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渊造反敢于立刻称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广积粮,缓称王?:导入语:唐高祖李渊公元617年阴历7月份起兵,隋恭帝公元618年阴历5月份将皇位禅让给李渊,从起兵到
一、隋朝末年的形势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洛阳东都、开挖京杭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等,引发了各地动乱,在位仅第七个年头,公元611年,王薄、窦建德等人就起兵了,但是这个时候隋朝的实力还在,并没有对基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隋炀帝并没有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还是一个劲地倾国之力去征伐高句丽,这就让起兵的人越来越多,直至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起兵,虽然杨玄感兵败自杀,但是他的起兵算是彻底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基础,贵族起兵的影响远远胜于老百姓。
都这种情况了,隋炀帝在平定杨玄感后的第二年又率大军去打高句丽,此时各路义军势力已经遍布全国,隋朝的统治已经濒临覆灭的边缘,公元616年隋炀帝开始破罐子破摔了,跑到扬州去躲安宁,结果又一个贵族蒲山公李密也在这一年里率领着瓦岗军围攻东都洛阳,紧接着公元617年李渊就起兵了,原本李渊打算搞长久战的,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得天之佑的李渊又有人给他送助攻。
公元618年隋炀帝被一个大贵族---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起兵给杀了,此时的天下烽烟四起,长江以南的杜伏威、林士宏等,长江以北的李密、窦建德等,关中的李渊等,隋朝实力已然消耗的一干二净,就剩下一些割据势力你争我夺。
这种时候李渊的贵族身份就发挥效应了,他本和杨广是表兄弟的关系,两家都是西魏传下来的关陇贵族的金字塔顶端的代表,加上李渊占据的是关中形胜之地,称帝可以迅速地聚拢人心,有四面八方的关隘在,也不用担心被大家群殴,称帝是利大于弊。
二、元朝末年的形势
元朝在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以后,政治上就一直动乱不堪,加上对百姓的统治是相当具有压迫性的,人人生来平等,元朝就不一样,非把人分个三六九等。
到了元朝末年,各路豪杰终于受不了,纷纷起兵,意在推翻元朝的统治,元朝此时虽然政治不堪,但是还是有一些大将之才,例如脱脱等人,加上军事实力尚在,各路豪杰只能在夹缝中谋发展。
此时主要有陈友谅、方国真、张士诚、陈友定、朱元璋等势力盘踞在南方地区,这个时候谁敢称帝,必然首先就遭受元朝的打击,一旦扛不住或者两败俱伤,都只会把机会留给他人,所以朱元璋这个时候是万万不敢称帝的,加上他的实力也不是最强的,此时义军里陈友谅实力才是最强。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所在的江苏安徽一带处于各路割据势力的包围圈里,西边是陈友谅,南边是陈友定、东边是张士诚、东南有方国真,就像战国时期的魏国一样,四面八方都等着机会吃他一口,双拳难敌四手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只有低调、低调再低调才能有发展的机会。
如果他打张士诚等人,陈友谅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他打陈友谅,还有办法让张士诚不敢搞小动作,所以他只有把自己的实力发展到和陈友谅差不多的高度才能有机会称帝,同时还得找机会把名义上的领袖小明王给灭了。
就这样一直到公元1364年他才终于消灭了陈友谅势力,公元1367年再灭了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还找机会把小明王给沉江了,这才稳操胜券,于是公元1368年正式称帝。
参考文献:
《明史》
《新唐书》
《隋书》
李渊是大唐开国君主,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二人都是一个王朝的伟大缔造者。二人出身截然不同,一个是世家门阀,一个是赤贫农夫。一个不到13岁的孩子就继承国公之位。一个不到十五岁的少年就全家活活饿死。一个和皇帝是至亲的外戚,而且来自底蕴深厚关陇集团,一个是沿街乞讨的和尚,上无片瓦下午立锥之地,李渊从起兵到登基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大唐盛世历时七年。而朱元璋更加了得,以最赤贫的身份起兵造反历时十四年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虽然同样是称帝,李渊刚刚造反就敢的称帝,朱元璋却是一再推迟,直到消灭了所有敌手才最终称帝。这其中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身问题,李渊世家,李渊起兵造反就是当皇帝的,他是世家的代表,是关陇贵族推举出当皇帝的,有条件,有能力,有实力。起兵的时候就是最大的起义集团首脑,而朱元璋则不然,朱元璋造反首先是为了吃饭,从普通一兵逐步发家,一步一步统一天下,自古得天下最易莫过于李唐,得天下最难者莫过于朱明。但得天下最正者就是朱元璋。
还有就是李渊起兵是时候,天下已经大乱。隋朝已经失去了控制。李渊从起兵到称帝就一年,李渊独特在于是当皇帝以后打天下,就此李渊创下的两个历史之最:他是历史上称帝最快、统一最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李渊起兵的时候,隋炀帝还在,李渊先立了隋炀帝的孙子杨侗为隋恭帝,等到江都兵变,隋炀帝死于政变之后,隋朝是最大的合法性就此丧失,被人杀害了,李渊接受隋恭帝的禅位,建立了唐朝。从此,李渊就以隋朝“继承人”身份出现,可以以正统王朝名义征伐四方。具备天然的合法性,又加上各个关陇集团的帮助,所以迅速平定四方叛乱,短短五年就一统天下了。
朱元璋则恰恰相反,当时虽然是四方起义,但元朝中央政府还在,国家体系十分强大,而朱元璋最初不过是个大头兵,出身最底层,当时世家门阀虽然没有了,但豪族还是存在的,几大军事集团和元朝同时存在,张士诚,陈友谅,元顺帝。在几大集团里。起家本身就晚朱元璋只能低调,回避,以一种最不引人瞩目的人设出现,朱元璋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底蕴不足。事实上他根本不是最强的。恰恰相反,朱元璋却是最弱的,得天下一统华夏轮到谁也轮不到朱元璋。所以后世才有得天下最难者莫过于朱元璋,但也是最正的。
元末,天下群雄纷争,元朝已经无暇顾及,但谁要敢称帝。元朝是一定要剿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朱元璋贸然称帝,就会很快引起元朝,陈友谅,张士诚的警惕和讨伐,从而引火烧身。在无数强敌环伺的时候,第一个出头的往往会死得最快,朱元璋肯定没那么蠢。所以采取了缓称王的车轮,慢慢积蓄力量,最后再称帝。
而隋末则不然,当时还是世家的天下,不存在平民的舞台,称王称帝只能是门阀,当时最大门阀局就是八柱国的后裔,当时除了隋炀帝一系之外,所有的门阀都站到了大隋王朝的对立面。在得到所有世家拥护,李渊作为新的门阀代表称帝就是很正常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不一样。
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占长安。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逼隋恭帝禅位,建立了唐朝。(还有一说是八月)
从前一年的十一月到当年的五月,别看中间的时间跨度不长。但在这期间发生的大事情可真是不少。
首先的第一件大事情是攻占长安的当月,李渊拥立杨侑为皇帝,并遥尊远在扬州的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这个事情说明,李渊已经取代表弟隋炀帝,成为关陇集团的代理人。
第二件事是当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干掉隋炀帝。这件事情极大的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毕竟皇帝都能被干掉,老百姓对隋王朝仅存的一丝敬畏之心自然是不会有了。
第三件事是当年四月,南梁后裔萧铣在两湖地区称帝,置百官,恢复梁室旧制,实力最大时曾一度拥兵四十万。这件事情相当于是坐实了前一件事。即隋朝没民心了,随便一个有身份的人出来都能号召百姓拥护自己。
第四件事是萧铣称帝的同一个月,留守洛阳的隋朝大臣元文都、皇甫无逸、卢楚、王世充等人拥立杨侗称帝,国号仍称隋。结果刚恢复隋室没多久,这帮人就发生了内斗。后来元文都等人在这场内讧中被王世充干掉。
到了五月的大事,就是李渊称帝了。
回看这六个月发生的事,可以发现:自从李渊遥遵隋炀帝为太上皇后,隋朝的旗号就已经不灵了。
隋炀帝被遥遵为太上皇,没人来打李渊,也没人来投奔李渊。反倒是隋炀帝被杀后,一大票人纷纷自立为帝,获得了百姓的支持。
元文都等人拥立杨侗称帝,结果也是没多少人投奔他们。在老百姓看来,那个暴虐的隋朝或许还没死,但在大家心里,已经死了。
这个时候摆在李渊面前最重要的事,不是缓称王,也不是什么韬光养晦。而是尽早打出自己的旗号,去跟关东诸侯争取天下民心。
也就是去跟王世充、萧铣、窦建德、杜伏威等人去争民心。
如果这个时候李渊仍然是抱着隋恭帝,抱着大隋旗号不放,这并不明智。甚至于说,如果李渊久拖着,不打出自己的旗号,不刺激部将的积极性。他还有可能丧失人心。
后来李渊称帝建唐,改元武德,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兼尚书令,封李元吉为齐王,其它宗室李神通、李孝基、李道玄等人全部封王。封裴寂为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屈突通为兵部尚书,殷开山为吏部尚书,长孙顺德(李世民老婆族叔)为左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为右骁卫大将军。其他文武百官和平民全部加爵位一级,义军所经之地免除徭役三年,其他地方免徭役一年。废除隋律,颁布新律。关中的民意军心士气,一下子就被激发了。
相比于李渊,朱元璋完全不同。
公元1355年,朱元璋脱离郭子兴单干。在滁州建立根据地。后来郭子兴受排挤,他反倒要去投奔朱元璋。
这个时候的滁州城,地盘是朱元璋带兵打下来的,军队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只要朱元璋愿意,他完全可以不鸟郭子兴。但朱元璋始终没有这么干。他主动上交了政权和兵权给郭子兴。
他为啥这么高风亮节呢?因为他在外头招兵买马,打的是小明王龙凤政权的旗号。他自己打旗号,老百姓不认。而小明王又认郭子兴,不认他,只承认他是郭子兴的小弟。后来郭子兴病死,小明王重新册封滁州这一路义军时,都元帅也仍然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担任。朱元璋只是左副元帅。排老三。
并且,郭子兴、郭天叙也不是光杆司令。他们在原濠州系红巾军中是有影响力的。如果这个时候朱元璋不理智,为了一个虚头巴脑的名号而自立。他不仅争不到民心,反而有可能被红巾军自己人给打死。
到了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郭天叙在攻打南京期间莫名其妙的死了。至此,朱元璋才能说把原濠州系红巾军和自己带出来的部队整合在了一起,成为这支小团队中的绝对老大。并获得小明王的承认。
不过,此时的朱元璋仍然没有在南京自立为王的资本。
因为一方面,当时东面的张士诚和西面的徐寿辉,实力都比他强。如果他脱离龙凤政权系统自立,很有可能会被张士诚、徐寿辉揍死。而如果他不脱离小明王,有龙凤政权罩着,他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再有一点,只要朱元璋不脱离龙凤政权,元朝就不会注意到他。当时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的舅舅)跟龙凤政权在江北打得是你死我活。多个起义军将领都被他剿灭。如果朱元璋像张士诚、徐寿辉一样,刚有点小势力就称王,他一定会被元朝重点关照。
想当年,徐寿辉第一个称帝,被元朝主力撵到大别山上窝了两年。幸亏是张士诚在东南称王吸引了元军注意力,他才咸鱼翻身,又打出了大别山
张士诚称王后,一个样,被元朝百万大军围了七个月。当时的张士诚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而且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围城的元朝统帅脱脱铁定了心的要把他凌迟,借他的人头在江南立威示警。后来幸亏是元朝高层内讧,脱脱被召回。他这才捡回一条小命。
朱元璋起兵晚,他单干时,徐寿辉、张士诚挨揍的模样他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他自然不会重蹈覆辙,犯这种蠢事。
1358年,朱元璋派人找到隐士朱升,并询问其对时局的看法。朱升提了九字箴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此前一直是在无意识中实践着这九字箴言,直到朱升向他理论性的阐述后,他才算是真正系统性的理解了。自这之后,朱元璋一直按照这一策略实践。
比如高筑墙,朱元璋此前一直在扩张,没怎么注意地盘的巩固。自这之后,朱元璋才开始关心起怎么巩固地盘。陈友谅、张士诚就都吃过朱元璋城高墙坚的亏。
比如广积粮,朱元璋此前因为要打仗,所以不怎么注重屯田。即便是占领南京后,他的军粮依然是要靠搜刮寨粮维持补给。自这之后,他很注意根据地的建设。
缓称王亦如此,这是朱元璋做的最到位的。
公元1362年,朱元璋趁着察罕帖木儿与红巾军在北方大战之机,抽空,东揍张士诚,西揍陈友谅,巩固了自己的地盘。
公元1363年,朱元璋趁察罕帖木儿被杀,元朝的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大混战,并笃定张士诚不敢来打自己的机遇,全军西进,打败陈友谅,并一举吞并了两湖和江西地区。
PS:当时挺有意思的。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大决战之前都在观望北方形势。尤其是朱元璋还致书王保保,希望保持和好关系。他们是确定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开战后,才放下心来跟对方决战。
公元1365年,朱元璋趁王保保与元朝关中诸将对峙之机(李思齐、张良弼等),集中兵力攻打张士诚。直到打得张士诚仅剩一座孤城,自己尽占江南富庶之地后,朱元璋才正大光明的打出自己的旗号,自立为吴王。
PS:朱元璋是称王前害死的小明王,不是称帝之前。这一点在影视剧中经常搞错。
公元1367年底,朱元璋趁着王保保与元顺帝内讧之际(元顺帝罢免了王保保,王保保干脆杀了元朝任命的地方官,在山西关起门来当土皇帝),一举攻灭张士诚。并正式宣布不再使用龙凤政权年号,改元洪武,自立为皇帝,建立明朝。
从1356年到1366年,朱元璋整整忍了十年时间才打出自己的旗号。
总的来说。李渊的崛起就相当于分公司经理吞并了母公司,并迅速完成资源整合。他手上啥资源都不缺,有人才,有技术,有成功的经营体系。他只缺市场占有率。而前母公司的名声臭了,在市场上没人买账。所以李渊便当即立断,打出新品牌,并靠过硬的产品力重新占领了市场。
相比之下,朱元璋开局一张碗,手上啥资源都没有。前期的资源积累全靠给大公司贴牌才攒下来的。他要是脱离了大公司,在市场上打自己的品牌,很难被市场认可。稍不留神还会被其它大公司盯上,把他挤死。所以朱元璋必须要忍耐,一步一步往上爬,待实力够了才能打响品牌。
为何李渊造反敢于立刻称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广积粮,缓称王?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在晋阳起兵,正式举起反隋大旗,十月四日,大军攻到了长乐宫。李渊先派出使者,前去劝降,京师留守卫文升等人拒绝投降,于是李渊只得下令进攻,当时的隋军战力大不如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李渊就攻克了长安城。
事实上,李渊在城破之际,并没有即刻称帝即位,因为还有一些列流程等着他,这大致是南北朝留下的传统,但凡皇权更替,都得有个固定礼仪和顺序。虽说对于李渊来讲,皇位已经是囊中之物,但在古人看来,也得讲个面子、弄个排场、仪式,才算圆满。
好比宋武帝刘裕,在位极人臣之后,才找机会杀掉了晋安帝,再立个傀儡司马德文,等到一切准备就绪,让百官拥立,再推辞三次,方可即位称帝。
李渊的情况也很类似,占领长安后,先把代王杨侑立为皇帝,再假意给未死的杨广追封了个太上皇,明摆着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做有不少好处,可以缓和对立矛盾,可以给李渊争取政治资本和时间。
史料记载:
“甲子,隋帝诏加高祖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录万机。”
接着呢,用皇帝的手,给自己封官,什么官最大就封什么,假黄钺就是可以代表皇帝征讨敌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就是总揽兵权,总录万机就是把所有行政权都交给你,除了没有皇帝的头衔,该有的全部都有。
公元618年,三月十一日,宇文化及在江都行宫干掉了杨广,给李渊也省了不少麻烦,三月二十三日,李渊升任相国,基本再也没有更大的官了。时机已到,杨侑退位,众臣皆拥立李渊为新皇帝,李渊当然得反复推辞几次,最后呢,再“勉为其难”地答应。
也就说是,李渊也做了相应的工作,并不是今天攻城,明天就即位,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是从攻破都城到称帝时间比较短。对比李渊,朱元璋的称帝之路就困难得多,公元1356年,朱元璋就攻占了集庆,之后改名为应天,此时离着朱元璋称帝还有十二年。
公元1358年,朱元璋进攻婺源,久攻不下,朱升给朱元璋提出建议: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建议,那么为何李渊可以快速称帝,而朱元璋需要耐心等待很久?
李渊、朱元璋起点不同
李渊出身就是贵族,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七岁就世袭了唐国公,杨坚的独孤皇后,就是李渊的姨妈,可谓正经的皇亲国戚,位高权重。
所以从出生开始,李渊就含着金钥匙,他能调动的资源和能量是巨大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更容易成功。事实上,历朝历代大多数皇帝就是这么来的,真正白手起家的并不多,因为白手起家真的太难了,成功率也太低。
李渊这个人,城府很深、善于用人也精通权谋,虽说他的背后总有李世民的影子,但在唐朝建国之前,李渊绝对没有那么不堪,一定程度上是李世民有意在抹黑。
朱元璋跟李渊相比,那就是一个在地底下,一个天上,朱元璋是平民百姓出身,受地主欺压、受官员剥削,父母兄弟相继惨死,朱元璋的少年经历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如果李渊是绝对的自信,那么朱元璋就是绝对的自卑,李渊有充分的理由来称帝,他还需要做足准备,而朱元璋需要面对复杂、艰难的局面,加上他本身的性格,他必定会选择先隐忍,再爆发。
朱元璋面对的困难更多、更大
在李渊起兵之前,李世民就可以暗中培植势力、豢养死士,而李世民只是李渊的次子,可见当时李渊的实力有多强。不仅如此,在起兵之前,李渊还得到了突厥始毕可汗的支持,哪怕突厥不安好心,那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请得动的。
李渊晋阳起兵之后,军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这不是说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有多强,而是李渊的号召力很强,大量势力、军兵都主动投靠了李渊。
朱元璋在攻克应天后,也只是个不太起眼小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都比朱元璋强很多,况且当时元朝政府还未倒台,所以面对如此复杂局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广积粮,缓称王。粮食是一切战争的基础,没有饭吃根本打不了仗,不知多少战争都是输在了粮草问题上。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既然朱元璋实力比较弱小,缓称王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暗中积累实力,厚积而薄发,这是朱元璋最好的选择。
元朝政府实力尚在
在元末,首先举起义旗的不是朱元璋,而是韩山童、刘福通,既然他们率先造反,那么元朝政府重点围剿对象就是他们两人。
实际上,就是名号越大,死得越快,如果朱元璋在攻克应天后,马上称王,那么元朝政府或许派出更多兵力对付朱元璋,这对朱元璋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将在谋而不再勇,以朱元璋的政治智慧,他绝对不会当那个出头的椽子。
但凡王朝末期的起义,开第一枪的大多没有好下场,韩山童死后,起义军拥立其子韩林儿为皇帝,而最后韩林儿也在安丰阵亡。红巾军起义从最初的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变成了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
最初的红巾军起义,消耗了元朝大量有生力量,对朱元璋之后的统一霸业帮助很大,在技不如人的时候,朱元璋是不会做那个冤大头的。
都城的地理位置差异
南京的地理位置比长安要差一些,南京有长江作为天险,但如果敌人顺江而下,南京也会无险可守。长安则不同,它有四个险要的关口来防御,分别是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只要守备牢靠,便可以保证都城安全。
这就是李渊敢于在天下未定之时,快速自立称帝的原因之一。朱元璋对长江天险没有绝对把握,而且当时陈友谅有强大的水军,随时都可能顺江而下。
天掉下来先砸个子高的,那么个子矮的就有可能存活下来,朱元璋选择缓称王很明智,正是因为朱元璋的隐忍、智慧和勇气,才造就了伟大的明王朝。
所以,这两者并无可比性,环境不同,敌人不同,对待称帝的方式也不同!
李渊也没有立刻称帝,只是李渊称帝的速度相比于其他的王确实快的一批。和朱元璋相比,李渊能很快称帝朱元璋却不能,这一切都是时也、运也、命也。
在历史上,无赖子刘邦沛县起兵创立西汉用了7年,大耳朵刘备西蜀立国称帝用了33年,胡主石勒入主中原用了25年,拓跋珪复兴故国用了11年,耶律阿保机制霸大草原用了10年,李元昊立国西夏割据西北用了6年,鞭策天下的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用了22年,朱元璋驱除鞑虏用了16年,和他们相比,大表哥李渊只用1年就奠定了大唐基业,只是时机更成熟而已。
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说李渊比历史上其他的帝王就更牛,更厉害,历史不能这么比较。
通过沙场征战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那都是上天赐福之子,都是综合素质很强的人杰,不只是李渊有才能。 但李渊的时气特别好。
大隋的统一是建立在五胡乱华的基石上的,天下一统的基石不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为大唐做了嫁衣。
李渊起兵时,正好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等兵力在中原、江淮地区牵制了隋军主力,隋炀帝本人也坐镇江都。长安成为隋朝军事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
自古“得关中者得天下”,谁占据关中,谁就能掌握主动权。战机稍纵即逝,李渊抓住关中空虚这一时机,一路绕过阻碍,兵锋西指,乘虚入关,直取长安。就像一把尖刀,直插隋朝的心脏,最终抢先占据了长安。长安是隋朝国都,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渊以长安“号令天下”,可以说走了一条捷径。
朱元璋就没有这个时气,他是最后才攻下元大都的。
隋炀帝大业12年,公元616年四月,李渊镇压起义军有功,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太原是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兵足粮广,囤积的粮食可以“支十年”。用大表哥李渊的话说,那就是:
“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李渊自己都认为,他来到太原留守,那是老天给他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大业13年六月,李渊在晋阳起兵,顺势攻取西河。八月,攻取霍邑。九月,李建成率军直上灞上,李世民率军直取长安,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之势。十一月,李建成部下雷永吉用云梯首先登上城墙,长安守将顷刻瓦解。进入长安后,李渊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是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迅速控制了长安局势。
义宁第二年年中,李渊就称帝,建立大唐。从晋阳到长安,从起兵到建唐,前后正好一年。
而朱元璋呢,起兵于微末之间,多年来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实在没有条件快速称帝。
李渊的祖籍在赵郡,就是今天河北的邢台。他的祖父名叫李虎,在西魏时官职最高做到太尉,是西魏著名的“八柱国”之一,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大唐的国号就是以此而来。
那时候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再加军委主席,“八柱国”的意思就是支撑国家的八根柱子,李渊的祖父就是这八根柱子之一。
李渊的父亲名叫李昞,世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在北周时官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到李渊这里就更牛逼了,李渊七岁就世袭了唐国公的爵位,这命好的就比出生就当皇帝差那么一点点。
长大之后的李渊更是“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再加上他老妈更厉害,是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亲姐姐!隋文帝是李渊的姨夫,隋炀帝杨广是李渊的亲姨表兄弟。所以前文我在李渊的名字前面加了个大表哥,那真是大表哥,皇帝的表哥。
其实这还不算完,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有个女儿,嫁给了隋炀帝为妃。从这条线上论,隋炀帝得管李渊叫舅舅。
到这还没有完,李渊儿子李世民有一个后妃杨氏,是隋炀帝的女儿。从这一层论,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亲家,李世民得喊隋炀帝一声岳父。
乱了乱了,整个乱套,史家说脏唐乱宋不是没有道理的。
乱花渐欲迷为眼,扯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李渊是世家豪门,根基深厚。他本人在隋炀帝即位后,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太原留守。门阀故旧遍布天下,所以敢早早称帝,他有这个基础。
再回过来看朱元璋,平头百姓一个。少年时连个名字都没有,只能叫“朱重八”。放过牛,讨过饭,还当过和尚。最后能称王称帝那已经是奇迹了。
李渊命好,但是唐得国有所不正。中华民族,历史上除了当朝,就属明朝得国最正,驱除鞑虏,恢复我华夏衣冠,功莫大焉。
头条千万条,关注第一条,我是老白,专注原创文史问答,等你来关注。
参考:
《大唐创业起居注》;
《通鉴纪事本末》;
《资治通鉴》;
《旧唐书》
时也、势也。
李渊与朱元璋是结合当时的形势做出的决策,而造成二人的不同策略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处形势不同。
隋朝末年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抓住时机起兵反隋。公元617年五月,李渊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公开反隋;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顺利攻取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
从李渊起兵的过程来看,李渊并没有在起兵之后立即称帝,而是拥立了一个傀儡,这时候的李渊内心非常想做帝王,但是时机未到,他在等待。李渊在等什么呢?李渊在等隋炀帝杨广去世,他也的确等到了,公元618年4月,江都兵变,杨广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
远在长安的李渊得知杨广被杀之后,便迫不及待的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给自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李渊此时称帝,距离起兵虽然有一年了,但是也属于很快称帝,那么李渊为何如此急于称帝呢?
因为此时天下的形势是“苍天已死、黄天未立”,天下处于无主的状态,李渊此时称帝建国,就是表明自己的独立和政治延续性,确定了自己的正统地位,政治上有主张,此所谓势也。
朱元璋则完全不同,朱元璋一开始只是一支小力量,是小明王韩林儿的下属部队,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间,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这条策略成为了朱元璋的发展战略,也是朱元璋胜利的关键。
元末天下大乱,但形势与隋末完全不同,隋朝末年主要矛盾是军阀割据的矛盾,元末主要矛盾则是农民起义与元朝政府的矛盾,两种矛盾的不同,就注定了斗争策略的不同。元朝政府在评平叛中采用的策略是杀一儆百、专找实力强、名气大的起义军进行攻击,若是朱元璋称帝就会成为“枪打出头鸟”的对象,所以朱元璋不能称帝,此所谓时机不到。
朱元璋的位置是各大起义军的中间,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等等,地处中间的朱元璋一旦称帝,必然会受到其它起义军的孤立个攻击,而当时朱元璋的实力远远不足以与众多起义军抗衡,所以朱元璋不能称帝,此所谓势也。
朱元璋与李渊“时也不同,势也不同”,所以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李渊和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是亲姐俩,他们是表兄弟,因为这层关系,李渊特别受隋文帝杨坚的喜爱,屡受重用累任谯州、陇州、岐州三州刺史。到了隋炀帝时代,因为李渊广交天下豪杰而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屡受刁难质疑。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到了公元617年,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李渊借机起事。李渊起兵的战略是:因势借力,发展自己,先取关中,号令天下,进而统一全国。所谓“因势”,就是因天下大乱之势;“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势力为己所用。入长安后,他推戴代王杨侑为帝,倡言“废昏立明”,扛著拥隋的旗号,欲行挟天子令诸侯之故事,达代隋之目的。李渊在取得长安后,不但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而且在政治上更是得天独厚,他出身关陇集团贵族,在关中有很大影响,入长安后,可以取得当地人士的广泛支持;同时,占据京城,挟持隋帝,号令天下,有高屋建瓴之势,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同年农历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朱元璋出身草根,曾出家为僧。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征得郭子兴同意,回到家乡,组织自己的队伍。他很快就拉起七百多人,其中有他幼时亲密的伙伴徐达、汤和、邓愈、花云等。这些人以后都成了他最亲信、最得力的将领,明朝开国的功臣名将。
朱元璋很快打了几个胜仗,收编了元军好几万降军,军力急速壮大。朱元璋此时还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员大将,但是他胸怀大志,希望在这群雄蜂起之中,脱颖而出,统一中华,重建太平。他很注意听取一些有学问、有远见的读书人的意见。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
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而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样朱元璋躲过了元军的正面攻击,又积蓄了自己的力量,最终等他打败对手和元朝正面对阵时,元朝早已耗光了元气,直接被摧枯拉朽地赶到了漠北。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的。
李渊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起兵造反,但并没有马上称帝,他在攻入长安后先立了个傀儡皇帝,也就是隋恭帝杨侑,奉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己做唐王、大丞相、尚书令,总管军国重事。
一年后,江都事变爆发,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掉,李渊这才逼迫杨侑禅让,建唐称帝,最起码在隋炀帝死之前,李渊是不敢称帝的,当时的唐朝仅仅只占据着关中以及河东两省之地。不过,李渊在隋末群雄里面,称帝是最早的。
七百多年后的元末时期,反元群雄之一的朱元璋采取的是和李渊相反的策略,一直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默默耕耘,到扫平南方群雄后,才称帝建国。
同是开国皇帝,同样是造反起家,为何李渊在只有两省之地时就敢于称帝?而朱元璋却要苦熬,两人面对的困难和局势是不一样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隋唐时期,贵族的身份是很管用的,隋朝的政治根基是关陇贵族集团,隋朝皇族杨家是其中之一,李渊家族也是其中之一。
隋朝和包括隋之前的北周、西魏等朝代都是关陇贵族集团掌权,皇帝只是整个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也就是说,只要是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家族中人当皇帝,就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在隋末群雄中,李渊不但出身关陇贵族,而且是身份最高的,占据瓦岗寨的李密和李渊同样是北周八柱国的后代,但李渊却是隋文帝的外甥,隋炀帝的表弟,本身就属于皇族,至于其余的群雄,大多是草莽出身,以隋时的政治环境,他们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李渊的身份得天独厚。
至于元末的朱元璋,整个就是一泥腿子出身,虽然元末已经不是贵族政治环境,但朱元璋这样的身份在早期势力弱小时是得不到士族支持的,甚至于朱元璋还要以奉小明王为主来获取大义名分,条件可比李渊差多了。
李渊是从太原起兵造反,起兵后的第一战略就是占据隋朝两都之一的长安(隋朝时叫大兴),也就是占据整个关中,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李渊就杀进长安,获得了关中所有的资源。
自秦朝统一天下以来,到隋朝为止,关中就是全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里聚集了全天下大半的财富和政治资源,同时,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居住区,李渊起兵之前其实天下就已经大乱,但唯独关中没有遭受到兵灾的侵害,关中的一切都是完整的。
被誉为天下中心的关中是很具有政治意义的,虽然在当时,还有一个东都洛阳具有同样的政治意义,但关中是排在洛阳之前的,毕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老巢,有了关中在手,得到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全力支持,李渊就有了称帝的基础。
朱元璋在这方面也不如李渊,抛开政治中心的说法,李渊起兵的半年之内就占据了山西、河东、关中等地,按照现代的行政标准来说,差不多有两个省。
可朱元璋从郭子兴处出来独自发展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地盘一直只有一座城,即使后来占据金陵(南京),地盘也不超过半个省,这么点地盘,又不是天下人认可的政治中心,没有太大的政治意义,称帝就是个笑话。
李渊是在隋炀帝杨广被杀后马上建国称帝,目的就是为了占据政治制高点,隋朝从隋炀帝第一次亲征高句丽时就爆发了陆续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但只要杨广还活着,就没有谁敢称帝,除非是让杨广禅位。
等到杨广死后,束缚在造反群雄身上的名义包袱就去掉了,理论上来说,所有的群雄都可以称帝了,实际上,在杨广死后,也陆续出现了不少的皇帝。
李渊抢先称帝就是占据先手,他需要马上和其余的群雄表现出不同,同样,也需要给跟随他的部下一个交代以及支持他的关陇贵族集团、世家们一个交代,让大家看到他的雄心,才会甘心陪他把这个游戏玩下去。
同样,也是给予跟随者一个大枣,称帝了才能够封官许愿,在面对其余群雄上也有着心理上和政治上优势,招降纳叛也能够给予别人更高的官爵,总之,李渊抢先称帝好处多多。
朱元璋就不同,首先,他名义上是奉小明王为主,在其余群雄还有实力消灭他时,不可能抛开小明王称帝,那样的话就是反叛,会招来更多的敌对。
并且,朱元璋为了隐藏自己的野心,在接受小明王官职的同时,还接受了元朝的官职,朱元璋在称王称帝前,一直都是通过这样的政治妥协,让元朝把主要目标放在其他义军身上,如果在实力弱小时就称王称帝,很容易遭受到多个敌人的打击。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占据关中称帝,所辖区域在攻防上占据着很大优势,关中只需要牢牢守住箫关、散关、武关、潼关等四大关口,别人就打不进来。
太原、河东等地,西面和南面有黄河阻挡,东面有太行山脉阻隔,太原也是雄城,足够抵御北方突厥南下(李渊起兵后,留李元吉守太原,曾被刘武周攻破过)。
这样的地理环境,在隋朝时,即便不主动出击,别的势力也很难攻打进来,所以,李渊称帝后,即使别的势力不满,也拿他没办法,退一万步说,李渊集团就算打不出去,也可以独自称霸一方。
朱元璋就没有这么好的地域条件,相当长的时间内,他占据的地盘可谓是四面皆敌,张士诚、陈友谅和元朝包围着他,过早称王称帝就会成为活靶子,“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真言的最高战略绝对是量身定做,特别适合朱元璋。
综合以上分析,李渊能在起兵一年后就早早称帝,而朱元璋必须要等到扫平群雄才敢称帝的原因就大致出来了,从出身、政治背景、地盘大小和攻防难易度来说,李渊都远远优于朱元璋,所以李渊大可以大大咧咧的先称帝后统一,朱元璋却只能先夹着尾巴做人,熬到实力足够大后才称帝建国。
你好,我是雨霁晚霞hong,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李渊造反时也没有立刻称帝,李渊出生于贵族家庭,世袭唐国公,深受隋文帝的信任。隋朝土崩瓦解之后,李渊在晋阳起兵,带领李建成、李世民南下攻克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隋炀帝死后他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他先是佣兵自重,立傀儡皇帝,待时机成熟以后才称帝,并不能说他立刻称帝。
朱元璋起兵造反后的情况则跟李渊大不相同,朱元璋赤贫出身,起兵到形成一定规模用了不少时间,且当时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朱元璋占地较少,四面强敌环饲,冒然称帝会成为众矢之的,得不偿失。
称帝这个东西,当你有能力驾驭的时候,称帝以后,天下群雄会云集响应。当你势单力孤冒然称帝时,你的坟头草只会比别人早长出来而已。
我是喜欢历史的前可见古人。
为什么李渊造反敢于立刻称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广积粮缓称王?
李渊造反并没有立刻称帝。
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迅速占据关中地区,拥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行的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旧事。
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之后,李渊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立国号为唐,正式称帝。
李渊称帝之时,在关中和河东已经站稳脚跟,背后有整个陇西的世家大族之称,麾下实力雄厚。
朱元璋造反为什么要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是正经泥腿子出身,出生在贫农家庭,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没有任何背景。
25岁时,投奔郭子兴,加入红巾军。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得到郭子兴赏识。在郭子兴的庇护下,得以发展自己的实力。
之后在各大反元武装和元军的夹缝中寻求发展。
此时的朱元璋在各大反元武装中,是实力最小,地盘最小的。而且朱元璋东南的张士诚,西面的徐寿辉实力强大,朱元璋如果出头称王,就是受到张、徐二人的打击。
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采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兴修水利,开垦荒田。
在拉拢民心的时候,网罗人才,积攒实力。
朱元璋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是最符合朱元璋实际情况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朱元璋没有李渊的背景,没有背后世家门阀的支持,所有的实力都是靠自己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而且朱元璋的实力在当时是最弱小的,想要在各大势力中寻求发展,就只能低调行事。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