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2020-08-29 21:20阅读(113)

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什么?: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庞青云三兄弟,恰好是三种男人。小弟姜午阳,是个有勇无谋的小角色。他没什么远见,也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庞青云三兄弟,恰好是三种男人。

小弟姜午阳,是个有勇无谋的小角色。他没什么远见,也没有智慧,只是敢打敢拼,成为大哥手下的打手。

姜午阳的有点是为人简单,重感情,相信时间不是黑就是白。

劫军粮时,庞青云在太平军手中救了他,姜午阳就把庞当做恩人。

在后来舒城之战,姜午阳不惜送掉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庞青云。

有意思的是,姜午阳不但忠于大哥庞青云,也终于二哥赵二虎。

他认为庞青云和赵二虎的反目,仅仅是为了二嫂。

所以,姜午阳亲手杀死了对他一直很好的二嫂,为了让大哥二哥恢复以前的样子。

在知道赵二虎被庞青云害死,姜午阳抱着必死决心去刺杀庞,最终被凌迟处死。

姜午阳是个重感情的普通人,在和平年代他是很好的人。

然而,那么战乱的年代,姜午阳这种人注定只是个炮灰。



二哥赵二虎。

赵二虎同小弟姜午阳一样重情义。

他为了救少年时期的女友出火坑,不惜去妓院抢人,还杀了人,被迫上山做了土匪,刀口上混生活。

同庞青云结义以后,在舒城之战冒着必死的危险,也要救庞青云。

苏州之战,眼见敌我双方要在持久战中同归于尽,赵二虎为了自己的土匪弟兄以及为大哥庞青云解围,不惜牺牲自己去行刺黄将军。

谁都知道,只要进入苏州行刺,无论是否得手,赵二虎是必死无疑的。

就这点来说,赵二虎比姜午阳要更为伟大,他愿意为了更多的人牺牲。

然而,目睹庞青云杀死苏州投降的太平军士兵,赵二虎开始醒悟庞的险恶用心。

庞青云只是将他们作为炮灰使用,以便自己东山再起,获取荣华富贵。

所以,赵二虎一度想要带着残余部下离开,在庞青云跪求下才放弃。

即便明知道庞青云不是好人,但赵二虎仍然不同敌人何奎合作。知道何奎要暗杀庞青云,赵二虎毫不犹豫的去救人,结果被庞青云暗算致死。

到死的时候,赵二虎还在考虑庞青云的安危。

同姜午阳一样,赵二虎其实是个重情义、敢于为别人牺牲的大好人,可惜生不逢时。



老大庞青云

庞青云是个冷血无情的军人,又是个蹩脚的政客。

在被何奎陷害,导致全军覆没时,庞青云靠装死侥幸生还。

但部下都死了,他回去也是一个斩首。

在流浪江湖时,他无意中遇到赵二虎这伙土匪。

庞青云认为这800土匪颇有战斗力,又陷入绝境,可以利用他们东山再起。

于是,庞青云宁可杀死一个无辜的人,纳投名状。

随后庞青云一系列的作为,都是为了他自己。

比如舒城之战,他们以800对5000太平军,还说3天打赢。

这根本就是用800土匪的性命去冒险。

结果此战下来,800土匪就死了大半,然而庞青云却一炮走火,重新成为满清大将。

他急功近利,不满足于受3个老将军控制,冒险去打重兵驻守的苏州。

此举差点让土匪们全军覆没,仅仅依靠赵二虎拼死去行刺,以及太平军黄将军为了部下的生命而自杀,这才侥幸获胜。

然而,占领苏州的庞青云已经有更高的志向,而土匪们逐步失去利用价值。

所以,庞青云杀死了2个强奸民女的土匪,表明自己是正规军,不是土匪一伙,向朝廷表明心机。

其实,庞青云之前的战斗中,纵容土匪强奸抢劫的就是他自己。

在赵二虎的支持下,庞青云攻陷南京,成为消灭太平军的第一功臣。

朝廷以担任两江总督作为诱饵,让庞青云自己裁军,还要除掉在山字营中最有威望且可能反叛的赵二虎。

庞青云并没有什么犹豫,就干掉了赵二虎。

这并不是说庞青云同二嫂通奸,而是他的眼中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炮灰。

搞笑的是,朝廷的慈禧天后和3个老将军才是真正的老辣。他们利用庞青云消灭太平军,再让他亲手消灭自己的土匪军事力量,最后将他除掉,一了百了。



说通俗点,上面3个人都是炮灰。

庞青云利用赵二虎、姜午阳,朝廷则利用庞青云。

这是一群炮灰的故事。

2

看电影《投名状》,如果没有放到历史的语境中,是难以体会到编导想传达的更深层次内涵的。这部电影的原型,是清末四大疑案之首的刺马案。

清末四大奇案,是说同治、光绪年间,发生的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等名噪一时的奇案。尤以刺马案最为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当时就引起朝野争论。时至今日,当时实情如何,仍然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刺马案)

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三人在历史上都有原型。影片的野心很大,想在短短几十分钟里把清末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人物性格描摹的丰满立体,却难以通过寥寥无几的影像,将那个民族之殇的动荡年月的悲惨情形阐述尽至,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历史背景,单就人物性格判断谁是谁非,颇有偏差。

庞青云三兄弟都是浪漫主义的人物,在他们,甚至是大多数的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而言,都是没有错的。而这,恰恰是影片悲剧的最高潮:如果所有人都没错,那么一定有什么错了,而这个错了的世道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除非将它彻底埋葬。

脱离电影来看历史上真实的刺马案,是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的。

(有着人生理想的庞青云)

太平天国失败后,朝野纷纷传言曾国藩有野心自立。而实际上,曾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清廷上下为此忧心忡忡,在曾国荃打下南京后就开始着意打压湘军,并在江南排兵布阵,以备不时之需。

换句话说,天下谁都知道财赋之半出自江东。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还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这个马新贻是谁呢?他就是《投名状》里庞青云的原型。

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也是在平定天平天国的战争中逐渐发迹的。不过,马新贻并不属于湘军派系,始终是自成一军。马新贻的最终上位,有清廷的矛盾的因素,也与他的“无间道”生涯有关。

原来马新贻在江淮地区做官,遇到太平军作乱,几次战役过后,很不幸他被俘了。不过,想来此人口才过人,像梁山上的吴用,一番慷慨陈词下来,竟然感动了看押兵勇,与其首领义结金兰。

此后,马新贻导演了一出收复失地的闹剧,频频获得大捷,逐渐升迁到高级武官,直到被清廷注意到江淮之间竟然还有一支“百战百胜”的军队。

清廷注意到马新贻,是因为清廷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原来,清朝为了降低湘军的威胁,施行裁勇改兵制度,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甚至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这些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清廷注意到即使把曾国藩安排到了京城做官,民间还是有众多的骄兵悍将在威胁着清廷的统治。于是,不属于湘军体系的马新贻走进了清廷的视野。
(苏州杀降成为兄弟阋墙的导火线)

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袁世凯的继父)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马新贻如此大刀阔斧,乃是秉着皇帝旨意,彻查湘军意图谋反之事。如此,马心貽甚得清廷支持,得以威压江东,湘军人马无人不仰其鼻息。江东号称海内富庶,太平天国盘踞江东十数年,搜刮无度,朝野都认为天京城内金银成山。

曾国荃带领湘勇攻进天京,一场大火,死无对证,曾国藩在奏章里也没有办法解释,只好说洪逆豪奢无度,金银无所踪之语来搪塞。清廷当时正缺用度,本想着天平天国讨平后的金银开支,接到这样一个奏章,心里不大安稳。早有细作报与朝廷,尽言长江上都是湘军兵勇所劫掠之江东财物,载之以归湖南。后人言无湘不成军,乃是此时的经济基础已经打牢,后世湖南人才辈出,多赖此也。

然而,清廷却如临大敌。一个有着优秀的统帅、百战之余的精兵,加上不知道多少的财富,凑到一起,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可能:造反。

虽然清廷早早布置了僧格林沁在淮北一带不防,并对湘军恩威并施,调离曾国藩到北京任职,明升暗降,短时间内解除了危机,但是裁撤之举,早已让湘军上下为之不满,清廷丝毫不敢大意,稍有风吹草动,清廷爪牙四出羁捕。

如此高压,必然导致民怨沸腾,而马新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任两江总督的。清廷从来没有将两江总督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外人(非满人)来做的先例,马心贻注定是一个悲剧的过渡人物。想来马心怡也心知自己的处境,因此他只能大刀阔斧去整治湘军旧部。

湘军积累的财产即将公布于天下之际,刺马案突发,马新贻死于任上,且在众目睽睽之下。清廷立知此事涉及封疆大吏密事,一旦拆穿,神佛面上都不好看,因此还特地派了曾国藩署理此案,其内在含义颇可玩味。慈禧在曾国藩辞行时,还特地交代:马新贻是个能办事的人。一语为此案定了基调,也是给湘军留了回旋的余地。

刺马案就在这样的迷迷糊糊中过了公审,江浙一带成为湘系军阀的基本盘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清廷的这一缺憾终于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得到了解决。一个普通的民事案子,命如蝼蚁一样的乱世浮萍,竟然让江浙一带一百多位官员的乌纱不保。看似为民除害,其实不过是根除了湘军盘踞在江浙的势力。

(拼命挣来的荣华就绽放了一刹那)

至于“刺马案”中的义结金兰、无间道、渔色负友、投名状等曲折离奇的案情,更是如同一部人间悲喜剧,道尽了人间悲欢离合。一个逐渐没落的王朝,无法承载英雄人物的梦想。所有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投名状》就是这样的悲剧世界,即使你看懂了,离真相更近了,却发现还不如没有看到的好。得之欤,失之欤?人间正道是沧桑,诚不我欺。

3

说明不管曾经多亲密,只要三观不同,最后都是分崩离析

庞青云心怀天下,属于那种有能力有理想的大好青年。他有大局观,为了最终的全面胜利,为了打造太平盛世,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苏州城4000降兵的生命重要吗?重要的,况且头领还是曾经共过患难的兄弟!但是,比起如何稳固后方,如何更好的攻打南京,这又算的了什么?粮草不足,拿什么养他们?即使收编,马上攻打南京,这些降兵能出力吗?会不会与南京城内里应外合给自己致命一击?

作为军队首领,庞青云知道他不得不杀,否则的局面可能更不堪,那拿什么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何才能创造他想要的太平盛世?

在最后身中三弟姜午阳数刀的时候,他想不通,赵二虎就算当时能养活那4000人又怎样,自己一句话就免掉了刚从战火中摆脱的百万黎民的三年重税,难道我错了吗?不,我没有错,我一定要走上那个高台,我要改变乱世,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打断姜午阳手脚,但是并没有下狠手。

如果没有随后的那一声枪响,他一定还会养着姜午阳,至少能保证姜性命和衣食无忧。

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每一步都对了,却是这样的结局!

一声枪响之后,庞青云也许想起了他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不知道能不能走到对岸?

庞青云是好人吗?我认为是!但他更是个好将军!


但是赵二虎不这么想,在他眼里,饿肚子不要紧,打败仗不要紧,生命?这种小事不值一提!粮草不足?小事,大不了兄弟们一起挨饿!我赵二虎要的是兄弟永远在一起,一起大口喝酒,一起大口吃肉,曾经的兄弟即使到了敌对阵营那也不能杀,即使将来攻城时这些兄弟有可能会在背后给你来一下。


朝廷饷银能不能私分这种在赵二虎看来都不是事,他只要兄弟们都高兴,都活着,这就够了!

兄弟们在一起,都活着,有钱拿,有酒喝,就是赵二虎的信念!什么天下,什么大局,他都不关心!所以,大哥庞青云后来的那些他不理解,所以他的悲剧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赵二虎是好人吗?是的!但他做不了好将军!


至于姜午阳,他的信念更简单——大哥、二哥!到最后危机浮出水面的时候,当他看到二嫂和大哥在一起的时候,他单纯的认为一切的祸根在于女人。所以他认为只要没有了二嫂,大哥和二哥就一定会和好如初。


所以当得知大哥要解决二哥的时候,他要为二哥报仇。如果是二哥要解决大哥,他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去找二哥。他的理由很简单,谁也不能负我两个哥哥!

姜午阳是好人吗?是的!他单纯的像个孩子!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三人的三观不同,所以他们的行事作风完全不一样,最后导致了三人的悲剧!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我看来应该是三观改变命运!

4

在《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一个道理。

不同阶层、不同认知的人,看似表面无意识,但是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准则在游走世界。踏入对方的规则,而不从内心认同,不去践行,最终凭借这个规则获利的,结果全部要吐出来,甚至还要付出代价。


在故事里,“莲生”的故事是原罪,是所有事情本质的注解。

因为莲生,第一次知道了扬州瘦马那些年纪轻轻的女孩子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买回家之后,各种调教、学习曲艺、学习梳妆、学习文化,最终就是为了成年后,卖给富商大户,卖一个好价钱。

赵二虎自以为救了莲生,却无法给莲生物质的虚荣的生活,更无法给她爱情的憧憬。然而赵二虎却根本不懂这些,自以为和莲生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模样。

莲生一次次地出走,然而在乱世之中,又不太远,由被迫回来。因为外面已经没有了繁华和虚荣,只有一片破败不堪的惨绝人寰。

而这一次“出走”的莲生却意外地救了垂死的庞青云。并且用身体点燃了庞青云,让他重新恢复了活下去的欲望和求取更好生活的欲望。

虽然加夹在赵二虎当中,这事显得非常地不道德。但是这对于莲生和庞青云,毕竟是灵魂的碰撞,由一夜情引发的真爱。

莲生和赵二虎本身就不是一个阶层的,赵二虎和庞青云同样也不是。


为了打败恶魔,首先要把自己变成恶魔;早在乱世求存,就要比乱世更肮脏。

很多故事其实都讲了这样的道理,为了除贼,屈身事贼的事情,史书不绝。

庞青云更是现实中的现实。为了生存他可以和赵二虎、姜午阳这样没文化的山贼结拜兄弟;为了发展,他可以用赵二虎、姜午阳的八百兄弟的人头去赌自己的仕途。

本身从手段来讲,庞青云是肮脏的,不管他的内心是否纯洁。但是他的魅力就在于他每一次豪赌的结果都赢了,在乱世之中,每一次赢面意味着绝对的追随。在剧情中,姜午阳有句台词特别有名。

“大哥说的虽然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大哥是对的。”

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如此,姜午阳只不过是那些追随庞青云的一个代表。姜午阳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做了庞青云的帮凶。比如在苏州屠城的时候,锁住了赵二虎,第一个带头放箭杀俘虏。

庞青云的魅力在于,即便做着肮脏的交易,也从来不避讳赵二虎和姜午阳。但是内心却一直没有遵守“投名状”。

庞青云带着赵二虎和姜午阳的800个土匪,去投陈公。第一次攻打舒城,庞青云就让一部分兄弟冲在前面送死,后续部队按兵不动,等待敌人露出破绽。或许这场仗一定会打赢,但是对于冲在前面兄弟们几无生还可能,不过是炮灰。

这实际上第一次就已经触犯了“投名状”的底线了。然而庞青云就一句话,“记住,军队就只能有一个头,那就是我。”

庞青云实际上一直在用自己取得的胜利,去驯化赵二虎和姜午阳。

后续庞青云要整顿军队的秩序,杀了两个兄弟;为了攻打天京无后顾之忧,让赵二虎背信弃义,杀掉俘虏。以及后来为了争取自己的政治资本,对赵二虎下黑手。


这些本质上都是在违背着“投名状”。“投名状”只是庞青云笼络赵二虎和姜午阳的工具,庞青云一直只是在利用“投名状”来获利。

“纳投名状,结兄弟谊,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依。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但是赵二虎、姜午阳却是“投名状”得忠实拥趸。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投名状,都是为了自己的兄弟。所以这个冲突本质上是迟早要爆发的。

庞青云和赵二虎、姜午阳本质上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赵二虎和姜午阳信任庞青云的基础在于“投名状”,因为庞青云是和自己纳了投名状的。

所以当姜午阳第一次发现了大哥庞青云和二嫂莲生的秘密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投名状中那句话,“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所以姜午阳杀了莲生,以为没有了莲生,他们兄弟之间就能回到最初。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庞青云杀赵二虎。

于是他又想到了投名状的另一句话,“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于是姜午阳不顾一切地去刺杀了庞青云。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5

陈可辛的历史战争电影《投名状》上映于2007年,电影根据的张彻大作《刺马》改编,讲述了兄弟之间从结拜到分崩离析的故事。首先,庞青云在危难之中认识了赵二虎和姜午阳,因为三人境遇相近、志趣相投,从而纳投名状,结成了异性兄弟。

然而,在三人不断攻城拔寨之后,各自的志向却发生了变化。庞青云以赵二虎之势力,为自己加官进爵服务,由此二弟和三弟成为了大哥的垫脚石。反而比起大哥,赵二虎和姜午阳则更愿意于乱世中寻得自己的归宿。最终,理念不合造成了兄弟间的分崩离析。

当然,当二弟和三弟成为了大哥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之时,大哥心狠手辣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庞青云为当上两江总督,先是把姜午阳调走,其次设置埋伏杀掉了赵二虎,最后三弟更不顾一切杀掉了庞青云。至此,之前投名状便彻底决裂。

《投名状》这部电影在揭示了清朝官场的黑暗之外,更揭露的友情的不可靠和私欲对于感情的分化,最终三兄弟在利益面前各有心机、落得全部灭亡的下场。当然在三人之中,看起来大哥是最后的赢家,实际上只是充当了官场政治的旗子,在如履薄冰中被暗杀。

《投名状》这部电影说明了没有永远的友情,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在社会大染缸之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且对陌生人保持足够的警惕。只有这样才能于乱世中自保,不被江湖险恶所左右。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影视娱乐动态。

6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投名状》电影有意思的是将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一连串经典故事穿插在其中,加以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我觉得这些人物中,庞青云、赵二虎遭遇更似是曾国藩集团的经历(结局虽然安排是的马新贻被刺的结局)。

庞青云是多个湘军人物的原型叠加而成。如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属半湘军系)三个人物合成。

赵二虎的结局却似安排的是戈登,姜午阳似是传说中刺马案里的刺客张汶祥。


《投名状》庞青云剧照

但整个电影的大背景是湘军集团在艰难中崛起,被朝廷猜忌、离间,至后暗算的一个过程。被导演给揉合进了一部电影中,极为难得。

姜午阳其实主要就是把整个剧给串起来的人物。而三位大人自然就是朝廷皇权那只看不见的手。何魁“抢钱抢粮抢女人”典型的就是曾国藩瞧不起的八旗军将领。

《投名状》的李连杰大功告成危机四伏

兄弟相残,远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近有雍正时四爷、八爷、十四爷九子夺嫡。

朝廷离间湘军集团内部,使曾国藩、左宗棠、沈葆贞的多系之争。

尤其以曾左之间的矛盾最为著名,曾左一直相交甚久,曾对左有救命、提携之恩,对沈葆贞更是有相识、提拔之恩,但当 曾国藩艰难的三次从死里逃生中扳回局面时,即将取得平灭太平天国大功之际。清廷也已知晓胜局在握。

清廷马上变脸,利用曾左、曾沈之间的地方间隙,打破这种兄弟相依的局面。暗示并拉拢左、沈包括李鸿章,来压制曾国藩兄弟。

湘军危急之刻剧照

朝廷离间曾左,湘军兄弟相残

慈禧最明显的手段,将左宗棠调到二年之内就从一个浙江侯补道提到巡抚,再到闽浙总督级别,与曾平级,几乎是清朝前所未有的特例,让左宗棠感激零汀。

结果,在曾左就天京幼天王事件,闹得满朝皆知,而且慈禧与恭亲王为首的朝廷明显拉偏架,使得一直涵养很好的曾国藩也气愤不过,造成大臣之间相互揭底、相互攻诘的局面。

尤其是左宗棠脾气又冲,而内心上总觉得曾国藩不如自已,却总是被压制。

成为第一个就站出过公开指责曾国藩兄弟放走幼天王与太平军,让曾国藩极为伤心、恼怒。

最后使得曾左二人一生形同陌路。

朝廷也最后成功迫使曾国藩裁撤湘军,逼曾国荃回家养苛。

曾国荃

历史是重演的

而对于左宗棠,同样的逃脱不了朝廷这样的猜忌宿命。到了平定新疆大功告成之后,朝廷将左宗棠回调军机,明显架空左的权力,左之后再无任何话语权,左与湘楚军也再无往来。

在政治与利益面前,一切兄弟、友情、袍泽之谊都是虚无飘渺的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岳钟琪其实都是如此。

这是皇权之下,庞青云大功告成后的一个必然走向。

兄弟情谊被离间剧照

庞青云的被杀结局的第二个走向——刺马案,湘军游勇的复仇

则是马新贻被刺案,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居然在阅兵场被刺客张汶祥光天化日之下刺杀事件,已是晚清三大疑案之首。

由于至今没有明确的历史结论,更多的分析倾向于湘军余部流落社会者,忌恨朝廷及马新贻严整南京秩序,而刺杀马新贻。也意味着湘军将士被裁撤后对于朝廷的愤懑之情,以至于反戈一击。

所以,才有后来1870年,慈禧召见曾国藩时,诘问曾国藩:“孤觉马新贻一案甚奇”,曾国藩也未作任何表示,回了一句,“臣也觉此事甚奇”。至此,朝廷仍在怀疑曾国藩在此事上有瓜葛。

而同样,剧中表现的庞青云之死是遭受了朝廷枪手的暗算,而并非是姜午阳所害。

天津教案望海楼教堂被烧后

暗算之二,曾国藩遭朝廷暗算。

无独有偶,曾国藩实际上也是遭受了朝廷的暗算,在1870年,曾国藩去世前一年,发生著名的天津教案中,由于中国一些无知之人的煽动天津士民,说望海楼教堂“杀婴、刨眼做药”谣言后,群起杀洋人烧教堂,致24个洋人死亡的大事件。

最后朝廷又没办法,又不能对洋人开战,又不想处理刁民,担心所谓丧失人心。朝廷仍要曾国藩去处理。

这时曾国藩几乎双目都要失明,他也知道当时无法开战也无理由开战,去了一定是担骂名的。但曾仍然挺身而出。处理了三名失职天津官员,把杀人者绳之以法。

他在请旨时,明确表示教堂较为封闭让很多人不了解,希望处理完之后,朝廷能把教堂的情况公之于天下,以后不要发生类似问题。

天津教案现场

但是慈禧在发布旨意时特意去掉他的说法,只保留处理结果把所有责任全部推责于曾国藩,以致于曾国藩一时间被天下士人大骂不已,至死都背负卖国骂名。

曾国藩内心有多愤懑,却无法言说。第二年就在悲愤病痛交加中死去。

曾国藩遭遇的暗算与庞青云所受的明枪可以说形成鲜明衬托。恰恰刻画了政治人物有再高的功勋,只要朝廷需要抛弃你时,你是就一个牺牲品。

二、剧中的苏州杀降事件,恰恰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所为,其实也可视为曾国藩集团。

而剧中的赵二虎在苏州杀降事件中,则是李鸿章手下常胜军首领英国人戈登的原型。李鸿章为在攻城期限之前拿下苏州城,在戈登担保下,苏州八王同意投降李,但投降之后因发生争议,李鸿章与程学启等人认为是要挟,杀死八人,并将太平降军大部屠杀。

招致国内外大量反对声。洋枪队首领戈登闻知大怒,冲入李鸿章大帐欲与之决斗。

李鸿章

最后几经双方调和,李鸿章表示遗憾,并保证保护好余下降众的家属,且戈登事后拒绝接受朝廷一万两银子的赏赐,没多久戈登也黯然离去。

三、剧中以赵二虎的死来代表戈登的离去。

不打不相识,李鸿章与戈登二人后来又成为终生好友,这是后话。

剧中将这一幕表现了中国古代杀降问题的剧情安排进来,也是很有意思,这种自古争论不休、中西文化不同的故事场景。很容易很人格分裂,好友反目,也刚好融入到兄弟相残的主题之中。

军纪故事的穿插加深了利用与被利用

在以前,所谓军纪整肃也往往是用于削除异已的一个手段,也是朝廷整肃大将最好的借口,湘军军纪之差也是众多朝廷人士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刚好又可以反映出湘军当时确有滥杀行为。

在那种粮草困乏又要干大事,又要立名声的艰难环境下,很难说对与错,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与矛盾,电影再一次将这种矛盾加入进来,使得整个电影里充满了对错争议的张力,极为吸引眼球。

在这里,姜午阳绝对是一个亮点,他是中华传统的江湖豪侠之士,极重兄弟情谊,连接兄弟之间的一个纽带。

在当时政治黑暗背景下,他的挺身而出,是久违的传统江湖义气在剧中的一抹亮色。所以当兄弟相残、相互死去之后,姜午阳的心如死灰,在剧中来说,其身死交待也就无关紧要。

但是他也侧面表现了湘军集团极重乡谊、生死与共的特色。

影片中关于湘军崛起的艰难场景、兄弟相救、四处求粮求人,以及朝廷对于八旗绿营军的偏爱、对于湘军的不信任贯穿始终。

都是意指曾国藩早期创建湘军,带领湘军由一万人发展到十三万的主力,从一支团练部队逐渐发展到朝廷最精锐的部队的过程,包括曾国藩遇险,投水,多次徘徊于生死之间的艰难历程等。

所以,《投名状》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实际上是将曾国藩湘军集团所处的恶劣环境、千难万险、最终成就功业为大背景,穿插了这一时期的众多故事与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当时政治、规则、情谊、人性之间的矛盾交织与复杂变化。

此时,三个主人公的实际结局也就不重要了。

7

这体现在几个细节

1,姜午阳也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而且是流着泪杀了庞青云

2,庞青云笑着看兄弟动手

3,姜午阳杀完后大吼一声:“刺庞者,姜午阳是也!

所以一方面确实可以理解为如果失去后者可以保住前者;另一方面,更可以理解为后者重于一切,没有就一无所有。

庞青云在整部影片中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国家,朝廷,兄弟。庞青云像所有我们期待的好官那样把国家放在了首位,朝廷次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好兄弟。而贪官污吏是永远都把兄弟放在首位,国家放在最后的。可是旁青云获得了什么下场呢?

8

一部《投名状》,直接让李连杰获封影帝,还有坊间传闻,李连杰这部电影片酬加分红赚了整整一个亿,可谓名利双收!《投名状》热映的时候,李、刘、金三人兄弟情成为热点,那么三兄弟悲情的结局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三兄弟的经过:故事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一开始,刘德华(二虎)和金城武(姜午阳)就是扮演两个好兄弟,而李连杰(庞青云)此时是落魄的,流浪到刘德华和金城武的阵营中。在一次打劫天平军军粮的过程中,二虎和姜午阳差点全军覆没,将面临惨重失败的时候,庞青云突然杀出,力挽狂澜,成为英雄,后面这三人自然就结为了兄弟,庞青云做了大哥。

而后,庞青云组织二虎和姜午阳为朝廷效力,三人屡立战功,声势滔天,风头一时无两。但这三人却不明白,政治往往的是黑暗的,三人性格迥异,渐渐开始不合。庞青云野心最大,为了自己的前途,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导致二弟二虎被杀。姜午阳认定庞青云就是凶手,去找庞青云报仇,打斗中,庞青云被朝廷枪杀,姜午阳逃走,不知所踪!

至此,三兄弟二死一逃,而朝廷却利用这三兄弟平定了叛乱!

这个结局,可以说明两点:

第一:在功名前途面前,再深的兄弟情其实都不算什么

这点,跟《新三国》里的一段很接近,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关羽、张飞不能用就弃之,让赵云依令行事,跟汉室复兴比起来,我们三兄弟感情不算什么!”

第二:飞鸟尽,良弓藏

朝廷政治是残酷的,需要你的时候能把你捧上天,不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把你钉死,庞青云就是这个结局!这点,跟刘邦朱元璋处理功臣的方式倒是很像!

大家好,我是七夜说历史,感谢阅读,记得点赞+关注哈!

9

《投名状》是一部严重被低估的作品,它获奖不计其数,而且帮助李连杰拿下了分量十足的影帝宝座(内地男演员唯一的一次)。《投名状》是一部无比真实的电影,李连杰的加盟使得这部影片的关注度堪称陈可辛导演生涯未有之高,但李连杰的加盟也未能改变陈可辛一贯的真实文艺风格。抛开电影里真实、写意的武打动作场景,陈可辛还是透过 三兄弟的悲惨命运强调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

在内地上映时宣传方以三名主演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为卖点,将它宣传成了一部商业大片,但其实在内核上《投名状》绝对不是商业片。或许就是片方的过度宣传影响了该片的定位,内地观众期望看到的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大制作,但陈可辛拍出来的却是文艺片。错位的认识导致该片的口碑不佳,也令许多人错过了这部影片。

这部电影拍摄的真实无比,他既不刻意躲避人心丑恶,也不故意强调人性阴暗,陈可辛用无比客观的镜头刻画了三兄弟由聚到离,由求生到齐死的的真实经历。

三兄弟的结合,在强调美的导演镜头下或学会拍的美轮美奂,但在陈可辛的镜头里却是那么的平淡无奇。三个理想主义者,偏偏却屈身于现实脚下。

大哥庞青云,家国天下、平步青云,他才华横溢有胆有谋,他有着宏高的志愿。

二哥刘二虎,老婆与热坑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守护自己的挚爱。

三弟姜午阳除了兄弟与投名状,他似乎什么的都不在乎,为了兄弟可杀任何人。

三人结为异性兄弟,纳了投名状。那一刻,他们都是为了活下去。

于是他们真的活了下来,大哥庞青云带着他们一次次的铤而走险,但又一次又一次的化险为夷。

战火并没有淬炼出坚如磐石的兄弟情义,荣辱与共的念头才是大家聚在一起的真正原因。老三看着越来越好的局势和貌合神离的两位哥哥,第一次对坚信的投名状产生了怀疑,也是第一次杀了自己人,他以为二嫂是唯一的障碍,但没想到投名状才是。

当老三挥剑刺杀大哥的时候,再没有所谓的坚持,有的只是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

生在乱世能苟全性命就是最重要的,但要想活命,实在是难啊!

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天要亡三兄弟,于是他们都没能保住性命!

10

《投名状》:赵二虎

《投名状》里的英雄满天飞,华仔扮演的赵二虎算头一个。赵二虎头脑简单,言谈举止间傻气十足,但他豪气干云、心地善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就连落草为寇也是因为助人为乐所致。

赵二虎一生都在为他的“义气”而活,当他们攻下苏州后他对大哥庞青云所说的那句“人无信就是畜牲”其实就是他一直实践着的人生观。赵二虎不识字,是个直肠子,有丝毫的不满都会毫不犹豫的表露出来。

但赵二虎心肠好,在他心里,兄弟永远是第一位,每次打完仗,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摆饭、端酒祭奠死难的兄弟。而且他始终未曾出卖过任何人,纵使何魁亲自登门相求,纵使心中已然明了兄弟之情不再,纵使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他决不会背叛那一纸投名状。而且,女人和生命都被他人骗走而不自知,这样一个草莽英雄,任谁不会心生几分怜悯?

所以说,从头到尾赵二虎都是一个道德神话的形象,也是最容易博得观众同情的角色。我在电影院里看时,当演绎到赵二虎在雨中身中数箭而亡的那一幕时,周围传来了一片啜泣声。

《投名状》:姜武阳

三弟姜午阳也是英雄,午阳简单,心智上几乎就是二虎的翻版。事实上,在两位大哥面前,午阳就像是个未成年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被两位大哥灌输的,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在两位大哥之间做被动的选择而已,看似有点墙头草,却一直忍受着内心的煎熬,着实一个苦主。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一直在用午阳的画外音来结构全片,当最后午阳杀死大哥庞青云,对天怒吼出自己的名字后,整部影片随即结束。看到这里,相信观众们都会对陈导的良苦用心恍然大悟:用午阳的画外音,正是为了暗示他的善终结局。因为在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影片里,这么一个纯洁的孩子就像是世间希望的火种,一定得留存下去。

《投名状》:庞青云

李出演的大哥庞青云最有争议,一般来说,都认为庞青云是个背兄弃义、勾嫂成奸的反角,但这个人物同样有血有肉,也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江山的。初看时没明白,过后一想,其实庞青云的悲剧在片头第一句午阳的画外音里就已经点出来了:“他说,当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什么叫“死了”?“死了”就是人性的泯灭;为什么泯灭?因为他见惯了太多的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已不再相信任何人。

所以,爬出死人堆的庞青云已经不再对任何人间情感抱有幻想,此后的他,一心只想着飞黄腾达,任何人,都只是他这庞大野心中的一个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庞青云的灵魂,乃是被那个时代扭曲的。

然而出生入死的情谊岂是说泯灭就泯灭得了的?舒城一战,八百精兵扰乱五千敌军,靠的是兄弟同心、齐心协力喊出的那一声“杀”字。“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而在《投名状》的时代,只有庞、赵、姜三兄弟那样的疯子才能生存。

既然都疯了,外人定不会理解,那份兄弟间惺惺相惜的手足之情更不会泯灭。庞青云阴险,可他在暗算赵二虎的那一刻,独自摆酒送别冤魂,言谈间热泪翻滚,进而号啕大哭。

打舒城,庞未曾哭;围苏州,庞未曾哭;攻南京,庞未曾哭;唯独在兄弟撒手人寰时,庞泪如雨下。谁又能说庞人性全无?当然,庞的眼泪也可以解读为是为莲生所流。庞一生阴人无数,坑杀苏州满城降将眼都不带眨,末了还能整出一大堆道理来忽悠你,唯独连莲生的正脸都不敢瞧。庞青云曾经责怪她,“既然跑了,为什么还回来?”其实这质问,正映照出庞内心的无奈。在莲生面前,庞是个束手就擒的俘虏。

三人结局说明了什么?

对于庞清云的死,我觉得和兄弟情义,儿女私情都无关,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历朝历代,都是诸侯,军阀强大了就国土四分五裂,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专政才能天下相对太平。而庞清云的死,是历史的必然。

赵二虎最楞,所以他的信仰最彻底,死都死得那么不明不白,对他来说,就是要过有鱼有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同时获得在兄弟中的安全感,认同感。

姜武阳并非大家所说的孩子,他只是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他是最偏执,也是最懂得变通的一个人。总是在审时度势地采取行动,你很难说,感情上,他和赵二虎还是庞清云更近,他所需要的,是在他心目中认为最合理的东西。赵二虎会为了苏州城的俘虏被杀而完全失去理智,姜武阳就不会,因为,权衡下来,那是为攻下南京所不得不为之的行为,这就是他的变通,他没有死守着对赵二哥的忠诚而违背自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