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花费了巨额资金。而作为战胜国,虽然获得了一部分原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但这些国家就是现在也还是很穷的,非但不能给英国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持,加重了负担。

那时的英国是相当的牛气,土地面积扩张了3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人口更是高达4.5亿。也就是说,在当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国的子民,达到了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但实际情况是“摊子铺得越大,实力被摊薄得越多”。因为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办事机构和外派驻军,这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撑。随着“入不敷出”的财政,越来越力不从心,而糟糕的是,这些殖民地趁其衰落,纷纷争取独立。

爱尔兰就是其中的典型。其频繁不断的独立运动,早已让英国为之头疼,一战后的国力削弱,英国已无力进行镇压。无奈之下,让其南部的26个邦独立,只留下了北部较为发达的6个郡。这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由来。

爱尔兰自由邦的成立,是大英帝国衰弱的标志,也是其分裂的开始。随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提出自治的要求,二战前,英国放弃了对这些国家的殖民,成为相对独立的英联邦国家。然而,这些并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的危机是,印度也要求独立。加拿大等国的自治并不影响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反而还使英国减少了防务负担,可谓是“俩好搁一好”。但印度不同,英国是靠赤裸裸的掠夺,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财。印度一旦独立,英国就真剩下空架子了。

一战时,印度派了120万人部队参加了战争,就是为了英国战后答应其独立。可最后,英国还是食言了,愤怒的印度人独立运动更加高涨。从某种角度说,英国自己的事情还未“处理干净”,哪里还有“闲心”警惕德国的崛起。

于是,绥靖主义成了英国的主流民意。

作为历史人物的张伯伦等人,能成为国家的首相,自然有着过人的精明和智慧。在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采取的妥协和绥靖,就当时而言,应该是正确的。这不仅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更要顺应主流民意,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吗?

一是,德国的“动作”是合情合理的。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的自由;作为一个大国,对不平等条约也有抗争的权利,相对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德国吞并奥地利、苏台德,也是实现民族统一。

也就是说,在武装入侵捷克前,德国的“动作”似乎都有合理的解释。而作为同在一个地区的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一个主权国家,始终采取监视和敌对行动,否则将是更大的威胁。只是,张伯伦等人没有料到,德国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二是,绥靖是唯一的方法。一战后的英国可谓是“内外交困”,国力始终没有得到完全恢复,无力再应对下一场战争。在张伯伦的主导理念中,“维护欧洲和平,而不是要赢得一场战争”。说白了,不绥靖和妥协,就意味着战争爆发。

更重要的是,主流民意影响着国家的战略。一战中,英国共有890万人被征召入伍,几乎占尽了全国的青壮年,动摇了英国社会对战争的看法,尤其是伤亡200多万人,致使几十万妇女成了寡妇,几十万适龄女青年找不到丈夫。

一战的恐怖,让英国上下痛恨战争,对和平有着疯狂的渴望。也就是说,只要不打仗,无论如何都可以,甚至不顾及盟友的感受。尤其是作为民主制国家,顺应民意就意味着支持率高,如果张伯伦不绥靖,可以换一个愿意绥靖的首相。

当然,绥靖并没有挡住德国的野心,在不得不面对战争的时候,民意又一边倒的指责张伯伦,将其作为挑起战争的“替罪羊”,并推举丘吉尔担任战时首相;二战后,丘吉尔大搞冷战被弹劾,都是民意所致,也是民主制国家的无奈。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绥靖,而是整个国家绥靖。作为“事后诸葛亮”似的去评论一段历史,也许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更需要的是对当时的客观状况,以及风土民情等因素综合考量,既然事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就当时的状况,英国民众会支持和换上丘吉尔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佳贡献者
2

一战后德国崛起,而作为曾经一战战胜国的英国,却坐视德国的强大,一味妥协,最终却引火烧身。虽然现在看来英国采取的绥靖政策确实不太理想,但是在当时的英国来说,确实有着很多不得已的地方。

第一、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是欧洲国家,但是作为欧洲大陆的离岛国,对于欧洲的态度却总是和其他欧洲国家有所不同。英国一直奉行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这几乎是其秉持了数百年的理念,迄今依旧影响着英国的对待欧洲诸国的方略。因为对于英国而言,大陆均势,那么才能相互牵制,而不会有精力对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产生觊觎之心。但是如果大陆一旦被统一,如当年拿破仑治下的法国一般,那么必然会对英国造成极大的威胁。

一战之后,奥匈帝国被肢解,已经无力问鼎大国的地位。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严格制约,不仅割地,还要赔款,实力上大为削弱。这就导致在欧洲大陆法国一家独大。这个英国秉持的理念有了冲突,所以,当德国赖账不进行赔款的时候,英国态度暧昧,不置可否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第二、殖民地蠢蠢欲动

一战胜利之后,英国得到了德国很多殖民地。英国的领土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了惊人的33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疆域。比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建立的蒙古帝国还要大上一千多平方公里。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成就。然而,这份礼物却并不能让英国欢欣鼓舞。一战过后,世界各地的独立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这令刚刚在一战中消耗了大量精力的英国倍感焦头烂额。大英军队简直成了救火队员,然而殖民地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扑灭。精疲力尽之下,让本来元气大伤的英国更是雪上加霜。

第三、一战的损失极为惨重

经济上的惨重损失这里不再细说,一战之后,英国从一个财政盈余的国家变成了欠下高额债务的国家。而按照当时英国的经济状况,想要如数还清这些美国贷款,几乎要用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除此之外,一战中,英国共有890万人被征召入伍,几乎占尽了全国的青壮年,动摇了英国社会对战争的看法,尤其是伤亡200多万人,致使几十万妇女成了寡妇,几十万适龄女青年找不到丈夫。人数上的巨大伤亡,令英国无论上下对战争都极为厌恶。而如果英国不愿意坐视德国的壮大,那么面对民族主义盛行的德国,战争几乎是唯一的选项,这是已经极度厌倦战争的英国所不能接受的。

第四、祸水东引,利用德国消灭崛起的苏联

虽然著名的铁幕演说是在二战结束后进行的,并因此拉开冷战序幕。然而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精神上采用共产主义,经济上采用社会主义的苏联有着天然的敌视。而如果能假人于手将初生的苏维埃政权消灭,那么绝对是最佳的结果。利用反共反犹太主义作为宣传口号的德国纳粹无疑被英国当作最好的选手。即使在二战发生之后,英国人这种天真的想法依旧存在。直到德国人的炸弹从伦敦的上空落下,英国人才如梦方醒,匆忙抵抗。

从整个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过程中,英国对于德国的崛起一直采取着坐视的态度。它不愿法国一家独大,所以需要德国对法国进行牵制。同样也不想德国被玩弄民族主义的纳粹操控,但却发现除了战争一途之外没有其他选项。后来想利用纳粹之手消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结果却被希特勒摆了一道。可以说,英国在这整段时期,其实一直在做着错误的选择。他们认为事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结果却并没遂心愿。

3

第一、一战之后,奥匈帝国被肢解,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严格制约,不仅割地,还要赔款,实力上大为削弱。这就导致在欧洲大陆法国一家独大。这个与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有了冲突,所以,当德国赖账不进行赔款的时候,英国态度暧昧。

第二、一战后,英国得到了德国很多殖民地。英国的领土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了惊人的33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疆域。一战过后,世界各地的独立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这令刚刚在一战中消耗了大量精力的英国倍感焦头烂额。

第三、一战中,英国共有890万人被征召入伍,动摇了英国社会对战争的看法,尤其是伤亡200多万人,致使几十万妇女成了寡妇,几十万适龄女青年找不到丈夫。人数上的巨大伤亡,令英国无论上下对战争都极为厌恶。而如果英国不愿意坐视德国的壮大,那么面对民族主义盛行的德国,战争几乎是唯一的选项,这是已经极度厌倦战争的英国所不能接受的。

第四、祸水东引,利用德国消灭崛起的苏联。

第五,战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每年在海外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43%,一战过后,英国流失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成为净债务国。这就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霸主。

六,一战后,虽然大英帝国面积扩大了,但是相对实力却下降了,张伯伦对此心知肚明,通过对德妥协与绥靖,来维持大英帝国摇摇欲坠的统治。丘古尔不绥靖,打赢了战争,却输掉了大英帝国。

4

谢邀,我是历史达人“呆到天然萌”

一战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每年在海外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43%,一战过后,英国流失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成为净债务国。这就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

而且,欧洲尤其是英国,贵族拥有几百年之久的传承,骨子里的贵族精神支配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必须冲锋在前。“骑士精神”让这些贵族光荣地死去可能要比羞耻地生存更为值得。所以,据战后统计英国总参战兵力达600万人,死亡率为12.5%,而当时入伍的英国贵族字底伤亡率高达45%,直接的影响就是提升了普通民众的上升阶梯,议会中由底层进阶的精英越来越多,这个情况从一战后的首相劳合·乔治(1916年-1922年)开始,到尼维尔·张伯伦上台后(1937年5月任首相)达到顶峰。

这些从底层爬到精英阶层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我千辛万苦得来的位置,一定要保住。怎么保?就是替更底层的人说话。当时的英国经济刚刚有点复苏,但从1937年9月开始,美国开始了新的经济危机,由于危机是在特种萧条的条件下发生的,虽然持继时间不长,但来势很猛,对美、英、法等国的工业打击相当沉重。从而失业人数再次剧烈上升,劳动者生活又一次受到沉重打击。资本主版义世界的失业人数1938年达到了顶峰的1800万人。农业危机再度尖锐化,对外贸易又发生萎缩。底层的百姓正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着,新晋的议员对首相张伯伦非常不满。甚至动议过弹劾。此时的张伯伦面对民众和议会的怒火与质疑已是捉襟见肘。

再反观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对内积极挽救经济 ,并且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彻底贯彻了“想要富先修路”的政策,并且成功举办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曾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这使得纳粹获得了民意。在民意强烈的对比之下,张伯伦为了保住首相的位置,对外公开讲话中已经产生怯战了,再者捷克斯洛伐克对英国来讲,是小国弱国,牺牲小国不仅可以保全自己的首相,同时也能和德国继续做生意,于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就这样签署了。同时英国的妥协和绥靖也达到了顶峰!

我是历史达人"呆到天然萌",欢迎各路大神前来评论。

5

结合当时英国自身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英国似乎只能采取妥协和绥靖政策

在战后,英国一直奉行,均势外交政策,当时的法国恶意打压战败国德国,这不仅引起了英国,也引起了美国的警惕,所以双方在对德问题上采取缓和态度,防止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崛起,法国虽然有幸成为霸权国家,但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之下,法国受到严重的战争伤害,他之所以恶意打压德国,一方面是因为他根本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主导对德问题,加强自己的国际地位,当时法国虽然有心称霸欧洲,但却是无力,但英国和美国绝不会对此需要手旁观。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英国民众对于战争及其厌恶英国在成为日不落帝国以后,经历了太多战争,各种税收加于一身,使得他们十分反感任何战争,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好不容易世界获得和平,他们绝不允许英国再卷入世界上的一场战争当中,这种民众的影响力在英国社会举足轻重,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政客和政治家,敢于违背民众的这种意愿,即便他们知道战争可能已经迫在眉睫

与此相同的是,政客和政治家们为了自己的选票,以及他们知道英国在当时的国力究竟已经衰落到了何种程度,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发动战争,如果能够通过外交协调,那么他们宁愿妥协,通过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保障自己



在殖民地方面,一次世界大战燃起了殖民地的独立火焰,英国作为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其遭受的殖民地压力也不可小觑,为了保证自己在殖民地的统治,他们也希望世界上的一些纷争远离自己,不希望自己,更不希望自己的殖民地卷入世界的任何大国争端当中,同时也很重要的是,英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整个大英帝国的运转,英国也十分吃力,甚至被迫对殖民地让步,允许殖民地资质,这样一个,世界帝国在经历这一场战争以后,大伤元气,甚至都要以自己的殖民地进行妥协



德国重新崛起希特勒揭开自己的獠牙以后,英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对其妥协,而且在英国,社会和政治的主流都不认为德国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会卷入这一场世界大战,他们只是希望德国通过疆界的索取安分一些,或者成为他们对抗苏联的一个棋子,却不知道,自己也在棋盘中

6

嗯,是英国人的无奈。

一战中,美国释放出巨大能量,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各国的债主,可以说一战把英法德俄都打残了。

最重要的是,英国已是是勉强维持世界霸主地位。这可以从海军控制条约看出来,美国正式获得与英国平起平坐的权力。所以英国拼命拉拢法国,将美国排挤出国际联盟,在亚洲则以英日法同盟排挤美国,导致美国暂时重回孤立主义。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

对于欧洲,英国力图使大陆平衡,拉拢法国波兰平衡德国,隔绝苏联西进。同时,英国也知道,孱弱的波兰,根本无法完成左抗德国右档苏联的任务,只能默许德国秘密恢复一些军事能力。

莱茵河非军事区是英法心理安全区,可希特勒1935年赌博国运,派遣军队进入,英法都表示默认了:

因为,英国发现,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实力阻止德国的崛起——英国既没有钱,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只能寄托希望,让德国获得足够利益后去攻击苏联。

英国的算盘很好,不管苏德战争谁获得了胜利,英法都可以趁机歼灭胜利者,从而恢复统治地位。

最后的遮羞布——慕尼黑会议:

英法威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之后英法可保障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安全。如果拒绝,德国进攻捷克,英法不会为盟友捷克作战。如果捷克接受苏联援助,则德国对苏捷联盟作战就是反布尔什维克性质,英法会全力支持德国。

可惜一切都是笑柄。1938年9月30日才签署了《慕尼黑协议》,不到半年,1939年3月德国就出兵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完全无动于衷。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7

一战结束后,面对德国崛起英国也没办法,因为英国当时挺尴尬的,有手忙脚乱的感觉。

其实,到20世纪初,英国虽然有世界霸主之名,但已经逐渐失去了世界霸主之实。

随着德国和美国的崛起,借助第2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两个国家在第1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工业产值上都已经超过了英国。



当时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到了世界的14.8%,美国的工业产值占到了世界的32%,而英国只占到了世界份额的13.6%。

人口英国也不如德国和美国,一战爆发之前,美国的人口已经高达9700多万,德国的人口是6700万,英国的人口只有4500多万,不到美国的一半儿,大约相当于德国的2/3。

那个时候,如果美国、德国两个国家和英国来一场世界霸主的争夺战,英国依靠自己积累的存量,早期确实能够对德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形成优势,但考虑到他还要控制在全球的殖民地,真正能够用来和德国美国竞争的力量并不多。



无论碰上这两个国家哪一个,英国在当时都会面临17世纪西班牙帝国面对英国时候的窘境,那就是如果不能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击败他们,就会处处被动。

而随着德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逐渐将他的战争潜能激发出来,几乎可以肯定英国会被从霸主上位置上给推下来。

不过,第1次世界大战好就好在美国还在玩光荣孤立,并且和英国同文同种,既不会坏了英国的好事儿,又有可能成为他的盟友。

德国虽然挺猛,不过周边的环境并不好,外交上也是一塌糊涂,就像个愣头青一样到处怼人,让英国可以联合法国和沙俄两个欧陆强国围攻德国,再加上美国的帮助终于把德国给摁下去了。

可是,到了一战结束德国再次崛起的时候,英国人面对的世界局势就更不利于他了。

首先,在当时他最大的殖民地印度正在闹独立。



虽然印度是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抗战,不会在这里牵扯英国太多的军队,可不要忘了,印度只不合作就已经让英国够头痛的了。

毕竟,一个不合作的印度,让英国无法利用这里的各种资源去和德国人博弈。

其次,这次能威胁英国的国家更多了!

虽然当时英国和法国、波兰等国家形成了对德国的包围圈,德国只要不老实,还能像一战的时候那样围殴他。

可是,波兰的背后崛起了一个让英国人既恐惧又仇视的苏联。和一战的时候与英国并肩作战的沙俄不一样,苏联成立之初就和西欧各国有着非常大的矛盾。

有矛盾倒是小事,关键苏联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的时候却一枝独秀,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二战爆发之前,苏联的工业占世界的比重已经高达10%,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超过了英国。

一战之前,有两个国家超过英国的工业份额,但好在有一个可以拉拢过来,但二战之前不一样了,不仅有三个国家工业份额超过他,关键是这三个国家都有可能威胁到他的霸主地位。

德国、苏联自不必说,美国也已经丢弃了一战时期光荣孤立的政策,准备积极介入到世界的争霸中来。

所以,如果爆发战争,无论胜负,英国的霸主地位都有可能不保。

这么一来,英国就只好使用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的目的是让苏联和德国之间鹬蚌相争,然后英国渔翁得利。

苏联德国两败俱伤之后,英国再利用法国就可以控制欧洲大陆,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可没想到,英国人的绥靖政策玩脱了!

8

打不过呗

9

二战中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大英帝国,这都是英国在一战后对德国的无比的妥协和绥靖,让德国崛起发动了二战,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英国为什么这样做的,因为它只能那么做了!

英国一战后内外交困,自身实力衰落,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和实力去阻止德国崛起了,自己都搞不定,哪有精力管其他的事啊!一战后,英国虽然还是大英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可领土大了,麻烦也大,一战后,英国的殖民地纷纷闹独立,为了维护殖民地的统治,英国只能不断的充当救火队的角色,不断派出军队镇压,本来一战后英国军人就伤亡200万人以上,殖民地又需要英军镇压,哪有多余的军队管德国的事啊!殖民地闹独立,拖垮了英国的财政和精力,毕竟镇压是需要金钱和精力的,当时英国还是世界金融中心呢,结果这一折腾,成了债务国,黄金大量外流,欠了美国一屁股债,自己都穷了,哪有精力管德国啊!被称为女王王冠上的明珠的印度闹独立更是让英国难受,印度一战派出上百万人参战,条件就是英国答应独立,结果英国反悔了,印度就闹独立了,要知道印度可是英国的最大的原材料输送地啊,印度乱了,英国更穷了,英国也就没我实力去管德国了,自己都焦头烂额,你想管也管不了!

英国对欧洲几百年的政策就是大陆均势,不让欧洲统一,出现强大的国家,哪个强就打压哪个,哪个弱了就扶持哪个!因为欧洲如果崛起,英国就完蛋了,所以必须保持欧洲分裂的态势对英国才有利!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英国马上联合其他国家对拿破仑的剿灭,一战后,德国弱了,法国成了最强的国家,所以英国就扶持德国,而德国也想打破凡尔赛约束,所以英国对德国扩张采取的就是妥协和纵容的态度,无非就是用德国牵制法国嘛!结果也玩脱了,希特勒崛起横扫欧洲,英国又联合法国美国打击德国了,英国就是不断变换角色,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它是欧洲离岛国家,只能这样做,强大的欧洲是没有英国什么事的,英国会失去话语权!

10

离岸平衡手的定位一直是英国外交的原则。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也曾有着管控欧洲大陆,扩大在大陆影响的想法,但是扼制英吉利海峡的高卢雄鸡-法国是不会同意的,英法百年战争使得英国认识到了外交战略的失误,在追求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选择中,其选择了前者,但是却通过自身海军的实力,构架起了海洋霸权,并在大陆实行均衡政策,即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拿着大棒,站在欧洲边缘冷眼旁观,大陆上哪个国家过于冒头,就一棒子打下,如打地鼠游戏一般。

德国铁道跑

当然,英国是为了实现欧洲大陆的均势,使其势均力敌,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来制衡。

二战中的纳粹在法国街头

一战对德国的惩罚是及其严重的,以至于当时的英法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仇恨种子生长的声音。德国的摔倒使得欧洲大陆形成了法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海军英国第一,陆军法国第一的认识已经形成,这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再则,德国的崛起是对条约一点点的试探性的蚕食,帝国主义们各怀鬼胎,以至于德国的再次崛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