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满口方言你还想当大臣?康有为同志就吃过大亏。

戊戌变法前,君前奏对。梁启超和康有为都是广东话,结果光绪听的是那叫一个费劲。

按例被皇帝接见后都要赏个四品官。结果这个一闹,就给了个六品顶戴。

可见大力推行普通话的必要性。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地大物博,方言繁多,大的方言区就有七个,大臣来自山南海北,语言不通是一个问题。

还好有官话。最早的官话被称为“雅音”,是贵族们专属的语音,据说先秦时,各国的贵族们之所以可以往来沟通,靠的就是这种“雅音”。各地文字不通,但语音却是可以相通的。

秦汉时的官话不知道是什么样,有专家推测是以洛邑的口音为基础的,也就是洛阳话,周公辅佐周王在这里完成了礼乐制度,且秦汉时此处依然是核心地带,所以沿用了下来。

东晋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南北两种官话,北方官话依然是以洛阳口音为主,南方官话则以建康话,也就是南京话为准,属于吴语。

隋朝时,出现了《切韵》,这是现存最早可考的韵书。韵书就是用来解决语音问题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标准拼音手册。《切韵》的作者陆法言参考、筛选了南北各地的语音,这种南北语系,编纂此书,所以以《切韵》为准的官话,应该是综合了金陵、洛下两支官音的特点,杂糅而成。

韵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官话的学习问题,唐代有《唐韵》,宋代有《广韵》,元朝有《中原音韵》,明朝有《洪武正韵》,都是官话发音的范本。但明朝时仍然有两种很流行的语音,可以视作官话,一种是苏州白话,一种是北京话,清朝时的情况与之类似。

3

为了避免出现这个问题,所以,历代朝廷都推行“官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官员之间交流,以及面见皇帝,都使用官话。有些地方官员说的不标准,会带有方言味。但是,基本交流的问题不大。

秦朝说的官话主要是陕西关中方言。

汉代到晋代以当时的洛阳话为官话。

隋唐的官话融合了多地语言,主要是洛阳和长安地区方言为主,称为“汉音”。

元代存在两种官话,国语以蒙古语为正统,汉语以元大都方言为准。

明代由于有两都,所以官话也有南京话、北京话两说。

到了清朝的官话,官话就是现在的北京方言了。当然,满语在初期也是官方用语,但到清中期以后,就只有北京方言了。满族人自己都不会说满语了。

1728年,雍正曾设“正音书馆”,目的就是在全国推行北京话。雍正规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不能考秀才。

据说,慈禧太后召见大臣的时候,也会安排专人做“方言翻译”。

从这可以看出,有些不会官话的大臣,会吃大亏的!网传康有为或者梁启超见了光绪说方言,光绪听不懂。本来想给个四品,结果降为六品。这种就是《读者》文摘的段子。大家看了一乐就完事了,不必计较真伪。当皇帝哪能因为官话说不好,就不重用这个人才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4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几乎每一块地方都有人居住,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又各自为政,因而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系,创造出七大地方方言,每个大方言下又衍生出许多次方言,这么多的相互听不懂的方言,就给大家的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建国之后,我国才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大家交流顺畅了,各项工作就能有效的推广开来,我们平常看到的古装电视剧里,大家听到的都是演员们标准的普通话,那是为了让观众能听的懂,但是古代的大臣们来自全国各地,那么皇帝上朝时是怎样和说方言的大臣交流的呢?



古代没有普通话这样的说辞,由于时代的诸多限制,很多地方的人都是各自说着自己当地的方言,一些地方官也不会说官话,而在朝廷之中,官员们基本上都是说官话的,但是外地来的官员要跟皇上禀报一些地方事宜什么的,这交流起来就会有很多的障碍了。


虽然各地人士说的方言有所不同,大家相互也听不懂,但大家使用的文字是相同的,语音不通,也可以用文字来交流,在古代,很多大臣都是靠递奏折来跟皇上沟通的,在朝堂是交流起来虽说是鸡同鸭讲,但用文字交流起来还是无障碍的。


语言这个问题自古就已存在,统治者也很重视这个问题,语言不通看似是个小事,却非常影响工作效率,对政令的上传下达会产生非常大的障碍。



其实这个问题,聪明的古人早就 想到了解决方案,他们制定了一种官员之间通用的语言体系,也就是“官话”,每一个王朝基本都有他们特定的官话,先秦时期的官话叫“雅言”,在《论语》一书当中有确切的记载: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这里的“雅言”就是当时全国各地普及的官话,相当于先秦时期的普通话。



官话的标准就是参照皇城地区的语言,也就是都城地区的方言,秦汉至唐朝时期,长安、洛阳地区是古代帝王最喜欢建都的地方,所以古代大部分王朝的官话都是围绕在长安话或者洛阳话来加以调整的,因此,长安话和洛阳话就成了这一时期各王朝的官话。



北宋到明朝早起一直都是以当时的南京话作为官方语言,明朝迁都北京后,响应的官话也改成了北京的语言了,从那时直到现在,那时的官话一直沿用至今,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普通话了。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要想入朝为官,不光才学要好,还要学习官话,其实入朝为官只是一种资格,你可以成为一名官员,但是你能否入朝就不一定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有能力考中,而且你的语言贴近皇帝,那么你入朝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如果你没有与皇帝流畅交流的能力,那么你基本上就会被皇帝安排到地方工作,所以说掌握并精通京城的语言还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在我们现在看来,古代的官话都是普通话,具体的差别只是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已,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语言都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古代的皇帝不会容忍每天在朝堂上听着“五音不全”的大臣们用方言侃侃而谈,要么就说官话,要么哪里来就会哪里去。


有了这种统一的语言,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太重要了,有了这种语言,皇帝和大臣们的沟通才能畅通无阻,各项政策才能得到更好更及时的实施。




5

其实是有普通话的,古时候称为“雅言”,“官话”,一般就是京城所在地方说的话,当上大臣的人一般官话都说的不错,都是经过练习的,至少和皇帝交流是没有问题的,不然你听不懂皇帝说的话,皇帝听不懂你的话,也别想升官了。

6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官话,也就是通行的语言,当然可以听懂了!而且礼部也有专门翻译方言的人才存在,所以皇上和大臣沟通无障碍。

但即使有官话的形式存在,朝堂之上,还是有很多说方言的官宦,还是有很多互相听不懂的同为官的人,举一个最近的例字:溥仪就一直不怎么喜欢陈宝琛,或者是说一直不怎么喜欢和陈宝琛接触,并不单单因为陈宝琛是遗老思想太陈旧,另一个原因是陈宝琛说的话,溥仪听不懂,听起来很费劲,溥仪自己说的,庄士敦的中国话比他们说的都好,加上思想前卫,所以溥仪一直最信任和喜欢打交道的老师是庄士敦。(要知道,庄士敦最早来中国的时候是在香港待了很久,他后来去北方北京能和溥仪交流,说明人家庄士敦在中国话上是下了功夫的,至少粤普通杀的)

7

谁告诉你古代没有普通话的?普通话又不单单是现代的专属!

百官上朝当然是讲普通话呀,普通话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通用的话”,古代称“雅言、官话”。

古代皇帝、文臣武将大都是北方人为主,所以北方官话就成了范围最广的方言。现代的普通话就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南方属于百越方言,相互相互之间鸡同鸭讲,古代入仕南方人必须掌握北方官话才能进入朝廷。

8


古代其实也存在着普通话,但是他不这么叫,他都称为官话。官话就是指的一个国家政治中心地区的这个语言。例如汉朝和唐朝时期,关西地区的话,就被称作是一个官话,而在明朝清朝,北京地区的北方话就是官话。清朝满族满洲语也是大臣们之间的一种官话。

在更早时期,普通话被称为雅音。是贵族雅士们发明出来的一种语言,在周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贵族都要学习雅音,以方便交流。

到了元明清以后,北京就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赴京赶考的牌的牌子,经商的商人才子,经商的商人是越来越多,时间一久,他们都学会了当地口音的官话。只不过当时的官话只在官场中盛行,在民间流传很有限。

皇上与大臣交流的时候,都是使用当朝当代的官话,大臣们虽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在朝廷时利用的话都是统一的官话,所以他们交流起来没有任何的障碍。

9

古代也有普通话,就是雅言。雅言是周人的语言,也就是陕西话。周灭商,把大量周人迁徙到山东(崤山以东)建立诸侯国,即诸夏,他们也就把陕西关中话带到了全国。据说孔子颂诗(诗经)必须用雅言,即关中话。春秋时代诸夏朝会饮宴,赋诗言志都得用雅言,否则会被嘲笑。所以雅言对后世语言影响很大。秦汉隋唐建都西安,关中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肯定说的是陕西关中话。后代随着都城的迁移,北宋建都开封说的是河南话,元明清说的是北京话。

10

你以为现在的普通话是谁突然造出来的?连老天爷也没有这个本事!它是雅言正韵自然演进的结果,是经过历史长河反复洗炼的结晶,是汉语官方用语的顶峰。一句话:官方用语古已有之,现代普通话与其一脉相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