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曹刿敢说,鲁庄公可以听

试想,如果当时政治专横,无法谏言自然也就不可能君臣坐在一起谈论国事了,自然也没有了论战之说。

曹刿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说,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

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

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团结,同仇敌忾

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

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

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

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第三,避其锋芒,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

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最佳贡献者
2

鲁庄公是勤政爱民的好君主,一、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二、战场上有曹刿的正确指挥,优选了最佳的进攻时机。

3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击弱小的鲁国。鲁庄公率兵抵抗,两军在"长勺"这个地方相遇。双方摆好陈势后,齐国军队首先擂鼓冲锋,鲁庄公想马上擂鼓迎击,曹刿连忙劝阻,吩咐士兵坚守阵地,不要出击。齐军第二次第三次擂鼓,又接连发起两次冲锋,士兵疲乏极了,都坐下来休息。这时曹刿对鲁庄公说,可以擂鼓出击了,庄公立刻下令。顿时战鼓咚咚,杀声震天,鲁军士兵奋勇冲杀,齐军大败,纷纷逃跑。鲁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劝阻道,"且慢",说着跳下车去。先从地面细看,看齐军兵车碾过的轮迹,又攀上车前的横木,注意地了望敌人退走的情形,然后说可以追击了。庄公即下令。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了国境。

这次打了胜仗,鲁庄公不明白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斗,主要是靠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时,士兵的勇气大大地振作,第二次擂鼓时,勇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擂鼓,勇气就消耗殆尽,这时我们才擂鼓进击,以勇气旺盛的部队攻击已经丧失勇气的军队,自然会打胜仗的。.

曹刿又说,齐国这样的大国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埋伏,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下)

这就是鲁国取胜的原因。




4

曹刿论战的战即长勺之战,这是春秋时期以弱胜强的一例经典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齐国和鲁国。

齐鲁两国由于一些矛盾,使得齐桓公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鲁国本是国弱人少,又是摊上强敌,所以鲁国不敢有一丝懈怠,不仅加紧训练军队,还赶造各式各样的兵器,以此加强国家的守卫力量。同时,鲁庄公也做了一些取信于民的工作,如曹刿论战所言“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原文相信大家都捻熟于心,所以我就不再写了,我只分析鲁国军队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

话说当时啊,齐国军队兵强马壮,在进攻方面属优势,现实也是如此,齐国军队步步深入鲁国国境,而鲁国军队正面不敌,处于劣势,从而采取守势,避开了齐军的锋芒,保存实力以待反攻。

很快,齐国军队攻到了长勺,鲁国军队也退在此地,长勺是一个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一战才使得齐鲁战局扭转,也是曹刿论战的地点出处。

话说齐军此次出征很少遇到像样的抵抗,鲁国军队一路上总是避而不战,齐国军队心急火燎,刚刚在长勺稳住便先发制人想要一举拿下鲁国主力,喊杀声,鼓声震天动地。

鲁庄公见阵地受到威胁,便要击鼓反击,曹刿阻拦说“等一等,不要击鼓,此时敌军士气正旺,若贸然出击正合敌人心意,不如不与交锋,消磨他们的锐气。”于是齐军向着鲁军冲杀过来,眼看要短兵相接了,鲁国军队直接万箭齐发。直接使得齐军难以向前一步,此是齐军一鼓作气进攻失利,而鲁军士气大增然并未出击。齐国军队因为求胜心切,一下子擂了三次鼓,前后冲锋了数次,每一次鲁军都没有与之相接,而是以箭雨退敌,齐军见几次攻击都没有奏效,于是人人泄气,冲锋过去被杀的不说,退回去的士兵也很疲劳。

曹刿看准时机,让鲁庄公击鼓反击,于是士气高昂,争先恐后,一举冲垮了齐国军队的阵地,锐不可当。

然后鲁庄公见齐国军队败退就要追击,曹刿又以“夫大国,难测也”阻止,待下车仔细检查敌人痕迹后“遂逐齐师”。

总结

总之,鲁国军队能够打败齐国军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人民的支持,齐国所兴之师是不义之师,而鲁国军队则是自卫反击;其次,鲁国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采取了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的正确战略,不仅主动后撤到预先选择好的有利地点—长勺,并沉着应敌,以逸待劳,先坚守不出,后寻得形势转变之际一鼓作气才拿下齐军。

对于齐国军队来说,国君自恃武力,以为鲁国一击即溃,于是贸然进攻,这在军事上就属于冒险轻敌,在明知鲁国坚守的情况下还一而再,再而三的进攻,过早的削弱了自己,不仅损耗军力,也影响了自己的士气,因而给鲁军提供了机会,在撤退时没有法度,惊慌失措,最终使得大败而归。

长勺之战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小国依靠人民力量和采取正确战略是可以打败大国的。

5

两大原因:

第一、战前的准备充分。

一是准确的分折战争性质。"十年春,齐师伐我",确定了战争的时间、地点与性质。"这次战争,是一场由齐国发动进攻的,鲁国积报防御的战争。当时,为齐桓公二年,齐桓公,志在成为诸侯领袖,有在政治上"要脸"的需要,发动对鲁国讨伐,首先能体现齐国的决心,尽显齐国的国际形象。其次展现齐国君王的英勇无畏的气概,巩固大齐的政治地位。从战争的目的看,基本认定它是一次讨伐性的战争。

二是明确战争态度。"公将战"。鲁庄公,从维护鲁国政治利益、继承祖宗遗志出发,表示了"公将战"的态度与决心。然而,鲁庄公的水平,在当时诸候中,处于中等,但鲁庄公亦有自知的素养,怎样打这仗心里没有底数。当人民得知,"公将战"的态度后,迅速得到了人民的响应与支持,尤其有爱国热情和责任感的人士如曹刽等积极请求进谏、询情,请战。

三是确立战争之"本"。"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人民群众是战争的根基。"何以战"。曹刽深知"民众是战争之本","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本"。

通过鲁庄公与曹刽对话理出战争不能立足于靠"小惠"、"小信"的施舍,而"忠之属也"才是取得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并(凭借条件)"可一战"。

有了战争性质的分折定义和战争的应对态度。再加上有一个好的取胜先决条件,坚强的群众基础。那么,我们就从全局上建起了一套积极的战略防御体系,也就完成了充分的战前准备。这也是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二作战方针正确。

整个战争用了"三"个字的动作就完成;即"避""进""追"。

曹刽协同庄公指挥作战,根据齐军来势凶猛、兵力多的实际,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适时地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战略方针,结果一举溃敌。取胜后,曹刽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也表明了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刽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惟幄,表现出一名军事家的卓绝风彩,他谋略得当,正是齐鲁"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关键之战。

综上得出:战前的精心准备,和贯彻正确的作战方针是取得鲁国战争胜利的两个重要和关健原因。







6

大家好,我是默默共读,和你一起论论《曹刿论战》为什么鲁国会取胜。

让我们穿越回到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兵力强大的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却能够以少胜多,这是何故?

第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在文言文里指攻打,这说明齐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不正义的一方,都说邪不胜正,齐国不得民心,而鲁国的士兵和百姓却会举国之力来保卫自己的国家。

第二,是曹刿的深谋远虑。他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呢?

1、“肉食者鄙”,他知道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因为他请求拜见鲁庄公。这也是他热爱祖国的一个体现。

2、当他问鲁庄公凭什么应战的时候,鲁庄公说的“小惠”“小信”,都遭到曹刿一一否定,因为曹刿知道,取信于民才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当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做到按实情判断的时候,这件事是得民心的,他才松口说可以一战。

3、他不放心鲁庄公出战于是要跟随庄公去战场。

第三,是因为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和战略。

等齐军三次击鼓,士气衰竭之后,他才下令鲁国的军队击鼓,对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旺盛,这样才能打胜仗。

等曹刿亲自下车查看齐军逃跑的车轮痕迹乱了,军旗倒下,他才相信是没有埋伏,于是下令追击。

可以送,鲁国能以少胜多,有大部分功劳都是因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但第四,是因为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他能够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有一定的民心基础。二是鲁庄公能够善于纳谏,他虚心听取了曹刿的各项建议,并且实行。

综上所述,鲁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7

我认为鲁国的胜利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拥有正当的理由、选择正确的人才、运用正确的策略。

第一,拥有正当的理由。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正当防御,鲁国进行的是正义之战。正义之战的理由之下可以让全国人民上下一条心,同仇敌忾,对付共同敌人。自古以来侵略战争都是为人所不齿的,都是终将失败的,而正义之战终将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是正义之战,所以民心所向,愿意为国效力,这就有了获胜的第二天理由。

第二,选择了正确的人才。面对敌国的侵略,群情激愤,都愿意为国家出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这个时候曹刿出现了,而且鲁庄公选择了他,而曹刿拥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后面的战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选择的是其他人而不是曹刿,那么最终的结果未可知也。

第三,运用正确的策略。所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彼竭我盈,正是攻打敌人的最好时机,故克之。在正确的策略下,最终以弱胜强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另外在追逐敌人的时候,也不被胜利冲昏头脑,冷静分析,以防之敌人故意败退。如此优秀的军事策略,怎么能会不取胜。

以上就是水成文读书的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

我认为鲁国取胜的原因不仅仅是曹刿的“远谋”,更有鲁庄公的错而能改,礼贤下士,知贤,用贤。

9

曹刿论战鲁国的胜利得益于知人善用,治国理政从善如流,君主随从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与综合实力,从而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一句获胜。

10

政治家也是阴谋家,实力和谋略匹配,赢面会更大一些,被劳其筋骨,耗(断)其粮草之兵何以获胜?恋战是大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