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江南水乡一带,洗衣机没有普及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条棒槌,这绝不是信口开河。不长,约30cm左右,略呈弧状,下方有一条手柄。
我记得小时候在外婆家,村子里面有一口清澈的池塘(外婆家就在池塘的不远处)。金色的晨曦中传来阵阵捶打声,此起彼伏。三三两两的妇女们起早在池塘台阶/台板上洗衣服。
我小时候醒得早,就搬了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看洗衣服看得津津有味。把衣服浸湿,打上肥皂,用洗衣刷刷一会儿,抓着一处将大部分浸入塘中来回漂,捞上来后用棒槌捶打衣服。然后把剩下的一点水拧干,浸,捞,打,拧干,几个来回后衣服洗干净了。用捶打时的力量快速把脏水喷出来。
衣服坏了吗?并没有。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衣服的寿命。并且这里的衣服并不包括真丝材质的丝质品。我想,这很有可能是水乡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洗衣方式。
现代材质的衣服捶打不坏,古代平常百姓穿的用葛、麻等植物纤维织的布造的衣服就更不容易打坏了,因为质地本身就比较粗糙。葛、麻的特点就是坚韧耐磨,但生硬冰冷。经过捶打晒干后会变得更加松软。
另外,经常出现在唐诗中的“捣衣”,准确地说,是制作寒衣的其中一个程序。用杵捶打葛麻布料,从而变得柔软熨帖,易于缝制。也使麻布与里面填充物更好地粘连为一体。这是一项体力劳动。
但再说一遍,用棒槌敲打的是土布粗布,贵族子弟,大户人家的丝绸锦缎制品绝不会用棒槌来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