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演义》之所以好看精彩,在于众多的历史人物精彩绝伦的表现,或武艺高强,或舌辩无敌,或智谋百出,或霸气侧漏。让人看的欲罢不能。



而关羽的死,是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关羽死的前后几年,早先出现的历史人物纷纷谢世。



魏国方面,魏国当家人物曹操,能战善战的猛将夏侯惇、足智多谋的谋士程昱,更不用提庞德和投降“消失”的于禁等。



吴国方面,直接策划夺取荆州之战的吕蒙,甘宁等。



蜀汉方面,三国演义重要角色刘关张,强悍善战的老将黄忠、多谋善断的谋士法正等。



这几年这么多人物死了,剧情当时会少了很多精彩,不像前期每一回都有好几个人物的精彩表现。



当然,后面还有很多人物在,还是有些精彩的剧情的,特别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诸葛亮五丈原归天之后,才是真正的没有精彩了。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演义是一部书,它有高潮也就有谢幕,到关羽死后,魏蜀吴三国的人才不同程度相继凋零了。诸葛亮感穊地说:“军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司马懿何尝不是,到了后期,他可用的常用的也只是乐琳(乐进的儿子),张虎(张辽的儿子)两个大将了。东吴的老将丁奉在周瑜鲁肃时期是掛不到前排的,到后期都是重臣。

这是事物发展的趋势,轰轰烈烈的三国争斗就要谢幕了。罗贯中的小说也可能有虎头蛇尾之嫌。

3

关羽是贯穿《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这是因为关羽不但武义高强,且忠义孝勇,人们寄他的欺望很高,原以为刘备几乎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文臣武将云集,更有五虎上将如此之威势,尤其关羽的傲慢与冷武,怎么说结局将是,刘皇叔入主中原,登基称帝或辅助汉帝力扫群寇,稳定局势,封侯拜将,上利国家,下福万民,没想到落了个一败涂地,大大的凉了人心,与期望大相径庭,在失望的情绪影响下,什么情节也就不精彩了。

其次关羽在原著中的神化,和历代帝王的敕封尊崇,再加平日里庙宇中的顶礼膜拜,印象中是神人天助,必竟会不同凡响,做出一番大事业是水到渠成的,这即符合了人的顺天应人思想,又暗印了因果必然之宿命论,没想到到后来却落个身首异处,悲惨结局,尤其关二爷败走麦城,使多少人泪粘纸巾,哽咽难受,这种惜英爱才的思想,导致人们认为连财神爷都这么艰难,尔等庶民还有什么雄心大志,遂心情颓废了,人的思想消极了,吃饭也会乏味,还管后面什么情什么人的结果呢,因此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蔫到什都没兴趣了!

再者说,刘、关、张、结义时,正值壮年,有的是义气风发,英姿飒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挥金如土,那豪爽是每个人梦想的,在那豪壮的场景中,青年人热血澎湃,老年人情绪激仰,看的带劲,到后来,行军打仗,背锅埋灶,劳苦万千,得胜还可,尤其那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那个一生心血消耗殆尽,是多么的悲伤和感叹!这么个结局怎么会使人感觉到精彩呢!

再后来,就是他们的后代平铺

直叙的守业生涯了,本来就没有进取和创新了,再加上前辈的残老病死,越到后来越淒凉,那些后代们怎么看也不如前辈优秀,因此,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中就象抽去了主心骨,后面也就没以前的精彩了。

4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这个是很正常的。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罗贯中是根据《三国志》的相关史实,再加上他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及高超的创作技能,最终写出了经典名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他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一直贯彻着一个主题“尊刘抑曹”,使得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们,在心中更加偏向于蜀汉、刘备集团。

罗贯中的小说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到了北宋,三国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开始明显地表现出对于人物的倾向性。

在苏轼《东坡志林》的“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苏轼的这段记载,也可以验证上述的“尊刘抑曹”之说。

到了清代初期,江苏长洲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此书进行了细致的校订并加以评点。经过毛氏父子批注的《三国演义》,强化了原作中尊刘抑曹的倾向,重新规范了全书的体例,使之更为晓畅可读。

自此以后,这就成为近三百年来《三国演义》最流行的版本。

关羽之死,是整个三国故事的转折点,自此以后,蜀汉集团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了消亡。自从关羽死后,感觉后面的故事情节,明显有些弱化,不如前面精彩。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受了“尊刘抑曹”思想的影响,在无意识中,将自己代入蜀汉阵营,自然而然会随着蜀汉集团的命运变化,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5

怎么说呢?我来谈谈我的理解吧。

1、我觉得故事情节的后面确实是弱化了,但是关羽死后,关羽的死是一个情节的分水岭,但是呢关羽的死并不是后面情节弱化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说这个因果关系并不是关羽的死,导致后面故事情节弱化,没有前面精彩,并不是这样子。

2、但是确实不得不承认,关羽的死是三国演义中故事情节的一个分水岭,在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感觉有关羽在,蜀国就不会倒,关羽从一定程度上讲,甚至比诸葛亮还要重要,所以呢,关羽都死了,基本上就是,墙倒众人推了,后面也没有几个能撑得起门面的了。

3、那么整个蜀国就这样没办法,几乎让人就看不到希望了,其实诸葛亮的死也是有类似的效果吧,我总感觉。

我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全面,仅供参考,谢谢!

6

自古英雄多悲剧,这都是作者的安排。

一方面,这符合虎父犬子的规律,古代大多数王侯将相,贵族豪门的发展趋势都大量出现这种情况啊。《三国演义》在后期也符合这个现象。

曹丕不如曹操,阿斗不如刘备,孙权的儿子不如孙权,司马懿的儿子也不如司马懿,诸葛亮的儿子也不如诸葛亮,关平张兴也不如关羽张飞。那么剧情减弱,人物的英雄事迹当然也就没那么多了。

在蜀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出《三国演义》到了二代,人才凋零了,上一辈人老的老,死的死,自然看起来不如前面的精彩啦。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看起来多过瘾。

另一方面,整部《三国演义》看下来,关羽是一个很关键的灵魂人物,是情义的化身,义薄云天。作者罗贯中偏汉,对刘备好,对诸葛亮好,对关羽最好,没有之一。关羽就像一个框,什么好事都往关羽身上装。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有的没的,也不管是不是关羽干的,都写成是关羽干的。

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事拿出来都能吹上好几年了,更别说全让关羽一个人干了,自然他也就成了贯穿全剧的最有看点的人物了。再配合上华容道放走曹操,这简直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

那么这个神一样的人物突然就死了,而且还死的那么凄惨,头颅都被割下来了。这难免让观众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局面,心理落差太大啦。典型的悲剧英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最容易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心痛,乔峰不也是这样。

由此,产生逆反,很多观众追剧追到关羽死的时候就已经表示剧终了。包括我个人在诸葛亮死后,后面的剧情一直到现在也没看过。

感觉后面不如前面精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

7

诸葛亮五出祁出还是非常惊彩的

8

作为历史战争剧,实力旗鼓相当的战斗才激烈,才能战出水平和技术,而实力悬殊的战斗是乏味的,关羽死后,其实三国鼎立的局面已打破,单方面的碾压怎么精彩?

9

三国前期英雄太牛,掩盖了后辈们。

10

因为关羽死了,张飞也死了,刘备也死了,桃园三结义已结束,故事就没有前面的精彩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