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齐国宰相,又名夷吾,也称敬仲
齐国颖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法家先驱、政治人物。管仲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倾向,他认为“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
他积累了关于黄河流域大中原地域的丰富气象知识,懂得天气气候对于农耕文明时期的重要性,他把气象知识应用于拓荒开垦、农业抗灾、土地开发和应用于军事征伐,提出了著名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他著有《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一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书中有大量气象天文、历法、农业等科学知识,在科学史上弥足珍贵。
《管子》对气象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他认为:
天时不祥,则有水旱;
地道不宜,则有饥僅;
人道不顺,则有祸乱。
提出“天时、地利、人和”著名的政治军事观点,善于把气象条件用于军事征伐,如《管子?山权》中说:“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校,君以令为权。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意思是说,掌握不好天时,一切权都会丧失殆尽。
《管子?五辅》中说:“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天之样,下度地之宜,中度人之顺,此所谓三度。故曰:天时不祥,则有水早;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管子?度地》说:“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谓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为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其中“厉”应是由气象条件引起的疾病,虫灾也多于气象条件相关,这些也就是今天称之为次生气象灾害。
《管子》对春夏秋冬四时气候与农事进行了总结。如《管子度地》中说:
“春三月,天地干燥,天气下、地气上,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昼日益长,利以作土功之事”,“夏三月,天地气壮,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耨杀草奯,使令不欲扰,命曰不长。不利作土功之事”。
如果天气异常,“大寒、大暑、大风、大雨甚,至不时者,此谓四刑。”四刑就是风雨寒暑太甚,不按季节出现,不按正常规律出现,这会引发五大气象灾害降临人间。
《管子》中有首创旱涝指标,规定旱涝等级的记载。如《管子乘马》为灾情减税而制定有一套气象条件指标,具体指标是:
“秋日大稽,举民数得亡。一仞(古代1仞=8尺,1尺=19.91厘米。)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
(俞樾《诸子平议》)认为应是“一仞见水不大早旱,五尺见水不大潦”。这里说的是地下水位,用地下水位确定旱涝的程度,与今天的旱涝农业气象指标比已经相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