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八佰》中用台词为什么说日本侵扰,而不是日本侵略?

《八佰》中用台词为什么说日本侵扰,而不是日本侵略?

2020-08-29 09:32阅读(215)

《八佰》中用台词为什么说日本侵扰,而不是日本侵略?我感觉侵扰和侵略是不同的意思,这个侵扰明显降低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恶。编剧和导演难道不考虑这个词汇的

1

那个时候,国民政府还在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欧美友邦的调停,而且,那个时候,国民政府也没有和日本政府断交,宣战。因此,只能说日本侵扰,而不说侵略。

2

设词严谨与否,是神剧与靓片的区别。现在我们把1937年的淞沪抗战,作为全面对日战争反击作战的开始,国共合作,一致御侮。

蒋在庐山发表抗日宣言,其中一句耳熟能详,都听得清,“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言辞决绝,表达了抗战到底的意志和决心。问题是他不得不说,东北已掉了6年,到了1936年,华北也丢了,再不抗战,仅会剿共的话,还会生出西安事变这样的事来。

看来不抗是不行了,面对鬼子咄咄逼人,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不能不放一枪,可是我们看到在当时,国府高层弥漫着一股打不赢的浓厚气氛,甚至在1940年出现了二号人物公然投敌的重大事件,即可以证明当年决策的重大失误。

只着眼于国力不敌,军力过于薄弱,也制订了三年之内准备打造几十个德械师的计划,硬着头皮打了淞沪战役,在战略上不敢与日公开宣战,仍然存在寄希望于国际调停的幻想,期间与日多有眉来眼去,因此在对外表达用词上显得粘糊,正是意志不决的反映。

纵观世界的历史,哪有丢了六个省还没有宣战的呢?蒋家就是。宣了战,全国民众才能真正行动起来,政府以决死之志,即可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誓与国土共存亡。可是绝难想不到的是,直到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后,国府才敢宣战,之软弱尤见一般。

连用词都充满了腻歪,不坚决,拿力量不济当借口,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重大损失,再说抗战有功时,不妨也请附带一并说一说,才真正符合历史真实。

3

老警怀疑《八佰》中用“日本侵扰”而不是“日本侵略”,不是编剧的问题,而是史料上有明确记载

先来看看两个词语的比较:

侵扰:侵犯骚扰的意思。

侵略:广义指对他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以及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等行为。

显然,侵略行为是对他国的战争行为,而侵扰虽然有侵犯的意思,但“骚扰”的定义却不属于战争状态,因此“侵扰”比“侵略”的强度要低,而且性质也不一样。

如果不是编剧疏忽,那么国民政府为什么不敢对日军定性为侵略呢?

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1936年底“西安事变”发生后,蒋被迫与我党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但蒋政府仍然认为共产党才是他的心腹大患,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策略没有变,因此蒋政府才对日军的侵略行为畏手畏脚。

其二,当时国家积贫积弱,军事战略物资十分匮乏,甚至很多轻武器和弹药消耗都依赖进口补充,而海上通道却被强大的日本海军所控制。如果对日宣战,蒋政府担心无法补充战略物资,因此犹豫不决。

其三,当时二战并没有全面爆发,蒋政府还寄希望国际调停,其实“四行仓库”保卫战只是淞沪会战的收尾,打这个保卫战也是象征意义居多,目的是引起租界内西方国家的关注,盼望着有国家出面调停。

简单来说,就是蒋政府根本不想打仗,所以当时对外宣传上很低调,目的是不想激怒日军,好为调停留下足够的谈判空间。

事实上,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的第二天,蒋政府才有底气对日本宣战。

恐怕蒋政府这时候的对外宣传,才把“侵扰”改成了“侵略。”

想想挺悲哀的,日军全面侵华后四年多,当时的蒋政府才有胆儿对日宣战。

正因如此,很有可能不是编剧的刻意为之,而是史料上就是用的“侵扰”而不是“侵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题主。

4

35年何梅协定,华北已经事实上失去。什么祸水南引,把日寇吸引到华东战场,这都是果粉蒋粉意淫。日本军力在37年彻底解决平津后,已经到了一个可以在中国指哪打哪的地步。战争主动权完全在日本,而不在蒋介石。蒋介石在上海主动发动战争,其战略是开战即决战,幻想着国联干预日本人侵华。结果在实际作战中,违背战争规律,瞎指挥,集结全国之兵,玩飞蛾扑火添油战术,在淞沪战场上蒋介石的行为可以是同资敌,战场上就没有这样干的

5

《八佰》中,为何说“日本侵扰”而不是侵略?国民党态度暧昧

《八佰》从去年争议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估计以后也少不了。

这部电影中,槽点满满,但整体来说是一部好电影,毕竟,疫情之后难得有一个趟雷的敢死队。而八佰,竟然成功了。



《八佰》的台词中,有个词用得非常考究,那就是提及日本侵略行为时,用了“侵扰”二字,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

为何不是侵略,而是侵扰?

通常来说,侵略是入侵并且占领和兼并。而侵扰,则代表了侵袭和骚扰。这两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侵略”一次认定了入侵者的领土野心,而侵扰仅仅认为日军是一种讹诈行为,主要诉求不是领土诉求。

理解清楚这个区别,你就是知道了清朝政府遇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实际上都是侵扰,毕竟,发动战争的目的不是获得土地,而是获得传教、航运、经商、办厂等特权。而中日甲午战争和1931年开始的14年中日战争,日军的目标则是为了获得土地。

可惜,国民党掌握的南京政府,认为日军的军事行动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权益,是皮外伤,真正对国民党中央政府产生威胁的,是其他党派和其他地方军阀。所以,对日军的侵略,国民党故意理解为是一种“侵扰”。


既然敌人是侵扰,这意味着只要通过谈判,都是可以解决的。

所以,从本质来说,国民党最高当局发动淞沪会战,并不是要全面抗战,而是要逼迫日本停止军事行动,在英美调停之下放下武器。

而且,国民党也准备好了放弃更多的权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民党把日军的军事行动理解为“侵扰”,其实就是彰显了他们的一种“不抵抗”的既定国策。

试想一下,如果九一八事变时,国民党认为日军是侵略而非侵扰,至少东北军会坚决守住自己的地盘,不让日军快速占领。可惜,一开始就会错意了,还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调停,最终结果是一枪不放丢了东北。

淞沪会战时,国民党对日本军队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事实,不仅如此,甚至南京保卫战前夕,这一幻想并没有停止。


淞沪会战本来是演给上海租界的洋大人们看的,可是洋大人们看了,认为中国军队根本没希望,反而反咬一口说中国军队破坏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造成了上海局势的动荡。

所以,淞沪会战后,国民党寄予厚望的调停人,实际上转变成了纳粹德国。具体负责的人,就是有名的陶德曼大使。陶德曼的调停,即使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依然进行,只是,国民党剩余的底牌越来越少,陶德曼也只能宣告调停失败。

那么,国民党什么时候开始“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呢?

答案其实挺简单,1938年底日本近卫文麿表示,不再以蒋介石为谈判对象。

说白了,日本人掌握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后,就不再认可蒋介石的正统地位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蒋介石已经没了退路,只能一门心思打仗,并且盼着日本和美国开战。


可是,即便如此,国民党掌握下的各种报纸,在各种新闻报道中,依然不愿承认自己的作战对象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军队。在国统区的报纸上,日军写成“x军”,日本国写成“xx国”,抗日战争写成“抗x战争”。

毕竟,国民党还一直在纠结,“鬼子”“日军”和“皇军”哪个更合适。


国民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暧昧态度,体现在《八佰》电影上,证明这个电影还是比较考究的。

6

国民政府始终不愿意对日宣战,所以相关用词就必需注意。我们不能事后眼用结果倒推先前的事情,我说蒋介石内心也愿意抗日,很多人会觉得不痛快,可是事实上自甲午战争起,国人只要涉及和接触政治的,就没有没考虑过怎么收拾日本的,包括甲午之后,很快就去日本留学的那些人,只是根据个人心志、心智,眼界到了一定高度后,对中日两国国力的差距,大部分人感到绝望,比方汪精卫,说他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一批人尖子,毫不为过,可是也就是他,对中日差距过于悲观,选择了个“曲线救国”,什么意思呢?无非就是打是打不赢的,他老兄干脆直接投降,从已经输了的基础上做起。

相比之下,蒋介石牺牲关外张家的地盘,准备用空间换时间,已经够有骨气了。我们有一说一,当时的中国,以国民党的社会组织水平,如果不是二战全面爆发,我们站队站对了,靠中国单独抗日,要熬到胜利,这日子可就长了去了,要是特么日本也站队成功,事先打我们时,咬咬牙不跟德意结盟,而是等二战全面爆发,参加同盟国,我们真不知又要沦陷几百年?我最反感有帮人成天精神原子弹,坚信敢拼一定赢,客观事实就是客观事实,志愿军抗美援朝拼的一定没保留了吧?三八线以南啃不下来就是啃不下来,有什么好说的?

日本投降是对同盟国整体投降,但是直到宣布投降,日本在中国战场,也还没有遭受过任何一场战略性失败,四四年四月开始,打到十二月结束的一号作战,离日本投降也就九个月了,还攻下四个省会,146座城市,又占领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六千万人口!已经超过日本本土一半面积和过半的人口!而这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已经被打成什么鬼样了?有人会觉得没有世界形势,我们抗日的结果也差不多,事实是没有驼峰航线,没有滇缅公路,蒋介石守不住西南!日本把调往太平洋战场的关东军调到中国战场,蒋介石还是守不住西南!最好的结果,就是日本人说的,蒋介石再朝西康退守,死不投降,沦为地区性政府,而前面我说了,国民政府的社会组织能力,没能力在勉强还有点工业能力的地区守住日本人的进攻,难道还能指望到西康那种连农业都要退化到剥削不出地主的地方开始反杀?!一但没有正面战场,后方的游击战场可以看看东北抗联的结果,先失去根据地这个屁股,再失去游击战的两条腿,然后失败。蒋介石当时的高度,已经到了中国政治上有资格考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了,这么说没错吧?
他北伐时就吃过日本人的亏,《八佰》背景的这场淞沪会战,也是他有预谋的挑起的,这个人政治上如何反动,能力有多少欠缺不提,但是其性格坚韧还是说得上的,但凡有一丝机会,他也愿意干日本佬一下,这点也毫无疑问。后世对第二次淞沪会战一直到南京保卫战,有着无数的研究,其结论归纳起来有两条:1;同样条件下,蒋公的指挥确实一塌糊涂,有很多地方可以有更好选择,让我们牺牲更少,日本人牺牲更大,使结果更好。2;我们还是会输!就是说后世也没办法在同等条件下扭输为赢,也只能做到人员物资可以更大限度的撤离,然后有利于后面在抗战中的自我造血机能。可是即使这一点,也会被日本调动关东军入关重新拉平。那么彼时的委员长,除了指望国际调停,还能指望什么?什么四万万同胞心一条,这是抱手谈心性的屁话!人一旦有了利益冲突,到了生死悠关的时候,能让四个人心一条的都是人杰!指望靠自己的巨大牺牲吓住日本人,那是中二病晚期。蒋公命好,拖着等国际调停的老成谋国之举虽然腐朽而保守,然而终于被他等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神转折,不是吗?那么侵扰这种用词,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也都知道其来历了。

7

1937年8月27日,国民政府授权蒋某人组建“战时大本营”并出任陆海空军大元帅,统筹对日作战事宜。大元帅称谓还没热乎几天,蒋某人少倾便改变了主意,决意继续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之职统率全国军事,他给出的理由是:国民政府并未对日宣战,不必另设名目,以军事委员会主持战事可也。




确实,国民政府直至淞沪会战爆发也没有正式对日宣战,网上许多作者也据此认为蒋某人完全是出于软弱,其实并不准确。中国军队向上海战场投入大部分陆军精锐多达75个师70万人,摆明了不肯想让的态度,软也要打硬也得打,还差一份宣战声明吗?历史事实是,日本也并没有对中国正式宣战,双方都各有考量。


在1937年11月下旬,日军将战火烧至南京之前,以及占领武汉、广州等地之前,还有下面几点值得注意的历史细节:




第一,日本政府仍然试图控制战争规模。


在日本军部绑架文官政府“暴走”之前,其内阁还没有达到彻底疯狂的程度,也还没有把中日之间的交火定义为“战争”,而是谓之“中国事变”。换句话说,日本政府对战争事实仍然定性为武装冲突,即同意军部在华北、华东动用武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使其回到谈判桌前答应他们的无耻条件。


既然是武装冲突的层级,日本人当然不称其为“侵略”,并且幻想通过华北和淞沪战场的军事打击,彻底解决伪满的地位问题、华北的“自治”问题。日本政府为了实现这一企图,甚至不同意日军占领南京,很意外是吧?历史事实如此,内阁曾经对此特别知会参谋本部,而陆军参谋本部也在淞沪会战后也给前线日军划出了不得逾越的“制令线”。




第二,日本军部与政府的完全立场相左。

正因为在战争规模是否扩大化这个问题上,日本上层的内部也存在分歧,所以日军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对华战略,战争初期想的比较简单:不以扩大占领区为目标,而是要歼灭或者重创南京政府的主要军力,逼迫老蒋服软认输。所以在淞沪会战初期,双方都将其视为1932年淞沪抗战的翻版,力争在战场上取得军事优势,从而在未来的谈判中抢得先机,有鉴于此,南京方面在宣传中也没有使用:“侵略”的字眼。


然而在惨烈的华北和华东战事中,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军部的“强硬派”最终压倒了“稳健派”,连九一八事变元凶之一石原菀尔(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意见都没人听了。这就好像打架打红了眼一样,日本人只争眼前必须要赢,所以淞沪会战结束后,前线日军在强硬派的纵容下,抗命越过“制令线”攻向南京,而参谋本部最后对行动来了个追认,既然已经开始进攻对方首都,这就是彻头彻尾的侵略了,只不过在三个多月前,双方还都没有这么想。




第三,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影响了两国宣战。


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以后,西方列强以美国为代表无耻地宣布了“中立”,为了假装公平,还宣布将对交战国实施武器和战略物资禁运,也就是说,如果中日之间互相宣战,将都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急需的战略物资。而日本没有了美国输出的石油和钢铁,那是无法支撑战争的,所以鬼子们肯定不会宣战,战争已经事实打响,一纸宣战书无足轻重。


说美国无耻,是因为以当时中日海军实力的巨大差距,就算双方同时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军需物资,国民政府也很难顺利运送回国,因为日本强大的海军力量可以完全封锁中国沿海,反倒是日本从美国买来的杀人武器和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往东洋三岛,因此,美国和西方的措施,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




第四,老蒋心中仍然没有放弃谈判的念头。


从张学良到蒋某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恐日症”,即在了解日本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片面地认为中国无力抵抗日本的侵略,所以老蒋自全面抗战爆发之日起,就从来没有放弃过“以打促和”、以及期望国联裁决或者德国人居中调停的思想。从张治中早期两次奉命停止进攻、到《八佰》里的四行孤军、再到11月1日不肯撤退等一系列事件,莫不与老蒋的心态有关,总是幻想西方列强会出面干涉,从而拿到一个并不算坏的结果。


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老蒋没有想彻底撕破脸皮,驻日使馆还在也就多了一个对话的窗口,不公开宣战、不强化“侵略”的宣传,都是想给双方最终能够达成妥协留一个台阶。然而日本人的要价实在太高,老蒋只能继续抵抗,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苦撑待变有了结果,12月9日才正式向日本宣战,而中国军民已经整整打了四年多。


“侵扰”是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用辞,放在淞沪会战期间已不太合适,毕竟日本已经动用了大部分常备军并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南京方面再扭扭捏捏实在毫无意义,反而会误导民众,结果是失大于得。


8

为什么?很简单:北伐去统一中国,在济南被鬼子打落威风,不敢还手;四行仓库战斗,下旨壮士缴枪当俘虏;派何应钦割让华北;37年还在给鬼子偿还庚子赔款;由此可知,九一八不抵抗的命令,张学良只是背锅侠!这样的领袖与政党,简直是一头杀不叫的猪!杀都不叫,他敢说侵略!说侵扰都是麻着胆子说的!

9

看引用的来源在哪里?从1840后到新中国,硬气的措辞还需要自身的实力,和坚定的信仰,国民党以及附庸们,没魄力的,洗不干净的!上层与底层的不一样,出现了大量的的牺牲和代价!

10

非法抗日都能说得出来的组织,什么事干不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