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神医华佗曾被曹操,关羽请去医治疾病。后世之人并不知道,在当时算上华佗在内的神医一共有三位,另两位便是张仲景和董奉。后世之人多因华佗想对曹操做开颅手术之事,而更了解他。华佗被我国中医学界誉为外科圣手,医术十分高明。由于华佗医术精湛,声名远播,曹操便想请他为自己治疗头风之疾。曹操的头风病是在早年患上的,到了中年时期,每当头疾发作,曹操都会感到心神慌乱,头痛难忍。曹操请过许多名医为自己治疗头疾,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曹操初次请来华佗时,华佗只在曹操头部穴位刺了几针,曹操头痛情况不但有所缓解,头脑还变得更清醒了。但在华佗看来曹操的头痛之疾只能长期疗养,并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治愈,根除。小说《三国演义》所写的桥段是:华佗本想通过开颅手术,来治愈曹操的头疾,但实际操作性却没有依据可循。古代医疗技术十分落后,按照古人的认知程度来进行判断,恐怕都会觉得这是斩首之刑。而华佗却只从医生的角度出发,觉得自己给曹操进行手术,是有一定成功几率的。
根据书中记载,华佗认为自己可以先用麻药麻痹曹操,随后再用刀斧避开头颅,取出脑内的风涎,随之曹操便可痊愈。曹操觉得华佗所说根本是天方夜谭,生性多疑的他更是怀疑华佗是不怀好意。甚至曹操还认为华佗是蜀国派来的奸细,想要趁机谋害自己,最终曹操选择了诛杀神医华佗。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华佗的手术方案,风险的确很大。东汉时期的华佗,到底能不能成功完成这场手术呢?
不可否认,华佗确实医术高明,而且他还有几十年的行医经验。但在三国时期,刀具的选材还多是生铁与青铜。即使华佗医术再高明,当时也没有支持他完成手术的器具。另外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绝对无菌的环境。《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他能杜撰出开颅手术的桥段,想必是他目睹过这一幕。但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根本没有开颅手术成功的先例。即使元末明初时有一位名医,完成了开颅手术,那他不还得名声大噪,名留青史呀?
没有开颅手术取得成功的史料记载但小说作者却又杜撰出了这样的桥段,就说明古代医师,曾做过这样的手术,但受制于环境,技术等因素,手术未能取得成功。所以后世历史学者才会评价,即使曹操同意了华佗的治疗方案,曹操也会当场死亡。那为何小说的作者要设计这样的一个桥段呢?这还要从曹操发现衣带诏说起。发现衣带诏后曹操异常恼怒,他不但诛杀了参与其中的所有大臣,就连国丈董承以及怀有身孕的皇后他都没有放过。
此事发生后曹操进一步将献帝架空,并自封魏公。而在曹操麾下却有一干臣子,对曹操的所作所为极其不满。对他有所不满的臣子中,就有他最倚重的谋士荀彧。荀彧叔侄,是名副其实的保皇党,效忠的对象是大汉皇室。正是因为衣带诏的发生,让曹操和谋士荀彧开始离心离德。这也是为何后来赤壁之战发生时,除贾诩稍作提点外,曹操身边一众谋士,没有点破火攻之计的原因。荀彧从曹操最倚重的谋士,变得和曹操离心离德,这就让曹操变得更加生性多疑。曹操拒绝了华佗的治疗方案,其实是小说作者为了凸显,晚年曹操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
在华佗为曹操治病前,还发生了一些事。曹操收到了东吴送来的关羽头颅。在见到关羽头颅时,曹操表现得有些洋洋得意。早期的曹操十分欣赏关羽,关羽更是曾放过曹操一马。但后期面对关羽首级时,曹操却表现得有些洋洋得意,这就说明此时的曹操已经性情大变。随后在埋葬关羽首级返回府邸的途中,曹操又不信邪的剑斩榕树。谁曾想榕树流血,喷了曹操一脸,让其病情有所加重。
面对关羽首级洋洋得意,剑斩榕树,拒绝华佗,这些其实都是小说作者在暗示,此时生性多疑,性情大变的曹操已经不是昔年的枭雄,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自私,在自己的世界里癫狂舞剑,防备身边人的人。自取灭亡的疯子,只有一个结局,那便是无药可救,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