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迁续写的《史记》,从中看出他本人的思想体会,可以说与现代人相比,超越了二千多年的时空。他每次记述某人的本纪,到最后再发表自己的感慨,使人品味深远。探究其人,确不简单,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摸索着未知的领域。他一生在寻找先人的足迹,他在记叙大禹的本纪时,游历于大禹所有到过的地方,在大禹住过的石洞,仔细地寻找他遗留下来的痕迹,并记录下来,可见他真实的态度。他的前辈修史二千年,他为了求证,历尽坎坷,找出差异,还原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最后记录汉高祖刘邦本纪时,由于写得真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变为东汉后才流行的太监。


但是司马氏后裔依然出了很多族姓的史官,著名的有《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曾说过,我司马氏家族,每500年就会诞生一个著名的史官,后世验证确实如此。

灭秦的楚霸王项羽,楚国名将之后,贵族后裔,可说功高盖世,作为司马迁的秉性出发,不可能不记录,为了真实还原,他不惜得罪汉武帝,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这种精神实在令后人永远敬仰!实际上项羽与刘邦已结为异姓兄弟,不写项羽,刘邦的形象如何树立呢?有了历史的参照,刘邦如何战胜项羽不就显得更加伟大了吗?汉武帝不就感到更加荣耀了吗?司马迁在写项羽本纪时,对于有些事避重就轻而已,他既要传承先辈的历史重任,又要遵守现实的忌讳,写出的项羽本纪,无非是夸大了汉高祖刘邦的英雄形象,司马迁怎么不会去写项羽的本纪呢?汉武帝难道会毁灭对自己高度颂扬的史册呢?很晚了,谢谢邀请!

最佳贡献者
2

项羽入《本纪》涉及到《史记》的体例问题。

什么是《本纪》?最早是裴松之说“天子称本纪,诸侯称世家。”刘知几也说“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同时认为项羽是“僭盗”,不适合入《本纪》,进而批判司马迁的《本纪》造成名不副实的混乱。此后司马贞、张守节、赵翼等都支持这种观点,所以到今天还有像题主这样的读者会质疑,为什么司马迁会把项羽编入《本纪》?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观点的逻辑问题,先自行树立一个“天子称本纪”的靶子,再说项羽不符合《本纪》开始开火。而《本纪》除了《项羽本纪》,非天子的至少还有《秦本纪》《吕太后本纪》,而五帝、夏、殷严格说也不算天子。所以从宋人林駧《古今源流至论》开始,提出《本纪》标准是“以事之系于天下”,即实质上的时势主宰者,这种观点被现代学者广泛认同。

简而言之,太史公编《本纪》,更注重的是实质而非形式方面。《本纪》的主角未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却能在政治风云中起主导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这体现的正是太史公史学思想的进步性,“通古今之变”的编纂思路,也是《史记》能成为“史家之绝唱”的秘诀之一。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3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项羽被司马迁写入本纪?

(司马迁 剧照)

为什么项羽被司马迁写入本纪?

山野老人以为应该这样问:为什么司马迁不能把项羽写入本纪?

山野老人以为司马迁将项羽写入本纪名正言顺!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列举三个理由:

一,“本纪”传体是从司马迁写《史记》才出现的,什么人合适写入本纪,什么人不合适写入本纪,司马迁有决定权!

如吕后不是“皇帝”,也写入了“本纪”;如刘盈是“皇帝”,却没有单独立传;还有之后的前少帝,后少帝等虽然都是皇帝,但是也都没有写入“本纪”。

二,网络上有解释:

本纪,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这段解释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本纪,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这句话有两点要素请大家注意:

1,本纪,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始出现,这说明我列举的第一点理由成立。

2,本纪是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帝王”包括帝和王。

项羽尽管不是“帝”,但是项羽是“王”,而且是统一了天下的西楚霸王,所以应该写入“本纪”。

《史记》关于本纪一共有十二卷,包括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卷二 夏本纪第二、卷三 殷本纪第三、卷四 周本纪第四、卷五 秦本纪第五、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等。

从这十二卷看,前五卷都是“帝”的本纪,后七卷,只有五卷是关于“皇帝”本纪,项羽是“王”的本纪,吕后是吕太后,也不是“帝”,更不是“皇帝”,吕后只是“临朝称制”。

由此看出,司马迁关于“本纪”部分,包括“帝”“王”、“皇帝”、“太后”等四种情况的传记,所以将项羽这个“西楚霸王”写入“本纪”,也不是什么“另类”。

再看网络解释中的第二句话:“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这句话也请大家关注这两点:

1,这句话有错误。

说“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这句话的错误是没有理解“本纪”。

“本纪”是关于历代“帝王”的传记,不是关于历代“皇帝”的传记。

“帝王”与“皇帝”是有区别的。

“帝王”是包括“帝”和“王”;“皇帝”是包括“皇”和“帝”,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皇五帝”。

“皇帝”一词,到了秦始皇才形成一个单一的专有名词。如高祖刘邦、孝文帝刘恒、孝景帝刘启、孝武帝刘彻等才是“皇帝”。

2,吕雉不是“皇帝”,可以写入“本纪”,项羽为什么不能写入“本纪”?

最后看网络解释中的第三句话:“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这句解释是多余的!

根据“本纪”范例分析,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写入“本纪”,名正言顺。

三,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皇帝”作为一个特有的单一名称仅仅开始,社会影响力并不如后来这样强势。

在项羽看来,“皇帝”一词的震慑力,还不如“霸王”有气势。所以项羽宁可自称“霸王”,也不愿意自封“皇帝”。要是项羽当时认为“皇帝”要比“霸王”来的有气势,项羽自封“皇帝”,又有谁敢阻拦呢?

如果项羽当年自封“皇帝”,也是名正言顺的!

因为项羽当年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与刘邦相比,同样具备了自封“皇帝”的资格!

综上所述:司马迁将项羽写入“本纪”,名正言顺,不必大惊小怪!

4

霸王项羽的名字,似乎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并且都听说过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霸王别姬等词汇。

项王像

但是项羽在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时间,也就从秦二世三年至大汉五年(前208—前203),仅仅六年。

六年的时间,在数千年的中国史中,可谓沧海之一粟,而西楚霸王的威名能广为人知,其实若霸王在天有灵,要感谢一个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像

司马迁不仅详细记载了项羽,还将他浓墨重彩地放到“本纪”中。

“本纪”是司马迁创始的纪传体史书的一个分类,专门记载帝王之事。

于是,项羽就和三皇五帝,秦始皇,刘邦,汉武帝等帝王位居同列。

要知道,司马迁就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此时距大汉开国仅一百余年,将楚汉之争的失败者放进“本纪”,和汉朝的诸多皇帝并列,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如果这件事放在清代这样的思想文化管控严格的朝代,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

为什么司马迁会冒险这样做?

因为司马迁有和项羽一样的不甘。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就因为直言进谏,司马迁被施以宫刑,可谓受尽屈辱,痛苦异常。“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而支撑他走下去的,正是心中的不甘。正是父亲的遗愿,与前期的准备工作,“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最终司马迁能够忍受这些痛苦,完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书。

而项羽同样是一个充满悲情的英雄。

再看看《史记 项羽本纪》的记载: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初登历史舞台,项羽就俨然以勇毅、才气远超常人。

之后的灭秦战争,更是充分展示了其王者风范。

然而最终的命运,却是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项羽兵败时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何尝不是痛失江山的不甘。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惺惺相惜和骨子里的叛逆,使得司马迁在著史时,将项羽的事迹,浓墨重彩记录下来,甘愿冒汉朝之大不韪,也要将自己的思想,刻之于青史,传之于后世。

史记》书影


附文:《史记 项羽本纪》文末的“太史公点评”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5

项羽写入本纪,很正常。《本纪》是给皇帝作传,项羽的地位等同于皇上。


项羽的故事文友们耳熟能详,他当年就很有志向,年轻时看到嬴政南巡,说:彼,可取而代也。正赶上秦末,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农民起义,山东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复仇,项羽跟着叔叔项梁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秦将王离等率几十万大军围攻赵国时,各路反王都吓得尿了裤子,纷纷作壁上观,项羽杀主将宋义,自封为主将,率区区数万大军破釜沉舟,横扫秦军如卷席,一仗成名,自封为西楚霸王,天下诸侯均受他节制,听他分封。如刘邦被封为汉王。许多诸侯、大将在他大胜秦军之后,爬行进了大帐,不敢抬头看他,他和天下诸侯君臣名分已定,非皇而何?

只是后来刘邦造反,侥幸成功,项王被围垓下,先别姬,后自刎乌江,英雄走向末路,令人扼腕叹息。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项羽成为成语。

望斧正!

6

这是一个专业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专业的回答,回答的专业不专业,明白人自然一眼能看穿。

下图为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之《项羽本纪》内容第一页。

欲了解详情,则请继续阅读下文。

我呢才疏学浅,回答此问题稍嫌稚嫩与不全面,因此以下回答内容参考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辛德勇VX公号“辛德勇自述”的文章《谈谈<史记>是怎样的一部书和我对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的校勘》,辛德勇教授的文章很长,我呢稍加整理让回答的内容更切近于主题。

首先明确一下,坊间很多关于项羽为何被司马迁写入本纪的原因的传闻,但均可归结于一点,即项羽推翻暴秦的功绩至高至大,其实这样的认为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先简单给大家解读一下,其实从司马迁《史记》所列的本纪目录即可见一斑。

《史记》中本纪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孝武帝本纪”原写作“今上本纪”,今上就是指汉武帝。我将中华书局版《史记》的目录第一页截图如下。

大家一眼即可以看出,入本纪的无论是五帝,还是夏、殷(商)、周,抑或秦及秦始皇、项羽、高祖(刘邦)、吕太后等,均有共同的一点,即是国家最高领袖的代表。五帝均是部落领袖,主掌一个部落,统领一个部落,管理一众庶民。夏、商、周是中国最早的三个国家,史实虽不详细,但世系清晰基本为可考证清楚者,所以表面虽载国号,实际则亦是对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者的记载。秦本纪则记载秦国历代领导者,在春秋、战国的乱世里,司马迁选秦国以为当时的国家领导,实乃是因为秦朝最后统一六国,故而也是对国家最高领导者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第一个皇帝,自然没有不入本纪之理。不过,经过这样的分析,大家应该得出一个结论来了,就是司马迁写本纪主要是看当时的最高领导者是谁,即所谓天下共主是谁,对于乱世亦是如此处理,只不过有了一下折衷,但基本原则不变。如此,则不难明了,秦亡之后到汉兴之前,这一段时间怎么能空白呢,而当时天下为项羽统领,分封诸侯,刘邦时为汉王,理论上为项羽属下,臣服于项羽。故而,项羽入本纪则是理所应当,和吕太后入本纪是一样的道理。

总之,司马迁为了不使得记载历史时出现国家无主的情况,将某一时段内统领国家的最高领袖均如实列入本纪,这就是为何《史记》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的原因之一,也是历代史家对《史记》推崇备至的原因之一。

然后呢,就该给大家详细地如实地解读为何项羽被司马迁列入本纪。

这里的内容还是引自上述“辛德勇自述”中的《谈谈<史记>是怎样的一部书和我对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的校勘》一文。先贴其文章之图一张如下,以证有据可依。

本纪的设置就是为了“书君上以显国统”,国统是说一个国家要渊源有自,中间不能断层,以显示国家的传承与一统,以及历史的绵延不断。于是,在《史记》里加入“项羽本纪”则使得历史不断,国脉传承有自且前后相续。古言有“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中国国内虽可嬗代,但国脉一而永世不更不断,这才是司马迁的深义,也是中国的国魂所在。

当然,除此之外,仍然有更多的人论及司马迁设“项羽本纪”的初衷,此处仍然引辛德勇教授的文章来说明问题,欲深入了解辛德勇教授的观点,则请移步阅读“辛德勇自述”里的对应文章。

顾颉刚就曾言《史记》中的本纪与表乃“帝王之书也,关系天下者也”,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即是出于此点,当然司马迁之后历代有很多有学问者批评司马迁此举,但均是因难以客观理解司马迁此举,因而才有颇多责难。

其实,唐人皇甫湜就曾对司马迁写项羽本纪一事做过详细说明:


“编年之作,岂非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者哉!司马氏作纪,以项羽承秦,以吕后接之,亦以历年不可中废,年不可阙,故书也。”(《皇甫持正文集》卷二《编年纪传论》)


其实,皇甫湜已经说的相当清楚了,当然辛德勇教授举了更多的“论者说”,比如宋人罗泌复、黄震(黄震《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卷四六《读史》一《史记》)和清朝考据大家钱大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余录》卷中“太史公、李延寿”条、《潜研堂文集》卷三四《与梁燿北论史记书》)均有过相似论断,此处不再啰嗦。

总之,正如历代学者所言,也正如辛德勇教授所考证,司马迁《史记》中列“项羽本纪”乃重在天下共主的编年序列。

最后,就如同孔子作《春秋》一样,司马迁在《史记》中列“本纪”就是为了达到天下公主的编年序列原则而列,先以本纪和表系年,然后再列世家、传等具体言事。

司马迁的《史记》所传递的意义之深可能不深入了解是很难知道的。司马迁重国统,影响到如今,几千年来未曾稍变。有国统则国脉不断,民族不灭,二十六史明证了这个民族的渊源有自。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能行,中国之所以古老,不断的历史记载即为明证。不夸张地说,中国之所以是个大国,之所以是个能分而又合长期延绵且内核不变的大国,自然跟重国统有莫大的关系。而这一切,其实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已经埋下了种子。

7

能够被写入《史记》本纪的除了先秦的那几个朝代,就是五帝以及秦始皇以来的几个重量级人物了。那么项羽为什么能够入得了司马迁的法眼呢?显然,很多人被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所误导,没有理性认识到项羽在推翻秦朝当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可以这么说,在刘邦出汉中打败章邯之前,整个天下的共主是项羽。为什么是项羽?

第一:起兵早。项羽跟着项梁,很早就响应陈胜吴广起兵,而且在陈胜吴广失败之后,成为了最大的反抗组织,麾下拥有强大的兵力和资源,对于推倒秦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刘邦,都是因为城池久攻不下,前来投靠项梁,依靠项梁才获得飞速发展,后跟项羽结为兄弟。所以,项羽的反秦资历非常老。

第二:功劳大。当年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亲率数万楚军跟秦军大战,九战九捷,将秦军主力彻底消灭,声威大震。其他诸侯都是跪着爬进项羽的军帐,不敢仰视。后来,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分封诸侯,刘邦也被封在汉中,虽然很多诸侯对于项羽的分封方式十分不满,但是对于他江湖霸主的身份还算是认同的。

第三:武力强。自从楚汉争霸以来,项羽经常以少胜多,将刘邦大军打的丢盔弃甲,大败溃散,刘邦本人也数次狼狈而逃,有一次险些丢了性命。虽然刘邦能将其他诸侯打的满地找牙,但是跟项羽差的真不是一点两点。垓下大战之前,刘邦依然被疲惫的项羽军打败,不得已以封王的条件拉拢韩信和彭越合围项羽。若不是因为兵力数倍于项羽,韩信依然不能取胜。

此外,项羽死的也十分壮烈,突围后,与汉军大战,能够斩杀上百人,可以说达到了单兵作战的巅峰。他自知无力回天,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之后,自刎而死。这份勇气,依然值得敬畏。所以,无论是从项羽的资历、功劳和能力上,将他列入本纪,并无不妥。何况,当年,刘邦的汉王就是项羽分封的,霸王跟帝王也没什么区别。

8

首先何为本纪,本纪就是在史书中专门记载帝王传记的文本,一般只能帝王专用,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有例外。

就像吕后死后司马迁将她写入本纪而不将汉惠帝写入本纪一样,项羽和吕后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他们虽无皇帝之名,但却有皇帝之实。

要说推翻秦朝统治的最大功勋之人非项羽莫属,他当年的那一场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是何等的豪气冲天,一举击溃秦朝主力,从此天下诸侯莫不臣服。之后又霸气的分封十八路诸侯,此时项羽虽非天子,但在实际上却有着和天子等同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后来在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失败了,但他的历史功绩不应该因失败就得抹杀,所以司马迁特意把他写入本纪中就是想告诉我们项羽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霸王之后再无霸王,从此霸王就是项羽的代名词。

9

秦国用了几十代人才统一六国,而项羽用了三年时间,带领诸侯国灭了秦国,像项羽这样的人,自古都没有一个能与他比拟,就这一点正是司马迁佩服项羽的地方。

司马迁把项羽写入《本纪》应该是把项羽当作英雄,当然从侧面反映了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司马迁在写完他的《史记》都会在每个人物的最后加上自己的点评,我们可以看看他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司马迁评价项羽说: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孔的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失去了自己的政权,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

然而项羽发家并非有尺寸之地,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用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权势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

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10

本纪不是皇帝的传记,而是天下共主及天下共主家族的传记。

凡是经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在中学时学过《史记》的文学常识。当时的教科书,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把「本纪」解释为帝王的传记。

其实这么解释是不确的,「本纪」并非帝王的传记,而是天下共主及天下共主家族的传记。

实打实地说,《史记》十二「本纪」中的主人公,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是真正的帝王,而包括五帝在内的其他人或家族,只能算是天下共主,被各诸侯国尊为老大哥罢了。

而项羽,之所以能入「本纪」,也是因为,项羽生前,曾被各诸侯国尊为老大哥,用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的原来来说,即「政由羽出」,这是铁一样的事实。所以,司马迁把项羽和项梁合传,列为本纪。

商灭夏、周灭商、秦灭周、项灭秦、汉灭项,传承有序。

把《史记》的十二「本纪」合在一起看,能明确看到,「本纪」既是对天下共主的记载,也是天下共主更迭的记述。

如果看不到这一层,便会生出诸如下面的疑问:

为什么我们常把「尧舜禹」并称,但禹却在《夏本纪》而非《武帝本纪》中?——这是因为,家天下虽从夏启开始,但大禹是夏启的生父。

为什么秦只是春秋战国的一个诸侯国,而秦始皇之前的秦可以列到「本纪」中呢?——这是因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便吞并了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

假使秦始皇并没统一六国,而是被六国中的某一国统一了,《史记》中也依然会有《秦本纪》。

遵循同样的原因,虽然秦始皇所创立的郡县制是在刘项二人手中亡掉的,秦王子婴也是向刘邦投降的,但刘邦在鸿门宴上向项羽称臣了,并且接受了项羽在咸阳主持的分封,所以我们认为,秦始皇的江山,名义上亡于项羽,而非楚怀王或刘邦。

因此,项羽「位虽不终」,但毕竟曾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所以被列入「本纪」。

司马迁并没有在《史记》中抬高项羽贬低刘邦。

前边已经说了,项羽和项梁,之所以能以合传的形式被列入「本纪」,是符合《史记》体例的。

但总有一些不明真相的读者认为,这是司马迁抬高项羽之举。但事实上,司马迁并没有尊崇项羽贬低刘邦,这从司马迁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上就能看出来,司马迁更推崇的是刘邦。

司马迁给项羽写的评价是这样式的: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4>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司马迁给刘邦写的评价是这样式的:

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很明显,在司马迁看来,刘邦是「得天统」的,这可比他给项羽写的评价高多了。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