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邬思道是雍正皇帝在登基前,最重要的谋士。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大将军,是最得力的干将。这两个人之所以没有碰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大家都是明白人。

邬思道一眼就能看得出年羹尧不是个省油的灯。

早在康熙年间,年羹尧就已经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武全才。康熙皇帝亲封他为陕甘总督,其实就已经看得出年羹尧是个厉害的人物。

而年羹尧的手段实在是太歹毒,这是邬思道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当年在江夏镇的时候,年羹尧带着手里的四川兵,一夜之间杀了人家几百口,就是为了夺取当地的钱财。

手段残忍,前所未见。后来做了大将军以后,年羹尧更是杀伐决断,毫不含糊。能杀的绝不会留下活口,这就是年羹尧的作风。

作为一名秀才,邬思道是不愿意跟年羹尧这种杀人狂魔待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年羹尧成为大将军以后,邬思道更加不能跟年羹尧共事。

因为年羹尧手里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邬思道如果无法正确引导年羹尧,那只会眼看着年羹尧越走越远,这不是邬思道愿意看到的。

李卫和田文镜就不一样了,他们俩手里的权力虽然也很大,可是他们听得进劝,邬思道也就能够慢慢引导他们走上正道了。

邬思道和年羹尧,一文一武,组合在一起会引起雍正的怀疑。

邬思道是顶尖聪明的文人,年羹尧是手握雄兵的武将。这两个人如果联合在一起,那么会发生什么?可能不用说大家也会猜到。

邬思道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是深谙帝王之道的人,自然是明白雍正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年羹尧和邬思道结盟。

一文一武搞在一起,而且都是顶尖水平,早晚会发生意外。邬思道之所以远离京城,其实就是不愿意跟雍正待在一起,从而受到雍正的怀疑和伤害。

既然已经远离了雍正,躲过了雍正的怀疑,邬思道为什么还要去触这个霉头呢?他是聪明人,他所想的,正是雍正所考虑的事情。

雍正既然已经放过了邬思道,那就证明,只要邬思道做一个雍正可以找得到的闲云野鹤,那么雍正就不会再考虑杀掉邬思道。

可是邬思道要是跟年羹尧碰在一起,结果可就非常不妙了。邬思道的智谋,加上年羹尧的武力,雍正是完全搞不定的。

既然会搞不定,那么雍正自然要把这件事扼杀在摇篮里。所以一旦发现这件事有苗头,自然是要对邬思道或者年羹尧出手。

相比较于年羹尧,邬思道是更好对付的,所以说,邬思道将会成为这件事的受害者。邬思道既然明白这件事,那他当然不会去触碰这件事了。

邬思道明白雍正皇帝早晚会对年羹尧下手。

年羹尧的地位和权力,使得年羹尧不得不那么跳,而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容许自己的手下人如此跳。

这就是年羹尧悲剧的源泉。年羹尧做了陕甘总督,又晋封为大将军,手握二十万雄兵。这一系列的升迁,难道雍正就不担心?

表面上雍正极力维护年羹尧,甚至不惜跟他们家族的兄弟叔伯们闹翻了,而背地里,最担心年羹尧造反的人,其实就是雍正。

因为雍正明白,年羹尧手握的大权,是足以将满清王朝颠覆掉的大权。这份权力,此刻虽然是用在保护雍正的统治,可是说不定哪天会成为掣肘雍正统治的工具。

所以不管年羹尧的态度是怎样的,处于他这个位置的人,都会受到雍正的猜忌。猜忌的结果,自然就是对其下手。

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邬思道作为一名文人,对这些事情,那是再了解不过了。他可以断言,雍正皇帝早晚要清算年羹尧。

不管年羹尧的态度如何,是否主动交出兵权等等,都不会逃出雍正的手掌心。既然年羹尧的命运会如此悲惨,邬思道为什么还要去选择年羹尧来辅佐呢?他总不会想着要给年羹尧陪葬吧?

总结:将相和只能出现在故事里,一旦成为现实,那么皇帝就焦虑了。

我们学习过一个故事,在战国时期,赵国的相国蔺相如和廉颇,曾经因为一些事情闹得不愉快,廉颇总是瞧不起蔺相如。

而蔺相如一味退让,并且告诉手下人,之所以让着廉颇,不是因为怕廉颇,而是为了赵国着想。最终廉颇深受感动,从此跟蔺相如结为生死之交。

很可惜的是,这只能是故事,现实中,如果掌握政权的蔺相如和掌握军权的廉颇关系很好的话,那么赵王可能就要跳起来了。

因为一文一武的人结合在一起,对统治者来说,是威胁最大的。不管从哪个方面下手,他们俩的结合,对统治者来说,都是一种威胁。

年羹尧和邬思道也是一样,他们一个掌握二十万大军,一个拥有帝王心术。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对雍正的威胁是相当可怕的。

雍正绝对不容许这件事发生,所以我们看邬思道在给年羹尧送过军粮以后,再也没出现过,你们以为他去了哪儿呢?

参考资料:

《雍正王朝》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感谢邀请!

但是面对题目还是感到一头雾水:邬思道选择年羹尧“意欲何为?”,无论是在九子夺嫡的康熙朝还是在“半隐江湖”的雍正朝,以邬思道这样一个人物的逻辑,年羹尧都不会是邬思道“辅佐”或者合作的对象。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问题想要搞清楚的应该是:邬思道辅佐雍正夺位成功之后,决定功成身退“半隐”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去年羹尧身边当幕僚?

如果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倒可以从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剧情发展找到答案。

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前提,或者说是一个共识,那就是作为四阿哥胤禛的师爷这个身份帮助胤禛在九子夺嫡当中最终胜出的邬思道这个人物,是电视剧杜撰的虚构人物,所以,我们的分析就必须抛开真实的历史背景,完全以电视剧的故事和视角去分析邬思道这个“神一般存在”的高人。

从电视剧当中的人物背景来看,邬思道是一个有学问,有见地也有胆识的“文人当中的精英”。在康熙朝因为不满科考当中学政的贪腐舞弊,邬思道带头鼓动考生大闹法场,并因此获罪被抓进大牢。邬思道在那个时候就对康熙朝的种种弊政有所忧虑并无情抨击,这也是他获罪的原因之一。

在狱中,邬思道受到了残酷的折磨,一条腿废了,成了瘸子。出狱后非常落魄。这个时候四阿哥胤禛派时任杭州将军手下的参将的年羹尧找到了邬思道,并邀请邬思道做自己的儿子们的老师。年羹尧和邬思道的关系自此开始。

在当时,年羹尧以及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为了讨主子的欢心,年羹尧派自己的妹妹年秋月伺候和照顾邬思道,按照年羹尧的话就是:邬先生是主子请的阿哥们的老师,也就算奴才的半个主子 ,让奴才的妹妹伺候也是应该的。

从年羹尧的角度来讲,让妹妹伺候邬思道几乎完全是看在四爷胤禛这个主子的面子上,从骨子里 ,年羹尧对邬思道完全谈不上一点个人情谊。当然,年秋月不同,她和邬思道之间是在长崎相处之下产生了真感情的。只不过这份真感情并未得到年羹尧得认可。作为兄长,他更希望自己的妹妹能成为主子四爷的侧福晋,对于年家来讲,年秋月似乎成为了年羹尧和主子四爷之间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的一个工具和纽带。也是年羹尧改变身份的阶梯。

从这个角度来讲,邬思道从年羹尧对自己和年秋月的关系的态度上来看,这个绝顶聪明的高人应该是彻底看清了年羹尧的非常急切的功利心和野心。这一点,年秋月也看明白了,所以当她被确定为四爷胤禛的侧福晋,彻底的断了嫁给她心仪的邬思道的时候,面对因为全家被抬籍的兴高采烈的年羹尧的“求见”,年秋月的回答是“年家的男人都死绝了”!

在这个时期,邬思道和年羹尧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两个人都是四爷胤禛的心腹而共事而已,邬思道对年羹尧的贪婪和野心看的很清楚,在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之后,邬思道建议四爷胤禛“这个人胆大妄为,早晚要惹出祸来,要找人看住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邬思道也很清楚,他辅佐的这位四爷,猜忌心还是非常强的,四阿哥胤禛很忌讳邬思道和年羹尧这一内一外的两人最重要的心腹私下结交,他清楚这两位一旦联手,对他来讲就是一个天大的麻烦或威胁。所以邬思道刻意的避免与年羹尧私下来往。

在辅佐雍正登基功成名就之际,作为深谙“帝王心术”的邬思道很清楚,他这个靠“揣摩圣意”,靠“阴谋手段”辅佐雍正夺嫡的“功臣” ,自己的作用在雍正登基那一刻起就基本丧失,雍正不需要一个有着超强解读帝王之术的“臣子”在身边。邬思道主动选择“半隐”,说明这位高人的水平绝不是浪得虚名。

邬思道的半隐之举,其实就是主动的远离朝堂并主动的并且是可控的把自己置于雍正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于是邬思道选择了到那个叫花子出身的陕西粮道李卫(很快就升为布政使)那里去当一个“幕宾”,按照邬思道的说法是“皇上想我了可以随时找到我,我也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这种情况雍正是可以接受并放心的。

其实,邬思道“半隐”的去处理论上还是有可选择性的。李卫,田文镜以及年羹尧三个地方都在理论上可行,因为在雍正登基的时候,这三位都是雍正“信得过”的心腹。但从这三个人的具体背景来看,李卫是最佳选择,而年羹尧则是最差的选择。

首先,从对雍正的忠诚度来讲,李卫首屈一指。在雍正对担任大将军王手握近二十万大军的十四阿哥胤禵高度戒备和极度担忧的情况下,对十四阿哥胤禵的最有效的控制就是死死的掐住十四阿哥胤禵手里的二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这个任务雍正交给了年羹尧,但是粮草的调度大权却交给了时任陕西粮道李卫。雍正对李卫的信任要远远高于年羹尧。

第二,相对于担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来讲,李卫的地位和权力比年羹尧要小的多,对于朝局甚至是皇位稳定性的影响也要小的多,即使邬思道想和李卫联手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在这一点上,田文镜和李卫相似,但田文镜属于“忠臣”而非“奴才”,他和雍正之间是基于“知遇之恩”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关系。邬思道的身份和在四爷府上的所作所为,田文镜应该是一概不知,雍正也不可能告诉他,毕竟是“内弯有别”。

事实上,直到邬思道设计激怒田文镜,被田文静轰走的时候,这位忠诚的能臣干吏都不知道这位邬先生究竟是什么来头。所以,雍正在登基当晚是不可能放心邬思道去田文镜处当幕宾。在这种情况下,邬思道摆脱田文镜的控制非常容易,而这正是雍正当时很忌讳的事。

第三,年羹尧也是手握重兵的,雍正绝对不会把邬思道这个高人交给年羹尧,一旦年羹尧和邬思道联手,还真的可以左右朝局甚至严重的威胁到雍正皇位的安全。如果邬思道傻到想去给年羹尧当幕宾,那么雍正登基的当天夜里,邬思道绝对活不到天亮。邬思道根本就不会有何年羹尧联手的丝毫想法。

对于邬思道来讲,在半隐的前提下,除了雍正本人遇到难题和威胁的时候,他才肯能出手相助,这应该是他和雍正的共识,半隐的师爷其实还是师爷,但半隐的师爷必须把握住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做好事不留名”。邬思道把握的很好。

半隐之后的邬思道还是出手帮过田文镜也帮过年羹尧。但实质上都是在帮雍正。

在赴河南上任巡抚路过山西的时候,田文镜揭开了山西巡抚诺敏在清理山西藩库的问题上的“集体舞弊,欺君罔上”的盖子 ,但是却做了一锅夹生饭——明明知道有问题却拿不出任何证据。雍正遇到了两难的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的影响刚刚登基不久的雍正的皇位的稳定。如何获得证据,把这锅夹生饭做熟,雍正心里没什么谱。这个时候邬思道出面帮着田文镜破解了证据的难题,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邬思道的条件就是通过帮雍正解决难题,换取自己进一步远离朝堂的目的。邬思道的条件雍正算是默许,默许的前提是邬思道“做好事不留名”。

在年羹尧西北平叛进入最关键的时刻的时候,邬思道又一次出手,远赴西北大营帮年羹尧找到了“叛军主力”,这看似是帮年羹尧解了围,其实还是帮雍正解围之举。

如果说邬思道帮田文镜是因为这个“能臣干吏”的确是出现了“能力不足”或者说“经验不足”的问题的话,那么年羹尧找不到叛军主力则是有为了得到朝廷源源不断的粮饷物资满足自己的私欲,试图拥兵自重而采取的“养寇自重”的贪婪之举的重大嫌疑,至少邬思道是这样判断的。

年羹尧玩“养寇自重”让雍正累的吐了血,雍正举全国之力耗尽国库支持年羹尧打赢这一仗,其实是在拿自己的皇位甚至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在赌,赌输了后果不堪设想。而年羹尧对此似乎并不在意,继续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事实上,最终证明,年羹尧在这个游戏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然也最终玩死了自己。

邬思道对年羹尧的帮助,确切的讲应该算是代表雍正对年羹尧的敲打和警告——一旦皇上的位子不稳,你年羹尧别说发财,整个家族都会有灭顶之灾。并提醒年羹尧:皇上快撑不住了,别玩了!

至于叛军主力,邬思道说在哪里就在哪里。叛军主力这个老鼠,应该是早就在年羹尧这只猫的两个爪子之间。

最终,邬思道还是远走高飞了,他的远走高飞得到了雍正的默许,是因为邬思道用自己远走高飞的举动告诉雍正:你的皇位已经稳定,你的新政也已经有得力的心腹不折不扣的执行,你已经可以不需要我了,我也可以放心的过自己的“隐居生活”了。

与其说邬思道是个高人,不如说电视剧的编剧的故事和人物塑造太精彩。

3

我个人看来,正是因为邬思道太过深谋远虑,才导致其最终没有选择日后跟随年羹尧。众所周知,年羹尧最终的结局实在是不甚乐观,如果邬思道最初选择一心一意扶持年羹尧的话,恐怕最终邬思道的结局同年羹尧比起来,也相差无几!

邬思道最早曾在时任山西布政使的田文镜手下任职,官拜绍兴师爷(即官从田文镜手下)的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邬思道在毕生仕途上最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田文镜官途畅意之时,正也是邬思道声名远播之时。

《清史稿》中有过这样记载:雍正帝曾于田文镜的奏章上写道:“朕安。邬师爷安否?”

由此可见:一方面,田文镜之所以能够在雍正帝眼前当红,是同邬思道的功劳脱离不来的;另一方面,雍正帝对于这位大智之士,是颇具赏识的。

清代学者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中记载:田文镜死后,邬思道便悄然潜藏至雍正皇帝身边,专为雍正帝排忧解难。

为什么邬思道是一位深谋远虑的人,最终为何没有选择年羹尧?

其一:邬思道的“达则兼济天下”

无论是身为地方巡抚使的田文镜,亦或是身为帝王的雍正帝,邬思道全心全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是有着根本原因。这其中,邬思道的选择与其本身爱国爱民的思想是不无关系的。恰巧,年羹尧并不符合邬思道归附的人格标准。

《雍正王朝》中有过这样一幕:年羹尧搜捕刘八女至江夏镇时,曾经擅作主张血洗江夏镇,导致全镇上下共600多男女老少惨遭杀手,并且年羹尧竟然私自将大量钱财吞没。事后,早已知晓此时内情的邬思道对满谎不报、故意隐瞒的年羹尧甚是厌恶至极。

其二:年羹尧的风口浪尖

众所周知,年大将军之所以最终垮台被杀,归根结底还是雍正帝对其不思悔改、倍加过分后的“忍无可忍,终毋须再忍”的痛下杀心。邬思道聪明绝顶,身为雍正王朝中最为大智若愚的谋士,他早已将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看的十分透彻。

如果当初半退半隐的邬思道在离开京城之后选择了手握重兵、镇守西北的年羹尧,这一举动无疑于就是自寻死路。邬思道半隐之时的年羹尧,早已处于当时政治斗争上风口浪尖的关键时期了。邬思道深知:年羹尧当时距离死亡已然不远。

其三:比起年羹尧,李卫更具优势

论起邬思道同雍正手下几位心腹的关系来看,其中十三阿哥胤祥、田文镜和李卫,这三位都曾与邬思道有过交情往来且情义深厚,唯独与年羹尧处处不合。

邬思道远离京城之后,其实也只是名面上的离开,试想:如此精明强干之人,雍正帝又怎可安然放之、任其游荡呢?邬思道在踏出京城的那一刻,自然而然也会对此深刻体会。

除了上述两点,邬思道最终没有投奔年羹尧还有李卫的因素。

①李卫比起年羹尧,在受宠信任上要更具优势,而且从李卫本身来看,的确是拥护雍正帝的铁杆大臣,邬思道投入李卫门下,雍正帝便可大为放心

②邬思道曾与李卫有过深情厚谊,李卫也曾在邬思道的建议之下仕途通畅,比起格格不入的年羹尧,邬思道自然而然会选择李卫。

4

邬思道是雍正皇帝登基的得力干将之一。雍正成功继位后为何选择半隐退?他自己说了三条理由。这些理由真的是他的心理话吗?谁不希望一朝掌握权,来把将令行?谁不希望自己一呼百应,前呼后拥的风光?谁不想让人景仰,光宗耀祖?

邬思道不会不想。但他更知道禽鸟尽丶良弓藏、走狗烹的道理。分析一下他和雍正夺嫡之路,我们就懂得邬思道为何选择引退。一是邬名义只是雍正请来教孩子读书的先生,但实际是为雍正夺嫡出谋划策者。有形和无形中得罪了其它夺嫡的势力,一旦敌对势力成功,他必将受到加害,雍正作为王爷是保不了他的。即使雍正成功,想拿他出气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是第一份危险。二是如果邬入朝为官,必定要为雍正分挑重担,他在朝中无同乡,同学,同党,必定会受到方方面面的製肘,同时身体也会过度劳累,又伤心又伤神。不如辞归隐市,逍遥自在。三是他和雍正密谋夺嫡的过程是见不得人的,而雍正也怕尾大不掉,所以时间一长等雍正坐稳了位置,难免会被雍正找借口除掉。

所以邬思道选择了半隐,既让皇上有难事找到他,又不在皇上身边转悠,皇上想找他麻烦也找不到,邬思道,真正的老谋深算者。

那么邬思道为何又不与年羹尧搞到一起呢?这要从年羹尧这个人说起。

首先年羹尧这个人并不完全忠诚于雍正,八王爷保荐他做四川总督时,他去八王府谢恩,雍正派他跨省去捉拿饮犯时,他只向雍正汇报了捉人的过程,而大笔银两所得却只字未提。当他从四川回京时,先去八王府,并未先看雍正,气得雍正暴跳如雷,罚他跪一下午,当他给雍正洗完脚后,在跟随雍正出门时,他看了一下洗脚水,欲端起去倒掉,最终还是放下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说明年羹尧内心并不想做个奴才,他的心高着呢,给雍正洗脚是没办法的事。

其次年羹尧这个人太张狂,不懂也不愿低调,在当大将军时,尽管军费紧张,连雍正都发愁,但年羹尧并不节俭,照样铺张浪费,光将军府每天就要花费一万大洋,这在当时实在是穷奢极欲了。年羹尧在遭贬后,仍一路摆谱,吃一颗大白菜只吃菜心,外层几乎剥光。就是看城门还穿着黄马褂。平时对文武百官也是不懂得尊重,从西北得胜归来,百官跪迎,也不下马,弄得满朝文武一肚子气。

再次,年羹尧杀戮成性,全然不把下属性命当回事,亲兵和皇上派去的待卫吵架,竟然让亲兵砍了自己的手,征北因找不到敌人主力,每天都要杀人,尤其是在严家塞,妇女儿童全部杀光。可见其心狠手辣,草菅人命。

年羹尧犯的大忌就是私结党羽,扩大自己实力,当面向皇上呈上一大批名单要求褒奖。不少官员上任后尽干坏事,甚至手下参将眼里只有年大将军,而无皇上雍正。惹得雍正发了大火。

年羹尧也不够自律,贪污银两达四百万之巨。就连正直的张廷玉都不向着他说话,建议皇上处死年羹尧。

年羹尧这种种表现,你说作为老谋深算的邬思道又怎么会和年羹尧搞到一起呢?

5

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都知道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邬思道。

这是一个大神级别的人物,雍正在登基之路上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都是由邬思道在出谋划策,可以这么说,没有邬思道就没有雍正登上帝位的那一天。但是很遗憾告诉你们,这么一个经天纬地的人,真正历史上是并不存在的,关于他的诸多故事,其实都是杜撰出来的,没有什么真正的历史依据。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帮助雍正登上帝位,做了多少事情到底有没有这号人暂且不说,就根据电视剧来讲一讲邬思道,反正揣摩心思,阴暗手段都是由邬思道来进行分析以及提供办法的,其中有一段雍正当上皇帝之后,邬思道隐退之时和十三爷的对话,就能看出邬思道此人的深浅。

十三爷,你我相识15年了,你单纯率性,行侠仗义,我很敬服你的为人,临别之时,有句由衷之言,这个铁帽子王,要拼死辞掉,才干保你终身安全。你至今没有看透世情,常言道与平常人往来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君王往来,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老十三:邬先生,你定心,我不信四哥会做出鸟尽弓藏的事来。邬思道:明日我的话就能应验,府里专一为四爷办隐秘差事的人,恐怕就要……不过十三爷你定心,你要你收敛矛头,皇帝是不会把你如何的。

与君王往来,共患难易,共享乐难这话没错,看看越王勾践,看看刘邦、朱元璋。这个道理,异常浅显。老十三会不懂?当然不是,而是他更相信他的四哥,而其实四哥雍正也不能免俗,参与密谋的该杀的还得杀,但是邬思道到底还是小看了雍正,雍正虽然很冷酷,但是对于真正忠诚于他的人,他还是很铁血仗义的。

正史上,十三爷最后还是接受了加封,并世袭罔替,成为了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以其他兄弟相比,十三爷最后也算是善终了,雍正八年时,十三爷因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45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同时,雍正还对他做了一件事,就是将“允祥”改回“胤祥”,这也成为清朝臣子中唯一一个不避皇帝讳的事例。

既然说邬思道深谋远虑,那肯定是有本事的,也是鉴于此,才会辅佐四爷,最终成功登上帝位,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会选择年羹尧?年羹尧只是一个大将军,有皇子不去选择选择一个将军,从后期雍正对付年羹尧就能看出,不管你这个大将军多么厉害,也只是一个将军,皇帝击败你就像击败一块豆腐一样。

6

这句话问的非常奇怪,既然邬思道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那么他就不会选择最后离开雍正后去投奔年羹尧,原因只要看看年羹尧最后的下场就知道了,如果邬思道当初选择年羹尧只怕是自己比年羹尧还要死的早。

邬思道不去投奔年羹尧就是因为早就知道年羹尧不会有好的下场他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1、年羹尧剿灭江夏镇,私吞财物。

年羹尧在八爷的举荐下出任了四川提督,临上任前还到八爷府去辞行,虽然只是看了八爷一眼,没有任何的交流,其实年羹尧这个时候死忠四爷胤禛的心已经不是那么的坚定。

正因为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所以在接到十三爷胤祥的到江夏镇捉拿刘八女的时候,年羹尧才会下令屠杀了七百多人,为了就是将江夏镇的财务全部私吞,这样即使是有人怀疑,也是死无对证的事情。

年羹尧到京城给胤禛复命,但是却没有提及这批财物,但是邬思道却一语道破这件事情,其实就已经知道了年羹尧“不忠”,这样的人不能合作。

邬思道还给胤禛提出建议,安排李卫去盯着年羹尧。

2、年羹尧进京,没有提前通报和拜访四爷胤禛

胤禛推举胤禵为大将军王,作为交换,将陕甘总督的职务给了年羹尧,胤禵命令兵部发文另年羹尧进京,按理说这个时候年羹尧应该先通知四爷胤禛,随后就来拜访。

但是年羹尧却没有通报,偷偷的进了京,还顺路到八爷府拜见了八爷胤禩等皇子。

这件事情被胤禛知道后,立刻到吏部将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的文件给拿走了,年羹尧赶紧到胤禛府谢罪,整整跪了一下午,终于在天黑的时候,通过给胤禛端洗脚水认错,才获得胤禛的原谅。

仅从以上两点,邬思道就看出了年羹尧的不安定和不忠诚,也认识到了胤禛只要年羹尧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彻底抛弃。

正因为邬思道有如此的深谋远虑,所以在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后,邬思道选择半隐的方式离开雍正,选择了到李卫那里去“半隐”,而不是投奔年羹尧。

7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邬思道先生为人淡泊,虽然深怀济世之念,然而心地慈悲仁善所致。

说他深怀济世之念,当储君未立之时,京城里上演各样戏码,不过是要置对方于死地。所以邬先生当了四阿哥胤禛的谋士,当然是将脑袋别裤腰带上了。

说他心地仁善,是因为他屡屡以天下为重,以百姓为忧。如此从事幕僚工作,与官场之人境界截然不同矣。

从年青时的意气风发、科场扬名,到后来成为颠倒漂泊的幕友师爷,中间心酸谁人能知。终于有人识中,幸得不被淹没至于无名。

试问这样一位伟大谋略家,怎么又不知道雍正皇上的圣明?之所以功成身退,还不是因为彻悟局势,不愿置身满汉矛盾所致。因此知道他不可能复出,再投身于到刀光剑影的官场之中。

8

我认为题主所说的选择,指的是邬思道在李卫和田文静那里半隐吧,那我们就结合剧情说明。

首先:邬思道为何要退隐

邬思道是以前在雍正府上的谋士,实际出的谋略,大部分都是阴谋,上不得台面,而此时雍正继承大统,是不允许过多的人知道自己这段曾经的历史的。所以邬思道才为了保命,选择在李卫那里,既可以让李卫监视到自己,让雍正放心。同时,还能在需要的时候帮助雍正。

其次:邬思道为何不选择年羹尧

邬思道从一开始就是想退隐到一个皇帝找不到的地方,无奈皇帝不允许,这点从他最后从田文静那里逃走就可以看出。邬思道太了解年羹尧了,当时年羹尧杀了江夏镇左右的人,并且将所有财富收归自己所有,当时邬思道的眼神,就已经看透了年羹尧是一个无君无父的小人。迟早要有一难的,所以邬思道不会选择年羹尧,将自己又从新暴露在雍正密切关注的环境中。雍正为年秋月抬旗,其实就是为随后纳秋月为妃子做准备,以此来牵制年羹尧!

画外音:真是历史上,雍正对年秋月还是很有感情的,这点从几年之间先后生下四个儿女,可以看出!

9

感谢提问,小编也是追剧达人,雍正王朝小编看了不下五遍,对其中的剧情算是比较了解。

邬思道其人历史上并没有,可以说是雍正时期几个谋士的综合体。

通过剧情来分析,据说邬思道是年羹尧从大牢里救出来的,他俩交情至深,这一点我们在看田文静大人送往军营的粮草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别人都不敢去送粮草,邬思道只身一人前去送粮草,年羹尧不仅没有责罚,反而盛情款待,也正是邬思道的计策,使得年羹尧大破敌军,立下了平西北的大功。

从人物角度分析,小编认为邬思道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谋士的一个典范,熟读中国传统文化精于帝王之书,对政治官场的黑暗斗争明晰洞察,这种人也是看人看事的高手,对人性洞察细微。我们再说一下年羹尧年大将军,性格优点缺点比较明显,好大喜功,恃才傲物,有才干也能成事,但是性格太过于独断专横。中国人讲天下之臣,莫非王臣。作为臣子将军,一定要清醒的知道你的老板是谁,这个就是个度数的问题了,精明的邬思道这么有思想的邬思道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至于最后,雍正下定决心杀年羹尧,邬思道也是出于无奈,中国人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可以说年大将军就是个悲剧人物,小编认为一个人的悲剧不悲剧取决于个人,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一个人最终的归宿,悲剧人物悲剧人生。





10

因为深谋远虑所以不选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