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家曾做过这样的比较,明英宗朱祁镇很像宋神宗赵顼[xū]、清德宗光绪。明英宗崩于天顺八年,得年三十八岁,宋神宗和清德宗也是三十八岁盛年而崩。更主要的,他们的帝王生涯有着相似的历史轨迹,三位都不甘平庸,都想有所作为,但因为太有棱角,或者说太急于求成,最后都遭受了挫折磨难,以至忧愤而死。
对此,《明史·英宗赞》中有较为客观的评述:“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官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在官史看来,明英宗在位二十四年,没搞过什么恶政,最难能可贵的是,土木之变后他干了三件盛德之事,有极大的胸怀与仁德。
有人可能会说,宠信王振导致土木之变难道不是恶政?冤杀于谦难道不是恶政?
明英宗杀于谦确实是他帝王生涯的一大污点,但于谦在土木之变后的所作所为也并非无懈可击。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以不受瓦剌也先威胁为由,拥立郕王朱祁钰在京城登基,改元景泰,此种实为抛弃英宗的做法,既不符合儒家礼法,其随意废立更是为大明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
英宗遇变被废,说到底是因为他不好控制,不符合文官集团的要求,如果他是一个懦弱易控之主,大明的文官们恐怕不会这么决绝,一定会不惜余力地解救人质。
其实,当时还是有一些人始终坚持君臣大义的,例如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叙等人,他们不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希望朱祁钰能够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英宗的儿子,共克时艰,与瓦剌也先谈判讲和,重金赎回英宗。
客观地讲,这是最好的办法,而于谦等人所谓的“同仇敌忾”则多多少少暗含着文官集团的私心。
这么讲,毫无抹黑于谦的意思,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于谦的丰功伟绩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但夺门之变后,明英宗为了复位的正统性,彻底抹掉景泰一朝,也没有太多选择,只能杀了于谦。
于谦之冤,大概冤在他太纯,太刚,不懂政治,明英宗若在于谦一节上以德报怨,那就太了不起了,只可惜,在这个问题上,明英宗没能做到释怀,但后世并没有因此过于责备明英宗,因为政治是残酷的这一点,行走在庙堂上的各色人等都心知肚明,况且复位后的明英宗还有那三件盛德之事撑场面。
至于宠信王振,就是宠信奸佞,这更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大明的这些个皇帝,各有各的性情,但绝非昏庸懦弱之主,而那几个臭名昭著的宦官,也并非一无是处,说到底他们只是皇帝对抗文官集团、维护皇权的一枚棋子,因为行事激烈,本身又是异端,最终只能身败名裂。
明英宗是个复杂的人,在他身上,你能看到决绝与优柔、勇敢与怯懦、随和与专制、张扬与内省,但在帝王生涯的后期,他则是尽可能地将勤勉、仁德、善良呈现给了大明王朝。
复位之后,明英宗很勤政,他每天五鼓起来拜天、朝庙,接着便是批阅奏章、举行朝会。此外,他对衣食从不挑剔,历经磨难,奢华在他眼中已是浮云,他更追求一种平淡祥和的生活。
有这样的心境,才会有后来的三件盛德之事。
第一件是为胡太后复号。
宣宗元后胡善祥,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被选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宣宗为太子,胡善祥亦进为太子妃,宣宗即位后,成为皇后。
但是,当胡善祥被封为皇太孙妃时,另一位山东姑娘被封为嫔,那就是英宗的生母,后来的孙太后。
孙太后年轻的时候极美,很得宣宗宠爱,以至于宣宗即位后,史无前例地给她封了个“皇妃”。
宣宗废胡皇后,据说就是孙皇妃吹枕边风的结果,孙皇妃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无子、多病。
就这样,胡皇后被迫上表辞位,宣宗封她为“静慈仙师”,由坤宁宫退居到长安宫。
对于胡皇后无故被废,朝臣很不满,张太后因为一向喜欢胡皇后,更是同情她。宫中举行内宴,张太后仍命胡居孙之上,为此,孙皇后很郁闷,却也没有办法。
英宗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胡太后痛哭不已,隔了一年,也郁郁而终了。
那时,由于孙太后掌权,朝臣不敢说话,因此只用宫嫔的礼节,葬了这位宣宗的元后。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了,这时,钱皇后向英宗进言,说胡太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殁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
英宗与钱皇后共度过患难,所以这一番话让英宗很伤感,更同情,于是在天顺七年七月,亲娘死去没多久,英宗就给胡太后复了号,重修了陵寝。
此中可见明英宗特别珍视患难真情,分得清是非。
第二件盛德之事,是释放建文帝的儿子。
建文帝有两个儿子,当年燕师破城,大儿子文奎不知所踪,大概是焚宫时随他母亲一同烧死了。二儿子文圭,当时只有一岁多,还在襁褓之中。
燕王朱棣登基后,尽管杀戮甚惨,但无论如何不好滥杀这婴儿侄孙,最后只好将他幽禁在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这一幽禁就是五十多年。
明英宗复辟后,也许是想起了自己经历的幽禁岁月,推己及人,于是决定释放朱文圭。
做出这个决定时,左右许多人都说,万万不可,万一有人借名作乱夺位,再搞一次复辟,那就麻烦了。
面对这种担忧,明英宗说了这么一句话:有天命在,随他怎么做好了!
此举叫当时的内阁首辅李贤盛赞:“此尧舜之心也。”
明英宗释放朱文圭,是真心实意的,但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朱文圭被幽禁期间,从未接触过世事,更没接受过教育,没见过女人,不识猪狗,早已成了一个白痴。
如今,陡然将这样一个痴放归尘世,那种刺激,那种难以适应是致命的。
果然,朱文圭不久就死掉了。
第三件盛德之事,永远废除殉葬制度。
明朝的殉葬制度,是野蛮的倒退,毫无人性可言,将皇权恶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有一种说法,朱元璋驾崩前并没有要求嫔妃殉葬的遗诏,是朱允炆为表孝心,加了这一条;当然更流行的说法则认为是朱元璋要求这么做的。
不管怎么说,从此之后,大明每一朝,皆有大批宫人殉葬,成祖不用说,仁宗不例外,宣宗至少拉了十个嫔妃殉葬。
但到了正统八年正月,英宗大渐时,这位经历过磨难,也创造过奇迹的皇帝特召太子至御榻前,说:“以人殉葬,我所不忍。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不可再有这样的事。”
人之将死,唯念一善。
明英宗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大明,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