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追根朔源,这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史为鉴,才是我们学习的真谛!
为了让中小学同学们更多的学习古代的优秀文章,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都开始使用人教社的统编版教材,新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数量大大提升。因为我本人是高中语文课老师,我翻了一下语文课教材,其中,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入古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几乎占了课程的一半。
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密不可分的,正如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称文言文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的确,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的生活习惯、交流方式,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对话沟通,可以说,文言文是古今文化沟通的一座桥梁。
另外,中学语文课文课中的文言文中有很多流芳千古的好文章,这些好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因为这些文章里大多记载了先辈们的很多高尚的道德、思想情操。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这些具有高尚情操的经典语句,很可能影响到每一个青少年,读后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尤其是使他们养成一个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好习惯。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辨证五点:第一、现在各年级的语文课本只编入少量的古诗文,占教材中的比例大概是五分之一,故说不上“推崇”;第二、教育部要求不是“推崇”学习古文,而是学习古代的文化。古代人说话也是使用白话文的,后来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写出的文章不利于传播和沟通,所以形成一套书语言,这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故此只是一种中国文化传递载体,我们学习古文化只能通过这种载体去探究,所以不是去学文言文和今后去使用文言文。核心是去学习古化文化,并要求学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优秀”古文化;第三、学习古代文化与“历史发展”没有产生消极的影响,也不会产生矛盾与对立,更不会阻碍历史的进程。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来说,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因此,人类历史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会滚滚向前的。正如地球,你在上面建了一间高楼大厦,它仍是会自转一样;第四、历史的发展就得抛弃过去的所有东西吗?这样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所谓“发展”指的是事物由小到大,也就是说在事物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沒有“原有”,何谈来“发展”之说,所以这种说法等如“空中楼阁”是不成立的。
(历史的发展,不是要抛弃所有东西,如古典服饰,给人端正庄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值得传承)
辩证这四点,下面就言归正题,说说“推崇”古文化的理由和作用:
一、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产生的现象,进行探玄抉秘的智慧结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在历史洪流中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是中华五千年沉淀的文化精髓,是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积聚地体现我们民族优良品质,代表民族发展方向,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瑰宝。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经历许多风风雨雨,但依然屹立世界之林,这必有其生存之道。这生存之道就是我们的前人从一代代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学习得来的。
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整个世界动荡不安。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以战略眼光及站在历史高度,以负责任的的态度,开展对青少年学习古文化的要求。"少年强则国家强",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对整个中国和世界进行更全面的认知,并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将来把我华夏建设得更富强。
下面再引用教育部制订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一文,来进一步说明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吧。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学习这些有其现实和深运的意义。
二、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的需要。
当下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除了采取霸权主义之外,还不断给我们渗透西方意识形态,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污染、腐蚀我们,妄想灭我民族。又由于目下,我国采取市场经济,一些人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导致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这种拜金主义造成人们思想的堕落,人性的冷漠,公德的沦丧,如果不去及时纠正,有可能国家就会演变成帝国主义殖民地,或走向灭族。故此,我们必须要去提高国民良好的素质,筑牢思想防线。哪么怎样去提高良好的素质呢?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就是给我们最好的一本教材。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信、忠、孝”,同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倡导做人诚实、守信、爱家、爱国等。如苏轼的《新居》,任凭风吹雨打,一生沉浮,仍泰然自若;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充满家国情怀,即使身处于茅屋和风雨之中,也为天下祈祷;还有南宋陆游,虽罢官,却在家乡山阴赋诗,渴望收复国土的爱国情怀。这些思想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缺的吗?这不正是我们要倡导的吗?
三、学习语言、研究文体的写作的需要。
能进教材的古文,都是经过教材编委在浩瀚的古文化海洋中打捞出的珍珠。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是闪烁光芒的,都起范本作用。学生学习之,对运用祖国语言和写作都有帮助。中国古文章,在运用语言和写作方式,讲究完美的艺术和正确的思想内容的统一。如描写爱情,但不过分;怨恨、讥诽当政的人,并不提倡作乱;抒发情感委婉和顺。文辞方面瑰丽、高雅、绝妙。特别论说文方面,说理逻辑严密,论点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创性,论述情理,善于运用史实作论据。
总之优秀古文章,语言都是很精炼,内容都很宏富,结体都很严密,语言诗样。这些写作技巧,都为我们写文章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上是对“推崇”学习古文化的陈述,限于水平和时间匆忙,定有不少错处,希大家多批评指正。
对这位提问者的问题,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回答:历史向前发展,就像河水奔流入海。而文化是河床,是河两岸的风景。古文(其实是古诗文)就是这河床、这风景中绵延悠远的很美丽的一段。
为什么时代不断发展,历史滚滚向前,现在的课本却要推崇学习古文呢?
因为古诗文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根脉深厚,大树才能向着天空尽情伸展,发荣滋长,永葆青春。我们的文明道德奠基于儒家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诚,不读《论语》《孟子》,如何有深透的理解。如果只是看今人的翻译,那是不行的,因为它始终参杂了翻译者和时代思想的局限,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
因为古诗文包含着历代作家诗人的美好创造,她是滋养我们美好心灵的营养。
从《诗经》开始,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罗贯中纳兰容若,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不懂古文,你如何能够欣赏。就好比到了阿里巴巴的宝库,你却没有打开它的咒语。
不可否认,现当代文学也有名人佳作,鲁迅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汪曾祺一直道莫言贾平凹。如果你要欣赏题目的作品,你不懂古文,根本拍不出最深的味道。因为他们的作品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大树上结出的新鲜的果实,而这些果实当然有着大树的根脉的滋养。几个最简单例子读《受戒》你不懂一点佛教,不懂汪曾祺对佛家与世俗人生的关系的看法,你根本都不懂明海和小英子是怎么回事。读《檀香刑》,你连檀香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深入作品呢?更何况,这些现代文学大师哪一个不是本身就深通古文,思想深邃,功力惊人。
因为学好古诗文是学好现代文的捷径。
上边谈文学已经对此有所涉及。古诗文三千年历史,白话文从五四开始也就一百年。白话文是从古诗文变化而来的,要深入理解现代文(白话文),从词汇,语法,思维,修辞角度,都离不开古诗文。
我们今天课本里头挑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都是最精华最基础的古诗文,熟练掌握它们,可以让我们对现代文的词汇本意,典故来历,成语出处,文采精华又更深透 的了解,从而更快更好的学好现代文。
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应该是“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相结合。“求甚解”是说对其内容语言要原原本本认真学,不能走样。“不求甚解”是说对一些虚词,句式不要过分纠结,有疑惑处留给专家去研究,不必字字追求精确理解。其实就是要重其思想文化文学价值的把握,不要用解剖的方式去学。现在很多学生害怕学习古文,其实是被老师字字句句串讲的教学方式吓跑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古诗文教学中采取“观其大略,取其精华”的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还是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提出的对待祖宗留下的大宅子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不能徘徊不敢走进门,不能放一把火烧点,更不能大吸剩下的鸦片。
如此,学习古诗文,才能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提升我们民族的软实力,让中华优秀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光彩,让中华走向超越汉唐盛世的伟大复兴!有道是:河出伏流,其道大光。中华文明,天下无双!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爆发点仅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在精神层面上我们只是在继承和发扬,再无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物质层面上进步的速度已是精神远远无法赶超的现实。
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极大丰富并没有改变我们对传统的认同,即便我们经历过文化灭绝的不同阶段,但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是建立在古时传承下来的家国天下、父慈子孝、忧国忧民等等这些文化基因之下。
再简单回答一下楼主的问题:
历史发展是客观趋势,并不代表精神层面的进化,在中国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无论是所谓的盛世还是黑暗期,都没有文化的断层,朝代的更迭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展现方式不同,并不是作为人性本身的改变。
我要说的是现在出现了这种断层,而且是“一刀斩”的决绝。
现在试图改变我们的文化信仰,让我们彻底与过去断绝,打倒一切封建主义曾经是那一代人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没有建立新的文化标准。人们思想上的转变只存在于虚无的幻想之中。我们若是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完全否定存在于中国历史数千年的熏陶,却并没有得到人性的认同。人们迫于压力和生存需求,在没有任何文化基础之上被强迫的接受一个虚无的概念,这在形式上是可以做到的,但你的内心,当你被现实无情的扇过耳光后,你才会知道未来无望,那就只能望后去寻找答案了。
古文是文化传承下的最好载体,能流传下来的经典必定是文学和意识的融洽组合。也是我们找到自我的根源所在。我们分析一下经典的古代文学,那种经过长期积淀的功力在文中体现无疑,无论是意境、表述方式,还是造词造句的严谨,都体现出文化积淀的力量。
流经数世而经典依旧的文章,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寄托个人情感的优美表达,二是对社会的反思,很难找到歌颂统治,崇拜个人类型,虽然这种歌颂性的文章从古至今远远多于前面所说的两种类型,但没几篇能都流传下来。
即使现在推崇古文,那也是有选择性的,省去个人情感自由表达,全是爱国忧民的大道理,而道理越大,就越不容易被推翻。任何人只要将道德无限放大,就越正确。赞扬永远都比批评容易让人开心。
只能言尽于此,不敢再做评述,希望能帮助到楼主!
没错,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过去丶现在丶未来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历史。一个国家丶一个民族丶一个人,总有它的来龙去脉,总有它的发展过程。所以,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无论你主观上怎样否定,历史在人类时空中是必然存在的。
一个国家丶一个民族丶一个人,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历史,知道自己的根基丶血脉丶文化等诸多历史因素,这样才能了解交化的优劣丶文明的得失,才能更好地服务现在,面向未来。为达此目的,就要掌握古代语言,不管是活的语言,还是死的语言。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是四大文明古国里惟一活着的语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密码大多藏在文言文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挖掘整理提炼文化因子,作为我们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使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傲立于世界,就要从文言文里寻找我们足以自豪的独特文化,使之流布全球。不学文言文,怎能达到呢?
不学文言文,就割裂了与历史的联系,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就会降低,家国情怀就会淡薄。现在,之所以有很多有文化的人数典忘祖,就是不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丶灿烂的文明。君不见,很多没文化的老年人没了传统美德;君不见很多似乎有文化的年轻人热衷于洋节日而淡化了传统节日;君不见,很多外国人也对中国文化不屑一顾。这都源于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字学习运用不充分。
基于此,我呼吁,加大文言文学习力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弱化全体学生都学英语的热情(部分人精通就行,没必要让全体学生耗费大量精力去学)。
根据教育部通知规定: 2019年春季新學期開始,全國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
那么,有人要问: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却还要推荐学习一古文呢?
应该说,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就文言文本身的意义来说,它的形式与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不仅不能删除,反而应该在各个年级加入不同层次高度的古文。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是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时代需要,更是不能让传统文化遗失的历史要求。
同时,文言文是现代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中国的语文事业素来与文言文息息相关,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将遗留下来的古文雕琢改造,最终留下符合一代代环境演变的文言文。如果我们现代人还不加以挖掘和运用,这将会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失误。
故然,让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只要让中小学生经常学习一些古文,便会有不断的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学习古文的兴趣也一定会有所增强,对古文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这对于加强青少年一代传统文化的底蕴,加深对古代文学知识内涵的素质提升,并与世界文化的有机接轨都是有利无弊的。对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里我们也要重申和强调,对教科书中所选学习的古文一定要具有对现代文化发展和人文精神有积极的、健康的促进之价值意义的作品,尤其要注意不是说教式的、抹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封建保守的糟粕,否则所编辑收入的内容就是企图将专治封建主义的思想继续毒害麻痹青少年一代,就是别有用心,就必然要受到历史的正义审判。
历史是向前发展,但是不代表总是要抛弃原来的东西。文化讲究“传承”,既然是传承就既要承上又要启下。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很好,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因为这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有别于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最基本的特征。你跟你一个不懂中国文化的人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能明白这种美感吗?一个老外应该不能从这两句诗体会到美,中国人就可以。这就是我们独特的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我们能懂,他们不能懂,这就是“基本”;文字优美底蕴深厚就是“深沉”;不管过多少代人,过几千年,依然感同身受就是“持久”。
- 文言文教学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
- 老字号文言文的执念是什么?
- 甲问:“我们学习文言文为了干嘛?”
- 乙答:“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甲问:“我们把文言文翻成现代文为了干嘛?”
- 乙答:“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甲问:“为何不直接用翻好了的现代文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乙答:“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 甲问:“那么,按文言文翻译而来的现代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什么?”
- 乙反问:“你没听说过原汁原味?”
- 甲答:“那就是不能十全十美地翻译了。”
- 甲问:“为了十全十美,怎么办?”
- 乙答:“只有学习文言文!”
- 甲问:“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 乙答:“仁、义、礼、信、智。还有忠、孝、爱、和、以人为本……”
- 甲问:“这些是翻好了的现代文做不到的?”
- 乙答:“好吧,应该也可以做到。”
- 甲问:“如果一点也不懂文言文,能不能也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乙答:“应该也能。”
- 甲问:“原汁原味的价值是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吗?”
- 乙答:“那么,好吧,应该不是核心,它的价值可能在于文学表达层面的东西,如语言、修辞、结构、风格等等方面的。”
- 甲问:“那就是通过文言文来学习文学表达层面的东西吗?文言文翻译涉及哪些问题?”
- 乙答:“是的,应该有很多文言文的知识,包括字、词、句、句式、多义字、古今不同义的字、通假字、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句子成分省略、倒装句、判断句式、被动句式…………”
- 甲问:“这些要花多少时间?”
- 乙答:“不好意思,很多很多。”
- 甲问:“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他们看得懂陌生的文言文吗?”
- 乙答:“不敢确定。”
- 甲问:“如果有什么文言文知识性方面的错误,还能准确理解吗?”
- 乙答:“好像不能,会偏差。”
- 甲问:“如果这么多时间用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东西会怎么样?”
- 乙答:“应该可以传承更多。”
- 甲问:“对于文学表达层面的学习,除了文言文,还可以通过哪些或怎样的文本来学习?”
- 乙答:“应该是古今中外的文本都行。”
- 甲问:“那通过文言文来学习,效率怎么样?”
- 乙答:“因为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文言文翻译,应该说效率有点低,性价比有点低。”
- 甲问:“对于文学表达层面的学习,不是文言文的好的文本多不多?”
- 乙答:“好吧,我不得不说,很多很多。”
- 甲问:“那么,我最后不得不问,学习可以不讲效率的吗?学习可以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的吗?谁愿意钻在‘之、乎、者、也’陈腐的迷宫里不能自拔?”
- 历史已经迈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某些人还热衷于跟古人的“舌头”卿卿我我,不能不说是21世纪中国教育莫大的悲哀。
- 在人工智能面前,古人的“舌头”何其原始,何其迂腐!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
-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中华传统文化不只是古人的“舌头”,也不只是古人的“舌头”发出的声音。
- 我们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最感兴趣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时不我待,该是跟“之、乎、者、也”说再见的时候了。
- 之乎者也
- 之乎者也
- 之乎者也
尊敬的六弦琴网友。在圆的同一个轨道上有很多个质点。你说谁前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