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清廷的GDP是英国的7倍,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后近30年的1870年,仍然是英国的1.8倍。然而,清廷在人口、国土面积、经济总体量都占巨大优势的条件下,却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惨败给欧洲的撮尔小邦——英国。个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①有资料统计,在1840年前后,全世界大约有12亿人,清廷有4.1亿人。领土面积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大,意味着耕地多,人口多,意味着可以耕作的人多。以小农经济为主业的农业社会,清廷靠着强大的人口红利,收获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经济体量。
②清廷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深受西洋各国青睐。而清廷地大物博,无论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充斥皇宫大内的奢侈品,都容易自给自足。这样一来,在与西洋各国的贸易中,清廷始终处于顺差地位,大量的白银流入国库。清廷自然也就富有了。
但是,恰恰是这富丽堂皇的数字,蒙骗了清廷上层统治者。让他们认为,世界各国,唯我独尊。世界需要我,我不需要世界。他们的骄纵之心、他们奢靡之心、他们的自我满足、他们的堕落懈怠,也由此而生。这时间,他们最想做的,不是打开窗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什么不同,而是关起门换着花样地折腾老百姓,以显示他们的文治武功。那些“洋大人们”,透过窗看到了清廷的富有,看到堂皇富丽的宫殿,看到流光溢彩的玉帛丝绸,怎么能不垂涎三尺?当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咽下嘴角的口水时,他们思考的第一问题是,如何才能把那些占为己有,如果贸易不能解决,那就只有通过战争来掠夺了。而清廷恍然不知。
第二,酒色皇帝乾隆笼络马嘎尔尼,却被后者扯掉了盖在腐朽王朝上的遮羞布。
也许是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马嘎尔尼怀着一腔对东方文明大国的膜拜和憧憬之情,来到了清廷。
但是,他的那份热情就被浇灭了。他发现:
①乾隆盛世之下,饥民遍地。
他写到:“狗肉是他们惯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中国人一向出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也不放过"。
②贫富差距巨大,统治者享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和至高无上的地位。马嘎尔尼一行,上至军官,下至士兵奴仆,乾隆的赏赐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富家翁。
③小民无丝毫尊严,官吏可以对百姓当众杖责。
马嘎尔尼通过在清廷这一段生活,他看到了一块无比硕大同时爬满虱子盛世绸缎。
他对乾隆政权的结论在日后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马嘎尔尼打开了清廷文明的窗户,看到了腐朽、没落、专制、愚昧。当他把清廷的丑陋付诸笔端报告自己的国家元首后,代表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裹挟着欲望和征服的激情,轰轰烈烈地向清廷使来。
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征服清廷的开始,而清廷统治者的迷之自信和狂妄,蒙蔽自己的双眼,没有看到他们的优点,自然也不屑一顾向他们学习。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在世界范围内,首先确立资本主义霸权地位,进行野蛮的海外扩张广泛建立殖民地的同时,大量倾销工业革命的过剩产品,进行经济掠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举止失措,忠臣奴仆大惊失色,才不堪用。很快,清廷就在与英国的交锋中一败涂地。签约、赔款、开通商口岸等等,是他们能想到唯一解决办法。
也许是清廷的体态过于肥大,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在他们身上不痛不痒,就像水撒在棉花上。
但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清廷治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彻沉重打击了国人的民族情感。清廷不是很强大吗?怎么会如此一败涂地呢?!反抗的情绪开始凝结。
道光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土地赎买费用,弥补因鸦片大量涌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西方各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大量向国内倾销,使清廷的城乡手工业受到致命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而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到十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是一群被饥饿逼迫得无可奈何的农民。如果清廷稍稍能体察民情,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断然不会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国,达是十三个省。清廷最高统治者如他们的老祖宗努尔哈赤一样,从不想他们为什么不安分守己,而是用残忍的暴击手段加以血腥镇压。
1856年,首次尝到甜头的英国再次联合法国、美国、沙俄等,对清廷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回的损失更大。又是割地赔款。清廷对洋人,忍辱偷生,伤权辱国。对国内百姓,血腥屠杀。
统治阶级,满清酋首从不在自身找问题,而是埋怨百姓不听话。从1850年到1864年,天国革命军纵横十余载,用血肉之躯,冲破封建专制的枷锁。虽然这一腔怨火被清廷借用洋人的力量给浇灭了,但是民意不可违,民智不可夺。当清廷提着血淋淋的屠刀为自己的惨胜胆战心惊时,贪婪的洋人在暗自发笑。他们看到了清廷的虚弱和衰败。在他们眼中,清廷成为待宰的羔羊。而广大汉民群众与满清勋贵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洋务运动只是面子工程,装修得豪华气派的满洲脸面,再次被撮尔小邦日本用甲午战争剥离得色彩斑斓。慈禧老妖那一张写满权欲、贪婪、自私和龌龊的脸,成为满洲贵族病入膏肓的最富张力的色相。
两次鸦片战争加上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清廷威望受到极大损伤,统治基础有瓦解之险。如果不是有几个忠实的汉人奴才为他卖命,就分崩离析了。为了巩固统治权威,清廷以洋务运动为幌子,开始轰轰烈烈收割国民财富的壮举。从清廷皇亲贵胄到省级地方大员,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腰缠万贯。而用这些民众之膏腴骨血,清廷在相当程度上,修复了破烂不堪的门面。尤其是那位自称“裱糊匠”最著名奴才,依靠北洋水师,不仅扬名立万,让清廷另眼相看。更是赚取价值不菲的豪宅、田产、庄园等等。慈禧太后,稳定而持续地充实着她的贪欲享乐之心,颐和园,圆明园,一一蔚然而成。皇家的眼界跟出色的建筑师相比,毫不逊色。它们的气派、堂皇,给清廷统治者赢得盛世幻境。
1894年,刚刚经历短暂“明治维新”的西方文明的小弟日本,向清廷发起挑战。眉高于顶的权力怪兽老慈禧勃然大怒,发誓要教训一下这个不自量力的撮尔小邦,坚决主张用北洋水师摧毁日本的狂妄。然而,入关200多年,早就习惯于在胭脂俗粉中打转的八旗子弟,练就了一身提笼架鸟,斗鸡走狗的本事,忘记了扬马涉猎的生存本能。当他们这些冷兵器时代的佼佼者,面对西方文明的学习者日本时,不出意料地溃败、惨败。清廷统帅叶志超在朝鲜战役中,创造了马不停蹄狂奔500里的逃亡记录。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中堂老泪纵横,他这个裱糊匠所做的一切努力,被日本修理得颜面尽失。老慈禧黯然伤神,他不明白,英国打不过也就算了,小小的日本,也打不过。究竟为何?!要不是需要利用李中堂出面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她对奴才李的处置要严重得多。最后,李中堂以被日本狂热分子打伤的左眼,换来日本在赔款上的少许量额。他的辉煌、他的落幕,都标志着清廷政权的无能、腐朽、残破,是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1900年,在66寿龄这个吉利的年份,老慈禧动怒于西方各国让她放权给光绪。再次向八国联军开战。联军进北京,慈禧像他的皇上一样,仓皇西逃。在与列强签订了瓜分国土的合约《辛丑条约》后,老慈禧又回到了她奢靡的皇宫,舔着脸向西方列强说出了她最著名的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能在权力的宝座上一直呆着,老慈禧把无耻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心怀家国的有志之士,由此知道,清廷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再也不用想着怎么去维护它了。
事实上,清廷就在这个时候,真正走向亡命之途。之所以没有迅疾倒塌,只因为手握大权的老慈禧还没有死毙。
由以上观之,我们始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败亡,自有其取败之道。清廷统治者的愚昧无知、自大狂妄、因循苟且、顽固自封,让他们一次次错过改过自新的机会。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他们一次比次次手足无措,割肉饲虎。始终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最终,民族情感败给阶级情感,汉人有志之士觉力要摧毁它。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孙中山等,为它的死亡盖上最后一抔土。
不需为它的倒亡而惋惜,清廷的败亡,其实就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衰亡。从他们继承朱重八创建的极权专制制度这一真正的破衣烂衫并沾沾自喜开始,他们的宿命早已注定。从他们的先祖努尔哈赤时代到皇太极时代,八旗贵族共和议政曾经让他们生机勃发,欣欣向荣。而他们抛弃了自己仅有的传统优点,向朱重八留下的废铜烂铁集体跪拜。进而失去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他们的思想被固化,他们的躯体被束缚。当西方文明列车轰轰烈烈疾驰而来时,他们又放不下自己的矜持和骄傲,承认对手的强大并向对手学习。衰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再辉煌耀眼的GDP,如果它不是为数量众多的黎民百姓服务,清朝也好,其他朝代也罢,终究难逃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