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1月27日,瑞典伟大的化学家和工程师诺贝尔(1833年——1896年)先生立下遗嘱,用他的3122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然后把每年的利息分成5等分,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总计五个奖项,奖励给那些一年来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其中,每个奖项由瑞典不同的知名机构来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来评定并颁奖。
在1969年,又增加了和平奖,自此,诺贝尔六大奖项全部形成。
(诺贝尔文学奖奖章)
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评选和颁布,第一届获奖者是法国诗人普吕多姆(1839年——1907年),依靠诗集《孤独与沉思》而获奖。
到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走过100多年,共有世界各地的116名作家获奖,其中,欧美(包括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作家共有107人获奖,而亚洲和非洲的作家仅有9人。
按照获奖概率来看,欧美作家的获奖率接近94%,亚非作家获奖率不足6%。
在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虽然有鲁迅、沈从文、林语堂、老舍,以及当代的北岛等著名作家或诗人,跟诺贝尔文学奖传出不少绯闻,但真正获奖的中国作家,仅有莫言在2012年依靠长篇小说《蛙》而获奖,满足了中国人100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从获奖概率来看,“肥水不流外人田”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特色,纵然亚洲、非洲作家水平较差,但也不至于跟欧美作家相差那么大。
毕竟,诺贝尔文学奖是按照西方人的文学审美标准设置的奖项,中国作家不获奖,并不代表中国作家写得差。
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去追捧诺贝尔文学奖?
我认为,可以追捧诺贝尔文学奖,但不能过于迷信,而丧失文化自信。
阅读一些诺奖作品,完全可以开拓一个人的视野,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目前来看,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世界上最具有含金量的文学奖项,从初评到终评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标准,文学领域的公信力依然值得信赖。
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条重要评选标准:奖励给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这个评选标准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
其一,在创作中,要重视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文本语言,新颖的写作手法更容易得到青睐。
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能看出,当“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前半页风靡全球时,普鲁特斯、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意识流代表作家都先后获奖了。
当“魔幻现实主义”于上世纪60——80年代在美洲流行时,马尔克斯、聂鲁达、索萨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也都获奖了。
也就是说,哪个作家能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和文学潮流,就能大概率获奖。
其二,在创作中要有理想主义情结,充分发挥文学想象力。
毕竟,在诺贝尔文学奖前期,诗人获奖的很多,诗歌语言比起小说语言和散文语言要更有张力,这是评委会青睐具有理想倾向的作品的根本原因。在后来,虽然小说家获奖更多,但评选标准仍然沿用前期的审美标准。
受传统文化影响,以及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作家在写作方式和写作思维上,不可能做到像西方作家那样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符合诺奖口味的作品,获奖概率自然就小了。
再说,汉语博大精深,想把汉语文学的意境准确地翻译出来很难很难,经过翻译的中文作品,往往会丧失许多趣味,这也是汉语文学很难走向世界的一个原因。
近些年,我们在文化软实力上已经越来越强大,中国许多文化元素已经出现在世界各地,影响着世界,因此,我们真没有必要过度去讨好诺贝尔文学奖,有它无它,并不影响我们在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