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晋从头到脚就没把蜀汉当成一个正经国家,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居然厚颜无耻到把自己的母国写成了一个地方小团体。

甚至在蜀汉开篇中,将刘焉和刘璋排在刘备前面。当然了,陈寿要在司马家混口饭吃,就必须要拍足了马屁才行。可是靠侮辱前主子来奉承后主子,这似乎非常不地道。

你就算跳槽,也不能把前一家公司给损得一塌糊涂吧?至少人家老板给你发工资了,更何况你们几代人都领着前任老板的工资。

蜀汉不设置史官,这也是陈寿在《三国志》里故意污蔑蜀汉的一个地方。只有正经国家才设立史官,蜀汉这种小团体,哪里有设立史官的必要呢?那么事实真的如此么?


陈寿在《三国志》里,自己就啪啪打脸了。

蜀汉不设立史官,是在后主传里曾经写道过: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这就是说蜀汉是没有设立史官的,很多事情即使发生了,也没有个正经机构将这些事情记载下来。既然没人记载下来,那么好了,陈寿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可是我们仔细读《三国志》的时候,就会发现,蜀汉不仅设立了史官,而且不止一个史官曾经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露面。

  • 1、景耀元年,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要是我没有看错的话,这句话里面出现了史官这两个字。而这句话同样也出现在后主传里面,是陈寿亲手写下来的。

这里的史官当然就是记录历史的官员,陈寿在文章结尾说蜀汉不设立史官,可是这里却提到了史官,岂不是自相矛盾?


  • 2、王崇补东观,许盖掌礼仪,又郤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书籍。斯则典校无缺,属辞有所矣。

这一段是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里所记录下来的。这是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细节做了一些总结归纳。

其中王崇所任的东观郎正是史官的一种,郤正所担任的秘书郎,其实也是史官的一种,所以怎么能说蜀汉没有史官呢?

这些可都是陈寿自己在文章里透露出来的细节,或许他本人没有发现,但是后人总归有人会慢慢研究出一些问题来。很显然,陈寿是说话了。


陈寿诋毁蜀汉,自然是有自己的用意。

陈寿是蜀汉人,自幼在蜀汉长大。他父亲的名字是没有在《三国志》里提到的,但是在《晋书,陈寿传》里却有提及。

陈寿的父亲本来是马谡的一名参将,在马谡丢失街亭以后,马谡被斩杀,陈寿的父亲也被诸葛亮处以髡刑,也就是把头发给剃了,赶出了军营。

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晋书》

这种刑罚在我们现代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在古代却非常严重,陈寿的父亲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所以回乡生下陈寿以后,肯定是觉得诸葛亮不公平。


这种态度或多或少会影响陈寿对诸葛亮的判断,毕竟陈寿是没有见过诸葛亮的。此后陈寿拜谯周做了老师。

谯周我们都知道,是个投降派,鼓励刘禅献出成都投降邓艾,这才让司马家灭了蜀汉。谯周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益州本地士族非常憋屈,认为刘备的到来是灾难,所以总是想要翻身做主人。

  1. 等到邓艾来了,谯周自然是喜上眉梢地劝刘禅投降了。陈寿作为谯周的徒弟,对刘备、诸葛亮这帮人的态度,自然没有那么好了。
  2. 父亲和老师对蜀汉政权都持有敌意的态度,那陈寿自然也会存在这种感情。他说蜀汉没有史官,其实就是推翻了蜀汉所能够存在的所有资料。
  3.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钟会带着大军进入成都,钟会被杀以后,钟会手下的那帮军士们,在成都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算有点史料,也都被这帮人给毁掉了。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三国志》就成了我们研究蜀汉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唯一的第一手资料。后世不管写多少文章,都比不上《三国志》来得真切。这就是陈寿的目的。


蜀汉的组织架构,是最接近东汉王朝的。

魏蜀吴三国,很多人最瞧不起的就是蜀汉,为什么?因为蜀汉地盘小,人口也少,完全没有资格一统江山。

其实我们对蜀汉是有误解的,三国之中,只有蜀汉是将东汉王朝当成正统王朝来看待的,也只有蜀汉是延续了东汉所有组织架构的一个集团。

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三国志》

曹魏和东吴都是想要改朝换代了,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搞一套属于自己的组织架构,包括人才聘用方式也可以改。

比如说曹魏不就废除了东汉的察举制,改用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了么?而蜀汉以东汉作为正统,一直都想要将东汉延续下去,所以东汉的一整套东西,蜀汉都延续了下来。

刘备以许靖为司徒,刘巴为财政部长,其实就是为了延续东汉的一切,以此证明自己是正统王朝的延续。

因此蜀汉没有任何理由不设立史官,陈寿在《三国志》的这句话可算是把人给得罪透了,毕竟不是什么慌都可以乱撒的,这不由得让人们开始怀疑《三国志》本身的真实性。


总结:让史官完全写实,这不现实

都说写史书的,要百分之百的客观,可是这现实么?当然不现实。只要你是个人,那么你就带有个人感情,那肯定会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史料之中。

司马迁是这样,陈寿自然也不能例外。我们不能怪罪陈寿对蜀汉有偏见,毕竟任何一个人遭遇了陈寿的生活,也会对蜀汉产生偏见。

宦官黄皓当权以后,陈寿不愿屈服,所以被各种贬谪,这也在陈寿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陈寿在诸葛亮传里把诸葛亮写得很感人,这是没办法,他写的那些事情大家都知道,这没法造假。

可是却在后主传里把诸葛亮看成了董卓一般的人,陈寿怎么不把他看成曹操那样的人呢?还不是因为不敢吗?司马家是靠曹操起家的,这点马屁还是要拍一下的。所以对陈寿这么写,我们需要表示理解。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其实历来就有争议,蜀汉没有史官的说法,起源于《三国志 蜀书 后主传》中所记载的: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意思就是说,蜀汉朝廷没有史官,啥事儿都没有个专门的记述,诸葛丞相虽然治国有一套,但是这方面的工作,其实还是不到位的。


然后,又有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那就是,陈寿这么说,是在报复诸葛亮,为什么呢?

因为在《三国志 蜀书》当中有着很多史官类的记述,比如,《三国志 蜀书 后主传》中曾经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又比如在《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里记载为: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在《三国志 蜀书 费祎传》中则有着这样的记载:

“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这里面,不仅出现了史官的字眼,而且还存在着灾异的记载,这么明确的事实,不是陈寿在打自己的脸吗?

加之在《晋书》陈寿本传中记载,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部将,诸葛亮处罚马谡的时候,陈寿的父亲受到了牵连,被剃光了头发,因此,陈寿想要借此机会来黑一下诸葛亮,更有的人认为,陈寿屈膝投降,将自己的国家降级为地方政权去记载,这是极其厚颜无耻到。

但这么说,实际上,太低估一位史学家的操守了,陈寿的父亲犯罪,受到处罚,这是应该的,且陈寿自己本人就在《蜀书》当中写到,诸葛亮处理各种事情,法律严明,人们都心服口服,这不是你父亲没犯事,平白无故的受处分,街亭惨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这是多大的罪过?


陈寿如果这么小心眼,此事怀恨在心五十多年,为什么在《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中充满着对诸葛亮的崇敬,还要整理诸葛亮的文集,有的人认为,这可能也是互见法,但是这与司马迁对刘邦的记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样的说法,过于揣测人心,那么,蜀汉,是不是真的没有史官呢?

蜀汉,是有史官的,但是,又是没有史官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很简单,陈寿所说的是,国家没有专门记录历史的,以至于有些事情大多不知道了,这就证明,有的事情,还是知道的,还是有其他兼职类记录历史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史官,有两类,一类是专门记载历史的,一类是专门观察天象的,在西汉时期,都归太史令负责,但是到了东汉,史官便出现了兼职的现象,记载历史有兰台、东观、秘书阁等,他们类似于国家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员一样,蜀汉在刘备诸葛亮时期出现了秘书,诸葛亮以后出现了东观,比如可以知道的是郤正、陈寿、王崇等人都曾担任过这类职务。

所以,蜀汉一定是有史官的,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著作郎等来修筑国家历史,这样的专业职属看待蜀汉的兼职,那么说蜀汉没有专业记载历史的人员,自然也是正确的。


而也正是因为蜀汉的史官大多是兼职,要么是搞教育,要么是看天象,甚至说东观这类机构都未见得有多大的实权,得不到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自然在修史方面,也就差了些。

因此,陈寿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蜀汉没有专职的史官,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所以大多数历史散失了。

当然,魏晋不承认蜀汉有史官,自然也是有着以正朔大一统的政权来蔑视压制所谓的地方政权的看法,这便是其中的一些原因,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到您,谢谢。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三国志研究》

3

简单来说,季汉有史官,但没有下诏修史。


季汉也就是蜀汉,曹魏的死对头,二者从根本法理上就存在着对立,毕竟曹魏以受汉禅而立,蜀汉以汉室继承人自居,二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西晋又来自于曹魏禅让,陈寿在西晋写《三国志》,自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

最主要一点,尊曹魏为正统,蜀汉和东吴只是地方政权。曹魏君主有本纪,汉末那些群雄均列于曹魏本纪之后,而蜀汉和东吴君主只有列传,刘焉父子的传记还排在刘备前面。

这么说来,所谓的季汉没有史官,不置史,是不是魏晋王朝压力下陈寿的污蔑呢?显然不是,因为陈寿写的很清楚,季汉有史官。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但这里的史官,指的并不是记述历史的官员,而是太史令,他的主要职能是天文学,也就是看星象。


要说最著名的太史令,非司马迁莫属,我们知道司马迁写了一本《史记》,被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每篇末尾司马迁都加上一句“太史公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让很多人误以为太史令是专职修史的。

但司马迁的主要职责其实是掌管天文历法,《太初历》就是在他和公孙卿等人提议之后,由汉武帝下诏指定的。相对而言,记述历史属于太史令做可以,不做也没人怪罪的工作,《史记》也不是汉朝官方的史书,而是司马迁自己借着职务便利,查阅官方藏书后,自己写的一部私史。

汉昭帝以后,太史令不再负责收受郡国计书,史官职能逐渐削弱,天官职能日益突出,到东汉建立,太史令只剩下了天官职能。

太史令原本算是史官和天官的兼职体,现在只剩下天官,记录历史的活谁来干呢?根据时期的不同,可以分由兰台(明帝时)、东观(章帝至献帝初)和秘书监(献帝时)三个机构负责,这些机构就是当时的国家档案馆。


在这些机构里的兰台令史、东观校书郎中(校书郎)和秘书监就是档案馆的管理员,一般文化水平都很高,让他们守着一堆文献,不顺手记点历史,都对不起这么好的资源。

当东汉朝廷需要修史的时候,往往会把这些近水楼台的人叫来,临时充当修撰工作的负责人,等修完了继续回去当管理员。

这样的兼职史官,季汉是原原本本保留了的,陈寿本人就当过季汉的东观秘书郎,他自己也记了几个同行。

《华阳国志》: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

《三国志·蜀书·卻正传》: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

但蜀汉跟曹魏和东吴的不同在于,蜀汉始终没有出现专门负责记史的官员,东观秘书郎这些只是兼职,而且没有诏书让他们兼职修史,他们只是自己在记,能不能流传出去还是个问题。

曹魏在魏明帝时期设立作郎专门负责修史和注记工作。东吴则在孙权在位末期,将太史令的职责变回西汉时期,兼职修史,到末帝孙皓时期设立了左、右国史,左国史负责修撰国史,右国史负责注记起居,专业化程度比曹魏更高。


这两国在搞史官专业化的同时,也下令修史,只是不怎么成功。

魏史,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又命侍中韦诞、应璩,秘书监王沈、大将军从事中郎阮藉,司徒右长史孙该、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四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


吴大帝之季年,始命太史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文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敕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访求往事,相与记述。并作之中,曜、莹为首。当归命侯时,昭广先亡,曜、莹徙黜,史官久阙,书遂无闻。覈表请召曜、莹续成前史,其后曜独终其书,定为五十五卷。——《史通·外篇·古今正史》

这几本史书,基本被认为废品,陈胜作《三国志》的时候,也很少参照他们,那陈寿在《后主传》的评语大概可以理解了。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陈寿应该是在抱怨蜀汉既没有专职的史官,也没有下诏修史,导致他的资料很不全吧。

4

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蜀汉也叫季汉,为什么当时没有置史,我个人认为①尚未克复中原,未及真正意义上的正统,因此暂不修史。

②修国史工作量大,耗费人力和时间。尤其在诸葛亮时期(北伐时期),故不轻易展开。

目前比较主流的解释是季汉的史官形态,虽无置史官,但实际上有行“记史”之事的官员和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观点:比如季汉结构更类似临时军,政,府,与正统王朝相比,缺少了多朝制典仪官衔,史官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这些都是原因,或者原因之一。

说到底,没有“史官”只是意味着缺少了“蜀汉官方史料”。陈寿之所以腹诽史官问题,是因为他在编纂《三国志》时第一个需要接触的就是官方史料,以官方记载为依据和参考,然后再综合地方志、文献记载等。

然而官方史料也有着致命硬伤——对某些方面不可避免的作伪、溢美。

例子很多了,比如同一段话在《吴书》和《江表传》中截然不同的态度,完全可以倒推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那肯定有一个有所隐瞒。陈寿编撰《三国志》过程中虽然稍有筛选,但终究也只能留下一个,而且很大程度是官方的那一个。

蜀汉不修国史自然不是想掩藏什么,事实恰恰相反,那些越急着给自己洗白、溢美的人,反而越急着修史——比。如司马懿,比如孙权。

相比之下,诸葛亮对修史的放置,反而有点“随便后人评说”的意味

史书里记载的他的错漏,都是他自己宣扬出去的,要是能学学隔壁曹老板孙老板甩锅推诿的功夫,估计后世风评还能再创新高。

5

蜀汉有皇帝、丞相、司徒、司马、司空,这是政权正常运作的实际需要,而太史是记录全国历史档案的官员,在未取得全国政权前,蜀汉的史官可能用了其它名称,治国严谨的诸葛亮不可能不设史官。

说蜀汉没有史官,很可能是陈寿对蜀汉历史档案的一种保护,目的是告诉司马氏,蜀汉没有史官,就没有正式国史,也就不用费力查抄没收销毁了。

陈寿对蜀汉是有感情的,他能称蜀汉为季汉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排行第三为季,相当于汉朝有西汉、东汉、季汉三朝,既汉朝有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这样说来,曹魏政权、晋司马政权倒象旁枝了。称季汉的手法,使得晋司马政权有了既终结曹魏政权,又承续大汉正统两大历史功绩,这既抬高了晋司马政权的历史地位,又提升了蜀汉的历史地位,这可苦了曹魏政权,就象凸兀生长在大汉正统主干旁的毒瘤,遭人脾视千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