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合乎礼仪,古人很少自称“表字”。表字一般都是别人对本人进行的称呼,表示尊敬之意。

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这种称呼都是明朝时期演义小说中出现的称呼。因为演义小说的主要受众是底层的平民百姓,而在当时赵子龙、张翼德这些称呼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在老百姓口中是争相传颂,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愿意称呼赵云、张飞二人的表字。

常山、燕人主要表示的是赵云、张飞二人的籍贯,古人对籍贯非常看重。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录取对籍贯有严格的要求,让人们更加重视籍贯。同时,赵云、张飞按照籍贯属于如今河北省正定、涿州的人氏,这两个地方属于古代燕赵之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曾经说道“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尤其在长坂坡、当阳桥这种关键场合,大呼“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吾乃燕人张翼德也”更加引起观众(读者)共鸣。

其实归根到底,“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这种豪言壮语不是喊给曹军听的,而是喊给观众(读者)们听的。至于合理不合理,观众(读者)能够接受就是最合理的了

最佳贡献者
2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与张飞常自称字,貌似明显不符合礼仪中“自称称名、他称称字”的名字用法。

古代自称称字,往往见于某人因避讳需要而改字为名。

所以,古人如自称字,等同今人见面时自称“老子”,令人反感。但在不少戏曲或影视剧中,此类常识性错误极为常见,只能归罪于编剧的无知。京剧《曹操与杨修》非常好,却出现曹操对妻子“曹孟德志在安天下”的奇葩唱词。电视剧《戚继光》中,戚继光居然对上司胡宗宪自称“戚元任”,令人无语。

但是,赵云与张飞自称字却例外:他们自称字时的情景,全是面对强敌之时,具有蔑视对手的豪情壮志,用得恰如其分!尤其是长坂坡、当阳桥,他俩都面对曹军大喊,可分别理解为“老子就是常山赵云”和“老子是燕人张飞!”

所以,赵云和张飞面对强敌自称字,是特殊环境下的自称,并不违反礼仪!

3

合乎礼仪。

一这叫自报家门,君子坦荡荡。

二报上名号时带上祖籍地显得更霸气。对对方产生震慑作用。

三也是古时社交的一种习惯的介绍方式

4

张飞和赵云的自称模式总结起来就是籍贯+姓+字,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符合一般的称呼习惯。但是由于张飞和赵云非常勇猛,他们自报门的时候正赶上战斗力爆表,所以听起来似乎是这种自报家门爆发出了惊人的威力,其实称呼不重要,重要的是战斗力。

譬如马岱也自报家门:

飞喝马岱曰:“汝是何人?先通姓名,然后厮杀?”马岱曰:“吾乃西凉马岱是也。”——《三国演义》

刘备自报家门更是华丽无比: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三国演义》

刘备之所以没说燕人刘备,是因为刘备前面有一大堆的头衔,名号响亮,比起燕人二字更能唬得住人。毕竟汉朝人和现代人没什么区别,都是特别重视名的,就像现在开个会许多领导前面也是一大堆的名号,什么主任、副主任、委员长、总监、董事长等等,和刘备的名号是一个道理。

然而,张飞、赵云都是白身,在早期朝廷并没有封给他们什么显赫的官职,不像关羽还有一个汉寿亭侯可以充门面,因而选择加上籍贯能起到加官职类似的效果。张飞称自己为燕人,和马岱称自己来自西凉一样,这个称呼的形象优美,自古燕赵多猛士,西凉民风彪悍,非常符合勇将的角色定位,如果说涿郡张飞、扶风马岱显然达不到这种效果。就是在正史中,称呼一个人时带上籍贯也是很平常的事。

(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三国志》

燕人张翼德在长坂桥头能吓走曹军,吓死夏侯杰,主要是因为关羽提前给他做的强大背书,关羽在阵斩颜良之后对曹操说,我三弟张翼德于万军之中取敌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吓得曹操当场把张翼德三个字写在袍底,提醒手下将领今后交战要遇到一定要小心。可巧不巧,曹操在长坂桥第一次遇到了张飞,心里怕得不行,若真如关羽所说曹操的脑袋就和颜良一样,随时可能被砍下来,所以燕人张翼德能吓跑曹操的大军。但是马超就不吃这一套,张飞遇到马超又故伎重施,他不知道马超是名将之后心高气傲,直骂张飞是山野村夫,气得张飞是暴跳如雷,可见燕人张翼德五个字并没有什么魔力。

张飞挺枪出马,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
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张飞大怒。——《三国演义》

5

不符合常规习俗;古人名字是两个部分,男子冠字一般是在成年的时候,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字,很多底层的百姓是没有字的。字一般和名相对应,相辅相成,但自己称自己的时候是称名,同辈之间称呼一般用字。

个人认为这种表述只是出自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现实情况一般大家称自己是用名,表示自谦,同时同辈之间的称呼都用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但长者是可以称呼小辈的名或字,比如家中长辈、或者国君等等;也就是说字是尊称,名字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所以张飞和赵云生活一般不会称呼自己字,还是自称姓名,作为君主的刘备也可以直呼他们姓名。

而自我介绍报籍贯很正常,但如果有显赫的官职功名、爵位,很多人往往只报官职、爵位不会报籍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云和张飞之所以报出身籍贯很大原因也和他们本身的出生及身份地位并不高有关;所以和刘备同为幽州逐郡人(今河北省保bai定市涿州市)的张飞,才自报籍贯,涿郡在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境内,而燕赵之地自古英雄辈出,所以在战场上张飞自称燕人提高自身知名度、威信非常正常。而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首先常山也属于战国燕赵之地,燕赵之地自古人才辈出;常山经历几次设国复郡,又有大汉刘氏宗室封王于此,在郡国并行的汉朝体制下,常山国知名度明显高于真定县啊,相对而言战场上称呼这个也可以提高自己士气威信,所以赵云称呼这个也非常正常。

6

自称表字在古代是存在的,张飞称表字也见于正史记载。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称人称字,自称则称名。但也有例外,自称可称字。如王羲之《敬谢帖》云“王逸少白”;《庐山远公集》卢循云“范阳卢子光叩首”;元稹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作序时,自书“微之序”。

可见,古人自称字并非没有个例,不能机械认为称字就不合乎礼仪,甚至认为称字是小说家杜撰的。

7

“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是张飞在长阪坡之战中英勇的壮举!

曹操的虎豹骑长驱直入直捣江陵,途中与刘备狭路相逢,长阪坡遭遇战不期而遇。刘备仓惶逃窜只身带着诸葛、张飞、赵云十几个人,撇下老婆、孩子及其部队狼狈不堪!

张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追兵相拒,大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视死如归,虎豹骑的追兵没有敢上前决战的。于是,刘备、诸葛、赵云们转危为安了。其实,并没有什么战斗,虎豹骑们被张飞给震住了……

比张飞还要英勇的是张辽??!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张辽也是大声呼叫自己的名字??!亲自肉搏,反复冲击孙权的军队。虽然没有拿下孙权,也把孙权吓一跳!张辽和张飞都是在激战中喊着自己的名字,应该是有壮胆的作用吧?

还有更猛的,也是在战场上大喊大叫,不知道喊叫的内容?典韦突进挡敌,吕布军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才得以引军而去。

大呼而起?呼喊什么呢,不得而知。反正是喊了,歇斯底里!视死如归,击败吕布。那么有没有不喊的,靠勇猛和胆量、义气冲杀疆场的呢?曹仁??!!!

惟曹仁意气奋怒,呼左右取马来,陈矫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于是一起拉着曹仁说:“贼众强盛,势不可当。何不放弃这数百众人,而将军却要以身相赴!”曹仁不应,披甲上马,带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曹仁竟渡沟直前,冲入敌围,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敌围之中有馀众尚未尽出,曹仁复又直还突入,将余兵从围中拔出,又杀吴军数人,把吴军击退。

陈矫等初见曹仁冲出,皆惶惧无措,直到亲见曹仁还城,不得不叹道:“将军真是天人!”天人!陈矫都说曹仁是天人。可见曹仁之勇猛,当属曹魏诸将之首!可毕竟还是喊人取马了。有没有什么话都没有?就是凭借着一身本领冲锋陷阵的呢?真有。

让我们再次回到长阪坡: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没有说什么?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一句话都没有!因为赵云没说话,所以很多人就可以信口雌黄了??:

说什么赵云没有打仗,是被乱军冲散了?还有人胡说八道的认为赵云的任务就是保护刘备的家小??!既然保护刘备家小,为什么刘备要带着他一起逃跑呢?再说了,就凭赵云?我也不用说什么好听的,就凭赵云的人品、胆量,都不用凭武艺、本领。赵云会放弃刘禅和甘夫人吗?赵云会怕虎豹骑吗?!张飞都大喊大叫的要决生死了,赵云是朝着北方杀过去的!迎着虎豹骑冲杀过去了……难道赵云换成曹操的军装了?所以,我奉劝有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不能因为赵云没说话,你们就可以闲言碎语的主观臆断。这是历史,历史上的记载必须是要有相互印证的!否则,姜维的话怎么解释呢——“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汉水大血战可以说是整部《三国志》中最精彩??、最残酷的一场阻击战了!刘备凭借着它就可以称王于汉中。一身是胆的赵云尚且得不到“义贯金石”赞叹,当阳长阪之战,赵云孤胆英雄的气概是不容怀疑的。其战况只能比《三国演义》激烈,不会比她逊色!

于禁是曹操正封的虎威将军,赵云是汉中军中盛传的虎威将军。刘备就没有再封其他人是虎威将军了……

但是汉水之战,赵云说话了:把寨门打开!鸣鼓放箭!于是,就没有什么“争议”了??。

所以,真正善战的将军,在战场上可能就是以身作则,不会说什么壮胆的豪言壮语?自有替他们赞叹的人!陈矫赞叹曹仁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就是诸葛与邓芝的对话: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独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还用赵云、曹仁说什么吗!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8

在那个战争的时代,战场前面的叫阵,是合理的。

9

这个问题,可不是什么关乎礼仪,下面,就由胡乱来回答吧!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汉的两大名将张飞、赵云出战时,经常会自报家门:燕人张飞在此!我乃常山赵子龙……那么,这两员大将为什么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常山呢?仅仅是单纯的一种身份说明吗?

《三国志》中记述“张飞,字益德,涿(zhuo)郡人”。涿郡就是现在的河北涿州市,而河北在春秋战国时属于燕国,因此张飞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二字,用来表明自己的出身。

不过,正如现代人自我介绍时说:“我姓秦,秦始皇的秦”,绝不会说“我姓秦,秦桧的秦”一样,张飞的关于“燕人”的自称里,其实还含有一份对身份的自豪感。为何这样说?

因为,春秋时期差点儿被灭国、靠齐桓公帮助才站稳脚跟的燕国,战国时依靠燕昭王的励精图治,筑黄金台,“千金买骨”,聚集了大批人才,苏秦、乐毅、邹衍等都被重用,原本弱小的燕国不仅成为七雄之一,还攻入齐国,连下齐地70余城。

燕人张飞在此

这是燕国最鼎盛的时期,是无数燕人的自豪。战国末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等人涌现,燕赵两国联手抗秦,赵国被灭,燕国扶助赵氏皇亲在代地复国……在这块土地上,从来不缺乏侠士和英雄。

讲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赵云出场时,会自称“我乃常山赵子龙”了。常山,也位于如今的河北,战国时期属于赵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张飞和赵云还是老乡哪。

燕赵两国,前有平原君赵胜好养门客、后有燕太子丹好养侠客以刺秦,燕赵之地的“任侠”一向有历史的传承。

我乃常山赵子龙

燕赵之地原本临近戎狄,民众尚武,品性刚直,多行侠事,重仁义而轻生死,所谓“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死”。三国时期群雄纷起,无论是张飞还是赵云,报上家门表明来自于燕赵之地,除了高度认同自己的身份之外,也有威慑对手的意味。




10

赵云和张飞倒是没有动不动就自称自己为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但在某些场合特别敌我两方作战时,常自称自己是常山赵子龙和燕人张翼德,这是是合乎礼仪的。

《三国演义》中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起码有四次之多:

第一次是长坂坡之战时赵云反复冲杀,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让曹洪去探探此人是谁?曹洪这时骑马下山,在赵云的军队前大叫问道:“军中战将可留姓名!”赵云这时大声喝道:我是常山赵子龙,认识不认识?
第二次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预先安排赵云来相接,徐盛见前船无蓬,只顾赶来。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命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特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
第三次是周瑜、程普径到南郡城下,见旌旗布满,敌楼上一将叫曰: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第四次,赤壁之战之后趁机攻取零陵郡,邢道荣舍命冲过,前面一员大将,拦住去路,大叫:认得常山赵子龙否?邢道荣料敌不过,又无处奔走,只得下马请降。

《三国演义》中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起码也有四次之多:

张飞在大闹长坂桥时,就连续说了两次,第一次是厉声大喝:“我是燕人张翼德,我在此看看,谁敢与我比试比试,决一死战,上前来!”声音洪亮得如巨雷临头,曹军听了,个个都瑟瑟发抖,场面十分惊悚。
话刚说完,张飞怒瞪着眼,一会又发出洪雷般的吼叫,第二次大声喝道:我是燕人张翼德!谁要上前挑战?曹操见张飞气势如虹,丝毫没有畏惧的情绪,倒是他自己,打起了退兵的念头。
葭萌关大战马超时他又自称了两次:张飞曰:原来马超不是这崽子,你快回去!你绝不是我的对手,你只管把马超叫来,告诉他我燕人张翼德在此!
马超闻讯前来,这时张飞手持长枪,踢马出前,喊道:认识我燕人张翼德否?

古人在自称的时候,都是“称名不称字”的,赵云、张飞何以自称“赵子龙”“张翼德”呢?

第一个原因:汉末三国那时,人们通常都是单“名”而双“字”。单“名”就很容易出现重名现象,尽管汉末三国那时的人口不多,但是单“名”还是很容易出现重”名”的,而“字”通常都是双“字”,重“字”的概率就会少得多。
第二个原因:在当时情况下,“字”的影响力比“名”的影响力大,称“字”就比称“名”更容易为陌生人所知。称“名”通常是小范围内使用的,只是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自称时使用;而“字”使用的范围要更广、更普遍。也就是说在当时“赵子龙”比“赵云”、“张翼德”比“张飞”更为人熟知。

张飞自称“张翼德”那是用於两军叫阵时,是在陌生的情境下介绍自己。那么报出“张翼德”这个称呼,显然比报出“张飞”的效果来的更有效,赵云在战场上常自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是如此。

这种自称“字”的场合在书中也都只用於在两军叫阵时,而在熟悉的情境下,他们还都是自称“名”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