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要反问一下:谁说没有留下恶名?他的土木堡惨败,连他的内阁大学士李贤都悲愤高呼“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如此者”。他冤杀于谦一案,后果更是天下冤之。被俘也是奇耻大辱。如果真要说“没有留下恶名”,恐怕应该就是明代文人们关于明英宗在瓦剌一身帝王气,惹得瓦剌军将纷纷折服的记载,也就这点遮羞布而已。

以这三件事情说,明英宗朱祁镇,确实做了昏君标准的事,把大明朝的国运,也一度推到十分危险的境地。

但实事求是的说,明英宗朱祁镇真正被忽略的,却是他复辟之后的第二段执政生涯:天顺年间。许多通俗史料说起他的人生,基本就是复辟后冤杀于谦就打住,或者笼统来一句“由盛转衰”,但公正一些说,虽然在这之前,他的错事做了一箩筐。但是之后的这八年执政生涯。他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复辟之后的明英宗,比起土木堡战役之前,他最大的改变就是工作态度,不再是那个成天想着骑马踢球的小青年了,多年的草原囚禁生活,也练出了他刻苦耐劳的性格,之后的七年里,除了晚年病重的那一年,他几乎雷打不动,每天按时上朝批阅奏折,工作强度更直追朱棣朱元璋等勤政帝王。以勤奋程度说,他确实洗心革面了。

而更大的进步,是他的执政手腕。他在这八年里,对朝堂发起了一次大规模却鲜为人知的整肃风暴,虽然杀害了于谦,却重用了于谦的生前好友王翱。由王翱发起了多次大规模的官场整肃考察,大批庸官懒官落马,后来成化年间“臣奋于下”的好局面,基本都是靠他这几年打底。

甚至就连他人生里的最大败笔——军事。他也尽力补救,不顾群臣反对,提拔了性格豪迈的王越镇守北方。此举曾引来许多朝臣激烈反对,而在接下来的二十三年里,正是这位王越,多次出征塞外,为大明朝扫荡草原,打的鞑靼可汗嗷嗷北逃。如果在土木堡之前,他能够有这样的用人识人智慧,那场悲剧确实可以避免。

但无论怎样,在他的第二个任期里,他确实以兢兢业业的工作,一面扫平了“曹石之变”,一面着力恢复经济民生,给儿子成化皇帝朱见深的“成化中兴”,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底子。废除殉葬制度,也成为他一生里又一个善举。

虽然这一切,不能抹平他杀害于谦以及制造土木堡的过错,但无论怎样,明英宗朱祁镇,总算是个知耻而后勇的人。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最佳贡献者
2

汉武帝正面开疆拓土,负面穷兵黩武。历代帝王都没有十全十美,像宋仁宗那样的皇帝又有几人?明英宗朱祁镇在位多年,虽然也有诸多弊端,更是罕见的在战争中被俘虏的皇帝。但是他终究还是一个听言纳谏,勤俭节约的皇帝,更是废除了明朝突然复活的野蛮殉葬制度。

他宠信阉人奸佞,杀过忠臣,英宗或许算不上是个好皇帝,但他却是个好人。他几乎相信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忠奸他都能够和颜悦色对待,即便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瓦剌人竟然与他成了朋友。

即便临终,他仍旧留下遗诏,废除了明朝以来的残忍的妃嫔殉葬制度。

他与自己的皇后钱氏也是伉俪情深,两人相守多年,英宗被俘虏之后钱皇后深情不改,英宗夺门之变后,对于瞎了眼瘸了腿的钱皇后却更加宠爱。因为临终害怕自己死后,钱皇后被太子生母周氏欺负,特意留下诏书,百年之后钱皇后与他合葬。

3

世人每当提到明英宗朱祁镇,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便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前者差点让明朝提前200年灭亡,后者则害死了千古忠烈于谦。正因如此,很多人诟病明英宗,把他视作昏君庸主。其实,就事实而论,明英宗在位时却并非没有善举,至少在废除人殉和释放朱文圭两件事上,很有仁君的风范。



所谓“人殉”,便是用活人殉葬,是古代一项极为残忍野蛮的制度,就中国来讲,它的“鼎盛期”无疑是商周时期。当时,人殉现象不仅很流行,而且按照地位的不同,陪葬者的数量也多寡不一。据墨子所言“天子、诸侯杀殉,多者数百,少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少者数人”(见《墨子·节葬》)。


由于用活人殉葬太过野蛮、残忍,所以从春秋中晚期开始,社会上开始流行以木俑、陶俑来代替用活人殉葬的现象。但即使如此,一生以“仁”为最高追求的孔子都对其大加挞伐,怒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见《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对于殉葬这种现象,社会有识之士非常反感、痛恨。



秦汉以后,人殉现象式微,间或有人热衷此事,但大体上已被社会摒弃。但在辽金时期,人殉又开始“死灰复燃”,并在元朝、明初大行其道,而朱元璋便是这种陋习的热烈拥护者。据《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死后,为他伺寝的46名妃嫔全部殉葬于孝陵,人数之多令人侧目。


朱元璋首开恶例,子孙们竟然沿袭不改,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都有大量的妃嫔被杀死后殉葬。其中,成祖的长陵有从殉妃嫔30余人,仁宗的献陵有7名妃嫔陪葬,宣宗的景陵则由10名宫人殉节从葬,这些都载于煌煌正史当中,每每令人不忍卒读。


由于人殉现象过于野蛮、残忍,跟文明社会背道而驰,所以等到明英宗驾崩前,便本着“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原则,下诏禁绝人殉现象(“天顺八年春正月乙卯,帝不豫。己未,皇太子摄事于文华殿。己巳,大渐,遗诏罢宫妃殉葬。庚午,崩,年三十有八。”见《明史·卷十二》)。至此,在明朝的皇室中,这项残忍的制度才被真正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清朝初年又恢复)。



至于释放朱文圭,也极能体现明英宗的仁德宽厚。朱文圭是建文帝的次子,恭愍太子朱文奎的弟弟。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篡位上台后,一边派人搜索朱允炆、朱文奎的下落,一边将年仅2岁的朱文圭圈禁在凤阳,禁止他跟外界交往。仁宗、宣宗、景帝在位时,都没有下诏释放朱文圭,英宗在位前期亦是如此。


以朱文圭特殊的身份,他本应被圈禁至死方休,然而在他临死前,却又意外地品尝到自由的味道,而这一切全是拜明英宗朱祁镇所赐。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成功、结束长达7年的圈禁生活后,因为对同样被幽禁的朱文圭动了恻隐之心,经征询大学士李贤的建议后,下令将其释放。此时,距离朱文圭被囚已经过去55年时间。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朱文圭一直生活在四面全都是墙壁、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由于绝少有人跟他话,教授他知识,导致其心智极不成熟,跟幼儿无异。据说朱文圭获释时,这个年近花甲的老翁,甚至连六畜都分辨不清,活脱一个痴呆儿。但不管怎样,朱文圭能在有生之年重获自由,也算是一大奇迹。


惠帝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见《明史·卷一百十五》。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驾崩,享年37岁,死后葬于裕陵。回顾明英宗的一生,前后两次在位、共计22年时间,虽然因为“土木堡之变”差点导致明朝灭国,并因此留下“无能之君”的称号,但他在临终前却能做出解除对朱文圭囚禁、废除人殉两项重大决定,也算是极其难得的善举。正因如此,他完全有资格获得“仁君”的称号。


史料来源:《明史》

4

有史家曾做过这样的比较,明英宗朱祁镇很像宋神宗赵顼[xū]、清德宗光绪。明英宗崩于天顺八年,得年三十八岁,宋神宗和清德宗也是三十八岁盛年而崩。更主要的,他们的帝王生涯有着相似的历史轨迹,三位都不甘平庸,都想有所作为,但因为太有棱角,或者说太急于求成,最后都遭受了挫折磨难,以至忧愤而死。

这种观点认为,宋神宗、明英宗、清德宗,都是有初心的好皇帝,其中尤值得一说的就是明英宗,如果没有土木之变和曹石之变,他应该会有一番大作为。

而另一种较主流的观点则认为,明英宗朱祁镇至多只能算一个好人,他始终是一个庸稚之君,绝不是什么好皇帝。

不管哪种观点,明英宗朱祁镇似乎都占着一个“好”字,并没有留下什么恶名。

对此,《明史·英宗赞》中有较为客观的评述:“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官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在官史看来,明英宗在位二十四年,没搞过什么恶政,最难能可贵的是,土木之变后他干了三件盛德之事,有极大的胸怀与仁德。

有人可能会说,宠信王振导致土木之变难道不是恶政?冤杀于谦难道不是恶政?

明英宗杀于谦确实是他帝王生涯的一大污点,但于谦在土木之变后的所作所为也并非无懈可击。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以不受瓦剌也先威胁为由,拥立郕王朱祁钰在京城登基,改元景泰,此种实为抛弃英宗的做法,既不符合儒家礼法,其随意废立更是为大明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

英宗遇变被废,说到底是因为他不好控制,不符合文官集团的要求,如果他是一个懦弱易控之主,大明的文官们恐怕不会这么决绝,一定会不惜余力地解救人质。

其实,当时还是有一些人始终坚持君臣大义的,例如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叙等人,他们不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希望朱祁钰能够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英宗的儿子,共克时艰,与瓦剌也先谈判讲和,重金赎回英宗。

客观地讲,这是最好的办法,而于谦等人所谓的“同仇敌忾”则多多少少暗含着文官集团的私心。

这么讲,毫无抹黑于谦的意思,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于谦的丰功伟绩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但夺门之变后,明英宗为了复位的正统性,彻底抹掉景泰一朝,也没有太多选择,只能杀了于谦。

于谦之冤,大概冤在他太纯,太刚,不懂政治,明英宗若在于谦一节上以德报怨,那就太了不起了,只可惜,在这个问题上,明英宗没能做到释怀,但后世并没有因此过于责备明英宗,因为政治是残酷的这一点,行走在庙堂上的各色人等都心知肚明,况且复位后的明英宗还有那三件盛德之事撑场面。

至于宠信王振,就是宠信奸佞,这更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大明的这些个皇帝,各有各的性情,但绝非昏庸懦弱之主,而那几个臭名昭著的宦官,也并非一无是处,说到底他们只是皇帝对抗文官集团、维护皇权的一枚棋子,因为行事激烈,本身又是异端,最终只能身败名裂。

明英宗是个复杂的人,在他身上,你能看到决绝与优柔、勇敢与怯懦、随和与专制、张扬与内省,但在帝王生涯的后期,他则是尽可能地将勤勉、仁德、善良呈现给了大明王朝。

复位之后,明英宗很勤政,他每天五鼓起来拜天、朝庙,接着便是批阅奏章、举行朝会。此外,他对衣食从不挑剔,历经磨难,奢华在他眼中已是浮云,他更追求一种平淡祥和的生活。

有这样的心境,才会有后来的三件盛德之事。

第一件是为胡太后复号。

宣宗元后胡善祥,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被选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宣宗为太子,胡善祥亦进为太子妃,宣宗即位后,成为皇后。

但是,当胡善祥被封为皇太孙妃时,另一位山东姑娘被封为嫔,那就是英宗的生母,后来的孙太后。

孙太后年轻的时候极美,很得宣宗宠爱,以至于宣宗即位后,史无前例地给她封了个“皇妃”。

宣宗废胡皇后,据说就是孙皇妃吹枕边风的结果,孙皇妃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无子、多病。

就这样,胡皇后被迫上表辞位,宣宗封她为“静慈仙师”,由坤宁宫退居到长安宫。

对于胡皇后无故被废,朝臣很不满,张太后因为一向喜欢胡皇后,更是同情她。宫中举行内宴,张太后仍命胡居孙之上,为此,孙皇后很郁闷,却也没有办法。

英宗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胡太后痛哭不已,隔了一年,也郁郁而终了。

那时,由于孙太后掌权,朝臣不敢说话,因此只用宫嫔的礼节,葬了这位宣宗的元后。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了,这时,钱皇后向英宗进言,说胡太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殁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

英宗与钱皇后共度过患难,所以这一番话让英宗很伤感,更同情,于是在天顺七年七月,亲娘死去没多久,英宗就给胡太后复了号,重修了陵寝。

此中可见明英宗特别珍视患难真情,分得清是非。

第二件盛德之事,是释放建文帝的儿子。

建文帝有两个儿子,当年燕师破城,大儿子文奎不知所踪,大概是焚宫时随他母亲一同烧死了。二儿子文圭,当时只有一岁多,还在襁褓之中。

燕王朱棣登基后,尽管杀戮甚惨,但无论如何不好滥杀这婴儿侄孙,最后只好将他幽禁在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这一幽禁就是五十多年。

明英宗复辟后,也许是想起了自己经历的幽禁岁月,推己及人,于是决定释放朱文圭。

做出这个决定时,左右许多人都说,万万不可,万一有人借名作乱夺位,再搞一次复辟,那就麻烦了。

面对这种担忧,明英宗说了这么一句话:有天命在,随他怎么做好了!

此举叫当时的内阁首辅李贤盛赞:“此尧舜之心也。”

明英宗释放朱文圭,是真心实意的,但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朱文圭被幽禁期间,从未接触过世事,更没接受过教育,没见过女人,不识猪狗,早已成了一个白痴。

如今,陡然将这样一个痴放归尘世,那种刺激,那种难以适应是致命的。

果然,朱文圭不久就死掉了。

第三件盛德之事,永远废除殉葬制度。

明朝的殉葬制度,是野蛮的倒退,毫无人性可言,将皇权恶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有一种说法,朱元璋驾崩前并没有要求嫔妃殉葬的遗诏,是朱允炆为表孝心,加了这一条;当然更流行的说法则认为是朱元璋要求这么做的。

不管怎么说,从此之后,大明每一朝,皆有大批宫人殉葬,成祖不用说,仁宗不例外,宣宗至少拉了十个嫔妃殉葬。

但到了正统八年正月,英宗大渐时,这位经历过磨难,也创造过奇迹的皇帝特召太子至御榻前,说:“以人殉葬,我所不忍。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不可再有这样的事。”

人之将死,唯念一善。

明英宗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大明,了不起。

5

宋高宗重用秦桧,被金军赶到海上,还向金国称臣,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可以说,明英宗做的错事,他都有过之无不及。但他同样没在历史上留下太大的恶名。



明英宗和宋高宗都一样,一生留下了许多不光彩的事迹。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亡国君,所以他们的继任者,还是会想方设法的给他们洗白。因此,史书上即便都记载了他们的这些过错,但描写都很委婉,尽量淡化。

再说,明英宗这个皇帝虽然不是明君,但也不是暴君。说他是绝对昏君,似乎也不合适。他幼年登基,前期在三杨的辅政下,朝政清明。只是后来过于宠信王振,才招致失败。但他御驾亲征被俘,总比徽钦两帝国破家亡被俘,要光彩些。



冤杀于谦,确实是他一生的污点。但他复辟后,还是做了不少好事。英宗晚年任用李贤等贤臣,广纳忠言,宽仁治国,最后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明英宗虽算不上什么好皇帝,但绝对不是昏君、暴君,因此也不至于留下恶名。

6

因为他临死的时候废除了活人殉葬的这一制度!他在经历了种种变故后更加明白了人情疾苦,明白了生命的伟大,所以他死之前废除了活人殉葬的制度。这一制度就连他老祖宗朱元璋都不敢废除,朱元璋可是出了名的为百姓着想的好皇帝,连他都不敢做的决定,朱祁镇却做到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朱祁镇比朱元璋还要伟大。所以朱祁镇并没有成为历史上的昏庸无道的出了名的坏皇帝。

7

不是没有恶名,而是没有臭不可闻,至于原因,太简单了嘛,他又当上皇帝了。赵构冤杀岳飞,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汉武帝穷兵黩武,不是说就不恶了,而是他们是皇帝,直系子孙也还是皇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