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康熙多活十年,就算他要传位给孙子,那对象也不会是弘历,而应该是胤礽的儿子弘晳。
要问康熙最喜欢的孙子是谁,可能很多人脱口而出说是弘历。因为雍正即位后刻意宣传了牡丹台事件。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春三月,康熙到圆明园(当时为雍亲王胤禛的花园)赏花,在牡丹台上欢聚,雍正向康熙引见了第四子弘历和第五子弘昼,康熙与弘历说话,惊为天人,问了八字,次日就命人将其接入宫中,由此,说康熙特别看中弘历。甚至把这个事件说成是康熙要传位雍正的一种标志。乾隆即位后更加变本加厉,干脆将自己宣传成康熙内定的第三代接班人,甚至暗示康熙传位雍正实际上是要让自己即位,父亲是沾了自己的光。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
首先,康熙养在宫中的皇孙绝不止弘历一个,而是有很多。比如十四阿哥胤禵的几个儿子,就全养子宫里,至少是从胤禵作为大将军王出征的康熙五十七年开始。康熙甚至破天荒用亲王儿子的礼仪为胤禵的儿子亲自操办婚礼(胤禵只是贝子爵位,差亲王三级)。况且,弘历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才入宫,十一月康熙驾崩,才半年多时间。而其他皇孙都有好几年了。
按照题主说的,康熙多活十年,也就是活到了雍正十年,这时候他的儿子们确实也死的七七八八了。这时候老人家要真有个传皇孙的打算也不是不可能。那样的话,能传位的第一人选也自然不是弘历,而是他最钟爱的嫡长孙弘晳。
弘晳是康熙嫡子,废太子胤礽的次子(长子早夭),康熙视之为嫡长孙。所以他的身份其实才符合题主说的朱元璋传位朱允炆。不仅身份相同,皇帝对皇孙的喜爱程度二人也是相当。康熙很早就将弘晳养在宫中,十分珍爱。胤礽于康熙四十七年、四十九年两度被废,弘晳却并没有受到牵连,依然在宫中居住。康熙五十三年,朝鲜使者回国后曾经传达过康熙的话,当时说到康熙为什么不另立新太子时,康熙表示“弘皙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允礽矣”。康熙居然是为了这个孙子才没有另立继承人。不仅如此,宫中一直传言,康熙多次动了为弘晳三立胤礽的想法。甚至在康熙驾崩时,还有传言,康熙的临终遗言是要求雍正封弘晳为亲王,将雍正做雍亲王时的所有宅邸、园子、财物全部赏赐弘晳,这才能传位雍正。
这种说法恐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雍正即位后,确实对弘晳有些超出寻常的好。刚一即位,雍正就封弘晳为理郡王,是雍正子侄辈中第一个封王的。平时对弘晳也一直多有赏赐,几乎与皇子无异。弘晳更是直接在奏折中称呼雍正为“皇父”。胤礽于雍正二年去世,雍正直接以弘晳的封号“理”追封其为理亲王,雍正八年,更是让弘晳承袭爵位,晋升亲王。而那时候雍正已经成年的皇子弘历、弘昼都连爵位都没有。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康熙最钟爱的孙子,不是弘历而是弘晳,而雍正显然也在康熙临终前承诺过,善待弘晳。
更明显的问题是乾隆即位后对弘晳的打击。因为乾隆一直标榜自己是康熙最喜欢的孙子,而弘晳的存在恐怕是让他打脸的。并且弘晳在康熙、雍正二朝的荣宠,让他在宗族中地位超然。乾隆四年,一向以对宗室叔伯宽容形象示人(甚至赦免了雍正圈禁的所有政敌)的弘历,居然突然发难,以“心怀异志”为由严惩弘晳,并借此打击了顾命大臣十六叔庄亲王允禄和几个同辈堂兄弟(五叔允祺、十三叔允祥、十六叔允禄的几个儿子)。除允禄被剥夺议政大臣资格外,其他人都被夺爵、降级。弘晳尤其惨,竟然像雍正对政敌允禩、允禟一样,被剥夺爵位、革除宗籍,圈禁于景山,改名四十六。两年后,弘晳病死于禁所。直到乾隆四十六年才恢复本名,重新收入宗籍。
实际上,弘皙逆案逻辑上说不通。尤其是涉及到允禄,他已经是顾命大臣,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如果支持弘晳谋逆,能有什么好处?难道他控制不了乾陵,却能控制比乾隆年长十几岁的弘晳?乾隆对弘晳的毫不留情,与自己一直营造的宽仁形象大相径庭。原因不言自明,那就是感觉到了弘晳对自己的威胁。显然,弘晳才是那个康熙最终爱的孙子。而他的威望,让乾隆心生警惕,所以先下手为强。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明,即使康熙真的多活十年,并且起了传位孙子的心。那一定会传给弘晳。毕竟是嫡子胤礽的骨血,毕竟是自己最喜欢的长孙。而胤礽已死,往事已矣,胤礽的罪责都会淡忘,对他的思念则会加在弘晳身上。这才是真的即位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