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秦始皇之前秦国还是有国君称帝的,就是秦昭襄王——赢稷!比秦始皇称帝早了几十年。当然赢稷称帝肯定没有嬴政称帝的意义重大,但也是称帝啊,称帝什么概念?就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除去老天爷我就是老大啊!可见,敢称帝的国君也是需要勇气的。下面我来试着分析下赢稷称帝的前因后果: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嬴政最后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真正完成了秦国四海皆秦土几百年的宏愿,称了皇帝,还是始皇帝,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皇帝!那么上面我们说了,秦始皇之前的秦昭襄阳也称过帝,显然他称的帝跟秦始皇的帝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下怎么回事。

秦昭襄王称帝

战国时期,列国烽烟四起,不再是像春秋时期那样“和睦相处”了。经过一百多年的争战,“战国七雄”轮番登场,各领风骚。然而在不断的战乱之中,其他各国已渐渐衰落,真正的“雄者”其实只剩下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传统大国齐国。

这时候的秦昭襄阳有点骄傲了,不再满足自己国君的称号,就想给自己的称号升级为皇帝!但此时与之同样强大的国家还有齐国,随后就邀请齐闵王同时称帝,从侧面也是想让齐国支持自己称帝。

齐闵王何许人也,居功自傲,给点小恩小惠就能为之所用。当听到秦王邀请自己同时称帝的消息,非常高兴,面对秦王送过来的这块大蛋糕,兴奋得都不知道怎么吃好了。随即就同意了秦王的邀请,二人纷纷称帝,即齐闵王为东帝,秦昭襄王为西帝。

列国倒逼,秦昭襄王被迫去除帝号。

列国听到秦王称帝的消息后,非常的生气和不满,本来在战事上秦国就让列国不堪其苦,这次又居然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毕竟上面还有个周天子嘛。这就给了列国带来了合纵攻秦的大好理由。

mr国随后邀请齐国为盟主,派苏秦为三军总司令,号称八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进发,讨伐秦国去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齐湣王虽然有所作为,国际雄厚,但终究不是雄才大略之人,给一点小恩小惠就为人所用,败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在列国大军来到秦国边境之际,秦昭襄王感到莫大的压力,举国上下沸腾不已。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自己为了秦国,也为了秦国数百年以来的统一大愿,不能硬拼啊,要保存实力啊。随后秦昭襄王,也就是所谓的西帝,无奈之下去除了帝号,向列国承诺归还战争所得土地。

众列国看到秦国已经低头,并归还了所失土地还去除了帝号,大军瞬时瓦解纷纷抢占自己土地去了。列国合纵之策胜利而归,但从另一方面说,列国合纵终以失败而告终啊。

秦王经过此次教训,发誓终要灭六国雪耻终要天下一统。

经过列国合纵攻秦事件,秦昭襄王感到莫大的耻辱,但秦国的国君打掉了牙活血吞,秦昭襄王赢稷脱掉了王服王冠,跪在列祖列宗面前,发誓要一雪前耻,统一天下。

随后进过一番征战,灭东周纳九鼎!称谓名副其实的实力大国,列国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了。此时的秦国已经为行政统一天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到之处还请斧正!欢迎大家关注与评论,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还没有完成统一,条件尚未成熟。

春秋战国,诸侯林立,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只有足够强大的诸侯国才能够长期延续下去。秦国,尽管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盛,而且秦国君主也励精图治,但是除了秦国以外,还有齐、楚、燕、赵、魏、韩等强大诸侯国。秦国实力虽强,但还不足以在短时间内一举灭掉六国。若此时秦王称帝,其他诸侯则极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必将陷入被灭的危机,此时称帝非明智之举。

其次,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是秦始皇的个人行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皇帝制度是在完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嬴政觉着自己功业巨大,高过三皇五帝,故创立皇帝制度来凸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如果没有秦王嬴政,也不一定产生皇帝制度;如果没有完成统一,秦王嬴政也不一定产生称帝的想法。因此,称帝或创立皇帝制度,有一定的偶然和必然。并非什么人想称帝就可以称帝的,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的。这必然是站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并且刚好产生了称帝的想法,两者结合而促成的。

由此可见,此前的秦王没有称帝,主要是因为条件不够成熟。即便有人有过称帝的欲望,但站在现实面前,却只能默默地埋在心里,因为如果一旦做了,就可能是自取灭亡。

3

秦始皇之前,秦国还真有人称过帝,那就是秦昭襄王。不过,秦昭襄王称帝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目的。

“帝”的含义

自黄帝始,秦始皇帝止,“帝”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称呼,如黄帝、炎帝、三皇五帝等。到了周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由“帝”变成了“王”,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问题,而是周朝和商朝在王权和神权问题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夏朝之前的历史我们要么不得而知或者知之甚少,但是商朝却是把王权和神权集中在一起的王朝,其最高统治者既是政权的最高施行者,同时又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因此,在商朝,他们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帝”,如帝乙、帝辛等。这是因为“帝”字的造型本身就蕴含了生殖崇拜和通过祭祀与上天沟通的含义,所以才被商朝用来称呼自己的最高统治者。

而周朝则不同,他们的王权和神权是分开的。而且,周朝祭祀的并不是天上的神,而是自己的先人,他们把先人奉为自己的神。因此,“帝”在周朝失去了它的地位。所以,周朝称呼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为“王”,并把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灭亡。

东西二帝

公元前288年,秦国穰侯魏冉向秦昭襄王建议称帝。从表面上看,这是秦国势力达到了一定程度,认为自己和关东六国不在一个级别上的好大喜功,而要从称呼上做出区分的一种举措,但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

秦昭襄王和魏冉都是老牌的政治家,他们不会不知道,贸然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会引来关东六国的敌视。本来应该把关东六国分割开来各个击破的战略不仅得不到加强,反而会把他们捏合到一块来与自己为敌。以秦昭襄王和魏冉的政治智慧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其实,这就是秦国的一条毒计。据《韩非子·内储说下》:

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行,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乃能成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秦国不仅自己要称帝,还要把帝位给齐国齐闵王安上。如果齐闵王接受了帝位,自然就会受到关东其他五国的敌视,关东六国联合抗秦的局面就会被打破。

果然,齐闵王那个被帝位冲昏了头脑的家伙欣然接受了“帝”这个称号。于是,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两位帝王,一是东帝齐闵王,二是西帝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

总结

好在还有明白人!苏秦敏锐的发现了这其中的阴谋,因此建议齐闵王去掉“帝”的称号。齐闵王在尝了新鲜之后,也觉得自从称帝之后,关东五国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好像成为了众矢之的。再加入苏秦的一番剖析,使他明白了这是秦国的阴谋,因此就取消了帝号。

秦昭襄王本来正得意于自己的计谋得逞,可听到齐闵王去掉了帝号,就知道自己的计谋被识破,自己再硬挺着这个“西帝”的称号也没啥意思,不久,自己也取消了“帝”的称号。

4

您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我认为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国君之所以不称帝,那是因为时机根本没有成熟。我把秦国的历史主要分为这么阶段:首先是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崛起阶段,统一阶段。

第一:秦国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秦非子,一直到秦穆公

1:秦非子只因帮周孝王养马有功劳,周天子特地赐给他封邑

秦国的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非子,他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帮周天子养马。当时的周天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周孝王,看到秦非子做事情如此辛苦。于是特地把帝国西北的一块小封邑赏赐给他,这时候他不过是小小的士大夫。有了这么一小块地方,他就有了发展的本钱。

2:秦襄公时期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劳,周天子允许他开发西戎之地

过了好几代人,一直到秦襄公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正好是西周的最后一位皇帝周幽王在位时期,本人荒淫无道,宠幸妹喜。废掉了以前的王后和王子,这就引起她的父亲申候不满。于是准备对西周发起致命一击,为了博美人一笑,他也是不遗余力。

西周时期遇到重大事情要点燃烽火台上的烽火,相当于求救信号,附近的诸侯就要赶过来救驾。第一次点燃烽火,诸侯全都来了,可是敌人没有到;第二次点燃,部分诸侯来了,敌人还是没有到;第三次点燃烽火,基本上都没有来,于是西戎大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本人被杀,西周灭亡。秦襄公这个时候来了,于是他辅佐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政权。援救周天子的功劳很大,于是特地允许他开放西北西戎之地。

3:秦穆公时期开始称霸西戎,秦国开始走向强大

秦襄公一生都在致力于解决西戎的问题,一直到他战死也没有得到解决。过了数代,一直到了秦穆公时代。得到了一个顶级人才叫由余,他曾经是西戎国派到秦国的使臣。然后秦穆公想方设法把他留下,对外他巧妙使用了离间计,导致西戎王误会了由余。他于是死心塌地为秦穆公卖命,献上了一条狠毒的计谋。这个时候攻打西戎,不是时候。倒不如在国内选上十个数一数二的美女,送到西戎。果然西戎王很是喜欢,慢慢开始荒废政务。秦国大军南下,西戎被打的落荒而逃。所以就有了秦襄公得其名,秦穆公得其实。也就是这个时候秦国慢慢从一个小诸侯国走向强大!

第二:秦孝公,秦惠文王任用商鞅变法,合纵连横,事业在发展

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迅速走向强大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的若干年,秦国都逐步发展平稳。并没有出现非常昏庸的君主,这也就是秦国能够崛起统一的关键性原因。秦孝公时代得到了一个可贵的人才,此人便是商鞅。他废除了秦国的一些旧俗不好的习惯,对军事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一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武卒,夺回了魏国霸占多年的河西之地。

2:秦惠文王时期,楚国,齐国一度非常强大,张仪合纵连横

我们都知道秦惠文王也是秦国一个相当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期的楚国,齐国一度非常强大。一个地盘大,另外一个比较富裕。这时候也是得到了一个高级人才,此人名叫张仪。他给君主献上的计策便是合纵连横,这时候赵国君主赵雍年纪小。其他国家虎视眈眈,想要并吞赵国土地。一旦赵国被瓜分,那么秦国的东出之策必然受阻,于是联合赵国对付齐国,楚国。

第三:秦昭襄王的崛起时段,非常关键,直接奠定秦王朝统一

再一个就是崛起时段,秦惠文王死后是秦武王继位。这个家伙仗着自己力气大,结果被大鼎砸中力竭身亡。于是秦昭襄王继位,他在位时期的主要对手就是赵国,齐国,楚国。一代名将白起应运而生,首先派遣大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迫使楚王迁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再者也是这个齐王昏庸无能,灭掉了存在多年的宋国。打起了燕国的主意,乐毅五国伐齐差一点灭亡了齐国,虽然有了后面的田单复国,但也无济于事;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日益强盛。结果长平一战,国内的全部精锐损失殆尽。在位期间大大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六国不足为惧,秦王嬴政十年时间扫荡六国

在历代先王的基础下,到了秦始皇嬴政在位时期,六国的总兵力还不如秦国的一半。兵强马壮的秦国迫不及待开始了统一道理,首先灭掉韩国,其次是赵国,魏国,楚国,燕国。最后孤立了一个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和历代仙王打下的基础息息相关。

说到历代帝王所做的事情,哪怕是秦昭襄王,虽然削弱了六国。首先他年老体衰,没有力量再去征伐;再一个这时候讨伐六国的时机还没有到,魏国还有一个信陵君,他很能打仗。在秦异人的离间之下,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再说李牧,廉颇等名将也不是吃素的!以上便是小殷说历史的原创回答,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喜欢我的可以点赞关注和转发哦!

5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称帝,但他很快就把帝号拿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凌驾于所有诸侯国之上的实力,其他诸侯合纵攻秦呗。在这个诸侯林立的时期,各路霸主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其实一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别说称帝了,只要有一个诸侯过于强大,就会引得天下共击之。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野心膨胀,前几年,他专心攻打韩魏,连战连胜,韩魏两国割让了大片土地,这让他有些飘飘然,于是十月,他自立为帝。

秦国实力虽强,但也不敢说天下无敌,这一称帝,不就把自己的野心赤裸裸公之于众吗?如果其它的诸侯国感到不安,联盟起来对付秦国怎么办?

于是秦昭襄王想了个招,自己自称西帝,派魏冉建议齐湣王称东帝,咱们两国加强联合,攻伐同步,互称为帝。

秦昭襄王既有了盟友,加强了自己的实力,又分散了火力,到时候其它诸侯一看,最强大的两国联合了,咱们是打还是不大?即使他们动兵要打,肯定也是先打较弱的齐国,到时候秦昭襄王再根据风向来确定继续称帝还是放弃称帝。


齐秦互帝后,第一个害怕的就是燕国,之前燕国就差点被齐国灭了,要是以后齐国越来越强怎么办,于是燕国就派苏秦去阻止齐秦结盟。苏秦到了齐国,对齐湣王说:“秦国最强,咱们齐秦称帝后,虽然能压服天下,但到时候别的诸侯肯定更尊重秦国,咱们就是个陪衬,但咱们要是放弃帝号,就占据了道义,天下诸侯会爱戴咱们,而厌恶秦国。而且,秦国还要和咱们一起打赵国,但打赵国好处大头都让秦拿了,咱们还是去打宋国吧,表示咱们和秦国不是一条心,而且打宋国好处更多。”

齐湣王一想,对啊,齐秦互帝对齐国没啥好处,而自己要是放弃帝号,反而成了道德标杆,天下诸侯也会和齐国站到一起,而秦国将会受到天下的憎恶。

于是齐湣王立刻去掉了自己的帝号,一共称帝两天,同时,秦国派来用来加强联合,在齐国做相国的吕礼,也回了秦国。


苏秦建议攻宋,但在攻宋前还有事情要做。此时只有秦国称帝,引起天下诸侯忌惮,成为众矢之的,而秦国乃是天下最强,这可是个让它大出血的好机会。

于是,齐国又联合赵、魏、韩、燕,组成了五国联盟,准备攻秦。这可不得了了,秦国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合纵,每次一合纵攻秦,秦国就要吃亏。八年前秦国更是被齐、魏、韩三国联盟攻破函谷关,秦昭襄王和宣太后芈八子(就是电视剧里的芈月)从函谷关匆忙逃回咸阳,逃回咸阳还怕得不行,又逃到了黄河沿岸的盐氏之地,最终向三国割地赔款了事。

过去的悲惨经历浮上心头,秦昭襄王可不想再经历一次,于是,秦昭襄王赶紧放弃帝号,把过去打下的城池还了一些给赵国魏国,并且主动向齐国示好。


五国联盟也都知道秦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都不想打,这下一看秦国吐出肉了,于是也都回去了。

五国撤兵后,秦昭襄王进行了深刻反省,觉得自己确实膨胀了,秦国还不够强,还得要多多发展,于是就赶紧示弱,派使者前往齐国,表示愿意服从齐国,咱们联合,你老大,我老二。这样齐国的目光也就不再紧盯着秦国,秦国也能赶紧发展了。

所以说,秦国不称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实力。秦国实力本就强盛,再称帝的话,会立刻打破七国间脆弱的平衡,引起其他诸侯的恐惧,从而使他们联合起来,合纵攻秦。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所以秦国以后还是采用鲸吞蚕食、远交近攻,割地议和等策略,不断发展,最后统一天下。

6

秦国之前国力不强盛。国家的军事也不是很发达。人口面积都不是很多。秦国之后很发达。主要是这几代君王努力的结果。前几代君王都忙于建设自己的国家发展经济。,阻击七国的来范强敌。之前的秦国不是很强大。经常被一些七国来范,之前的君王都是在保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再说之前周朝还没有灭亡。这些七国都是在周朝的管辖范围之内。所以不敢称帝。如果称帝将会面临强大的七国来犯,到时周朝肯定也会派军队镇压。所以说前几代君主都是在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

秦国最后之所以强大。商鞅的一系列变法。使得秦国强大,兵力强大,人民富足,领土多。

才敢与这7个国家来争天下。最后秦王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历史上第1个皇帝。

7

帝在古代,最初指天帝。后来有五帝,五帝属于传说人物,还有点半神的特点;他们都是部落联盟首领,属于天子级别。

五帝之后,夏商周的国君作为天下共主都不称帝,而称王,王是权力体系中最高的称谓。到了东周时期,平王东迁,王室威权坠地,诸侯实力日益增长,像楚国这样半蛮夷的诸侯国,就僭越称王;而他本来不过是个子爵,《左传》经常称楚国国君为楚子。后来的吴和越也都称王。中原诸侯因为受礼法的束缚,都还不敢称王;齐晋鞌之战,齐国被打败,齐顷公朝见晋景公,要尊晋景公为王,晋景公不敢。

到了战国时期,七雄遂索性都称王。秦国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等他儿子即位后称王,便是秦惠王。

到秦昭王时期,秦国国力可以碾压东方六国任何一国,秦昭王曾称西帝,齐湣王曾称东帝,这时的周天子在他们眼里连毛都算不上。不过很快他们又都取消了帝号。但秦国称帝称王用天子名号,也不远了。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功盖三皇,德兼五帝”,人间的王号已不足以显示自己的牛逼,就采用“皇帝”这个称号。





8

“为什么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国君不称帝”?非不为也,乃不能耳!

在秦始皇称帝的100年前,纵横家苏秦就以“连横”劝说过秦惠文王称帝,但是没有成功,只得狼狈而回。此后,苏秦改变策略,“合纵”东六国对抗强秦,终于获得成功。

苏秦说秦王

苏秦(?-公元前284年)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先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文王:“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

秦惠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可见,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君王不是不想称帝,只是觉得时机尚未成熟、当时还处在韬光养晦、发展自己的紧要时刻。

本来如果不是后来东方六国“合纵‘’的成功,秦朝至少会提前二十年以上统一中国。因为在苏秦的游说下组成的“六国联盟”成为了一个整体,有能力对抗秦国的进攻。以至于此后秦国十五年不敢踏出函谷关,直到“合纵”遭到破坏。

探秘历史事件,点评历史人物,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9

其实,在秦始皇之前,秦国国君也曾“称帝”: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

虽然,春秋时期开始了“礼崩乐坏”的行程,但承袭下来基本的礼制都还在,僭越礼制仍然可能成为别人征伐的口实,在这方面大家都是很谨慎的,就连“王”这个称号也不敢乱用。如”春秋五霸”的谥号: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基本都称为“公”,唯有楚国一系自中原而到南方的蛮荒之地,因不满周天子的傲慢,“自卑而超越”地声称:“我蛮荒也,不与中国之号为谥”,宣告天下自立为王,其后世皆称为王。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羸弱,成为形式上、象征性的“共主”,弱小是没有话语权的,就连讲话都嗫嗫而从鼻子出,哪敢对强大的下属大声说话。对于强大的诸侯国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要封王的就封他为王,所以,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君基本都称为“王”如魏惠王、齐宣王、燕昭王、秦武文王……从这些称号的变化上也可以看出周王政权的衰落。

这时候,在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忽然自称“西帝”,还派魏冉去齐国,建议齐湣王自为”东帝”,并约请共同进攻赵国 。这可是个大大的糖衣炮弹啊,这突如其来的的荣誉让齐湣王也动了心,于是请教苏秦是否接受秦国的建议,苏秦说,先接受但不忙于称帝,看看各诸侯对秦国称帝的反应再说。或许是当时信息不通,又或许是齐国得到了假的调查报告,齐国也决定称东帝,但仅仅两天后想想不对,又匆忙取消了帝号。

这或许是秦国一箭双雕的策略,一是看看称帝后各诸侯的态度,如果反对情绪不高涨,那就称帝;二是想把强大的齐国放在火上炙烤,成为诸侯的眼中钉、肉中刺,播下仇恨的种子。但没想到,齐国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仅仅“称帝”两天就放弃了帝号,紧接着秦昭襄王也不敢独享帝号,也迅速放弃了西帝的称号,仍旧称为王。

虽然,这次称帝只是个闹剧,但却表达了秦国的意图:在诸侯遍地是王的情况下,“王”这个称号已经不新鲜了,要有个称号比王高,才能统摄诸侯成为天下“共主”!这个称号就是“帝”。这或许是秦始皇称为皇帝的原因之一。至于“皇”的称号,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6.14晨

10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也就是说始皇以前没有皇帝这个称呼,周天子是天子也是称王的,比方周文王、周武王、周平王、周幽王等,西周时期的秦还不是贵族,只是周王室的弼马温,就是喂马的,到了东周春秋时期的秦国由于护驾有功才被封为公,比如说秦穆公。

到了三家分晋后战国时代的秦国国君才称王,所谓称王也就是互王,也就是你称我王,我也称你王,这个王主要也是说大家地位平等了。

要不然楚国和齐国很吃亏,因为他们是子爵地位太低了,如果按周礼爵位低的见爵位高的要磕头的,要是一会盟太尴尬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