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修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下,他成了高智商、低情商的代表。尤其是杨修猜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一军营口令的意思,诱导夏侯惇筹备班师,由此被曹操铲除。故事虽然精彩,但曹操若以此杀人恐怕有违政治家的盛名,那么曹操为何要杀掉杨修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呢?

出身敏感,拉拢与铲除的二选一?

在历史上,杨修的身份其实很特殊,他是弘农杨氏根正苗红的血统,这一脉发迹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即源于“斩杀”项羽而功拜赤泉侯的杨喜。也就是当年项羽穷途末路时,刘邦下令斩杀项羽者封侯,至于是不是斩杀,已经无从考证了,反正杨喜是拿了项羽一条大腿回去领赏了,其余还有吕马童等四人也是如此封侯的。所以杨喜也从一个郎中骑,摇身一变成为西汉开国猛将,得了侯爵、食邑。

杨喜的后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在老祖宗打下的基础上,在门阀政治的背景下,杨氏一脉出了不少名流。杨喜八世孙杨震,于东汉升至司徒、太尉,杨震第二子杨秉这一支系中,往后八代皆为太尉,名副其实的“八世三公”。杨修属于杨喜第十二世孙,是杨秉的重孙,这中间一共隔了四世,所以从杨秉算起,杨修也是出身于“四世三公”,杨修出身敏感也正因如此。

杨修的爹是杨彪,东汉的太尉,曹魏的光禄大夫(仅次于三司);杨修的爷爷是杨赐,东汉的太尉,去世后赠骠骑将军;杨修的太爷爷就是杨秉,这位更厉害了,与权臣梁冀斗智斗勇一辈子,最后官拜太尉,实为宰执。这些家庭背景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杨修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有位伟人曾经说过“革命的事业要交给革命的子女”,这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没毛病,天下是人家老祖宗拼命打的,人家后代必然是治理天下的首选。而曹操是何人?阉宦之后,挟天子令诸侯的不臣之人,那是要推翻革命成果的,这种对立是骨子里带的。

解决对立问题只有两种方式,要么拉拢,要么铲除,杨家就是经历了拉拢到铲除的过程。当年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挟献帝西逃,杨彪一路跟随护主,差点被郭汜砍了,这正体现了杨家世受皇恩的内心驱动,若非自立,又怎能真心帮助割据势力推倒献帝?或者说推倒汉室之后,杨家的地位不可能如以前那般,所以杨家的天秤倒向汉室是没错的。曹操内心很明白这一点,所以迎献帝到许都后,曹操一心想除掉杨彪,而出面求情的只有另一位世家大儒——孔融!

(孔融剧照)

孔融的面子确实大,他是被曹操请到许都做官的,由此可见曹操前期还是很谦卑的,实用型人才要拉拢,名士也要拉拢,杨彪这种“四世三公”背景,又跟着献帝历经磨难的人更需拉拢。孔融其实对这种政治构架早就点透了,他说杨彪“杨公四世清徳,海内所瞻”,说白了就是冲着杨彪的名气,有利于人才的招揽,有助于扶汉形象的树立,你曹操要是杀了杨彪,估计就砸了自己的招牌,成为天下公敌了。这与曹操迎献帝的意图如出一辙,献帝在,汉室就依然存在,曹操就是天子的拥护者和代言人。所以杨彪在入许都后,虽无实职,却一直处于九卿的高位,曹操也一直没敢杀杨彪,这里也反应了杨彪的政治智慧,人家早就自称多病,不堪大任,从而退出权力核心层了。

然而杨修不同,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正直建功立业的年龄,所以不会像父亲那般隐忍身退。曹操也非小心眼的人,他对杨修的重用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杨修才智过人,可堪重任;二是杨修乃杨彪之子,老子不为我卖命,你儿子愿意卖命,反正不都是你老杨家的种?能用则用,反正差的不是杨修这个人,而是“四世三公”家族为曹魏办事的立场!

所以杨修出场的平台是很高的,当了丞相府仓曹主簿,我们都知道古代有“六部”之制,其实六部就是由“曹”发展而来。这个丞相府仓曹就是曹操的谷事管理机构,杨修就是这个机构的办公室主任。而且这个是丞相府属曹,即曹操的核心管理圈,故“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所以曹操并没有因为杨修的身份而排斥他,反而是一箭双雕的重用了杨修,这说明曹操对杨家一直是拉拢的态度。

“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

而杨修被处死在《三国志》中提及了原因,主要点明了曹操对他的怀疑,以及袁术外甥的身份。先来说一下袁术外甥的身份,因为袁术的妹妹就是杨修的母亲,这属于两个“四世三公”家族的政治联姻。当初曹操想杀杨彪时,就是以此为由,建安二年(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为由,想杀了杨彪,即上述孔融力保的那一回。到了杨修被杀时,袁术坟头草都一米多高了,再以此为由就显得牵强了。

再说曹操怀疑生变,裴松之引注说“公以修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这里是指向敌对势力泄露军事机密,这个事儿坐实了肯定是要杀头的,但也有例外,即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阵营搜罗出的暗通信件,曹操选择烧毁所有信件,不去查追是谁暗通敌军。可是这种宽容并不适用于建安二十四年的魏王,官渡之战时的曹操还未形成气候,故以宽仁笼络人心,但杨修被杀时,曹操已成北方雄主,再有通敌之人,定然不会逃过制裁。但问题在于杨修不会傻呵呵的干出通敌的事,此时通敌也太不符合逻辑,所以通敌也只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之一。总体上曹操对杨氏是拉拢的态度,诛杀杨修而不株连其族人就说明了这点,那么杨修之死只在乎其个人!



夺嫡走势决定生死

曹操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病逝,杨修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杀,所以“杨修颇有才策”才是问题的关键。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就确定了曹丕的继承身份,这就决定了曹植和他幕僚们的命运。很不幸的是杨修始终站在了曹植一边,那么杨修的“颇有才策”对于继承人曹丕来说就是个威胁。在立储问题上,曹操曾经问过贾诩的意见,这位著名的“毒士”没有发表任何明确见解,只是列举了袁绍废长立幼的惨痛教训,并将袁绍诸子相互攻伐的幕后推手一一分析,可以说贾诩是杀人于无形的高手。

自古君王为儿子铺路都会有两个方向,一是亲自铲除阻碍,二是留下恩惠让继任者去办。曹操也是这么做的,曹丕的支持者如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都是在曹丕即位后才得以提拔,这是曹操留给曹丕攒人情、拢人心的机会。而杨修被杀就是曹操亲自为儿子铺平道路的过程,如果站在曹丕的角度,杨修就是政治上的“敌首”,这个敌首一定是前任君王出面解决的,因为要树立后继者的宽仁形象;但其余人等就会留给新君去处理,因为要树立继任者的威望,所以曹植的另外两大智囊丁仪、丁廙,都在曹丕称帝后惨遭灭门。

有人说杨修不懂变通,建安二十二年之后仍然与曹植交善,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妥当。杨修是聪明人,并不是政治智慧不够,只不过在夺嫡时期,杨修的立场过于坚定,与曹丕势力形成水火不容的局面,倘若立储之后杨修立即排斥曹植,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墙头草,曹操也一定不会再予重用,因此杨修的处境本就尴尬,并非智谋欠缺。而且杨修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在临时前就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就是他早就该死了,能托到建安二十四年还出乎意料了。

综上所述,曹操对于杨氏一直处于拉拢态度,历史上曹操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一定要对杨氏下手的情况,再者杨彪与杨修不同,杨彪处于暮年身退的情况,对曹魏政权影响不大,而杨修投身仕途,倘若有变,杨氏的“负面”影响力则会发挥出来,因而曹操更“关注”杨修。若说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以杨氏的身份参与夺嫡,这种情况再有变数,对曹操来说威胁更大。曹丕不是没有能力杀杨修,只不过曹操想做这个恶人,为儿子减少政治阻力,反而言之,若曹植上位,曹操也极有可能亲自杀了司马懿。

最佳贡献者
2

1看破还有四处说破,自取祭旗的命。

2杨修属曹植阵营的人,又锋芒毕露,极不利于曹丕的继位。必须除掉。

3

一忍又忍再忍忍,阿满说:唯尔参考了老子的家务事,不可忍!

4

感谢提问,杨修之死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也因此给曹操留下滥杀无辜的骂名。但其实杨修之死某种程度上说是他咎由自取,率意而为的后果。

杨修,字祖德,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自幼博览群书,天资聪慧,为人恭谦。入朝为官,官居丞相主薄。

你顶头上司乃是当是性格最为诡异多疑的曹操,因其才华出众,处事有方。深受曹操赏识。但是也正是他的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为其埋下祸根。

擅作主张,心有不快。杨修身为丞相主薄,直接对曹操负责,肩负着秉承曹操意志,处理公务职责。可是确处处揣摩曹操的心思,自作主张,犯啦为官大忌。

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曹操知道后,表面淡然,实则心有不悦。

子嗣之争,触犯底线。杨修正是“下笔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又处于敏感的位置,受到曹植,曹丕两阵营的拉拢对象。曹植多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测试,引发曹操强烈不满。甚至给杨彪写信,痛斥杨修。估计曹操已怀杀之心,缺少一个机会。

卖弄聪明,擅下军令。曹操随口一句军令“鸡肋”,他竟然军营中散布撤军的消息。别说是曹操,就是换做别的统帅,一样少不了军法从事。更何况出师不利,这种散布谣言,扰乱军心都没有好下场。也正好给曹操以口实,最后班师之后,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可以说性格招来杀身之祸。书生意气,不知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参与不该掺合的事,惹怒不该得罪的人,做啦不改做的事,最后只能是自食恶果果,为此丧命。

杨修之死,是那个年代文人的悲哀。像杨修一样同命运的不只是他,倒在曹操手下孔融,祢衡,崔琰等等。乱世出英雄,治世才能出能臣。

5

不管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杨修,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

杨修被杀,其实在演义里和正史是不一样的!

但是终究跑不出那么几个原因!

史书上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无论是三国志,还是演义,野史,都很清楚的显示杨修是个极聪明的一个人,然而爱惜人才的曹操为什么会杀他呢?

一,身世敏感。

杨修的老家在当时可以说是风光无比,威名赫赫的弘农杨氏。

三国时代,牛掰的人物多了去里,四世三公的袁绍,就经常出来抢镜,可是和这杨家一比还是差点,人家先祖杨震,就是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牛人,杨震官拜太尉,而他儿子,孙子,重孙子杨彪都是 太尉。所以人家是四世太尉。至于杨修更是杨彪的儿子,都是官五代了,谁能和他比,而且他还是袁术的外孙。就身世而言,树大招风,再当时他的身份太敏感,你看比他们弱一点的袁家,更何况是更胜一筹的杨家,这一点生性多疑的曹操肯定不会太放心。曹操心里该杀指数一星!

,才华横溢,锋芒太露

出身富贵又是官五代,估计杨修本人的遗传基因又好,连眼高于顶的祢衡都要赞一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于是给曹操当个小小的秘书还不是手到擒来,不过正是这一点让曹操发现他,太精明,太会揣摩人心。所以有了以后著名的“鸡肋”事件。你猜就猜出来呗,还到处显摆,那个领导喜欢这样的秘书啊!该杀指数二星!

三,铁粉曹植。

当才华横溢的杨修遇到比他小十五岁,而且文学水平才高八斗,横竖几百年都是最牛的存在的曹植时,我们的杨修直接变成了小迷妹,墙都不服就扶你,等到曹植和曹丕争夺王位的时候,肯定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曹植身后,当时正是给曹操当秘书的杨修,把他猜测人心的手段那是发挥的淋漓,回去告诉曹植,几次三番的神奇操作,使得曹操还真动里扶立曹植的念头,可他忘了他的老板是多么多疑。该杀指数三星!

四,多疑的曹操

曹操多疑,天下文明,通过几次事件,曹操估计都开始怀疑曹植和曹丕到底谁是自己亲生的了。于是老曹就派人暗中调查清楚了,聪明的曹植背后的“枪手”杨修!于是我们的老曹,就挂不住了,自古皇子夺嫡都是这些大佬们禁忌,可以参与,但是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作弊啊!所以曹植,出局!该杀指数四星!

最后老曹怕他死之前,不放心杨修会教坏曹植与曹丕争权夺位,史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太祖积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该杀指数五星!

通过以上的该杀指数满星指数,杨修犯了太多的曹操忌讳,立储之争,出身不好,锋芒太盛。到底什么是杨修的死因,只有千年前的曹操自己知道!但是杨修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于他能读懂曹操的心理,却读不懂,曹操的性格和脾气,又不会收敛自己。可年少的杨修还不懂!

杨修死前,杨修对家人说,曹操早有杀我之心,按照我的推断,他能把我留到今天才动手已经是格外开恩,出乎预料了。

建安24年,杨修死后一百多天,曹操也死了。

6

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在《三国演义》小说和《三国志》正史,还有其它资料的记载中,原因完全不同。小说中,小说中杨修恃才放旷,高智商低情商,惹曹操忌妒因而被杀。正史中,杨修谦恭而有才华,但因为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下面我就把两个原因及其推论过程写在下面,大家做一回历史侦探,看看哪个原因更接近真相。

第一个原因:小说中杨修恃才放旷,高智商低情商,惹曹操忌妒因而被杀

这个原因是《三国演义》小说中写的,最为大家所熟悉。《三国演义》(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卷十五)这一回的题目就叫“曹操忌杀杨修”,可谓一言道出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首先我们看看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事件”。当时曹操在斜口对蜀汉用兵,但没取得啥战绩,想退兵又怕人笑话,因此犹豫不决。当晚,夏侯惇进账问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汤碗中有个鸡肋,随口就说:“鸡肋,鸡肋。”于是鸡肋就成了当晚的口令。杨修得知口令后,就对手下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魏王这是要撤军了,我们赶紧收拾行李吧!”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整个魏营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撤军。曹操得知大怒,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交代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后,小说用“恃才放旷”来定性了杨修的性格,说他屡次惹曹操不快,惹曹操忌妒,是被杀的根本原因。

小说举了几个例子,分别是“修门事件”、“一盒酥事件”和“梦中杀人事件”。这个几个例子大家也都很熟悉了,我简单说一下。

“修门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

曹操让人造一个花园,花园造好后,工匠请曹操验收。曹操也不吱声,只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都不知道曹操啥意思,这时,杨修又出来当“最强大脑”了,他说,“门+活,是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了。”工匠改了门,又请曹操来看。曹操很满意,说:“谁知吾意?”工匠回答是杨修。小说中说,“操虽面喜,心甚恶之”。

“一盒酥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

有人送酥给曹操,曹操很高兴,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看到字后,打开盒子,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发现酥被众人吃了,就问原因。杨修说:“丞相有令,一人一口酥,我们不敢违背命令,所以就都吃光了。”小说中说,“曹操大喜,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

曹操多疑,怕睡觉时有人害他,就公开称,“我梦中好杀人,睡觉时你们可千万别靠近我。”有一天睡觉,被子掉地上了,一个近侍赶紧去给曹操盖被,曹操从床上跳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上床继续睡觉。又过了一会儿,曹操假装睡醒,见到尸体故作惊讶状,问:“谁杀了我的近侍”?大家说,丞相梦中杀人。曹操假装痛哭,命人厚葬。从此之后,大家都知道曹操真的梦中杀人,不敢靠近睡着的曹操。只有杨修识破了曹操的诡计,在近侍的葬礼上说,“君乃囊中之锥也”(这句话说得有些含糊,用了“脱颖而出”的典故。后来毛本《三国演义》修改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意思是丞相是清醒的,你们才在做梦呢!)小说中说,“操闻而恶之”。

小说这一段后面,还写了曹丕曹植争夺曹操继承人的位置,杨修站在曹植一边,出了几次馊主意,更加引起了曹操的不快,原文是“杀修之心愈忿矣,唯恐多人议论,故隐忍之”。杨修卷入曹操继承人之争的事情,下面我们还要详细说。

不过,小说把曹操杀杨修的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为“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于己”,意思是曹操主要还是因为忌妒杀了杨修,从这一回的题目看,也是这个原因。

小说这一回写得相当精彩,把恃才放旷的杨修,和奸诈狡猾的曹操,两个人物的主要性格,都描述得活灵活现。所以后来很多人解读“杨修之死”,都和职场厚黑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杨修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只顾自己出风头而伤老板的面子,所以最终没落下好下场。

第二个原因,正史中,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在《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中,曹操杀杨修的原因不是因为“鸡肋事件”,而是这样记载的,“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脩”。

具体什么罪名呢?裴松之点评《三国志》,引用《点略》说,“公以修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所以,杨修之死,在正史上,直接原因是“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意思是泄露机密,私交诸侯(一说私交王室成员),而根本原因则是,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

直接原因史册上没有记载,“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这种事儿可有可无(当时谋士武将纷纷站队,交关诸侯恐怕非杨修一人),而且曹操杀杨修是在自己死亡前一百天左右,所以更像是随便安了个罪名来杀杨修。

所以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下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杨修的身份很敏感,政治上站在曹操的对立面。

杨修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东汉名臣杨震、后来的隋文帝杨坚,都出自这个家族。杨修往上数四代,都位列三公,他爸爸杨彪就官居太尉。此外,杨修的母亲还是袁术的妹妹,算起来他还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杨修首先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官N代。

但不幸的是,杨修的这个家庭背景让曹操很不爽。为什么呢?因为杨修的爸爸杨彪,以及其代表的弘农杨氏,拥汉不拥曹,他们是站在皇室一边的。

那杨修本人是拥曹还是拥汉呢?他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记载,不过非常可疑,很可能是拥汉的。曹操就曾经给杨彪写信,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意思是你儿子仗着你家的势力,不和我一条心,我说他他也不听,真生气啊!

拥汉不拥曹是什么下场?为曹操立下不世之功的主要谋士荀彧,盛名震动天下的孔融,都没有好结果,别说一个小小的杨修了。

第二个原因,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后,曹植阵营的主要谋士杨修就非除掉不可了。

小说中,用“恃才放旷”四个字形容杨修,把杨修定性为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物,可正史上,杨修并不是这样的。裴松之引用《典略》说,“谦恭才博”,就是这个人不但有才华,而且为人谦恭,和小说描述的,性格正好相反。

正史的记载大概是靠谱的。因为杨修从二十五岁就开始给曹操当署仓主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并且把曹操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曹操很满意,手下的人也争相与杨修交好。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杨修是个恃才放旷,嘴没把门的人,曹操恐怕不会让他给自己当秘书长。

也就在这时,杨修的才华,引起了曹植的注意,曹植几次给杨修写信,拉拢杨修。曹植的信写得很客气,“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意思是几天不见,你想死我了。杨修则欣赏曹植文学上的才华,两人就这样勾搭在一起。

不过曹植是个文学上的天才,确实政治上的蠢材。

刚开始时,曹操是比较喜欢曹植的,并且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因为曹植很聪明,才思敏捷,是个天才型的人物(以致后来谢灵运形容曹植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但曹植的才华,主要体现在文学上,在政治上是个低能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说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因为恃才放旷,喜欢喝酒,曹植在政治上连续犯错。

有一次,曹植喝醉,“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司马门是曹操专用通道,大臣们看到车架,都伏地叩拜。曹操听到后大怒,杀了掌管司马门的官员。

还有一次,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让曹植带兵救援,但曹植喝得大醉,竟然不能带兵出征。史载,“(曹操)于是悔而罢之”,就是以后不再提立曹植为太子的事儿了。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典故》记载,曹植因为骄纵被曹操疏远,杨修也受到了牵连,但这时杨修也不敢断绝和曹植的关系,最后终于被曹操安了个罪名杀死。

那曹操为啥一定要杀杨修呢?就是因为“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曹操这一生,颇以袁绍的败亡为教训,所以他很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重复袁绍诸子内斗的故事,所以既然已经决定立曹丕为太子了,那就要剪除曹植的羽翼,再加上杨修的政治立场和身份背景,杨修就必死了。

杨修也意识到这一点,《典略》记载,杨修临死时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我被曹植给害死了。

上面就是杨修死亡的两种原因,一种是小说中的,曹操因为忌妒杀死杨修;一种是正史的,杨修因为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7

  • 杨修之死纯粹是自己作死,怪不得别人。理由??四:
  • 第一,曹娥碑下猜字,操乎才思差修三十里,修自鸣得意,不懂的收敛,令操很没面子。杨修很有才华,但持才傲物,不知收敛,很容易得罪人,所以就给曹操留下不好的印象。
  • 第二,就是有名的“一人一口酥”事件了,令操十分不悦。擅自揣摩领导的心思一定要不漏痕迹悄悄的来完成,而不能像杨修那样高调又得意洋洋。曹操好涵养,不然已经忍不住要动怒了。
  • 第三在军营里的“鸡肋”事件。曹操本来是骑虎难下,犹豫不决。“汉中之战”对曹操来说已经是败局已定,怎么找回些场子是曹操下定决心撤军的唯一决定因素。“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怎么说也是一块肉啊!怎么才能对这块肉实现最大利益化是曹操冥思苦想找不到好办法的苦闷所在。但杨修悟道了曹操的心思,身先士卒收拾东西要准备撤军,还大肆宣扬,言之凿凿。这就大大触犯了曹操的底线。于军规,于刑律,于个人,曹操都不可能再手下留了,非杀不可。
  • 最后,曹操先前在立储上对杨修过多的干涉早已心存了杀意。曹丕和曹植都很优秀,曹操为此“立庶子”也是倍感头痛。曹魏集团里有识之士大都静观其变,明哲保身,在曹操没有明确好继承人之前,万万不可陷入“党争”之中,这是历朝历代皇帝选继承人所忌讳的。但杨修明确表示支持曹植,而且几乎要住在曹植府上,饮酒作赋,狂悖不堪,让曹操早就不满。杨修仗着自己聪明才智私下里也没少当着曹操的面打曹丕的小报告,这让曹操已经忍无可忍,就等个时机,名正言顺的杀一儆百。“鸡肋”事件一出,曹操毫不犹豫,杨修就做了刀下之鬼。
  • 所以说,杨修之死纯属咎由自取,怨不得任何人。

8

杨修之死并非是因为恃才傲物,而是因为其世家大族的身份。

曹操的一生,是打击豪门望族的一生,是抵抗士族地主阶级的一生。



东汉时,外戚、宦官、士族的政治斗争,将大汉帝国的元气逐渐耗尽。

东汉末年,士族阶级已然击败了宦官、外戚,成为了政治的垄断者。

曹操本就是宦官势力之后,并非士族,与士族也有冲突。

士族阶级的崛起将极大地威胁曹操的政治权力,他只能凭借手中的兵权压制士族。

杨修和孔融、袁绍一样,都是典型的世家大族,其存在本就是曹操所不能容的。

所以曹操杀死杨修和杀死孔融以及消灭袁绍乃至逼死荀彧都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曹操与士族地主阶级的关系是对立的,其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唯有暴力、唯有杀戮,才能够压制士族阶级。

所以杨修的死与其恃才傲物并无太大关联,只因为他出身于士族。



士族阶级的崛起必然世袭并垄断仕途,也垄断政治,这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所以曹操才竭力打击士族。

曹操在世时的确成功地压制了士族,但在其死后士族再无障碍,便成功崛起,以至后来形成了强盛的门阀士族。

曹操的执政理念是唯才是举,不论德行。

曹操的作为,为寒门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

然而在汉末魏晋时期,士族阶级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曹操只是延缓了这个趋势,并不能阻止。

于是曹操死后,士族便迎来了黄金时代。



曹操死后,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即皇帝位,是为魏文帝,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从曹丕称帝时起,士族阶级便开始全面崛起。

这源于一场政治交易,曹丕与士族的政治交易--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曹丕想要称帝,就必须获得士族的支持。

若没有士族的支持,曹魏就缺乏政治上的合法性,因为士族一直以来都是思想、学术、意识形态层面的垄断者。

于是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拉拢士族,士族便支持曹丕称帝。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标志着士族阶级从制度上获得了垄断仕途的合法性。

也由于九品中正制,士族阶级在魏晋时期对政治进行全面的垄断。

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得了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又与当世豪族结合,取得了经济上的垄断地位。



司马氏的篡位,意味着士族阶级的全面崛起,天下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都成了士族的天下。

汉末魏晋时期士族的崛起,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中国历史上秦汉大一统之后,除了皇室以外,最接近先秦时期封建贵族的群体。

门阀士族不是封建贵族,却胜似封建贵族。

他们垄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如同封建贵族一样世袭权力、地位和领地。

然而门阀士族也只是贵族阶级最后的余晖了,因为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门阀士族也开始走向没落。

到隋唐时,因为只有关陇贵族还拥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相比。

最后经历了唐末五代的乱世,贵族阶级彻底消亡。

经历了五代的破后而立,中国在宋代彻底进入了古代平民社会。

先秦时期是贵族社会,秦汉统一以后,历史便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

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皇室是唯一的贵族。

9

杨修出身于显赫的弘农杨氏。他年轻有为,知识渊博,25岁举了孝廉,成为了曹丞相的主簿。

杨修本来前途一片大好,却在44岁的时候被曹操下令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总是在曹操面前抖机灵,把曹操弄的哑口无言。

“一合酥”事件

一个黄昏,曹丕给曹操献上了一盒味道鲜美的点心,曹操尝了之后,果然美味,瞬间大悦,现在点心盒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后即留在了桌上。

第二天,杨修来了,四下无人,却发现桌子上的一合酥,他就灵机一动:“一合酥”几个字拆开来看,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吗?然后他就打开吃了,后来还和曹植分享。

曹操来了,发现自己的点心被动了,就问杨修怎么回事。杨修就回答说,这是丞相自己的意思,让大家一人吃一口。

曹操心里对杨修已有不悦,但是因为一盒点心又不好发火,只能作罢。

可杨修如此的逗机灵,卖弄聪明,让曹操颇为反感。

“鸡肋”事件

曹操带兵讨伐汉中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他看清楚了当时的形势:进不能取胜,守在原地又无用。手下将领也问他,现在应该怎么办。

曹操正在思考着,嘴里只吐出了两个字:“鸡肋。”

手下的将领并不明白鸡肋到底是什么意思,都去问聪明的杨修。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看来主公是要撤兵啊。”

于是,将领和士兵纷纷收拾行囊,准备撤兵回朝。

曹操发现之后,拿杨修过来问话,杨修还是说,是丞相自己的意思。

这次事件与上次的议和书性质不同,“一合酥”只是一盒点心,没了就没了。可是,杨修如此揣测曹操的心意,还蛊惑军心,这下杨修可就留不得了。

但其实以曹操的气度,他不可能因为杨修爱抖机灵就杀了他。主要还是因为他参与了不该参与的事情,而非杀不可。

参与夺嫡

其实,杨修被杀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站错了队。

当时曹丕和曹植都是继承人的大热人选。曹操又在这两个人中摇摆不定:曹丕是嫡长子,有大批的人支持;而曹植才华横溢,一样出色。

当时的杨修和曹植又同是大文豪,两个人惺惺相惜,杨修自然站在了曹值的一边。

杨修为了帮助曹植夺位,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告曹丕的黑状,或者是在曹操考查曹植的时候,帮助他解答疑难。

这一切都被曹操看在了眼里。

但后来,曹植由于性格不羁,任性而为,时常喝酒闹事儿,在曹操看来,他就不堪大用了。

于是,曹操心中继承人的天平就偏向了曹丕所以他就要为儿子曹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没有了杨修的曹植,就毫无竞争力了。

虽然曹操也爱惜杨修的才华,但是为了他死后,政权的长久和稳定,就不得不对他痛下杀手。

10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

杨修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被曹操给杀死了,但是人们并没有感到很奇怪,因为曹操本来就非常嫉妒杨修的才华,曹操很多的想法都逃不过杨修的法眼,做什么事都会被杨修一眼识破,也正是这样,杨修终因为自己害死了自己。

杨修,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为人恭敬,才华横溢,为曹操集团效命,辅佐曹操的儿子曹植,杨修的才华连曹操都自愧不如。最初曹操对杨修的才华还是可以理解和羡慕的,但是因为杨修越来越肆无忌惮,一点都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才华,一点都不懂得含蓄表达自己的想法,口无遮拦。最终惹怒了曹操,终被曹操杀死了。

杨修一系列的事件,一步步地将自己逼上了绝路,一步步将曹操的忍耐度推到了极限。

夺嫡事件

在当时,曹操心里有两个儿子是可以做太子继承魏王的,分别是曹丕和曹植,但是曹操并没有明确让哪一个来当太子,而杨修是辅佐曹植的,努力帮助曹植上位,提出了很多好的提议和指导,曹操也知道曹植能做得这么好,都是杨修指使的。

聪明的杨修帮助曹植都比较顺利地通过了曹操设置的各种考验。《三国志》中记载了几个与曹植有关的小故事,当时曹操想考验曹植和曹丕的临场应变能力,就命他们两人都出城,曹操提前跟门卫说好了不能开城门。杨修也明白了曹操的意图,就告诉曹植,等下出城门,谁要是敢阻拦,一律斩之。结果曹植杀了门卫,顺利出城了,而曹丕则被人拦下来了,此关曹植胜出。

由于曹植得到了杨修的指导,曹操对曹植越来越重视,而曹丕则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对自己的夺嫡非常地不利,所以曹丕逼不得已违反了禁令,将自己的谋士藏在垃圾车里运进宫来为他出谋划策,所以说,曹植和曹丕之间的夺嫡是非常激烈的。

鸡肋事件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当时曹操出兵汉中,但是被困在了斜谷界口,曹操就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进攻怕失败,退兵又怕遭嘲笑。一天晚上,部下问曹操今晚军中的口令是什么,曹操应答到:“鸡肋”,杨修知道后,就叫部下先收拾好行装了,士兵对此非常不解,这又是为何,主公(曹操)并没有下令撤退啊,杨修则解释到,鸡肋,吃它没有肉,丢掉又可惜了,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处境啊,进退两难,所以鸡肋暗示着主公不久就收兵了。

曹操以杨修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扰乱军心乃兵家大忌,这是曹操不能饶恕的,杨修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做是会扰乱军心,让士兵涣散的,一旦两军开打,一定会处于劣势的,重则会全军覆灭。

最后,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有才华,却不懂得收敛,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