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你所知道的王阳明,是个怎样一位历史人物?那就发表自己的一点粗识见解吧!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独到之处是很认可。在当今这样经济发展人文进步的社会,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大有人在,现在的专家,科学家不计其数。

王阳明处于那时的封建王朝时代,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功劳业绩。也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对现在的有志之士有着很大的借鉴。

一,出身家庭环境很好,父亲在朝庭做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级官员,那个朝代就带到京城接受高等教育,游云名圣,开拓视野,对后来发展,步入仕途垫定了很大的胸怀大志基础,凭这点,平民佰姓是做不到的,王阳明凭家庭背景得到发展,没有什么值得稀奇,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二,他的才志来说,确实有独特之处,他的中举考途并不顺利,但很执着,很自信,最终成功中举,是有家庭经济基础作后盾,也应该如此。

三,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天下最紧要之事,“科举并非第一紧要事,而是读书要做一个圣贤的人”。得知北部边界战事紧张,就钻研军事方面知识,所以后来平定叛乱,消除匪患很成功。是一个很有远大理想之人。作为朝庭官员之子也应该具备,得到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三,很有正义感,对当时朝庭不作为,敢于上书朝庭整改,而导致流放贵洲龙场山区并差点丢了性命。这一行为就是因为有父亲在朝庭做官才有这个胆量,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什么必要,可以看做出风头而以,但是他的指导思想是很对的。

四,工作认真负责,尽管朝庭小人当道,使他三起三落,但一旦重用就知责任重大,尽心尽责完成,如在赣南任巡抚期间,几十年的匪患势力得到清剿,并设立县治驻地管辖,广东和平县和江西崇义县就是他建立的,一直至今并发展很好。这是我们现今社会有志之士学习的榜样。

五,对教育领域有很大的贡献,他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作高度和深度的概括,并行成自己的思想体糸。有杰出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派一流人物,他的心学成果“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四句教”更是深入人心,对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很大的借鉴作用,这是王阳明一生最大成就,最大贡献!永世留芳在此一举。

综上简议,王阳明一生的作为,在思想方面,政治方面,军事方面,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至于成“家”有点过喻了吧!也只能说是个“思想家”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鸡贼军事家王阳明】

王阳明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历史名人。

百度可以搜到,他是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

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这个可以理解,毕竟艺术是互通的。军事家是什么鬼?

难道哲学家不是那种迂腐的老夫子吗?

看官您要认为王阳明迂腐,那就大错特错啦。这个人外表憨厚老实,但机灵,聪明,有用。

他如何格物致知,娶媳妇当官的事咱今天先不提,单从他得罪刘瑾说起。


一、得罪刘瑾,王阳明小露鸡贼

此时的王阳明初入职场,还是个小官,因为看不惯刘瑾所作所为,上书救人,被打了屁股,还被贬到贵州。

鸡贼的王阳明知道刘大人肯定要追杀他,于是在河边伪装跳河自尽,还留了遗书,做的像模像样。刘大人误以为他死了,终逃过一劫。


二、江西剿匪,诡异兵法初见端倪

后来刘瑾被杀,王阳明升官后去江西剿匪时,世人才有机会见识他的“鸡贼”。

正常人打仗常用的招数是:你进我退,以多打少。王守仁却不一样:不论兵力是对方几倍,都不打硬仗;不论兵力多么的少,都敢去拼一拼。此外,他很懂心理学,常搞声东击西的套路,让敌人“心甘情愿”的往他埋伏圈里钻。

收拾土匪,王阳明只用三招:

1 连坐法

十户一组,每天巡逻,一旦发现哪组有土匪,十户人家一起完蛋,于是土匪被逼的,有家不敢回,过年山里啃草皮。

2 反间计

剿匪之初总是失败,好像土匪提前得到消息。王阳明心知不妙,有奸细。于是他先发假命令,引出奸细,然后搞反间计,将计就计,把他们发展成双面间谍。土匪的行踪尽在掌握,被打的苦不堪言。

3 查案底

土匪受不了,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过要不假投降吧。谁知王阳明是真的狠毒,他怎么对待这些土匪呢?查案底。

有以前招安过又反水的,通通杀掉。终于土匪们被王老师整的服服帖帖,乖巧的像小绵羊,再也不敢假投降了。


三、虚张声势,平宁王乱

宁王叛乱时,王守仁手上根本没有兵,调兵需要时间,万一这期间宁王发动攻势,咋办?

王守仁眼珠一转,用了缓兵之计。他在南昌四处贴小广告,大张旗鼓地说:朝廷十六万军队已到南昌,宁王您就别反抗啦,投降活命的干活,不投降死啦死啦地。

宁王当时害怕极了,按兵不动。等反应过来,王守仁已经集齐人马,最终平定了宁王叛乱。

3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国藩。

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

应该有好多人是从《明朝那些事》知道王阳明的吧,然后再去详细了解他,从而对他产生尊崇与敬畏。

众所周知王阳明在中国早已被尊为了王圣人,尤其是由他所创立的心学更是源远流长,影响和启迪着世界上的一代代人。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别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从小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所谓好学并非用于考取功名利禄,虽然他从小四书五经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却一心想着做圣人,不断探索圣贤之学,所以他的行为从来异于常人,在父亲眼中,王阳明是一个不务正业、整天胡思乱想、叛逆且不可教诲的人。

年少的王阳明在思想上的成熟早已远远超出了同辈甚至长辈,所以遭遇的冷嘲热讽以及挫折也是数不胜数,然而他从不在乎外人的看法,一心想着圣贤之学、为国家建立功绩做大事,由于现实并非他所愿,且十之八九并非遂他愿,思想上长时间的困惑使他年少便钻研佛学、道学,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由于天生体质不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又痴迷于道家的养生术。

可以说早期的王阳明思想尚处于混沌期,直到被贬官龙场悟道,他的心学开始发芽,并且很快在当时偏僻的死生之地贵州开始散叶成荫,由此踏上了他的辉煌征途。

当时明朝匪患四起,且藩王叛乱,王阳明临危受命,利用自己的心学打出了一次次经典的战役,并且灵活周旋于朝野奸佞之间,竭尽全力一次次救民于水火之中;在为朝廷建功立业的同时,王阳明更是不懈探索完善自己的心学并持之以恒地向世间推广着他的心学。

王阳明的功勋并不被当权者承认,但是换来的是万民对他的顶礼膜拜;一批批心学信徒不远万里只为目睹圣人一面;王阳明用他的功绩给心学做了很好的佐证。

其实关于他,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杨廷和不喜欢他,南方离不开他,王阳明并没有进入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力中心,我其实想见见,王阳明这样的圣人,如果真的身处最高权力之间,对于历史的发展,百姓的福祉,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4

圣人王阳明文治武功,勋业卓著。于公元1528年1月9日,即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瞑目而逝,一位圣贤的思想致此而止,最后遗言:“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死后的第四十个年头,1568年,即明隆庆二年,诏赠新建候,谥文成,颁铁券。穆宗帝在券文中赞曰:“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禛说:“王文成公(即王阳明)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 、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在历史上最足珍贵处,在于学术活动上。最实出的是他所创立的,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学过道,学过佛,对佛、道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更精通于儒学。他对儒、佛、道三学都是通达无碍的。现代思想史专家梁漱溟曾赞叹王阳明说:“昔贤有悟于三家(指儒、道、佛,)学术异同,各予以适当位置者独有阳明王子耳。”

王阳明认为佛、道两家之学,都是消极避世之学,而儒家之学是积极用世的。佛家与道家,都自私其身,只能算作小道,只有把儒、佛、道皆为吾所用,才能称之谓大道。

王阳明所主张的,由“吾心”来主宰世界,使人“心”由驯顺被动的地位转向独立的,自我用功的主宰地位。让众人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与人格独立意识,是人意识上的一次大觉醒。




5

有人评价说“上下五千年,圣人两个半”,能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的圣人只有孔子、王阳明,外加半个曾国藩。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别号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传播“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他的学术思想甚至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郭沫若曾经说:王阳明在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主张,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说道王阳明的成圣之路,那也是相当曲折漫长。王阳明在当时绝对算个另类,追求时尚和个性,很有自己的想法,7岁时父亲问他的理想,他就说想当圣人,换来了父亲的一顿毒打,后来又学程朱理学的格物,呆呆的坐在地上格竹子,最后把自己饿晕过去了,历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为了当圣人,他在结婚的当天晚上钻到道观里和老道士聊了一整夜,媳妇家还以为他逃婚了,为了当圣人,他一个人钻到深山老林里学道士修仙,最后觉得没用自己又下了山,为了当圣人他还去寺庙里准备当和尚,后来被大和尚遣返了。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难倒他,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这里的环境虽然恶劣,但却十分的清静,每天没有公务缠身,他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沉到意识的深处,苦思冥想,茶饭不思,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置于死地而后生,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山洞里,不吃不喝,直到悟道为止。一天夜里,黑暗的意识海洋深处像是被一道亮光划破,他顿悟了,他知道了成圣的道路,那就是致良知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6

王阳明本命王守仁,号阳明。

王守仁的心学四诀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句著名的“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著名的唯心派领袖(如果看到唯心就否定的就不必关注心学了)。

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他的提出来的。

此人不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而且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且善始善终,堪称不世出之奇才。

文的方面,他的陆王心学和朱熹的程朱理学并列,影响儒家的两大哲学派别。

武的方面,带兵打仗全胜,著名的宁王叛变就是他平定的,战绩超过徐达,被誉为大明两大军神之一。

对这位仁兄,英雄的称呼似乎已不适用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有一个更适合他的称呼--圣贤。”王阳明,以明朝唯一的圣贤而高山仰止!

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也就是说: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于用兵的,没有超过王明阳的。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对王阳明的推崇不乏其人: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早年的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

台湾现在的阳明山就是蒋介石改名来的。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为杰出的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加上曾国藩(半个)。

也有人说:中国只有两个人可以称为圣人!这两个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

看了这些,你说他有多牛。

他的心学属于哲学范畴,属于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的,先看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科普下,再看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比较容易理解他的一些观点。

致良知,就是做圣贤,是心学的最终目的,心学就是一门教人做圣贤的学问。

7

王阳明,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一位传奇人物,一生功业事迹完美的实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最崇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代学者赞美他是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他上马为将,下马为师,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用内圣开出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读私塾期间,询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人,老师说读书登第,王阳明却说读书做圣人是第一等人,可见其少年便立有大志。


十一岁时,王阳明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得到进入京城求学的机会,也因此王阳明得以阅读大量的儒家经典,读过万卷书之后,王阳明有了下一个行动,行万里路,这一次他远赴边塞,游历了居庸关、紫荆关与倒马关,听闻当地百姓各民族情况,询问备边防御的国策,边览大好河川,胸中建功立业、勒石记功,感叹自己能在以后的人生中有一番作为。

在边塞考察了一个月的王阳明回到家后,写下了削平草寇的策略要向皇帝上书,写好奏章递交给了父亲,希望他能交给当今圣上,不过却迎来了父亲的当头棒喝,说他太狂妄了。


公元1489年,王阳明回到老家,拜会了理学名宿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立志能够参悟程朱理学的真谛,便将格竹作为参悟程朱理学的一段历程,在父亲官府后院的那段竹林里,王阳明找到了寻求天理的载体,静静的看着这片竹林,整整7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期待着恍然大悟,不过王阳明也积劳成疾终于败下阵来,显然王阳明没有通过格竹领悟到天理,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弘治十一年,王阳明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初入官场,王阳明被派到工部学习,当时西北边疆常有战事,朝廷下诏求言,一直有着边塞情节的王阳明终于可以实现了自己少年梦想,于是上《陈言边务疏》,提出八项对策,但自己的奏折却因朝廷官员得过且过毫无回应,王阳明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感到异常苦闷与彷徨。


弘治十五年,王阳明请假回乡养病,来到阳明洞天,在这里打坐勤修,每日静坐冥想,思索着自己过去种种,在离开阳明洞前,决定回归孔孟,打破程朱理学,走一条自己的道路。


公元1505年,王阳明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开始在北京正式招收门徒,遇到了理学家湛若水,找到了思想上的知音,相互切磋,期许在主流思想之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明武宗继位后,太监刘瑾等人日益得宠,专权擅政,打击正直的大臣,此刻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内心开始矛盾,如果选择仗义执言那就仕途不保,甚至引来牢狱之祸,如果明哲保身,那就官位可保,王阳明陷入了知与行的矛盾中,一番思索之后,王阳明决定挺身而出,冒死进言,被投入牢狱,重打四十大板,贬到了贵州龙场驿。


王阳明来到贵州龙场驿,没有被哪里恶劣环境所打败,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状态,在这里苦思冥想,逐渐体验到内心平静,突然一天晚上王阳明找到格物求理的问题,即是心就是理。


自此之后,王阳明创立心学学说,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但王阳明没有在龙场停留太长时间,在一年内连升三级,正德十一年,赣南时常是盗寇频发,45岁的王阳明经举荐,出任江西巡抚,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王阳明平定了盗寇,正德十四年,江西爆发了宁王叛乱,王阳明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仅仅用了36天平定了这场叛乱,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平定宁王叛乱后,王阳明对善与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提出致良知学说,也因平定宁王叛乱之功,王阳明获封新建伯。之后,王阳明创建阳明书院,开始讲学,达到一生思想的巅峰状态,王阳明的心学开始流传于后世,影响整个世界。


王阳明在人生的最后实践了自己的心学思想,留下了这样至理名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

关于王阳明,这样说吧:

台湾有个阳明山,开始叫草坡,蒋介石从大陆去台湾后,游玩草坡之后,觉得名字不好听,有落草为寇之嫌,所以改为阳明山。之所以叫阳明山,蒋介石的心目中最崇拜的两个伟人,一个人近代的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

革命之父,孙中山曾经说,中日两国之间只差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在明朝那些事那本书中被当年明月称为明朝一哥。何为一哥那当然是当家花旦,扛把子的地位。

中国五千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里,只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王阳明,另半个就是曾国藩。

中国几千年里,文人用兵打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三甲中毛泽东、王阳明、曹操。

这就是王阳明,他的心学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除朱熹理气之学外,独树一帜的开山大师,学习心学大有成就的明朝有徐介,张居正。清朝有曾国藩。近代有蒋介石。毛泽东,毛主席的心之力基本就是心学的自我感悟。

在国外,尤其日本,受心学影响的明治开国元勋伊藤博文、西乡隆盛直接提倡民权、民主、废藩置县,为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这在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确实是值得一书并须进一步加以研究的一章。

在日本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他打败过北洋舰队、击败过俄国海军,创造过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在世界上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他就是被称为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1905年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波罗的舰队回国,日本天皇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9

生活实践中感知人性;逆思维解析人生百态

10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1]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少年时期阳明就显现出不同寻常,如塾师提出读书登第是第一等事,他却不以为然,而立志要做个圣贤。不久却因尝试宋儒格物之法,格竹七日病倒,感叹做不得圣贤。此后他流连骑射、文章、佛老,甚至新婚之夜与一老道彻夜交谈。王阳明格竹,后来,他因触怒当权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途中还几次遭人追杀。面对荒蛮险恶的环境,他自制石棺告诫自己超脱荣辱(神雕情节或出于此),最终因此悟道。而他晚年平乱除匪,更是每每临时带着老弱病残之兵,却都能够化险为夷。立德立功立言,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而他的心学更是用生命加以演绎的结果。正如钱穆先生所指出,他既沉溺,又洒脱,既有热烈的追求,又有强固的抵抗。而有些人现在提起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致良知,往往草率看过,以为不过寻常话,甚至当做道德八股。

可在他,却是百死千难里来。如他的学生请教他屡次军事胜利有何秘诀,他说常人智商相去不多,他只是能不动心而已,而他之所以能不动心,就在于对良知的存养。因此当平叛宁王后遭猜忌,他却不挂于心,只道“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狂者胸次是王阳明屡次提到的一个境界,而在宋朝理学那里,更多提及的是圣人气象。他的心学也正是对理学的一次内部突破。理学从天地生生之道出发,指出了万物无不有理,仁义礼智是天赋本性,之所以有善有恶,是因为被不同的气质之性所遮蔽,因此要存天理、去人欲;而王阳明则从心与理的这个缺口入手,从内心体认出发,提出心即理也,良知不需外求,本就在各人心中。

而这种“成为你本来的自己”,或是说“收拾吾心,自作主宰”的主张,无疑具有强大的道德号召力。潜台词就是,你不是坏人,对不起你做不到,盗贼也知道不该做贼,唤他做贼他还忸怩。王阳明有个振奋人心的譬喻,即以黄金比人,凡人虽无圣人斤两,成色上却能够与之无异。

因此从心上功夫来说,就是要时时“良心发现”,做到存心养性。然而与佛老不同之处在于,王阳明强调举起而非放下,不是归于心灵的静寂,而是事上去练,是知行合一。在这里他反复申明立言宗旨,即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世风日下,遍地利禄之徒,处处蝇营狗苟,人们知而不行。

因此知行合一首先是为了“吃紧救弊”,其次也不乏真理性的一面,心上功夫和事上功夫是一体的、统一的,用孟子批判揠苗助长的宋人的话说,就是“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追随良知本体去行,光明磊落无愧于心,事了拂尘去,但求自然而然,多了点沾沾自喜或是后悔不满都不对。

这样久而久之,你就能够感受到浩然正气毫无亏欠,于是“无入而不自得”。对这种神秘体验/精神境界的重视,也是阳明不同于程朱的一大特点。《论语》中曾点在少有的出场中,抒发了个人志向:和众人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由此得到了孔子“吾与点也”的赞叹。而朱熹最不喜他人提曾点气象,恐怕他人不经修习,就要凭空去找个高邈境界。

曾点气象

而阳明有诗云,“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着重突出敬畏之外的洒落情怀,这种生命体验是入世的儒学所不缺少的,从前往往为“唯心主义”等概念所屏蔽。其实,唯物主义只是提供一个第一性的基本立场,而心灵价值的追求,则需每个人自得于心。

心外无物不是离开心则物不在,而是物离开心对于“我”无意义,正如马克思说“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阳明心学强调不离事,但是也不滞于事,通过内在的道德直觉、现实的道德实践,下学而上达地触及良知本体,感受云开月明、镜无纤尘的精神境界,它是立根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

既包括“仁者以天地为一体”的大吾之境,也包括“情顺万物而无情”的无滞之情,陈来先生指出,在儒家注重道德价值的有之境基础上,吸收佛道无的境界,是阳明心学的一大贡献。有无之间不是躲进小楼自我安慰,而是勇往直前狂者胸次,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切身感受王阳明死前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一境界的背后是大乐、是活泼泼、是廓然大公,如他解释逝者如斯,良知过处如川水一般活泼泼地,如他讲当哭则哭,虽哭此心仍是乐,只要本于大公之心,喜怒哀乐未尝不可,如此才是静亦定,动亦定。

正因如此,阳明讲学无丝毫学究气,亦不排斥佛老的手段。倒是他的弟子有时不免端着架子,某次阳明为此生气,“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