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满腹经纶,礼贤下士,背景显赫,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有才华的富二代。按理讲这样的人应该有个好的结局,偏偏这个公子哥结局很凄凉!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魏安釐王当上皇帝后,将其封于信陵,故称信陵君。

信陵君拥有丰厚的资产,他散尽千金来蓄养门客,据说他的门客有三千人!三千门客都听他差遣,这三千人各行各业的都有,那么这些人能干什么呢?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

  信陵君跟魏安釐王下棋,有人报告赵国入侵,魏安釐王很紧张,信陵君却头也不抬地说是假情报,是赵王在打猎。过了一会,新的报告来了,果然是赵王在打猎。

  

为什么信陵君能够知道地那么清楚,因为他在赵王身边有探子,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清楚。但是这一举动,引起了他哥哥的猜忌。身边放着这么一个有才华的弟弟,他怕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他禁止信陵君参与朝政。不参与就不参与吧,谁让哥哥不信任自己,反正自己有封地,不缺钱,每天吃喝玩乐岂不美哉!

直到邯郸之战爆发,打破了兄弟之间的平静。邯郸之战发生在长平之战后,长平之战秦国打败赵国,赵国联合魏国,楚国等,准备合众抗秦。本来答应出兵支援的魏国,被秦国吓得不敢出兵了,奈何赵国不是秦国对手,所以赵国的平原君不断请求信陵君,信陵君也不断上书求魏王出兵,但是魏王无动于衷。无奈之下,信陵君采纳了门客的建议,窃取魏军兵符,自己率八万魏军前去救赵,解了邯郸之围,这就是“窃符救赵”。

仗是打赢了,但是窃取兵符这可是犯了大忌。信陵君知道自己犯了大忌,回去之后他哥哥定不会放过他,所以他留在了赵国。十年后,秦国攻打魏国,魏国连连战败,魏安釐王没办法,只得求助于远在赵国的弟弟。信陵君回国后,统率魏国军队。但他知道只凭借魏国肯定打不过秦国,所以他也搞合众抗秦,最终,拉起一支五国联军,一路打到了函谷关,威震天下。信陵君的威望彻底建立了起来,但是伴随而来的是魏安釐王对他的猜忌值直线上升。这时候,秦国的一个离间计就把信陵君又拉到谷底。

这一次,信陵君对他哥哥彻底失望了,他不再期待一个获得信任的机会,而是沉湎于酒色,四年后郁郁而终。信陵君的悲催是他生错了年代,他没有遇到一个明君,致使自己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是千里马的悲哀!

最佳贡献者
2

战国四公子之中,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但在我心目之中,真正能称之为英雄者,只信陵君魏无忌一人而已,同时,信陵君魏无忌也是汉高祖刘邦特别认同和尊敬的一个人。

信陵君魏无忌到底有多牛呢?有一次他在和魏王下棋的时候,又有人来报说边境上有异动,赵国好像要进攻魏国。魏王大惊,准备安排人应对,魏无忌却说不要担心,一会儿再说。不一会儿,魏无忌的门客便向魏无忌禀报说赵王不过是在边境上打猎,根本没有威胁魏国的意思,而随后魏国边境的战报传来,赵王确实是打猎,根本没有进攻魏国的意图。

由此可见,魏无忌眼线遍布战国,情报网四通八达。但这件事也让魏王对于信陵君心存忌惮,自己做为一国之君,消息竟然没有一位公子灵通,这不仅仅是尴尬的问题,而是威胁的问题。

提到信陵君魏无忌的大功,恐怕就是围魏救赵了,但是围魏救赵的大功,却不是为魏国建立的,而是对赵国的大恩,还是信陵君魏无忌个人对赵国的私恩。对于魏国而言,魏无忌不仅无功而且有罪,就如他为了救赵国盗取了兵符,利用了魏王身边最信任的女人,杀死了魏国的大将晋鄙。这些做法对于魏国来讲,不是有功而是有罪,甚至可以说是叛国之大罪。

对于魏王来讲同样是巨大的威胁,自己枕边最信任的人听从魏无忌的指令,自己的近侍为魏无忌传递消息,自己的大将被魏无忌随意杀戮,自己的兵符随时可以被拿走,那自己这个国君之位,是不是也随时可以被信陵君夺去呢?作为君主没有不担心自己的位置被人所取代的,而信陵君这个亲弟弟,就是自己王位最大的威胁。信陵君养士尽管为国为民,但却不是为了自己这个王。

因此,最后不完全是秦人的反间计有多大作用,而是魏王本身就对信陵君心存怨恨,并且不信任的缘故。信陵君对于自己的哥哥魏王十分失望,他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和门客们纵欲无度,整日整夜的饮酒狂歌,不久后就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了世界。

一代英雄悲剧谢幕,信陵君魏无忌带着对祖国的眷恋,对于哥哥的无奈,对生命的放弃,永远离开了那个时代。他不知道若干年后,有一个少年,仰慕信陵君的威名,跟从他的门客张耳,成为了搅动时代的英雄,这个少年的名字叫刘季,也就是汉高祖刘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3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及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这里面魏无忌和赵胜,都是王族,魏无忌的父亲是魏昭王,而赵胜的父亲则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魏无忌这一生可以说相当精彩,和其他几个公子不同的是,魏无忌同时在赵国和魏国都享有盛名。

可以说不管在母国魏国,还是在赵国,魏无忌都是说得上话的人。他也曾经挽救过两国的命运,但正因为一直游离于两家之间,所以同时不被两家所信任,这或许就是他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


窃符救赵,这一出把戏算是彻底得罪了魏安釐王。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白起带着大军直奔邯郸而来,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很显然秦昭襄王是要灭了赵国的。

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只好请平原君赵胜前来商量退敌之策,赵胜娶了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所以他便想到了让使者请魏国军队前来相助。

使者到了魏国,先后向魏安釐王和魏无忌说明了情况,毕竟是亲戚关系,魏安釐王也不好推辞,所以就派大将晋鄙带着10万大军前去支援。

可走到边境的时候,魏安釐王就后悔了,因为秦国使者也来了,他们表示如果有人敢救赵国,那么灭了赵国以后,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这个国家。


这话吓得魏安釐王立刻让晋鄙停在了边境线上,不敢进入赵国。魏无忌可就急坏了,在谋士的建议下,魏无忌买通了魏安釐王身边的美人,偷取了兵符前往晋鄙的军营。

他带着的大力士将晋鄙杀害后,魏无忌夺取了魏军的军权。精简人员以后,魏无忌带着8万精兵前往赵国救援,终于挽救了赵国的危局。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魏无忌是赵国的大救星,赵孝成王甚至打算赏赐他5座城池给他做封地。但同时他也彻底得罪了魏安釐王,不敢回到魏国去了。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籣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史记》

他在赵国一呆就是十多年时间,这期间赵孝成王对他是无微不至,可以说是以最高礼节对待魏无忌了,手里有一票门客,真的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魏安釐王虽然也曾经要求魏无忌回去,可魏无忌打死了也不愿意回去。毕竟犯下的罪过太大,回去也不会有好下场。


魏无忌占尽了平原君赵胜的风头。

原来平原君赵胜,那是赵国响当当的公子,也是魏无忌的姐夫。他在赵国的地位,和魏无忌在魏国的地位是一样的。

可是魏无忌来到赵国,救了赵国以后,他们俩的地位就完全发生了反差。魏无忌显然要比赵胜高一头,不管是在赵孝成王这里,还是在魏国大臣的心目中。

有一次魏无忌去暗访两位贤才,结果赵胜却觉得魏无忌是找酒徒喝酒,并且向老婆抱怨魏无忌的不是,结果魏无忌知道以后,连忙要离开赵国。

其实他根本不想走,为此赵胜这才丢了脸面前来求他留下。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影响却很大。

因为这件事使得大家看出,赵胜不认识贤才,而魏无忌是个礼贤下士的主人。为此大量赵胜的门客投奔到了魏无忌门下,一时间魏无忌成为了赵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人红是非多,赵孝成王也乐得如此,赵胜是赵孝成王的叔叔,好歹也是王族。可是他手握门客数千,个个都是好手,这让赵孝成王心里很慌。

这就跟魏安釐王忌惮魏无忌一样,毕竟大家都有继承权,你这么牛皮,怎么不取代我的位置?为此赵孝成王乐于见到魏无忌的气焰盖过赵胜,毕竟魏无忌在赵国是没有继承权的。而且只要魏无忌在赵国,就没有哪个国家敢再欺负赵国的。


魏无忌回援救魏,却换不回魏安釐王的信任。

魏无忌在赵国的小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滋润的,他的名气和功劳都盖过了老前辈平原君赵胜,他自然是非常高兴。

为此他在赵国舒舒服服地过了十多年小日子,这个时候秦国大将蒙骜带着大军攻打魏国,眼看着就要打进大梁城了,魏安釐王立刻派人去请魏无忌回来救援。

可是魏无忌哪里敢回去呢?他怕自己被魏安釐王清算,所以他不见任何使者。有个谋士就告诉魏无忌,如果秦军攻入大梁,灭了魏国,捣毁了魏国先人的坟茔,那你魏无忌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魏无忌恍然大悟,立刻带着门客们回到魏国,指挥魏国大军与蒙骜作战。周围诸侯国本来不肯救援魏国,一听说魏无忌回来了,于是纷纷出兵相助。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史记》

魏无忌带着五国联军大败秦军,解救了魏国的安危。这么一来魏无忌又成了魏国的大功臣,那么他是否应该得到魏安釐王至高无上的礼遇呢?

对不起,还是那句话,怀疑你有取代我的可能,那我怎么能容得下你?秦国动用了反间计,扬言魏无忌要取代魏王,因此魏安釐王立刻剥夺了魏无忌的兵权。


总结:魏无忌左右逢源,其实并不是英明之举。

魏无忌既然窃符救赵,这就说明他不可能再给魏国打工了。可是他偏偏又回来救魏国,因此才会落得那个下场。

忠于一方,那么这一方就会把你当成心腹来看待,吃两家聘礼,那么哪一家也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敌人稍微挑唆一下,你们这种不牢靠的关系,顷刻间就会崩塌。

魏无忌失去兵权以后,开始郁郁寡欢,整天饮酒作乐,结果仅仅4年时间,就把自己给喝死了。18年后,秦国灭魏国。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4

战国中后期,随着秦国的强大,关东六国贵族为了挽救自己国家,开始网罗天下人才,扩大自己的实力,这其中最杰出的人物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及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被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以做出的成绩来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贡献最大,曾经窃符救赵促成反秦联盟的形成,最终使得反秦联盟在邯郸之战中击败秦国,信陵君也因为这个成语而广为人知,实际上信陵君除了救赵国之外,还在魏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魏国复存。

因此李白曾经写诗赞誉道: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这样一个人,通常情况下,结局要么善终,要么惨烈,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信陵君最后却伤于酒色而亡,实在是让人想不到。

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少子,魏昭王死后其兄即位,是为魏安厘王,魏无忌则被封在信陵,因此人们都称魏无忌为信陵君。

在魏安厘王在位期间,魏国逐渐从战国初期的超级霸主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素有大志的信陵君想要恢复魏国曾经的荣光,为此,他网络天下人才,巅峰时期,门下食客三千,在当时的各国中颇有威望,其耳目也遍布各国。

据说有一次魏无忌与魏安厘王下棋的时候,有人传来赵国向魏国发兵,使得魏安厘王惶惶不安,结果魏无忌却说,那不过是赵王在打猎罢了。

原来魏无忌遍布各国的耳目中,竟然有的渗透到了赵王宫里面,对于赵国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这个故事一方面展现了魏无忌的情报才能,另一方面也让魏安厘王惶恐不安。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魏无忌竟然能把耳目安插在赵王宫,就能安插在魏王宫,假如魏无忌想要造反,那种隐患还是很大的,因此,魏安厘王开始疏远魏无忌,这对于一心想要做些事情的魏无忌来说,还是很难受的。

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趁着击败赵国发动了邯郸之战,意图灭亡赵国,这给了魏无忌一次显露手脚的机会,当然赵国形势岌岌可危,便向魏国救援,魏安厘王随即派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去增援,然而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却威胁魏安厘王,一旦魏国救援赵国,秦国将施展报复。

魏安厘王因此投鼠忌器,让晋鄙的十万大军在国境线上观望,这对赵国来说,形势还是十分危险的。

魏无忌再三请求魏王发兵,魏王始终不为所动,在这样的情况下,魏无忌听从门客的建议,策反魏安厘王最宠爱的老婆如姬偷得虎符,随即杀了魏国主将晋鄙,取得了军权,率军开拔,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虽然有夸张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魏无忌通过自己的情报网络,成功地取得了军队的指挥权。

对于任何一个君王来说,都是无法容忍弟弟夺得军队的兵权,杀害三军主将的行为的,魏无忌的救赵的结果虽然是伟岸的,但是过程应该是阴暗的,最终结果就是魏无忌再不敢回到魏国,而是留在了赵国,十几年没有回到魏国。

假如魏无忌一直待在赵国,下场应该也是极好的,但是在邯郸之战后,秦国很快恢复元气,再次开展对各国的蚕食,魏国也损失惨重,由于魏安厘王昏庸无能,无法抵挡秦军,就希望在赵国的魏无忌能够回来主持大局。

魏无忌于是回到魏国,担任上将军,以魏无忌的威望,又联合五国诸侯,联合伐秦,取得了合纵攻秦的胜利。

然而这也为魏无忌的结局埋下伏笔,在各国间,谁都知道魏国有信陵君魏无忌,而不知道魏王,使得魏安厘王十分忧惧,架空了魏无忌。

前面已经说到,魏无忌是一个胸怀大志,闲不住的人,在窃符救赵,五国联合伐秦后,却被魏国冷藏,这种感受是十分凄凉的,大概是为了找点事做,魏无忌整日沉迷酒色,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一代狠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落幕,实在是让人唏嘘!

5

主要是秦国使用离间计,派人持万金诋毁信陵君,离间魏王和信陵君关系。于是信陵君不得魏王重用,便推说有病,不去朝见魏王,与宾客日夜饮醇酒,且多近女色。如此四年,终于因饮酒过多,于公元前243年患病而死。秦国于是开始蚕食魏国,信陵君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灭。

6

信陵君虽然与孟尝、平原、春申并列为战国四公子,但是从信陵君的功绩和才能来说,各方面要超过其他三人,司马迁更评价信陵君“名冠诸侯”。有信陵君秦国十年不敢加兵于魏,魏安釐王三十年,一举把秦军打回函谷关,但即使如此人才,却被魏王猜疑,以酒色度日,这样持续了四年,因为饮酒过度去世。信陵君死后十八年,魏国在秦国蚕食下,最终灭亡。

信陵君最终结局凄惨原因:

功高盖主、权势敌国

这是国君猜忌文臣武将的通病,作为属下即使再有才能、再有功劳,也是在君主的英明领导下取得得,一旦自己的光辉遮挡了君主的领导,结局只有两个要么取之而代之,要么派排挤甚至被杀。而信陵君无疑就是后者。战国四君子都以养士为名,信陵君也不例外,他“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因为信陵君,秦军不敢加兵于赵。特别是在魏安釐王三十年,当时信陵君因为窃符救赵,在赵国避难,秦军日夜攻打魏国。魏王没有办法,只得求救信陵君。信陵君回国后,联络五国诸侯,击败秦国大将蒙骜,一举把秦国打回了函谷关。此时,信陵君“威振天下”,可以说自己光辉完全掩盖了魏王的光辉。因此,“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作为臣子的功劳,国君一旦无可封赏,那就只能被残忍的抹去。

地位特殊、手可通天

信陵君地位特殊,是因为他是“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正是这样的身份,也让他有了魏王的合法继承权。同时,在窃符救赵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信陵君的能量上至魏王身边的宠妃,下至看门屠狗之辈。信陵君可以通过魏王宠妃如姬,轻而易举偷取国之重器掌管三军的兵符,可以毫不费力击杀大将晋鄙,夺取十万大军的指挥权。可以说,在魏王看来,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不是秦国,而是信陵君。有信陵君存在魏王如坐针毡,特别是掌握军权的信陵君,更是可以轻而易举代替自己。所以,即使信陵君有挽救魏国于危亡的大功,魏王也要解除信陵君军权。

秦国反间、火上浇油

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将反间计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了甚至超过几十万大军的能量。正是长平之战的反间计,让赵王成功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最终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极大摧毁了赵国的军事力量;后期,面对赵军名将李牧,即使王翦也不能取胜,还是通过反间计诱使赵王杀死李牧,成功灭赵。面对信陵君,秦军同样使出了反间计,他们拿出万两黄金,贿赂晋鄙的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诋毁信陵君,讲“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諸侯將皆属,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这样的话七分实,三分假,诸侯知道信陵君、不知魏王,畏惧信陵君是真,拥立信陵君称王是假,更有甚者,直接派人到信陵君府上祝贺、询问能不能为王。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自然闹得大梁满城风雨,再加上魏王之前的猜疑,最终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自然了解情况,为了保命避免猜疑,只得以酒色度过余生。

7

信陵君与王博弈实告赵王北境举烽“非为寇也”,是诚于兄弟之谊、君臣之义;窃符救赵是出于“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的侠义;魏安釐三十年“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是出于恤“先王之宗庙”的赤情。赫赫声名与战功挽救赵魏于虎狼之口,使强秦畏惧、寝食难安,使各国诸侯宾客竭诚献策联合抗秦。

一、门客这类边缘人物的共同宿命

信陵君人生的两次低谷却值得后人深思。一是惧魏安釐王怒“矫杀晋鄙”,而“独与客留赵”长达十年之久;一是河外大胜后返回故里却被毁废,而“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年,竟病酒而卒。有人感喟信陵君的结局仍不免“才高遭嫉”、“兔死狗烹”,也有人痛惜信陵君的性格弱点自致不得善终。在这两段时间,信陵君不再是一个号统英才的王者形象,恰是一个沦落失意的臣民形象,从依附于权重的本质属性而言,他作为门客这类边缘人物的宿命。

二、横遭毁废是诸多贤能才人的共同厄运

君王的专制本质必然导致伴君伴虎,也必然导致对忠良的情感和人格的践踏更为残酷。《所谓“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也正是信陵君的真实写照。流亡赵国,虽无理色、辞令、毛发肌肤的羞辱,但遥遥无期的放逐已在本质上剥夺了信陵君赖以立命的重要权利。长久的客居和价值平台的缺位,使信陵君渐渐在赵国的五座封邑面前呈“摇尾”之态,“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而最终门客之所以能及时惊醒他,是因为“负于魏”“以有魏”的推心之辞,但功高盖主已无法再得君王信任。

魏安釐三十年,秦国再次袭击魏国,给信陵君提供了重要契机。身带上将军大印败走秦军,客居公子荣归故国;《魏公子兵法》蜚声四海,英雄韬略世人尽知。信陵君迎来了人生最后的高峰,但也迎来了更彻底的毁黜的结局。魏安釐王对谗言“不能不信”之根本原因,貌似反常实为必然的伴君命运,信陵君心知肚明。作为臣子的信陵君如此忠于“君君、臣臣”,但他需要的贤明、谦和、大度、从容的王者领袖形象魏安釐王并不可能实现。信陵君将边缘人物引向价值中心,与信陵君被迫从舞台中心流亡到边缘,也正以强烈的反差更鲜明地表达了统治者的专制本质,以及个人生的价值被悬空后的大苦大悲之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战国宾客来说只有建立功业,显身扬名,才能得其正而死,最终得到安息,对信陵君而言,虽然这些都已实现,但他的使命是否已经完成却很难界定。信陵君在人生的最后四年里被彻底边缘化,他未竟的立功生涯形存而实亡,他因之而自决的取舍,究竟该如何看待,此刻儒家所主张的生死观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后人对信陵君的命运结局多有痛惜、同情之意,而信陵君的选择,却喻示了:死并非独为生的一部分,实现生的意义的可能性并不一定能如愿,延续生的价值也并不必独以建功立业、彰显名节为旨。感官体验,以及迫切感应人生天地间起始终结的自然规律也终成为信陵君价值失意后的直接港湾。信陵君貌似不珍生的最终选择,却是以绝处的生命姿态撰写着耿耿遗恨与悲凉。这种被迫的既非“死节”,又非“死国”的死亡方式,追问了社会价值的边缘上人对自然层面的生命本体的体验意义,也消解了死亡的意义指向的唯一性:死亡的价值除了可以指向生的入世意义,还可以指向与入世无关的极乐而独立存在。至此,信陵君这一悲剧人物也便超越了简单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意义,而在毁灭以外衍生了死亡的新生意义。




8

因为信陵君过于优秀,以至于魏安釐[lí]王担心他功高盖主,所以夺了他的兵权,从而导致他郁郁而终。信陵君与魏安釐王是异母兄弟,“信陵君”这个称号便是在魏安釐王继承王位之后受封的。信陵君不论是在魏国国内,还是在其它诸侯国都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其原因在于他十分礼贤下士,且军事才能非常突出。

在礼贤下士方面,当时魏国境内有一名年逾七十的隐士虽才能出众,但因家境贫寒始终只是一守门小吏。信陵君听闻该隐士的事迹之后便前去想请,为了劝说该隐士加入他门下,他还亲自驾车前去接隐士参加酒席。该隐士被信陵君的诚意所打动,所以故意在乘车前往酒席途中借故让信陵君于人来人往的集市中停留。如此一来,此事便被更多的人知晓,信陵君礼贤下士这一名声也便更加落实下来。而此事过后,这位隐士便成为信陵君的门客之一。

在军事才能方面,信陵君曾经“窃符救赵”,保魏国十多年不受侵犯。就“窃符救赵”这一事来说,赵国因抵挡不住秦国的入侵而向魏国求救。因两国有姻亲关系,所以魏王在收到赵国的求救信之后便派出十万士兵前去救援。谁知秦国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便派人警告魏王,从而使得魏国救兵抵达赵国附近之后只在一旁观望。信陵君听闻此事便使计偷取出兵符,然后凭借此兵符率领魏军大胜秦军。

此战役过后,包括秦国在内的诸多诸侯国都因忌惮信陵君的存在而不敢对魏国出兵。就这样安稳地过了十几年之后,恢复元气的秦国开始出兵报复魏国。当时信陵君因“窃符救赵”一事引得魏王不喜,故而一直居住在赵国。待魏国受到秦军入侵时魏王连忙将信陵君召回,魏军在信陵君的带领下再一次打败秦军。经此一战,信陵君更是名声大震。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魏王才会对信陵君愈发忌惮,最后更是夺了他的兵权。

被夺了兵权的信陵君从此郁郁寡欢,沉迷于酒色,仅四年左右的时间便去世了。

9

在《史记》中,战国四公子被分别被立传,几乎成了战国的标签之一,后世对他们的大名也是耳熟能详。但这四位人生赢家,最终结局大都不怎么好。原因是由他们的身份注定:让人们敬仰、艳羡的公子们,实际上是强化王权的阻碍,即,他们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存在。

咱们先明确下战国时期“公子”的概念。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的尊称,顾名思义,他们的儿子就是公子。当然,接班诸侯的儿子自然就会升级。战国时直接以“公子”字眼为称呼的贵族中,最出名的就是秦国的公子虔。起初他被商鞅割掉鼻子,后来终于报仇雪恨,以谋反之名弄死了商鞅。公子虔名叫嬴虔,是秦献公之子、秦孝公的异母哥哥。

但严格来说,我们熟知的战国四公子,并不都符合上述身份标准。



孟尝君田文,他的父亲田婴并不是诸侯,叔叔齐宣王才是;齐缗王则是他的堂兄;

春申君黄歇甚至不属于王室。楚考烈王还是太子的时候,被送往咸阳做人质;黄歇作为贴身大秘,仗义的两肋插刀,为了掩护太子回国甚至甘愿赴死。后来楚考烈王投桃报李,给予了黄歇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殊荣。

剩下的两位则是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公子。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

信陵君魏无忌,则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

但这四位中,得到司马迁认同、被其称为“公子”的只有信陵君一人;其他的,只是按照封爵被称为“君”。具体原因后文会提到



笔者为什么说战国四公子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存在?看看他们的特点就会明白:

其一,这些公子们都是有封地的,可以理解为诸侯下面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他们享有人事、行政、税收等权利。

比如赵国名将赵奢在当税务官的时候,就曾跑去平原君家收税,直接被下人轰出门。

孟尝君田文,有一次在众多门客里找人替他在封地收税:“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

黄歇最初的封地是“淮北地十二县”,后来又主动换到了吴国的故都。

其二,四公子权势滔天、出将入相

楚考烈王即位后,就任命黄歇为相,而且一待就是20多年。此外,无论是合纵攻秦,还是救援赵国邯郸之围,楚国的领军人一律是黄歇。

孟尝君不仅担任过齐相,甚至还做过秦相。六国合纵攻秦时,率领齐军的也是他,为了当骑墙派、两边不得罪,他还故意拖延行军速度。

邯郸之战期间,赵国依靠平原君到处搬救兵,最终才渡过了一劫。

而信陵君魏无忌那就更牛了。秦军包围邯郸时,他窃符杀将、领兵救赵;后来魏国被秦军包围时,他又振臂一呼,率领各国联军痛击秦军,甚至追杀到了函谷关。



其三,他们手下人才济济、自成体系

战国四公子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养士”。依靠着封地的财富,他们每个人都轻而易举的供养几千各门客,甚至连这些门客的家人都要照顾到。比如孟尝君对待门客:“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

在很多时候,这些公子手下的人才队伍甚至比国君本人还要强大。比如信陵君的门客,就遍布各个诸侯身边,赵王的一举一动都尽在他掌握,这一点也让他的哥哥魏安釐王惊恐不已,心里估计在想:“别国君主都被你监视,我可咋整?”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门客眼里只有公子、没有国君。信陵君的门客侯生出主意偷取魏王的兵符,并派人亲手击杀魏将晋鄙。

不过,这四位中,真正求才若渴的只有信陵君,其他三位基本上都有沽名钓誉之嫌,因为这事,信陵君还差点跟自己的姐夫平原君翻脸。这也是司马迁对信陵君高看一眼的原因之一。

其四,除了春申君外,其他三位都出自王室,也就是说,在血统上、法理上,符合获取本国权利的法理基础。即:如果愿意的话,相对于权臣而言,他们篡权的障碍更少



因此,战国四公子,其实就是游离于王权之外的存在;而且由于身份血统的特殊性,他们在政权体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春申君除外)。形势需要时,他们是国君的得力助手;反之,则是对王权的巨大威胁。

所以,当信陵君告诉自己哥哥,自己在找王身边安排了眼线时,对方的反应不是高兴,而是畏惧:“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当信陵君率领各国联军挽救国难时,秦国造谣他觊觎魏王的位置,魏安釐王立即夺取了弟弟的兵权。

两次因为才能被哥哥废除权力的信陵君,从此万念俱灰,彻夜沉迷酒色,“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身体也因此逐渐垮掉、四年后郁郁而终。



而孟尝君、春申君的下场则堪称惨烈。其中,孟尝君更是以行动证明:自己真的是王权的现实阻碍。

孟尝君是自己作死。他养士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他甚至公开宣称,只要能让自己出名,门客们受贿都没关系。而他的食客中,逃犯、罪人大有人在,封地几乎变成了犯人们的避难所。司马光说他是“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过于嚣张,也引起了国君的不满。齐湣王灭宋后,就着手除掉孟尝君。后者立即跑到魏国,联合秦、赵、燕一同伐齐。也就是说,当时齐国几乎被灭亡,齐国的孟尝君功不可没....这估计是最早的带路党吧

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权狗咬狗,被齐、魏趁机联手做掉,没留下一个后裔,也算是罪有应得。



所以我们发现,在秦统一六国后,战国四公子这样的特殊贵族就彻底沦为了历史。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不可能允许这种分解皇权的存在。

其实后世的藩王,有点像先秦的公子,但此时他们大多没什么凌驾于官僚体系之上的特权。而曾经给予子弟实权的朝代,后来不得不主动“削藩”;分封最为彻底的西晋,则彻底被八王之乱给整死。

因此,即使信陵君德才兼备、堪称贤能,但他注定了会被被排挤,毕竟这既是“功高震主”的常规解决方案,也是“王权不容分割”的现实需要

10

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无忌虽有大功于国,可因曾杀将夺权被兄长魏安釐王怨恨,虽然后来又不计前嫌从赵国召回魏无忌,但从此也不再信任重用,处处提防最终郁郁而终,结局凄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