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让开,让我来!


想要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其实很简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顺序如图: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首先是一场撕逼大战,选手:魏、蜀、吴。结果大家都知道,曹操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赢了,这就是魏。

结果魏国被大臣司马昭和他的儿子司马炎给干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氏篡权,组建了一个优秀的政府,名叫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死了,即位的,就是问大臣“老百姓吃不上饭,为什么不吃肉糜”的晋惠帝。这位同学很聪慧,属于数学题2+2=8,3+3还是等于8的天才。

这家伙当皇帝,不被人玩儿都难。是的,晋惠帝让人当傀儡了,把持朝政的正是他的媳妇——贾南风,一个巨丑无比而且心眼儿很坏的女人。

结果发生了八王之乱(司马氏的反抗),五胡趁虚而入,中原混战,衣冠南渡。西晋的臣民跑江南去了,建了个新都,这就是东晋。

为啥叫东晋呢?

因为原先的首都在洛阳,现在的首都在建康(南京),南京在洛阳东南,自然也算东边喽。

东晋和北方蛮族划江而治,这就是南北朝的雏形啦。南朝一直稳定,北朝是一群夷狄。当时往南跑,说好听的,叫衣冠南渡,说难听的,就是让狗撵的。

南朝的顺序是:东晋-宋-齐-梁-陈

北朝可就麻烦了。

下面重点讲一下北朝的混乱局面。衣冠南渡,霸道地占有北方的是五胡。各种大屠杀,随手就屠杀几十万百姓,比牲口都不如,史称五胡乱华。的确是有能力跑的都跑南边去了,留下没能力跑的在北方受苦。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冉魏、翟魏、西燕等等……你也用不着记五胡十六国的顺序,太乱太麻烦。总之,不久后就被北魏统一了。北魏内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篡了。西魏被北周篡了。最终,北周一统北方。然后呢?

然后北周有个功臣,随国公、大司空,名叫杨忠。

当然你可能没听说过他,但你肯定听说过他的蛾子。

杨坚。

杨坚篡权闹了革命,这就是隋。这是因为他觉得“随”这个字太随便了,改成“隋”才比较满意。隋朝建立的时候,陈朝还没灭呢。杨坚同志的首要任务就是灭陈,于是南渡灭了陈国。这时候陈国的国君是陈后主,就是写《后庭花》的那个。多说一句。

隋朝实质上到了隋二代杨广就亡了,隋末乱世,百废俱兴,最终迎来了盛唐。

好了,这就是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了,祝世界和平!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两晋南北朝,纷纷扰扰数百年。

所谓魏晋南北朝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一种简称。

东汉末年分三国,曹魏,孙吴,蜀汉,以后世的正统论来说,魏属于正统,曹魏延伸出来的晋后来更是结束三国短暂统一中国,而晋又分东西两晋,所以又称魏晋南北朝。

三国(220年-280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不止,经过一系列战争,形成曹魏、蜀汉、孙吴三足鼎立的锥形,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魏国建立,东汉正式灭亡,随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三国时代开始。

三国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北伐,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师表、既生瑜何生亮,种种风流韵事,流传千古,让后世的文人骚客回味不已,神思向往。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由原魏国臣子司马氏代魏而立,265年,晋武帝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晋国建立,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只是短暂统一中国三十六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先后爆发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局面,差点开了被异族亡国的先例,316年,西晋灭亡,余部衣冠南渡,建立东晋,而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对立开始。

西晋的竹林七贤;东晋的淝水之战,阻止了前秦南下,避免了汉族被整体灭国,并导致前秦亡,改变了北方的格局;王导的王与马共天下,意图北伐恢复旧地的祖逖,书圣王羲之一幅兰亭序流传千古让多少帝王日思夜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千古风下,仍是读史沸腾向往。

南北朝(420年—589年 ),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刘宋开始,历经四朝,宋、齐、梁、陈,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北朝(439年 —589年),历五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南朝宋时,南方正统王朝最为强盛,刘裕的北伐差点提前朱元璋的北伐成功一千年,收复西晋旧都及其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可惜急欲回去代晋自立而半途而废,之后三朝,一朝比一朝弱,除了梁武帝时短暂强大后,基本上都是以长江为界。

南北朝时的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宋文帝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先明后昏的梁武帝萧衍,美男子北齐兰陵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白袍将军陈庆之,北魏郦道元的水注经,一部南北朝史,诉说多少英雄,乱世而立,霸绝古今。

北朝,至北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掌握朝廷,逐步消灭政敌,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几百年的乱世正式终结,开皇之治开始,大力恢复汉文明,随后隋炀帝的科举制、征高句丽、开大运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为之后的大唐盛世打下坚实基础。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最长的一次乱世,比之后世的五代十国还要时间长,汉文明几近毁灭,北方沦陷五胡乱华是也,衣冠南渡后,南朝一朝比一朝弱,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受到特别的影响,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崛起、道教的延绵及其希腊波斯文化的输入,乱世中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使华夏文明更加包容复杂化,直到隋文帝杨坚结束这近四百年的乱世,才将华夏文明拉回正轨。

3

司马氏灭掉东吴之后,天下似乎进入由西晋统一的状态,实际上氏族力量仍左右着国家的命运,准确地说是更强了,公元291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就是由氏族支撑的集团力量的生死拼斗。

就在中国力量分散并持续内斗之时,北方少数民族力量趁机南下。氏族力量集团为了壮大自己力量,纷纷与少数民族发生经济联系。内忧外患之下,少数民族渐趋南下。

公元317年,王室被迫东迁至建康——东晋开始。

西晋势力在北方全面撤退之后,于是在北方,各身份更加复杂的氏族力量粉墨登场,他们或依世族大姓的支持,或部分地收罗民间流民,或依附于少数民族支持,纷纷建立了政权,但最主要他们都体现了氏族政权的特征,最终前秦王符坚“表面上”掌握了大范围的政权。

公元383年,符坚在鲜卑拓跋族已大范围深入农耕地区雄踞北方的情况下,贸然统率一支庞大却鱼龙混杂的军队(内中有各氏族集团力量存在,以慕容氏为最)南下攻打东晋,由于各集团力量不能统一调度,事实上,各集团心怀叵测、首鼠异端,在淝水,前秦军队和力量比较集中且指挥得当的东晋军遭遇,一触即溃,其内部各集团乘机反水,前秦政权迅速瓦解。

这一战争的胜负,更加验证了我关于社会结构(经济与政权)的紧凑与强大程度直接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推论,当然,国家的综合实力还受到内在的思想统一程度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思想观念的统一比社会结构的紧凑更加重要。

我们从这一战至少可以看出苻坚这人没有战略眼光——后有强敌如芒刺在背,内部实力集团林立,虽然其军队数量极其庞大,但是一旦失控那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乱局,在这种情况之下苻坚由于内部力量分化而战争失败。

于是,一直坐观格局的拓跋部以少数民族的迅速风格,全面南下,不久就平息了群龙无首、元气大伤的北方各氏族力量,建立北魏政权,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一直到公元589年才由隋文帝杨坚完成全国的统一。

在前秦符坚之后,北方各氏族力量已开始走下坡路,南方也是。

拓跋部本来是游牧民族,乘中国各派争斗之际而进入农耕地区。少数民族简单的社会结构相比氏族政权能更迅速地进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状态,只需要按照其社会结构进入固定的田地即可。北方在各氏族旷日持久的拼夺过程中,早已农业凋敝,地广人稀,所以以拓跋氏强大而集中的权势所到之处,抵抗一触即溃。

然而,拓跋部似乎并不想长久居住于此,各实权人物并不想大量占有土地,土地由中央统一支配,政府统一迁移民众耕田并递交赋税,于是,公元485年均田令的颁布有了切实的基础。486年划分了乡党邻里的行政单位,由地方长官指派负责者,以防止氏族插手而再次大量占地,保证了均田令的实施。

历史就是如此令人惊讶,此时的北方竟然再次呈现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局面——中央集权国家的低层建构(自给自足农耕生产的经济基础)粗创而就。所需的只剩一个相配套的中央集权社会结构的高层建构(集中的皇权及执行机构),以与如此低层建构发生实际而紧密的联系,而完全构建中央集权社会结构。

可是,这样的一个高层建构(中央集权的政权结构)终究没有形成,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拓跋部权力阶层的整体观念没有改变,也不想汉化,后来实权派杀死皇帝。

好不容易准备就绪的、可观的中央集权社会的低层建构,却没有同时形成的高层建构所覆荫和配套——中央集权社会的经济层面已经准备就绪,但是相应的皇权机构却不能建立,这个契机一经错过,一切都得到重新洗牌。北朝重新陷入当权者的权力拼争涡流,继而分裂。

长时间的斗争,必会使各个集团失去力量而趋向消解。从北魏起,政权更替中战争的范围明显缩小,有时只发生于争权双方内部,对民间的惊扰明显降低,这对全国范围内民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间小自耕农户生产逐渐形成并发展。

东晋建立后,王室与官僚集团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处在与北方一元农耕经济不同的多元经济地域,传统的中央集权社会的政权管理模式无法有效适应实际的经济现状,这与东吴有些类似。而政权之所以能长时间存在(公元317年——420年),主要原因是有北方力量的威胁,使得氏族各方面力量相对集中。然而前秦符坚在淝水战败后,来自北方的威胁感迅速消解,于是明争暗斗开始加剧;又因如此的政权状况无法适应经济现状(即使政权机构整肃,以自给自足农耕经济为着眼点的中央集权社会管理理念都无法适应多元经济地域,何况各氏族集团各自为阵),终使东晋政权瓦解,公元420年,刘裕的宋政权代替了司马氏的东晋政权。

面对多元经济现状,南方更替的政权机构始终不能适应并与之有效联系——这要待于政府权力机构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着后面牵涉的是整体思想文化的转变——深入研究过这方面的人应该知道,思想观念的转化是最难的。

在当时,各利益集团利益各异,统一的政令始终无法有效实行;各种物产的生产制造更多呈单线交递——大多没有进入中央政权机构,而是豪族世家。豪族世家广储粮食、宝器及各种财物,而中断财富的流通,被动于承受财富,而不使其交流,也不投资以使财富增值,经济不能持续发展,所以多元经济始终不能形成交互的立体状态,而是一个多元扁平体。即使氏族本身也与民间经济逐渐脱离而趋向陵夷。

(作者 邵旭峰)

4

讲到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我们都喜欢谈及魏晋士人,历史上这是一群很另类的士人,脾气大都很坏,喜欢酗酒、磕药(五石散),后人却赞颂为真性情,雅称为魏晋风骨。

《世说新语》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王述(东晋骠骑将军)性子急躁,一天饭点上,他用筷子夹鸡蛋,怎么也夹不上,他气急之下用手抓起鸡蛋砸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滴溜溜地转,王述起身跳下榻,用木屐踩鸡蛋,没踩到,于是他用手操起鸡蛋,放到嘴里咬碎,再吐到地上。

对于区区一枚鸡蛋,一个士人竟然咬牙切齿到这个地步,让人看了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陷入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为什么滋养出一个狂躁又放诞不羁的士人阶层。


一、政治混乱、战乱频繁

魏晋南北朝从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实现大一统,前后近400年时间,除了有过西晋短暂统一(37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纷乱割据状态。先后共建立过35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各政权间或争夺势力范围,或欲实现全国的统一,群雄角逐,战乱不已,生灵涂炭,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



二、五胡乱华,外族入侵

五胡乱华的爆发的原因是因为西晋"八王之乱"内斗不休国力消耗,外族趁虚而入。但孽根确是在两汉时已经种下。

西汉后期中原边地的防守逐渐依赖外族兵,尤其凉州地区最为突出。凉州在西汉时期是羌族和匈奴聚集的地方,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这片疆域纳入了汉朝的版图,但这个地方一直与汉朝中央有拉锯战,西汉末年窦融占据此地,成为武威、酒泉、张掖、金城、敦煌五郡大将军,割据一方。

及至东汉,伴随蛮夷归附,北边与汉帝国临近的游牧民族——羌族、匈奴、鲜卑、乌恒等逐渐内附,到了东汉,慢慢的王朝的边境从最西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绵延到辽东属国,共计十四郡,皆有乌恒、南匈奴和东汉军民杂居,外族兵在汉帝国边境守卫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王朝强大时他们顺从,戍守边疆,一旦内地王朝衰弱,他们就成了虎视中原的恶狼,终导致中原民族遭到残酷的虐杀和凌辱。那时外族人杀光男人,把人头挂在马上,然后肆意的劫掠中原财富和女人,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蔡文姬就这这个时候被掳到匈奴去。



三、魏晋风骨

说到魏晋南北朝的乱,但也不能抹杀那个乱世中的一股清流,即魏晋名士。他们轻裘缓带,不拘小节。“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是魏晋的潇洒,也是魏晋的风度。

魏晋名士有三个特点:

(一)饮酒

魏晋名士大都好酒如命,尤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与同样是借酒避世却“半醉半醒”的嵇康、阮籍等人相比,更加放荡形骸。他经常坐着鹿车,带着一坛酒出去,后面还跟着一个拿着铁锹的仆人,说他要是醉死,就把就地掩埋了。

泰始二年(266),朝廷派人征召刘伶入朝为官。刘伶听说朝廷特使来了,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甩掉衣衫在村子里裸奔,其举止让人瞠目结舌。刘伶可谓酒痴,最终嗜酒而亡。

那个时代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好酒狂饮,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阮籍也是其中最沉溺饮酒的名士,是那个世界里最清醒的醉汉

(二)清谈

魏晋时期人们将《周易》《老子》《庄子》以及佛学结合,发展出一门玄学。那时名士经常在一起清谈,称作“谈玄”。这“谈玄”不是唠嗑聊天,而是辩论,内容是玄学,清谈者手里拿着拂尘,一副超脱世俗的样子。常常是两人一主一客,主者亮出观点,客者提出质疑,边上或有数人凝神旁听。

东晋奇女子谢道韫不但精通书法,而且还十分擅长清谈,嫁到了王氏大家之后,曾经在一次王献之和客人进行清谈,小叔子王献之被论辩中落了下风,谢道韫接过话茬,在屏风后与来者博弈,谈到对方心服口服。



(三)服药

大家看到流传下来的魏晋名士大都宽袍大袖,道骨仙风,其实这背后与魏晋名士服丹药息息相关。

魏晋名士信奉老庄,也修炼仙丹,常服五石散。五石散主要有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这五种金石类药调制而成,因药性猛烈,服后需行走发散,故名五石散

服食五石散据说是求长生不老,其次是感官刺激,估计就跟现代有些人喜欢磕药一样。据当时的何宴说,服后可以心情开朗,体力增强,据说还有美白的功效,因此魏晋名士大都风容秀仪,那个社会也成了看脸的时代,那时的美男子格外多。

魏晋南北朝是动乱时代,也是文学和思想大发展的时代,有的人放达悲悯,有的人沉迷声色,有的人避世仙游。世事无常,许多人苟且偷生,只管醉生梦死。他们或放浪形骸之外,或俯仰悲伤于内,成为历史上别具一格的风流时代。

5

“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曹丕继位后受汉室禅让,所以“魏”为正统,然而持续时间过短,而且继少帝曹芳被废之后,曹魏完全处于司马家的挟持状态。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维持半壁江山的东晋王朝。而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不包含代国)。“南北朝”则指东晋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代国的后裔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五胡十六国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刘曜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因代国日后统一北方,是北魏的前身),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次级世族关系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

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6


中国自东汉末年开始,陷入了长期动荡的分裂时期,也就是所谓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想要捋清楚这段时期的历史主线并不难。

三国

罗老师在《三国演义》里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后,“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汉室传至桓、灵,败势渐成,及至少帝、献帝,主少国疑,天下群雄遂起,执金戈御铁马,后并于三人,曰曹操,曰刘备,曰孙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无敢称帝。操亡,其子曹丕袭位,迫献帝以禅位,丕登大宝,主社稷,是为魏文帝,国号曰魏。

蜀中刘备闻曹丕称帝,时有人言献帝为丕所杀,备深感复兴汉室之重任堕于其肩,遂为帝,史家以“先主”称备,国号曰汉,史称蜀汉。

孙权受魏文帝丕封吴王,然以其心志,自不肯居于人下,故称帝,国号曰吴。


两晋

曹魏皇权渐入司马氏手,或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昭引兵伐蜀,后主禅献城乞降,蜀汉亡。昭亡,其子司马炎效曹丕故事,废魏帝以自立,是为晋武帝,国号曰晋,都洛阳,史称西晋。后灭孙吴,一统天下。

武帝薨,惠帝衷即位,其人昏昧,朝臣皆知不堪政事。天下慌乱,百姓饿死者无以计数,帝问曰:“何不食肉糜?”皇后贾南风掌权,牝鸡司晨,终致八王之乱。时诸胡人居中原,趁势而起,祸乱九州。神州陆沉,汉衣冠南渡,晋室亡命江左,司马睿即皇帝位,是为晋元帝,都建康,史称东晋。


南北朝

西晋亡,胡人势起中原。五胡者,曰:匈奴,羯,鲜卑,羌,氐。十六国者,曰:前后南西北五凉,前后南北四燕国,前后西者三秦国,前后赵夏成汉国。后鲜卑拓跋氏,起于牛川,拓跋珪建制称帝,是为道武帝,国号曰魏,史称北魏。至太武帝焘,一统北地。孝文帝宏,迁都洛阳,改革汉化。

东晋臣刘裕,以其功高盖主,因篡位代晋,国号曰宋,都建康,史称刘宋。辛稼轩词云:“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宋立,中国自此入南北朝。

南朝者,曰:宋,齐,梁,陈。宋自文帝“元嘉之治”后盛极则衰,至顺帝刘准,皇权旁落,齐王萧道成掌权,帝禅位于道成。道成称帝,国号曰齐。南齐经九主,梁王萧衍势大,齐和皇帝萧宝融禅位于梁王。萧衍称帝,国号曰梁。南梁传至敬帝,陈霸先掌朝权,霸先废敬帝,自立为帝,国号曰陈。

北朝者,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末年,君弱臣强,权臣高欢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孝武帝奔长安投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及高欢死,其子高洋袭位,废东魏孝静帝,即皇帝位,国号曰齐,史称北齐。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年幼,其侄宇文护废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国号曰周,史称北周。

北齐经四帝至后主高纬,荒淫无道,诛兰陵王高长恭而自毁长城。北周武帝宇文邕兴兵功北齐,高纬不敌,欲奔南朝,于青州为北周所俘,北齐亡。北周传至静帝,丞相杨坚专权,迫静帝禅位,杨坚即帝位,是为隋文帝,国号曰隋。隋文帝兵伐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于国破之际携诸妃子匿于皇宫枯井,为随军所俘,陈亡。至此,汉家江山自西晋亡国,历经两百余年,复一统也。

今人莫不以南北朝之苦楚,叹中华之荣辱兴败。嗟乎!

7

本人是个历史迷,就喜欢研究这种历史,话不多说。咱们开始!

中华悠悠五千年历史,值得研究!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觉一个规律:那就是中国历史分分合合,周而复始。第一次统一是从东周(春秋战国)开始,由秦国统一。第二次分裂是由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而统一。第三次是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而统一(当然,这次统一不及前两次)。都是从“周”那里统一的有木有,简称“周而复始”。

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叫六朝时期)。不用说,这段历史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最乱、最悲惨也是时间最长的分裂割据时期。起始时间从三国魏开始,到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为止。其间又可以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十六国(又叫五胡十六国或者五胡乱华时期)再然后就是南北朝时期。长达近400年的分裂时期。

三国时期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两晋南北朝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三国后期三家归晋,由司马家夺取魏国政权建立晋朝后实现了中国的一个短暂的统一,但是到西晋末期,贾南风干政,导致八王之乱(历史学家也称之为永嘉之乱)的产生,然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崛起,自立为王。视汉族人为敌人、奴隶甚至是食物。大肆屠杀汉人,使得北方陷入了人间地狱。西晋灭亡后,东晋小朝廷只在南方偏安一隅,无力北伐。北方大户人家就纷纷往南迁移,而贫苦人家就只能受尽胡人践踏,罄竹难书!

五胡乱华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但其实不止这五个,还有许许多多的民族,但是以这几个最为猖獗,特别是羯人,无恶不作,杀人如麻。最终激起了汉民族的仇恨,最终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五胡十六国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然后开启了南北朝时代,其中南朝从寄奴刘裕建立宋开始,依次经历了四朝“宋齐梁陈”,而北方则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最终的大统一是由北周外戚杨坚来实现,然后开启了隋唐大统一的盛世局面!

8

如此宏大的题目令我倍感压力山大,但我喜欢大问题,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尝试为各位小主陈列如下: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魏国的首任CEO是曹操,但他是借壳上市,此时公司名义上的董事长是汉献帝刘协,不过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傀儡。曹操把持朝政的行为引起地方上手握兵权的各路军阀的不满,于是纷纷自称自己奉有汉献帝的密旨,指责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曹操不甘示弱:青兖破黄巾,白门擒吕布,官渡战袁绍,淮南征袁术,一时之间天下群雄尽灭。孰料一织席贩履之辈自称汉室后裔,与曹操相抗衡,此人名唤刘备。刘备不敌曹操,于是与江东孙氏结盟,于赤壁战胜曹操,天下由此三分。曹操死后其子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开创曹魏王朝,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开创蜀汉、东吴二国。

话说蜀、吴二国加起来也不及曹魏人多地广,为自保不得不大搞国土开发,尽量用有限的土地种出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士兵,江南和四川地区由此得到大力开发,由之前的蛮荒不毛之地逐渐变成温柔富贵之乡。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蜀、吴两国尚未积攒起足够的实力就被北方曹魏打得濒临灭亡,只是魏国没想到自己的臣子司马家族学起了曹操借壳上市那招把自己给架空了。司马家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前仆后继终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王朝并成功消灭蜀、吴两国,重新一统天下。

天下虽然归于一统,然乱世并未就此终结:司马家族从开国伊始就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家族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终于酿成八王之乱。看到西晋司马家自相残杀玩得热闹,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为首的胡人高兴起来了,这不正是他们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吗?刘渊是归附汉朝的南匈奴首领的后裔,由于祖上同汉朝皇室联姻被赐姓刘氏,自称汉家外甥,如今见西晋皇室自相残杀于是公然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帜起兵造反。石勒本是羯族奴隶出身,被人转手卖来卖去,后投靠刘渊一夜间由奴隶到将军。此二人纵横中原,最终灭掉西晋。

西晋灭亡后司马家支系的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而在北方石勒背叛刘家开创的前赵王朝,自立后赵王朝并成功灭掉前赵。此后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前后出现十六个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十六国中的前秦一度强大起来,一举统一北方。随后前秦南下攻晋,却被晋军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退回北方的前秦才发现:原来被自己征服的各国全都心存复国之志,自己并没掌握对整个北方的完全控制,很快各国的复国势力纷纷背叛前秦,北方大地重新陷入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南方的相对安定吸引了大量中原百姓扶老携幼前来投奔,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淝水之战后东晋见到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于是出兵北伐收复失地。在这一过程中崛起了一位杰出将领刘裕,他先后消灭桓楚、南燕、后秦三国,将东晋的疆域推进到关中长安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步掌握了军权,最终他也学起曹操和司马家的那套把戏——篡了司马家的江山。就在刘裕忙于篡位时北方的拓跋鲜卑部族开始日益做大,趁刘裕无暇北顾之机统一了北方,开创了北魏王朝。从此中国分为南北两个王朝,史称南北朝时期。南方此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北方的北魏则先是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倾心仰慕中原汉文化,在他的领导下北魏迅速掀起了一场全面汉化的改革运动:鲜卑人开始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姓氏,纷纷改说汉语、着汉装、取汉姓,此举引起鲜卑内部保守势力的不满,尤其是随着北魏的都城从靠近长城边塞的平城迁到位于中原的洛阳后北魏朝廷对北方的戍兵战士们越来越不上心。恰巧此时北方草原上又崛起了新的游牧民族柔然,已经高度汉化的北魏治下的汉人为了守卫家园亲人和鲜卑子弟一起走上了抗击柔然的道路,为了保家卫国的共同目标民族之间的矛盾开始淡化,大量兼有汉和鲜卑双重血统的混血儿开始涌现。于是这些守卫北疆的士兵及其家属不再以民族区分自己,而是以自己出生的军镇作为籍贯按地域划分自己的族群。

随着朝廷对这些戍兵越来越冷漠,忍无可忍的战士们起兵推翻了北魏王朝。在戍兵起义中崛起的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扶植北魏的一名皇族子弟作为傀儡开创了东魏和西魏两个王朝,后来他们的后人索性废掉自己手中的傀儡,名正言顺地称帝,由此开创了北齐和北周两个王朝。原本弱小的北周在一代雄主宇文邕手中日益强大起来,而北齐却陷入皇族自相残杀的漩涡,最终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

宇文泰起兵之初靠的是八大柱国的支持,这八大柱国几乎清一色都是汉与鲜卑混血的世家贵族子弟,八大柱国中包含宇文泰本人以及作为傀儡的元氏家族的一名子弟,所以其实剩下的就是六大柱国,每名柱国配两名将军辅佐,于是以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为首形成了关陇贵族集团。隋朝的杨家、唐朝的李家都出自这一贵族集团,而独孤家的独孤信的三名女儿更是分别嫁给宇文家、杨家和李家,真正可谓三朝国丈最牛岳父。也就是说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就是一群表兄弟之间的撕逼大战。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王朝的江山一统绝不是上天的恩赐,恰恰是在漫长黑暗的大动荡大分裂时代无数华夏先民艰难探索才催生了隋唐盛世的出现。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隋文帝杨坚重新一统天下中国人口由5007万锐减至1200万,不禁令人感叹这就是一段吃人的历史。

9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很乱很黄很暴力。这种动辄提问“怎样的一段历史”着实不好回答,咱们就吧其中一些比较出名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稍微捋一下

1、魏晋

从曹丕开始,开启了篡位之风,皇权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具有权威性,更何况曹丕时期根据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保障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司马炎篡魏

经历了司马懿、司马昭两代人努力到了司马炎时期,终于在266年逼迫魏帝禅让,建立晋,是为晋武帝。而魏帝曹奂转封为陈留王。

司马炎前期,一度励精图治,经济社会出现较大的发展,这段时期称为“太康之治”,但是在灭吴统一全国后,司马炎的努力方向转为享乐。

《晋书·后妃传》称:司马炎

"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大封宗室同事罢州郡兵,导致后来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时,朝廷失去镇压的力量。

八王之乱

司马衷是个低能,但是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司马衷理应被立为太子;在加上司马衷母族、妻族的帮助以及杨皇后的支持,司马炎还是没有废掉司马衷,还有一说是司马炎是看中了孙子司马遹,想来个过渡。

但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个颇有权力欲望的女人。晋武帝死后先是杨俊乱政,然后在贾南风的挑动下西晋开启了八王之乱。

1.291年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联合除掉杨俊,然后让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掌权,司马玮掌管进军。

2.贾南风矫诏密令司马玮除掉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又以朝廷名义指责司马玮叛乱,处死司马玮。

3.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死贾南风,赵王司马伦控制朝政,篡位自立。

4.因为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举兵讨伐司马伦,迎惠帝复辟,司马冏辅政。

5.河间王司马颙以司马冏乱政起兵讨伐,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司马冏,政权落入司马乂

6.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久战不胜,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

7.司马颖遥控朝政,东海王司马携带晋惠帝,起兵讨伐司马颖与司马颙。大败逃跑。司马腾与王浚起兵反抗司马颙,司马越也从封国起兵,最终打败司马颙。

司马颖在逃跑回封国途中被抓住杀掉,司马颙被司马越用计骗入京城途中被掐死。八王之乱结束

五胡十六国

八王之乱的过程中,匈奴、鲜卑等实力也扩张,八王利用这些人的力量进行征战。当八王之乱结束之后,胡人力量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匈奴贵族刘渊以复汉为名,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定国号为汉。刘渊病死之后,刘聪篡位,并于311年破洛阳,316年破长安,灭亡西晋

此后中原地区则先后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建立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后秦以及汉人建立的前凉等二十多个国家。

刘渊趁西晋内乱建立汉;石勒趁汉赵内乱建立后赵,继承者石虎淫乱残暴,死后被养孙冉闵夺权,大杀羯胡;慕容鲜卑趁后赵内乱之际,建立前燕率兵南下灭冉魏,占据关东,而氐人苻健占据关中建立前秦。

前秦传至苻坚,重用汉人王猛改革,前秦国力增强,而前燕因为内乱逼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于370年灭前燕,之后相继灭代国、前凉等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氐人建立的前秦暂时将北方统一,苻坚志得意满攻打东晋想要统一全国,结果淝水之战,前秦被谢玄领导的北府军大败,留下两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群雄混战局面,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后燕;慕容泓与慕容冲于关中建国西燕;羌人姚苌建立后秦;鲜卑将乞伏国仁自立建国西秦;仇池氐杨定复国建立后仇池,吕光占据凉州建国后凉,386年拓跋珪复国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北朝历史开始。

三年内,北方八国并立,关陇地区有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关东地区则有后燕、西燕及北魏,维持了九年。

东晋

西晋灭亡周,琅琊王司马睿准备率兵勤王,但是在一些世家大族的劝说之下南下吴地,建立东晋,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北宋有岳飞北伐迎回二圣广为人知,在东晋时期就有祖狄北伐迎回二帝的故事,但是由于东晋朝廷的不支持,虽然祖狄收复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域,但是最终又失去。从此确立了南北对立的局面,虽然此后有桓温北伐、刘裕北伐等,但是再也没有收复北方土地的机会。

而北伐也逐渐沦为南朝捞取政治资本的名义。

东晋皇位都来源于门阀的支持,所以整个东晋一朝都是皇位与门阀的博弈。

孙恩卢循之乱

东晋末年,土地兼并更为严重,而孙恩、卢循借天师道的名义趁机叛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是东晋最为富庶的三吴地区遭到沉重打击,门阀士族于军事及经济上的力量大为削弱。此后东晋之世再无门阀子弟掌握重兵。

在平定孙恩之乱中展露头角的刘裕开始崛起,先灭桓楚复晋祚,再灭南燕,后再平定卢循叛乱,声望大大提高,东晋政权逐渐被刘裕把控。

东晋灭亡

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是为宋武帝,建国宋,史称南朝宋,东晋至此灭亡,进入"南北朝时期"。


易水断流

八王之乱时,王浚引入慕容鲜卑助力,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

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张方吃人

张方是司马颙手下大将,八王之乱后期,张方带着惠帝与司马颖返回长安,掳掠了很多宫女充当军妓,后因为粮食匮乏,就把这些宫女又充当军粮。

……

10

首先,篡位得来的王朝一般都会统治基础不够稳固。各阶层没有经过战争和斗争的深层次洗礼,契合度不足,容易动荡。特别是晋篡魏是建立在魏篡汉的基础上,更加脆弱。

其次,东汉以来(并沿用至魏晋)的对外族政策采取“拉一派打一派”以夷制夷的办法,无法彻底根除外患;特别是允许边民内迁,内迁外族无法快速汉化,在王朝国力强盛时问题不大,一旦强宾压主,大乱即起。

第三,晋朝用分封制拱卫司马氏统治,在当时是取乱之道。内部各阶层人心未稳,而诸侯王亲睹晋篡魏经过,野心勃勃,没有贾南风引爆乱子,诸王也会以其它方式作乱。

乱象之所以持续三百年之久,是“以夷制夷”“边民内迁”的政策的集中爆发,各族轮番登台,战乱不休,却也给华夏民族创造了一次大融合的机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