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城之战,汉军的指挥官是刘邦。

垓下之战,汉军的指挥官是齐王韩信!武王英布!梁王彭越!

讨论一个人在一场战役中的成败,我们一定要看他的对手是谁。刘邦这个人,韩信早就有评价,说他的领兵上限就是十万人,超出了这个数字,他就玩不转了。

考虑到刘邦早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以及韩信当时才刚投汉军,我觉得韩信说的十万还是故意往高了说的,要给刘邦留面子。

既然刘邦带不了那么多兵,而他当时又统帅了超出他统兵能力的人马。当项羽的三万精锐铁骑出现在诸侯联军的身后时,那么结果很显然就是灾难性的。

并且,由于刘邦占领彭城的过程太顺利,得意忘形,在心态上疏忽大意,以至于项羽开始突袭后,诸侯联军瞬间就变了溃兵。

这个时候人多有什么用?在溃兵的悲观情绪影响下,有战斗力的兵,士气也会泄掉。刘邦原本还能带几万兵,但这个时候,他的几万精锐也会跟着溃兵一起拼命逃命。

所谓一溃千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再来看垓下之战。

汉军六十万大军围困十万楚军于垓下时,汉军统帅是韩信,英布,彭越。汉军可谓是群英荟萃,能打的全来了。至于刘邦,他当时待在他最合适干的位置——统御诸将。

刘邦把自己位置摆正了,心态也摆正了,他没去前线瞎指挥,剩下的就看韩信、英布和彭越的发挥了。

英布和彭越首先出招,他们一个断了楚军的后勤,一个抄了项羽的后路,让项羽没办法顺利撤退。而接下来就看韩信的了。

当时韩信约三十万兵,分为左中右三部,其中的中路军由韩信统领。

韩信军与项羽军接触后,韩信亲自统领的中路军首先杀出。不过汉楚两军一交战,韩信就败退了。

淮阴侯(韩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刘邦)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的这次败退,这是所有的史料里,韩信一生,唯一的一次失败。当然,韩信的主动退却有可能是佯攻诈败。不过,以三十万兵攻十万兵,还要诈败才能拖住项羽,这说明韩信在优势兵力前提下,也没有一口吞掉项羽的能力。



逼退韩信后,项羽打算往东退却,但遂即他就被韩信军团两翼的孔熙、陈贺缠住,令他无法脱身。没办法,这就是兵多的优势。这些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都是有组织的。远非彭城之战时,刘邦指挥的那帮形同于乌合之众,一打就逃的诸侯联军可比。

汉军左右翼缠住项羽军后,韩信杀回,与左右两路汉军一起合进,三路围攻,这才终于大败项羽军,打破了此前项羽野战无敌、战无不胜的神话,会和英布、彭越一起把项羽围在了垓下。

此时,六十万汉军团团包围了不足十万楚军残军,而且楚军疲劳粮尽,无力再战。像这种情况,若是换一般人,早就完犊子了。就比如说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围的水泄不通,士气溃散,赵括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四十万人硬是被全歼。

但是项羽不是一般人,他在绝境之时,还能硬顶防线,让汉军不敢突击。而且他当时仍然还有杀出合围的可能性。

此时,汉军一号智囊张良献计,他以“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项羽军士气,这才让项羽失去了率整军杀出垓下的可能性。

不过项羽此时仍然没打算投降,他在绝境之时想到了断尾求生之计。为让汉军摸不透自己往哪个方向突围,他挑选了八百精锐,然后让钟离昧部、左右司马部、项伯部等分散突围,其实这些人都是引开汉军视线、掩护项羽突围的弃子。(后来项伯、左右司马部投降,钟离昧被击败)

突围开始后,汉军果然蒙圈了,摸不清项羽的方向。最后项羽率八百精锐在汉军的五重层层合围,十面埋伏下,居然冲了出去,这简直是奇迹。

六十万人合围,居然还让项羽跑了,仅从垓下之战来说,这很难说是汉军的完胜,是韩信的完胜。

当然韩信也不是吃素的。当项羽突围后,韩信很快就判定项羽精锐的突围路线,然后他派出灌婴率汉军最精锐的五千主力精骑,疾追项羽直至乌江。毕竟对汉军而言,如果不把项羽和他的精锐弄死,歼灭再多的楚军杂兵也没有意义。

不得不说,韩信的果断,稳!准!狠!彻底断绝了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因为项羽虽然一口气冲到乌江边上,他所部八百精骑却已经损失殆尽,这些人如果大半逃出,都能成为项羽在江东重建军队的种子,都可以担任军官,替项羽重组军团。日后还能继续和刘邦相争天下。

而眼下如果只有自己一人逃回江东的话,徒劳无益,只是给江东父老带来兵灾罢了。

于是最终,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没有过江,自刎而亡——六十万汉军合围,项羽居然还是自杀的。围他的汉军,没有一人敢上前取他人头。项羽,临死也鄙视了一把汉军。



总的来说,项羽在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面临的情况,完全是两码事。前一战的对手是当时骄傲得意的刘邦,如同乌合之众的诸侯联军。而后一战的对手则是汉初所有名将,所有的精锐部队。项羽以少打多,如果这样的情势都能让他打赢,他可就太逆天了。

最佳贡献者
2

孙子兵法早就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个体的命运,也决定历史的进程,彭城大战和垓下之战,项羽胜的不是对手,败的也不是对手,他是败给了自己。

田荣反楚,中华大地烽火再起

项羽并非是有妇人之仁的人,鸿门宴放跑了刘邦,是因为他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他刘老三算啥,怂包一个,遇事就脚底抹油开溜,成不了大事。范增说的“夺天下者必沛公”,根本就没有说到项羽的心里,他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是分封,自己做天下共主。不分封不知道,一分封就出事了,项羽分封的结果就是:

原来没有地盘的,分封后,便对他不再高看一眼,老子有人有地盘还需要看你颜色?

之前有了地盘项羽没有照顾到的,对项羽怀恨在心,夺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

最终,项羽认为自己天才般的顶层设计,就像在中原大地埋了多颗炸弹一样,随时都有引爆的危险,并且还爆炸的特别快。

项羽在分封齐地的时候,忽视了地头蛇田荣,四月分封完,五月、六月田荣就把齐地的两个王干掉了,并且还煽动彭越反楚,七月彭越又把最后一个齐王干掉,齐鲁大地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改头换面不姓楚了。

随后,华夏大地烽烟四起,刘邦平定三秦之地,赵国复国,各地土崩瓦解,项羽决定先把田荣干掉,一路大军北上。在兵力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与项羽对峙大概率有被歼灭的危险,田荣很快就被项羽干掉,但是项羽却因为对齐地报复,在齐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根本抽不开身。

联军下彭城,项羽回师救援

与此同时,刘邦这个一生之敌,一刻也没消停,在项羽陷入泥潭的时候,平定河东河内,然后借着为楚怀王发丧的名义,各国出兵,共击项羽。大军号称56万,其实也就15万左右,刘邦兵力在6万上下,但是就这就打下了彭城。

为啥?项羽把精锐兵力基本都带到齐国了,留下的老弱病残根本不是对手。但是刘亭长打下彭城后,革命觉悟丧失了,他把大量主力布防在齐楚之间的主干道上,各国将士夜夜笙歌,开始畅饮,欢庆胜利。

但是他们忽视了项羽的可怕战斗力,当年的章邯40万人马,也是被项羽给干趴下的,并且人家那是实打实的,你这是一群人凑一起的。

面对这种情形,一般人猛了,团战还没成功,把家丢了,这还打啥,但是项羽不一样,他有着天生的直觉以及判断力,集中起三万骑兵,向彭城开过去。

为啥,3万打名义上的56万,累也累死,但是打垮你的指挥部,剩下的人,就都是没头的苍蝇,只能乱窜。

面对突然兵临城下的项羽,刘邦犯了个大错误,出城野战,虽然人多,但是指挥调度不灵,于是项羽三万人,追着刘邦的指挥部打,汉军始终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逃窜的人,被楚军赶到了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刘邦被打的心理崩溃,仅仅率领数十骑逃命。

此一战,刘邦从天下盟主到众叛亲离,仅仅是这几天的时间,这次战斗的关键在于,韩信没有参战。

垓下之战:霸王VS兵仙

垓下之战后,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线相持,双方对峙达一年半,精疲力竭。项羽这边虽然战力强,但是补给线太长,况且背后老有彭越捣乱,刘邦也不顺心,项羽在的这段时间,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于是双方达成了协议,和谈。

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

当项羽引兵东归的时候,张良、陈平说服刘邦撕毁了约定: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

于是,鸿沟议和后没多久,刘邦的汉军对撤退中的楚军展开追击,刘邦本来打算聚合各路诸侯将项羽围歼于撤退途中,但是尴尬的是,没人来,人有多大胆,丢人丢多远,楚军同仇敌忾,汉军再次大败。

刘老三,再次被打郁闷了,这时知心哥哥张良分析:关键在于承认其他诸侯的既得利益。于是刘邦答应先灭了项羽,完事咱们平分天下,最终,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刘邦自知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将手上的三十万联军交给了韩信,霸王与兵仙的终极pk。

项羽将决战的地点选在了垓下平原,原来喜欢借助山水之利的韩信不得不和项羽硬对硬,垓下之战项羽战败,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失败。

难道这就说明韩信胜了项羽,项羽赢不了韩信吗?并不是,三十万对十万,胜之不武。

楚汉战争的全局主线,就是百战百胜的项羽被累死,他再也没有力气打下去了,万人敌也有需要休息的时候。

3

三条。



第一,指挥官素质。彭城之战的指挥者是刘邦和各路诸侯,垓下之战的指挥者是刘邦和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关键人物就是韩信,韩信擅长大兵团作战,多多益善,刘邦超过十万人就玩不了。大兵团作战是个技术活,能玩了的自古以来屈指可数,包括刘邦的对手项羽也玩不了。但是项羽得军事能力显然超过刘邦。



第二,军队战斗力。项羽的三万精兵为百战之师,曾经打过破釜沉舟的救赵灭秦之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项羽从江东带出来的嫡系,战斗力和凝聚力都是杠杠的,但是刘邦的六十万大军却是乌合之众,不仅没有统一指挥,而且都没打过硬仗,就是一帮战五渣。兵不在多而在精。



第三,形势比人强。彭城之战时,项羽处在上升期,天时人和都在他这边,所以百战百胜。垓下之战时,刘邦处于上升期,天时人和到了刘邦这边,此消彼长,项羽到了穷途末路,时不利。因此项羽说,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亡我。



战争是政治的极端表现形式,项羽之所以攻守之势异也,都怪自己在强盛时期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4

公元前202年12月的某一天,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与韩信大战,被汉军一路追杀来到了乌江边(今安徽马鞍山和县乌江镇),此时的项羽,遥望着江东思索着:

〈项羽乌江自刎〉

“父老乡亲们,你们交给我的这帮弟兄们都已战死,项羽如何对得起你们?如今我回到你们身边的话,刘邦肯定会追杀过来,到时还会连累你们,所以我无法给你们一个交代,只有一死了之”

或许还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个“鬼雄”的称誉。

垓下之战,项羽惨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下面几个

垓下之战,刘邦任命了韩信为总指挥。

原来,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赏给韩信封地,并把大战项羽楚军的总指挥兵权交给韩信。得到赏赐的韩信来了精神,立马在濉水消灭了项羽手下的龙且大将及其20万大军,挫伤了项羽的锐气,并为垓下之战做足了准备。

因为韩信知道项羽现在虽然只有10万兵力,汉军数倍于楚军,但是项羽是个战神,手下大多为骑兵,又指挥过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丝毫不敢小看项羽。

垓下之战在韩信的总指挥下,韩信采取五兵排阵式,以自己为先锋,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为中军,周勃和柴武带领预备军坐镇后方。

包围项羽的楚军后,韩信率领先锋部队详装败退,然后诱敌深入;项羽紧追而来,追击韩信,但是发现了刘邦的中军,于是转向追击中军;这时左将军和右将军同时出击,彻底将项羽的部队包围,然后吹楚地音乐,逐步瓦解楚军的战斗意志;韩信率军将项羽的部队撕裂开,分而攻之。最后项羽虽然突围出来,但是韩信早已命令五千精锐骑兵穷追猛打。

项羽心高气傲、轻视敌方,特别是不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楚军以“破釜沉舟”之勇气,在巨鹿大败章邯的秦军。在彭城之战中,又以3万之兵力大败刘邦56万大军,打得刘邦惶惶如丧家之犬。这些战例都使得项羽骄傲自负,根本没有把敌方看在眼里。

丢失彭城,远离苏北

战前,韩信就已经命令灌婴占领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使得项羽被包围后没有可去之处。另外,项羽虽然爱护将士,但是当下属有了功劳之后,也是十分吝啬自己的赏赐,不愿意将土地赏给有功的将士。在垓下被围时,项羽的楚军远离自己的基地苏北,只依靠荥阳小部分地区地提供粮草,所以发生粮草供应不足,楚军力疲无食的情况。

舍弃了“帅”又未保住“军”

韩信采用张良“四面楚歌”的计策,使得楚军军心大动,面对眼前的一切,项羽本该安抚军队,重振军心,虽然双方兵力悬殊,即便十万楚军自损七八,但至少还有2万之众,项羽却放弃了大军,亲率八百骑兵突围,若是以2万之众攻击汉军一个点,这场突围之战,或许还有希望,但是项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独自率领八百勇士突围,最后成仁乌江。

但是,彭城之战,为什么项羽就能够以3万兵力大败刘邦的56万大军呢?

彭城之战前夕,项羽面对的危机:一是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导致腹背受敌;二是兵力极其悬殊,项羽3万对阵刘邦56万诸侯联军;三是楚地被汉军占领,项羽率孤军只能速战速决;四是项羽率领的楚军长途奔波,敌人则以逸待劳,利用防御攻势抵抗回师的楚军;五是盟友背叛,陷入极度的孤立状态。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命令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以迷惑刘邦,自己则亲自率领三万精锐骑兵绕道彭城后方,利用彭城引诱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从而消灭刘邦之军。众将士都被项羽的疯狂作战计划给愣住了。

在彭城之战中,后人大多认为是刘邦攻下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轻敌而败。实际上刘邦虽然得意忘形,但并未放松警惕,谋臣大将皆在左右,未见有疑议,(这时的韩信还没有得到刘邦的封地,也没有受到刘邦的完全信任,所以韩信懒得管他)关键是项羽在刘邦未下彭城之际,已经回师彭城西边,断其后路,忽然出现在刘邦诸侯联军的后方,打得刘邦措手不及,不得不溃逃,连老爸都被项羽给俘虏。

总结

彭城之战,骁勇善战的项羽以其独特而大胆的勇气运用大规模的骑兵歼灭了刘邦的步兵。

而垓下之战中,项羽还是凭匹夫之勇妄想取得胜利,殊不知,他这次遇上的对手是韩信,是“棋逢高手”。

项羽凭的是勇,韩信使的是计;项羽只知道自己不熟悉对手,而韩信则知己知彼。韩信知道项羽的骑兵厉害,自己大多数是步兵,所以不敢轻视,须以“多多益善”的绝对优势兵力来对付项羽。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5

提起项羽战斗值最爆表的时刻,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他与章邯的巨鹿之战。

这一战,项羽率领的6万楚军对阵整整40万秦军。不仅正面硬刚秦将王离、苏角和涉闲的20万长城兵团精锐,将其悉数消灭,而且还逼降了章邯的20余万骊山刑徒军。

1:6.7的恐怖战绩比,令周围作壁上观的诸侯军队震惊不已,战后纷纷下跪迎接项羽,连眼睛都不敢直接目视这位战神。

岂料,巨鹿战争的战绩比,很快又被项羽在彭城之战再次刷新!

项羽凭借区区3万楚军,居然打得56万汉军四处溃散,战死的20万具尸体堵塞河道"睢水为之不流",就连刘邦的老爹太公和老婆吕雉都被俘虏。刘邦为摆脱紧随其后的追兵,甚至还连续几次不惜把一双儿女踹下马车。

一次1:6.7,一次1:18.7,项羽缔造出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任谁也不敢再在正面战场与楚军死磕。

可为何短短三年后的垓下之战,手头尚有10万人马的项羽,为何却冲破不了韩信60万人的十面埋伏呢?

就军队组成结构来讲,彭城之战的汉军与巨鹿之战时的秦军,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当时汉军的凝聚力,还不如由章邯骊山刑徒和王离长城兵团合流的秦军。

刘邦的56万大军,除跟随他暗度陈仓、平定三秦的嫡系部队外,其余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司马欣、魏豹、陈馀等诸侯手中收编来的军队。

这部分人对刘邦的忠诚度很低,而且各自带领着原来的旧部,心里排在第一位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只要刘邦的直属军队遭遇挫败,立马就会出现一盘散沙、四处溃逃的情形。

即便是刘邦的直属军队,也是分散布防在彭城外围,如果遭遇突袭,未必就能快速汇集到一点应对敌人。而项羽集中兵力专攻一点的打法,却能在局部战场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

彭城之战后诸侯们纷纷重新战队的情形,也从侧面印证了刘邦56万大军缺乏凝聚力的短板。一看到项羽占了上风,司马欣、魏豹等诸侯立马投靠了西楚。军合力不齐,就算军队总数再多,战斗力也不一定能得到保证。

此外,先前刘邦出陈仓、平关中、占彭城,一路打下来十分顺手,这也让汉军滋生出骄傲情敌的情绪,对楚军的防范麻痹大意起来,犯了兵家大忌。

这样看来,彭城之战是项羽的3万人马集中于一点上,对刘邦嫡系部队的一部分人马展开突袭,随后在连锁效应下扩大战果报销掉汉军的20万主力,最后撵得加盟汉军的其余诸侯军队四散溃逃。

然而,垓下之战的情形则不同。

此时,大部分首鼠两端的骑墙派诸侯,都已经被刘邦攻灭,所以汉军已经基本不存在统一指挥方面的问题。而且无论从版图,还是从军队人数上看,项羽都已经陷入了汉军的战略大包围。

可即便占据如此大的优势,韩信初期也只采取“大包围,局部出击”的保守战术。各股汉军与楚军稍一接触便撤离战场,从不指望能将对手打败或击溃,只求慢慢地一次次消耗掉项羽的有生力量。

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他晓得如果面对面排兵布阵与项羽决战,别说是60万人马,恐怕再多的军队也吃不消项羽几个回合的冲锋。

所以韩信在战略上十面埋伏,战术上却一面也不跟项羽决战,玩的就是人多拖死人少的把戏。

就这样,项羽的10万人马,硬生生地被拖垮到仅剩28人,最后项羽仍然凭借惊人的爆发力,创下单人格杀掉100个汉军的记录,才自刎而死。

6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彭城之战刘邦虽然有56万人,但是一来56万人是诸侯联军人心不齐,绝大多数都是来凑热闹、分土地的,没有人会和项羽玩命。二、这帮人在攻克彭城后守备松懈、昼夜畅饮,给项羽以突袭的机会。三、项羽在此之前威名远播,诸侯对其非常忌惮,不敢和项羽硬碰硬。四、三万人只是项羽的前锋,虽然项羽用这三万人将诸侯联军给击败了,但是真正击溃诸侯联军的还是随后跟进的楚军。

而垓下之战形势彻底反转了,首先项羽军是丧师失地,军心尽丧,再加上被团团包围,水米不足,十万只是个数字而已,根本没用。

而刘邦军虽然名义上还是诸侯联军,但是这些诸侯都是刘邦封的,实际上那就是刘邦的军队,无论是指挥还是状态都不是以前的联军可以比的。而且刘邦的军队是乘胜追击,胜利就在眼前,气势如虹,项羽怎么赢。

7

汉高祖在彭城之战56万人网被项羽的三万军队击溃,但是,在垓下之战,刘邦的60万人马,却打败了项羽十万大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彭城之战,刘邦只是名义上的主帅

在彭城之战的时候,当时的那些诸侯,实力上并没有与刘邦拉开多少,就像西班牙甲级联赛,刘邦是巴塞罗那,项羽是皇家马德里,那些诸侯可能是塞维利亚,也可能是西班牙人,纸面实力可能不及巴萨,皇马,但是还是有一拼的实力。

所以这些诸侯并不是真心的想帮助刘邦,只是想从中捞取好处,一旦遇到项羽反击,他们完全可以采取保存实力的战略,让刘邦的军队去拼就完了。他们在后面打打酱油,有好处就捞,打不过就撤退。

这样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也没有太大的战斗力。而在垓下之战时,完全不同,这些诸侯基本已经被灭掉,所有的参战军队都统一了思想,那就是消灭项羽,所以军队的战斗力就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次,没有形成统一指挥

在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的军队属于多头指挥,虽然韩信也在其中,但是他没有成为全军的统帅,参战的各个诸侯王以及刘邦,才是真正的军事统帅。他们的话语权很大,就算韩信成为这60万人马的统帅,这些人的存在依然会对他的排兵布阵用兵进行极大的干扰。

所以就算轩辕复生,姜尚在世也没有办法指挥这么一支军队。而在最终的决战时,韩信成为了最高统帅,刘邦彻底放权,不干扰韩信指挥,这才使得当时的第一名将韩信能够从容地打败当时的第二名将项羽。

第三点,两只军队在士气上的高低,决定了战役的胜败走向

在彭城之战,刘邦的军队在项羽的大本营作战,老巢丢失,项羽的主力军团必然是心急如焚,这些军人思念家中的亲属,唯恐家人有失,必然是在回程的路上星夜兼程。

汉军当时的纪律很差,这种劫掠的事情肯定没有少做,所以说汉军和许多项羽军队的士兵有着血仇,这些楚军一投入战场,就如同下山猛虎一样,逮着汉军就是一顿痛揍,为家人报仇,为亲人雪恨,自然是英勇无敌,汉军怎么可能打得过他们呢?

而在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刚刚签订了和平协议,项羽带着兵回家,这些士兵回家心切,遇到刘邦这个老赖,撕毁协议,突然袭击,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这些士兵心理上已经松懈再紧绷起来就很难了,士气自然也就不高,打起来就没有彭城那么厉害了,最终被韩信打败。

8

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彭城之战时,霸王项羽正在教训齐国,这时的项羽刚刚划分天下,逼死怀王,是名副其实的天下霸主。

项羽收到刘邦带领联军进攻自己首都彭城时,便说那一群乌合之纵不足为惧,让自己的部下留下来,继续进攻齐国而他自带领了几千士兵,打出他霸王的旗号,沿路收兵到了彭城已有3万余人。

刘邦认为项羽不会这么快打过来,而且自己有56万联军,有又大将军韩信,所以他大意轻敌,但是刘邦是联军首领,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军,也就是说韩信统领着56联军。

但这时项羽的部队,后勤补给充足,士兵们个个精力充沛,士气高涨。

彭城之战并没有太多的计谋,也没有太多的战术,只是两边的士兵硬拼,很明显刘邦输了。

垓下之战汉军势在必得

当时楚军疲惫,刘邦单方面撕毁鸿沟协议,偷袭楚军,这时的楚军已经很疲惫,但仍然被楚军打的闭城不出,这时刘邦给韩信,英布,彭越发起邀请,围攻项羽。

这时的楚军后勤补给不足,也没有援军,楚军疲惫士气低落。

这里汉军采用了四面埋伏的计谋,先是由韩信带领着三十万汉军与楚军交战,败退。

项羽知道自己后期不足,想早日结束战斗,便穷追不舍中了汉军了计谋,四面被围,但这这时项羽想要的结果,项羽明白只有打败了韩信后面的汉军便不成气候,项羽和韩信交锋,韩信败退,但韩信后面还有几十万大军,项羽没有,所以项羽不能退兵。

汉军总兵力与项羽交战,持久不下,项羽撤退,夜间四面楚歌项伯神助攻,导致项羽心理崩溃,然后带兵夜间突围,最后自刎乌江。

9

韩信与刘邦的经典对话,其实可以看成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韩信曾经和汉高祖刘邦讨论过各个将领的能力,随即刘邦就问:像我这样的,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你也就能带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答道:我自然是多多益善。
彭城之战,主将是刘邦,所以五十六万大军超标了,不敌项羽。
垓下之战,指挥者是韩信,所以项羽输了。
当然这么说是片面的,顶多算作是战场之上,主帅的作用论。
项羽的一胜一败其实是受很多战场外因素影响。

趁项羽放松警惕 刘邦一战下彭城

(楚汉战争让中国再度统一)

先说彭城之战,在将帅方面, 战术或是冲锋陷阵的本事上,刘邦和项羽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

项羽听说了刘邦已经从关中出发东来,却毫不在意,因为已经和齐地叛军交了手,所以项羽准备先灭了田齐再收拾刘邦。可见在他心目中,刘邦打仗是个没本事的。

而项羽,“三年,遂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

但是军事战略上看,刘邦是有眼光的。他先是鼓动了田荣造反,那里离项羽近啊,于是项羽就率军去征讨,而刘邦自己借机从蜀中直驱关中,为其后楚汉争霸打下了根基。

就彭城之战而言,实则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刘邦出关中就是直奔项羽老巢彭城,但是这一次出击,只是为了给跟项羽死斗的田荣鼓鼓劲,打到了反楚最活跃的彭越势力范围周边,将反楚势力连成了一片后,刘邦就退却了。

刘邦这一退,给了项羽服软的错觉,于是越发跟坚韧的田荣部较起劲来。一见项羽已经后方空虚,刘邦立刻出兵直扑彭城。虽然项羽布下了四道防线,可是兵力上的绝对劣势,防线一一被迅速突破,一直杀到了彭城之下。因为楚军精锐都在齐地作战,留守彭城不过几千老弱残兵,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一举夺了项羽的都城。

烈烈铁骑迂回突击 半日破汉军

不过战场之外,刘邦的本性还是很符合范增对他的评价,“贪财货,好美姬”。见胜利来得如此容易就飘飘然起来,进了城就花天酒地把项羽这人给忘了。

《史记》: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项羽打了一辈子仗,成为西楚霸王后基本上就是个救火队的感觉,属于没什么战略目的,只是哪着火了去哪灭,平叛还都成功了。

(彭城之战 让刘邦清醒过来)

虽然随着刘邦的步步紧逼,项羽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可是他是项羽啊,军阵无敌的存在。让他玩政治他不行,可是打仗他真瞧不上谁。一听彭城被端,马上就做出了部属。

战术上就很简单了,就是先依靠三万骑兵的机动力,绕过刘邦已经重兵设防的北面和东面,直接从西面杀入了汉军联营。随即依靠骑兵的冲击力,一个上午,刘邦的部队就全军崩溃,那些诸侯军更是四散而逃,一战就杀了十余万人。也是轻而易举地就夺回了彭城。

在从参战的士兵素质看,彭城之战,是属于刘邦的上升期,同样汉军也是稚嫩年纪。反观楚军,主帅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麾下则是从秦末混战之中杀出来的百战老兵。

汉军阵营的五十六万人那真是相当相当多了,不过刘邦的主力部队顶多六七万人,还有一部分分给了樊哙去北面驻防,剩下的那几十万都是其他诸侯手下的兵,号令自然很难统一。而众诸侯又都在彭城喝美酒睡美女,蛇无头不行,一盘散沙之下,自然被项羽一击而溃。

彭城之战,项羽军事胜利的原因无外乎这么三点,一是利用骑兵的优势攻其不备,二就是楚军本土作战士气高昂,而士兵素质本身也强过汉军联军。三自然是花天酒地的刘邦等人帮忙了。

假意议和 趁项羽撤军 衔尾追杀

彭城之战的三年之后,决定天下归属的垓下之战爆发。而在这三年时间里,天下形势已然巨变。

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死死地顶住了项羽的攻击,他对付项羽强大突击力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挖坑挖沟,很难说后世打呆仗的曾国藩是不是师从于刘邦。

刘邦在对峙的时候更是没让别人闲着,直接把韩信送到了北方,结果这位真的能打,三年之内就平定了整个北方,所有草头王都被他消灭掉了。

同时,刘邦四处挖项羽墙角,连鲸布(英布)都被他成功策反。

等项羽回过神来,已经是众叛亲离,陷入了汉军的三面围堵之中。

见形势不妙,项羽也没再逞强,而是和刘邦签订了中分天下的约定,也就是以鸿沟为界,日后人们玩的象棋的楚河汉界就是出自此时。

合约是签了,可是刘邦是什么人啊,趁着项羽撤军,立刻就发动了追击,因为他知道,楚军之所以撤退,是因为军中无粮了。历经固陵、陈下、城父等战,随着韩信大军的赶到,垓下决战爆发。

(垓下之战 是楚汉战争最强二位统帅之战)

垓下为认为是位于安徽省固镇县境内。双方阵营是,汉军四十万(加上楚军叛将之兵和关中援军,实则能达到七八十万),楚军十万。主将是汉军韩信对楚军项羽。

这一次的四十万汉军可不是三年前的乌合之众了,经过了三年的战争洗礼,一个个都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而且这一次还是由韩信全权指挥。

反观楚军,虽然仍是百战精锐,但是一直饥一顿饱一顿,而且从鸿沟一直败退数百里。

不过因为军中有项羽,所以楚军士气并不衰落。

韩信五军阵起 十面埋伏败霸王

战起,项羽还是选择了习惯的战术,就是正面强突,希望一战勤王。

“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自然早就把项羽研究透了。战前,就把麾下士兵分成了五部分,也就是名传千古的“五军阵”,被后人演绎为“十面埋伏”

韩信自领中军,分出自己的两名部将领机动部队二军为左右翼,韩信背后是刘邦军,再往后是周勃的后军。同时还有英布和彭越等人的部队被安排到了楚军的后方。

一见项羽全军正面压上,韩信原地迎敌,楚军果然骁勇,韩信军接战不敌,但是因为事先早有推演,所以韩信将军徐徐后撤,仍然保持了阵营的完整。

见己方小胜,汉军退却,项羽衔尾追之,却不想正落入韩信下怀。当楚军尾随深入之后,汉军的两翼离开展开了攻击,这两翼兵马,将是韩信使惯了的将,兵是跟着他横扫北方的兵,杀入楚军之中,立刻给楚军造成沉重打击。

项羽见后军一乱,立刻回军迎敌,而早已准备好了的韩信马上挥军开始反击,激战一日,项羽败逃。

随后就是四面楚歌,霸王项羽最后自刎于乌江畔。后人有诗歌祭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结论 非一战之罪

综上所述,前期刘邦之败,无外乎军队不成熟,他也不成熟。而到了垓下之战,汉军已经掌握了天下大势,又有韩信代刘邦号令全军,对付日薄西山的项羽,自然是兵多着胜。

而项羽之败,肯定不是他死前感叹的,“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历史上对于项羽的评价非常多而全,如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所以项羽的“非战之罪”还是说对了。他输了不是因为垓下一战输的。就如郭嘉所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10

楚汉彭城之战时楚汉之间第一次大规模正式交锋,刘邦对于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志得意满,他不仅是首先为被项羽、英布谋杀的义帝发丧。起天下勤王之师讨伐项羽,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在此之后,劫五诸侯兵出关中直攻彭城,并且在非常大的兵力优势下打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可是很快就被项羽的精兵大败,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刘邦被迫落荒而逃。但是,短短几年后,刘邦卷土重来联合韩信彭越英布最终打败了项羽。项羽的成败功业转换的如此之快,其原因主要如下:
1、彭城之战中,刘邦虽然兵力强大,但是当中的人却并不齐心。当中的西魏王魏豹韩王信亲自带兵,而且三秦大地上的雍王章邯仍在都城废丘苦苦支撑,刘邦的后方其实并不稳。而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兵马归附刘邦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兵力众多,可是却来自将近8个诸侯国,军心不齐是导致大败的最主要原因。在这场战役之后,刘邦痛定思痛,并吞了西魏国,臣服了韩王信。令萧何加大在关中的征兵力度,让军心逐渐凝固。

2、进军路线不同。当年彭城之战看似气势恢宏,但是却是一股孤兵深入,既没有策应也没有后援。而垓下之战时兵分多路,韩信从齐国进军,彭越从梁国进军,英布从九江也就是项羽的背后狠插一刀。加上刘邦的军队正面对峙,可以说是十面埋伏,项羽自然大败。

3。地盘不一样了。彭城之战时,没有参战作壁上观的有燕王臧荼,齐王田荣,赵王歇,九江王英布。刘邦的地盘或者说后勤保障与经济实力还没有对项羽形成绝对优势。在彭城之战后,刘邦严令韩信加大对于赵国和齐国的攻打力度,很快就平定了北方。在垓下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已经在刘邦及其盟友的手中。项羽已经是势单力孤,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只能是乌江自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