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越剧舞台上,有这样一位演员,她从未演过什么主角,却因为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小丫鬟形象,被人亲切地冠以“丫头王"的雅号。她就是有名越剧演员孟莉英老师。

说起“丫头王”,倒是来自观众给她取的绰号。有一年她到店里去买糖,买白砂糖,她要回带回去派用处,结果她只听见里面两个营业员在说,要说“丫头王"要让位孟莉英,她一只脚正好踏进去,退出来,不好意思了,正巧在说自己,自己进去怎么办呢,害得她糖都没买就回去了。后来因为她在王文娟老师身边,总归是演丫头角色,好几个丫头角色。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红楼梦》里的紫鹃。

在孟莉英塑造的角色中,《红楼梦》中的紫鹃,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孟莉英的出色表演,为小说中这个不甚重要的人物,赋予了新的内涵。因为《红楼梦》中的紫鹃,在小说里她的篇幅写得并不多,她看看没什么东西的,篇幅很少的。不像其他丫头,比如晴雯、鸳鸯,可以拿一段出来编一折戏,甚至整部戏都可以,紫鹃没有。所以她想,书里面描写并不多,但是编剧徐进老师的《红楼梦》,把紫鹃描写得相当完美。而且几场肉头戏都在后面,很多重点戏都在后面。这个丫头非常讨巧,把她写得非常正义,非常有感情,正义感。

紫鹃这个角色,她和贾宝玉,林黛玉对衬戏特别多,她的对衬不像一般的配角,比如说“焚稿”,林黛玉唱一段弦下调,慢板挺长的,你都要待在旁边陪衬,贾宝玉“哭灵",这么长一段“哭灵”,你在边上也要陪衬,这个陪衬不是一刹那,有些时间的。所以你要是在旁边陪衬得不好,非常不舒服。那时候他们还是小辈,徐玉兰、王文娟这两位大家,现在说起来大腕,这两位老师,有一句话给她体会非常深,特别是王文娟老师,她说,这样看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姐妹俩,她这句话一说,解除了她孟莉英很多顾虑,为什么呢,那时在生活中,她们是老师,他们是小演员,和她们本身就有距离,就有一种老师学生的感觉,所以有点拘谨。在台上搭档就更厉害了,这么多时间站着,很拘谨的。所以王文娟老师这句话一说,她就觉得老师一点都没有架子。这样看起来,自己真的要在台上和她,不是一般的主婢关系,主婢关系中还要带有姐妹关系,所以她们才会这样默契、这样好。

她也不能忘记导演吴琛老师,开始排戏的时候,他老是在台上。比如她在陪衬,他就说,林黛玉在唱,你干什么,我干什么,她心里想我没什么,她嘴上不敢说的,她心里想我没什么,这会儿又没有自己的戏,又没有自己的说白,又没有自己的唱,自己胡乱动什么呢,那是只好站在旁边,他就要求她,你不是在旁边这么站站,你一定要有潜台词,你一定要有想法,你一定要有衬托。每一次排戏,碰到她和徐玉兰、王文娟老师的对手戏,他在排练场上就说,你这里在干什么,你什么想法,自己是想不出呀,过去他们也没经验,以前拿到剧本,总归关注自己戏多不多,自己唱词多不多,自己的行头漂亮点,只有这方面的想法,从来没有从人物感情考虑的。所以吴琛老师总是这样说她,她想你怎么老是找自己茬,她是这么理解的,你要说就等我戏排好了说,专门在排戏的时候说,看的人也很多,这样不是出自己洋相吗。这些话她都放在肚子里,不敢还嘴的。他们那时候凭良心说,脑子挺简单的,不敢的,后来她想想,他对自己真是,自己得益匪浅,要不是他当时帮她这样挖掘人物,可以说她有很多衬托戏,她在旁边好比罚站。

温柔可爱的小紫娟,不仅深受观众的欢迎,就连周恩来总理也对孟莉英塑造的这个角色,非常喜欢。比如说有一次,总理带他们到一个地方去,他们问孟莉英她们,你们真的大观园没去过,我们是没去过,不过从书上看的,结果周总理组织带她们去看,真的像大观园,去参观。那时候一般是这样的,周总理和老师们在前面,她们总归跟在后面,总理就说了,看到一个地方,他说,小紫娟过来,她说什么事,他说,这个地方,就是你给林黛玉熬药的地方。我普通话不好,熬药就是我们上海人说的煎药的地方。叫她来看。总理后来也给她提了一个意见,他说,紫鹃,我总觉得贾宝玉在“哭灵”的时候,你在旁边好像少了一点什么。她心里想是的呀,她也知道少了一点什么,但是她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他们这一出《红楼梦》,多少团体都可以演,但是演到“哭灵”一般是戏切断了,高潮到了,没有再顶峰了。但是在徐进老师编剧的《红楼梦》里,偏偏“哭灵”结束还有“四问紫鹃",四个“问紫鹃”,这一上一下的唱,非常难弄。因为“哭灵"已经是高潮了,如果后面“四问紫鹃",盖不过“哭灵”的高潮,你去掉,戏的发展一定是这样。

任何一出戏到了高潮,戛然而止,完结了,让观众回味无穷,但是他们偏偏有“问紫鹃”,这一上一下真的难唱,如果一般地唱,压不住“哭灵”,但是想去掉,句子实在好,内容实在好,意境实在好,编剧不舍得,她们也不舍得。但是她们也希望弄得好些,弄得不好就达不到要求,达不到目的。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