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札记:三国时代的主公是谁呀?

(作者(笔名):神兜兜)

小说《三国演义》深入人心,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还影响到了一些专家,尤其是突发爆红的(原本非历史专业的)三国专家,也往往将小说当作历史,更引导听众,混淆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严格界限,从而用小说或小说家之言,去探究历史,发出许多疑问。本人只想效仿历史专家先贤,作一些《三国志》札记,将现在热门的三国话题与史书相结合,力求枯燥但又有阅读趣味性,同时更要保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则。

“主公”这个称呼,《三国演义》迷们都应该熟知的,在小说中,屡屡出现主公,并且使得读者们,将主公与上级混为一谈,似乎觉得,上级或高级别的上级,就是主公了,谁是上级,谁就是主公了,甚至连一些“主公”词条解释,也被小说误导了。

一、《三国演义》中的主公们,都有哪些人?

在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中,屡屡用到“主公”一词,能够被别人堂而皇之称为“主公”的,按小说的章节顺序,大致如下:

1、董卓:在第三回中,董卓看见丁原手下的吕布,神勇超群,颇为忌惮,当时董卓还不认识吕布,旁边的李儒说到:“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这是小说中第一次用“主公”这个称呼,把董卓称呼为“主公”,从此开始,董卓就被帐下人员,都称呼为“主公”了。

2、孙坚:第五回,孙坚被华雄打败,被人追杀,头上的红色头巾比较鲜眼,容易辨识,孙坚手下的祖茂说“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孙坚被手下人称呼为“主公”了。

3、袁绍:第七回中,袁绍大战公孙瓒,公孙瓒帐下跑出一个赵云,把袁绍杀个措手不及,田丰慌对绍说“主公且于空墙中躲避”!袁绍也被叫作“主公”了。

4、刘表:同样在第七回中,袁术将派孙坚去攻打刘表,刘表帐下的蒯良曰:“不必忧虑。可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主公率荆襄之众为援。孙坚跨江涉湖而来,安能用武乎?”,刘表被手下称之为“主公”。

5、曹操:第十一回,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公孙瓒派遣刘备来协助徐州牧陶谦,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进言道“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曹操也被称为“主公”。

6、孙策:第十五回,孙策大战太史慈,双方势均力敌,孙策手下的程普说“不须主公劳力,某自擒之”,孙策成“主公”了。

7、袁术:第十六回的“吕奉先射戟辕门”中,袁术派遣纪灵追杀刘备,纪灵说“吾奉主公之命,提十万之兵,专捉刘备”,袁术成“主公”了。

8、吕布:第十九回,吕布被曹操围困在下邳城,手下的陈宫说“容某先到关探曹操虚实,主公方可行”,吕布被称为“主公”了。

列举太麻烦,且数量太多。总而言之,“主公”的称呼,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多达六十次以上,几乎凡是一方大员或主要人物,都被手下人员,统一称呼为“主公”,主公主公满天飞。

二、史书中,尤其是《三国志》中,有没有主公呢?

在二十五史正史中,极少出现“主公”称呼。《史记》、《汉书》、《后汉书》中都绝对没有出现过“主公”两个字,而后晋朝的《晋书》中,出现过一次“主公”称呼,都集中在《张轨(家族)列传》中,张轨及其子孙,是依附于晋朝的凉州地方割据势力,被手下人称呼为“主公”。

从《史记》到《晋书》,其中,只有在《三国志》正文中,“出公”出现得最多,多达四次,《三国志》首创“主公”这个称呼。全部列举如下:

1、左将军刘备被称为“主公”:在《蜀书-法正传》中,左将军刘备打败刘璋,占领大部分益州(除汉中张鲁外),刘备嫌弃老名士许靖,法正直言劝解说:"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老名士许靖虽然华而不实,但考虑到他的声誉与名望,尤其是作为天下读书人(士)的模范,法正向刘备建议,必须要重用许靖,刘备对于法正,那是绝对的言听计从,毫不犹豫的就重用许靖,从而使得刘备留下了“宽能容士”的美誉。法正称呼刘备为“主公”,这是《三国志》中第一次出现“主公”这个称呼,法正是喊出“主公”的第一人。

2、左将军刘备被称为“主公”:还是在《蜀书-法正传》中,蜀郡太守法正,为人纵横,其他官员有些无法忍受,鼓动军师将军诸葛亮向刘备打小报告,"法正於蜀郡太纵横,(诸葛)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而此时左将军刘备在荆州公安城,正忙于和孙权分割荊州地盘事情。诸葛亮审时度势,没敢向刘备打小报告,回答那些人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在此时此处,左将军刘备帐下的人,包括诸葛亮,都称呼刘备为“主公”。

3、左将军刘备被称为“主公”:《蜀书-彭羕传》中,庞统、法正两人都将奇才彭羕举荐给刘备,刘备对于彭羕的才能,是绝对认可的,并超级提拔,“拔(彭)羕为治中从事”。不过,彭羕为人比较骄横,恃才傲物,和法正一样。诸葛亮屡屡进言刘备,导致彭羕受到彻底冷落,而后的彭羕与平西将军马超的对话记载中,两人都将左将军刘备称呼为“主公”。

4、左将军刘备被称为“主公”:《蜀书-蒋琬传》中,担任”广都(县县)长”的蒋琬,经常喝酒不干正事,左将军刘备对他非常不满意,想找个罪名杀死蒋琬,“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认为蒋琬有类似当年庞统的能力,就劝说“愿主公重加察之”,希望刘备再加以观察。刘备应该是重用观察后,认为蒋琬能力远不及当年的庞统,最终采取折衷办法,既没杀死,也没留用,罢官为民算了,“(刘备)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此时此处,左将军刘备被诸葛亮称为“主公”。

三、在《三国志》中,只有特定时期的刘备,才被称为“主公”。

上面列举的《三国志》记载,全部出自于《蜀书》,在《魏书》和《吴书》中,都没有出现过“主公”这两个字。而且,用“主公”来称呼刘备,都是集中在左将军刘备打败刘璋到当汉中王为止的这一时间段内。在此之前的刘备,没人称呼他为“主公”,刘备当上汉中王后,也没人再称呼他为“主公”了。

在史书《三国志》中,只有一个人被称为“主公”,那就是刘备,且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时期的刘备,才会被手下人或史书称呼为“主公”。

四、应该是《三国志》作者对刘备的保护或尊重。

在古代,尤其是史书中,对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往往用“官职”或“爵位”来尊称或代替。而三国时代的刘备,身份有些特殊,在刘备打下益州到称汉中王之间,刘备的官职太多了,左将军、益州牧、荊州牧、豫州刺史等四个职位,若按官衔来直接称呼,那实在太麻烦了;且这些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论官职,都无法达到“三公”级别,不能明正言顺的称之为“公”。而此时的曹操,早已当上“大将军”或自动降级为“司空”了,史书中,就堂而皇之的称他为“公”,那个是明正言顺的“三公或三公级别的”公。

而此阶段的刘备,称呼上比较麻烦,官衔太多,却又没到“三公”级别,也许,陈寿首创了“主公”这个称呼,或者,是法正首创“主公”这个称呼,专门用在刘备身上,属于对先主刘备的格外照顾吧。

在二十五史正史中,《三国志》首现“主公”这个称呼,是《法正传》中的法正最早提出这个称呼,这个称呼,是特定时期的刘备专用称呼。

五、史书中极少出现,明清小说中却大量涌现各式各样的主公。

“主公”这个称呼,在《三国志》之后的史书中,极少出现,似乎就在《晋书》中出现过一次,是指晋朝凉州地方割据势力的张轨及其子孙。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或诸王、诸侯们,都没被称为“主公”的,公主一直有,主公却没有。

史书中没有主公,在明清小说中却涌现大量“主公”,除《三国演义》外,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吴承恩的《西游记》等,都出现“主公”这个称呼。

主公,在明清小说中,往往是下级对(高级)上级的统一称呼,似乎像电影里的“老大”这个称呼一样了。

一些网站对于“主公”这个词条的解释,比如:“主公:1、臣下对君主的称呼;2、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3、宾客对男主人的尊称等意思。”,但是,对于“臣下对君主”或“仆役对主人尊称”的引用详解时,引用的,都是明清小说而已,没有任何史书文献为依据。

故按明清小说中的用词或理解,“主公”就成为“臣对君”或“仆对主”的专用称呼了,反过来,一旦尊称谁为“主公”,那也就是自认为是“臣”或“仆”了。在小说中,吕布称呼过董卓为“主公”,那吕布就是董卓的“臣”或“仆”了,而不是史书中的直属上、下级关系,吕布杀董卓,自然被引申为“臣弑君”或“仆杀主”了,成为“不忠”的形象代表了。

小说是小说,史书是史书,曾看见一些网文,提及“张辽的主公”、“徐晃的主公”,觉得有些怪异,只是想说明一点历史而已,别无他意。

参考书目

《史记》

《汉书》

《三国志》

《后汉书》

乃至《清史稿》等二十五史等。




最佳贡献者
2

孙权,刘备,曹操他们三人虽然都是东汉末年时期权利最高的三个人,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三人在未成名前就已经拥有主公二字的头衔。

楼主好,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以下就是老行对你的这个问题解释。

曹操,未成名前经常被人称呼为: 曹阿瞒三个字。

年轻的曹操本身家族就很有势力,那时的曹操游学无术,放荡不羁,后来因为黄巾之乱,官拜校尉,要说那时曹操的主公是谁?那当然是当时的皇帝汉灵帝。

另外我们要先来说明一下主公等于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意思。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但是毕竟还没有人敢去称帝,尤其当时又是古代时期,根本还未使用老大这种字眼,所以便任用主公而已,一是下属表达了自己的中义,二是主公同样等同于皇帝比大哥还要更深一个档次。

校尉的曹操在灵帝去世后,又认了一位主公,那就是董卓,但是曹操实际上在心里并不认可这位主公,因为董卓玩弄朝政,就连后宫都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这对依旧还有汉室情怀的曹操来说是拒绝的。

所以曹操刺杀董卓的事情出现了,虽然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离洛阳。

但这一件事也同样让曹操名动天下,因为董卓之恶,乃是天下人之恨,曹操虽然刺杀失败,但是却让无数天下人敬佩。

逃离洛阳的曹操回到了老家避难,后来袁绍组建义军要攻打董卓。

远在老家的曹操听到这件事并没有太过在意,可因为家族的人劝阻曹操加入袁绍义军起义董卓,在族人的支持下,在加上曹操当时在天下人心中的影响,不少人加入了曹操的招募。

首先是跟曹操有着亲属关系的名将夏侯渊,曹仁,夏侯惇,曹洪,以及荀彧各大谋士等等,这些人一半属于曹操的亲属,一半属于听闻曹操的事迹。

曹操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成为了主公。

就这样,曹操一共招募了5000人马加入了袁绍的反董义军,在这次反董战争中曹操获得的利益最大,因为他当时截获到了汉献帝,然后名句: 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这样出来了。

你们可能要问汉献帝属于曹操的主公吗?

老行只能说一半属于一半不属于,拿曹操的心思和情怀来讲,汉献帝是他的主公。

但是对于军权和自己的未来,曹操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公。

带着汉献帝的曹操迁移兖州,建立许昌。

一步一步,一路一路的走到了最后时期。

虽然曹操后人落寞,将他一手打下来的江山送给了司马懿,但是这也并不影响曹操在几千年后依旧被人称为英雄。

就如同苏轼写了《前赤壁颂》,赞美曹操。

而且在另一本史籍中,这样说曹操:“在曹操的生命中,有过错和虚伪,但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英雄真实的感受。”

不管怎么说,曹操依旧是很多人心中的大英雄。

刘备虽然背景强大,属于皇亲,但是却没有任何本钱。

那么接下来老行要讲的就是第二位刘备了,就如同标题一样,刘备虽然背景强大,属于皇亲,但是却没有任何本钱。

如果要说刘备的本钱,那就是他拜了两个好兄弟,一关羽,二张飞。

那么刘备初期就是主公吗?答案是否定的,要说刘备叫过主公的人,那可算得上是堪称三人之首。

因为刘备本身就没有本钱,所以他只能一直靠着依附别人来壮大自己,而这种依附也就等同过认了别人当主公。

实际上这种手段有点类似于现在社会上称之的扫把星,因为几乎被刘备依附过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反倒是刘备自己安然无恙。

即便是曹操,刘备在前期都依附过他,可想而知,刘备所认的主公应该是最多,而且他也应该最晚被人称呼为主公的,像他的两位兄弟关羽张飞一般都是称呼为哥哥。

那么最后一位孙权又是如何?有没有认过别人当主公呢?

老行可以说三人之中最早被人叫为主公的那应该就是孙权,为何?

因为古代的制度问题,所以孙权早早就在18岁那年成为了江东之主,这已经有点类似于即位一样了,虽然现在的社会出了朝鲜个为数的国家还保持着这种即位的传统,其他的国家早就已经将这种制度给改变了。

所以说,孙权不光是最早成为主公的,而且他也是当时三国称帝后最年轻的皇帝。

孙权,刘备,曹操,不管谁叫过别人主公,还是最晚成为主公,都不能否认他们三人永远是三国权利最大的主公。

3

《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国家形成于汉代未年,由于朝廷里官辽腐败,各地豪强并起,引起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就引起“黄巾军”起义。朝廷就号召各地军民起来抗击黄巾军,各地豪强逐渐互相征伐,扩大自己的地盘,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衰弱,难以节制各地豪强的局面。汉宣帝时就受十常侍的控制,后来何太后的侄儿何进当了大将军,想诛杀十常侍,邀董卓进京勤王,由此开始了各地军阀逐鹿中原控制汉朝幼年皇帝的争夺战争。

他们三人中仅有一个人有自己的主人公,另外两个人一开始便是别人的主人公?

东吴的诸候孙策文武双全,接父亲的班后,到朝廷议事,因得到汉朝传国玉玺与董卓争执不下而咀咒赌气回江东,占据江东四州四十五郡,后来又增加四郡,处于割据一方的诸侯,孙策死后孙权继承;

曹操因王允用计诛杀了董卓后,西凉起兵杀到京城又杀了王允,控制了朝廷汉幼帝又被一些宦官偷出到处躲藏,后来朝廷一些官员就邀请曹操带兵入朝保架,正中曹操下怀,从此曹操就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逐鹿天下的的讨伐战争;

刘备在没有地盘,没有封号的情况下,为了恢复汉室江山,驱逐曹操控制朝廷的局面,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硬是在刘章的领地蜀中打出一片天地成立了蜀汉政权。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仅仅只是曹操由汉献帝封为丞相,号令全国,但是东吴的孙权、蜀汉的刘备都不受曹操的节制,跟朝廷没有隶属关系。因此而引起的年连征战不休。

综上所述,孙权,刘备,曹操三人只有曹操拥有“名义上”的主公一汉献帝,而孙权和刘备由于汉献帝受曹操的控制,汉献帝刘协没有实际权力,所以他们二人就没有主公,一开始就自己是主公。其实汉献帝刘协受曹操的控制,实际上曹操也是自己是别人的主公。

4

曹操和刘备是创业者,孙权是富二代。

曹操的主公最早是汉朝皇帝,他是一门心思跟皇帝打工的,但是没想到最大的国有企业大汉破产了,他想救也救不了,于是自己出来创业了,最终成了大老板。

刘备跟大公司汉朝有点裙带关系,公司在的时候他想攀亲戚进去打工,可是没人理他。后来公司破产了,他就到处宣扬这层关系,招了点对公司有感情的人创业,也成老板。

孙权上位的时候自家的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了,他是富二代直接继承老板身份。

当老板的人当然都是被人喊老板,喊别人老板的那自然都是打工仔。

5

孙刘曹三位的上位经历还真是大有不同。

孙权,典型的官二代,爸爸累积了人脉,一群虎将相随,哥哥打下了江山,江东尽扩囊中。所以说孙权从一出生就是主公,起码孙坚逐董卓,攻洛阳,获得传国玉玺时,孙权就伴随左右,也算是个小主公了,。

刘备,白手起家的典范,放长线钓大鱼,倒腾期货的高手。黄巾起义时,一通口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刘关张桃园结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凭着与公孙瓒竹马竹马的交情,得以在诸侯面前抛头露面,混了个脸熟,此后更是通过汉帝亲封皇叔而获得了营业许可,取荆州,夺益州,一步步完成了公司的扩张上市,成为真正的主公,当然,刘备的公司是屡败屡战,在公司倒闭期间,居吕布下,处曹操侧,列袁绍旁的时候常有,虽刘备不以主公待之,其却以宾客视备已。

曹操,算是个官二代,却不是个正经的官二代,由于出身的问题,曹操还是经常被同僚嘲辱的。董卓进京前,曹操与袁绍同为为大将军何进部下,董卓乱政后,袁绍出走,曹操却着实委身事卓了一段时间,也差点成为董卓之亲信。不过曹操也算命好,义旗一举,曹氏宗亲皆来响应,曹操为一跃而起,成为十八路诸侯之一。

6

1.孙权是接替孙策之位,孙策当时已经自立。

2.刘备历经数个诸侯,但只是暂时投奔,并未正式归于帐下,寄于刘表后,参与赤壁之战,后以荆州为暂栖之地,去夺取益州,才算真正自立。

3.曹操是自己招兵买马,逐步壮大。

7

也就孙权没有主公,自己一生下来就是世子!曹操以前是跟袁绍的,刘备跟刘表的,也跟过袁绍曹操,乱世不足为奇!

8

曹操是作为袁绍的小弟被派到兖州牵制袁术。孙权就算了,孙坚是袁术部将。刘备是公孙瓒的人,跟着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在青州跟袁绍大将鞠义干架…我觉得抛砖挺准的,希望引出好玉。

9

曹老板到死都有主公,一生汉臣。后来董卓座大也当过董卓的马仔,刺董失败后名声大噪,回家卖家产创业。

孙权是坐享其成,他老爹孙坚,和亲哥孙策都是一顶一的大神,可惜俩人英年早逝,给孙权留了一个江东和一个周瑜。

刘备就比较复杂了,汉室后裔,在新手村捡了两个满级武将,四处抱大腿,借城池,三国数得上号的英雄都被刘备投靠过。不过老刘就靠一个姓白手起家还是挺让我佩服的。

10

孙权开始时是跟在孙坚的下面,孙坚当时是一方官僚,也就是说现在的南京军区司令员,孙坚死后,这位置由孙策接任,孙策死后,儿子小把这位置传给了孙权,所以说孙权是富二代,刘备是个穷人,但姓好,可以拿祖先的名号充名人,前期东投靠西借宿,一事无成,后来借荊州刘崎名下有了一个落脚地,当了回主公,曹操本是官二代,以反董卓而势起成为一方豪杰,当了一回主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