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说的很清楚了。

刚举兵的时候目标不过是封侯拜将。

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盲“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后来破二袁,灭吕布,位极人臣,就自比齐桓晋文了: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声明自己虽然势大,但还是供奉中央的。

一直到最后,人们要让他让出权力,曹操便说出以下的话:

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如果我此时退出权力的中心,我一定会被害,我现在已经不是保汉室而是在自保了,我的封地可以全部让出去,交出兵权万万不行。

这个自明本志令还是很朴实的,一个人的目标和野心也是慢慢膨胀起来的,就像诸葛亮,一开始也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而当上丞相后,也有“十锡可授”的豪情。当一个人站到高处时,就会发现想急流勇退已不大现实。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一开始,确实是一个有志青年,他本身的也并不是想那种。威胁汉天子的地位,最后逼到汉天子跟他对立的局面。

一开始的时候,曹操确实一心想维护汉天子的危险。你说一个最正常的事情,18路诸侯讨伐董卓,当然历史上面没这么多啊,那么多路诸侯去讨伐董卓,最后出了事情,董卓跑了唯一一个上去追的是谁就是曹操。曹操那个时候是满腔热血,一心想报国,一心想要杀国贼董卓,结果呢?

倒也不是说曹操后来没良心,可你看看周围的那些人有哪个做的比曹操好的?有哪个是跟曹操一样的心里的对于曹操来讲,他把天下的诸侯都看病了,看透了。我他妈一心一意的维护汉室,结果我什么都没捞着不说,还被董卓一顿暴打,回过头来还要受别人嘲讽,我这又是何必呢?与其这样,我还不如活的自在一点。反正天高皇帝远,谁都管不着,我,这个时候我就随波逐流不就行了吗?这个时候曹操就开始做了人生第一次转变。

他选择自立为王,就是想以后的孙权那样,我不向中央政府称臣纳贡了,我选择在自己地方称王称骨,我作为一个地方诸侯,我这样倍有面子,至于说汉天子你爱怎么玩怎么玩,不关我的事情,我也管不着,反正又董卓在那里杵着。这种事情我也没办法。

所以我可以看到曹操在兖州平定黄巾贼之后做事情。开始没有章法了,地方的反叛势力,他平定,地方势力他也选择去把他们给压制下去。总之谁的条例在他面前都不好使,哪怕汉天子。

在这个时候汉天子居然给他发求救信了。这种事情当然落到其他人手里面呐,自然也就是呵呵一笑,谁愿意去拉一个祖宗到自己家里面来受罪,只有曹操出于实力上的需求,他必须要汉天子。(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来作为自己自保的能力,这一点荀彧看的十分现实,所以这个时候荀彧要求曹操去。迎接汉天子,包括曹操手底下一批谋士都同意这个意见。

此时曹操终于把汉天子抢到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对于曹操来讲心境开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曹操这一生有一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为了利益可以得罪天下人,而是说谁也不准加害他,他是这个人是人生父母养的,凭什么你能害死我呀?所以曹操这一辈子十分小心谨慎,谁如果想要害他,只要有一点点的苗头。曹操都会把他往死里整。

汉天子来到曹操身边,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曹操作为一个地方大佬把汉天子掌握在自己手里,汉天子也不是傻子,更不是一个傀儡,他也希望要自由,他也希望成为真正的汉天子,这个时候双方之间形成权力的争夺。曹操能怎么做?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争夺里面,一旦他失去了主导权,就只有活活被汉天子逼死的命运。

所以对于曹操来讲,他这个时候必须要自保,必须要站出来去遏制天子的权力。这种事情在外人看来就是什么呢?你曹操想要篡汉自立。想要去对抗天子。

你仔细想想,就当时曹操在军队在民间的那种影响力,就他那点儿功劳。他想篡汉字里不就是眨眨眼的事情吗?这种事情你看看荀彧的表现,就知道最后甚至以自杀明志。其实大家也都庆祝曹操,距离那个天子之位也就差一个点头的功夫。

最后曹操还是没有选择窜汉字里,为什么他心里面还是当初的那个青年?只不过因为权力因为命运的捉弄,最后成就了这番的地位,己至于曹操自己都感觉尴尬,所以把这个事情就扔给了自己的儿子。

3

初举兵的时候目标不过是封侯拜将。

曹操一开始,确实是一个有志青年,一心想维护汉朝。将地方治理的井然有序,后出兵平黄巾起义,立下汗马功劳。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唯有曹操与孙坚真心讨伐。曹操满腔热血,一心报国,一心想要诛杀国贼董卓,结果由于其他诸侯按兵不动,致使曹操大败而归,从此曹操就开始做了反省与转变。

一直到最后,有人让他让出权力,曹操便说出以下的话:

如果我此时退出权力的中心,我一定会被害,我现在已经不是保汉室而是在自保了,我的封地可以全部让出去,交出兵权万万不行。

一个人的目标和野心也是慢慢膨胀起来的,就像诸葛亮,一开始也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而当上丞相后,也有“十锡可授”的豪情。

4

提起东汉王朝的掘墓者有人想到了无谋的何进,有人想到了起义的张角,有人想到了残暴的董卓,这些人的出现让本来就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搞得是摇摇欲坠,但真正的把东汉王朝推向死亡的是曹操。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成功的把汉家天下换成了曹家天下,但青年时期的曹操却是以立志匡扶汉室为已任的有志青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曹操从捍卫者变成了掘墓者呢?

这对于曹操此人作出分析并不困难,因为我们能够从他从始至终的事迹来看。首先我们唯一能够确认的就是至少在曹操起事之时,确实是一个想要匡扶汉室的忠臣。因为他在面临董卓祸乱朝政的时候就非常勇敢,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非常痛恨董卓,但是那些痛恨董卓的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此时曹操却并不是像他们那些汉臣一样只知道哭哭啼啼,所以说他也在为铲除董卓一事当中付出了自己的实践行为。

我们都知道曹操为了行刺董卓而奉上七星刀的故事,虽说此次形势并未成功,但是从这一行为上得以证明曹操此时的确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忠臣。为什么笔者会这样说呢?因为大家要知道行刺董卓并非是一件小事,曹操之所以这么干,肯定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活着走出相国府。还好此时曹操没有行刺成功,否则的话三国历史当中也就不会有这个人的事迹存在了。

毕竟此时相国府戒卫森严,而且董卓身边的吕布也是寸步不离的保护董卓,如若此时曹操将董卓杀了那么吕布肯定不会放过他。如果说你认为曹操能够从吕布手中逃脱的话,那你可真是太高估曹操的本领了,毕竟曹操的坐骑就没有吕布的赤兔马厉害。所以在后来曹操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都非常庆幸的感叹道,幸好自己没有杀死董卓,否则的话就不会有如今的他了。从曹操之所以有如此感慨,可以看出曹操对于他曾经做的这件事情是非常后悔的。

其实让曹操改变心意的不是别人,正是腐朽的东汉王朝,曹操入仕的时候,东汉王朝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无可救药了。可是,初出茅庐的曹操就和刚步入社会的普通青年一样,相信未来肯定是光明的。

还是因为他看透了天下大乱的本质。其实在曹操看来,此时如果他杀了董卓的话,那么也会有第二个强大的军阀代替董卓,所以说他想要依靠自己的实力让天下得以安生。而到底曹操有没有想过要取代天子让自己成为天下之主呢?在笔者看来他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天子在他手中已经长达数10年之久,但是天子的生命依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足以证明曹操对于此事并未起过僭越之心。

他唯一想做的就只是看到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心中想要的幸福生活,仅此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曹操没有称帝而废除天子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这个时候的曹操思想局限性已经突破了当时人们的理解。他就是一个如此想要依靠自己能力,成就一番千秋大业的能人,正是因为他有如此的雄心壮志,所以他在面临对外战事当中一向都是自信满满。

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难得的是曹操虽然胸怀大志却很清醒。曹操认为自己不是那种隐居深山却名声在外的隐士,唯恐被别人看不起,当成碌碌无为之辈,一心想着证明自己,于是做什么事情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在做洛阳北部尉(相当于首都公安局北城分局的局长)时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五色棒杖杀蹇图(灵帝最宠幸的宦官小黄门蹇硕的叔叔);在被拜为骑都尉时,奋力讨贼,大破黄巾;在任济南国相时,隔除弊政、罢免污吏,造福一方……这时的曹操一心只想为汉室效力,最大的志向也许就是做一方郡守,搞好政治和教化,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名誉,向世人证明自己;又或者是做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建功立业。

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腐朽不堪的东汉王朝给曹操浇了一盆凉水。

曹操很快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代价,理由也很简单:他得罪了权贵。在杖杀蹇图后,曹操被升为顿丘县令,明升暗降被排挤出了洛阳;公元178年,曹操的从妹夫宋奇被宦官杀害,曹操也被牵连,免去了官职。即便如此,此时的曹操依旧没有放弃。窦武、陈蕃被宦官杀害,曹操上书为窦武陈蕃鸣冤、痛斥宦官陷害忠良、人才得不到重用依旧得不到灵帝的重视,曹操终于明白: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从政治上匡正腐朽到骨子里的东汉王朝。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为东汉王朝近百年的戚宦之争画上了句号,开启了军阀的时代。曹操认为强大的董卓不得人心,早晚必败,于是逃奔回乡,起兵讨董。三年后,几经辗转曹操进入兖州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公元196年,东归的汉献帝被曹操迎接到许县,开启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198年四月曹操派裴茂讨伐李傕,肃清董卓余党,九月东征吕布,占领徐州。200年曹操击败袁绍统一北方。

被东汉王朝的腐朽所教育的曹操抛弃了年轻时那些天真的幻想,在武力匡正天下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从一个兖州的小军阀最后成长了统一中国北方的政治强人。曹操依靠武力夺得了权力,依靠手中的权力去完成年轻时可望而不可及的政治理想。中国北方在曹操的统治下,逐渐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最终为三家归晋、天下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杂谈##历史回眸##历史趣谈#

5

在我看来,曹操从忠臣变成奸臣,是被汉献帝和他的臣子硬生生逼的。

在少年时期,因为祖父的关系和自己的能力。曹操受到了当地郡县的推荐,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之后曹操便派人制造了一根五色棒,悬挂在门上。只要有违法的行为,就会按罪论处,不管你是达官贵族,还是皇亲国戚,一视同仁,铁面无私。有一次十常侍的一个叔叔因为违反禁令,被曹操乱棒打死。从这以后京城再也没有发生过违反禁令的事情。但是也因为这件事,曹操彻底的得罪了宦官,曹操被明升暗降,调到了别的地方当值。



在曹操四十六岁的时候写给曹植的《诫子书》也提到了这件事情,曹操说:“二十三前因为这件事情,我被调到了偏僻的地方当值,但是现在想起这件事情来,我还是无怨无悔,如何能回到过去,我还是会这么做的”。

后来大将军窦武等人因为得罪了宦官,被宦官所杀,曹操就向当时的天子汉灵帝上书,说朝廷现在被一些奸佞的小人把持,让汉灵帝重用正直的官员,不然国家会有危险,但是汉灵帝并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

后来董卓把持了朝政,天子成了董卓手中的玩物,是曹操主动号召天下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在这个事情上,曹操是最积极的一个人,比汉室皇叔刘备还要上心。联军忌惮董卓的势力,迟迟不能推进,是曹操独自率领军队前进。

后来董卓兵败逃走,十八路诸侯都在忙着寻找玉玺和搜刮金银财宝,没有人去管汉献帝,只有曹操带兵追寻汉献帝。。后来汉献帝回到长安,只有曹操去拜见汉献帝,以礼相待,尽到了臣子的本分。

曹操的一生心血都用在了天下一统上,所有人都认为曹操是另外一个董卓,是在为自己打天下,连汉献帝也是这样认为的。曹操也想做一个萧何一样的臣子,但是汉献帝不是刘邦那样的君王,朝廷中的文臣也认为曹操是奸臣,这些人不光没有能力,而且还给曹操搞事情添堵。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曹操只能把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然让他们掌握权利第一个诛杀的就是自己。

后来,曹操为封为魏王,很多人就建议曹操直接登上帝位,汉献帝也禅让过,但是被曹操拒绝了,而且劝曹操的人,都被曹操呵斥了。曹操为汉献帝一生征战,想当一个萧何一样的臣子,但是却被人硬生生逼成了一代奸臣。

6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曹操从匡扶汉室转变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我认为这并不是转变,而是曹操本来就没想过要匡扶汉室。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曹操年少时素有大志,喜欢读书,知识渊博,也注重培养自己的武艺,尤其对兵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以说这都为曹操日后成为一个能力超群的人物奠定了基础。

曹操从被举荐为孝廉开始,一步步升迁,被朝廷征召为议郎,目睹朝廷的日益腐败,忠臣屡遭陷害,曹操不断上书进谏,却都不被皇帝接受,其实从这个时候起,曹操就已经明白东汉政权已经没有办法匡扶了,积重难返,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

所以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回家乡起兵时,心中已经定下了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宏图大志。只是当下军阀割据,曹操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以免成为众矢之的。袁术贸然称帝,最后被群起攻之并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曹操当然要避免这种情况。而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占据优势,让统一天下的过程更快一些,并不存在匡扶汉室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思想上的转变。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7

匡扶汉室是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手段。这和刘备一样,都是“用匡扶汉室”的理由,来夺取天下的目的。

曹操刚入仕的时候的确是想为汉室建功立业的,为此他甚至得罪了权贵被免除职位,在谯城老家赋闲多年,多年以后,他重新被启用,可是曹操经过多年的沉淀,早就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他看到了汉室江山的腐朽,倾颓只是时间而已,要想成就自己的美好蓝图,必须破而后立,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大将军何进为了打压十常侍,引狼入室,把董卓调进了了京城,可请佛容易送佛难,董卓入京以后,威胁皇室,淫乱后宫,众人敢怒不敢言。皇帝忍不过,于是衣带诏给王允,让王允想除掉董卓。王允以生日宴会的名义,请了几个对汉室忠心的人,却唯独没有曹操,毕竟当时的曹操人微言轻,他敲开了王允的府邸大门,扬言要去举报。王允无奈,只能让曹操入席。期间,王允出示了“衣带诏”,众大臣抱着痛哭流涕。曹操也是刚,说哭有屁用,他愿意去刺杀董卓。

于是他带着王允家祖传宝刀,去刺董卓,却被温侯吕布撞破,借口逃离了。不久,王允巧施反间计,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吕布冲冠一怒为红颜,杀了董卓。

董卓死了以后呢,京城就乱了套了,西凉军到处烧杀抢掠,把皇帝也逼出了皇宫。此时,刚好曹操带兵来驰援京师,这下子,年幼的皇帝和陈留王彻底栽到了曹操手里。这彻底给了曹操冲击梦想的机会。

这时的曹操虽心中狂喜,天子在手,天下我有啊。

曹操虽然狂喜可并没有失去理智,若他杀了皇帝,自立为王,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他的势力还没有强到对抗天下的诸侯,尤其是袁绍的势力,若贸然称帝,肯定会为袁绍做嫁衣。

于是乎,他思忖再三,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百姓会说,曹操是好人啊,他把皇帝接到身边,尽心照顾,是匡扶汉室的忠臣,再者,人心向汉,皇帝在哪里,政府就在哪里,去曹操身边工作就是为皇帝打工,于是士人分分去曹总那里应征“公务员”。正是因为有了天子在身边,曹总可以名正言顺的招贤纳才,然后为己所用。

8

改变曹操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东汉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局面。早年的曹操一心想实现心中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匡扶汉室,但冰冷的现实浇灭了他的满腔热情。事实上,在当时的局势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力挽狂澜,匡扶汉室。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其父被过继给了大宦官曹腾。受曹腾的荫庇,曹操少年出仕,担任洛阳北部尉,不畏权贵,专治不法之徒。后来曹操拜受谏议郎官后多次上书谏言,痛斥阉宦之祸、外戚当道,希望皇帝重视,扭转汉室日益式微的局面,但可惜不被皇帝采纳。其后又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大量权贵,不得回乡不归隐。

沉寂多年后,曹操在征剿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功,担任洛阳西园八部尉之一。随后,曹操参与了诛杀宦官的行动,亲眼看到了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的无能、以及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的优柔寡断,最终诛杀宦官的行动因以董卓入主洛阳而失败。

其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以袁绍、袁术兄弟为首的其他军阀为了保存实力,都想等到最后一刻摘取胜利果实,实现利益最大化,完全忘记了会盟讨伐董卓,匡扶汉室的目的。只有曹操发挥实干精神,舍身忘死讨伐董卓,却终因实力不济而失败。后来,曹操耻与其他诸侯为伍,愤然退出了会盟。多年的经历使曹操明逐渐领悟到了,整个东汉的权力体系已经烂到了根子上,仅凭他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扭转局面,除非自己拥有足够的权力。

十八路诸侯瓦解后,董卓被王允和吕布杀死,中原大乱,群雄割据,各自混战。曹操抓住时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在数十年间,东征西战,统了一北方,改变了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不破则不立,既然东汉已经陷入绝境无法自拔,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去旧革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以曹操开明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对历史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9

那时候各个地方军阀还不都想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干着胁天子的勾当啊,只是曹操抢先一步而已

10

匡扶汉室天下归心是曹操最初的理想抱负,随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梦德膨胀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