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就这样,夸别人吧,还得沾人家点便宜。不过孙权比曹操小27岁,曹操这样说也不为过。

曹操的两句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尔;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看得起的人不多。刘备算一个,孙权算一个。三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雄霸一方,三分天下,是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三巨头。

为何曹操看的起年纪轻轻的孙权孙仲谋呢?

主要是孙权的表现大大出乎了曹操的预料。

北方初定后,曹操挥师南下,意欲统一全国,刘表的儿子刘琮望风而降,事情顺利的出乎曹操意料。至于江东的黄毛小儿孙权,曹操打算给他写一封恐吓信,不战而屈人之兵。根据他的设想,这毛孩子看到信后估计会吓得尿裤子,举白旗投降是大概率的事。

不曾想孙权在征询了文臣武将的意见后,竟然把桌子角砍下来,决心和曹操死磕。这家伙如此有胆量,不得不让人佩服。

后来孙刘联盟大破曹操于赤壁,证明曹操的眼光是准的,能和自己争天下的也就刘备、孙权这两个人了。

最佳贡献者
2

引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一阙《南乡子》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京口(今江苏镇江,三国时曾为孙权治所)时,为凭吊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所作。

此中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直抒胸臆的表达了作者对孙权的敬佩之情。其实这句话是一句用典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出处来源于:三国时期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

故事是这样的:

建安十八年(公元211年),曹操发动征讨马超韩遂的战争。在解决了西北地区的后顾之忧后,南征孙权一雪前耻的南征计划再一次提上日程。

此战孙权也是早有准备,早在曹操大军还在西北作战时,孙权就已经在建业设立前线指挥部,并采纳吕蒙的建议在濡须口设下重重防线严阵以待。

于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率领大军,号称四十万,征讨孙权,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大部队抵达濡须口前线。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由于东吴方面以逸待劳,而曹操方面相比之下准备不足,战争的一开始便处于下风。两郡相持月余,孙权已经将曹操的主力包围在濡须口军港。孙权屡次派兵挑战,曹操只是坚守不出。

见此情况,孙权便亲自率领船队,前往曹操军队的水寨之前,观看曹军阵势。曹操一见之下,便下令各军严加戒备,唯恐孙权有诈,下令箭弩“不得妄发”。于是孙权的舰队就这样大摇大摆的在曹营水寨面前招摇而过。在返回之前,孙权特地下令船上的乐手面对曹营吹吹打打了一番。(这个故事在明代经过罗贯中的改编最终成了草船借箭的原型)

孙权的所有举动全部都被曹操看在眼里,曹操此时已经年过半百,望着远去的孙权在船上雄姿英发指点江山的样子,不禁感慨万千。他回忆这半生自己走过的路,想起他戎马生涯中所面对的对手,孙坚、袁绍、刘表等人的形象不禁浮现眼前:

他是多么羡慕孙坚啊,孙坚的儿子年纪轻轻就已经继承他的事业并且发扬光大,自己曾经也曾拥有,只可惜天不随人愿啊,假如自己的儿子曹昂还在世。自己恐怕根本不需要每逢战事身临前线了吧。在想想袁绍、刘表的儿子,简直是猪狗不如,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于是曹操面对此情此景说出了这一句流传千古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自此曹操军中士气更加低落。孙权回营之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两张纸。一张写着:“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一张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到后喟然长叹道:“孙权不欺孤!”于是下令班师。此战以孙权的胜利宣告结束。

我们知道在三国时期说道“识人”曹操恐怕是首屈一指的。早在建安初年他就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语点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断定当时还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刘备才是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此时曹操同样给予了孙权极高的评价,这一次曹操的论断正确吗?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有这样一段论述: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东吴集团在江东的发展到了孙权已经是第三代领导人。也就是孙权所继承的江东的势力,离不开他父亲孙坚和大哥孙策开创的基业。孙权所继承的优势怎样的江东呢?

基业

东汉末年,由于朝政黑暗、官僚腐败,导致了黄巾起义的暴发。一时间天下大乱,朝廷没有足够的兵力剿灭黄巾军,所以只得依靠地方势力自行招募武装。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组建起了属于自己武装力量,并最终通过剿灭黄巾被封为长沙太守,有了一块自己的根据地。

后来孙坚又响应曹操在陈留的勤王号召,担任讨伐董卓义军的先锋,在这场战争中孙坚不仅积累了极高的个人威望,又在洛阳废墟中得到了传国玉玺,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没想到好景不长,孙坚的功劳被袁术所忌惮,于是袁术便设计借刀杀人,利用孙坚的力量讨伐刘表,孙坚便不幸阵亡于和江夏黄祖的战斗中,可以说是壮志未酬身先死。

但孙坚所带领的军事力量并没有树倒猢狲散,他们在孙坚之子孙策的带领下,起先依附于袁术。在袁术称帝众叛亲离后,果断脱离袁术,来到江东继续发展壮大。最终依靠强大的武装力量,孙策基本统治了长江以南、淮河以东的南方地区。

孙策由于作战勇猛,当时扬州刺史许贡曾评价他为:小霸王。孙策也确实像极了项羽,连脾气也一般无二。也正是因为这暴躁的性格导致了刚刚准备大展宏图的他,因被刺客刺杀而即将不久于人世。此时孙策最需要做的就是为刚刚站住脚跟的江东集团选择一个新的领导人。

孙策的选择就是孙权。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是对的。为什么孙策选择当时还未成年的孙权呢?

《三国志·孙策传》中记载孙策是这样对孙权说的: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此时的孙策心中明白,依靠武力打下江东六郡的使命自己已经完成。此时依据江东集团的力量还不足以向北进取中原,目前要做的就是巩固在江东的基业,将来再图发展。所以孙策需要的接班人不需要像自己一样攻城略地扩展疆土,而是能够利用政治头脑稳定住江东的局势,积攒势力再图进取。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此时是建安5年,孙权刚刚18岁,此时的孙权能够接下这一历史重担吗?

历史证明孙权做到了,但很不容易,具体是他面对着艰巨的内忧和外患

  • 外患

此时袁绍和曹操正在北方的战场上一决雌雄,他们二人无论谁是胜者,都会将平定南方、一统天下作为下一步的目标。

此时江东集团处于长江下游,其上是与自己有着国恨家仇的荆州刘表,刘表坐拥荆襄九郡,实在是江东的心腹大患,此时听闻孙策去世,保不定会不会过江杀来。

孙氏集团此时实际控制的是江东的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五郡。而南方那些深山老林穷乡僻壤的“山越”并未臣服,时不时就要暴发劫掠和骚乱。

  • 内忧

孙策的死可以说是十分突然,死后虽然遗命孙权做江东之主,但是他此时年纪幼小,又没有军功威望,同宗兄弟和文武大臣很多都对这个乳臭未干的碧眼儿不以为然。

孙策拿下江东基业,靠的是自己手中的军事势力,在这个过程中与江东土著的世家大族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爆发过许多的流血冲突,导致了江东世家大族十分排斥孙氏政权,孙策在世他们不敢违抗,现在孙策一死便开始蠢蠢欲动。

继往开来

尽管如此孙权还是挺过来了。他上任之后任用以张昭为首的文臣集团、又拜周瑜为前线大都督。一文一武很快就稳定了内部人心。

与此同时他任用人才,吸引了鲁肃、诸葛瑾、甘宁等一干人才相继前来投奔,又侧总任用江东世家大族的子弟为官。基本解决了江东的内部矛盾。

他在公元208年出兵讨伐刘表,一战消灭黄祖的主力部队,基本使荆州集团丧失了进攻江东的能力。同时委派黄盖、程普等将领南下平定山越。几项举措下来基本挺过了困难阶段。

可孙权做的不仅是“挺过来”这么简单。在曹操统一北方南下荆州后,孙权审时度势,与刘备组成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是曹魏势力再也不能南下。

利用战后的战略真空期,孙权进一步扩展南方得领土,取得了交州。

在刘备做大后,孙权转换战略,联合曹操,偷袭荆州得手,并成功抵抗了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反扑。

为了争取足够的外交利益,孙权直到公元229年才登基为帝,他本人虽然称帝最晚,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三国君主。孙权 在公元252年以71岁的高龄去世,他的吴国也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

孙权的一生是成功的,从自幼肩负父兄基业的重担,到三足鼎立中称霸一方。孙权担得起曹操的高度评价。同是三国时期的接班人,曹丕不过完成了曹操的加冕仪式,刘禅最终都没能保住父辈的基业。只有孙权真正做到了继往开来。

那么孙权又是如何成功的,他身上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 沉着冷静

这体现在在赤壁之战前决定战和大计时

《三国演义》小说中将孙刘联盟的最终形成归功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可小说家言不等于历史真相。

很多人其实都不太理解孙权为什么一定要因为诸葛亮的一番蛊惑就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和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对抗。因为此战本身是曹操针对荆州刘表、刘备而发动的战争,并不干孙权的事;再者,曹操此时兵锋正盛,军队数量数倍于自己。孙权又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不理智”的决定呢?

其实这恰恰体现出了孙权身为江东集团最高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深思熟虑。孙刘联盟的最终形成正式在孙权沉着冷静的分析之后才最终形成的。当诸葛亮、鲁肃、周瑜分别向孙权提出联盟有利、抵抗有利、战之必胜的论断之后,孙权的反应都是“正与孤同”,说明无论是在外交、政治还是军事方面,他既没有为曹操的来势汹汹所吓倒,也没有义愤激扬的拍板定战,而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最终作出决定。

纵看孙权一生用兵,胜多败少。就是因为孙权基本上不打无把握之战。但凡主动出击,总能有所收获,至少不会像刘备夷陵之战那样大败而归。这充分说明了孙权在制定战略、执行战略是真正做到了沉着冷静。

  • 善于用人

这其实是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必不可少的特质,也是三国君主必备的素质之一。

可以说孙权之所以能够从继位初期的困境中走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文武两个方面任用张昭和周瑜为自己的左右手,他们两人一文一武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成功的帮助自己解决了内忧外患。

黄武三年(公元224年),曹丕在夷陵战后因为不满孙权战后转而继续孙刘联盟而讨伐东吴。不想自己也步了刘备后尘,败兵之际曹丕曾站在长江边上发出感叹,说“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后来诸葛亮对东吴也有“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这样的评价。

无论是在曹丕还是诸葛亮眼中。人才济济上下团结。就是江东能够和自己鼎足三分的重要原因。而且,孙权手下的人才真可以说是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文臣方面,则有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

这些江东才俊之所以能够接连不断的为江东集团效力,都是因被孙权身上有极高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比如周泰就是典型例子。

据《三国志·周泰传》,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兵退濡须口。周泰被孙权任命为前线指挥官,为此徐盛、丁奉等人都愤愤不平孙权以巡视的名义来到军营,大宴将领。宴会上,孙权亲自给大家依次斟酒。走到周泰面前,突然让他脱下衣服,结果在座的将领都目瞪口呆。

只见周泰的身上伤痕累累,简直体无完肤。孙权用手指着这些伤痕,问周泰是怎么回事。周泰则一一作答,说明它们都是哪一场战争中所负之伤。孙权流着泪拉着周泰的手臂说:将军为了江东基业奋战,几乎是把性命都交给了我!我怎么能不把你当作兄弟又怎么能不委你重任呢?

孙权这一番讲话让所有人都心悦诚服,大家也自然都已周泰为榜样,前赴后继的为孙权效力。如此用人以情,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 审时度势

具体表现为孙权利用战略的变化巧妙的曹刘之间周旋

孙权所领导的东吴,在三国之中可以说是政治包袱最小的一方,他不仅不需要向刘备、诸葛亮那样必须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也不必向曹魏那样背负篡汉的骂名。

可以说在政治上孙权时三国君主中最擅长左右逢源的一位。

他和刘表是世仇,但刘表一去世,他就派鲁肃去吊丧;他和刘备是盟友,关羽攻襄樊,他却在背后发动白衣渡江。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兴兵问罪,他立刻上表向曹丕称臣;等到刘备大败而归,他又立刻与蜀汉恢复了盟好,让曹魏无法得渔翁之利

之所以看起来孙权如此的反复无常,就是因为孙权作为一个政治家已经看透了三足鼎立的本质。三国关系中,要向维持稳定,就要均衡发展,一方做大势必引来另外两家的夹击。所以孙权在处理与曹刘两家的敌我关系上,认清了: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政治利益在孙权心里永远高于政治理想。正是因为孙权如此审时度势,依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变战略方针,才使得东吴成为三国中国祚最长的一个。

  • 坚韧不拔

具体是在面对称帝这个关键政治问题的时候

在三国乱世期间除了刘表、刘璋等少数不思进取的诸侯,其余人等都朝思暮想的想要爬到最高权力的顶峰。前期因为东汉王朝并没有灭亡,像袁术那样的跳梁小丑就已经为皇位丢了性命。

但是到了三国鼎立的后期,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汉称帝。半年以后刘备称帝。此时按照天下大势,东汉王朝已经宣告灭亡了,孙权作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完全也可以像曹刘一样称帝。

但此时的孙权清楚的认识到,襄樊之战后自己得到了荆州、杀了关羽。刘备势必不会善罢甘休。孙权此时并没有被称帝的潮流冲昏头脑,他心里明白此时自己最需要的是抵御刘备随时会到来的复仇之师。

于是孙权的选择,是在刘备称帝四个月后,向曹丕“使命称藩”,也就是派出使节,表示臣服,还送回了被俘的魏将于禁。而且,在三个月后(黄初二年十一月),孙权又接受了曹丕册封的吴王称号。由此换来了曹丕对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名义上的援助,免除了东线的后顾之忧。

可以说在称帝道路上,孙权是三国所有君主中蛰伏时间最长的,他为了实际的政治利益甘于忍耐,长期屈居于魏、蜀之下,但他的心中一刻也没有放弃过理想,这份坚持同样值得钦佩。

总结

关于孙权的评价其实莫过于当时东吴自己的臣子有名的一段话

据《三国志·吴主传》,孙权接受吴王的封号后,派都尉赵咨出使魏国。曹丕在觐见时问赵咨:“吴王何等主也?”

赵咨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曹丕让赵咨具体解释。

于是赵咨说: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好一个聪明仁智雄略的孙仲谋,试问又有哪一个君王不希望自己有这样的继承人呢?曹丕如此关心孙权其人,恐怕心中也是有想一较高下之意吧。

3

答:这是一句曹操用的古语,在辛弃疾的诗歌中也有写到: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

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来了,准备攻击,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地看见舟船军队仍然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孙权回去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撤回军队回去了。

所以从这句话可以隐约见到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也可见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特殊情感。

4

“生子当如孙仲谋”,确实是一句夸奖的话。

曹操灭了袁氏家族后,所向披靡,从早年控制一部分山东河南,到平定整个北方。那时简直就是目空一切。用曹操自己的话说:要是没有我,天下指不定会乱成啥样。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



统一北方后,曹操转而南下。荆州幼主刘琮不战而降,拱手交出荆州十万大军。此时的曹操更加孤傲,觉得自己扫平天下,指日可待。所以他在写给孙权的诏书中,措辞极度傲慢:刘琮都降了,孙权小儿,你可要有自知之明啊。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江表传》

信中恐吓之意,不言而喻。

然而,孙权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待解决东吴内部人心不齐的问题后,孙权说了一句很有英雄气概的话:曹操忌惮的群雄都死了,如今仅剩我一人。我孙权与曹老贼势不两立!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三国志·孙权传》



我们现在知道,历史上赤壁之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烈。曹操的失利不完全是军事,他还输给了瘟疫。可是,孙权在战前可没有开上帝视角。他当时的孤注一掷,完全凭的只是年轻人的一股血气方刚。

之后就是赤壁之战。心高气傲的曹操在阴沟里翻船了。33岁的周瑜让曹操明白,江东并非都是鼠辈,也有虎将。

曹操北退后,转而向西扩张,陆续灭掉了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关陇军阀。期间,孙权屡次骚扰合肥,曹操不胜其扰。为了打击孙权的嚣张气焰,曹操平定西北后,亲自率军南下,与孙权会战于濡须口。

这一战,曹、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

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

当时曹营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来了,准备发动攻击,但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不能轻举妄动。

随后,曹操严整军队,传令下去,各军不得妄发弓弩。孙权走了五六里就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故意奏乐,营造出一副欢快的气氛,恶心曹操。

曹操自己带过兵,知道整合各方势力,保持整肃多难。刘琮就是因为搞不定荆州各方势力才被迫请降;袁绍就是因为儿子不行,河北四分五裂,才被曹操趁虚而入。

所以,曹操想到当年的刘琮,又远远地看着严明整肃的吴军,便不禁脱口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的儿子就像是猪狗。

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吴历》



这里插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不是出自《三国志》,而是出自东吴中书令胡冲所著的《吴历》。

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吴国人记载下来的。

所以说,曹操对孙权的这句评价,就是夸奖之词,褒义,不带贬义。

就好比两个老友互相见面,见到对方孩子时,感叹一声:你家孩子懂事,我儿子如果和他一样就好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这个人,无论是对自己人,还对敌人,他平时从来都不吝啬给予好评。孙权不是唯一被他夸过的人,也不是评价最高的人。

比如评价自己人,曹操就曾经说荀彧、徐晃分别他的张良(吾之子房)和周亚夫(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还比如评价对手,曹操就曾经说马超那小子不死,我怕是没有葬身之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再比如英雄惜英雄时,曹操就曾经对刘备说当今英雄也就我和你,袁绍那种人是垃圾。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先主传》



如果把曹操对这些人评价与孙权一比,也不觉得他对孙权的评价有多高了。

当然,曹操夸赞的人多,这也导致他翻车的几率极大。

比如夏侯渊当年横扫西北时,曹操夸奖他是战神附体(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等到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后,他又骂夏侯渊是狗屁不通的白地将军。(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

还比如刘备后来带兵攻打汉中,派刘封去阵前叫战,曹操急眼了,脱口而出道:卖草鞋家的儿子也敢来叫阵,等我的曹彰来了弄死你!(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曹操说这话时,他估计是完全忘了自己当年是怎么夸刘备的了。



所以说,曹操这人大气不假,但有时候也挺小心眼的。他说的话很多,有时候可能就是随口一说,或是随口一感叹,用不着都当回事,也没必要把他的话都奉为真理。

5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时期曹操在战场上评价孙权的话,这句活流露出曹操当时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孙权后起之秀的肯定,又有对自已统一霸业受阻无奈的感叹。

曹操战场上肯定孙权的能力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吴历》,据说三国时期,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因为久攻不胜,便与孙权胶着对峙于濡须口。后来,孙权居然亲自乘船来到曹军寨前挑衅,于是曹操便亲自出来观阵,远远地看见孙权水军阵容井井有条,纪律严明,不禁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从曹操的称赞中,可见当时曹操很是欣赏孙权的胆识,肯定孙权的能力,并羡慕孙坚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好儿子。

曹操统一霸业受阻无奈的感叹

首先,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同龄人只有刘备被曹操煮酒论英雄过,孙坚从来没被曹操重视。孙权是孙坚的儿子,孙权的表现突出,独据一方,三国鼎立。而曹操的诸多儿子中,没有一个可以和孙权一样优秀,曹操钦慕孙坚有好儿子,同时又担忧自已儿子的能力会阻碍统一大业。

其次,曹操平定北方后,曾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企图夺取江东,一统天下。面对强敌压境,孙权排除异议,毅然决定与刘备联合抗曹,孙权的个人能力凸显无疑。后来在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筹谋下,在赤壁火攻曹操军队,最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孙权让曹操南下战略目的落空,无奈北逃,并止步于长江北岸。

最后,濡须口之战,孙权又一次成功阻止曹操南下。多次战略意图都被孙权搅黄了,曹操无奈感叹之余,便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表达自已霸业受阻的心情。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6

曹操之所以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个人认为是因为曹冲。《三国志》称赞曹冲:“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冲是曹操和环夫人的儿子,从小因为聪明仁爱,乖巧伶俐,深受曹操喜爱。曹冲称象做为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被编入教科书流传至今。他智救库吏的故事体现了曹冲心地仁爱,有勇有谋。曹操几次对众大臣称赞曹冲,有想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打算。奈何天妒英才,曹冲于建安13年,13岁时病逝。曹操非常伤心,这对他的打击很大,由于嫉恨,还杀了当时的荆州神童周不疑。而孙权(字仲谋),为人豁达,仁义而善谋有决断,有侠义之风,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少时,他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15岁便出仕为官,其卓越才能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孙策死后,不满20岁的孙权继承其位,集思广益,广招贤才,统御诸将。平息叛乱,整动宗室,稳定了江南局势。据守长江南岸,与曹操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与刘备于建安13年在长江赤壁联手,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冲,是曹操珍爱重视却失去了的孩子,是曹操一生心里的伤痛,看到少年英才的孙权,曹操怎么不羡慕?怎能不感叹?所以才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感叹。

7

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是说生儿子要象孙权一样英雄,留下了千古佳话,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是的,孙权出于将相门第,有着好的遗传基因。但我对一点认可之外,还有着另外的思考。孙权之所以优秀,除遗传基因外更大的是自身历练。父亲死的突然,哥哥都未成年,他们孤儿寡母,窘迫极了。这是对孙权的第一历练。后来哥哥孙第夺得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这创业的过程中,孙权是参与了,又就是说他又受到了历练。接着哥哥被刺身亡,他年龄不太,接过了这个风雨飘摇的摊子,开始了更大的全面的历练。经过赤壁大战,他更加成熟了。他的英雄之路是这样形成的。

曹操又说刘表的儿子猪狗不如,着实刘表的两个儿子无才无能。这是刘表自身就胸无大志,两个儿子又自幼处尊养优,不学无术,没有苦难历练,被曹操说成猪狗一样。

我再说一个猪狗不如的白痴皇帝,他就是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要说他也出身皇家,祖上几辈人英武无比,而他却是个白痴,皇家的遗传基因到他身上变了味。主要还是他父亲司马炎把他带坏的,司马炎夺取天下以后,荒淫无度。他和刘表一样带不出好儿子。

因而,我们说人生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磨练更重要。

8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生个儿子就应该像孙权这样的优秀,是对当时的局势和人才观的整体总结,更是对孙权的高度赞美。

一、曹操爱才惜才,对人才的渴望已经达到了极致,而夸赞孙仲谋正是他爱才惜才的高境界体现。

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注:《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表述是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刘表的两个儿子简直是猪犬。

孙权还没成年就守住了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而刘表的两儿子在刘表才刚死,荆州就让曹操拿下了。反差之大,使得曹操真心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体现了曹操的爱才惜才的思想。也表现了他对后辈人才的一种极度渴望。

二、曹操夸赞孙权,实际上也是表达自己志存高远的想法。也就是说,拿自己的后代与孙权相比,拿自己的人才与孙权相比,孙权是值得赞美的。

曹操赞美孙权,因为孙权有很强的实力,年轻时期,孙权的韬略和孙权的勇敢,以及孙权对内的整治有方,都是曹操赞美的地方。

许多父辈打下的江山和基业,到儿孙那辈就丢了,这对曹操来说,屡见不鲜。

孙权的聪明,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就是他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坚守住大哥孙策留下的江东基业。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刘琦手握兵权,还是长子,竟然主动把荆州拱手让于弟弟刘琮,而刘琮在曹操的大军到来,乖乖献城投降。从这个角度看,曹操十分蔑视刘琮和刘琦,认为这是两个草包后代。

而对孙权赞赏有加,孙权成为江东之主时,其实根本没有实际的兵权,兵权在周瑜手里,但是孙权能巧妙运作,取长补短,促进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大战决定性的胜利。

这岂不让曹操佩服有加呢?

三、曹操赞美孙权,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儿孙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无形中树立了一个榜样。

真正成大器者往往他不仅要佩服自己的朋友,佩服自己的亲眷,还要佩服自己的敌人。

无论孙权如何,最终他能在赤壁大战打败自己,这实际上就证明了孙权的与众不同,证明了孙权的智慧。

曹操自己的儿孙,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让他满意。而且有的呢,有水平的却不喜欢政治,如曹植。没有水平的人却玩小人心计,如曹丕。

曹操心里头,心知肚明。他希望自己8的孩子能够像孙权一样有宏韬伟略,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拥有与众不同的雄才大略,在同龄人中胜出一筹。这也是曹操内心中的痛点和最担心的情节。

小结:

无论曹操怎么样去给儿孙树立孙仲谋的偶像榜样,最终曹氏江山还是归了司马家族。但不能不说这是曹操的大智慧和大聪明,他已经提前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前做了预警。虽然预警没有朝他最后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却不得不佩服曹操的远见卓识。

感谢@问答

@吴刚作文 资深教育耕耘者与实践者。钻研:文学与历史与中小学教育的结合。

9

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认可,曹操虽然奸诈,但其实也很爱说实话,尤其是在没有利益纠葛的时候。

曹操看得起的人不多。刘备算一个,孙权算一个。三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雄霸一方,三分天下,是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三巨头。

赤壁之战前孙权的表现大大出乎了曹操的预料,曹操以为孙权会投降,没有想到孙权会坚决抵抗并取得胜利。

另外,孙权其实大大被低估,其个人能力并不逊色于曹操。

孙策26岁英年早逝,其子年幼。此时江东不稳,内有山越尚未降服,还有周瑜作为股东对江东之主的位置虎视眈眈,另外江东本土势力持观望态度,摇摆不定。外有荆州州集团与曹操虎视眈眈。因此,孙策传位于其弟孙权。

当时孙权只有18岁,骤登大位,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孙权对内安定人心,使江东本土势力效忠于他,对周瑜即打又拉,利用周瑜打赢赤壁之战,然后除掉周瑜。孙权平定山越,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鼓励生育,东吴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对外,孙权并不致力于统一天下,这与另外两家截然不同,孙权纵横捭阖,让曹刘成为死敌,互相攻伐。孙权趁机剿灭内患,安心发展。孙权是中国开发南方最早的君主之一。

10

其实曹操说这句话是有两方面的用意的,既有褒义又有贬义。

好的一方面是夸赞孙权有勇有谋,相当的聪明。

坏的一方面是说孙权无论再聪明,终究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和他比起来还是不自量力的。

当然,大家一贯认为的曹操的用意是好的一方面。




具体分析如下。

事情的起因是:濡须之战曹孙两军僵持,孙权乘船率军刺探曹军情况,曹操看孙权率领的军队军纪严明,军容肃整由此发出感叹。

争议:有人认为这句话是曹操在变着法儿骂孙权。

辩驳:个人认为这不免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曹操和孙权父亲孙坚出生于同一年(155年),曹操和孙坚算是故旧,原本就长孙权一辈,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在占孙权的便宜;第二,“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的后一句有刘表的两个儿子做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前一句是在赞扬孙权。




总结一下就是。

1.本体。这句话是从曹操口中说出。意为“生儿子要生孙权(仲谋)这样的”。
2.时间。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3.环境。濡须。曹操与孙权隔江对峙。
4.人物。曹操。时年58岁。孙权。时年30岁。刘表(景升)。已逝。刘琦(豚犬一号)。四年前已逝。刘琮(豚犬二号)。生卒年不详。但此前已然归顺曹操。
故此。综合这些小数据。就可以基本排除一个荒谬的论调。即曹操占便宜。骂孙权是他儿子。这个说法荒诞不可信。证据是孙权的老爹孙坚与曹操是同年生人。又一起讨黄巾伐董卓。按辈分来说孙权管曹操叫一声叔伯也不为过。家里的叔伯说生儿子就该像你一样。怎么听也听不出侮辱的意思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