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69年7月,山东巡抚丁保桢将慈禧身边的红人,一代权阉安德海枭首于济南。此事不亚于一颗炸弹惊爆于朝野,世人都为之一震。

谁都知道,安德海在慈禧心目中的地位。他是慈禧的太监大总管,人称“安二爷”“安大总管”。也知道慈禧对安德海的宠幸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安德海就是另一个魏忠贤。势利之人都对他百般谗言献媚,趋之若鹜。

(丁保桢剧照)

那么,安德海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权势滔天的人物的?身为巡抚的丁保桢,又为何要冒险诛杀他呢?

一、身世凄惨,幼时进宫为宦。

安德海出生贫苦,10岁时其父母双亡,兄妹3人不得已,过继给叔父抚养。但其叔父偏偏又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老光棍,自顾尚且不暇,哪有能力照顾安德海兄妹。身为老大的安德海,只好到本村财主家干些杂活,勉强度日。

穷则思变,在生活实在无以为继时,安德海听从好心人的劝告,自阉进宫当了太监,并且幸运地被分到了咸丰身边当差。

虽然他小小年纪,但历经磨难后,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圆滑和机灵,深得咸丰喜欢,被咸丰称作“小安子”,经常为咸丰鞍前马后地跑腿办差。

慈禧为了邀宠,也常常赏赐安德海一些钱财,希望他在咸丰帝面前多进美言,两人由此确立了亲密的主仆关系。

咸丰7年,慈禧晋封为懿贵妃后,就得到咸丰的准允,将安德海划入自己宫中,成为太监首领。

(安德海剧照)

二、为慈禧立下奇功,恃宠而骄。

1861年,出逃的咸丰帝病死在热河,临终前,命载淳继承皇位,同时任命肃顺等8人为“顾命大臣”。咸丰死后,慈禧伙同奕?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剥夺了所有“顾命大臣”的权力,开启了她独掌清廷的历史。

在“辛酉政变”过程中,安德海冒死两次往返于北京和热河之间,为慈禧和奕?通风报信,为政变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他得到慈禧的极度宠信,成为权倾朝野的宦官。

安德海发迹后,逐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根本不把一众大臣放在眼里,他不但和慈禧一起罗织罪名,密谋搬倒了当初的政变战友奕?,罢黜了他议政王的官职。还屡次在慈禧的面前搬弄是非,肆意诋毁众大臣。大臣们慑于慈禧的淫威,大都敢怒不敢言。

最为恶劣的是,安德海目无君臣,竟然连载淳都敢得罪。

载淳即位时年仅6岁,贪玩调皮是这个年龄的本性,但安德海经常在慈禧面前进谗言,致使载淳多次被慈禧责骂。载淳曾不止一次对手下太监说,他第一个想杀的人就是安德海。由此可见,安德海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得而诛之。

(慈禧剧照)

三、无旨出京,丧命济南。

1869年,安德海借口为载淳大婚采办物资为由,离开京城。一路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船上挂满龙凤旗,船舱里的太师椅上摆着龙袍,船头两面大旗迎风招展,一面上书“奉旨办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钦差大臣的威仪十足。

但是,作为巡抚的丁宝桢,并未收到朝廷的“明降谕旨”。这说明安德海并未奉旨,而是私自出宫。

这可触犯了大清祖制,太监私自出宫按律当斩。于是,丁宝桢在奏请载淳谕旨后,将安德海枭首于市。

那么,安德海死后,慈禧是怎样对待丁宝桢的呢?

按理说,丁宝桢斩了慈禧的亲信,以慈禧霸道的性格,必定将丁宝桢查办。但实际上,慈禧不但一点都没有为难丁宝桢,反而在光绪二年时,把他调任四川总督,授予他头品顶戴和太子少保衔,同时兼任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御史。

在丁宝桢履职四川时,慈禧还特赐“国之宝桢”4字,以表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卓越政绩。

(载淳剧照)

那么,慈禧为何不为安德海报仇呢?

其一,安德海确实是无旨出京,犯了死罪。

关于太监“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规定,是顺治帝早就颁布的上谕,如果违背,会被处以极刑。因此,安德海没有载淳的圣旨,是死有余辜的。

其二,慈禧明白,想杀安德海的,不仅仅是丁宝桢。

在安德海出京前,其实他曾奏请载淳。但狡猾的载淳撂下一句“我不管这些闲事”予以搪塞。等安德海出京后,载淳就跑到慈安处,密谋除掉安德海。

慈安找到慈禧,以慈禧近期感冒为由,建议让载淳批阅奏折,得到了慈禧的同意。因此,丁宝桢奏请诛杀安德海的奏折,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载淳的手里。

载淳立即做出“就地正法”的批示,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递送到丁宝桢手里,安德海在被擒5天后就身首异处了。

虽然当时慈禧也想救下安德海,也以加急的方式送去懿旨。但聪明的丁宝桢在慈禧的懿旨到来后,以建皇亭为由,只接不宣。直到执行了载淳的圣旨后,才当众宣读慈禧的懿旨,刻意制造了木已成舟的事实。

其三,丁宝桢是清廷的重臣,功绩卓著。

丁宝桢为官期间,得到了百姓拥戴和同事好评。他曾参与镇压捻军,任职山东巡抚时,体恤民情,造福百姓,政绩斐然。同时,丁宝桢一生忠直刚烈,为官清廉,被誉为是清末的“中兴名臣”。

在慈溪眼里,安德海始终只是一个奴才,而且是一个僭越无礼、引发公愤的奴才,纵然慈禧对他宠爱有加,也犯不着为了一个奴才,为难名满天下的丁宝桢,不如顺水推舟,还能赚个好名声。

(参考资料:《清史稿》)

最佳贡献者
2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可以说是晚清最为人熟知的政治事件,他以巡抚之身敢诛杀连一品大员都不敢轻易得罪的慈禧宠宦安德海,至今为人所渐渐乐道。1869年慈禧宠宦在毫无圣旨的情况下,违反满清先祖所定下的“宦官不得私自出宫”的祖制出宫游玩,更甚者还非但不收敛反而是乘机沿途大肆向地方官员索贿,而地方官员因安德海是此时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的宠臣,所以大多都只能忍气吞声的给予贿赂。地方官的这种做法也无形中的助长了安德海的嚣张气势,他越发的不知收敛,最终他的这种做法惹怒了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



8月2日,丁宝桢遂命泰安县令何毓福以太监不得私自出宫,且其所作所为不合体制的理由捉拿安德海,而后送往济南由他亲自审问。后丁宝桢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将安德海的所作所为上报给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询问到底该如何处置。当然此时被慈禧得知后,作为自己的宠臣她当然会极力保全安德海的性命,但无奈的是同治帝和慈安太后都力主将其诛杀以平民愤,而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也都同意就地格杀,最终慈禧无奈只得同意。



8月6号,军机处向丁宝桢发出密谕,称“安德海乃私自出宫,并且有种种不法行为,如严惩恐难平民愤,更难维护先祖祖制,所以若证据属实则无需再审可就地格杀。而其随从也可自行处置,无需再请旨”。之后丁宝桢接此诏谕后,在再三确认属实的情况下,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

其实在看了以上的具体的细节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并非是丁宝桢自己私自杀掉安德海,他是在同治和慈安的同意下,军机处的密谕下才杀了安德海。也就说丁宝桢是奉了朝廷的谕旨的,安德海的死是经过朝堂上的讨论之后才决定的,而丁宝桢只是执行命令的人,他是听从朝廷的命令罢了。那么你说慈禧会去报复一个听从朝廷法令的官员吗?再者安德海的死虽与丁宝桢有关系,但是根本原因却不在丁宝桢,而在同治和慈安。



说白点,这就是皇帝和两宫太后之间的博弈罢了,生前的安德海借助着慈禧的宠信,在皇宫中那是为所欲为,可以说连同治帝都不放在眼里,而且更是时常离间同治和慈禧母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慈安安德海更是不放在眼里。可以说慈安和同治对于安德海都没有好印象,他们本来就想对他除之而后快,但一直都是苦于没有借口。而丁宝桢上奏安德海擅自出宫恰好给了同治和慈安的借口,于是当然就要“借题发挥”啦!更甚者由于安德海生前也从未把百官放在眼里,碰到他们那也是趾高气扬的,百官也巴不得他早死,就这样在这些大佬的操作下安德海走向了人生的最后一刻。



只能说安德海的死不怪任何人,只是因为他自己,他过于蛮横,也过于恃宠而骄,更是不知收敛,只能说他的情商实在是太低,如果他能如李莲英那般的会做人恐怕他不至于会落的个如此下场,他的死不在于他的贪财,而只在于他的目中无人。

不过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再如何安德海也是慈禧身边的宦官,正所谓“打狗也要看主人”。不管怎样一个臣子居然敢杀了自己主子的奴才,就等于是打慈禧的脸,那为什么到最后慈禧彻底掌权却不报复丁宝桢呢?其实丁宝桢和慈禧这里两个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一个是屹立在官朝屹立数十年不到的封疆大吏,而另一个则是到后面执掌满清五十余年的老佛爷。丁宝桢知道安德海对于慈禧的重要性,所以虽然他十分想杀掉安德海,即使他知道满清的祖制宦官私自出宫可处以极刑,但是他依然上报给同治和两宫太后,并在奏折中特意写到“其境内发现一位自称是安德海的人,由于不清楚到底是不是,而这是皇家的事所以就由皇上明断。”其实丁宝桢就等于是将自己置身度外,安德海的死完全就有朝廷上的那些大佬来决定,而最终即使安德海死了跟丁宝桢关系也不大了,因为我这是听旨杀人。



而慈禧更不傻,她其实知道安德海是死有余辜,即使安德海的确是她的宠臣,但是最终要杀安德海也是慈禧自己同意的,如果她在之后报复完全就是听旨杀人的丁宝桢,你让百官会如何想?你让天下人如何想?而在当时慈禧的地位并不稳固,即使是慈安和同治死后,光绪形同傀儡皇帝,她的地位依然不是很稳固,因为这天下说实在的还是光绪帝的。所以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因为一个太监的死来去报复一个满清政治地位极其高的丁宝桢这样的封疆大吏,她非但不会去报复,反而还会对其特殊对待,借此来向天下人和百官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你看丁宝桢这个曾经杀掉我宠宦的人都能被我重用,你们这些曾经跟我没仇的大臣不是更能受我重用吗?所以跟着我干吧。”。



而事实上也的确慈禧掌权后,丁宝桢非但没有被报复,反而官当的是越来越大。先是在光绪二年被赐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后更是被赐实职署理四川总督,同时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死后更是享尽殊荣,先是追赠太子太保,并追谥“文诚”,后慈禧太后更是允许山东、四川和贵州三省为其建祠祭祀,同时更是被允许入祀满清为忠臣所建的“忠良祠”。

3

清末历史上的大太监安德海被杀案发生后,慈禧的确实施过报复,不过并不是报复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因为杀安德海一事并不是丁宝桢个人所能决定、所敢于决定的事情,此事的幕后,实际上有着恭亲王奕訢的影子。

慈禧和恭亲王的矛盾,起自祺祥政变之后。在祺祥政变中,二人原本是政治盟友,将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体制彻底颠覆。不过慈禧和恭亲王都有着极强的权力欲,互相怀疑对方的政治意图,以至于在清廷高层产生了由暗及明的严重权斗。

1865年,慈禧借御史上奏参劾为由,褫夺恭亲王的议政王衔。此后,1869年,就发生了安德海被杀案,而此案的重要支持者就是恭亲王,可以视作是恭亲王对慈禧采取的报复和政治反击。

安德海被杀发生后,慈禧对恭亲王的怒火表现得非常清晰,但是忌于慈安太后,采取了隐忍态度。到了1880年,突然发生著名的午门护军案,围绕一名小太监和一名午门护军的争执,慈禧竟异乎寻常的大动肝火,非得要把涉事护军诛杀,而此时,午门护军的管理者实际就是恭亲王。

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恭亲王在中枢的位置岌岌可危,果不其然的是,到了1885年中法交恶后,慈禧就借着御史奏参恭亲王对外交涉不利,发动了著名的“甲申易枢”,不仅恭亲王被罢免,整个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班底被全部撤换,由此慈禧获得了对恭亲王的战役性胜利。

作为后话,被罢免后的恭亲王虽然被逐出权力中心,但也并不是就此再无作为,而是在慈禧势力坐大的情况下,采取隐忍态度。1891年,慈禧用于取代恭亲王的政治盟友醇亲王奕譞突然去世,慈禧一派的政治势力严重削弱,而以翁同龢等为首的,标榜拥戴光绪帝的帝党人物与恭亲王有渐趋走近的态势。到了1894年中日交恶,借着慈禧后党一派的李鸿章北洋军队在战争中作战不利,帝党发起政治攻势,向慈禧逼宫,逼迫慈禧重新启用恭亲王,慈禧虽数次拒绝,但在局势逼迫下,最终被迫批准恭亲王重新出山,入主军机处。

4

安德海被杀,丁宝桢并没有因此受到报复,更没有获罪,相反,性情刚烈的丁宝桢,因为斩杀了安德海,一下子得到了朝野上下的热烈赞许,声望一度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立下军功的重臣并驾齐驱。

杀了慈禧身边大红人,丁宝桢怎么会反而安然无恙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慈禧的容人之量和安德海的咎由自取,这还要从安德海出京前说起。

安德海发迹自辛酉政变,因为冒死充当慈禧和奕?的信使,政变成功后受到重用,成为天字第一号大太监。

安德海毕竟年轻,得势时只有16岁,年纪轻轻难免恃宠而骄,他本人性格又狡诈多变,好搬弄是非,很快得罪了包括恭亲王奕?在内的诸多大臣,加上当初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是开了清朝先例,大费了一番周折。

在垂帘之初,就在诏书中约定,等六岁的爱新觉罗·载淳年长大婚之后,就还政于皇帝,所以,在程序上来说,天下终究是载淳的,这点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偏偏载淳从小就看不惯安德海,起因是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人,在咸丰皇帝在世时,慈禧还不叫慈禧,只是个懿贵妃,也并不算得宠,咸丰最敬爱的是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日后的慈安太后,其次是丽贵人他他拉氏,只是她们肚子不争气,皇后没有子嗣,丽贵人仅生一女,只有懿嫔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母以子贵,连升几级晋封懿贵妃。

懿贵妃虽然生下了儿子,儿子却并不由他养,宫中自有人抚育,平时也多是由皇后照顾,相比之下,懿贵妃反而像个后妈,她对载淳自小严厉,比不得皇后性子温婉柔和,所以载淳更亲近的是皇后,对这个亲妈反倒是非常害怕,有机会就想躲着她,以免被责骂。

懿贵妃在教子上算不得成功,对权术却格外热衷与敏感,儿子是帝位唯一继承人,却老往皇后那边跑,她不由得暗生戒心,怎么办呢,手下最亲近的太监安德海就成了她暗中监视载淳的工具。

安德海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为懿贵妃办事,却是尽忠职守,一天要打数个小报告,皇子今天跟谁玩了,玩的什么,甚至皇后跟载淳独处所说的话,他都能通过皇后身边的宫女太监打听得来,报告给懿贵人,甚至还根据个人喜好,添油加醋,如果载淳做了不合慈禧心意的事,难免受到责备,时间久了,载淳知道是安德海在里面捣鬼,就此深恨安德海,在他五六岁的孩提时代,就经常对身边太监说,要砍安德海的头,仇恨的种子,就这样在小小的心里萌芽。

载淳,是安德海最不该得罪的人。安德海却自认为有慈禧保护,皇帝也不敢拿他怎么样,这种幼稚的想法,让他付出了人头落地的代价。

时间很快到了同治八年,皇帝已十四岁,再过两年,到了十六岁,就可以册立皇后,两宫到时候也要还政于皇帝,让他自己亲政。这个时间,正好是太平天国和捻军都被剿灭,持续十几年的激烈战争终于告一段落,对清廷来说,算得上是承平之世,所以皇帝大婚,格外隆重,提前几年就要开始置办物品,修葺宫殿,各项准备都要开始进行。

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早就想出京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还可以大捞好处,奈何清朝有祖制,太监不得出京,出京就要掉脑袋,但以安德海此时的身份,诸多王公大臣都要让他三分,这点祖制,在他眼里也算不得什么。

从筹办大婚起,安德海就不断在慈禧耳边吹风,今天说江南采办的东西太寒酸,明天说广东采办的东西不够好,最好是派个信得过、能干的人往江南、广东走一趟,摸摸底,也好把东西落实了,同时把价格里的虚头给砍掉,慈禧被他几次三番一说,也觉得在理,有心派他去,碍于祖制,却不能直接点头,不过在安德海看来,慈禧不反对,等于就是默认了。

慈禧虽然没有意见,但还有个障碍在于皇帝,载淳此时虽然还没有亲政,但随着年龄渐长,两宫太后也开始逐渐培养他独自处理政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官员心中,他已不再是个孩子,越来越接近于皇帝,此时的载淳,已经相当于半个皇帝,许多事情,他已能够做主。

所以,虽然在安德海心里,载淳还依然只是个十几岁的毛孩,不过不能不表示尊敬,而且载淳从小就看自己不顺眼,自己要出京,如果不征得他的同意,万一捅了什么篓子,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小皇帝讨厌自己,如果自己直接去跟皇帝说,肯定得碰一鼻子灰,安德海想了个办法,送了点礼给皇帝身边得力的小太监,让他代自己去谈谈皇帝的口风。

安德海在宫中飞扬跋扈,大多数人都吃过他亏,大家都上下一条心视安德海为公敌,这个小太监也不例外,加上皇帝一再对身边人说要杀安德海,他早就把安德海当成了敌人。于是他反而跟载淳商量,怎么利用这个机会,治安德海于死地。串通完毕,他回复安德海:“万岁爷没那么大工夫,来管你的闲事。”这句话,正符合皇帝的性情,同时在程序上说,皇帝并没有点头答应,只是表示知晓此事。然而在一心出京的安德海听来,跟慈禧的态度一样,皇帝既然没有反对,那就表示同意。

安德海据此认为,自己出宫的两大障碍,都已扫除,在外面就算有什么差错,也可以抬出太后跟皇帝来抵挡。

七月初六,安德海准备好两艘太平船,船上挂着龙凤旗,插着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奉旨钦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还挂了一面小旗,上面绘的是一个太阳和一只三脚乌鸦。跟着安德海出京的,还有他的媳妇马氏,妹妹、侄女、叔叔、族弟、听差、老妈子和好几个想捞取好处的太监,一行有三十多人,为了保证安全,船到通州,安德海还雇了十来个镖局的镖师保护。

船队一路从北京到了天津,随后直下山东,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辖区。

丁宝桢清廉刚正,早就对祸乱宫内的安德海深为不满,甚至放出话来,安德海如果敢擅自出宫,到了山东境内,必定要将他绳之以法。安德海却自持得到了慈禧和同治的允许,根本不把丁宝桢当回事,大模大样进了山东,他那两艘船,极其引人注目,一到德州,早已得到丁宝桢手令的德州知州赵新立即报给了身在济南的丁宝桢。

丁宝桢一看安德海入网,立即下令:有安姓太监,自称奉旨差遣,招摇煽惑,真伪不辨。用四百里驿递加急送到东昌府知府程绳武处,命令马上抓捕安德海。

程绳武是个能员,他也不派大队兵马,带着手下一个千总,二十多个亲兵,先行赶到泰安,假传泰安县官员派人迎接钦差上岸休息,安德海不知是计,欣然率众上岸,随即被控制在巡抚衙门。

丁宝桢亲审安德海,起初,安德海振振有词,口称奉慈禧懿旨,但既拿不出旨意,也没有军机勘合,沿途官员更没有收到京里的上谕。

既拿不出证据,就是假冒钦差,而太监不准出京,更是人尽皆知的规矩,两条里只要一条,就可以杀安德海。

不过丁宝桢为了妥当起见,还是暂时留了安德海一命,他派人送出四百里加急奏折到京城请旨。此时载淳早就在留意山东、江苏等地来的奏折,因为按照时间推算,安德海应该进入了山东。此时慈禧已经给了他先行审阅奏折的权力,所以他每天等内奏事处将黄匣子送到,首先就挑这几个衙门的奏折看。

所以,丁宝桢的折子,第一时间就到了载淳手里。

载淳看明白以后,立即召来恭亲王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大家的心意其实一样,当即决定,就地正法,奕?同时派出歩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荣禄带兵看住安德海京里宅第,以防生变。

宝鋆拟旨,皇帝朱笔御批,以八百里加急送出,第二天晚上就到达济南,这边丁宝桢早就磨刀霍霍,收到谕旨,唯恐有变,连夜提出安德海,半夜里就押赴刑场,一刀斩讫。一代权宦,被抓五天后,就此身首异处,大快人心。


慈禧这边,当然不能隐瞒,载淳故意拖延到谕旨已发出,才去面见慈禧,禀告此事。这时候木已成舟,就算慈禧想保安德海,在那没有电话,没有视频的年代,全靠快马传信,这时就算再派人去追,也早已来不及。既然安德海性命已经不保,也就无所顾惜,慈禧反而趁此机会,雷厉风行地办一办,反而能落个贤明的名声,所以她干脆指示,其他几名太监,验明正身,由丁宝桢一起绞决,又召见内务府大臣,责备他们对太监约束不严,说要振钫纪纲,明发上谕,申明朝廷的决心,上下官员,自然无不称颂圣母皇太后圣明。

对于慈禧来说,安德海被杀固然可惜,但与自己的政治名声相比,区区一个安德海实在算不得什么,只当是枚棋子,弃了就弃了。三条腿的母鸡不好找,聪明能办事的太监有得是,没必要为此事与皇帝和大臣闹得不可开交。

最得意的当然是丁宝桢,诛杀了安德海,得到天下赞誉,流芳百世,仕途没有丝毫影响反而官声日隆,最后升任四川总督,去世后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5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丁宝桢和安德海之间并无仇恨,这场斗争一方是慈禧太后,另一方是同治皇帝、奕?和慈安,另一方面安德海已经惹了众怒,实属该死,因此慈禧实在没有报复丁宝桢的必要。

安德海为何如此遭人嫉恨呢?在他被诛杀之前,他就干了一件大事:陷害奕?。当时安德海是慈禧的御前太监,为人狡猾,恃宠而骄,借慈禧的名义要中饱私囊,被正直的奕?反对,因此安德海设下圈套,向慈禧进谗言,挑拨慈禧和奕?之间的关系,制造各种矛盾,想让慈禧打击奕?的势力。

慈禧本来就对奕?有所防范,又想要大权独揽,奕?平时做事也不是非常小心,有时不拘小节,得罪了慈禧,也加重了慈禧的疑心。因此慈禧相信了安德海的谗言,而他们之间的矛盾被蔡寿祺得知,蔡寿祺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上了奏章弹劾奕?,慈禧因此削去了奕?的议政王头衔。

安德海此计的成功,让他自鸣得意,以为可以通过慈禧为所欲为,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么做等于是干涉国柄,除了招致奕?的愤怒之外,还招来了同治皇帝的厌恶,同治向慈禧告状,慈禧居然偏袒安德海,斥责同治,同治因此下定了要杀掉安德海的决心。

安德海此时可谓春风得意,便请求慈禧给他一个机会出去玩玩,慈禧就答应他让他去广东给同治皇帝置办大婚所用的龙衣。慈禧将此事告知同治,同治假装同意,暗地里却用密诏让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做好杀死安德海的准备。

丁宝桢名望很高,当年就曾正面针对过僧格林沁。据说他升任山东巡抚之后,曾去北京拜见同治,同治看到他敢想敢干,就和慈安秘密商议,慈安也觉得丁宝桢可以信赖,便命令丁宝桢杀掉安德海,丁宝桢慨然允诺,回到原地,现在安德海既然出了京,那机会自然来了。

安德海出了京城之后,自称钦差,身穿龙衣,带着龙凤旗帜,还带着伺候他的妻妾、标兵、女乐等人,十分嚣张。

丁宝桢在接到同治的密信之后便立刻准备行动,他秘密叮嘱德州知州赵新,时刻上报安德海的不法行为。赵新是个老油条,他既怕得罪丁宝桢,又怕得罪安德海,所以他最终用夹单密报,这样的话,如果丁宝桢不参奏,那么夹单就不能存卷,安德海就不会知道这件事。而如果丁宝桢参奏,那么一切就由丁宝桢承担。

丁宝桢一面参奏安德海,一面派东昌府的知府程绳武追赶,程绳武跟在安德海后面,三天都不敢动手,丁宝桢让总兵王正起书率兵追赶,直到泰安才擒获了安德海,押解到了济南。安德海不知死期将至,口出狂言,但在场的官员没有人敢动他,只有丁宝桢认为,朝廷此刻没有下旨意,为免夜长梦多,就在当天晚上将安德海以及随从二十多人一律诛杀。

丁宝桢在处死了安德海之后,才上疏奏报朝廷说安德海种种不法之事,请旨定夺。慈禧得到奏疏之后,十分惊骇,只好和慈安一起召见了恭王奕?、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研究该怎么办。群臣此刻众口一词,认为祖制说太监不能出都门,应该就地正法。

清朝的祖制家法确实有这么一条,这是吸取明朝太监干政的教训。这个家法慈禧自己也是知道的,因此当慈安、同治以及奕?和众大臣抬出了这个理由,因此慈禧也不敢公然跟大家作对,但是她仍然扣发了上谕,奕?据理力争,慈禧无奈,只得发下上谕,让地方官员不用审讯,可以直接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其实这个时候安德海已经死了五天了,然后还被拿出去曝尸三天——慈禧在八天后,为了抬高自己,又连接发了两道上谕,反复强调太监不可招摇生事,并且说明安德海实属罪有应得,这是慈禧以守为攻,赚取名声的手段。

安德海死后,确实是大快人心,慈禧深知玩弄权力的精髓,知道对手乃是慈安、同治和奕?。尤其是慈安和奕?是她的心腹大患,这次的失败告诫她不可为所欲为,她自然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将矛头对准名誉很高的丁宝桢了。

6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晚清人物。(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慈禧太后没有报复丁宝桢。

丁宝桢杀慈禧太后宠爱的太监安德海一事在晚清可谓一件脍炙人口的事件,人们纷纷称赞丁宝桢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其实,杀安德海并不是丁宝桢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等人。

安德海被处斩后,慈禧太后并没有怪罪山东巡抚丁宝桢,这也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名声。但在辛酉政变过后慈禧太后与奕?的矛盾开始越来越大,奕?设计处死安德海可谓打了老佛爷一个响亮的耳光,天下谁人不知安德海是慈禧太后宠幸之人?安德海之死想必让慈禧太后对奕?更加没有好印象。恭亲王奕?在满人中威望较高,还与李鸿章等地方督抚关系极好,这对要揽权的慈禧太后来说无异于一个绊脚石。因此,安德海死后,慈禧太后曾找借口数次打击奕?,但对丁宝桢却是一直器重。

光绪二年,丁宝桢由山东巡抚调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在四川省大力改革,与原来的四川总督吴棠的做法完全相反,引起了成都将军恒训、川省臬司方濬颐、川省藩司程豫、川省盐茶道蔡逢年以及朝中御史吴镇、朝中军机大臣王文韶、礼部尚书恩承、左都副御史童华、刑部尚书翁同龢等人的联合打击。这些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来势汹汹,历经数年。光绪五年时朝廷下旨指出:

  • “丁宝桢平日勇于任事,操守尚好……四川吏治废弛,风气浮靡,该督到任后,竭力整饬,不避怨嫌……丁宝桢著加恩赏给四品顶戴,署理四川总督。”——(《清德宗实录》卷九十七)

虽然多次遭遇官场打击,但丁宝桢依然不倒,这离不开慈禧太后对丁宝桢的支持。


更多历史类原创精彩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7

慈禧能纵横清末40 余年,牢牢地把权柄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是简单的莽夫悍妇。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事件,也绝非偶然,背后实际上是奕?和慈禧的权力博弈。在这个事件中,丁宝桢只是刀,而非权力博弈的一角。由于丁宝桢是个实干家,所以慈禧在最终胜出后,不但没有报复丁宝桢,而且还相对重用丁宝桢。

当咸丰临终前,将“御赏”和“同道堂”这那两颗印章交给慈安和时为懿贵妃的慈禧,就注定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后宫不准干政这条祖训实际上就彻底被废除了。所以辅政八大臣中,无论肃顺再怎么厉害,他都不具备决策权了。

而安德海作为慈禧的宠幸太监,他在“辛酉政变”中,在两宫与奕?的联合上居功至伟。这也是安德海后来敢于如此嚣张的资本之一。但是在处理完肃顺之后,奕?与慈禧的矛盾实际也在暴露。奕?在内依靠慈安,在外依靠汉臣与洋人。如果不存在慈禧这个角色,他极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摄政王。但是慈禧毕竟时候同治的生母,所以慈禧很早就暴露出了对权力的热情。

同治大婚在即,这也就意味着同治大婚之后就要亲政了。一旦同治亲政,理论上慈安和慈禧都必须“归政同治。安德海以采办同治帝大婚用品的名义出宫往江南而去。慈禧其实并非不知道安德海“擅出宫禁此举是“违反祖制的。但是“后宫干政同样是“违反祖制”的。而如今“后宫干政”这条实际上已经被僭越了。慈禧就是要为自己“后宫干政”合理合法,故意放安德海出去做试探的。如果安德海安全归来,那么也就意味着“祖制”形同虚设。自己就有胆量继续赖着权柄不交了。但是奕?千等万等,也是盼着后宫交权,不再干政。同治4年(1865年,慈禧借御史上奏参劾为由,褫夺恭亲王奕?的议政王衔。所以机会难得,必须要打击慈禧的嚣张气焰。

同治8年(1869年)8月6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安德海“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8月7日,丁宝桢随即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当时的军机处的负责人是奕?,密谕是以同治的名义发出的,但实际上,奕?敢于决断,发出这道密谕,是得到了慈安和同治的默许的。所以经此一役,慈禧老实了很多,按兵不动了很多年,但是这笔账慈禧是记下了的。

时间到了光绪11年(1885年慈禧的机会终于到了。中法越南战争,清廷不败而败,慈禧就借着御史奏参恭亲王对外交涉不利,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以醇亲王奕譞代替恭亲王奕?的著名的“甲申易枢”。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军机处以及其班底全部撤换。而此刻,恭亲王奕?被彻底逐出了权力中心。而此刻奕?昔日的两个重要盟友慈安和同治都早已死去。而慈禧用了自己的妹夫以及侄子替代了奕?和同治,彻底掌握了大清的权柄。

但是权力场上只有利益,没有敌人。光绪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运动”彻底宣告失败,李鸿章成了彻头彻尾的背锅侠,被发配到了岭南去做了两广总督。慈禧被迫重新启用恭亲王奕?。

而慈禧对于丁宝桢,则也是要用到所用之处,与恩怨无关。光绪2年(1876年)原四川总督吴棠病重开缺,当时四川吏治腐败、财政赤字巨大,丁宝桢临危受命,担任四川总督一职。慈禧为体现朝廷对丁宝桢寄予厚望,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丁宝桢督川十年,体恤民情,实心办事,深受民众爱戴。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吐槽

8

谢谢邀请: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更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功臣,他十岁净身进宫入内廷,由于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咸丰帝和慈禧对他都非常喜欢,安德海虽然是听差、侍候人的奴才,可大家想一想,一个十岁来岁的孩子能干些什么?,无非是端个茶,倒个水,在旁边转悠、转悠。慈禧比安德海大9岁,识文断字,有时就教教安德海识字读书,没想到安德海一学就会,把《论语》,《孟子》这些经典,背的滚瓜烂熟,这样慈禧对安德海就更加喜欢了,慈禧对安德海来说,即是主子,也是姐姐和老师,能不对慈禧忠心耿耿吗?

咸丰帝在承德行宫去世时,遗命八大臣辅弼幼主、主持政务,慈禧欲发动“辛酉政变”、阴谋夺权,两次遣命安德海去北京联系恭亲王奕訢,安德海不辱使命,巧妙地躲过检查,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当奕訢到达行宫后,安德海又精密安排,使奕訢能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定下夺权之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他只有17岁。后来安德海当上了总管大太监,多半是用功劳换来的,同那些靠溜须拍马得来的不同,所以也更有底气,但会被人看作是恃宠而骄,难免受人忌恨。

安德海得罪的主要有三人,一个是皇帝同治,一个是东宫太后慈安,另一个是奕訢,虽然是被丁宝桢殊杀的,其幕后的真正推手就是这三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圣谕,我想丁宝桢是万万没有胆量杀他的,他即没有和丁宝桢有私仇,也没有公怨,丁宝桢的理由,是他违背了内廷太监不得私自出宫的祖训,这和丁宝桢有什么关系?丁宝桢作为一名地方大员,其职责是保境安民,维护一方平安,怎么管起皇家私事来了?如果慈禧要治他僭越之罪?恐怕他也难逃一死,但慈禧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放了他一马,因为她知道,真正的原因在那三人。

同治帝智商不行,情商也不怎么样,慈安对他好些,他把慈安当亲母,慈禧管他严些,他心里怨恨,安德海受慈禧之托,向慈禧报告些他的日常言行,他更是把安德海看作是眼中钉。慈安虽然性格温柔些,但对他也有意见,同为两宫太后,慈安总觉的安德海的行为是厚此薄彼,也看不惯一个太监飞扬跋扈的样子。奕訢对他更是恨之入骨了,本来大权在握,“议政王”当的好好的,自安德海当上总管大太监后,总是和他作对,还在慈禧面前打他小报告,致使被削去了“议政王”的职位,好在有“辛酉政变”的功劳,总算还有“军机处行走”的职位。

1869年,同治帝大婚在即,安德海以采办婚礼用品的名义,请求慈禧同意他出宫采办,慈禧知道他久居宫闱也闷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两人都忘记了一点,没有办公文,不办公文太监出宫,就是违反了祖训,依律当斩。以慈禧的地位,办个公文,应该不是难事?但为什么不办呢?到现在谁也说不清了,结果8月2日到了山东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随即押解到济南,8月7日,仅仅五天时间,丁宝桢查验确实后,就地正法。为何那么迅急?无非是怕慈禧的圣谕赶到,为何那么果断?那是因为接到了军机处的密旨,有人说丁宝桢是前门接旨,后门斩首,这的确如此,曾国藩称他为豪杰士,我想这豪杰士,应该是打引号的,他实实在在的是遵旨行事,不过这个旨不是慈禧的旨而己,从这点也可看出,当时慈禧的权势,还没到权倾朝野,为所欲为的程度,还是有制约的。

由于慈禧的权力受到了制约,丁宝桢又是奉旨行事,安德海确实违背了祖制,所以慈禧没有报复丁宝桢,丁宝桢殊杀安德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颂,慈禧就更不能制裁他了,如果明目张胆的制裁功臣,必定会失去民心,那么垂帘听政就会受到质疑,不利于掌控权力,如果像武则天那样自立皇帝,我想丁宝桢一定会倒霉的,最终丁宝桢不但没有受到处罚,7年后还升为四川总督。

谢谢阅读

9

与其说大太监安德海是被丁宝桢杀死的,不如说他是咎由自取,因为他恃宠而骄,飞扬跋扈。他死之后,李莲英代替了他的位置,李莲英比他聪明得多,低调处事,谦卑谨慎,既成了慈禧的红人,又能保得性命。

安德海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前奏。

安德海自幼家境贫穷,父母早亡,无依无靠地在北京城流浪,为了活命,挥刀自宫,进了皇宫,成为了一名小太监。他凭着一点小聪明,也有点好运气,一路摸爬滚打,成了咸丰皇帝身边的大太监。

而当时的慈禧,连贵妃都不是,她为了讨好咸丰,就从咸丰身边的安德海身上下手,常是打赏一些小恩小惠,让他去咸丰面前多说说自己的好话,一来二往的,安德海与慈禧的关系非常紧密,而慈禧也受到咸丰的重视。

后来慈禧晋升为懿贵妃,干脆将安德海收到自己的身边,视为心腹,安德海开始了他的人生巅峰,成为太监大总管。

安德海毕竟是草根出身,仅是凭点小聪明成为慈禧的心腹而已,他不懂身在皇宫,自己并非皇亲国戚,应当低调,应当审时度势,在荣华富贵面前,他忘了自己的身份,迷失了自己,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竟然敢去公开蔑视朝廷大臣,甚至还贪赃枉法,肆无忌惮地敛财。

最甚的是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连载淳这个龙子龙孙也要欺负,意识上沉浸于“驾驭”真龙天子的自我膨胀快感。

面对安德海的种种嚣张,众大臣对这个阉人早已怀恨在心,想早日铲除,但碍于慈禧的权势,无从下手,但一直伺机而动。

安德海走的夜路多了,终于遇到鬼。

安德海凭自己是慈禧的红人,目无王法,常违反清太祖定下的规矩“宦官不得私自出宫”,他私自出宫后,又常向地方官员索贿,这让地方官员非常恼怒。

当安德海再次违反规矩去到山东泰安,山东巡抚丁宝桢得知消息后,忍无可忍,下定决心“若不将此盲流阉人斩首,誓不为官”。于是命人快马加鞭,去通知泰安的县令何毓福将他擒拿,罪名是违反了大清的“宦官不得私自出宫”。

面对这罪名,安德海的随行侍卫不敢反抗,只能速速回去禀报慈禧。丁宝桢深知其中要害,抢占先机,速战速决,命人一边上报于同治帝与慈安太后,一边将安德海快速押往济南审判。

同治帝与慈安太后早已看安德海不顺眼,现在有丁宝桢出头来灭掉安德海,立马先下旨让丁宝桢斩杀安德海,然后再故意召来众大臣开会,众大臣理所当然一致同意处死安德海,一是他们对安德海怀恨在心,二是罪名正当,没有反驳的余地。

丁宝桢没有接到圣旨之前,担心慈禧的兵马先到,于是先斩杀了安德海,事实上他不担心有什么不良后果,圣旨总会到的,只是抢时间先斩杀。果然,慈禧的兵马到了,圣旨也到了,而安德海也早已斩杀了,一切都在计划中。

慈禧面对这局面,无可奈何,她知道是同治与慈安在背后搞鬼,而丁宝桢出了这个头,安德海又确实违反了规矩,众大臣更是以规矩压制,表象上,慈禧不单止不能怪罪丁宝桢,还得嘉奖他,因为他维护了规矩。

而且,如果这个时候慈禧去报复丁宝桢,必定让人有理由清剿她,慈禧这种老狐狸自然明白当中道理,于是忍痛强作欢颜对丁宝桢进行赏赐。而且不久后,慈禧还给丁宝桢升职,丁宝桢官拜都察院右都御史衔。


安德海是草根人物在皇宫的悲哀,但也是他自取灭亡。

安德海死了,对慈禧而言,一个奴才而言,对他再宠爱,他仅是一个利用工具,何况安德海不懂明哲保身,咎由自取。

安德海死了,新奴才李莲英上位,李莲英比安德海聪明得多,虽然也贪赃枉法,但明哲保身,顺利服侍到慈禧太后逝世。

总的来说,这一切,可以看得出慈禧的嚣张与胡作非为,正是她的这种对权力的迷恋,纵容下属为非作歹,目无法纪,大清江山就是毁在这个老太婆身上,更导致中国在近代史上,一直处于挨打的位置。

10


丁宝桢是晚清名臣,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为官清廉,对属下管束甚严。从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后由阎敬铭举荐晋升为山东巡抚。安德海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平时仗着慈禧的宠爱,飞扬跋扈,早就惹得朝廷上下众多不满,早有人欲除之而后快。



1869年安德海假借为同治帝采办龙袍材料为由私自南下,路过山东地界,一路耀武扬威,招摇纳贿。被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祯以太监擅自出宫违清廷祖制为由,将其捉拿押至济南进行审问。后在得到慈安太后和奕?的许可下将安德海处死。



后来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异常震惊但也无可奈何,人死不能复生。慈禧太后,深知安德海平时仗着自己的宠信,骄横跋扈,引起朝臣众怒,遭此下场也是咎由自取。于是不但没有处罚丁宝祯,反而大加赞赏杀得好。后来还提拔丁宝祯担任四川总督,并赠送丁宝桢“国之宝祯”四个字,对其进行公开表彰。老谋深算的慈禧通过这种处理方式赢得了朝廷众臣的赞誉,为自己赢得的声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