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子百家之中有出处的189家,没名字的有上千家,只有统计数据,看着规模挺大,但绝大部分并没有形成流派,只是一种主流学术的分支观点。

分类

先秦时期有四大显学的说法,分别是:儒、墨、法、道此外在《汉书》中还有九流十家的归类: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排除小说家另外九家,就称为九流,可见小说家多少有点不受待见。

在九流十家的分类中没有兵家和医家,这是因为《汉书》把文艺典籍归为六类,分别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

九流十家的流派基本上都归到《诸子》一类,兵家独归到《兵书》,医家归于《方技》。所以,诸子百家之中真正形成学术流派的,也就是这十二种。

流派之分

在这十二家之中,虽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也不能说是完全消失了。

阴阳家的主体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是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来源,在古代是王朝合法更迭的理论,一直挺受重视,相生相克的理论在中医也有体现。

法家自秦始皇之后不显于世,但汉承袭秦法,法家人物虽然不见了,但其思想一直都在传承。历朝历代的律法都是在一步步的完善,古代治国有外儒内法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法家不只是律法派,也是妥妥的帝王权术,《韩非子》之中有不少帝王的御下之道,如何控制臣民,如何防备后宫及儿子乱权等等,《备内》篇就是专门告诉帝王要注意防备亲近之人乱权。

经过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改造,把法家思想加入到儒家理论,以此流传于世。如绝对的忠君思想是典型的法家观点,原本的儒家是重孝思想大于忠君,即孝是无条件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才是原本的儒家。

名家是刑名辩士、讼师的流派,有点像现在的律师,但也有区别,和纵横家的辩士也有不同,纵横家类同外交家,而名家更注重语言和事物的逻辑分析,有哲学思辨的味道,专于辩论的就类同名家风格。

名家有诡辩的大师,如知名的“白马非马”和“鸡三足”等诡辩论就是名家人物公孙龙之作,庄子惠施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也是名家辩论的范畴,惠施也是名家代表人物。

杂家并没有什么创新,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好听点说是博采众长,吸取各派精华而用之,实际上是杂而不通,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治政观点,吕不韦因为编了《吕氏春秋》,融合各派之长为特点,被认为是杂家代表人物,但估计他本人未必认可,流传性也不必说了。

墨家是古代消失的较彻底的一派,不过这不冤,“兼爱”一词看着挺好,墨家反对儒家宗法制下的血缘关系,上下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这就意味着你对老爹和儿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对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平等对待,看重血亲的古人能接受吗?着实够呛。

兼爱理论之下,还要求无条件的效忠上级,主张建立大一统的集权统治,这与前者有矛盾之处,是一种不完善的理论,且矛盾的不止这一点。所以,可惜的不仅是墨家技艺的失传,还有墨家没有墨子之外的代表人物来完善墨家思想。


但回头一想,你品现在,你仔细品,墨家理论真的消失了吗?曰:不可说。

农家不仅仅是耕田种地,是治国的耕战思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半个法家思想,法家治国只有两件事:“耕与战”。农家强化了耕的作用,认为“农为国富之源”,农富可保强军,统一度量衡和重农抑商的治国思想,也都跟农家息息相关,可以说农家思想在古代一直存在。

小说家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即收集民间议事,承报上级,作为治政者的参考,有点风闻奏事的意思,这算是简陋版的锦衣卫?玩笑了。在主流之中算是末流,不怎么被认可,也不知道后世的小说作家和先秦的有多少关联?

兵家和医家就不用说了,压根也不可能消失,代代流传。

流派分家

其他的诸子很少提,不仅因为影响不大,也是不太好提啊。

《汉书》分类中,医家所属的《方技》说:房中八家,神仙十家。很简单就搞出来十八个流派,不过别想歪,这是养生的内容,神仙家就是所谓的“修真者”,以“游求于其外”为方法,有炼丹的,有巫术的,炼丹不一定就是道家的。

兵家分权谋派,形势派,有好多家,医家也有医经家,经方家等等,前者研究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寻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后者主攻草石药理,研究药方,这种感觉就像华佗和李时珍的分别。

天文家和历谱家都是星象有关;蓍龟家,搞龟壳占卜的;杂占家,搞百事之象占卜的,梦境占卜是个重点;形法家,根据建筑、器物、人畜的外形气息预测吉凶,山海经的一些篇章算是这个流派的作品,还有《相六畜》、《相人》、《相宝剑刀》等等。

小结

所谓诸子百家不是真的上百种学术思想,而是在上述主要十二种学术中分出不同流派,如史书记载:儒有五十三家,道有三十七家等等,这两个就占了大头,说白了只要你在儒道文化上有自己独特并被认可的观点,你就被归入一家。道家有研究符水的,有炼丹的,有算卦的,都是不同的“一家”。

题目中所问的“去哪了”?历史本身是有选择的,这么多内容,不是都有留存的可能或者价值,有的是融合了,有的就真的消失不见了。

最佳贡献者
2

一、道家:老子、庄子

二、兵家:孙武

三、墨家:墨子

四、法家:韩非、李斯

五、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邹衍 无作品

七、纵横家: 苏秦、张仪

八、杂家: 吕不韦 编《吕氏春秋


3

人是一种势利的动物,只会学习对当下生活有用的东西!

当儒家被确定为正统,当道家被朝廷所推崇,那就意味着学习儒家可以做官,学习道家可以出家,反正都是可以逃脱徭役的负担!

那么,其他那些学说还会有人学习吗?学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没人学习的话,这些学说也就只能断绝了,从此不传于世,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4

诸子百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诸子百家真有百家?

不是的,其实诸子百家著作学说归结起来只有10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只是后来把小说家排除在外,就只剩九家。

二、除了儒道,其余各家都去了哪里?

诸子百家到最后为何只剩下了儒道两家?这是因为,汉武时期董仲舒在向朝廷的进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认为当时执政者的理念太乱,让百姓无所适从,应该进行文化上的统一,尊崇孔子的学说,而罢黜其他各家的思想观点,也就是独尊儒术。

建议被汉武帝所采纳,自此儒术成术成为正统学术,其余的则被挡在外面,最后退出学术的舞台。

其实当时的道家也被受到了压制,原因就是《道德经》里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让特权阶级特别害怕。以后道家重新又受到追捧,是因为到了唐朝,道家的养生理念受到了唐太宗的喜欢,所以道家才又同儒家一起受到重视。

5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流派的总称,现在人们常说的“三教九流”中的“九流”只是汉代历史学家在“百家”中提取的9中主要流派。实际上,在春秋战国的500多年间,处士横议,百家争鸣,出现了众多的政治团体和学术流派。

到了汉代,最早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按照诸子们的不同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将其划分为六种主要流派,分别是道、儒、墨、法、名、阴阳六家。司马谈同时期的刘歆在《七略》中,又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

东汉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于是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据刘向《汉书·艺文志》的统计,有名姓的诸子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后世的相关书籍,比如《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说有上千家。

“诸子百家”的划分方法和名称确定因人而异,但通常以两汉时期的归类为主要参考依据,即: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也有人将农家去掉,换成“兵家”医家等等。

墨家的陨落

墨家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墨翟、禽滑厘、孟胜、田俅子、腹黄享等,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明鬼、非命、非乐等,创立了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孟子也说:天下之言,非墨即杨。说明墨家在当时的社会是何等的辉煌。

墨家流派不仅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学术流派,还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一个强悍的军事组织,加之墨家多是手工业者,科技水平在当时诸家中无人能敌,且有游侠勇士纵横江湖,对朝廷是个严重的威胁。更加要命的是墨家是儒家的死对头,所以,当秦国依赖法家思想实现天下一统后,法家思想自然成为全国意识形态主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对民间组织,尤其是墨家的“墨辩”“墨侠”无情打击后,墨家隐于民间,渐趋没落。

游侠思想从没彻底灭绝,至今在民间仍有广泛群众基础。直到民国暗杀成风,像汪精卫三次刺杀摄政王载沣,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等等,甚至“民女”施剑翘刺杀“杀父仇人”孙传芳等等,都被视为“墨侠”遗风。

短命的秦朝之后,西汉初期汲取暴秦灭亡的教训,开始施行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政策。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出于对外抗击匈奴,对内抑制豪强的政治需要,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被朝廷采纳。自此儒家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成为曾经的“百家”中的主角,而且一直延续2000多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经过孟子的扩充、荀子的改造后,到了汉儒时期,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了,它是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对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思想的改造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儒家”,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的一次大融合、大杂烩。墨家的部分思想被吸收进汉儒之学后,还有一些主张被被其他流派吸收传承,自此,纯粹的墨家就像一具倒下的躯体,被数家吸收营养后,只剩下一具残骸,渐渐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中,直到清代中后期以后,墨学才被重新提起。

名家的消失

名家可以上溯到周代时期的礼官,相当于现代的律师,到战国时期,逐渐出现了一批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他们致力于论辩中逻辑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术流派,司马谈称之为名家,也叫辩者、察士。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主要政治主张是惠子提出的"去尊""偃兵"等,即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暴力统一。

名家派别有惠施为首的合同异派和公孙龙为主的离坚白派,两派各有侧重,各持一端。合同异派夸大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动不居的特性,认为一切都是同一,即合异为同;离坚白派则夸大事物的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的特性,认为一切都是差异,即离同为异。合同已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离坚白则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

后期的墨家和荀况,均对上述两家的思想进行融合与纠正,推动了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秦朝禁止私学,汉武帝罢黜百家,加之该学派偏于自然,疏于人伦,又穷极事理,艰涩难懂,又遭到儒家的荀子、道家的庄子、墨家的墨子等的打击,各派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但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学与逻辑学的大融合高峰的名家,其思想观点也不同程度的融入到诸家文化的精髓中。与墨家一样,到了清代,随着西方形式逻辑的传入,名家之学才被再次重提。

阴阳家的历史流变

阴阳家是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但人们往往认为阴阳家出于《周易》,事实上,《周易》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周朝,周易并没有所谓阴阳与太极等概念,《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恰恰相反,后来出现的《易传》却是受到了道家与阴阳家影响的结果。所以,所谓孔子作传,只是一个讹传。

战国时代,道家阴阳观和五行观渐渐合流,在道家以外形成一种另类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创始人邹衍出于道家,邹衍是战国黄老道学稷下学派的一个代表,他的学说伪托黄帝,其主要理论"阴阳"、"五德终始"说纯属黄学思想 。

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抽象的基本物质的运行概念,即相生相克理论,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并且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但五行学说并非实存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具象物质,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比如,凡是具有生发、柔和特性的事物,都归属于木;凡是具有阳、热等特性的,都属于属于火,等等。

而且五行学说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伟大的中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形成形成的了理论体系。现代天文历算诸学都与阴阳家密切相关,民间流行的堪舆学、象数学等,都是阴阳学的发展和实用。汉武帝之后,百家罢黜,儒学独荣,阴阳家从庙堂转入民间,但汉儒学的主要内容里,比如天人合人观念,就源于邹衍和庄子。因此,阴阳家作为学派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作为学问,一直存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其余各家流派

除了上述道家、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之外,还有不少学派在现实中很少见,比如大名鼎鼎的法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等。

其实,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除了极少数流派因为统治者的打压、封锁消失,文献失传之外,大多数的流派思想被别家门派所吸收,比如法家思想虽然被打压下去,但是法家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见解一直流传着,所谓“外儒内法”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精髓所在,法治思想更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政治智慧。

再比如阴阳家,这个学派虽然不存在了,但其灵魂从未消亡过,它的思想被中国历代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所传承,散见于中医、天文历法、武术、堪舆、风水等等各学科中。

还有兵家、纵横家,即现在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当国家一统天下后,兵家和外交家只能为国家服务,朝廷怎么可能允许“卧榻之旁他人酣睡”?怎么可能放任军事家和外交家四处兜售其“上兵伐谋”“合纵连横”的思想,上演现实版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

杂家、农家等一样被并入了中央集权下的一统江山,不可能再以独立面目呈现了,聚众讲学的局面随着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出现,从此结束。

简单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大河从远古流到现在,有的支流由于堵截、疏导,或断流或合流,但最终归之于主流。在这个主流中,可能水量不如从前大,但却是各支流的汇集,就像当今的主流儒家一样,它既有孔儒的思想,也有着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改造后的佛家思想。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依然在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活跃在当今的思想文化舞台上,尤其是当下思想文化大弘扬的当下,它们未曾消失,依然闪烁着熠熠光辉!

6

五千年文化(大家学问太多了)故称诸子百家之学。自西汉(懂钟舒)向汉武大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孔子的学说)一家,以至今。

东汉的时候,具古记载(孔子的难题)有一天到东方齐国去旅行。走在路上,他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路旁辩论争吵,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去问他们争吵什么。一个小孩说:“我忍为太阳刚出来时候离人近,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说:“我忍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相马车上的伞,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啦。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冷颼颼的,得了中午,就热烘烘的啦。这难道不是近的感到热而远的感到冷吗?”

夫子听了两个小孩子的话,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见回答不上来,一齐笑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7

百家是个泛称,若干人各自成一家之言,但是统合起来看,大致是九家,这九家以不同形式融于华夏文化。

儒道你不说了,那就说说其它。

法家,成为国家机器的骨干。

墨家,先是民间的游侠,后来在精神上以“义”的形式成为是华夏英杰的“侠骨”与“侠气”,在现实中就是无数的能工巧匠。

农家,无数不断改良农耕技术的能工巧匠。

兵家,存在于国家机器的关键——军队。

阴阳家,在官方的钦天监里。

杂家,整理文献资料,是若干读书人的癖好。

名家,巧言令色析辩诡辞之徒从来都不会禁绝,后来在绍兴师爷和讼棍状师行业中发扬光大。

8

司马谈把古代中国的宗教肢解为道和阴阳两家,这是中华文化败亡的开始,司马谈成为中华文化的最大败类。证据:道就是阴阳。老子说:“道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董仲舒是宗教的杰出代表之一,即使司马迁是他的学生,董仲舒也要对他实行宫刑。以后,司马迁编造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祸害中华民族至今的谎言。

9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主要代表是春秋后期已出现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

诸子百家的兴起

但是战国时期,出现的阴阳家、名家、杂家、纵横家等,这些学派其实后期对社会的影响也很久远。

从先秦到西汉这个时期,文化典籍极其丰富,众多学说丰,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一、名家

名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 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

名家并非有着共同的思想或经济主张,而仅仅在于他们都以名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与其他学派相区别。因论辩名与实为主要学术活动,代表人物欧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用今天的学术来看,改派研究更多是逻辑学与哲学问题。

名家在秦朝以后退出政治舞台,名家的后世传人的影响较低,名家在不同程度的被融入到诸家文化的精髓中。

二、纵横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一语不是一个学派的名称,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家。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

汉代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现世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三、杂家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其实,随着以上这几家现在已经失传,但其在当时提出的思想主张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其思想精髓也被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儒家,道家逐步吸取消化。所以其中的核心经典至今流传。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纵横家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擅长论辩著称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10

早在汉代就已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