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贺兰雪》,那个西夏王元昊成了我崇拜的偶像,那个美丽智慧坚强的没藏黑云成了我心中的女神,激励我长大后要不怕挫折勇敢顽强,要娶到像没藏黑云那般女子做老婆。[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党项人是古羌人的一支,生活在今天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一带,主要从事游牧和原始的农业。崇尚勇武,民风剽悍。唐朝时逐渐发展成八个较大的部落,以姓氏命名分为: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拓跋氏是诸部之首,实力最为强盛。

公元881年,拓跋思恭率军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因军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氏改姓为“李”。

同时,夏州地区被授予“定难军”的称号,统辖夏、绥、银、宥四州之地,党项人的割据也从此时正式开始。

后逢五代十国,内乱不休,各政权无暇顾及西北的党项,党项坐拥四州之地出产的粮食,有地斤泽肥美的草原养出的牛羊,有鄂尔多斯的青盐,部族得到了壮大。

宋太祖黄袍加身,结束了汉地的内乱。党项拓跋思恭的后代拓拔继捧向大宋献出了四州之地和丹书铁券。而其弟拓拔继迁强烈反对,率部逃至党项人的祖地——地斤泽。在这里得到了党项族人支持,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夺取四州之地。而宋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契丹人建立的辽。宋对党项的战争又败多胜少,损失惨重。不得不说,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确实强悍。最终李继迁夺回了祖业。后李继迁被吐蕃六谷部的潘罗支设诈降计射死。

其子李德明即位,采取向宋称臣的策略,宋每年给与党项金银粮食和茶叶。李德明全力向西发展,灭掉了杀父仇人潘罗支,得到了盛产良马的凉州,李德明儿子李元昊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拿下了回鹘人的甘州,甘州的首领叶罗阁西逃,李元昊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华。被立为太子。

李德明病逝后,通过战争李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十数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实力大涨。随后李元昊开始为脱离大宋做准备,颁布秃发令,令丞相野利仁荣仿汉字创造西夏文,定兵制官制法令,造宫室等。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 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

自此西夏与宋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西夏王元昊波澜壮阔的一生也载进了史册。没藏黑云,野利都兰等西夏美女的靓影在历史的天空绽放。今天丹巴美人谷生活的可能是西夏王室的后裔吧。










最佳贡献者
2

引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党项人建立西夏国的方式也不例外。

独立的部落到氏族的联盟

关于党项族最早的汉文文献记载:党项为汉朝西羌的后裔。早期的党项族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活质量的高低由大自然决定。

“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隋书·党项传

由于生活物资的缺乏,党项人不得不对外扩张,但是在扩张的过程中总是被人欺负。便有了找个靠山的想法: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于是在隋朝建立后就投靠隋朝,在唐朝建立后,投靠唐朝。党项各族见有了靠山的族人生活质量比自己要好很多,便形成了投靠唐朝的运动。唐朝对投靠的党项首领予以加官晋爵,赏赐颇丰。

在寻找靠山的过程中,党项族逐渐由散落的部落形成氏族的联盟: 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夏州,号平夏部。不论是战斗力还是氏族的经济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提升。

党项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总想干点事情证明自己的存在。

党项人在找靠山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聪明的:隋文帝时曾经攻打隋朝,被打败,便臣服务隋朝。在唐朝时因当地官吏贪污腐化,党项人起兵,被镇压。

在平定黄巢起义时,因收复长安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定难军节度使的首府是夏州,统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拓跋氏被赐给姓氏李,从此这些拓跋党项羌人的首领拓跋氏就改姓了李氏。

党项族人从被封为节度使后,为后来的建国称帝提供了基础,也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朝廷无暇顾及,势力不断壮大。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积蓄势力,建国称帝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党项势力进一步增强。宋朝建立后,党项人依旧臣服于宋朝。公元980年,党项族的首领、定难节度使李继筠病死,李继筠的儿子幼小,被族叔李继捧篡位,继承了定难节度使。公元982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李继迁逃亡自立。宋太宗想要借此机会完成国家统一,不成想事与愿违。

李继迁在刚开始的战争中接连战败,李继迁总结经验后决定和辽朝合作。因辽国的威胁要大于党项,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宋太宗便安抚李继迁: 复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国姓赵,赐名赵保忠。李继迁的势力在宋辽战争中得以休养生息。在休养完毕后,又开始对宋作战,并逐渐收复了绥州、银州、宥州、夏州等地

到宋真宗时,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此后,李继迁及时后继者致力于发展治下经济,收服周边的小势力,扩大地盘。到李元昊时,党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有了称帝的实力。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至此西夏王朝正式建立。

私认为西夏的以成功立国,得益于宋辽战争中,宋朝无暇顾及;在宋辽战争时,党项致力于国内发展,待宋辽停战时,西夏势力坐大,无法彻底解决;因党项崛起直至立国,一直处于中国北方民族势力纷争时期。长期的战争加上民风彪悍,提升了党项军队战斗力。又因宋朝立国后,担心藩镇割据,改革军制,减弱了军队战斗力,加之朝廷重文轻武。使得党项人能够顺利建国。

3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tàn)昌、邓至后,党项始强。

党项民族风情——党项衣装

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唐朝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

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遭到吐蕃军队进攻,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市)。

安史之乱(755-763年)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少数民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李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17] ,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至此正式领有银州(陕西米脂县)、夏州(陕西横山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宥州(陕西靖边县)与静州(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在这段时期,西夏十分谨慎地处理着与后唐、后晋、后汉等沙陀政权,与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以及与宋朝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

经过两百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鄂尔多斯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因此平夏部党项势力逐步膨胀起来。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李继捧因不能解决家族内部矛盾,就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亲率族人入京朝见宋帝,自愿献出银、夏、绥、宥四州八县地方。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不肯入京,借故逃离。他们逃到了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集结武装,进行袭扰宋朝边境的活动。

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截断西域向宋朝的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李德明继位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李德明认为西平府地居四塞之地,不利于防守,不如怀远形势有利。1020年派遣大臣贺承珍督率役夫,北渡黄河建城,营造城阙宫殿及宗社籍田,定都于此,名为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并伺机向西发展。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 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李元昊

宋天圣十年(1032)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7] ,[21] 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并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宋宝元元年(1038)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朝不愿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李元昊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公开断绝了西夏同宋朝的使节往来,向宋朝送去“嫚书”,在“嫚书”中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腐败无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胁宋朝,最后还表明西夏仍愿同宋朝和好之意。夏宋之间的战争终于不可避免。

和战北宋

李元昊称帝之后,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

好水川之战

大败宋辽之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横淫纵,甚至将儿子宁令哥的妻子纳为妃子,1048年元宵节,因夺妻之恨,元昊之子宁令哥挥刀,将其父元昊的鼻头全部削掉,元昊痛极血尽而死,时年46岁。元昊子谅祚继承大位,其死后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时西夏政局内部动荡,宋神宗以为有机可趁,派兵五路攻夏,准备收复灵武。但败多胜少,特别是灵州、永乐城两战,损失士兵民夫达60余万人,耗费军费无计

西夏方面国力也大亏。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时,夏廷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夏毅宗继位时年幼,由其母没藏太后与没藏讹庞专政。当时辽朝辽兴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后西夏向辽朝称臣。没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结外人,其中李守贵与吃多己多次争宠。最后李守贵杀太后与吃多己,事后也被没藏讹庞所杀。 没藏讹庞又将其女许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奲都三年(1059)夏毅宗参与政事,没藏讹庞密谋刺杀夏毅宗,后被夏帝诛杀全家。亲政后,夏毅宗娶协助他铲除没藏讹庞的梁氏,任用梁乙埋与景询等人。对内整治军队使地方军政分立,文武官员互相牵制,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并于拱化元年(1063)改姓为李。对外方面,与宋重新划定边界,恢复榷场,贸易正常化。对吐蕃多次战事,占领河湟与青海一带,于拱化元年招抚西域城吐蕃首领禹藏花麻。夏毅宗的改革对以后各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于拱化四年(1066)与北宋作战时受箭伤,两年后去世,由其子7岁的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

李谅祚

后女真崛起,西夏攻占宋朝定边军,并向金国称臣。金朝皇帝在高兴之余把此前占领的西夏故地乐州、积石州等河外诸州都赏赐给了西夏王乾顺,西夏领土达到鼎峰。蒙古崛起后,一直视西夏为眼中钉,将其作为练兵场,不断派兵袭扰突击,演练部队。

母党专权

由于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权,形成了以梁太后与梁乙埋为首的母党专权。母党大力发展其势力,提倡番礼,重用都罗尾与罔萌讹,排挤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对派。大安六年(1080),夏惠宗最后在皇族嵬名氏的协助下得以亲政。夏惠宗崇尚汉法,下令以汉礼藩仪,遭到梁太后为主的保守派极力反对。对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议,将河南地区归还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势力。不料机密泄漏,梁太后杀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举引来皇党、仁多族的叛乱,连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请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时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天赐礼盛国庆三年(1071)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大安七年(1081)宋神宗听从种谔建议,趁西夏内乱之际,以李宪、种谔等五路大军发动五路伐夏,目标兴庆府。梁太后采取坚壁清野策略,袭击粮道以粉碎五路宋军,宋军最后只夺下兰州。隔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徐禧兴建永乐城,步步压缩西夏在横山的军事空间。梁太后趁永乐城新建之初,率30万大军包围攻陷,宋军惨败,史称永乐城之战。

夏崇宗李乾顺

西夏虽然多次击溃宋军,但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人民不满。梁太后与梁乙埋最后于大安九年(1083)让夏惠宗复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旧没有掌握实权。梁乙埋去世后,政权转由其子梁乞逋掌握。天安礼定元年(1086)夏惠宗在忧愤之下去世,由3岁儿子李乾顺即位,即夏崇宗。

此时西夏政权又落入小梁太后及梁乞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时期,章惇执政,派遣渭州知州章楶讨伐西夏,章楶建议对西夏采取经济制裁与碉堡、潜攻耕作战,其后为了实践这套战术,他在天祐民安七年(1096)于西边的渭川修建平夏城与灵平砦,并且多次击退进攻的西夏军队。隔年宋军攻入东边的洪州、盐州。永安元年(1098)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率领30万大军猛攻平夏城,遭到惨败,大将嵬名阿埋与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称平夏城之战。其后残兵败将被章楶安排伏兵歼灭,小梁太后差点被俘,宋军随后兴建西安州与天都寨,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秦州变成内地。宋朝控制横山地区后,西夏处境日益艰困。其后的一段时间西夏与章楶交战屡战屡败,永安二年(1099)在辽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谈,西夏向宋朝请罪而终。西夏在母党专权的十年里,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门二后”的威势,连连发动与北宋和辽朝的战争,使西夏蒙受严重损失。他经常在朝廷上向众大臣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西夏连年出征,主要就是让宋朝屈服,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夏获得和平。环庆之战时,梁乞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怀恨在心。他意图叛变,但是事机败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吴、仁多宗保与撒辰率兵逮捕处死。小梁太后亲自专权后,为了加强对宋朝战事,多次向辽朝请求援军被拒。辽廷对小梁太后极度反感,认为辽夏战争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恶言相向。永安二年夏崇宗亲政在即,但“梁氏专恣,不许主国事”。辽朝辽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药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长期的太后专政终止,西夏皇帝得以亲政。

4

党项羌拓跋氏由部落发展为地方势力,渐成割据一方的诸侯,并进而建立西夏国,自有其自身努力的结果,当然更离不开当时朝廷的“助力”。因缘际会,成就了立国一百九十年的党项西夏国。

党项,本西羌诸部之一,故又称党项羌。南北朝时期,党项羌始兴于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古称析支的地方,其后逐步扩展势力范围,到唐朝时其分布地区:“东至松州(今四川松潘县北),西接叶护(今新疆境),南杂舂桑、迷桑(今青海省南部)等羌,北连吐谷浑(今青海省北部),处山谷间,亘三千里。”在辽阔的草原上、河曲与松潘以西的山谷地带中,党项羌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不相统一。其著名部落有细封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唐王朝建立后,党项羌经常联结吐谷浑侵扰唐西北诸州,同时派遣使者向唐朝“进贡”。唐太宗即位后,对周边各民族采取“招抚政策”。629年,党项细封部首领细封步赖率部归附,唐廷于其地设置轨州(今四川松潘县境),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党项其他各部见状亦纷纷效法,率部请求内属。唐廷于其地分别设置崌、奉、岩、远四州,仍各任其首领为刺史。二年间,在唐王朝不断施加的政治诱逼和军事压力下,党项部落大批内附,唐廷派大员开河曲地为十六州、四十七县。631年,党项羌势力最为强大的拓跋部在首领拓跋赤辞率领下亦归附唐朝,唐廷于其地设置懿、嵯、麟、可等三十二州,擢封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并赐国姓“李”。自此,约当今青海省黄河河源积石山以东之地尽纳入大唐版图,党项羌成为唐朝属民。

七世纪中,吐蕃兴盛,军力强悍,四出攻略,邻近的党项羌各部受到严重威逼,一部分党项部族不堪其扰开始陆续向北迁徙,迁移至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西北部一带。至680年前后,吐蕃逐步占领党项居住地,党项羌内迁达到高潮。内徙的党项部落分别散居于唐朝陇右道北部诸州的洮、秦、临等州,关内道的庆、灵、夏、银、胜等州。唐廷复置党项羈縻州府,分别寄治于庆、灵、秦等州,加以管理。内迁的部分党项人进入汉人地区,入居州城,逐渐接受汉文化,被汉人称为熟户。散处山林中者称生户。居住夏州(今陕西靖边县)一带的党项羌拓跋部称平夏部,其势力在党项羌诸部中最为强大。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党项平夏部首领、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协助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军,颇立军功。为嘉奖功臣,唐僖宗赐夏州为定难军,擢封拓跋思恭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三年后,唐廷又进爵拓跋思恭为夏国公,复赐李姓。夏州地区的党项拓跋氏成为名副其实、称雄一方的唐朝藩镇。

907年,立国二百九十年的大唐王朝谢幕,历史进入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时期。党项诸部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夏州党项李氏(拓跋氏)僻居一隅,夹缝中求生存,左右逢源,名义上先后依附梁、唐、晋、汉、周及北汉政权,受其封号,朝贡不绝,实际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利用一切时机,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参与抗争。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企图以“调防”方式巧妙兼并夏州,受到党项首领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的坚决抵制,明宗无奈被迫妥协。夏州党项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夏州党项李氏藩镇日益加大,为避免新兴宋朝的打击,极力向宋朝讨好输诚;而宋朝初建,割据势力“十国”尚存未平,一时无力消除长期割据夏州、影响不大的党项贵族势力,因此对夏州党项实行羈縻优抚政策,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兴加官晋爵,故双方友好关系延续了二十多年。

982年,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继筠去世,党项贵族内部因承袭问题发生内讧。新任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被迫向宋廷献出了党项人世居三百年之久的夏、绥(治今陕西绥德县)、银(治今陕西榆林市东南)、宥(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四州之地,李继捧及其族人为被迁居京师居住,宋太宗抓住机遇,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党项李氏世代承袭的领土,自是得意欣喜。

宋太宗自以为得计的成功“削藩”,其实并不成功,而是留下了隐患。朝廷削藩,引起党项贵族集团内部急剧分裂。李继捧的族弟、时任定难军管内都知藩落使的李继迁,闻讯后留居银州不愿入朝,并召集亲信商议对策,最后决定逃往夏州东北三百里党项聚居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图谋聚族起事反宋,收复故土。

982年至986年间,是李继迁领导的独立反抗宋王朝时期。经过三起三落的艰苦斗争,李继迁以惨败收场。李继迁认识到独力抗击强大的宋朝,无异于蚍蜉撼树,必须寻求外援依附强势,方可成功,于是确立了结辽抗宋的策略。986年,李继迁遣使赴辽,示意归附。辽圣宗耶律隆緒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军事。同年腊月,李继迁向辽求婚,辽圣宗以宗室女义成公主许嫁。990年,辽国又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辽国通过结盟、通婚、封官进爵等方式笼络李继迁,利用他牵制劲敌宋朝。997年,李继迁在辽国的支持下,趁宋真宗赵恒新即帝位之机,向宋朝索还夏州。新皇帝斗不过大枭雄,宋真宗为了收服“复土”之心不死、屡屡骚扰的李继迁,遂采取妥协的怀柔政策,授其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又将老爹费尽心思削藩得来的土地全部拱手奉送给党项人。真是“叫唤的鸟有食吃”啊,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抗争,李继迁终于完成收复党项“故土”的夙愿,从而奠定了西夏开国的坚实基业。

得到朝廷恩惠的李继迁并不领情感恩,反倒变本加厉地侵扰起宋境。自998年至1001年,李继迁相继出兵攻扰宋朝的鄜延、石、麟、府、镇戎、灵、怀远、保静、永、清远等州、军。1002年三月,李继迁集结重兵攻陷占据了西北重镇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改灵州为西平府,建造宫室、宗庙,将都城由夏州迁至西平府。1003年五月,李继迁侵犯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市),遭吐蕃大首领潘罗支袭击而大败,身带箭伤逃回西平府。次年初,李继迁伤重离世,长子李德明嗣位。

李德明在位近三十年。从政治角度考量,他修复了与宋的关系,与宋修好,同时向辽、宋称臣。而辽、宋也为了各自利益,争相拉拢李德明,竞相封王进爵。辽封其为夏国王,宋则进李德明为中书令,加太保、太傅,又加赐只有亲王和重臣才能赐予的“崇仁”功臣号。随后,辽更封李德明尚书令,晋大夏国王,并与其子李元昊联姻。宋朝不甘落后,亦加封李德明为夏王。辽、宋对党项“超标”的优抚政策,刺激助长了李德明割据一方、建国称帝的欲望,并开始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李德明出行的“仪仗卤簿”,俨然与宋朝皇帝等同。1020年,李德明由西平府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今宁夏银川市),正式建都。1028年,李德明册立“气识英迈,诸蕃詟服”的儿子李元昊为皇太子,立其生母卫慕氏为皇后。建国称帝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就等着他本人登临九五加冕称尊了。

可能李德明没有帝王命,他还没来得及君临天下,便于1032年十月撒手人寰(一说死于1031年)了,皇太子李元昊嗣位。李元昊首先废除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意为青天子)。并下“秃发令”,在党项族中推行秃发,以恢复旧俗。1033年五月,李元昊升首都兴州为兴庆府,大兴土木,扩建宫城,营造殿宇;同时建官制,定兵制,积极加强机构与军队建设。经过六年的精心运作,李元昊建国称帝的条件已然成熟了。

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于都城兴庆府南郊筑台受册,隆重登上皇位,成为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定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西夏国正式建立,跻身华夏历史大舞台。

西夏国又称白上国、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其初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极萧关,北控大漠”;盛时,统领二十二州,“方二万余里”,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青海东北部,以及新疆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因其地处宋朝之西,故宋人习称之为西夏,后世沿袭了此称。西夏先与北宋、辽鼎峙,后与南宋、金并存。

1227年春,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围攻西夏都城兴庆府,西夏末帝李睍拼命死守。硬撑了小半年,六月,城中粮尽援绝,再加遭遇强烈地震,房倒屋塌,瘟疫流行,实在无力支撑,末帝李睍只好献城出降,旋被杀,西夏国亡。

西夏共历十帝、凡一百九十年。如果上溯至唐末拓跋思恭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建立夏州地方政权的881年,则立国时长为347年。如若将其同辽、两宋、金的立国时间相比较,辽立国为210年(916—1125),宋立国为320年(960—1179),金立国为120年(1115—1234),即党项羌拓跋氏要比辽长137年,比两宋长27年,比金长227年,其生命力之长久,令人惊叹!

冒昧作答,不知“画眉深浅入时无”。

5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西夏是宋朝对西夏的称谓,他们称自己为大白高国。西夏立国是在李元昊时期,占有四州之地也是李元昊时期的事。所谓的四州是指河西走廊的四个州,即瓜州、沙州、肃州、甘州。

下面我就详细聊聊西夏国:

一、党项的兴起与族源

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本西羌之一支,原居青藏高原。汉文典籍有关党项的记载首见于唐魏征等所撰的《隋书》,《隋书党项传》记魏、周之际,数来扰边,但《魏书》、《周书》不载党项事。其后唐李延寿撰《北史》、杜佑撰《通典》,五代、北宋修纂的《旧唐书》、《新唐书》、《五代会要》、新旧《五代史》、元修《宋史》等都有党项专传,这些史书中或直接称党项为“党项羌”)。



西羌与党项的关系,据《旧唐书·党项羌传》记述:“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汉代西羌主要居地是:”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赐支,或析支,即指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曲一带地方,这里是羌族发源之地。

古析支既是党项初起的居住中心,则他们当与西羌同源。早在汉代西羌曾大量内徙于河陇及关中一带。遗留在原居地的广大羌族在西晋末为吐谷浑所统治,其势微弱。自西魏废帝元年(552年)至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附属于吐谷浑的宕昌(中心在今甘肃宕昌)和邓至(中心在今四川九寨沟县)两个羌族小政权相继为西魏和北周灭亡之后,“党项始强”。以后,宕昌、邓至有部分融入党项,成为其组成部分。故《隋书·党项传》称“其种有宕昌、白狼”云。

因此可以说,党项羌应是汉魏后居于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的西羌诸部发展而来,是居于这些地区的西羌,在北周后的泛称。

自北周后,党项羌兴起,其分布地域,据《隋书·党项传》的记载:“东接临洮(今甘肃岷县),西平(今青海西宁市),西拒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到唐代初年,活动范围有所扩展,史书记述亦较准确。

《旧唐书·党项羌传》记载:“其界东至松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接叶护(今新疆若羌)南杂舂桑、迷桑(今青海、四川交界处,果洛、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带)等羌,北连吐谷浑(今青海北部,甘肃南部一带),处山谷间,亘三千里。”

关于党项人的发源地,据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发现的西夏文献中一首记载党项祖先的颂诗称:“黔首石城漠水边,亦面祖坟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

20世纪初以来,中外西夏学家对诗句进行过多种译释考证,说法不一,但基本肯定是一首记叙党项祖先发祥地的史诗。即“黔首”与“赤面”指党项人,因其脸色黝黑,并用红颜料涂面。



“白河”即今嘉陵江上游白龙江,古称白水。“弭药”是党项人自称,后吐蕃沿用此名。该诗概述党项羌的原分布地是在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一带,与汉文典籍记载相合。

《旧唐书·党项羌传》记党项有八部:“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姓之中复分为有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而拓拔氏最为强族。”

除上述党项八部外,据两唐书《党项传》记载,在赤水(今青海共和)以西有“黑党项”与居于河西大积石山的雪山党项两大党项部落。

二、党项的内迁

唐贞观年间,在党项拓跋部内附前后,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强盛起来,不断出兵攻击党项诸部,与唐争夺凉、松、茂、將(今四川西部和西北部、甘肃东南部)诸州地区。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进兵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

十二年(638年)吐蕃进攻唐松州,松州都督府所辖的党项羁縻州阔、诺(今四川松潘西)二州刺史、党项羌酋以州叛归吐蕃。唐高宗继立后,吐蕃势力开始向北扩张,到唐仪风年间(676-679年),吐蕃更是不断寇扰唐部、廓、河、芳、扶、松等州。到永隆元年(680年)前后,“吐番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嵩等州相接。其时,些党项羁縻州开始废置,或处于“或臣或否”的状态之中。

一些党项部落开始向内地迁徙。到开元(713-741年)中,在吐蕃势力愈炽、唐军屡屡失利的情况下,党项拓拔部上表唐朝,请求内徙。玄宗同意拓拔部的请求,下诏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安置其众。辖下的二十五个羁縻州的党项部落,也随着一道内迁。主要的党项拓拔部及野利部。从开元年间从松州到庆州的迁徙,是党项拓拔部的第一次大迁徙。



党项的内徙并不是唐朝有计划地按原党项羁縻州进行内迁,而是他们以姓氏、部落为单位自发的、陆续向北迁徙。内徙党项的分布,据些史书的记载,主要在陇右道的洮、秦、临等州及关内道的庆、灵、银、夏、胜等州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又复置或重置一些党项羁縻府州,寄治于庆、灵、秦等州。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全力对付叛军。河陇空虚,吐蕃乘机出兵攻占河陇诸州,并向关内进逼。内迁的党项乘机向南寇扰邠(治所在今陕西邠县)、宁(治所在今甘肃县)等州。

内徙党项的第二次迁徙起于安史之乱后的至德年间,到永泰元年,前后约十年。这样,经过党项第二次大迁徙,内徙党项逐渐集中到灵、庆、夏、银、绥、延、胜等州。

内徙党项部落经过第二次大迁徙后,逐渐按地域形成为几个大的部落集团。史书记载有以野利部为主的“六府部落”,以拓拔部为主的居庆州陇山之东的“东山部”和居住在“地惟沙碛,谷称平夏”之地的“平夏部”。

据史书记载:党项诸部经过第一次大迁徙后,其留在原居地迁的党项部众为吐蕃役属,成了吐蕃的“奴部”,吐蕃称其为“弭药”。

三、党项拓跋部的崛起

有关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活动的记载,始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旧唐书·僖宗纪》:中和元年正月“夏州将李思恭等行营诸军并赴京师讨贼”,三月“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等同盟起兵,传檄天下”等。

在平定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拓跋思恭因功被唐朝赠夏州节度号为“定难军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僖宗又以拓跋思恭“为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旋即加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贼平,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按史载黄巢起义军最后被镇压,是在唐中和四年(884年)七月,则拓跋思恭封夏国公,赐姓李氏当在此时。

至此,党项平夏部、拓跋氏集团,乘黄巢起义军倾覆唐朝的机会,得以割据夏、绥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唐末藩镇之一。

唐朝虽然最后镇压了黄巢起义,但其本身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更加衰弱了。在围剿起义军的过程中,诸藩镇势力得到壮大。



思恭卒时,为保存夏州实力暂由其弟思谏继任节度使,过了一年思恭子成庆势力增长、思谏即主动将节度使一职让与成庆。后成庆卒,思谏复任节度使,由于成庆任节度使时间不长,思谏前后均任此职,故《新唐书·党项传》略去成庆,而直书思谏继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

唐未,党项拓跋氏崛起,并达到极盛阶段,名兼四镇(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实领定难、保大三镇之夏、绥、银、宥、鄜五州之地,但以其实力远不能与关中及中原、河东诸镇争强,在唐末藩镇激烈的争斗中,保大军节度使拓跋思敬为李茂贞所逼,离开自己领地降于朱全忠。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谏不得不依附于朱全忠,从而保住党项拓跋氏割据夏州的势力。

五代时期的夏州党项割据势力,名义上先后依附于北方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受其封号,朝贡不绝,而实际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虽屡遭挫折,仍得以周旋维持,并得到进一步的壮大与发展。

三、西夏建国前的准备

1.李继迁收复故土

当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改元建隆,夏州节度使李彝殷闻赵匡胤即帝位,立刻遣使奉表称贺,并避太祖父弘殷讳,改名彝兴,以示归附。宋太祖嘉其行,仍令“使守太尉”。李弊兴为讨好宋廷,曾主动出兵抵御北汉对宋朝的侵扰,并向宋朝贡奉马匹与牦牛;宋太祖亲命工匠治玉带赐彝兴,笼络其感情。

宋乾德五年(967年)九月,李彝兴卒,子李光睿继位。开宝五年(972年)李光睿闻宋太祖解除诸将兵权,遣使表请入朝诏令不许。九年(976年)率兵助宋攻北汉。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李光睿避太宗讳改名克睿,太宗嘉其助讨北汉之功“加检校太尉”。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李克睿卒,子继筠嗣位,四年三月,宋太宗亲征北汉,继筠遣将于黄河列寨,东渡黄河略北汉地以张宋军之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月,李继筠卒,因子幼不得嗣,以其弟衙内都指挥李继捧嗣为留后。

其时,夏州李氏政权内部因继承问题发生内讧,银州刺史李克远与弟克顺等率兵袭击夏州,被李继捧处死。七年(982年)三月,李继捧从父,绥州刺史李克文上表宋廷,要求令继捧入朝,免生变乱。太宗即遣使诏命李克文权知夏州,以西京作坊使尹宪同知州事。李继捧被迫于五月举族进京,向宋朝献出夏州节度使所属“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留居京师。

自李继捧入朝,族弟李继迁,时任定难军都知蕃落使,因与李克文不和,故率领自己的部下居住在银州。不久,宋廷派使臣诏令“护送李氏缌麻以上亲赴阙”,继迁才知李氏的五州之地已献宋朝。继迁遂召集弟继冲、亲信张浦等共谋对策。最后根据张浦对夏州拓拔内部与宋朝形势的分析,确定“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的战略。

于是,李继迁诈称乳母死,出葬郊外,藏兵器于棺中,率数十人出奔夏州东北三百余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东北)。继迁并出示其曾祖拓拔思忠画像,吸引党项拓拔氏部族参拜,以恢复祖业相号召,积聚势力。

在宋辽持续对抗之时,李继迁利用这个机会,主动与辽结盟,欲借助契丹对付宋朝以图恢复祖业。至道二年(996年)三月,李继迁侦探清楚宋军将押送四十万石粮草到灵州,遂亲自领军于灵州通路浦洛河(今宁夏灵武南),截获了这一批粮草,然后进围灵州,聚兵困城。宋五路出师救援,李继迁采用灵活的迂回战术,使宋军人困马乏,无功而还。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宋太宗卒,真宗赵恒即位。十二月,李继迁受诏致哀“遣牙校李光祚至京修贡,表求蕃任,意不得夏州不已也”。真宗“姑从所请”,下诏特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复赐姓名,加食邑千户,实封百户,益功臣号。赐赍甚厚”。从此被李继捧丢失了十五年的党项李氏故土又得到恢复。但是,这时候的李继迁,已非收复故土而能满足了。

2.迁都灵州

灵州位于夏州西面,倚负贺兰山,带引黄河,地理形势十分重要,为唐、宋时代西北边疆的屏障。灵州以西,古代丝绸之路要道河西走廊上,主要散居着回鹘部落,西南则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区。因而灵州成了宋朝以及回鹘、吐蕃、党项各族势力争夺的焦点。

李继迁屯驻积石河后,西州回鹘可汗禄胜和六谷部首领潘罗支都奏请宋朝讨伐李继迁,故李继迁确定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战略方针。宋朝深知灵州的重要,但两次粮运被截走的事实,使宋朝深感坚守灵州重镇之难和失去灵州的后果之严重。

咸平四年(1001年)八月,李继迁以万骑攻灵州不克,令士兵垦种四旁膏腴之地,对灵州进行长期围困。九月,遣牙将赵光允以向宋朝贡马之名,暗中潜入定州、怀远、保静、永州、清远军等河西五镇,使灵州成为孤城。咸平五年(002年)一月,灵州陷落,知州裴济死难。



李继迁政占灵州,爱其山川形胜,打算从夏州迁都于此。其弟李继援说:“银、夏系累世经营,祖宗灵,实式凭之。今恢复未久,遽尔迁弃,恐扰众心”。李继迁则认为“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大功者,不徇庸众。”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化风,尚礼好学,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隅可限哉!”这表明了灵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和李继迁的雄图大志。

3.攻取河西走廊

李继迁建都西平府后立刻向河西走廊扩张。咸平二年(1000年)十月,李继迁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出攻环、庆,而暗中移兵轻取河西重镇西凉府(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西凉既得、灵州有了巩固的后方,“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

一个以“绥州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的庞然大物,初次出现在宋朝西北疆域的平沙瀚海中。正当李继迁新取凉州,自觉大势已定、踌躇满志之时,他不听张浦的劝告,轻信了新任宋朔方节度使吐蕃首领潘罗支的伪降。潘罗支乘其不备,秘密集结归附宋朝的数万吐蕃兵马,在继迁受降后回西平府途中设伏,李继迁中箭因伤死去,子李德明立。

李继迁临死时,一再嘱咐德明“倾心内属”依附宋朝。是他看到了党项政权的实力还不能同宋、辽争雄。景德三年(1005年)李德明派遣使臣到宋朝进贡,请求和好。宋真宗决定改变对“国危子弱”的西平政权的强硬态度,实行“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招抚政策,以缓和对外矛盾,巩固内部统治,粉饰太平因而接受了德明的求和。

宋朝提出的媾和条件是:复授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颁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予内地节度使的薪俸,许党项人进入内地贸易往来;撤消青盐内输的禁令。

同时要求德明履行以下七事:

(1)归还灵州。(2)止居平夏。(3)遣子弟入宿卫。(4)送还被俘宋朝官吏。(5)解散蕃、汉军队。(6)释放被俘宋朝兵民。(7)边境发生纠纷向宋朝禀报处理。

在七项要求中,德明不同意归还灵州和送子弟作人质两项,因此宋朝对允许党项人进入内地贸易和撤销青盐禁令两项也作了保留。

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最后于宋景德三年(1065年)九月,正式签订了和约。李德明和宋朝缔结的和约,给党项西平政权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从此,李德明解除了东顾之忧,专力西向扩张以完成李继迁制定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方针 。

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到天圣四年(1026年),李德明同河西走廊地区的甘州回鹘(河西回鹘)进行了六次争夺甘州的战争,每次都遭到失败。直到天圣六年(1028年),其子李元昊领兵攻打甘州,一战告捷,攻破甘州城,甘州可汗夜落隔通顺王仓皇出逃。元昊以攻陷甘州之功,被立为“太子”。

击败吐蕃,占领凉州,是李德明征服河西的又一重大军事行动。从咸平六年 (1003年)李继迁在攻占西凉后中箭身亡,四年后,李德明又 一次夺取西凉,不久又被回鹘夺回。此次元昊攻取甘州之后,固守西凉的回鹘人失去了大本营。宋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德明令元昊率兵攻打凉州。元昊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吸引宋兵到环庆一带,使回鹘失去戒备,然后出奇兵突袭凉州。吐蕃六谷部众一部分投降,一部分归附湟水流域的确厮罗部。六谷部作为凉州吐蕃的政治实体宣告解体。

景祐三年七月,元昊攻下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回鹘,随即西进再克沙州(今甘肃敦煌),扼守了河西走廊的西大门,回师途中顺手把肃州(今甘肃酒泉)也占领了。至此,元昊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最终结束了甘州回鹘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而与河湟吐蕃则大体以今天的大通河为界确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

四、西夏王朝的建立

1.建国前的准备

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死,其子元昊在兴州(治所在今宁夏银川市)继承了夏国王位。

李德明死后元昊分别派遣使臣向宋、辽两国报哀。辽遣使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宋朝则“授元昊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难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西平王”。

但是、元昊的抱负志在摆脱宋、辽王朝的羁管“为帝图皇”,建立独立的党项族政权。早在青年时代,他曾对李德明臣服宋朝、完全照搬中原习俗制度的三套做法不满,提出了:“衣皮毛、事畜牧,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的质问。



所以元昊继位后,立刻进行了系列突出党项民族特点和增强民族意识的改制:

废除唐、宋“赐”给党项主族拓拔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称“兀卒”(可汗)。改宋明道二年(1033年)为”显道”以避父讳。次年,自建元开运,又改广运。

元昊下秃发令,“元昊欲革银、夏旧俗,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从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

在服饰上,既表示不同于中原帝王又区别于党项贵族,即仿吐蕃赞普服饰“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并规定文武官员和庶民服饰。

最能表现元昊民族意识的是,在他继位之后即开始创制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他命大臣野利仁荣等仿汉字创制党项族语言文字,编纂成12卷,史称“蕃书”,西夏尊为“国字”,后人称西夏文字。



党项社会从唐宋迁居夏州一带近二百年中,处于汉族封建生产方式的包围之中,深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与封建文明的影响。元昊称帝建国标志着党项封建制的初步形成,而封建制的形式,最便当不过的是照搬中原王朝的一套。

从李继迁时期的”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到李德明时期的“大辇方舆,卤簿仪卫,一如中国帝制”,都足以说明。由于李元昊认识到这一点,故在建国前实行的旨在恢复民族意识的措施与改制中,从根本上说仍然脱不掉中原王朝的窠臼。

如仿宋朝官制建立的中央官制体系,建国后又仿宋制进行改革;采用宋朝宫廷朝贺仪式。推广仿汉字创制的西夏文字,并用以翻译汉文典籍《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向宋朝献马求取汉文“大藏经”,并译为西夏文。就连首都兴庆府的建设规划布局和特点都仿唐都长安、宋都东京,如城门以“光华”、“南薰"等命名,城市内外,街坊道路,丽园精舍,凌云高塔也莫不如此。今存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皇陵,始建于李元昊时期,民间称“昊王墓”,其陵寝制度“仿宋巩县宋陵而作”。

2.称帝与稳定政权的努力

元昊大庆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元昊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称大夏,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并大封群臣,追谥祖父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墓号裕陵,祖母野利氏为顺成懿孝皇后;父李德明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母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又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儿子宁明为皇太子。

次年,正月,元昊以臣子的身分遣使给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王朝的关系与功劳,表明其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承认他的皇帝称号。得到的回应是预料之中的,宋朝不愿承认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宋朝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捉拿元昊,或献其首级。



元昊也立即断绝同宋朝的贡使 往来、频繁派岀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和汉 人投夏。遣人向宋朝投置“嫚书”: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 尤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助宋朝。夏宋之间的战争终于不可避免 。

从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至五年,元昊向宋朝发动了多次进攻。较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有三次:即天授礼法延祚三年,正月延州(今陕两延安)附近的三川口战役;四年二月,镇戎军东南六盘山地区的好水川战役;五年秋镇戎军西北的定川砦战役。三大战役,都以元昊大获全胜告终。元吴为此踌躇满志,声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而宋朝宰相吕夷简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连年战争使夏国民穷财尽,人怨沸腾,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境内部族人民纷纷起而反抗,或逃奔 宋朝。

夏国兵力到战后已处于"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 的境地。特别是由于战争爆发,宋朝停止了对夏国大宗银组、 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榷场,禁止夏国所产青白盐入境,使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基于夏国内外原因与实力,元昊认识到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故试探向宋朝求和。而其时夏、辽关系的恶化是促成夏、宋媾和的重要原因。从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年)正月,到次年六月,夏宋双方使臣经过持续一年多的频繁往来,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协议。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向宋称臣,但元昊接待宋使不用臣礼,以维护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的形象。



至此,一个稳固的西夏王朝才算正是步入正轨,经过三代父子的努力,西夏终于成为可以于宋、辽三足鼎立的大国。

6

原因就是有资源,有明主,还有就是党项人的生活习惯,不喜欢打打杀杀!

1、有资源:西夏当时国土中有能够当钱花的青盐,相当于自带一棵摇钱树,钱有了!

2、有明主:两位牛逼人物,一位奠基人拓跋思恭,一位缔造者李元昊!

3、生活习惯:党项人的日常就是:风吹草地见牛羊,晚上生起一堆火,再撒点孜然面,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4、当然也和后期宋朝国力减弱有关!

为什么呢?分析如下: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其语言西夏语属于藏缅语族。在唐、宋时代,被汉人认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称作党项人。

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朝代,虽然周围都被辽、宋、金、蒙古等大佬环伺,却硬是凭借强悍的生命力,比面积更大的辽、金更长命。

“远看一堆土,近看土一堆。”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戏谑地打趣散落在贺兰山东麓,形如金字塔的西夏王陵

西夏是《二十四史》中唯一没有记载的王朝,历经十帝。很多人对它的了解,都只停留在金庸的小说里,

它是武侠小说里慕容复一心想拉拢的对象!

西夏的建国历史非常有趣。他们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上的党项族,唐朝时才迁居陕北。

这时,族人中出现了一个超级牛掰的人物——拓跋思恭,他凭借超强的战斗力和领导力,帮助大唐平定了黄巢起义,于是唐皇大手一挥,不仅封他为夏州节度使,还特赐国姓李,形成了一个地方势力。

但好景不长,随着大唐的覆灭,五代十国时期中原走马灯似的换着不同的老大:后汉、后蜀、后晋、后唐……但无论是谁,他都低眉顺眼地自称小弟,打仗有什么意思,混吃等死的日子不快乐吗?于是,就这么安安稳稳地混着,谁知一不小心就混成了一方土豪了。

当然,这还得感谢西夏这块福地。所在的地界竟然盛产一种当时能够当钱花的青盐,相当于自带一棵摇钱树,此外,还顺便养养牛羊,做做买卖,数钱数到手软,这是什么神仙日子?那时候,党项人的日常就是:风吹草地见牛羊,晚上生起一堆火,再撒点孜然面,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至宋初,夏州李氏与宋朝发生多次战争。首领李继捧归降宋,但族人拥立李继迁叛宋自立。李元昊父亲李德明在1005年与宋朝媾和。宋真宗赐姓氏,授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使[4]。1031年元昊继立,1038年成立了西夏,统治西北地区达约200年之久,

李元昊算起来,应该是《天龙八部》里梦姑的高祖父。




7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惟恐党项人“居城自雄”,下诏毁了“统万城”,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也就是现在的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从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是四州,没有静州)。至此,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统万城”渐渐沉寂在毛乌素沙漠之中。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拓跋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李德明时,依附宋朝,转而对回鹘、吐蕃部落展开大规模的攻掠,极大地加强了党项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扩展了统治的领域。党项割据政权经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一代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立国的基础。

李元昊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仿汉字创制,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方圆二万余里,东尽黄河,玉门,南接,北控大漠。

8

最早的汉文文献记载党项为汉朝西羌的后裔。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末因平定黄巢农民起义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与宋朝。

“Tangghut”(党项)这个名字最初是在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中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字最初必定是来源于某种阿尔泰语系的形式,此后很可能是通过中亚的媒介——可能是于阗语或粟特语,从吐蕃的自称衍生出来的。

宋朝建立初期,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羁縻统治。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捧,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惟恐怕党项人“居城自雄”,下诏毁了“统万城”,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也就是现在的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从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是四州,没有静州)。至此,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统万城”渐渐沉寂在毛乌素沙漠之中。

宋太祖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了拓跋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剧。李德明在时,依附于宋朝,转而开始对回鹘、吐蕃部落展开了大规模的攻掠,极大地加强了党项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扩展了党项人统治的领域。 党项割据政权经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一代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立国的基础。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任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朝。他首先放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仿造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9

党项人分布广泛,建立西夏的是其中的一支,而且是带有强波斯血统的一支。西夏能与辽宋金抗衡二百多年是因为西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下的国民战斗力是刚强无敌的,就像今天的伊朗把美国治得措手不及。蒙古人之所以与西夏人仇深似海就是因为两者都是政教合一制的国家治理模式。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也就是如此残酷而已。成吉思汗是一种称号,就是古波斯语一主王的音译。不论是成吉思汗还是松赞干布(史称弃宗弄赞)都是同一个意思,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详情可以关注本帐号的头条文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