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沁机枪,英文名:Maximgun,是由美国人海勒姆· 史蒂文斯· 马克沁在1884 年研制出的第一挺真正的机枪,亦即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凭借火药发射后的气体压力,让退壳、装弹、击发等一系列动作在瞬间自动完成,从而实现了步枪的全自动射击。一支马克沁机枪,一分钟可以发射600余发子弹,相当于上百支步枪同时发射的威力。

但在马克沁诞生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军队也只少量装配,并未大量列装。因为,马克沁机枪制作成本高,结构较为复杂,采用手工打造,再加上持续射击优势带来的巨大弹药量消耗,被认为是烧钱的玩意,很少有军队玩得起。即使是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军队,也没有装备太多。但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俄罗斯和德国。

俄罗斯的马克沁机枪,让日本成为最早吃苦头的国家之一。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方在陆战和海战中均取得巨大胜利,随后包围了俄军占据的中国旅顺城。俄方将旅顺城彻底要塞化,旅顺附近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争夺的焦点。日方乃木希典率领第3军6万余人参战。无数日军杀向俄军阵地,以为凭借气势就足以压垮俄军。但迎面射来的却是俄军马克沁机枪密不透风的弹雨,日本人成了俄军马克沁机枪射杀的靶子。

但日军根本不在乎死伤,一波接一波地发动人浪冲锋,后方部队就踩着倒下的军人继续进攻。三小时后,日军5000人被击毙,以致于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认为不可能,怀疑弄错了。在随后的一周内,日军继续用士兵生命向俄国人发起挑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拿下俄军203高地区,但付出的代价却是3万余人倒在了这个可怕的高地上。在整场阵亡日军里,因马克沁机枪造成的死亡高达九成。马克沁机枪在整个日俄战争中大显了神威!

马克沁机枪不仅在日俄战争中大发神威,更是多个国家的必备大杀器。德国就是一战之前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国家,拥有12500 挺,每个团都装备100 挺,英国只购买了3挺,以至于在索姆河战役战役中英法联军被打得一败涂地。

1916 年6 月下旬,英法联军为报凡尔登战役失败之仇,发动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调用了150 门大炮,经过一周炮轰后,于当年7 月1 日晨发起总攻。英法联军满以为德军被消灭差不多,不会再有任何危险,故而,排着密集队形向前推进,岂知却得到德军数百挺马克沁机枪的回应。马克沁机枪密集的子弹,使整个战场瞬间变成人间地狱。十几个小时内,英法联军死伤57000多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短时间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使马克沁机枪一战成名,以至于后来有人将其比喻为“死神手中的镰刀”!

此后,马克沁机枪被迅速列装到各国部队,并在各种战斗中展现其威力,特别在面对密集型冲锋时,更具杀伤力!【大冰哥】

最佳贡献者
2

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点是马克沁机枪技术发展的比较成熟,性能比较稳定了;另一点是战争规模大,为马克沁机枪提供了平台。

1884年诞生的马克沁机枪,是一款连清政府都没有看上的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是1883年发明,1884年获得专利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意义非凡,是一款改变了战争格局的机枪。

马克沁机枪一分钟可以发射600发子弹,短时间内的火力压制能力是超越时代的。

然而这款机枪一直到20年后的日俄战争中才发挥出威力,也说明马克沁机枪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马克沁重机枪刚刚诞生的时候,别说是西方大国了,就是当时落后的清政府都没有看上,1888年清政府金陵武器制造局就已经开始引进并且仿制,在生产了30多挺后停止生产。

清政府的仿制水平肯定是有限的,但是马克沁机枪在当时的世界上并不受主流国家的欢迎,最受欢迎的机枪还是早就已经诞生并且成熟的加特林机枪。

由此可见,尽管马克沁机枪是划时代的机枪,但是也需要沉淀和磨合,任何最开始上线的产品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点是母庸质疑的。

作为一款比较复杂的武器,马克沁机枪更是如此,马克沁机枪真正成熟的时候是德国1908年改良后的马克沁MG08机枪,根据此款机枪,随后又衍生出苏联版本M1910,以及中国版本民24式重机枪。

可以看出,马克沁重机枪的技术是不断进步,不断改良的,并非一蹴而就。

在日俄战争中,始终的马克沁机枪,并不是M1910版本,而是此前的型号,但是相对于20年前最初的版本,应该也是经过不断改良的。

日俄战争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当然,再好的枪,再成熟的技术,没有适合的战场一样是废铁,马克沁机枪正是印证了这句话。

清政府瞧不上马克沁机枪是因为日俄这样规模的战争之前,世界上的战争形势基本上是殖民地战争,也就是袖珍战争,此前最好的表现就是1893-1894年的英国在非洲对土著的战斗,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五千多人的进攻,并且击毙3000多人。

但是,除了这场战争之外,当时几乎就没有大型战争了。

日俄战争号称第零次世界大战,规模可见一般,双方参战兵力,日本出兵四十多万,沙俄出兵五十多万,双方加一起将近百万。

在此之前,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几乎很少有这样规模的战争。

在战争开始的旅顺战役中,沙俄占据了203高地并且修筑了坚固的要塞,要塞中沙俄守军多达四万人,机枪有62挺,而包围旅顺的日军兵力在6万人,机枪72挺。

可见,当时对机枪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然而,这个高地却成为检验马克沁重机枪的最佳试验田,为马克沁重机枪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04年8月19日,日军开始对旅顺要塞发动强攻,昼夜突击,双方一直激战到8月24日。

最终日军夺占了一些前沿工事,但是在沙俄马克沁机枪以及火炮的打击下,日本士兵就像靶子一样被马克沁一顿扫射,付出了2万人左右的伤亡,而沙俄伤亡3500人左右。

日本无法彻底攻下旅顺要塞,因此改强攻为长久围困,马克沁机枪算是露脸了。

在日俄战争的后续战争中,日本开始大量购置机枪,在1905年2月的奉天会战中,日本凑齐了200挺机枪,相比之下拥有33万军队的沙俄只有56挺机枪,在奉天会战中,沙俄损失12万人,日军损失7万余人。

日俄战争之后,全世界都开始加大对重机枪的研发,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用马克沁重机枪创造了一天射杀六万英军的记录。

3

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能大发神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日俄双方都没适应战壕、工事加机枪的战术。其实不要说日俄战争,即使到了一战初期,德法等强国也还是没明白战壕战中机枪有多大的威力,结果付出了惨重的损失。

在火枪时代的早期,步枪的火力是很有限的,进攻方最习惯的战术,就是集中足够多的兵力,以人海压倒对方的火力,强行突破对方防线。这一战术在很长时间里都非常有效,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随着武器的发展,这一战术可能会过时。

1884年马克沁机枪研制成功,它能在一分钟里发射600发子弹,其火力密度是非常惊人的。不过此时各国并没有认识到机枪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多大的改变,很多人还认为只要一发子弹就可以打死敌人,接下来发射那么多子弹纯粹是浪费。所以各国都只装备了少量的马克沁机枪或者是类似的产品。

即使当英国人在非洲用马克沁机枪横扫非洲土著时,很多也不过是认为非洲土著自身的问题。因此到日俄战争爆发时,没有几个人考虑过马克沁机枪到底会带来什么,不过日本人很快就能体会到了。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在金州附近登陆,然后以3个师的兵力向金州南山的俄军发起进攻,以切断旅顺和辽阳之间的联系。

然而南山上的俄军不仅有着战壕掩护,而且还装备了马克沁机枪。日军按照操典的要求,对俄军阵地发起密集冲锋,结果在马克沁机枪扫射下伤亡惨重。此战日军虽然最终攻克南山,但是伤亡高达4千多人,而俄军伤亡仅有1100人。日军伤亡之大,以至于上报时上级都认为多写了一个0。

此战以后双方才初步意识到了机枪其可怕的威力,两国开始大量购置机枪。

其实早在美国内战时期,集团冲锋战术就受到了挑战。随着后膛枪的出现,步枪射速大为加快,进攻方的损失往往大的吓人。在葛底斯堡战役时,南军的皮克特师8000人向北军阵地发起冲锋,结果仅仅半小时就伤亡殆尽。而当北军发起反击时,几千人被南军射杀。

然而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各国并没有从中吸取任何教训,集团冲锋依然被认为是制胜法宝。日俄战争的双方也没有意识到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导致步兵的火力更为强大,单纯依靠步兵的集团冲锋已经不可能实现突破。

不过即使在日俄战争之后,各国照样没有吸取教训。在一战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对着德军阵地发起集团冲锋,仅4小时就有57470人伤。而在凡尔登之战,德国一个团在发起进攻仅1小时后,就仅存90人,等于是全军覆没了。

直到一个个巨大的数字出现在高级指挥官的桌上,他们那麻木的思维才终于出现了一些变化,不过此时已经有几十万条生命随风而逝。

4

有网友问: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首先旅顺要塞是近代第一次对有现代化武器和舰队支持的永备要塞进行攻坚战,没有经验可循。

旅顺要塞是大量步兵工事,70多座炮台和40多座大型堡垒组成的永备要塞,还有大量铁丝网、地雷进行保护。俄军投入了53000人防御,还有646门大炮和64挺马克沁重机枪。此外还有7艘装甲舰,9艘巡洋舰,24艘雷击舰和4艘炮舰进行火力支援。

日本步兵对于打击这样的要塞完全没有经验。多道壕沟,第一次出现的带电铁丝网,还有马克沁重机枪让日本步兵损失惨重,战斗开始5天,日军就损失了16000人,俄军只损失6000人。

日军其实也有72挺机枪,但是却无法压制住俄军的火力,因为日本步兵都被阻截在铁丝网和电网前边,而俄军机枪部署在堡垒火力点里,同时俄军还有优势炮兵进行战场炮击。

日本机枪完全没有压制住俄军火力,只能看着发动进攻的日本步兵大批被打死在铁丝网和电网面前。

多道壕沟、地雷阵、铁丝网、电网还有隐蔽在坚固堡垒里的马克沁机枪、迫击炮以及陆军和海军大炮的支援都让马克沁机枪发挥出了最大威力。

直到最后日军改变了战术,开始进行坑道作业,将战壕直接挖到俄军眼皮底下,从超近距离发动冲击,同时发展了散兵战术。

此外开始在俄军阵地下面挖地道,埋设炸药,同时运来了28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以高地上的观测手通过电话方式指挥打击俄军坚固堡垒等战术才最终获得了胜利,导致旅顺要塞3万俄军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投降。

5

因为日俄战争的时间点(1904年)恰好是自动武器出现之后,两个工业化国家之间的第一次正经交战。

马克沁虽然1884年就出了,但是在日俄战争之前,列强之间并没有拿着玩意打出一场相对当时而言的现代化战争。撑死了也就是欺负下祖鲁土著之类的,这种有代差的、碾压性、而且规模较小的战斗并没有代表性。


而日俄战争双方都具备现代化的作战装备和能力,规模也足够大。此时的马克沁加上堑壕、铁丝网形成的坚固阵地让扎堆的步兵成了送人头的行为,可以说是一战的形态预演。

简单的说,马克沁在日俄战争是第一次如此规模的投入一场正经战役。而且在当时而言又是自动武器对传统步兵战术的一次对撞。结果很明显,每一次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都会摧残一次之前的固有战术。从后膛吊打前装、从线膛吊打滑膛,包括后来闪电战吊打堑壕战。

6

在那个依靠阵地战依靠人海战术胡时代,马克沁重机枪就犹如如今美国F22战斗机了,简直就是时代的寡妇制造者。

马克沁重机枪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

每分钟600发子弹在当年来说是怎样的概念了,一只步枪最快速度一分钟才射击2发,在当年依靠壕沟依靠人海冲锋的时代,一挺射速600发的重机枪就像一挺收割机般收割着对方将士的生命。马克沁在当年绝对是跨时代的产物,所以在日俄战争中一战成名。

7

日俄战争是发现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机枪展示了强大的杀伤力。


图注:防御工事中的俄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俄军装备的机枪,图片来自网络


机枪威力的发挥主要在旅顺攻防战期间。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俄国人就将旅顺打造成一座要塞,为了防御来自港口背后的攻击,俄国人修建了大量堡垒和炮台,堡垒炮台之间由纵横的壕沟和掩体连接,防御工事之前布设了大量的铁丝网和高压电网,此外还埋设了大量地雷。守卫旅顺的俄军兵力达到5万多人,配有600多门火炮和62挺马克沁机枪。除了要塞守备部队,俄军还能够得到来自港内的太平洋舰队舰炮的火力支援。


图注:日俄战争中的日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日军正在处理阵亡士兵的尸体,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俄军士兵正在观看阵亡日军的尸体,图片来自网络


在旅顺攻防战中,特别是著名的203高地之战中,机枪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日军为了拿下203高地可谓是尸横遍野,付出了阵亡数万人的代价。在进攻中,日军面对俄军构建的防御体系采用的是强攻的战术,官兵们以密集队形向位于高点的俄军发起进攻,而位于俄军工事前的高压电网和铁丝网迟滞了日军的前进速度,此时俄军的炮火和机枪火力就能够发挥最大的杀伤效果。高射速的机枪在扫射没有防护以密集队形进攻的日军时,等于是在收割生命。在巨大的伤亡之下,日军不得不采用挖掘坑道逼近俄国工事,然后发起冲锋的方式才最终拿下了203高地。

图注:大量集结中的日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后送的日本伤员,图片来自网络

在日俄战争中,机枪这种新式武器发挥了巨大的杀伤力,这是进攻方和防御方都没有预料到的。在开阔的地形上,密集步兵的冲锋变成了一种自杀。从深层次看,机枪大发神威的根源是武器装备的技术大大领先于战术思想和步兵战术,步兵军队们依然使用陈旧的方式组织密集队形进行冲锋,防御方已经使用机枪这种速射武器了。


图注:马恩河战役中冲锋的英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马恩河战役中防御的德军,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武器的先进与战术陈旧落后的差距将继续延续到10年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7月1日,马恩河战役打响,当英军跃出战壕,排着密集对象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的时候,面对他们的是由上百挺机枪组成的密集火网,英军一天就伤亡57470人 其中阵亡者超过2万人,现代战争巨大的杀伤力震惊了世界。

8

马克沁重机枪,当年的李鸿章从英国带回一挺,被中堂大人称为“赛电枪”,盖因此枪射速非常高,每分钟高达600发,在单发栓动步枪大行其道的年代,此枪的诞生震撼了军界,金陵制造局在全国最先仿制成功第一挺马克沁重机枪。

沙俄与日本为了争夺在东北和朝鲜半岛殖民利益,爆发的了日俄战争。只要旅顺掌控在俄军手中,其舰队随时可威胁在“南满”登陆的日军的海上交通线,日军就无法在东北进行大规模的地面作战。

俄罗斯帝国,号称世界陆军第一,狂妄的俄国人,在战前是鄙视日本人的,觉得日本人不过是一群黄皮猴子,收拾一群猴子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但日本陆军却让俄国人尝到了“猴子”的厉害。

在1904年8 月开始的旅顺会战中,俄军第4步兵师依托多年苦心经营的坚固防线,以646门火炮和62挺经俄军改良以后的马克沁重机枪,另外有战舰38艘,给予日本陆军乃木希典中将指挥的第3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在攻打旅顺要塞时,无论日军发动多少次板载万岁冲锋,大量步枪上军刺的日军,在俄军仿马克沁重机枪强大的火舌之下纷纷倒下,许多日军被纵深部署的大口径火炮输出的弹丸炸得粉身碎骨,第3军中将军长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都殒命战场。

满洲军总司令官大山岩命令乃木希典中将交出指挥权,暂时由满洲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大将指挥,儿玉源大将对炮兵的运用远远强于乃木希典中将,从国内调来多门巨炮,改变乃木希典全面突击的战术,重点攻击旅顺城西的203高地。

经过调整部署后,日军仅用5天时间便就攻克了203高地,迫使坚守旅顺的俄军于1905年1月1日投降,此役,俄军损失4.4万余人,日军损失约6万人。

日军战损过重的原因,乃木希典中将的司令部和预备队位置过远,因此对俄军的反攻丧失了救援时机;此外,日军进攻队形密集,特别是无畏的军刺板载冲锋,貌似声势浩大,但却被俄军前沿阵地和堡垒内的仿马克沁重机枪似韭菜一般地收割,以及遭遇俄军部署在纵深的大口径火炮的猛烈轰击下,进攻的日军瞬间都成了浮云。

9

马克沁重机枪,世界首款可以自动连续自动连续射击的武器。其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理论射速最高可达每分钟600发,是20世纪初最恐怖的武器,号称“生命收割机”!其自诞生以来,在战场上可以说是大发神威!

1893年,马克沁机枪首登战场!英国军队仅50人,靠着4挺马克沁重机枪和步枪,硬是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进攻,打死3000多人。

当然了,这毕竟两个“文明”之间的战斗,非洲人纯粹是以肉身抗子弹,无脑冲锋,那叫屠杀,不足以说明其恐怖。

真正让马克沁扬名世界的是一战!

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的马克沁机枪让英法联军损失惨重!

当时英法联军投入八十多个师,近八十万人;而德军也有 67 个师,50多万人的规模,双方参战兵力达到了140万。

当时德军处于守势,在阵地上部署了大量的马克沁重机枪,据说每百米便有一架。这样密集的面对英法联军的“集团冲锋”,无异于屠杀!

英军在进攻的第一天就倒下了6万人!整场战役下来,英法联军损失近八十万,几乎是参展初期的所有兵力。这其中多半的功劳,都要算在马克沁的头上!

马克沁机枪也因此闻名于世界!

事实上,欧洲人早该开窍的。因为在早十多年的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就已经展现了它的恐怖!

马克沁机枪作为主要武器首次在热兵器战场上就是日俄战争,其也被称为最早的机枪战争。

在旅顺会战中,日军数量是俄军的数倍,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形下,俄军第4步兵师靠着马克沁重机枪,给予日军重创。当时日军采用了高频率,以密集兵力进攻的“集团冲锋”战术,但在马克沁机枪面前,这无疑是在送死。

无论日军发动多少次攻击,都被俄军击退,9天下来,日军丢下了近两万具尸体。

马克沁机枪作为自动装弹的武器在战争中为俄军节省了时间,这样才能集中火力进攻日军,过去,战场上的武器都需要士兵手动完成装弹,在装弹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慎遇到攻击,导致在战场上失去优势。

但是马克沁机枪能够通过物理学方式完成自动装弹,并不会给敌人一丝喘息的机会,也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俄军在士兵数量少,处于守方的劣势状态下,才能够不断的进攻不断涌上前来的日军。

无奈之下,日军只好调用巨炮狂轰,才得以打败俄军,可见马克沁机枪的攻击力有多大。

虽然俄国人最后还是输了,但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失败,并且还对日本造成重创,日军乃是惨胜。

10

马克沁机枪的神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马克沁机枪的特点,二是日军在日俄战争时的战法。

一、射速快、水冷、稳定、笨重是马克沁机枪的特点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中国称赛电枪,这是李鸿章在1884年见证了它的威力后专门给它起的名字,当时这款枪刚刚研制成功。马克沁机枪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水冷枪管;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可接续帆布弹带供弹,容弹量为333发,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


马克沁机枪有许多特点,最显著的就是“水冷”、“笨重”两个。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式机枪,只要冷却水筒中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这样有利于机枪的连续射击,我们知道枪管的温度是制约射速和精度的关键因素,“水冷”机枪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沁机枪27公斤重,行军时要分拆开了给好几个人携带,不便于部队机动,但是如果用于要塞保卫、固定火力点,这个缺点就没有了,全是优点。

机枪没有出现之前,战场上开枪是打一枪装一次弹,出现火力空白时间长,效率低下,很多战士刚开一起就被打死。行进中步枪射击,精度也不高,所以战术上就有士兵成排面行进射击,用射击的密度弥补精度。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连续的设计,弹着点是一个面,压制的对方没法还击,可以说一挺马克沁机枪抵得上几百人的战斗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用装备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在二线部队中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马克沁机枪还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

二、日军在日俄战争时笨拙的战术让他吃尽苦头

我承认二战时日军许多战打得不错,很有水平,尤其是他们的海军,尽管失败了,但一些经典战役还是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有一股精日风气,把日本吹得跟个神似的,你还不能反驳,不能跟他们有不同意见,不然你就是愚蠢、粉红、玻璃心。今天我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一下日俄战争,尽管他们最后胜利了,其实这战打得愚蠢无比。当年的日俄战争是一场海陆一体的兵种联合战争,大致的进程是:海军突袭旅顺、陆军在辽东登陆、旅顺争夺战、辽阳大会战。

具体的就不说了,今天回顾,日军当时开战的海军突袭旅顺就不成功,把好好的海上夜袭打成了港口争夺的攻坚战,搞得自己进退两难,一会炮击、一会封锁;日本人很相信权威,当时的参谋叫秋山真之,美国留学回来的,马汉的学生,许多馊主意就是他出的,结果证明是没有什么用。旅顺军港久攻不下,日军只能陆上猛攻,才有了残酷的旅顺争夺战。

1904年3月21日,日第1军(约3万人,100余门炮,由黑木为桢大将指挥)首先在朝鲜镇南浦登陆北进,4月中旬,日军未遇抵抗就抵达鸭绿江左岸,5月1日在九连城与俄军展开激战;同时,同时,日第2军(4个师,约4万人,216门炮,由奥保巩大将指挥)于5月初在辽东半岛东南貔子窝登陆,日军各路登陆得手后,于1904年6月20日建立“满洲军总司令部”,以大山岩元帅任总司令,统一指挥各部日军开始了旅顺争夺。包围旅顺的日军兵力达6万人,火炮400门(其中攻城炮198门),机枪72挺。

由于东乡平八郎的海上进攻受阻,陆军开始猛攻,本无可厚非,但日军没有注意到攻坚战的难点,他们还以为和以前在朝鲜和中国大陆一样所向披靡,也没有对俄军的固定火力点的马克沁机枪的杀伤力做出充分估计,只是延续就日军战斗时的猛打猛冲。密集的冲锋队形恰好是着重面杀伤武器最理想的情况,日军给了马克沁机枪大发神威的机会。

日军集团冲锋死伤最多的203高地争夺战于1904年8月19日打响,第3集团军司令乃木希典率领第1、7师团对203高地发起总攻,他们战术简单,一味凭借所谓“武士道”精神死冲蛮打,俄军依托坚固工事,发挥固定火力点上马克沁机枪的威力,大腿日军70多次冲锋,战场上尸横遍野。203高地本来海拔206米,这场大战把它削平了3米,可见战斗的激烈,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的小儿子乃木保典也死在向高地冲锋的战斗中。

三、马克沁神威大发是日军给创造的条件

在有固定工事的防守战中,速射武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日军却在这种情况下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肉弹冲锋”、“决死攻击”,为着它的“武士荣光”和“皇国荣华”,用血肉之躯验证工业化进步的钢铁产品的性能,还是最大限度发挥这种产品的所有有利使用条件。


其实,任何武器都有他的使用条件和特点功能的,武器的神威就是最大限度发挥了这方面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再好的武器也是白瞎。以美国现在最牛X的“战斧”导弹为例,它在对城市、战场的精确点打击发明神威无比,打一个建筑物说打窗户绝不打门,但是在阿富汗他就没有什么作用,打个帐篷什么的,基本没什么用。

国与国之间关系最笨的处理方式是“战争”,战争中最笨的方法是“攻城”,攻城最笨的是“攻坚”,攻坚最忌讳的是“肉弹决死”;马克沁机枪最适合的是战场上面杀伤,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对方集团目标,使用环境最好是坚固的工事内居高临下。你说,日俄战争时,面对如此的日军,马克沁能不大发神威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