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这就是诸葛亮勤劳一辈子的浓缩。
-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助刘备迅速扭转颓势,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势。诸葛亮功高卓著,举世闻名。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白帝城托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千古传颂的经典战例。诸葛亮文能治世,武能安邦,懂阴阳,知五行,精通奇门阵法之术,又品行端正,忠心耿耿,乃千古难寻之贤臣,更是历史上著名的军师。
- 诸葛亮一生,功高而不震主,位极而不弄权。忠心可鉴,光耀千古,极尽人事,难违天命。武侯诸葛亮与先帝刘备、后主刘禅共同打造了一个千古政治童话“权臣忠而君不疑”,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其勤劳一生,忠心可鉴,一直被后世的皇家帝王备受推崇,是一代贤相的代名词,更是一名优秀的炙手可热的军师。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心有趣文史知识,右上角关注霞客哟~
三国里著名军师很多,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写的太厉害,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智近似妖,其实他是三国里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上不是他长项。
易中天也说,刘备自从得到杰出政治家诸葛亮才慢慢走向成功的,他的确也是刘备的著名军师,三顾茅庐刘备礼贤下士,这在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而且他尚未出道,就道出天下大局,替刘备做出了军事目标也就是隆中对,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何等厉害!政治眼光多么的厉害!
而且他在刘备集团中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刘备死后,蜀国国力很弱,刘备伐吴惨败,蜀国这时候已经退出统一天下的行列了,因为蜀国元气大伤,易中天品三国曾说,刘氏建基,根基不稳,猇亭兵败地动山摇!刘备如果此时没有诸葛亮,他建立的几页早已经被蜀中名门大族所取代了,刘氏可能被斩尽杀绝了,因为刘备经历关羽失荆州伐吴惨败,国力大损,没有实力了,诸葛亮不愧是杰出政治家,在外有强敌,内又危机四起的情况,加上本身伤痕累累,他约束百官,谋发展,短短几年,就把蜀中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还对魏国突然袭击,打的魏国措手不及。
因为魏国在蜀国刘备去世后,蜀国实力大伤,把主要兵力集中在对抗孙权上,他们没有想到诸葛亮在短短几年就让蜀中面貌一新,所以被打的措手不及,如果不是马谡不听军令,失街亭,蜀国会有另一番面貌。
诸葛亮不愧是名相!治国之才相当厉害!在三国里可以说是无人能敌!他对刘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次受到后世的称赞,晋武帝司马炎曾经说,朕若得孔明辅佐,国何愁不兴,朕何至如此劳累!追思诸葛亮功绩,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征服多少皇帝与大臣。这样的人怎能不热?
首先,任何一个王朝都一样希望有诸葛亮这样忠心耿耿的大臣,也希望这样的人才能为己所用,这样的人,怎能不热?
刘备白帝城托孤,造就了一代忠臣;六出祁山造就了历史上第一名人,为恢复汉室江山,以命博天。那个朝代有这样的大臣,可以说前无古人啊!
至于为什么最热门,即使在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肯定知道《出师表》,他们也不得不叹服,不禁为诸葛亮点赞!
其次,谋士推崇,让其冉冉升起,成为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星,这样的人怎能不热?
徐庶算是诸葛亮的举荐之人,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预测到即将三分天下,加上与东吴联合抗曹,慑服了东吴的谋士,即使面上不服,心理也只能暗暗佩服。这一战也让曹操的谋士甘拜下风。
第三,在与对手作战中提高知名度。
诸葛亮从火烧新野开始,算是正是出道,先是阵前骂死王朗,巧夺荆州,不禁让周瑜感慨“既生瑜,何生亮”。计收马超,七擒孟获,都是在与对手作战中征服对手。
诸葛亮的一生算是掌权不弄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典范。这样的能臣,怎么可能不热,热是必然也!
从历来的传记文学作品,曲艺杂谈等方面看,诸葛亮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谋略家,被后人视为"神人"。他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神机妙算,智慧超人……
诸葛亮以军师身份,使用自己惊人的超强本事,去辅佐弱小的;仁义爱民的;所谓正统的刘皇叔,建立起蜀汉政权并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而立下丰功伟绩。身为军师,其成就的事业可谓辉煌灿烂,其展现的过程更是惊彩纷呈、波澜壮阔,他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都被奉为智慧的化身。
另一方面,军师诸葛亮一生征战南北,以善于用兵名闻天下,名留青史。他撰有《兵法》五卷,总结其军事思想。(可惜今天这些著作大多已遗失)现存两部题名为诸葛亮的兵书《将苑》和《便宜十六策》,在论将、治军、用兵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至少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在其著作中,诸葛亮特别论述了军师对将领的要求和将帅的作用。他指出,将帅必须始终掌握好兵权,指挥军队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就会像鱼儿离开了江湖,无所作为。因此,他主张慎重用将,(马谡失街亭就是教训)选派将领时应该依据各人能力大小加以应用,不能不加区别胡乱遣将。
这《将苑·将才》中,诸葛亮列举了九种类型的将才,即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这九种将领各有特点,要根据个性特征加以任用,以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聪明才能。
作为一个国家(集团)最高军事参谋总管,军师诸葛亮还十分重视将帅的品德修养和能力养成,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将帅不仅能善于用兵,把握敌我形势,运筹帷幄,还应刚柔相济,即具备"将志""将善""将刚"三个条件。
作为一个军师楷模,诸葛亮在历史上以善于治军而闻名于世。他将治军同国家安危联系起来,他告诫蜀汉的将领与士兵:作战,一为国(朝廷)、二为家(家园)。另外,诸葛亮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强调以法治军,严明赏罚,从严治军,"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信"。这些都为后世树立了从严治军的榜样。(史书上少有蜀汉军队胡作非为,招降纳叛的记载)
作为军师,诸葛亮在选将、治军、用兵等方面的军事思想,代表了三国时期最高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诸葛亮的实战丰富经验与总结的军事深刻理论,都足以让他成为最热门的军师人选。
说史、评史、议史,欢迎大家关注与点评。谢谢阅读!
这个问题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先从小说《三国演义》中说起吧。作为小说中的三绝之一的智绝,诸葛亮无疑是小说中智慧的巅峰,虽然现在有很多不同的意见,认为诸如郭嘉、田丰、贾诩、司马懿等等,智谋都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这些人或者出场时间太短,如郭嘉、田丰;或者谋略过于阴毒,如毒士贾诩。而且这些人的智谋大都体现在战略层面,细节处的体现并不是太多。卧龙出山后,几乎是算无遗策,从战略角度讲,隆中对,连吴抗曹,取西川等等,都是为刘备集团量身定做的最优方案。战术方面,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曹操败走赤壁后对刘备部队的部署,都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笔,无怪乎鲁迅先生会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越是神秘的东西,人们就越会感兴趣,演义中的孔明被刻画的超出了人类能力的范畴,自然会被大家推崇,而且这种推崇随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流传,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不断的沉积,形成了一种厚重的文化,这个形象自然会变得越来越高大,人们对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再说一下正史方面的原因,罗贯中先生之所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诸葛亮这个人物刻画的如此高大,是因为正史中的武侯孔明确实伟大。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出场时,其实不算特别耀眼,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杰作,舌战群儒和三气周瑜都是杜撰的,那是最耀眼的明星其实是东吴大都督周瑜,一直到刘备入川后,军事上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庞统和法正来完成的,诸葛亮的工作主要在内政上。其实内政工作绝对不容小觑,汉高祖刘邦手下文武英杰辈出,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汉初三杰。韩信领军,天下无敌;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反倒是三个人中最低调的,但是汉朝建立后,以萧何之功为最。诸葛亮就是刘备军中的萧何,无论是国家法令的制定,还是经济方面的建设,亦或是军事战备发明,诸葛亮都很有建树。后来刘备身死,当年跟随他的老班底也几近凋零,诸葛亮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赴战场,虽没有亲自提刀上阵,到其中辛劳难以言表。南征云中之地,平南蛮叛乱;北伐中原故土,六出祁山,最终积劳成疾,星落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问天下有几人担得如此盛赞,无论是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还是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体现出后人对他的无限敬仰和追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位在身故后的近两千年里,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的贤者,自然会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自己的传奇。
因为他学富五车,有谋略懂兵法,晓人心,知天文,看破天下形势,借荆州夺四郡,而三分天下,刘备有了他可不再调颇流利,可谓是所向睥睨,施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之战而闻名天下,七纵七擒,蜀汉之开国大臣子能将,没他曹操必早就统一天下。
因为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而在这部小说里的诸葛亮过于神话,所以造就了现在普遍人认为诸葛亮很厉害。诸葛亮打得真正意义上的胜仗就可能只有“七擒孟获”这一说
你要是能把一个卖草鞋的助攻成王者,你也会出名的
三分天下魏蜀吴,三方相对而言,刘备的底子是最差的,从一个卖草鞋的屌丝逆袭成了可以与君王平起平坐,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提升,是一个质的改变,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军师诸葛亮。
曹操虽然没有袁绍那么牛逼,但是最少也是个官二代。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名夏侯嵩,因为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而改姓曹,曾担任汉朝太尉。曹操20岁即担任洛阳北部尉,23岁为顿丘县令,30岁为骑都尉,34岁做了典军校尉,36岁被封奋武将军,两年后领兖州牧,42岁承车骑将军,54岁自封丞相,59岁为魏公,62岁晋魏王。
虽然说从一个小小的县尉最终进身魏王,也是不小的跨越,问题是他一开始至少就已经进了权力系统了。人常说进了这道门,就是一家人,只要们敲开了,只要你有才能,就好说话了,此后自然是风帆高扬,前程似锦。
我们再来看吴主孙权,孙权世居江东,虽说比不上袁绍的四世三公,但是祖父辈的身份都不差。
父亲孙坚是东汉名将,为破虏将军,兄长孙策继承父业,割据江东,人称“小霸王”。到了孙权时代,文有鲁肃,武有周瑜,江东人才辈出,名将名士不计其数。所以,可以说孙权是魏蜀吴三国国主中底子最厚、家业最殷实的,即使没有三分天下,他也是十分有实力的一方军阀,相当于是江东土皇帝,无冕之王。
而我们再看看刘备,虽说他名片印的锃亮,什么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但是那是远祖,爵位早就被下了,家业在他祖父刘雄那一代已经败了,勉强做了个小县令而已。父亲刘宏更惨,不但是个平头百姓,而且英年早逝,早早就撒手人寰,留下刘备孤儿寡母一编席卖履为生。
同样是在镇压黄巾军中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就因为刘备父辈没有官职,朝中无人,大家看他是白身,都找软柿子捏,摆明了欺负他,刘备先后打过大小十余仗,极少败绩,剿灭贼人数万人。你看人家曹操很快就升官了,变成了一路将军。但是刘备只是做一个小小的县令,就这还是自己争取来的,本来是没人理他的。
所以,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要想彻底翻身逆袭,成为一代帝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显得诸葛亮的能力特别突出,贡献特别大。
当然,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有名,少不了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助攻。这部小说本来就是站在蜀汉一边的,刘备是妥妥的男一号,自带主角光环。他的军事当然不能是等闲之辈。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三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显然是过度渲染,过于夸张了,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没那么厉害。
但是一部思想或者文学作品就是有如此大的影响,他不但可以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甚至是像孙那样的虚构人物名传千古,而且会彻底锚定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留下不容置疑的印象,此后再有不同的观点,也很难扭转这种局面。
因为 他是蜀汉政权实际控制者。三国志与皇帝一样 单独列传。丞相武乡侯和曹操之前很像。不一样的 曹操晋魏公建魏国成魏王篡位。而诸葛亮没有贪恋权力 留下忠君权臣的典范。历史少有。
因为诸葛亮一人撑起了蜀国的智囊团体,期间虽然也有法正、庞统这样的人才,但没效力多久就死了。而魏、吴都有传承,一代接一代,造成诸葛亮一人独战群雄的境况。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周瑜、鲁肃、诸葛瑾、吕蒙、陆逊等人虽然也很亮眼,但诸葛亮以一敌多,众人的目光必然会集中在那个‘一’上。
一旦出事,魏、吴两国都有牌可打,而蜀国只有诸葛亮一张底牌,无论别人出什么牌,蜀国都只能出诸葛亮应对。只要诸葛亮不在的大战,蜀国都难以取胜,荆州之战关羽被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后路,兵败身死;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而归,病逝白帝城。这越发突出了诸葛亮的重要性。
蜀国和魏、吴两国国情不同。魏、吴两国将领谋士发展较为均衡,而蜀国武将强大,谋士凋零,诸葛亮基本是一枝独秀。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谋臣武将竟相来投。谋臣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毛玠、吕虔;武将有于禁、典韦。孙权在吴会开会宾馆广纳贤士,吕蒙、陆逊都是这时候投入孙权麾下的。
而刘备只听说受百姓爱戴,但却没有谋士主动辅佐刘备。诸葛亮是自己三顾茅庐请的;徐庶在刘表处不受重视才投入刘备麾下,而且没待多久;庞统因相貌问题在孙权处得不到重用而投靠刘备;法正也是因为张鲁要攻打刘璋,刘璋无能不能守,找下家转投刘备。
蜀国虽然前期武将人才济济,但二代三代武将青黄不接,就算是一代武将中的弱者廖化,在蜀国后期也能作为统军大将来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通过武将方面的弱势,也能反衬诸葛亮的强大。
诸葛亮还是三国时期战略方面的顶尖人物,《隆中对》流传千古,刘备按照策略执行,从势单力薄成长为西南巨头,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只有鲁肃的《榻上策》可以稍微与之一较高下,但鲁肃《榻上策》没有得到孙权的大力支持,实施过程极其漫长,这是它的缺点之一。
诸葛亮还是一个能工巧匠,他改造的诸葛连弩是战场利器,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地道路崎岖,粮草运送困难的问题。
文能提笔安天下,谋能千里定乾坤。不同于一般谋士,诸葛亮政治方面也很有成就,是蜀国丞相,劝课农桑,发展水利;蜀中法制不明,混乱不堪,诸葛亮和法正、李严、伊籍等人制定法典《蜀科》。
数此种种,三国谋士中最耀眼的人物当属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