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国时代之东方六国联合起来都打不过秦国,为何不学习秦国也来个变法?

题主帮东方六国想的办法是找对了方向,却没有抓住关键。何为找对方向?变法!秦国崛起的根本在于变法,没有变法,它什么都不是,很可能早早地被东边的魏国摁在地上爬不起来,或者长期处于秦孝公前期的样子——割地赔款,忍辱偷生。

所以必须肯定,变法这条路才是根本,是东方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但是,变法不是随便就变的。正如,谁都知道降龙十八掌厉害,但是又有几个人练出降龙十八掌?单单是乔峰的内力,世上就很难找出第二个。如果勉强去学,弄不好会走火入魔,练成降龙十巴掌就贻笑大方了。

同样的道理,战国时期的变法也是这样,谁都知道变法,谁都想变法,而且都在变,但是结果呢?变来变去,结果有的变得来自己老妈都不认识了。

东方六国里,变法稍微好点的是赵国,但是只有军队改革,没有政治改革,仿佛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考验,长平之战一蹶不振;魏国,最先变法,最先吃螃蟹,魏武卒横行一时,但是改革不彻底,終被秦国超越;韩国,改革太晚,大家都改了它才想起来,加上先天不足,难以成功;楚国,一把好牌被自己人打烂,地大物博,但传统世族太强大,既得利益改不动…

所以,失败者总有失败者的理由,总之东方六国都在变法的道路上失败了,所以最终为秦所灭。

变法还是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这里笔者不展开,简单归纳一下:

天时,不早也不晚,太早了不知道需要什么,太晚了来不及;

地利:合适的地理环境,可以抵御外强,不被打扰;

人和,举国上下的高度认可,最关键还有最高统治者的决心意志。

上述三个方面,战国七雄 ,唯有秦国独具全部,焉有不胜之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最佳贡献者
2

关东六国的问题不是没有变法,而是没有长时间的贯彻变法。

因为秦国变法,最关键的三条法令:设立郡县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这是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

六国都有普遍实行。

比如设立郡县制,就是春秋末年楚国最先开始推行的,然后在战国时期被法家吸纳,并不是商鞅首创。

还比如承认土地私有,也不是商鞅原创。国家直接向农民征税,承认土地是农民私有财产的概念,最早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关东六国自战国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实践。

还有奖励耕战,也是老概念,李悝在魏国变法时,对这一政策落实的非常到位,这也是魏武卒能横行当时的主要原因之一。商鞅在秦国玩这招时,魏国已经玩了50余年了。



所以秦国变法其实没多少原创内容,商鞅变法的核心主张,都是当时已存在的概念。秦国相比于六国,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变法创新性,而在于变法的持续性。

也就是说,六国学秦国变法,是伪命题。变法原本就起自关东六国,尤其是魏国变法的影响极大。秦国本身也是被魏国打得鼻青脸肿,才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

因此,并不存在关东六国去什么不学秦国变法的问题。六国失败的关键,在于没能长久贯彻变法,导致变法半途而废。




那么,为什么秦国就能坚持,六国却半途而废了呢?这里面的因素很多。

人为因素是一方面原因,楚国变法失败就败在了人为因素上。继而导致制度不如秦国。

另一个很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地缘。

为什么这里要突出地缘方面的影响呢?

因为战国时期,变法的决定因素是土地,有土地才能有耕地和人口,才能足兵足食,才能刺激士兵的积极性。

一个国家不能长持续性扩张地盘,就无法持续性的贯彻变法。秦国所具有的地理优势在于它占据了关中和巴蜀两大膏腴之地,这才是秦国崛起的基础,也是秦国可以独抗六国的资本。

换而言之,秦国的那块地,太好了,天然就有持续推行变法的优势。

楚国也有这种优势,但是楚国人不行。而其它五国相比秦楚,就没有这种地缘优势了。

以魏韩举例说。魏韩两国都有变法,其中魏国变法相对最彻底。但相比于秦国,魏韩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土地不够用,扩张又会导致被周边国家群殴。



比如魏国,自李悝变法后,每每向四周开拓地盘时,必然会被赵、韩、秦、齐围剿。魏国在这种围剿下,先是被齐国双杀,紧接着又被秦国夺去了最富庶的河西地,地盘严重缩水,最终失去了称霸的资本。

韩国亦是如此,从一开始就没有持续变法的基础。每当韩国想有一定动作,就会被揍。

乘势而起的齐国当然也没捞到好,它的东面是大海,南面是越楚,西面是魏赵,即使齐国已经很谨慎的不去碰各个老牌强国,只是吞并了二等的宋国,它最终仍然被五国联军围剿,搞得差点要灭国。

到了战国后期,真正能和秦国扳手腕的国家只剩赵国和楚国。

楚国前面说了,人不行,没前途。所以仅存的希望,只有赵国。当时的赵国,也确实给予了秦国相当大的压力。

但赵国也有问题,它的问题与韩魏一样。地缘不如秦国。



赵国自赵武灵王改革军事,攻灭中山,北驱游牧部落后,扩张了大量领土,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国的扩张到了瓶颈期。

它再想扩张,就只能动燕、齐、魏的蛋糕。

可这三个列强,哪里是那么容易占便宜的?

后来赵国与秦国赌国运失败,与其把责任全归咎于赵括冒进,倒不如说秦国自从占据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后,它打一开始就占了上风。无论赵国能不能打赢长平之战,它的赢面也远不如秦国。

比如邯郸之战后,秦国损失极惨,可秦军关闭函谷关,闭关修养,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而赵国呢?即便打赢了邯郸之战,也办法再恢复往日的雄风了。东面的齐国打他,北面的燕国打他,南面的魏国也打他。国力就这么一点点的耗空。

总的来说。

①:变法本身就起于六国,问六国为什么不学秦国,这是伪命题。本末倒置了。

②:秦国变法的厉害之处在于持久性,不是先进性。而持久性这点是六国学不来的。

③:秦国相比于六国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这是秦国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外,秦国还有一点优势也是关东六国学不来的。这个优势是秦国特殊政治导致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外籍士族入秦效力。

3

战国七雄当中,最初秦国最弱。秦孝公继位以后任用商鞅才使得秦国开始强大。但秦国并非最先开始变法的。如下图所示。


当然,也不能仅仅把秦国的成功归功于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4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在初期是最弱小的,但其强大的开始就是商鞅变法。

秦国用了商鞅的治国策略之后,历代君主坚持实施,终于成为能凭一己之力与六国抗衡的庞然大物。

但是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六国在见到秦国逐渐强大的同时,他们又在做什么呢?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不是秦国独有的策略,但秦国是最成功的一个

“穷则变,变则通”,这是共识,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方势力独自悟出的。

当几百年的混战,各方都奈何不得其他势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以变革的方式来强大自身,最先开始这项举措的不是秦国,而是齐国的管仲。

管仲在不放弃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业,和朝鲜半岛等地做生意,使得经济积累迅速雄厚起来,着实让齐国得到了不小的实惠。

但商业不直接创造价值,所以齐国一直以来都是经济条件不错,国家的战力往往并不是特别强。

但是这样的现实给其他国家都上了一课,清楚了变法所带来的好处。

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最先开始变法的是魏国,叫做“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的举措主要是有四个方面:

  • 第一,废除贵族世袭制度;
  • 第二,废除井田制;
  • 第三,建立法治;
  • 第四,设立武卒。

从这四点来看,目的非常明确,想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使得国家各方面的活力被激发,比如废除“井田”的目的就是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废除“世袭”,就是要给更多的底层百姓以进身之路。

这样的举措虽然简单,但十分有效,使得魏国在当时成为了第一大国。齐国不敢与之争锋,秦国更是经常受到它的欺凌,秦魏之间的世仇和其有很大原因。

李悝的变法为各国都建立了一个榜样,原来旧有制度是如此不堪,只有彻底粉碎掉这些桎梏,才能使得国家变得强盛。

其他国家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也开始纷纷变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股势力。


  • 第一是法家其他两派在韩国、齐国的尝试。

诸子百家中同一家里也有不同的流派,法家当时也是一分为三,商鞅、申不害以及慎到分别代表法治、术治和势治。

商鞅通过维护固定法治的权威,来为社会建立固定的秩序,而其他两派其实重点在于教授君王御下之术、为官之道等等,把这些内容凌驾于固定法规之上。

结果不言而喻,无论是韩国还是齐国都没有成功,因为没有触及到本国固有弊病,实力提升并不明显。

  • 第二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吴起的经历很复杂,在鲁、魏、楚三国都出仕过,并且身居要职,而他本身曾经是儒家传人,但因为不孝被逐出门墙,改投兵家,在魏国时期也受到了李悝法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吴起到达楚国之后,一年时间就身居高位,开始在楚王的支持下展开变法。


有意思的是,吴起的变法和李悝的变法基本一样,贵族世袭不能超过三代,也就是“减爵禄”,同时整顿吏治,建立法治权威,还有加强军事训练。

这些举措其实和李悝基本一样,但楚国的旧势力非常强大,以至于在楚王死后立刻追杀吴起。最终不顾吴起身边楚王的尸体,将其与楚王遗骸一同射杀。

但更有趣的是,吴起之死使得新任楚王有了一个借口,那就是这些贵族侮辱先王遗体,罪同叛逆,于是几乎将最顽固的贵族屠戮一空,使得吴起变法的措施施行比其活着的时候更顺畅。

楚国也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军队南征北讨,战无不胜,一时风头无两。

再之后,才是秦国开始重用“商鞅”变法。秦国也是在这一时间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


商鞅的变法明显和李悝非常像,施行法治、耕战等策略,训练新军,几乎是李悝变法核心的一次翻版,只不过更贴切秦国的现实而言。

秦国通过变法迅速强大了起来,不仅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魏国,还夺回了曾经失去的大片土地和人口,天下卑秦的局面被改写,各诸侯国开始正视这一正在崛起的新星。

六国变法为何不能像秦国一般:核心思路偏移与勇气的缺失

从实际情况来看,秦国的变法是最持久也是最成功的。秦国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变法思路的精准,也在于时间的持续。

而这些是其他国家变法所没有达到的。

秦国变法主要有两个思路:

  • 第一个是在思想上的统一。

以律法来进行管理,需要注意,这个“律法”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法律”,它不维护普通人的利益,只是作为管理社会的工具而已。

在秦国,只有认同法家思想的人才能得到任用,儒家、道家等等学说都是被排斥的。


而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更多的普通人能通过战功、农耕等方式得到更好的生活,极大提高了全体社会的积极性。

旧有贵族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地位,他们连安详的死去都无法做到,必须重新取得战功才能成为永久的贵族;而普通百姓本身就是近乎一无所有,能通过努力改善生活环境,自然有极大的积极性。

  • 第二个是对国内经济形势看得非常准确。

不同于齐国想要通过外贸的手段来积累财富,也不同于一些国家依战争或者政策吸引更多人口来投奔,秦国当时的情况是土地够用,人口稍有欠缺,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低下,不能完全开发已有土地。

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使得土地能物尽其用。

可以发现,秦国在强大之后,并没有像齐国、楚国那样开疆拓土,而是夺回那些原属于自己的土地之后,加固自身,和三晋、楚国这些邻居修好。


其实说起来也是幸运,当时秦国最穷,土地开发也最无力,所以才给了他们这样一段自我完善的时间,而这些是其他诸侯国所没有遇到的。

而其他诸侯国并没有坚持贯彻变法,是因为他们和秦国的环境不同。

当时天下诸侯国主要的话语权在中原地区,他们看不起两个诸侯国,一个是秦国,地处边陲,成为“戎秦”;另一个是楚国,地处南疆,被称为“荆楚”。

中原诸侯人认为这两个地区和那些茹毛饮血的四夷没什么区别,文化上极为落后。

楚国和秦国的环境也不同,楚国是大国,它和中原诸国交恶不是因为他不能融入,而是他太强大了,并且桀骜不驯,经常不给面子。

而秦国却是因为自身的弱小,其他诸侯国看不上它,认为它没有资格和自己并列,这就是“天下卑秦”的境况。

所以,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讲,变法是强国的手段,但如果不变法最坏也就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其自身还是让人畏惧的大国。

但是秦国不行,它必须要通过变法来改变自身的处境,否则随时都有被灭国的风险。

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变法是为了强国,而秦国的变法是为了生存。


那么,其他诸国自然没有秦国那种“破釜沉舟”般的勇气,孤注一掷的决心,这才使得各国变法虽然能取得一定成效,但“人亡政息”是常态,其成果短短几年就化为乌有。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5

东方六国并不需要学习秦国的变法,因为他们先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实际是跟那些人学习的,然后发扬光大。由于秦国变法太成功,反而掩盖其他国家变法的光芒。

问题来了,为何他们的变法不如秦国那么成功呢?

1.秦国极缺人才,人才来了能得到重用

秦国地理位置偏,本土文化怎么也赶不上中原的先进,人才自然不够用,于是四处招纳其他国家的人才。秦穆公时期,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百里奚,就是一个例子。

百里奚是虞国人,自幼家贫,后来做了虞国大夫。“假途灭虢”事件中,虞君贪小便宜,不听百里奚的劝告,被灭国,百里奚也成为晋国俘虏。后来他被作为陪嫁家臣送往秦国,路上逃跑,不巧被楚国抓住。由于会放羊,就被安排放羊,放得还不错。秦国知道了这个人,就用五张羊皮换回这个奴隶。

百里奚入秦时大概70来岁,这个年纪在古代算很老的了,秦穆公求贤若渴,和百里奚谈了三天,就将国家军政大事都交给他,封他为大夫。他推荐的蹇叔,也被封为大夫。

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唯才是用。百里奚也没让秦王失望,他在职期间,对秦国以后的发展帮助很大,让秦国的政治、文化和农业都大大改善,为以后吞灭六国提供了基础。

2.变法的决心大

对于变法内容,秦孝公全力支持。自古变法,都会碰到很多阻力,多来自于既得利的那一方。秦国贵族自然不愿意利益受损,多方阻挠,秦孝公不为所动。太子犯法,处罚太子老师,秦孝公也不插手。

一个政令的颁布,如果朝令夕改,或者主政人摇摆不定,就算实行下去,效果也会打折扣。

3.秦国政策执行一致性,并不因为换了大王就推倒重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后,人被处死,变法的内容却被秦惠王继续执行,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社会也避免混乱。秦惠王去世后,商鞅的变法内容仍然被保留。其他六国对变法的传承,远不及秦国执行地那么连贯。

小结:

商鞅的变法,不仅功在当时秦国,而且利在后来的汉朝,汉承秦制。后来有唐承汉制,宋承唐制等等,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谢谢你的阅读,以上是我的回答,供参考。欢迎关注我@阿武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

秦国的变法是战国七雄中执行的最彻底、最成功的,但却并不是最早的,秦国是借鉴了很多别国先前成功的变法经验,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的合适变法方案,像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的变法经验对商鞅变法影响很大,商鞅加以总结推出的一套更为切中时弊且精密的变法举措。

列国的变法

商鞅变法之前,已经有很多国家率先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实现霸业,比较有名的是魏国和楚国的变法。

魏国李悝的变法内容主要有四点,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二是推行“尽地力之教”,三是实行“平籴法”,四是颁布“法经”。

楚国吴起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取消贵族的特权,二是大力整顿吏治,三是打击贵族结党营私。

商鞅在李悝和吴起的影响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颁布了废除世卿世禄制的法案,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接着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所有制,又按照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激励将士。

李悝变法侧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政治方面的实际操作力度并不大,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仅侧重于政治层面的改革,并没有涵盖到经济层面,只有商鞅的变法涵盖并落实在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甚至在商鞅死后,其法也继续保留了下来,所以在各国相继变法的历史背景之下,唯有秦国坚持到底,脱颖而出成为黑马。

秦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大一统,除了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有力保证,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支撑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外,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族融合加速,天下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和华夏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联系更为紧密,在文化上的认同也越来越强。

第二,上百年的兼并战争令各阶层人民都希望治世的出现,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令许多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天下一统是民心所向。

第三,各国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经济发展相互依存,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不断提升,农业耕作和农业灌溉技术大幅提升,使得农业的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商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为统一事业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7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并不是只有秦国在变法,比如魏国、燕国、赵国、楚国等都有变法,因此这些国家在当时都称霸一时。

魏国锻造出魏武卒,是战国初年的霸主。燕国任用乐毅,差点灭亡齐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辟地千里,击败东胡等部落。

但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一代而终,并不彻底。只有秦国变法没有半途而废,其军功爵位制度,把秦国变成了一架战争机器,最终一统六国。

秦国变法成功之处在于,破除了旧贵族的权利,这是其他东方六国所不能比的。例如,燕诏王时候,乐毅就被逼逃亡。楚悼王死后,吴起就被射杀。最可悲的是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有了旧贵族的掣肘,变法自然不可能彻底。

而秦国,虽然车裂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指定的变法政策,基本被保存了下来,使秦国在变法的道路上越来越强盛,而山东六国则日薄西山,无力与秦一争。

8

各国都在变法,都想做霸主,只不过没有秦国彻底、持久,要么半途而废,要么进行的不全面不彻底。等到秦国发展起来后,其他各国也就失去先机,想学秦国,为时已晚,秦国不会坐等他们发展起来后再一决雌雄。

齐国有邹忌主持变法,他的主子齐威王也相当给力,曾说过:“能当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气魄,别说是一国国主,就是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也难做到吧。

其他均各国不甘落后,楚国有吴起变法,魏国有李悝主持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燕国有乐毅主持改革,而赵国没发现能人,赵武灵王亲自主持改革,主要成就是胡服骑射。

变法除了有深度和广度区别,还有反对力量强弱的问题。变法总会涉及到利息问题,一旦处理不当,这些人会群起而攻之,主持变法的人身败名裂是常有的事。

等秦国发展起来后,其他各国再想发展,已经失去先机,秦国不会给他们成长机会。

好比是资本主义思想在多个国家都有萌芽和发展,最后能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国家。

后来那些被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再想学欧美走资本主义路线,结果只会遭到极力阻挠,他们只希望保持现状,利于他们殖民统治。

总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错过,就只能等着下一个“风口浪尖”。

9

人们对于战国时期的变法印象,大概就是商鞅变法了。这也可以理解,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胜利者的一切,至于失败者,很少有人会在意。

但是,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七雄之中,几乎都进行过变法,比如赵国的胡服骑射,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只不过这些国家的变法效果没有秦国好,所以就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只有秦国尝试过变法,其他诸侯都是猪,看秦国通过变法强大,都没感觉的。

当然了,其他国家虽然进行过变法,但是他们的变法效果差是事实,因为他们没有秦国的优势,那就是条件艰难。

孔子有一句话其实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出于危难的情况,才会激发潜力,激发斗志,这在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候表现的更加明显。

而秦国很显然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秦国的祖先是商朝的大将恶来,后来武王伐纣,消灭了商朝,恶来也被杀死了。因此,秦国的祖先从一开始就是被排挤的。

好在,秦国的祖先还有一门绝活,那就是养马。

后来,周天子看他们养马养的不错,就给了他们一块封地,秦国祖先得以以周王室附属国的方式存在着。

但是也仅仅是存在着。从地图上就能看出,秦国祖先一开始的封地,是靠近西方戎狄的。因此,秦国祖先从一开始就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

到了东周初期,秦襄公被周平王赐予岐西之地,看似风光,实则没什么用。要知道,周平王为何东迁,放弃镐京?

不就是因为这个地方被戎狄们践踏了,变得残破,而且这个地方又十分地靠近戎狄,周平王被戎狄仁打出心理阴影了,这才索性给了秦国。

实际上,周平王说是说将这块地方给秦国,但是也只是名义上的承认,秦国想要正式拿到这块土地,还得自己从戎狄人手里拿回来。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突出一个字,难,秦国人活得太艰难了。

和秦国的惨状相比,东方的诸侯国就好过多了,他们高贵,优雅,勤习六艺,饱读诗书,甚至还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

这些现象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吃饱了没事干,开始追求精神享受了。

我想当时的秦国,对于山东诸国的这种现象,是又羡慕又不屑的。

不过,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得秦国人是一群利益至上的人。这样的人名义上不太好听,但是在当时却十分有用。

因为秦国人条件不好,所以他们渴望强大,当商鞅变法出现以后,民众们看见了变强的希望,反对的声音自然少了很多。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秦国长期和戎狄做对,所以使得秦国的文化反而更偏向戎狄一点。

没有了周文化的阻止,秦国变法的阻力就少了很多。

反观山东六国,长期处于周文化的熏陶,各种贵族观念深入人心,这使得变法的阻力倍增。

毕竟,变法的目的其实就是从贵族们手上夺权。

10

战国的主旋律就是变法,最早是从魏国开始的,魏斯(魏文侯)+李悝(政)+吴起(兵)的组合,让魏国从一个四战之地一下成为了中原霸主,并且延续100多年。最牛的时候,吴起的魏武卒以五万战胜秦国五十万大军,并完全占据河西之地。李悝的《法经》也成为各国变法的母本。

下来是吴起主导的楚国变法,申不害主导了韩国变法,邹忌在齐国也搞过,当然都不彻底,搞了两年,跟着支持变法的君主一起下葬了!

基本彻底的是赵雍(赵武灵王)在赵国的胡服骑射,这个虽然只是部队的变革,但是相对其他国家,算是一直执下去了。

基本没搞的是燕国,有人说燕昭王和乐毅也该算,其实那个只是乐毅主导五国打残了齐国而已,燕国本身身处北地,相对其他诸侯国,存在感本来就很低。

最彻底的就是秦国,嬴渠梁+卫鞅组合,重农抑商,鼓励耕战,颠覆老贵族的既得利益。当然,秦国能够一直坚持新法要感谢嬴驷(秦惠文王),虽然他亲手杀了商鞅,但是他留下了新法,秦国才从弱秦走向了强秦。


秦国的变法,不是其他国家不想学,而是实际情况不能学,看到了,都搞了,都被旧贵族扼杀了!秦国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旧贵族其实手里没没啥干货,仨瓜俩枣的,支持,可能还有仨瓜俩枣,不支持,仨瓜俩枣都可能保不住。卫鞅为了变法,除了立木为信外,还因为私斗一次杀了上千人,并且因为牵连嬴驷,劓太子傅……所以,最后商鞅,死的老惨了……

我是古城荼博士,喜欢的话,关注我,更多精彩答案给你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