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在巡视途中病亡,宦官赵高伙同李斯逼扶苏自杀,扶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奸臣赵高和胡亥狼狈为奸胡作非为、民不聊生,各地出现了许多起义队伍,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两只主要的反秦力量。

起初,刘邦的军事力量不及项羽,在进军咸阳时楚怀王与刘邦、项羽约定,先攻下咸阳者为关中王,当时刘邦向秦都咸阳进发时兵不满万人,但在谋士张良及一干军事干将的有力辅佐下一举提前攻下秦都咸阳,此时赵高和秦二世相继而亡,子婴继位46天就投降刘邦,秦朝亡!

刘邦攻下咸阳后面对豪华的咸阳宫和美色、财宝,就想住在里面,在谋士张良让樊哙一再劝说晓以利害后、还军霸上,刘邦安抚百姓、废除秦的苛政,同时与百姓“约法三章”有力的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拥戴刘邦做关中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能一统天下是情理之中!

反观项羽进入咸阳后,残暴行事,杀子婴、烧阿房宫残害当地百姓,如此残暴的项羽岂能不亡!


最佳贡献者
2

长页说史,观点独立,欢迎大家点评。

刘邦先进入咸阳,没有像项羽那样烧杀抢掠,反而是退出了咸阳。这就显示了刘邦的过人之处。

一,过程

刘邦大军先进入咸阳,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宫女和稀世珍宝,于是,大部分人癫狂了,感觉富贵在我手啊,以后就是享福的日子了。刘邦同志也情难自禁,想留居宫中,尽享美女,拥抱富贵。

不过,还是有些明白人的。

武将樊哙,别看一傻大粗,可明智着呢,一心忠主,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哇啦啦,胆子特大。然而,刘邦究竟明白事的,也不和他一般见识,但也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但没用,劝不了。

在这关键时刻,一肚子&药水的大神张良出场了。

他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击中了刘邦软肋,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关键是刘邦同志是有伟大理想的,可不只是要一个小小的汉中,他要的是全国的美女的。于是,刘邦假装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其他几路起义军。

同时,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

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刘邦见状,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惟恐刘邦不为秦地之主。

二,分析

刘邦要做天下之君,而不是一地之主,自然志向远大。只顾眼前之事最好不做的。最终理智战胜了贪欲。仔细据文分析分析,有这么几条。

1,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钟情享乐,暂时爽了,后患无穷的。得民心难呢,失民心容易。张良劝的好啊,你刚刚铲除了祸害,转眼你自己又做了祸害,那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

所以,刘邦听得进劝,干脆好事做到底,又搞了个约法三章,那更获得了汉中百姓的心。失去的暂时享乐和获得永久的人心又算得了什么。

2。强敌未除,怎可安心。

当时刘邦力量不大,还很弱小,你这时候在咸阳为所欲为,却犯了项羽的忌,面对强大的项羽的怒火,刘邦能挡其锋吗?没那个实力吧!还不如示之以弱。让项羽藐视他,然后韬光养晦,等待机会崛起。

如果刘邦任意妄为了,结局估计和李闯王没什么两样,幸亏有张良这么明智之士。而且刘邦非常信任张良,听得进劝。

张良的这个劝就如高升劝朱元璋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一样高瞻远瞩啊。

三,刘邦既然想做天下之主,咸阳也是他的王土

为了未来考虑,他也不可能像项羽那样不顾后果,只要他能成为皇帝,最终这些都属于他的,谁也拿不走。反之,他把自己的地盘弄的乌烟瘴气,反而要花大价钱治理,得不偿失。当然,这些必要条件就是刘邦是一个长远目光的主,否则,不是对牛弹琴吗?像项羽那样的人,就10条张良也没得什么卵用,所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也正因为刘邦本人非常睿智,又有'自制力,加上有张良,萧何,韩信三驾马车的辅佐才得天下。

3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中国正式进入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时代,可世事难料,强大的秦国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还是走向消亡,由汉朝代替。

汉朝开国之君刘邦我们都比较熟悉,本来只是秦朝时期的一位亭长,如果秦朝不发生一系列变故,也许刘邦会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由于治国理念与长子扶苏的儒家思想大相径庭,扶苏又在焚书之事顶撞秦始皇,也许秦始皇为了历练扶苏,最终秦始皇下令让扶苏去蒙恬处监军,以此为秦朝走向陌路埋下伏笔。

秦始皇依法治国再加上秦灭六国等种种,深深的触动六国之后的神经,秦始皇信封鬼神之说,大量服用药物,致使秦始皇突然暴毙。

秦始皇的死可以说让六国之后有了推翻秦朝统治的想法,随着时间的发展,赵高以矫召立秦二世继位并赐死扶苏。赵高把持朝政时的所作所为可谓是助攻了六国之后,加上秦二世的徭役赋税,大泽乡起义爆发。

经过多年的起义,刘邦和项羽最终也走向了反秦之路,经过一段时间最终推翻了秦朝。可是两人在推翻秦朝时的表现缺大不一样,刘邦基本上以怀柔政策安抚秦朝军民,而项羽则以暴政的手段对付他们,两人攻入咸阳的表现我们可见一般。

其实项羽和刘邦起义之前的表现我们也能看出两人完全不在一个境界,当时秦始皇东游队伍被项羽和刘邦看到,项羽说出取而代之一言可见项羽的心境,项羽只看到了秦始皇万人之上的权利。刘邦大丈夫当如是则是展现出刘邦不但要建功立业,还要让四海臣服。

所谓四海臣服无非就是得到民众的支持,自古有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虽出身不高,其深得其中之道理。

本身刘邦之前就是我们所说的混混,这样的人一般都比较重情义,在朋友面前识得大体,有一定的气魄让朋友信服。刘邦的混混出身恰恰让刘邦懂得谦虚,底层出身让刘邦知道底层民众的想法,当刘邦起义时攻下城池之后,刘邦都会站在底层民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加上刘邦收下的谋士,还有刘邦身边的名将都是底层出身,珍惜城中一草一木,自然没有做出破坏城池和杀害城中百姓的想法和作为。

项羽相对于刘邦来说恰恰相反,项羽出身贵族,当时的贵族完全可以说没有摆脱奴隶社会一贯作风,把当时的底层看做奴隶一般。项羽本身就是一个易怒之人,更是一个好勇斗狠以自己为中心的名将,在项羽心中并没有想过让四海臣服而是让天下百姓害怕其强大的武力,对自己产生惧怕之心。项羽带兵打仗期间一直是战无不胜,强大的实力让项羽迷失了自己,其认为自己灭秦是天意,咸阳城中的百姓在项羽看来显的并没有那么重要。

另外项羽和秦人的仇恨也致使项羽无法像刘邦那样对待城中百姓,项羽本是之前的楚国贵族,是秦朝让项羽成了亡国之人,让项羽居无定所到处躲避秦军,长时间落差让项羽对秦人产生了巨大的仇恨。在加上项羽的祖父和叔父都死于秦人之手,或许项羽的亲人都因为秦人死去,或许因为如此的仇恨让项羽以残暴的态度对待咸阳。

其实对于天下百姓而言谁做一国之君,谁铲除秦朝都一样,天下的百姓也只是为了活着,为了过太平日子,那怕这样的日子是建立在疲于奔命上。

奈何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项羽的作为甚至不如秦朝,当时的咸阳百姓,天下的百姓又怎么会支持项羽。刘邦当时奉行的不扰民不杀民之策正是大家所期待的,天下百姓自然会去支持刘邦,刘邦自然也知道百姓的想法,以宽和的态度对待咸阳。

4

楚汉战争,刘邦最先进入为什么没有像项羽一样破坏咸阳?

先说一下项羽破坏咸阳的原因:

项羽出身贵族,他的爷爷是楚国大将项燕,项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兵败被杀,楚国也随之灭亡。

项羽一出生就背负着家仇国恨,叔父项梁把他养大,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人,项梁把对秦人的仇恨深深的刻在项羽的脑子里,他活着就是为楚国报仇,为项家报仇,他心里从来没有老百姓那种平平安安过日子的想法,除了练武,就是学兵法,这一切都是为了楚国复国和消灭暴秦做准备。

仇恨扭曲了他的性格,他变的孤僻,刚愎自用,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

在消灭暴秦的战争中,巨鹿之战后,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占领咸阳后,有人劝他在关中称王,像秦始皇那样做皇帝,被项羽痛斥。因为在他心里,楚国才是自己的国家,秦国是他的仇敌,他要报仇。

所以他不接受秦三世子婴的投降,杀了子婴,火烧了阿房宫,破坏了咸阳城。

刘邦出生在一个平民家里,虽然和项羽是老乡,但他没有楚的概念,父亲和三个哥哥都是农民,他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是讲义气,身边聚集了一群好哥们,这些哥们在他后来争天下的过程中成了他的好帮手,县吏萧何欣赏刘邦办事能力,推举他做了泗水亭亭长。

刘邦的父亲希望他做一个本分的农民,成个家能够好好过日子,可事与愿违,刘邦作为泗水亭亭长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徭役,延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怎么也是死,于是斩蛇起义,做了起义军首领,他身边的萧何,张良对他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刘邦善于听别人的意见,在消灭暴秦的战争中,逐渐成长为胸怀天下的领袖人物。

进入咸阳后,刘邦也有了贪图安逸的想法,但是在樊哙,萧何,张良的劝说下马上明白过来,刘邦清楚,他的志向是夺取天下,未来的天下都是他的,所以应该善待天下,收服民心,天下都是自己的,那咸阳自然不例外,那为什么还要破坏呢?

5

刘邦与项羽,秦末混战中崛起的两位英雄人物,虽然二人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但他们的气质却完全不同,如果把刘邦比做水,那么项羽就像是一团火,水利万物而不争,火遇万物而焚之。

一、性格对比:刘邦沉稳如水,项羽爆烈如火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平民出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刘邦顺势而起时已经47岁,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多年的市井生涯,为他积累了足够的社会经验与阅历;底层的生活不易,让他能够做到三思而后行;太多的人情冷暖,促使他喜怒不形于色。进入咸阳的刘邦,面对富丽堂皇的宫殿,沉稳如水,思虑长远,即便暂时得不到,也不会将它毁去,而是原样封存。

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出身于楚国贵族,23岁便跟随叔父项梁反秦,率军进入咸阳时,也才26岁,正是血气方刚之时。项羽少年成名,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项梁在时,尚有人能够压制于他,项梁死后,再无人能够管教于他。项羽手握大权后,连破秦军,无人能敌,进入咸阳时,权势、声威都达到了顶峰。此时的项羽,睥睨天下,性情如火,阿房宫遇到这团烈火,只能化为灰烬。

二、对秦态度:刘邦包容似水,项羽仇恨似火

刘邦平民出身,曾任秦国小吏泗水亭长,也算得上是秦朝体制内的人物,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也称得上“食秦俸禄”。刘邦到咸阳公办时,遇到秦始皇的大队人马出巡,发出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他对秦朝、尤其是对秦始皇是羡慕的。

项羽原楚国贵族,秦始皇扫灭六国,楚国宗庙社稷被毁,原楚国贵族利益受到极大损害。项家世世为楚将,项羽父母双亡,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项梁的父亲即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与秦朝有国仇家恨。秦始皇到会稽游玩时,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项羽对秦朝的怒火早就已经点燃。

三、谋臣纳谏:刘邦从谏如流,项羽刚愎如火

刘邦初入咸阳,便以“关中王”自居,看到壮丽的宫殿,也曾流连忘返,准备长久住下,好好享受,但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谏下,迅速冷静下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退出咸阳王宫,陈兵灞上。

项羽少年得志,多少有些轻狂,尤其是击败秦军主力,收降秦将章邯之后,更是不把天下之人放在眼中。项羽进入咸阳,群雄慑服,更加助长他刚愎自用的本性。鸿门宴上,项羽不顾范增屡次示意,执意放走刘邦,气的唯一的谋士范增也离他而去。他要烧毁秦朝皇宫,无人能够阻止。

公元前207年,“如火”的项羽,入咸阳,杀子婴,烧阿房,但最终被“似水”的刘邦浇灭。

格物致知,格史明理,如果喜欢,请亲关注@君临格史

6

刘邦入先咸阳、而不烧不抢。不将皇宫内宝物占为己有、对待秦国皇室成员也很和谐,这一点正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区别。

刘邦当时年龄比较大了,可以说已经属于那种老谋深算的年龄了,身边又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所以做什么事都会考虑的比较周全。而不会像项羽那样做事有那种年少气盛的冲动。

咸阳作为秦国都城、老秦人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此、如果刘邦入咸阳之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任由士兵去咸阳城抢夺财物、势必会造成老百姓对他的憎恨,恨不得他立马出咸阳。刘邦并没有这样做、进城之后、命令士兵驻扎在城外、而不扰民。

将国库封存起来,对待秦国的皇室也是非常的友好。这样一来,秦国的老百姓自然对刘邦就有了一个好感,那么刘邦既得民心又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7

秦子婴投降以后,刘邦并没有在秦都咸阳停留多久,而是还军霸上。反观项羽,进入咸阳之后,大肆破坏,著名的阿房宫也是毁在项羽之手。

那为什么刘邦先入咸阳,为什么没有像项羽一样破坏呢?


其实要说破坏是没有,但抢夺肯定是有的。

首先,刘邦不过一个泗水亭长,跟着他起义的士兵们也都是乡野村夫,更受尽了秦的暴政,多秦国是满满的狠意,所以在进入咸阳的时候,很多将军士兵都去抢夺宫殿的金银珠宝,只有萧何跑到丞相府,保护各种典籍户籍地图。就是刘邦自己,进了秦的都城,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绝色倾城的美女,也打算在皇宫里住下。《史记》中记载: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如果刘邦就此在咸阳落脚,那么咸阳也难逃被洗劫一空的命运。至于刘邦为什么没有留在咸阳,这就要归功于两个人,樊哙和张良。

樊哙是怎么劝谏刘邦的,《史记》中并未记载,毕竟樊哙是个杀狗的粗人,说不出什么道理。但张良劝谏到: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大概意思就是说沛公是为了天下铲除暴秦,应该朴素,怎么能刚到秦宫就想着享乐呢?之后张良又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

刘邦听罢,封秦财务府库,还军霸上。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不仅是对咸阳百姓的约束,更是对自己手下士兵的约束,明令禁止对咸阳抢夺破坏。

其次,刘邦心里也清楚自己的实力比不上项羽,更明白秦之所以灭亡是失去了民心,所以刘邦此举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都拿着酒肉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唯恐刘邦不称王。


总而言之,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志向远大,而且积极纳谏,还军霸上就是最好的证明。项羽为楚国贵族,却骄傲自大,不听劝谏,终是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8

秦朝末年,好不容易从战国的战火当中脱离出来的世界,再一次陷入祸乱,秦国在秦二世的荒废和赵高的奸邪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刘邦与项羽两股势力相继崛起。其中,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而当时胡亥已死,继位的是子婴,而当刘邦率先进入咸阳之后,他为何没有杀掉这个代表着秦朝最高势力的秦王子婴,刘邦为何要放过他呢?

大秦帝国历经嬴政、胡亥、子婴三王,享国15年。汉元年十月,刘邦率先入关,军霸上,并在此受降末代秦王子婴,那入关后的刘邦对秦政策是何?在入关前,怀王与起事诸人有约在先:“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早年曾以役夫的身份到过咸阳,如今的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未来的秦地之王,心情颇为畅快,进入咸阳后竟然想“止宫休舍”。同时其手下大多为关东农民,来到咸阳后宛若进入天堂,开始搜刮金银器物。

幸好有头脑清醒的张良意识到此举之不妥,立刻找到心直口快的樊哙进谏刘邦。善听人言的刘邦接受了意见,开始封存咸阳府库,约束部下,并全军退出咸阳,回师霸上。且召集秦地父老立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遍告秦地之人。

子婴投降后,秦人战战兢兢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秦国扫六合的霸业之路都伴随着杀戮: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被白起打败,阵亡人数24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被白起坑杀40万降卒等等之类的大战使得关东六国与秦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入关之六国之人岂不是要秦人血债血偿?

刘邦的对秦政策打消了秦人的顾虑。因已有怀王之约在先,换言之,在刘邦入关的那一刹那,他就是理论上的共主。关中之地乃秦国龙兴之地,经过历代秦王数百年的经营,有着完善的制度基础与良好的经济基础。且关中地区易守难攻,出则攻,入可守,战国时代六国云集百万大军也无法染指关中,是问鼎中原绝佳的战略基地,刘邦肯定不会大肆破坏。

现如今秦人人心惶惶,刘邦入关后的政策很好的安抚了秦人,赢得了民心。秦人看到刘邦的军队,宛如“文明之师”,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遍告秦地的“约法三章”,这一简单易行的战时管理条例既保证了在刘邦退军霸上这一段时期内秦地处于无政府状态时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且替代了原有的秦律,卸去了压在百姓身上的严刑峻法。

“约法三章”是秦地能够免遭兵火战乱袭扰的律法保障,使得秦人在刘邦身上看到了生的希望,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反观项羽入咸阳后,“屠烧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间接导致秦人倒向刘邦,成为反楚主力。得民心者得天下!

9

这一件事,《史记》中其实记载的很明白了。《史记》写刘邦的时候,曾多次使用“长者”一词,楚怀王就因刘邦是“长者”,因项羽残暴,才让刘邦入关中,让项羽去巨鹿的。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项羽僄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你看,楚怀王都这么说了,刘邦敢做像破坏咸阳城这么残暴的事吗?就算刘邦敢,他边上的萧何、张良都不会让他这么做,所以刘邦必须要做“长者”该做的事。

比如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身边的人问他杀不杀秦王子婴,他说了一句::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再比如刘邦跟关中百姓的“约法三章”。

这些都是刘邦在尽量的维护自己“长者”的身份,也是如此,关中秦地的百姓才会如此爱戴他,心中早已认他为关中王。

这事也为以后项羽违背誓约做了伏笔,因为之后项羽入关中后,并没有封刘邦为关中王,他不仅违背了当初在楚怀王面前立下的誓约,还让关中的父老乡亲失望至极。

反观项羽,在进入关中之后不仅杀了子婴和二十万秦军,还放火烧了秦皇宫,这跟刘邦一比,真是巨大的讽刺。

10

这就是刘邦比项羽强的地方了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入灭秦,在经过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后(这其中并没有多少硬仗),率先进入咸阳城。在进入咸阳这段之间内确发生了不少事情,好的一面是得了民心,坏的一面是惹怒了项羽要杀刘邦。

进了咸阳后,萧何立即直奔图书馆,接管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

沛公被秦宫的华丽和万千佳丽的美给弄得心醉神迷,于是决定留下来过夜。这时有一个人拉住他,死活不让他得逞。这个人就是沛公的连襟,樊哙。但是樊哙嘴笨,说不出个理由来,这时候还得张良出马,张良说:“沛公您能到这里来是因为秦朝的统治者沉迷于这些东西,您为天下除恶,就应当以骄奢淫逸为耻,您才到这就想享乐,不是“助桀为虐”么?忠言逆耳,您还是听樊哙的吧。”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沛公这个人不见得头脑灵光,一个屠狗的都看得出来的道理他看不到,但是这个人的确听劝(只要你能说出个四五六来),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人能克制住自己。

对于一个“好酒与色”的小混混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能驾驭他人的人首先要学会驾驭自己。

沛公这个人,不见得有多少智慧,他是个谁说都听,说什么都信的人。正因如此,他能广开言路,甚至让许多没有留下名字的人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大展拳脚。但他对建议的判断力是不行的,幸亏张良把他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次,有个不知死活的人对他说道:“秦地比天下还要富十倍,地势险要,章邯投降以后,受封为雍王,统治关中地区,他来了,咱们就得走,咱们赶紧派兵驻守函谷关,征调关中士兵,一个也别放进来。”。

可惜沛公忽略了一条真理,那就是权利掌握在暴力手中,而沛公的暴力比起项羽来,还差个十万八千里。

汉元年十一月,项羽和诸侯们进军函谷关,函谷关守军给这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上了道菜——闭门羹。听说沛公已经安顿好了关中,准备当王了,项羽立即感到被扇了两记耳光,脸上火辣辣地疼,于是当即叫来黥布,“给我打”。黥布迅速出击,立即拿下了四塞之一。

十二月中旬,项羽到达戏水之西(陕西临潼东),沛公手下的军务处长曹无伤大概是不满自己的待遇,也可能是想人往高处走,向项羽透风:“沛公想称王关中,让子婴来当丞相,金银财宝全占了。我一直是身在刘营心在项,如果您分我个王,我一定比沛公听话……”煽动很成功,曹无伤同志因此在历史上报了个到,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立即下令全军:“明天都吃饱了,给我收拾掉沛公。”项羽的干爹范增听说沛公入关后居然一反常态,不贪酒也不好色了,对沛公的把戏早已了如指掌,知道他想干什么。于是对项羽说:“赶紧打,别失去机会。”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沛公和项羽的力量对比。沛公一路收兵,到了峣关也才两万人,再加上入关以来收编秦朝官兵,现在增多到了十万人。项羽则是统领诸侯军,诸侯军吃掉王离后,兵力增加至四十万。四比一的比例,估计明天天一亮,项羽的进攻令一下,沛公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此时,沛公还对危险浑然不知。

关键时刻,张良出场了,这还要感谢项羽的败家叔叔——项伯。他骑着快马来到张良帐中,项伯心急火燎地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劝张良不要去当陪葬,跟他一起走。但张良对项伯的情谊就没那么深了,因为他知道,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就不能没有沛公,所以张良决定利用项伯的友谊挽回危局这才有了著名的鸿门宴,也才给刘邦施展了最大的本事忽悠,忽悠住了刘邦没有杀他。

刘邦和项羽都有称王之心,在他们联合攻打秦国时,早已约定好了,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可以成王。

刘邦在打仗的时候,耍了一个滑头,所以他比项羽先进了咸阳,当他走进咸阳的时候,进入皇宫之中,立刻被后宫佳丽三千人迷了眼睛,不过还好当时有人劝阻他:“秦朝就是沉迷这些,所以你为天下人除害,如果你这样的话,那么天下人将除你。”友邦听了这人的劝阻,吓的冷汗淋淋,所以他就放弃了这些。

其实刘邦这个人就是一个小混混儿,他并不很聪明,也没有很多的谋略,但是他身边有很多的谋士,像张良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谋士,他们为刘邦出谋划策,赢得了一大片人心。

但是一方面他使用奸计,让项羽后进咸阳城,惹怒了项羽。但是项羽这个人为人很自大,并不愿意听谋士的话,所以他进入咸阳城之后。干了很多错事儿,也致使他后面,面临四面楚歌的情况。

刘邦入咸阳,接受萧何建议,与百姓约法三章,不近女色,杀人者死,及伤抵罪,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我认为真正的王,从他的点滴中便可以看出来,关键时刻要懂得变通,平时不正经,但是生死存亡的时刻,知道克制自己,远离女色,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知道民心所向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进入咸阳,做了一些有利于百姓的事,为他之后的登基奠定了基础,相反,项羽进入咸阳后大肆抢掠,他们二者的行为其实就决定了之后二人不同的生活轨迹,刘邦成王,项羽因无法忍受屈辱自刎乌江,所以说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的,王者必定为王,败者必定为寇。

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中,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的统治下,百姓能够有自己的权利,得到了最基本的人权,试问谁会不拜服于他?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时候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别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公元前206年,秦三世子婴向刘邦投降,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宣告灭亡。刘邦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面对秦王朝的都城咸阳,刘邦还有好多事情要处理,每一件事都对他有很大影响。

首先就是如何处理秦王子婴。刘邦手下有不少人,包括樊哙都主张杀了他,但是刘邦没有同意,只是派人看管起来。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不应杀掉子婴,对刘邦的名声会有不小的影响。

面对秦国皇宫的金银财宝,无数的美女以及华美的宫殿,草根出身的刘邦马上沉沦的,准备当晚就住在皇宫里,但是他手下的樊哙和张良都劝他不要动皇宫里的东西,刘邦只得恋恋不舍的离开咸阳。

秦朝时期律法非常严苛残酷,百姓深受其害,刘邦决定把关中的所有法律全部废除,只留下三条:杀人者要偿命,伤人者要判刑,偷盗者要获罪。这一举措对于深受秦朝荼毒的关中百姓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刘邦一下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与支持。

最后他做了一件错事,就是派兵把守函谷关,拒绝让项羽入关中。此举激怒了项羽,由此引发了后来的鸿门宴事件。

赵高逼死胡亥后又被子婴杀死,秦朝可以说是气数已尽,而且在各路起义军的攻打下,理应支撑不了多久,于是楚怀王和项羽、刘邦等其他军队首领定下一个规定,先入关者为王。而刘邦直取关中,接受子婴的投降,可以说是异常顺利。

刘邦进入咸阳后,很多人都建议将子婴杀死,然而刘邦认为他以投降而且秦国已经灭亡,没有必要正在杀子婴。同时为了安抚百姓,同样绝对也有拉拢百姓的想法,和百姓们定下三条条约:一杀人者处以死刑;二伤人者也必须以伤抵罪;三偷盗者同样要被定罪。结果就是刘邦受到百姓们的拥戴。

刘邦曾经就是地痞流氓,面对咸阳的富有华丽,就想占为己有,但是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之下放弃咸阳回到军队中。要知道根据先前的约定,刘邦应成为关中王,但这样项羽就十分不爽,而且当时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为了安抚项羽,刘邦只能让出咸阳。

军事上的实力差距可以通过发展来慢慢弥补, 但性格上的缺陷是难以改变的,所以最后项羽自刎乌江,而刘邦则夺得了天下,建立起了大汉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