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2020-08-30 07:34阅读(76)

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你好,诗经女孩来回答这个问题。古代衣和裳分开,是有其根本的原因的。知道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诗经》吧!1.《诗经》里的:-

1

你好,诗经女孩来回答这个问题。古代衣和裳分开,是有其根本的原因的。知道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诗经》吧!

1.《诗经》里的衣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这是古代的一首战歌,这首诗里,同时出现了“袍、泽、裳”这三样衣服。袍,指什么呢?周朝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棉花了,这个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棉服,是个夹衣,里面填充以棉絮,是当时贵族和普通平民的御寒之物,没想到我们现在也在穿。而“泽”,这个指人穿的贴身汗衣,可以理解为打底衫,主要作用是吸汗,应该也是棉的。

“裳”这个有意思,古代人穿的上衣叫衣,穿的下衣叫裳。为啥这么说呢?我们先留个悬念,再看下一首诗: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邶风·绿衣》

《绿衣》呢,也是诗经里很有名的一首诗。有人说是悼亡诗,诗经女孩说是庄姜送别戴维所作的送别诗。这个绿衣呢,大家都理解为是绿色的衣裳。大家都认为“绿衣黄裳”上面是绿色的衣服,下面是黄色的裙子,但是作为宫廷女子,绿色衣裳怎么能穿出去呢?

那么绿衣究竟是什么衣服什么颜色呢?研究《诗经》的人分了好多派别。诗经女孩这里采用《郑笺》里的说法:“绿当为椽。椽兮衣兮者,言椽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服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椽衣次之。次之者,众妾亦以贵贱之等服之。鞠衣黄、展衣白、椽衣黑,皆以紊沙为里,今椽衣反以黄为里,非其礼制也,故以喻妾上僭。”这里的绿衣其实是椽衣,是黑色的。绿衣黄裳,就不合规矩,因为黄色是皇家御用颜色,这里说明这个人僭越了。

诗经女孩又想到了《清平乐》中的张妼晗,皇后穿了红色展衣,是皇家御用颜色,张妼晗居然敢穿和皇后一样的服饰,当然会被官家批评。

你可能说我问的是为啥衣裳分开,和颜色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慢慢往下看。

2、衣裳的由来

现代我们不管上衣下衣,统称为衣裳(shang),而在古代,这个字读衣裳( cháng )。裳,指裙子。

这要从原始社会说起。清雷鐏《古经服纬》卷上引《五经要义》说:“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后,此即谓神农以前也。”最初的衣服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作“衣”,下衣作“裳”。

《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种桑养蚕,布的样式也多了起来。衣服的材质有丝、麻、葛、毛、皮等,衣服的样式也是越来越丰富。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诗经女孩的文章《诗经那个年代人们都穿什么》。

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比如《无衣》中的描述,有人还奇怪战争都开始了,士兵怎么穿“裙子”呢,就是这样原因。

《易经》里说“上衣下裳”是一种基本的制度,为黄帝、尧舜时所创,取天地的形与色。天在上,地在下,所以衣在上,裳在下。天未明时为黑色、地为黄色,所以衣为玄色(黑色),裳为黄色。

写到这里明白了吧!

3、诗经女孩说

古代人特别讲究的颜色款式,都是以天地为区分的。以天地为款式做了上衣下裳,以天地为颜色做了上黑下黄。所以皇家御用颜色是黄色,皇后的象服是黑色。不懂不要随意穿,要不赏你一丈红。

哈哈,建议服饰最佳创意奖颁发给古人呢?你们说对吧?喜欢请为我点赞哈!

2

你好,我是藏修嘉文,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讲一下衣裳的由来,你就了解古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了:

衣服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最初的衣裳是什么样子呢?据清雷鐏《古经服纬》卷上引《五经要义》说:“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后知蔽后,此即谓神农以前也。”最初的衣服应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到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我们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的服饰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都穿“裙”子。《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左传·昭公十二年》裳下饰也。《易·坤》黄裳元吉。《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总结,古代人把衣服称为衣裳,源于穿着搭配的演变,上身穿的称为衣,下身穿的为裳,统称衣裳。

好了,问题也只能回答到这里了,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感谢你的聆听!

3

其实古人是非常讲究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特殊的意义。

“衣”字在古代除了统指身上穿的衣服外,狭义专指上衣,广义则包括裤子和裙子等。广义的衣在古代被分为头衣、上衣、下衣和足衣。头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帽子,又 称为元服。元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指头。体衣,狭义是指上衣,跟“裳”相对。

因此,裳是下衣。

古代的下衣有裳。裳其实就相当于裙子。因为古代的男女服装没有多大区别,男子也穿着裙 装。这就是古代的衣裳和现在的衣裳的区别。当然,古代的衣裳还包括了“足衣”,在古代叫

屦、履、屐等名。透过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指的就是古代的鞋。

4

代衣与裳,是两个概念,上为衣,下为裳。裳,专指遮蔽下身的 ‘裙”。《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裳”字也写作“常”。 《说文》:“常,下裙也。” “帚”是裙的古体字。《白虎通?衣裳》:“衣 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 “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古代的纺织工具简陋,织出来的布幅面狭窄,往往一件裳要用几块狭幅布横向拼接起来,就像一幅腰围。直到周代,这种古老的服制还作为 礼服的一种而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 唐代,衣裳连用,泛指衣服。如王梵志《吾富有钱时》诗云:“吾若脱 衣裳,与吾叠袍袄。”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 麟。”白居易《卖炭翁》诗:“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5

在古代语中“衣”和“裳”不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是相互分开的。“衣”产生的较早《诗经》中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所说的“衣”和今天“衣裳”的意思相近,都是指的上衣一般是平民所穿,而“袍”也叫“深衣”。比一般的上衣要长,和今天的大衣差不多。这种“袍”一般人是不能穿的,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能穿着,与“衣”相对的就是“裳”,“裳”指的是什么呢。《毛传》曰“上曰衣、下曰裳”也就是说“裳”指的是下衣,相当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裤子。

战国之前,古人是不穿裤子的,当时的人下身穿裙子或两个裤子腿的“绔”,“绔”也就是现在裤子的雏形, 只是没有前后裆。后来裤子逐渐出现,人们还是将其习惯性地称之为“裳”。因此,古人所说的“衣裳”指的是包括上衣和下衣,在内的所有衣物的总称,和今天“衣服”的含义相近。但是评语今天的“衣裳”在词义上却有极大的区别,说了这么多,你明白“衣裳”的古今含义了吗。它和衣服的区别你搞清楚了吗。可不要傻傻的分不清啊。

6

很高兴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在很久以前的尧舜时期已有衣裳“chang制。后来才有多音字“shang”。“衣”狭义上讲指的是上衣,广义指包括所有能遮蔽上半身的都称衣,古时又分头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范围非常广;“裳”一般指的是下衣,即下裙。一般两片,分别遮蔽前后两部分。古时把它们分开意所指不同,所以才把衣服称为衣裳(chang),不像现代的我们指一样事物。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8066bf18be44f2dbc9b3086313ba2f1\

7

回答你的问题之前,先读《诗经》,其中有一首战歌中《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里的袍是长袍,泽是内衣,裳是裙。

在我国古代,“衣”指上衣,“裳”指下衣,“上衣下裳”。在诗经中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衣裳历经朝代更替,也在不断变化!下面以常服为主,简介如下!

商: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但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衣裳也逐渐变宽。

春秋战国:汉服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

深衣将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在战国时相当流行。

胡服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为骑马方便,多穿较窄的上衣、长裤和靴。

秦汉:女子上穿短襦,下穿长裙。男子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

魏晋:基本承袭秦汉旧制。

南北朝:常服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

唐: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襦裙线条柔长,优美自如。唐装对邻国有很大影响。日本和服、朝鲜服从形式和色彩上承继了唐装。

宋:大体沿袭唐制。

元:平民妇女穿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唐的窄袖衫和帽式都有保存。

明:恢复唐制。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的汉服影响朝鲜、日本、琉球等藩属国。

清:马褂、旗袍是清代满族男女的典型服饰。明代百褶裙、马面裙及道袍长袍一并留存。@头条生活家 #我要上头条#










8

古时人穿于上身之物被称为“衣”,而下身之物则被称为“裳”。这时候的裳是指古人所穿裙子,当时是没有所谓的裤子的。裤子的出现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才风靡华夏。后来衣裳泛指衣服和裤子。

9

古时候,把上衣叫作衣,把下衣叫作裳。上衣,简称“衣”,以遮蔽身体。“裳”,亦作“常”,是专用于遮蔽下体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窄,所以一件下裳通常需用七幅布帛拼合而成,前三后四,样子像一幅腰围,另在腰部施褶,褶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两侧还各开一道缝隙。

两汉以后,裳渐被裙取代,只在贵族祭祀和朝会时穿着的礼服中保留遗制。裳与裙大致相同,不过裳被制成两片,彼此分离,一片蔽前,一片挡后,上用布带系结于腰。裙则多被做成一片,穿时由前围向臀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衣”“裳”连用,往往泛指衣服。

10

古代衣服的名称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2、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3、绛纱袍

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4、襕衫

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5、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