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宋建国之初,北方除北魏外,还有北凉、西凉、西秦、夏、北燕五国;此外,阴山以北,还有强大的柔然部落。其中夏和柔然都是魏的劲敌。刘宋虽只有半壁江山,对外却可专注,形势比较有利。其时,宋在河南还占有洛阳、虎牢、滑台、碻礅(今山东茌平西南)四个重镇,往东包括今山东省的大部分,济南、酒博、青州等城市都在宋的境内,建康离北方边境较远,所以比起东晋初年,它的局势要安稳得多。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死后,魏明元帝(拓跋嗣)便命奚斤等攻陷滑台,进逼虎牢;另遣叔孙建等从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渡河,攻陷泰山(治今山东泰安东)、高平(治今巨野南)、金乡(治今山东嘉祥南)等郡,东进青州境内,东阳(今青州东)危急。


景平元年(423年)正月,魏于栗磾攻陷洛阳金墉城;叔孙建陷临淄。在魏军的攻勢下,宋只有东阳、虎牢两地的抵抗比较有效。在东阳,青州刺史丝夔动员居民尽量迁人东阳城,又使不进城的依山据险,实行坚壁清野。魏军攻城不下,又筹不到粮食,困难很大。


但是叔孙建车有三万之众,城中却只有一千五百人,又四重壕沟,已被魏军填没了三重,城墙也被冲年撞毁了多处,形勢很是危急。虎牢方面,毛德祖也领兵死守,他在城内掘地挖地道,直达魏军背后,用四百名敢死队掩袭魏军后方,焚毁攻城车具。然而,魏军毕竟勢大,尽管一时溃乱,很快又重新集合,攻打得更急。


宋檀道济从彭城(今江苏徐州)率军北上。他一支人马无法兼顾司、青二州(指虎牢方面和东阳方面),两准之下,遂因青州路近,东阳兵弱,便决定先救东阳。四月初,檀道济军进至临朐(今属山东),已距东阳不远。

其时,叔孙建因军中疾疫流行,病号占了半数以上,便主动烧营撤走。檀道济到了东阳,因粮食接济不上,不能追击。竺也因东阳城垣损坏得太厉害,就移屯至不其城(今山东青岛)。虎牢却没有得救。闰四月下旬,它在苦战两百天后终于陷落,守将毛德祖被俘。但魏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了十之二三的兵力。


战争结束后,南朝宋丧失了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项城(今河南沈丘南)以北的土地。然须提及的是:在虎牢失守的前夕,湖陆的檀道济军、项城的刘粹军、高桥(今地不详)的沈叔狸军都不敢救援,可见此时刘宋的力量,与刘裕北伐时相比,已经差得多。


这年十一月,魏明元帝死,太子拓跋焘(字佛狸)嗣位,是为世祖太武帝。太武帝初年(即宋元嘉初年),魏与夏、与柔然的战争连绵不断,宋文帝利用这时机,于元嘉六年(魏神癌二年,429年)向魏要求归还河南各地,声称否则要用武力夺取。太武帝听了,付之一笑而已。


元嘉七年,宋文帝果然命到彦之率军北伐。四月,到彦之率五万之众,走水路由淮河人泗水,至七月オ到须昌(今山东东平东),然后溯黄河西进。魏因碎礅、滑台、虎牢、金墉四镇兵少,主动撤出。到彦之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易收复四镇,又进屯灵昌津(在今河南延津县北)的南岸,使先头部队西进直抵潼关。宋军将土皆大欢喜,只有曾从檀道济作战的旧将王仲德不以为然,他料定魏军有计,一定是在等待冬季河上冰冻时反攻。

魏崔浩更看穿到彦之的弱点;把几万人排成东西二千里的一字长蛇阵,每一处只有几千人,力量非常薄弱。到彦之沿河布防后,就带着王仲德回东平须昌的大本营去了。到了冬天,十月,魏军渡河反攻,攻下洛阳、虎牢。


十ー月,宋文帝命檀道济率兵伐魏。但是到彦之失了洛阳、虎牢,先已胆怯,引军从水路撤退,到了历城(今山东济南),便烧掉船只,丢掉铠甲,徒步退往彭城。魏兵追到历城。济南太守萧承之只有几百个兵,他命部下大开城门,做出毫无戒备的样子。


魏军大队人马到了城下,见了这等模样,估计必有伏兵,不敢进城而去。这是真正的空城计。后来讲三国故事的人,说不定就是从这件实事得到启发,再拿去装在诸葛孔明身上的。宋车这次冬季失败,损失惨重,府武库为之一空。


檀道济略为挽回了一点颓势。元嘉八年(431年)正、二月间,他北上救滑台,进至历城,二十多天中,打了三十多仗,重创敌军。魏叔孙建用骑兵小部队袭击他的运输线,焚烧草谷。檀部缺粮,不能前进,滑台终于失守,守将朱翛之被俘。

檀道济粮尽退兵,部下有人叛逃,把虚实告诉魏军,魏再发兵追击,宋军恐惧,随时可能溃散。檀道济在夜间宿营时,唱筹量沙(筹是记数字和计算的工具),把剩下来的一点米铺在沙上,装出存粮极多的模样。魏军探知,以为降兵骗人,把他杀了。道济又故作镇静,命军土披甲,自己只穿便服,坐了轿子,慢乔吞地行走。


魏军见了,以为是诱敌之计,不敢再追,檀道济方得全军而归。宋军北伐至此完全失败。这次,魏同时还在与夏交战,仍绰有余力。宋的实力比魏弱得多,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以后宋魏之间平静无事了多年。到了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49年),其时已在魏统一北方之后的好几年,


宋文帝却又想要北取中原。古人说得好,“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也者”,于是,自有那些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群臣纷纷献计,其中最起劲的是王玄漠。王玄谟字彦德,出身著名大族太原祁县王氏。他倒并不是少不更事之流,当时年龄已在六十以上,可就是喜欢空谈兵事。


他喜欢谈,宋文帝喜欢听,听得人神时还对左右说:“听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汉霍去病大破匈奴军,封狼居胥山而还)。”御史中丞袁淑会拍马屁,便说:“陛下席卷赵魏之后,定要封禅泰山,臣逢千秋难得的机会,愿意写上一篇《封禅书》。”文帝听了大为高兴,似乎中原已经回到了宋朝的版图。


魏太武帝倒是给过宋文帝醒悟机会的。元嘉二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十ー年,450年),从二月到四月,魏以十万之众,对南方发动了一次规模不大的战争。魏军围攻悬瓠(今河南汝南)四十二天,守将陈宪兵不满千,杀伤敌军在一万人以上,城池始终没有陷落。然而此外好几个地方的守臣都弃城逃走。宋人多有畏魏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宋文帝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一心一意要大举北伐。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支持文帝最积极。富有军事经验的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反对得最坚決。他说步兵难以抵敌骑兵,引檀道济无功、到彦之失利的先例为证。文帝却认为两将失利,各有原因,檀道济是不肯尽力,到彦之是中途患病。


今年夏季水大,河道畅通,便于用兵。沈庆之再三强调不可,文帝即命徐、江二臣和他辯论。庆之说:“治国譬如治家,种田该河家奴,织布该问婢女。现在陛下要出兵打仗,却和白面书生商议,如何办得好事情!”徐湛之是刘裕的外孙,是个生活奢华的文士,饮食服佈都极讲究,在建康很有名气。江湛家贫,生活俭约,为人公正,长于文辞。两人情况不同,然而都是文土,对军事窍不通,所以沈庆之说他们是自面书生。文帝不认真思考沈庆之说得是否有道理,见老将军(沈庆之时年六十五岁)讲得气咻咻的样子,倒哈哈大笑,不想再同他争辩。

七月,宋文帝下诏大举北伐。王玄谟率沈庆之、申坦等水军人黄河,受青冀二州刺史萧斌指挥。这一路是主力,也是最东面的一路。行军路线就是元嘉七年到彦之走的路。当年因水浅,通航困难,一天只能走十里路。二十七年水量充足,航行不会发生困难,进入黄河,可以直取碻礅。


雍州刺史随王刘诞(文帝子)指挥西面的一路,使柳元景等从襄阳北上,取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西两路之间,大体上相当于今江苏省徐州以西到河南省中部京汉线两侧地区,另有几支向北进攻的军队。


这次北伐需要庞大的人力、财力,人民负担很重。北伐开头似乎很顺利。魏碻礅、乐安(今山东博兴东北)守将都弃城而走。萧斌留沈庆之守碻磁,使王玄谟进兵围滑台。这支军队兵力充足,器械精良,但王玄谟是个庸オ,误了大事。


滑台城中,茅屋极多。部将建议用火箭,他怕烧了房屋,攻城后缴获不到多少东西,不肯使用。城中发觉了自已的弱点后,就自行拆掉了茅屋。中原人民见宋军来到,自行纠合,带了武器来投军,每天都有上千人。王玄漠不用义兵的首领,把义兵队伍拆散了分配给自己的亲信,还要他们每家缴纳一匹布、八百只大梨。

中原人民大失所望。他围攻滑台几个月,还打不下来。九月,天气转凉,魏太武帝亲自领兵南下救滑台。王玄谟军的先锋将垣护之驻兵滑台西南一百二十里的石济(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得到魏救兵将到的消息,急报王玄谟,劝他不惜代价,赶快拿下滑台。王玄漠大营里的众将也劝他赶紧建立车营,以作防御。王玄谟却一概不听。


十月,魏太武帝到达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即石济对岸),先派几个人利用夜色掩护,潜入滑台,安慰守军,并登城观察宋军营垒,然后回营报告。太武帝得报后,随即引兵渡河,来救滑台。魏军号称百万之众,击鼓之声震动天地。王玄漠急得六神无主,仓皇之中,只说得一个“走”字,顿时全军溃散。魏军追击,杀死将士一万余人,缴获的军资器械堆积如山。


王玄谟走后,魏军把缴获的船用三道铁锁联结起来,封锁河面,截断垣部退路。垣护之利用水大流急,行动迅速,每到铁锁面前,命兵上用长柄斧劈断通过。魏兵无法拦阻。他带的一百条船,只损失了一条,其余都安全撤回。

萧斌得到兵败消崽,派沈庆之带五千人去救王玄漠。沈庆之说:“玄谟所部已经疲劳,不堪战斗,敌军已近,没有几万人无法迎敌,派小部队去没有丝毫用处。”萧斌坚持要他去救,争执之间,王玄谟已经逃到碲。萧斌发火,要斩玄谟,沈庆之又劝他不必,说:“佛貍威震天下,岂是王玄谟所能抵敌,而且临阵新将,绝不是好办法。”


萧斌听谏,王玄谟才得保全性命。萧斌想坚守碚璈。沈庆之又劝他不要坐守穷城,以免蹈朱脩之守滑台的覆撤。萧斌想要依他,朝廷使者又到,传达文帝不准退兵的命令。萧斌再和众将商议。沈庆之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空谈有何益处!”众将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个文盲,见他引证史事,都笑起来说:“沈公现在大有学问!”


庆之厉声答道:“列位虽则通晓古今,其实还不如下官靠耳朵听来的有用!”萧斌接受他的意见,只留王玄漠守嘀,申坦、垣护之扼守清口(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自己率军还历城,以防魏军东进青州。后来因高做的位置过于突出,无法防守,又命王玄谟撤出 西面战斗中,雍州诸将打得有声有色,比王玄漠强多了。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将庞季明,出身关中土豪,他主动提出到关中去发动各族人民起兵。他从襄阳北上,穿过今豫西山区到卢氏县(今属河南)。卢氏人赵难起兵响应。安都等军利用这条件,通过卢氏以东的熊耳山北上,柳元景等军跟踪前进。十月,柳元景、庞法起等都到了卢氏。


接着,庞法起等进兵攻克弘农,留薛安都守弘农,法起等进攻潼关。十ー月,诸军攻陕城(今河南陕县西南),与魏授军激战。薛安都是员猛将,他打得性起,丢掉头盔,脱去铠甲,马也去掉护身的具装,怒目挺矛,单骑冲杀。矛断了,换根再打。两军恶战两天,宋军大胜,新援军主将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等三千余人,俘降二千余人。柳元景到后,宣布:“今王旗北指,当使仁声先路。”

把俘降的兵士全部释放。宋军随即攻克陕城,又攻克潼关。关中豪杰闻风而起,山区的差、胡各族也派人与宋军接洽,愿意归降。在西路军的东面,宋梁坦、刘康祖等也攻克长社(今河南长葛东),进通虎牢,他们也打得很不错。然而王玄谟败了,魏兵南下,宋文帝认为柳元景等不宜单独进军,下诏班师。他们只得放弃所得各地,退回襄阳。


北伐失败了。魏太武帝大举南侵。魏军分成好几路,其中永昌王拓跋仁的一路从洛阳向寿阳进军,很快就攻占悬瓠、项城。宋文帝怕寿阳有失,赶紧召刘康祖军回寿阳。刘康祖军只有八千人,走到离寿阳只有几十里的尉武(在今安微寿县西),被拓跋仁军追上。拓跋仁有八万骑兵,人数为十与一之比,又有以骑兵对步兵的优势。


刘康祖的副将胡盛之主张绕道,走山路回寿阳。康祖不肯,还结车营前进,并下令:“回头看的斩首,改变走路方向的斩脚。”'魏军追到,四面围攻。刘部殊死苦战,杀敌一万余人,康祖身受十伤,仍坚持战斗。


魏军人多,一分为三,轮番作战。战斗打了整一天,最后,康祖颂部中箭,落马而死。其余部溃散,儿乎全被魏军所杀。这是异常惨烈的一战。拓跋仁军进抵寿阳,宋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文帝子)关上城门,不敢出战。魏兵也只在周围各地烧杀掳掠。魏太武帝亲自统率的主力军进迫彭城(今江苏徐州)。朱江夏王刘义恭(文帝弟)、武废王列骏(文帝子,即后来的孝武帝)都在城里。


刘义恭听见魏兵将到,想弃城逃走。长史张畅说一动脚军民便各自逃散,决不可行。刘骏也说叔父要走,只能听便自己决心与此城共存亡,义恭オ息了逃走一念。魏军打彭城,久攻不下,太武帝便主动歇手,于十二月初,引兵南下。宋文帝命臧质领兵一万人救彭城。他到旴(今江苏盱眙东北)时,魏军已经渡过了淮河,两军相遇,他这一万人怎能抵敌北魏大军,一交战即被歼灭,臧质只带了残部七百人进得旴哈城。盱眙太守沈璞是个有主见的人。


王玄谟在滑台时,他就修缮城垣,浚深壕沟,积储粮食矢石。魏兵南下时,地方官多弃城逃走。有人动他回建康,他却说:“敌人如果以为城小犯不着攻,当然不须忧虑,如果来攻,这是我报国之秋,诸君立封侯之功的机会,为什么要走?诸君见过几十万人聚在小城之下而不败的事例吗?昆阳(刘秀破王莽军)、合肥(张辽破孙权军)的战例可为明证。”


大家听了这一席话,情绪才比较稳定。他集结了两千精兵,威质来后,力量更加充实。臧质见城中粮食器械都很充足,大喜过望,便和沈璞词心协力,守卫城池。魏太武帝果然不攻盱眙,只留儿千人马监视,引大军继续南下。十二月十五日,到达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当时在江边),他下令拆民房,结筏子,扬音要渡长江。


建康顿时陷入空前紧张的状态,在丹杨尹管辖区域内征发全部丁男,王公以下的子弟一律不得免役,沿江水陆布防、宋文帝登石头城,对江叹道:“檀道济若在,怎么会使胡马到此!”


半个月很快过去了。元嘉二十八年正月初二,魏军烧毁房屋撤走,居民也尽被掳去。魏军转回到旴眙,太武帝向质索取美酒,质封了一瓶人尿给他。太武帝大怒,下令攻城。魏军从附近的山上运来泥土石块填塞壕沟,造浮桥截断水陆通道。太武帝为了泄怒,不惜断送大量兵士的生命,他在威吓臧质的信中说:“我用的兵不全是我国人(按指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人和匈奴人,南面是氏和羌。丁零人死了,正可减常山、赵郡贼;匈奴人死了,可减并州贼;氏、羌人死了,可减关中贼。你杀他们,对我并无不利!”


踱质绝不示弱,回信痛骂,并把朝廷所出赏格货给他看,内容是:“斩佛狸首,封万户侯,赐布、绢各一万匹。”魏太武帝更怒,令将土猛攻。魏军用钩车把钩子抛到城上,钓住城楼,想把它坂倒。守军用又粗又长的绳子缚住钩子,几百人用力把它往里面拉。钩车扳不倒城楼,也无法后退。


到了晚上,守车用绳子把木桶吊将下去,桶内藏人,到了下面,截断钩上的索子,让钩子落到城里。绳子一拉,藏人的木桶又到了城上。魏军又用冲车撞城。因城墙的垒土夯得坚实,撞击的力量虽大每一下只能撞落不多一点土。魏军不惜代价,驱使兵士禁登城墙,把死人的尸体当台阶,到了后来,尸体堆积得同城墙一般高低。到正月底,差不多一个月了,还是打不下来。太武帝说得嘴硬,不怕死人,但是死伤越来越多、病号也越来越多,加之彭城还在宋军手里,他不能不担心。


二月初一,他下令烧掉攻城器械解围撤走。盱眙保卫战是宋军大获全胜的战役。魏军经过彭城时,刘义恭不敢出击。等到建康使者赶到,送交追击的命令,魏军已经觉察,把走得慢的掳来的一万多人杀掉后,长驱而去。彭城的追兵白赶一阵,连敌兵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战争完全结束了。刘宋军民死伤被掳的不知有多少,魏军的人马也损失了一半以上,南朝和北朝其实都是输家。然而,南北对比,南朝宋愈弱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的正是这段史事。

最佳贡献者
2

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引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刘义隆的元嘉北伐失败的案例

为什么刘宋一战就彻底凉凉了呢?


后来,宋文帝几次征讨北魏,刚开始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后来北魏全面反攻,宋文帝失败而归。

本来刘义隆的身体就不怎么好,被北魏打得大败以后,就卧病在床,大病久治不愈。所以,公元453年,宋文帝被太子杀死。而是皇位被第三子刘骏趁机篡夺,即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是一个非常荒淫非常残暴的皇帝,他奸淫自己的侄女,屠杀广陵城。刘骏死后,他的儿子刘子业当上皇帝,刘子业的荒淫残暴比起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宗室大开杀戒,对叔叔刘彧极尽侮辱。

自家人不和,必引来外侮,后来,公元479年,萧道成篡位,建立齐国。齐国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二十四年。

3

刘义隆的北伐分别又有三次:分别是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先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刘义隆的北伐,其志只在收复河南,但河南是四站之地。宋军攻占河南后,沿千里黄河分兵戍守,兵力薄弱;黄河虽险,但并非不可涉渡,尤其是寒冬,河冰坚合,可以无船而渡。所以刘宋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还招致北魏的大举反击。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后,大举南进,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刘宋国力大损。所以辛弃疾在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所以,几次北伐给刘宋的国力经济造成可极大损失。




4

元嘉北伐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430年。

当时北魏跟柔然杠上了,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像发了疯一样,深入大漠四千余里,对柔然人展开轰炸式攻击。待将柔然军击溃后,他又展开地毯式搜索。誓要把柔然部落连根拔除。宋文帝眼见魏军专攻柔然,大喜,他认为收复失地的时机成熟了,便封到彦之为北伐主帅,令他趁机收复七年前被北魏侵占的洛阳、虎牢、滑台、碻磝等地。



命令下达后,宋军开始整军。到彦之亲统五万重甲步兵先走,宋文帝的弟弟刘义欣带四万步兵和八千骑兵在后面监战。这总计十万人的大军,在那时不是个小数目。

可以说,宋文帝对收复失地是信心满满。

然而可惜的是,这一次北伐打得很失败。

因为宋文帝有很重的疑心病,总感觉前线将领不老实。他自己明明不懂打仗,却偏要像蒋介石一样,喜欢直接干涉前线战事。

比如到彦之接到出征命令后,很快就带队出发了。但宋文帝又派人跟他讲,你在前线不能自作主张,你一定要接到寡人的锦囊密令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行动。

在那个年代,没有无线电报,连沙盘地图也没有。宋文帝居然想遥控指挥前线,这岂不是儿戏?

到彦之知道这是儿戏,也知道自己如果不按文帝的意思办,打赢了也会受罚。于是他就每天只走十里地,部队走的跟乌龟一样慢。

北魏方面早就知道宋军要来打自己,他们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在这期间,北魏朝臣还开了会。并在会上达成共识:先不要跟宋军在河南死磕,把主力撤到黄河北岸,保存实力。待主力从漠北撤回后,再一齐反扑。

后来,宋军继续像乌龟爬一样,走了四个月才走到前线。而此时,魏军早已撤走,只留下洛阳、虎牢等几座空城给宋军。

空城,那自然是没打什么仗,宋军轻轻松松就收复了失地。然后向建康报捷。宋文帝得到捷报后,心里乐开了花,把所有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对大臣吹牛道:你们看,这都是寡人指挥得当吧?以后就得这么打,都得听寡人的锦囊妙计。

大臣们不敢扫文帝的兴,便纷纷拍马屁。把他吹上了天。



然而前面说了,魏军是有步骤撤退。宋军收复的几座城池,啥都没有,人没有,连粮草也没有。宋军从主帅到士兵,都在饿肚子。

都到了饿肚子的地步,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当魏军主力南下,如猛虎下山一般冲过黄河后,宋军野战部队自然是一击即溃。守城的部队因为粮草不够吃,也是没有抵抗意志。最后,五万多宋军一败涂地,大部分被歼,一小部分固守待援。四万多负责督战的宋军闭门死守,都不愿意北上救援。

宋文帝看到这幅惨状,知道闹大了,就火速命令名将檀道济带兵北上增援。

檀道济是老北府兵出身,懂打仗。知道打仗不是儿戏。并且他也知道这次出征是九死一生的恶仗。所以临行前,他就跟宋文帝谈条件。表示:希望文帝不要遥控指挥,那样真的会害死人。并且他想稳扎稳打,不希望文帝催他。因为前线已经溃败了,魏军早已设好包围圈。他贸然突进,很容易就陷入魏军的包围圈里。

宋文帝听了檀道济的话,心里很不爽。尽管他最终同意了,但膈应还是产生了。这为他后来杀檀道济,埋下了伏笔。

檀道济北上后,稳扎稳打,一度遏制了魏军进一步南下的企图。但进展缓慢,最后没能救出被围的宋军,只能是无功退兵。

这一次北伐,宋军先胜后败,输得很窝囊。

宋文帝为了推卸责任,就杀了到彦之等几个北伐主帅。

这一战后,北魏与刘宋八年没打仗,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刘宋方面休养生息,开创了元嘉之治,无论是文治武功,都达到了南朝顶峰;北魏方面则专注于攻灭胡夏,北凉、北燕、西秦等国,一统北方。实力也有增强。

至此,南北朝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

当然,在这期间双方也不是完全没打仗。北魏时不时的会南侵,牵制宋军,不让宋军有偷鸡的机会。

公元435年,北魏的一次南下让宋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他认为檀道济故意在前线养寇自重,每次都跟魏军唱双簧骗他。于是就把他调回京城,说是找他有事,其实就是软禁。过了几个月,文帝见檀道济没有造反的想法,就把他放了。

但檀道济刚走没多远,文帝的弟弟刘义康就追上去逮捕了檀道济一家人,随后,发矫诏杀了檀道济和他的几个儿子。

檀道济在刘宋是什么地位,懂的都懂,不用多解释。刘义康下令杀他,相当于刘备下令杀关羽、张飞,等于自毁长城。昏了头了。

让人很不解的是。刘义康擅杀檀道济,可文帝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大赦天下,搞得好像这是一件喜事似的,还要庆祝一番。估计他心里并不觉得檀道济是冤死的。认为刘义康杀得没错。

从这就可以看出。文帝这个人,“文治”方面确实不错,对得起他的谥号。但“武功”方面是真不行。

公元440~449年,魏宋双方也没有战事。

双方都在继续积蓄实力。此前负责第一次北伐的监军刘义欣在这期间得到重用,被授予经营长江以北六州的大权。

江北的雍、徐、兖、豫、青、冀六州,在他治理下,欣欣向荣,一片繁荣。

这里插一句。元嘉之治时,江南经济得到了恢复。但恢复最好的,并不是江南,而是江北的雍、徐、兖、豫、青、冀六州。这六个州,可以说是是刘宋最繁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远比江南要强。

时间来到公元450年,狼烟骤起。南北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一年爆发了。

在这一年的三月,魏国十万大军南下,包围了刘宋的悬瓠(河南汝南县)。宋军起初被打蒙圈了,但后来坚决抵抗,打退了魏军。

到了四月,北魏爆发《国史》案,宰相崔浩被杀,引起了北方汉人的极大不满。刘宋方面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许多大臣纷纷请求宋文帝北伐。宋文帝当时也很高兴,就准奏,集中三十万人北伐攻魏。

至于北伐的先锋大将,宋文帝相中了吹牛数第一,本事却一点没有的王玄谟。

王玄谟这个人,不多介绍,他资历足,名气很大,嘴巴也很能说。但就是没啥本事。他有点像现在的键盘侠,什么事情都要发表看法,看似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却是胸无点墨。宋文帝让这种人担任北伐先锋,简直是闹着玩。

其实对王玄谟担任先锋这件事,当时很多人都反对。比如后来给王玄谟当副将的沈庆之就坚决反对。但宋文帝不听,最后还是让王玄谟挂帅,并让沈庆之担任副将。

兵力集合完毕,先锋也挑好,三十万宋军就这么踏上了鬼门关。

第一战,宋军攻破碻磝,收复了山东黄河以南的土地。

第二战,宋军攻破长安,收复了关中平原一部分土地。

第三战,宋军直逼洛阳,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夹击洛阳,准备彻底把魏军赶到黄河以北。

面对宋军的三面齐上,魏军起初很头疼。因为当时是六、七月份,正好是中原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鲜卑人耐寒不耐热,便纷纷建议拓拔焘主动收缩,等待秋天再反击。拓拔焘深思熟虑后,便同意了,没有立即动员大军反扑。(古代打仗有个特点,南方北伐专挑夏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专挑冬天)

王玄谟见魏军不来,闲的没事,他就脑子里进了水,跟北方老百姓做生意。当时他觉得北方的梨子拉到南方卖,可以赚差价,就拿布帛跟老百姓换。但是他八百个大梨才换一匹布,百姓都不愿意跟他换,这让自认为解救了北方老百姓的他感到很生气。于是他干脆就派人挨家挨户去抢。

到最后,老百姓纷纷对王玄谟感到失望,四处逃亡,有的人甚至还渡过黄河,给北魏军通风报信,详细介绍河南的情况。

当时已经到了九月,天气转凉了。拓拔焘听说王玄谟在河南不得人心,就悄悄亲率五万先锋骑兵渡河,打了宋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惊慌失措之下,王玄谟带头逃跑,宋军群龙无首,瞬间被斩杀一万多人。

宋军先头部队全线崩溃后,北魏军顺势发动全线反击。到了十一月,西线的宋军被北魏军全歼。同一个月,中线的宋军也被全歼。

东线的宋军狂逃几百里,退过了淮河,倒是没被全歼。但淮河北岸的青、徐、冀、兖等六州就遭了殃。为了给宋军下马威,拓拔焘下令见人就杀。

一时之间,淮北的六州是千里白地,刘宋经济最繁华的地区被劫掠一空。

到了十二月,拓拔焘干脆越过淮河,杀到了长江北岸。把南兖州和南豫州也祸祸一空。

虽然后来因为粮草不足的问题,还因为不会水战的问题,拓拔焘没有过江。主动又退回了元嘉北伐前的防线。



但临走之前,北魏军再次地毯式搜索,一路回师,一路烧杀,把没有打过长江的愤怒全部发泄到路上碰到的百姓身上,把所有的房屋全部烧光,凡是碰到的男子一律杀死,女子一律掳掠到北方。以至于从黄河到长江方圆千里广大地区,包括整个的淮河流域,都变成绝对的无人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些春天北归的燕子都无法找到旧日的巢穴,只好将新巢建在原始树林里。连燕子都找不到人家筑巢,这到底是得有多惨?

一年后,拓拔焘被杀(被一个叫宗爱的太监杀了),宋文帝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动十几万大军第三次北伐。

不过这次北伐打得也很糟糕。宋军又是三路出动,又是三路无功而返。

总的来说。元嘉北伐之所以导致刘宋王朝多年的经济积累毁于一战,主要是因为刘宋每次发动北伐都是顾头不顾腚。以刘宋军的战斗力而言,往往防御就很吃力。却还要举倾国之兵出击。出击后又经常回不来,在野战当中被魏军歼灭。正规军被团灭了,防线漏洞百出,魏军当然就可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把江北祸害一番了。

5

北伐准备不足,从军事主帅,到谋略策论,再到后勤保障都有问题!导致北伐失败!

6

元嘉北伐实质上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发动的三场北伐战争,都又宋文帝发动,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时隔二十年左右又连续发动了两次北伐,而北伐的目的都在于恢复中原统治局面,但是三场北伐最终的结果都是南方刘宋政权失败而告终,甚至在河南失守后,对刘宋原先的统治区域也受到很多影响,最终元气大伤,北强南弱的局面没有改观。

宋文帝之所以进行北伐战争,主要的基础在于元嘉时期南朝经济突飞猛进,国家实力上升,在有了充足的社会经济基础保障后,基于这种治世局面,刘宋政权意图北伐。加上此时期武将数量也较为可观,而宋文帝的北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刘裕北伐取得的辉煌战果,宋文帝意图将刘裕北伐的战果扩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北强南弱的政治局面。

但现实状况很明显并不理想,第一次北伐便由于布局太过松散而导致败北,第一次北伐导致元气大伤,之后二十年后才得以再次北伐,但第二次北伐,刘宋军队三路军队虽然在刚开始处于战略进攻态势,但配合不当,使得北魏军队全线反击,结果第二次北伐的战火反而烧到了刘宋的原先领地之上。

两次北伐失利后,宋文帝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意图力挽狂澜,但目标大大缩小,由全力进攻,改为趁北魏国乱收复河南地区,于是双方展开了局部战争,刘宋军队北上后各个战线又陷入了僵局,结果第二次北伐也宣告失败。

宋文帝北伐失败的首要原因在于,虽然掌握着淮北地带,但这个前沿阵地并不稳固,在建康地区的出兵威胁不是特别大,主要的核心力量只在于荆州一代,多路军队配合不当,在一路败北的情况下,另外的军队也独木难撑,最终走向失败。

纵观宋文帝的北伐,虽然有檀道济这样的猛将存在,但是对于整个战线的规划有很多配合不当之处,缺乏战略统帅,宋文帝自己坐镇后方,根据战报进行指挥反而没有起到充分调配的作用。

北伐军的军事团队也有很大的责任,虽有檀道济与沈庆之等名将参加,但以到彦之为首的军事决策层却较为迟钝,错失很多略机会。

结果历史的最终结果就是刘宋王朝的北伐最终失败,此后北方政权步步崛起,南朝的势力越发衰弱,北强南弱的被动局面彻底成为常态,而元嘉之治的辉煌也随着北伐的失败沦为了过去。

7

不请自来

宋文帝刘义隆一共进行了三次北伐,分别是元嘉七年(430)、元嘉二十七年(450)、元嘉二十九年(452),均以失败告终,三次北伐对刘宋朝廷甚至南北朝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伐严重消耗了刘宋的国力。

第一次北伐右将军到彦之帅军5万;第二次北伐兵力达到了16万人,东路6万人由辅国将军、青、冀2州刺史萧斌为统帅,中路军10万布骑以太子左卫率臧质率领,西路军以雍州剌史随王刘诞为统帅;第三次北伐命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攻碻磝,鲁爽、鲁秀兄弟与程天祚率4万荆州兵攻许洛,雍州刺史臧质攻潼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刘宋的精锐部队,都在北伐中损失殆尽。《南史·到彦之传》又载:“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在三次北伐中刘宋的第二次北伐充分凸显了其兵力、财力不足的问题。发 青、冀、徐、豫、二兖六州民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凡所发 民丁,“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下 令扬、南徐、兖、江4州富民家资满50万,僧尼满20万者,“并 四分换一,过此率计,事息即还”。

战争给刘宋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次北伐犹以第二次北伐失败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

北魏侵入淮南地区,对江淮地区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和毁灭性破坏。二十八年拓跋焘退师,“凡破南兖、徐、兖、青、冀六州,杀略不可称计,而其士马死伤过半,国人并尤之。”《南史》载:“二十八年正月丁亥,魏太武帝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余家以北,徐、豫、青、冀、二兖六州杀略不可胜算,所过州郡,赤地无余。”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之前,宋文帝励精图治,取得小康之治的业绩,但北伐失利后,刘宋“倾资扫蓄,犹有未供,于是深赋厚敛,天下骚动”,社会安定局面遭到破坏。“元嘉之治”因此终结,“宋氏之盛,自此衰矣”。

北利,加深了北强南弱的局面

多次北伐暴露了南朝军事上弱点,使北朝更加肆无忌惮的发动攻击。《宋书·索虏传》称“南师屡无功,为焘所轻侮”,他一再致书宋文帝,极尽羞辱之能事,指责宋文帝破坏和平。

与此相反,多次北伐失利,则引发了刘宋社会心理危机。《宋书·索虏传》史臣论曰:魏人南侵,“至乃连骑百万,南向而斥神华,胡斾映江,穹帐遵渚,京邑荷檐,士女喧惶。天子内镇群心,外御群寇,役竭民徭,费殚府实,举天下以攘之,而力犹未足也。”

北伐,加剧了刘宋朝廷的政治危机。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之前,宋文帝于内政上颇有成绩,意欲封禅,而遭北伐失败,宋文帝个人声望急剧下降,社会微信受到质疑。因此宋文帝处死了彭城王刘义康。

此外,太子刘劭弑君篡位也与北伐失败有一定关系。刘劭素来反对北伐,与文帝及其诸亲信江湛、徐湛之等人相左。此后文帝谋划废黜太子刘劭,而刘劭则在元嘉三十年发动政变,断然弑父,清除江湛等人。

此后刘宋王朝政权更迭,政治日趋混乱,最后被南齐取代。

还请各位大家指教!我是闲月。


8

宋武帝刘裕建立的南朝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政权,也是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国祚最长(60年)、疆域最大 、国力最强盛的朝代。刘裕代晋建宋,也拉开了南北朝对峙的序幕。

刘宋第三任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继承并拓展其父刘裕制定的一系列富民兴国政策,创造了长达近30年的盛世——“元嘉之治”。史载“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书》)——国内一派欣欣向荣、太平盛世景象。

但这样一幅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治,却因为一场由宋文帝刘义隆发起的“复仇之战”而终结,一场战争将刘宋王朝推进了民不聊生的泥潭,刘宋自此由盛转衰,国力大损,内讧不断,皇位更迭频繁,内忧外患中被权臣萧道成抓住机会,篡宋建齐,刘宋王朝灭亡。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这场影响刘宋王朝命运转折的复仇之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二次元嘉北伐。

一次主动发起的北伐战争,为何反将自身推向了衰亡之路?让我们拔开历史的迷雾,探寻究竟。

1.起因:一个纸上谈兵的错误决策

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后,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励精图治,国力快速恢复。但天不假年,一代雄主刘裕在位不到三年,就于422年病逝。其子宋少帝刘义符即位后,嬉戏无度,昏庸怠政。一直对南朝虎视眈眈的北魏,趁机发兵,于423年攻占了刘宋的洛阳、虎牢、滑台等河南之地,致使刘宋北部防线南移。

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顾命大臣废掉刘义符后,拥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是位治世能君,在位期间,革弊政,劝农桑,减赋税,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创造了刘宋王朝30年盛世——元嘉之治。

虽然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但好大喜功的刘义隆始终有一块心病:少帝时期被北魏趁火打劫抢占的河南之地,一直没有收复。

收复河南之地对刘义隆来说具有多重意义:一是能保持老爹刘裕打下的江山完整无缺;二是刘宋的北部防线能向北拓展,增强边境缓冲地带;三是借机报第一次北伐失败之仇,建功扬名,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望——毕竟,他的皇位来路不正,能把先帝丢掉的土地夺回来,无疑是对自己代兄执政合理化的有力证明。

为此,即位不久,宋文帝在清除了擅杀其兄、前少帝刘义符的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权臣后,就于公元430年发动了对北魏的第一次北伐。

由于宋文帝用人不善,主将到彦之指挥不当,北魏军采取雨季主动撤离、冬季大举反攻的策略,大败刘宋10万大军,第一次北伐无果而终。

宋文帝刘义隆

虽然首次北伐完全落败,但宋文帝并不甘心。此后20年间,他励精图治,恢复国力,图谋再举。

公元450年四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10万大军,以狩猎为名,南侵刘宋汝南郡,刘宋将士奋力迎战,死守重镇悬瓠,北魏围城42天无法攻破,无奈撤兵。

击退魏兵后,宋文帝雄心再发,很快就召集群臣,商议借机反攻,北伐收取河南失地。

此时的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治理下,对外开疆拓土,已经征服了柔然、北燕、北凉、胡夏等国,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兵强马壮。

因此,对宋文帝的北伐建议,沈庆之、刘康祖、萧思话等大将以及太子刘劭大多数朝臣都都极力劝阻。只有王玄谟、徐湛之、江湛、袁淑等少数文臣,为迎合宋文帝取得宠信,支持北伐。

特别是彭城太守王玄谟,虽无带兵经验,却喜欢纸上谈兵,揣知文帝心思,屡次鼓动宋文帝北伐。“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须意。’”(《资治通鉴》)——听听王玄谟所说的话,让人有一种像霍去病征伐匈奴、封狼居胥山的感觉!

御史中丞袁淑也极力迎合文帝:“皇上收复故土,应当前往泰山封禅。我等臣子遇到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愿意呈上封禅书!”文帝听了大为高兴。

刘宋大将沈庆之

沈庆之等继续劝阻说:“我们是步兵,他们是骑兵,形势上对我们不利。目前我们的军队也不如从前,强行出兵恐怕只会自取其辱!”北伐心切的宋文帝根本听不进去,就让徐湛之、江湛等人与沈庆之辩论。沈庆之说:“耕种要向农夫请教,织布要向织女请教。出征作战和一群纸上谈兵的白面书生谋划,有什么用呢!”

最后,宋文帝力排众议,决定北伐。

2.胜负:一场宋魏综合势力的较量

450年七月,宋文帝正式下诏北伐,调集大兵约20万,兵分三路北伐出击。

但不久,由于东路主力先锋王玄谟刚愎自用,错过攻取滑台良机,滑台三个月没有攻下,十月份黄河结冰后,北魏援军开始渡河反攻,拓跋焘亲率大军40万,号称百万,分兵多路,逼近宋军。

王玄谟惊惶失措,弃军逃跑。主将败逃,宋军大乱,魏军乘势进攻,大败宋军。

魏军继续乘胜南下,一直进逼至建康对岸的瓜步山,与刘宋都城隔长江相望。京城一片恐慌,将王公以下的贵族子弟全部征集入伍,沿江防守。宋文帝登上城墙,忧心忡忡地说:“很少有人同意北伐计划,如今士兵厌战,百姓劳苦,满城怨恨,都是我的错!”

魏军虽然攻至长江,但意识到此时攻灭刘宋并不现实,实现了饮马长江的目标后,将宋文帝羞辱一番,撤兵北归。

刘宋发起的第二次北伐至此失败,而且结束了自元嘉以来的30年盛世,“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资治通鉴》)

北魏刘宋疆域图

刘义隆励精图治30年,一手打造的元嘉之治因为一场北伐走向衰落,未免令人叹息。

但战争是两国综合势力的较量,从当时宋魏两国的形势看,这次北伐失败并不意外,从综合国力、作战能力、指挥水平等多方面分析比较,北魏皆强于刘宋——

综合国力。刘宋承接东晋,建国时间短,家底薄,东晋末年频频平定叛乱,朝廷开支巨大。刘裕、刘义隆父子三十余年精心治理,表面上看百姓生活富足安定,不过是与晋末乱世相比,其国库并不宽裕。

本次北伐前,为了筹措资金,朝廷不得不下令从宗室王公、政府官员甚至普通百姓借钱来用。“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下至富民,各献金帛、杂物以助国用。”“有司又奏军用不充,扬、南徐、兖、江四州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资治通鉴》)——连僧尼都得借钱供朝廷北伐军需。

而北魏此时已经建国70余年,统一北方后,由游牧民族转向自耕农经济,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他们在对外作战中,主要以抢掠当地粮食、牲畜为口粮。连年征战,胜多败少,掠夺了大量人口、财物。充足的粮食、资金为北魏作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北魏四处征战

另外,冷兵器时代,人口和兵源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据相关资料记载,拓跋焘时期,北魏人口约3000万,而刘宋第二次北伐前,全国人口约2000万,不足北魏人口的七成。北伐前,刘宋朝廷因为兵力不足,临时发动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百姓每户按三个壮丁出一人、五个壮丁出两人的比例征召兵源。

作战能力。本次北伐前,刘宋只在20年前进行过一次北伐。其后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战争,朝廷治理内政,百姓安居乐业,几十年不动兵戈,将士缺乏作战经验,普遍厌战,导致战斗力差。同时,刘宋兵力以步兵为主,与骑兵作战,劣势更大。北伐前,大将沈庆之就曾上谏:“我步彼骑,其势不敌。”(《资治通鉴》)

反观北魏,主要以骑兵为主,几十年来征柔然、平胡夏,伐北燕、攻北凉,连年征战,将士战斗经验丰富,作战能力较强。北魏还善于在战争中大量掳掠外族人口,充实兵源,并在战场上令外族士兵充当先锋,鲜卑骑兵押后督阵,如前锋战士畏战,鲜卑骑兵即以座骑踩踏,逼其猛攻。

拓跋焘是杰出的军事家

指挥能力。宋文帝是守成之君,虽然开辟元嘉之治,但军事能力较差,每次作战前,都是严格按照提前定好的作战计划,由他本人在后方下达指令,将领没有随机应变的权利。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往往贻误战机。“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交战日时,亦待中诏,是以将帅趑趄,莫敢自决。”(《资治通鉴》)

相比之下,北魏拓跋焘不仅身经百战,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且亲上战场,随时根据战情调整作战策略,掌控作战主动权。本次对战中,拓跋焘先是大兵围攻刘宋彭城、盱眙等城镇,见宋军防守严密,一时难以攻取,立即改变战术,分兵围而不攻,然后率兵直接南下,直抵长江口岸,威胁刘宋都城,给刘宋带来极大恐慌。

另外,宋文帝无人可用、用人不善也直接导致了北伐的失败。北伐前,刘宋第一战将檀道济遭杀害,到彦之、王促德等老将去世,导致大将匮乏。沈庆之、刘康祖等大将因反对北伐而不受重用,反而重用没有统兵经验的王玄谟为主将。本次北伐,正是王玄谟的自以为是,贻误了攻城战机,被北魏打了反击战。

拓跋焘是杰出的军事家

3.影响:刘宋由盛而衰走向衰亡之路

一场志在收复失土的复仇战,不但没有收复寸土,反而被北魏大举反击,给刘宋朝廷带来了深远影响。

民不聊生,由盛转衰。魏军北归途中,为报复刘宋军队的抵抗,大肆抢夺人口财物、焚毁房屋,所到之处,劫掠一空,给刘宋百姓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

史载:“焘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略不可称计,而其士马死伤过半,国人并尤之”。(《宋书》)“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槃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资治通鉴》)——魏军经过之地,青壮年遭屠杀,魏军甚至用长枪挑着婴儿跳舞作乐。烧杀抢掠,焚毁房屋,连春天燕子归来都没有房子筑巢了。萧条之象,可见一斑。持续30年的“元嘉之治”至此转衰。

骨肉相残,走向衰亡。这次北伐,还给刘宋朝廷埋下矛盾隐患,开启了刘宋王朝皇室互相残杀、滥杀朝臣的恶劣先例。

拓跋焘兵临长江后,宋文帝、江夏王刘义恭、武陵王刘骏和太子刘劭等人,担心曾因谋反被贬职的彭城王刘义康借机叛乱,就上表文帝,将刘义康杀害。

战争结束后,太子刘劭等人又上表请求追究王玄谟、徐湛之、江湛等人的责任,但宋文帝却说:“北伐是我的意思,他们只是没有反对而已。最后只是将王玄谟、萧斌等临阵逃跑的大将免职,其他人并未追究。

刘劭从此与徐湛之、江湛等结下怨恨,并对文帝心怀不满。后来,刘劭伙同其弟刘濬等人巫蛊宋文帝,事泄后,宋文帝欲废掉太子,刘劭就召集亲信,乘其不备,将宋文帝以及徐湛之、江湛等杀死,并嫁祸徐湛之、江湛,然后即位称帝。

武陵王刘骏随即起兵讨伐刘劭,并获得各方军镇的支持,两个月后刘骏攻进京城,诛杀刘劭及刘濬,自己即皇帝位,是为刘宋孝武帝。孝武帝末年,担心太子刘子业皇位受到威胁,又大杀宗室。此后,刘宋皇室宗亲就在互相残杀、内斗中不但更替,直至479年末帝刘准被迫禅位于权臣萧道成。

9

刘宋在刘裕之后,比较有实力的也就是其宋文帝刘义隆时期,而且刘义隆也继承了刘裕北伐的大志,只是刘裕北伐胜多败少,到了他儿子这一代,能够保住基业就不错了,刘义隆在位时期,经历过三次北伐,也就是三次元嘉北伐,但是都是大败亏输,尤其是第二次,导致刘宋江北之地饱受战火摧残,诸州残破,民众伤亡,同时因为集中国力准备的北伐徒劳无功,更是引得拓跋焘率魏军饮马长江,刘宋非但没能在战争中获取利益,反倒是将元嘉之治的家底打没了。

不仅仅是倾尽国力的一战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更尴尬的是,刘宋自己还遭受了巨大损失,因为北魏军大举南下,沿途多行屠杀,刘宋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受重创,此战之后,北魏和刘宋的战局态势就转变了,刘宋逐渐由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守,后期更是陷入内斗,无力北伐了。

  • 参考资料《宋书.文帝本纪》《宋书.武三王列传》《宋书.徐羡之列传》《宋书.檀道济列传》《南史.到彦之列传》《宋书.王玄谟列传》《宋书.索虏列传》《宋书.垣护之列传》《宋书.萧斌列传》《宋书.臧质列传》《宋书·竟陵王诞列传》《宋书.柳元景列传》《魏书.世祖纪》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