚决反对,所以这个提议也就没有通过。可见清遗民对民国的痛恨,可以说这已经超越了遗民心理,也就是我认同我出仕的王朝,而是上升到了亡国之恨的角度。这也正应了台湾学者林志宏的研究,民国乃敌国也。
清遗民是历史研究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因为他们奉行传统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却被污蔑为遗老遗少;政治上他们对民国的不认同甚至敌视,也在政治正确的环境中得不到重视。而且民国高官当中,也有不少人有遗民心理,最典型的就是徐世昌,袁世凯请他出山后他答应了,他弟弟就跑去劝他,说他受大清国恩,不能事二姓,他弟弟一边哭一边劝,他也跟着哭了一夜。后来,他还组织清遗民编撰诗集,而且他还对溥仪持君臣之礼,日记中也多有蒙恩赏的字样。

清朝遗民从时间上说主要分为两类人:

一、秉持君臣名分、忠君爱国等传统观念。很多大清遗民都秉承这些传统观念而选择为遗民以没世。比如罗振玉,只在清廷短时间供职就选择当清遗民,而且在日记当中为自己研究西学的行为忏悔;再比如王国维,从来没做过清朝的官,但是在清帝退位后以遗民自居,并且以研究国学明志;关中大儒牛兆廉,因曾经是清朝举人而认为与大清君臣名分已定,故成为遗民,他在《蓝田县志》里就直言了,廉生于清时,君臣名分早定,故一应称呼仍遵其旧,所以立名教之大防也;再比如夏震武,他做过清朝的学政,所以清亡后以大清遗老自居,足不入市。
牛兆廉
夏震武

不过有意思的是,牛兆廉和夏震武都是束发古装,也就是明朝那种装扮,这才是真正的戴发效忠。

二、在入民国后因为对民国的一系列乱象不满而选择作为大清遗民,以抒发自己对民国的不满。这类人是数量比较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末翻译大家林纾。林纾在革命后曾经积极拥护革命,并表示愿做共和国守法公民,但是一年之后他便以哭祭光绪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也就是选择做清遗民。
林纾以沧海孤臣自居,十一次哭祭光绪,曾令守陵卫士动容。因为在林纾心目中,光绪符合他所认同的圣主形象。溥仪曾经手书贞不绝俗的匾额赐予林纾,林纾作《御书记》:布衣之荣,至此云 极,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死必表于道曰:清处士林纾墓,示臣之死生,固与吾清相终始也。而且,林纾如此回应人们对他恋念故主的嘲讽:谓我好名,诉之;谓我作伪,听之。谓我中落之家奴,念念不忘故主, 则吾心也。可以说,林纾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但是为何一个用户共和的知识分子会最终变成一个不惜以中落之家奴来自喻的遗民?

实际上就是因为共和办的民不聊生。林纾本以为没了皇帝、建立了民国,国家就会富强,就会不受洋人的窝囊气,但是民国却是一个个野心家为了一己私利打着共和民主的旗号从国家身上割肉自肥,是一个个王八蛋上台当婊子立牌坊,结果就是民国不如大清。再者,民国建立后传统文化逐渐被排挤,甚至有消亡趋势,再者民国一群政治小丑登堂入室,导致世风日下,社会道德颓废,让很多旧式知识分子对民国不满。而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除了写批判文章之外,当清遗民就成了很多旧式知识分子的选择。

所以,很多清遗民他们本质上并非是效忠一家一姓,而是选择效忠传统文化,甚至更极端的以自杀的方式来表明立场,比如说沉水自尽的梁济、王国维,以怀念前朝、眷恋故主的方式来摆脱浑浊的世道,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一点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当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与其说王国维殉清,不如说王国维是殉了传统文化。这同时也能说明很多清朝遗民的心理,他们忠贞的对象的并非清史,或者说不完全是清室,而是传统文化。

我现在反而觉得,如果民国办的不错,反而清遗民的数量不会太多。

全文完

3

殉国?大清国是谁的国?六君子被斩首罪名之一即是“保中国不保大清”

大清国一个外来殖民政权罢了!

推翻大清是华夏儿女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伟大胜利!

只有脑袋被门夹了的清国豕尾奴才想殉清国!

4

如此烂国何以为它而死,不值亦,,,必仅人生美好,适者生存,,,良禽则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凡汉人亡国者,,多见忠臣良将士大夫为国殉节,为主尽忠,,,

5

不请自来,我的曾姑爷,苏完瓜尔佳氏,与我的曾姑奶奶,夫妻志死不吃民国饭,最后双双饿死,算不算为大清殉国?!

6

为什么要殉国?

首先溥仪皇帝还在,皇帝又没死?

明朝崇祯皇帝要逃跑,侍卫不给开门,北京城外60万大军,没有人愿意救他,他是走投无路才自杀的。

明朝是被推翻的,清朝是退位的,这是本质区别!


7

大清国是谁的国?

大清国一个外来殖民政权罢了!推翻大清是华夏儿女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伟大胜利!只有脑袋被门夹了的清国豕尾奴才想殉清国!

在说了大清亡国是和平的退位并不是武力退位,大清统治阶级都不认同国家的认识错误,就慈禧说过的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还有新思想运动使得清末有许多的进步人士,哪里会有殉国!

8

凭啥要为大清殉国呢?因为大清被列强打得满地爬、慈禧每天要吃一百多种美馔……是吗?呵呵呵呵,吾等汉人看热闹还来不及呢!


9

先说事实:有官员给清朝殉国,所谓“没人给清朝殉国”的说法纯属是想当然耳。

这个问题,其实你哪怕翻一翻《清史稿》,都能有基本的了解。

《清史稿》中有《忠义传》十篇,就是记录那些忠于大清,甚至最后给清朝殉国的人的生平。

其中,像是闽浙总督松寿,他是满洲正白旗人。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吞金自杀。

还有在西安脱离清朝后,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而死,追随者还有副都统承燕、克蒙额等。

清朝的宗室里载穆,他是允禵的五世孙,他也在目睹大势所趋后自杀。

底层的州县官如李秉钧,他是泰宁知县,确定清朝没有希望后,也选择了吞药自杀。


总而言之,为清朝殉国的人是有的。

但可以明确一点的是——为清朝殉国的人,远远不如其他朝代多。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清朝并不是一瞬间被敌人消灭的,而是以退位的形式,将政权移交给了民国政府。

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强烈的亡国意味。更何况,清朝的皇帝溥仪还活着,而且仍然在紫禁城保持着年号,和以前的朝代完全不同。

总而言之,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清朝殉国的人数以前面的朝代少很多。但虽然少,也不能说是没有吧。

10

所谓殉国只是一个伪命题!国永远是国!灭亡的只是一个政府而已!政府不爱百姓!百姓凭什么爱你这个所谓的政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