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2020-08-31 00:03阅读(471)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导语: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样的诗句。这句诗的出处和时代背景是

1

导语: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样的诗句。这句诗的出处和时代背景是怎么样呢?诗中引用的几处典故又出自那里呢?空山借邀请回答问题之机,就主席这首诗的用意、本义进行简单分析。

一、诗句出处及写作背景

毛泽东主席一生写过三首关于贾谊的诗

一首是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初次见到好友罗章龙时,在送给罗章龙的诗中,主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

毛主席对于贾谊的才华是赞赏的,对于贾谊的遭遇是同情的,对于贾谊一生未展平生抱负是惋惜的。

另两首是毛主席建国后,在读史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撰写的。其中一首《七绝·贾谊》诗中,就有问答中提到的这两句诗。原文是: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纵观全诗,毛泽东主席虽然肯定贾谊的才华,并对其自比屈原、怀才不遇的结局感到惋惜。但对于贾谊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古代文人所通常具有的愚忠、胆弱性格进行了强烈批评。

那么诗中提到的“贾生吊屈原、梁王坠马”的典故,历史上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二、诗句引用典故的渊源分析

1.“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这是对贾谊一生的肯定与赞赏。

诗中的“贾生”便是指西汉初年的文学家贾谊。贾谊少年成名,才思敏捷。21岁就成为汉文帝时最年轻的博士。年轻人总有年轻人的毛病,成名越早,越容易激进冲动,恃才自傲,把握不好自己的命运。

贾谊针对当时的朝政时弊,提出了很多主张改革的建议,自然受到当时朝中权臣周勃、灌婴、冯敬等人的排挤。汉文帝又是一个守成稳重的皇帝。郁郁不得志的贾谊便被疏远,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在离京赴任长沙途中,经过湖南湘江时,因为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吊屈原赋》。湘江边上,面对涛涛洪水,一个年轻的书生,仰天长啸。百年前的屈原,因为楚国权贵的排挤,而投江自殁。面对吊屈投江处,年轻的贾谊通过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这就是前两句诗的来源出处。

专门详细介绍这两句诗的出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两句诗的典故渊源。

2.“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是对以贾谊为代表的封建文人愚忠思想的批判与同情。

正因为贾谊才识过人,被贬三年后,汉文帝觉得身边没有一个可以痛快讨论学问的人。便又想起了贾谊,并把他召回了长安。一回到长安,汉文帝就和贾谊促膝长谈,深夜都没尽兴。

重新受到汉文帝启用的贾谊,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安排在离京城不远的商丘一带,任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汉文帝最小的儿子,汉文帝十分宠爱他。贾谊在梁国兢兢业业,体察时政。可惜不久,贾谊随梁怀王入朝觐见汉文帝时,不巧发生了梁怀王坠马而死的意外事件。对于梁怀王的死,贾谊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汉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

公元前168年,33岁的贾谊,在深深的自责和哭泣声中,忧郁而死。一代才子,黯然落幕。

贾谊的一生虽短,却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刘歆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毛泽东主席更是高度评价贾谊:

“《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

三、全诗散发着对于古代文人遭遇的同情与批判

如果把主席的诗句用白话文解说一遍,就是:

年轻的贾生,才气举世无双,无人可比。悲伤的贾生,哀怨自比,写下凭吊屈原的千古文章。梁王坠马实在不是多大事啊,哪里用得着您贾生哀伤至死,空负一生绝学。

贾谊吊屈原,是同命相怜,更是两位文坛巨匠的百年时空对话。两人的才能相似,文化气息相似,政治遭遇相似,所以司马迁说贾谊是:“追伤之,因以自谕”。

毛泽东主席注意到了两人命运的相似,并对两人遭遇的历史不公正性和多舛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惜念。

梁王堕马而死,是意外而死,本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文帝没有怪罪,没有责备。贾谊却在自责中万念俱灰,郁闷而死。或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人格完美的执著所至吧。贾谊实现了他舍生取忠的愚忠信条,却让我们千年后发出无奈的感叹。

总结这首《七绝·贾谊》,充分反映了毛泽东主席对贾谊一生宏才不展,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仅仅因为“梁王堕马”这样的“寻常事”,朝臣随行就会郁闷而死。人才难再得啊,让人不由的轻声长叹太息。简练的文字,凝聚着贾谊才华横溢而又短暂无奈的一生写照。深沉的文字,字里行间又反映着毛主席对于当前世界的情感判断。至今读来,流畅明白,洒脱自如,韵味悠长啊。

2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一句出自于毛泽东的《七绝·贾谊》,整首诗为“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毛泽东的诗词中,有一些是对古诗文的引用,但是,更多的则是对原诗的改动。虽然诗中仍然会“用典”,但是改动后的意思和原意大不相同。有的诗词中,就算是对一个字进行改动,那也会达到“画龙点睛”,或是质的飞跃。

就如同这一首《七绝·贾谊》,全诗中的首句“贾生才调世无伦”就是对李商隐《贾生》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一句进行改动。虽然两句诗仅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李商隐的“更”字表达的是贾谊的才学没有超越者,但是毛泽东的“世”字更是把贾谊推向了更高度。

在毛泽东看来,当时就政论一道来看,世上就没有人能够超越得了贾谊。从中不难发现,毛泽东对贾谊是怀有高度赞赏和崇敬的。他曾称赞贾谊的《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并且,毛泽东还向其他人推荐,建议他们有空也去读一读。

那么,毛泽东为何这般欣赏贾谊呢?贾谊又是何许人也?

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18岁的时候,就以博学能文著名于世,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并且把贾谊收为弟子。在文帝即位后,贾谊被吴公推荐为博士,掌文献典籍。虽然贾谊不到20岁,但是却以见时和议论得到他人的尊敬,被文帝所看重。不到一年,贾谊便被升迁为太中大夫。

当时,朝廷上的很多法令,规章制度都是由贾谊主持进行。但是,也是因为如此,贾谊在主张改革,重修律法和制定制度等事件上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不满。最后,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在贾谊《过秦论》和《治安策》中,毛泽东更欣赏《治安策》。

《治安策》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居安思危,痛陈盛世下潜伏的危机,直指西汉同姓王分封制之弊:诸王幼弱,可暂免为祟,但将来长成,国家必现“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的尾大不掉局面。

对此,贾谊建议汉朝廷“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及早削弱其挑战中央的能量。同时,贾谊还提出了匈奴侵扰、抗外不力、世风侈靡、仁义不施等种种弊端。所提措施,都有的放矢;有理有据,是真正的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做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才对贾谊进行了很高程度的赞赏,并且在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做“破除迷信”的讲话时,一口气讲了很多年轻有为的例子,而其中贾谊就被谈到。

因为对贾谊的欣赏,对贾谊能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进行有效的建议,毛泽东才对贾谊郁郁寡欢,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也因为如此,才有了《七绝·贾谊》中的“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的感叹。

此句中,主要讲的是,贾谊被便为长沙王太傅后,梁王有一次骑马而堕马死亡。在此事中,贾谊认为自己“为傅无状”,便忧郁自伤起来,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太傅的本职工作。到了最后,竟然郁郁而亡。

贾谊的遭遇,让毛泽东感到不值,认为贾谊这么一个有才华,而且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却因为堕马这么一件寻常的事而郁郁寡欢,实在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所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定意义上来说,毛泽东和贾谊有相似之处,都是以为政治家、文学家,在政论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同时,毛泽东也是一个实事求是,能够根据社会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针砭时弊和做出有效措施和行动的实力派。

但就是以人为镜,毛泽东和贾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毛泽东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感到气馁,而进行所谓的妥协。相反的,毛泽东坚强不屈,迎难而上,越战越勇。也因为如此,毛泽东的很多诗词就像他的性格一样,磅礴大气,坚韧不拔,朝气蓬勃。

所以,毛泽东和贾谊的“何用哀伤付一生”不同,毛泽东更喜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当真是一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领袖人物。

3

象毛泽东这样博大胸怀天下能有几人,在我们普通人的情感中,许多小事都能终身纠结。而伟人毕尽是伟人,当年儿子岸英为国捐躯,并沒有影响主席的正常工作。

贾谊虽然有才,但是只是一个情深意重的文人而已,屈原投江,梁王坠马对他来说都是难以解脱的灵魂之颤粟。




4

毛主席是说,梁王意外坠马死亡,正如人世间那些意外事故一样,并不是什么人故意让它发生的。贾谊完全没有必要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忧郁而死,把自己的一生给断送掉了。

毛主席对贾谊这个人才这样忧郁而死,表示了惋惜之情。



我认为,贾谊应该是感激汉文帝对他的提携之恩,认为汉文帝把自己放到梁王身边,是对自己的器重。因为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

所以贾谊觉得对不起汉文帝的皇恩浩荡,更重要的是汉文帝是唯一一个赏识贾谊的掌握大权的人,而朝中权臣均对贾谊不满。现在梁王摔死,尽管与贾谊无关,但是汉文帝是否真的不因此责怪贾谊呢?而那些权臣本来就对贾谊不满,这次梁王摔死,岂不是等于贾谊留下一个口舌给他们吗?

我猜想,贾谊有可能是这样考虑的,觉得梁王摔死,等于是彻底切断了自己为官施展抱负之路,朝廷唯一对自己好的汉文帝,因为梁王之死,可能再也不待见自己了。



当然,我这样说,也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贾谊本人其实绝对不这么想,而是因为对汉文帝的赏识感恩戴德,因此对梁王具有很深的感情,因为这个感情因此非常自责,自责到不能饶恕自己,似乎应该要以自己的命去赔给梁王。如此,自然最终抑郁而死。

(全文完)

亲,谢谢阅读,请点下关注;

亲,点关容易,原创不易,且点且珍惜;

亲,谢谢了。

5

贾谊生命过于短暂,在世不足33年,一个文笔犀利、文采风流的政论文作家和辞赋家,他自古就是“洛阳才子”的代表人物。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代李商隐的诗《贾生》概括了贾谊的一生:他的才华,他的遭遇,最高统治者对他的真真假假……

毛泽东在读史时也曾借李商隐的诗写过一首《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的辉煌:来得匆忙,去得也匆忙

公元前200年,贾谊出生。他生在东周古都洛阳,这里有浓浓的古文化氛围,有深厚的河洛文化积淀,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围城尚未垒成,文化界的空气还比较清新。贾谊的幸与不幸酿造于洛阳,成和败决定于长安。

贾谊是洛阳人的骄傲。他少年早熟,才华横溢,不仅过目成诵,而且多思善辩,特别是习惯于将家事国事天下事集合起来进行探索。18岁时,他不但熟读诗书,而且长于思索,长于辩论,长于诗文。他的名气很大,当时的河南太守吴公,“闻其秀才,招置门下,甚幸爱”。这位太守政绩卓著,被汉文帝从洛阳提拔到京城做了廷尉。吴廷尉极力推荐贾谊,文帝就召贾谊为博士。

由于贾谊博学多识,议事剀(kǎi)切(剀切意为符合事实),文采风发,颇得文帝的喜爱,一年之内被提拔了三次,直至太中大夫。此时的贾谊心满志得。志得必然忘情,忘情必遭嫉妒,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臣周勃、灌婴等极力反对他:“洛阳这个年轻人,刚刚学了点知识就夸夸其谈,妄图擅权,扰乱国家大事。”汉文帝即位不久,自然要顾及老臣的颜面,而且他也觉得贾谊过于急切,于是就疏远了他,并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辉煌来得匆忙,去得也匆忙。

理性世界中的巨人:贾谊的三条建议

看过贾谊《过秦论》的人都对其文采叹为观止。其实,贾谊在汉兴二十年后进行了冷静的理性探索,他概括为“仁义不施”四个字。他在《过秦论》中向汉王朝提出了一条建议:要“得人心”,必须让人安居乐业,不能“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更不能嗜杀戮。

这条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他不气馁,又在给文帝刘恒的《论积贮疏》中提出了第二条建议。这条建议不论在当时或者以后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这是“洛阳才子”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这就是“民以食为天”的政治化阐释。他提出政府应鼓励农耕,增加粮食生产及储备,并从灾荒、战争等方面论述储粮的重要性。这一建议在文帝、景帝时基本上被采纳,于是出现了“文景之治”,且被沿用两千余年。

贾谊的第三条建议是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这一思想集中在他的《治安策》中。这一建议,后来被晁错进一步发展,在宣帝时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削藩斗争。贾谊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言论和建议,被以后的政治家接受,其实践的结果,对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神世界的侏儒:性格决定他不可能东山再起

贾谊在政治上的风光犹如一现的昙花,这有时代的、社会的、政治的甚至河洛文化深层次的原因。

长沙太傅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闲官儿,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贾谊失望,甚至绝望,而且这些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化解。性格决定命运,贾谊柔懦的天性,决定了他既不可能有失败了再干的雄心壮志,又不可能采取以退为进的生存策略,他是精神世界的侏儒。

去长沙的途中,他来到湘水边,想起屈原,奋笔写出《吊屈原赋》,赞美屈原的高风亮节,同情屈原的忠而被毁,以屈原自喻,更感叹自己的身世之不幸。到长沙后,他终日忧郁,悲悯自己的不幸,陷入感情漩涡中不能自拔。

当了三年长沙王太傅,贾谊终于被调回长安。汉文帝没有忘记他,却也不想重用他,只不过将他看成有知识的御用工具而已,于是任命他为爱子梁怀王的太傅。贾谊受命后,兢兢业业地工作,但不幸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认为没完成任务,辜负了皇帝。他终日哭泣,竟有一年有余,直到泪尽命绝。这位旷世奇才,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贾谊是位天才,他过早地辞世了,这是悲剧。但他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在河洛文明史上做出了贡献,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绝非庸庸碌碌。站在历史光芒照耀下的路口,我们会看到贾谊的背影,河洛人、中国人,都会为这位人杰而感到骄傲……

6

提起毛主席这三个字人们都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有整个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三个字往往和我们每个人的民族自豪感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众人皆知毛主席的在诗词书法上面的造诣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国人。


毛泽东先生曾经有这样一句诗,那就是“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句诗又是依托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意境呢?

首先毛泽东与我国历史上的贾谊还有相当的渊源,在毛主席见到自己的好友罗章龙,当时毛主席还处于青年时代,他便在赠送罗章龙的诗句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诗句一方面表达了对待自己好友的才华的赞赏之情,又表达了一种对待当时的时局使人的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感情。


对于历史中的才子贾谊,毛主席既有惋惜才华的一面,又对他的才华有一种肯定的态度。在我们国家建国之后,毛主席在研读历史的过程中写下关于贾谊的诗。在一首《七绝·贾谊》中,作者这样说到: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在诗中提到“贾生吊屈原、梁王坠马”,这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典故呢?贾生就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其少年地时候天资聪颖,文采敏捷而被人们熟知。虽然年纪轻轻,可是才华展露无疑,年近21岁的贾谊就被汉文帝封了博士。


贾谊当时颇有远见,学识渊博,针对当时朝中发生的利弊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所以他提出了很多改革的措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才华为朝廷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朝廷其实是一个暗潮涌动的利益集合体,凡是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秩序,那么势必要对旧的利益集团有一个冲击。在他提出自己的改革措施的时候受到周勃、灌婴等权臣的抵制。在种种因素之下,他当时的政治见解没有被当时的皇上所采纳,反而对当时的皇帝开始疏远,官阶下降到太傅。


贾谊在离开京城的途中诗兴大发,写下来了著名的《吊屈原赋》。主演写了屈原不畏强权勇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而被权贵排挤的事情。这首著名的《吊屈原赋》与后来的诗词紧密相关。

因为贾谊的才华过人,他走了三年之后,汉文帝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和他谈经论道的人,于是他讲贾谊招了回去,两个人相见甚欢,彻夜未眠。但是在政治上贾谊并没有被重用,被安排在周边的商丘一带。后来在贾谊在与梁怀王一起觐见皇帝的时候,梁怀王不小心掉下马摔死了。贾谊对此事感到非常自责,于是他就彻夜难眠,最后因为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不能自拔而死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受不了了所以就轻视了自己的生命了。


毛主席的诗中透露着对古代人的军臣之间愚忠的批判,虽然皇室家族身份尊贵,但是你已经尽力了,人有旦夕祸福,谁能保证谁还不出意外呢?虽然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也充满了深深地同情,天生的一个才子就这样的因为心理原因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毛泽东对于贾谊的才华还是深深地欣赏,他高度评价了贾谊的《治安策》。认为这是当时西汉时期最好的对当时的时政的解读。凭借着毛主席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这可谓是相当“昂贵”的评价了。

7

宣帝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的才气自不用说,然而他却沦为汉宣帝和宠臣之间的政治牺牲品,毛主席这两句: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替贾谊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表达了伟人的人生态度,不要用不可预知的变故来折磨自己,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或是低谷就黯然神伤,须知人生之路,本无一帆风顺,大起大落本是常态,放宽心态,不改初心,静待天时,大展宏图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贾生才调绝世无双,然而却不知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人生至理,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人一生欲成大事,切忌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如果我们被这两样东西绊住脚,那么人生之路的长短也就可以预见了。

昔日汉高祖刘邦,淮阴侯韩信,谋圣张子房,他们无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如果读书万卷,世理通透,才情绝世,却不知道持经达变,忍辱负重,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那么终究难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命运。

8

这是对贾谊多才而早逝的惋惜,也是对他胸怀不够开阔的批评。

如果贾谊能够积极乐观一些,那么他就可能东山再起,做出一番事业,留下更多好文章。可惜他英年早逝了。

梁王身份尊贵,但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学的进步没什么大的贡献。他坠马了,这是一个意外,不值得贾谊为他过度哀伤。

由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毛主席评价人物不是依据身份,而是依据才能和贡献。这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9

毛泽东以战略家的襟怀和视野去评判大汉少年才子贾谊,当然是具有高屋建瓴、殷忧启圣的划时代意义。

毛泽东一生很少如此直接的评论一个人,一件事。

五千年的沧桑变化、风云际会在他老人家看来,也不过就是沧海桑田一渺然,万事何曾履前番。即便是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历史巨擘,也都在挥洒之间谈笑而过,风轻云淡。

老人家不惜专门为他写下一首七绝,也足见毛泽东爱才之深、悼才之切: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能让毛泽东如此挂怀的贾谊,到底是谁

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高才,颇负盛名。十八岁上,就以善文称稀而见诏,常在君侧,视为股肱,成为汉文帝颇为倚重的谋划之士,并有望执振朝纲,匡扶凋敝。

可这贾生牢骚太盛、锋芒太露,又不能处其短,掩其锋,遭致一应重臣权相的排挤打压,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又被召回,出为梁怀王太傅。

后来梁怀王不幸坠马而死,贾生深自悔愧,日夜哀伤,终日痛哭流涕,终于抑郁成疾,不治而亡,年仅33岁。

贾谊虽然死的早,但他的名气可不小,司马迁甚至还将他和屈原合并列传,同为不朽。

贾谊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资政雄文,纵横捭阖,淋漓峻拔,深为后世所称道。计有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所遗辞赋皆为骚体,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政治领袖的襟怀,远纳山海,一柱擎天

作为一名政治人物,贾谊具有远见卓识不假,谈论起来,滔滔宏论,不绝山海,治世名言,酣畅超迈。但他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阙陋,那就是气量偏狭,又不能处穷而致反,终至一生运蹇命促,过早凋落。

这和毛泽东形成天然的反差。

毛泽东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岸谷之反。在最不称意的时候,反对他、排挤他的力量汹涌澎湃,巨浪滔天。但毛泽东最能处静,善于处穷避短,以一个政治家的胆魄、战略家的视野、军事家的雄强、理论家的卓异,从掌控全局的高度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准确而笃定的擘画,终于率领全国军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康庄大道。

毛泽东之所以以贾生为例,为他专行辟篇,就是当时的党内还有诸如贾生一样的人物,急功近利却又志大才疏,没有远阔的目力和处穷的襟量,也是在提示和警醒时人,我们共产党人切不可做贾谊那样的短命鬼,而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看透世界风云的诡谲变幻,以锚定乾坤的智慧和定力,开创一个崭新的美好未来。

所幸,我们生活在了毛泽东的时代,而不是如贾生一般促狭偏激,哭吊无凭。

苏子瞻的《贾谊论》及历史评价

贾谊是历史上的名人,也是一位旷世奇才。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有很多。

我个人最喜欢苏子对于他的评断,颇有几分道理。但苏子又仅止是从君臣佐使的角度来论证,未免也过于偏狭: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 ,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 ,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 ,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 ,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刘向:“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刘歆:“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袁枚:“生不死,帝必用生;生用其所施,必远过晁、董。而卒之天夺其年,岂非命耶?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过哀,思文帝之恩,惜梁王之死,盖深于情者也,所以为贤也。”

鲁迅:“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鼂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惟其后之所以绝异者,盖以文帝守静,故贾生所议,皆不见用,为梁王傅,抑郁而终。”

(图片来自网络)

10

简单说,这句话是对贾谊倒霉职场生涯的一次小点评:人生起起落落多大点事儿,大可不因此郁闷介怀,甚至郁郁而终。

梁马坠马是什么典故呢?

原来,汉文帝时期,贾谊有大才,却屡被大臣排挤出京,不过汉文帝还是一直惦记着他的才学,便将贾谊召回,任命他做了梁王太傅,也就是汉文帝小儿子梁王的老师,教导并辅佐梁王。

结果,贾谊上任没多久,梁王却坠马而死。

这就相当于领导信任你,把自己的儿子、家人托付给你照顾,结果你把人给照顾死了。即使梁王的死亡跟你贾谊没有直接联系,但作为托付的家长汉文帝,会对贾谊老师你有好脸色?

这就好比《水浒传》里朱仝照顾小衙内,结果梁山等人想赚朱仝上山,便让李逵摔死了才几岁大的小衙内。

此等残忍令人发指的行径,朱仝能怎么办?为小衙内报仇吗?没有,他只能含泪上梁山,因为他知道,除了上山,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的长官必然不会放过他,会追究他没有尽到照顾之职。

贾谊面临的局面,其实就跟朱仝差不多,汉文帝即使嘴上不怪罪,心里也会憎恨,皇帝的重压之下,贾谊更不可能有发挥所长的机会。

因此,贾谊在惶惑和自责中,年仅33岁便郁郁而终。

不过,因为没照顾好领导的儿子,或者说因为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家长同志要“师闹”,这种事情让贾谊很困扰,普通人想必也是如此。

但搁在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身上,他却认为这只是寻常小事,不值得哀伤一生。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比起梁王坠王之事,毛泽东一生几起几落,数次沐血于战火当中,却面不改色、从容自若,这种大气度、大胸怀,确实不是寻常人能够比得了。

贾谊虽有才,但比起伟人之才,还是差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