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灭亡,並不偶然。在夺取政权后,朱元璋采取的是一言堂,全凭个人好恶说了算。在体制上就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以后又出现了宦官专政的劣象,由于皇帝长期不上朝理政,就给了宦官专权的巨大空间,正义的言路基本被阻断了,皇帝成了空架子。而那些宦官又结党营私,组织帮派,相互倾轧,b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弄的人心慌慌,谁还关心治理国家呢?在经济上,朝庭不考虑人民的疾苦,横征暴敛,层层盘剝,贪污成风,在加上几次大的自然灾害,更是民不聊生。各地造反起义层出不穷,国家财政已入不敷出,己无支撑国防的防务支出,国家领土大幅缩水,给周围番属国反叛提供了机会。尤其是东洋倭国,看到了明朝的虚弱本质,派了大批浪人侵犯边境,那些倭寇杀人抢掠无恶不作,朝庭花了极大的力气,在著名的将领戚继光的指挥下,才打败了倭寇,平定了边境,但也拖垮了本就脆弱的财政,国库更加空虚,在崇祯登基时,情况更加严重,尽管崇祯励精图治,也是无济于事,国家己是外不强,中己干。明朝这棵大树终于在李自成的冲撞下,轰然倒下。从明朝兴起到灭亡可以看到,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性,有了好的政治体制,经济,军事等领域才有发展,所以大明的灭亡是自身造成的,外部是次要的,它的灭亡是必然的,不具偶然性。
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衰都会遵循历史规律,而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由崛起到强盛,再到没落,也逃不过这个历史规律。
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明朝的灭亡,并不是一个农民起义这么简单,它的灭亡是各种因素综合到一块儿的结果,说句简单的话说就是天灾和人祸,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一、党争
明朝晚期的党争其实是很严重的,嘉靖时期严嵩父子结党营私,搞得国乌烟瘴气,从夏言被杀,到严嵩倒台,这里面一直管穿着严嵩、夏言、徐阶等人的斗争,极大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尤其是后期魏忠贤和东林党的党争,虽然东林党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扳倒了魏忠贤的阉党,但是在后续的政治表现中,东林党可谓是误国误民,毫无建树,他们对内结党营私、对外弹劾大将,当时名将孙传庭、卢象升等人均毁于东林党和阉党之手。
对于明末一系列政治斗争的失败,东林党要负很大的责任,尤其是最后关头,皇帝募捐,他们个个称清贫,家无余财,而李自成把他们家抄了,抄出7000余万两白银。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生死关头,毫无气节和国家观念,所以大飞哥认为东林党对明朝灭亡要负很大的责任。
二、政治的腐败,皇帝的殆政
明朝自明世宗嘉靖皇帝后期以来,走上了像之前历代王朝一样的衰落道路,皇帝殆政、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嘉靖皇帝、万历皇帝以及之后的天启帝都是长期殆政,虽然隆庆皇帝和万历前期颇有一番振作,随着隆庆的英年早逝以及张居正在万历十年的病逝,这个帝国又回到了下坡路上。
到崇祯皇帝继位时,国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尽管他有一腔热血,颇想有一番振作,但是当时的情况身边没有一个具有辅佐之才的能臣,自己能力有限、后因一系列失误导致重大失败,最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三、天灾人祸、崇祯帝刚愎自用
明末关中大旱,初始陕西后来蔓延到河南山东等地,最终农民起义成星火燎原之势,剿了抚,抚了又剿。尤其是崇祯皇帝催促孙传庭贸然出兵,意图一举剿灭农民军后,集中力量移师关外,同皇太极一决雌雄。结果孙传庭战死,崇祯帝在攘外未先安内的情况下匆忙集结全明最后的精锐13万人开拔辽东,结果崇祯帝再次犯了错误,在不了解前线局势情况下,催促洪承畴出兵,意图速战速决 ,结果松山一战,明军全军覆没。
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投降、曹变蛟战死,关外之地尽失。随后,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压沉了它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正如人们所说,这就是是气数已尽。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假如说明朝不灭亡的话,以以汉族为主体的官僚集团必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吸收,工业革命与军事技术的变革不会只出现在欧洲,在17世纪,中国也会迈入先进国家的行列。
而清廷之所以要闭关锁国,归根结底还是不自信,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在入关之初,顺治帝与多尔衮没想到八旗子弟能够统治两亿汉人,做好了随时跑回东北的打算。在得到天下之后,更不想让汉族人民接触到先进文化,害怕汉人一旦强大会夺了他们的江山。
闭关锁国,实际上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汉人的奴化教育和愚化教育。
明朝的灭亡,很多人把责任推给了崇祯,说他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管理不好大臣,又搞不到军费。最后,崇祯又把亡国的责任推给了东林党,说是党争误国,诸臣误国。
也要很多人认为明朝灭亡于自然灾害、灭亡于女真族崛起,是李成梁养肥了努尔哈赤。
也有人说,明朝灭亡于金融体制改革,灭亡于白银供给的崩溃。
今天,我希望有不一样的解读。
在封建社会人治大于法制。臣子对皇帝的忠诚度决定于皇帝怎样对待臣子。
看一下宋朝,宋朝可以说是士大夫阶层最好的时代。自赵匡胤建国之初,就立下了皇帝准则: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谋逆至于狱中自尽。
终宋一朝,各位皇帝都很好的执行了这一规定。在官员的俸禄上也是让他们拿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
拿一品官员丞相级别的官员来说,宋朝的俸银是300两每月,禄银是600两每月,合计是900两百银,按米价折算一下,像包拯一级别的官员,月工资是50多万元,应该是比现在还厉害。
看一下明朝一品宰相的俸禄是多少,只有可怜的87石米每个月,一年是一千多石粮食。而一千多年前的汉朝,物质匮乏的年代,宰相一级别的俸禄是4200石每年。
明朝对待官员的俸禄还不如汉朝,难道是白发展了这一千多年?
明朝极低的俸禄造成的结果就是,假如你不贪污,一家人准得饿死。像海瑞,一生清廉,守住了名节却饿死了儿子。
在明朝,很多人为官都不敢辞职,不是害怕皇帝责罚,而是一旦辞职,恐怕连回家的路费都出不起。记得有一位布政司的官员因为得罪了朱元璋被革职,从南京往广州老家赶,没有路费,就把女儿卖了。这件事被老朱知道了,你这是在讽刺我吗?结果直接赐死了这位官员。
也许是当和尚是时,苦日子过惯了,也许是看到元朝的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深恶痛绝,对官吏系统没啥好印象,工资高了容易助长奢靡之风,容易败坏社会风气。所以明朝一直实行低公司制,并且整个明王朝期间不准变动。
可以想象,物价在上涨,佣人工资在上涨,而自己的老板还不给自己涨工资,十年前寒窗苦读换来的是这种结局,谁会安心为民?谁会对皇帝感恩戴德?
假如说,万历皇帝借助张居正改革,一举改革工资制度,还怕拢不住官员的心?只可惜,随着张居正的病逝,万历皇帝带着青春期的叛逆全面废除了张居正的所有努力。
试想一下,如果明朝末年,君臣一心,旱灾并不可怕,流寇并不可怕,南迁并不是不可能。
是大明朝二百年来对士大夫阶层的刻薄寡恩造成了大臣离心离德,到了崇祯末期,朝中大臣已经不在乎谁来做皇帝了。
看一下宋朝,皇帝身边始终有士大夫的影子。南宋能够抵挡住金国的进攻,有和蒙古人奋战了几十年,无怪乎君臣一心。甚至南宋的崖山之战,大臣陆秀夫宁远愿背着幼主跳海也誓死不投降忽必烈。这等气节,明朝有没有?没有。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亡于世代以来,皇帝对臣子的刻薄寡恩。
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先要表达和作者题目中的几个不同的观点:
1、晋朝灭亡表面上是八王造反,但实际上是因为中国北方自曹魏以来就开始的胡化,否则八王如何打,都是兄弟大家,断然不会拆了晋朝这个招牌;
2、隋朝是因为隋炀帝暴敛而亡是传统观点,但本质上是隋朝继承了北周和北齐两种不同派别和基因而成为一个统一王朝,但又未能成功调合双方的矛盾而导致的。李渊的唐朝就是关陇集团(北周)的代表,山东的王世充、窦建德等就是山东集团(主要是河北,这些传统北齐势力组成)。李建成讨伐刘黑闼,就成功的收服了山东集团。李世民时期就有明显的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分庭抗礼的现象。
3、唐朝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只是削弱了唐朝朝廷的实力,让唐朝无力剿灭他们,但他们还是需要唐朝皇帝的册封和承认。太监集团和文官集团相互争夺对唐朝皇帝的控制权,面对着手中有军权(神策军等)的太监集团,文官集团引用藩镇势力来诛杀太监集团而导致唐朝皇帝失去了可以安身立命的依靠,落入朱全忠的手里。朱全忠不想要皇帝的册封,他只想要皇帝的位置。唐朝的藩镇割据,其实和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很类似,有依赖于天子册封来获得合法性。
4、无论,北宋和南宋,虽然都面临着强大的外地,但契丹、金、蒙古等国家在最初都没有想要要灭宋朝的意图。虽然他们会攻打并占据北方的土地,但都是以正统的北朝自居,或以草原的游牧文明自居,金国攻打北宋的最初意图是要夺取他们还给北宋的燕云六州,后来就想和宋朝划定以黄河为界,蒙古时忽必烈就曾经两三次要求和南宋议和,条件是南宋如同对待金国一样向蒙古成为藩国。宋朝的问题就在于,做主的皇帝没有主义,丞相也没有足够的权威去镇压反对的声音,没有形成一种稳定而单一的政策(是战是和),导致宋朝被认为是反复无信而被灭。
例外的情况是:
1、辽国攻打北宋时,宋真宗(好像是)和寇准立场坚定,能自保但打不赢,谈和是最好,于是和辽国成为了兄弟之国,构建南北和平,断送了辽国的老命;
2、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均秉持先生存后强大的实用主义准则,持续18年的战争导致人口减少,钱粮紧张,不得不盘剥百姓又导致造反不断,只能在继续北伐还是停战自保之间做出选择。
话说太多了,成了话痨了!
现在来说说个人对明朝灭亡的看法:
最大的问题是:皇帝不信任人,最简单的证据就是崇祯17年换了50多个阁臣,袁崇焕给了崇祯5年平辽的承诺,崇祯却在没有真实凭据下不肯给袁崇焕多2、3年时间,崇祯完全可以给完袁崇焕5年时间再杀他。毕竟如果袁崇焕真的想反,其作用比吴三桂还狠还强烈,不用李自成来灭明朝,后金早把明朝给灭了,皇太极+袁崇焕灭不了明朝?
崇祯不信任人,任命大臣基本上都是1年多的时间的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一个大臣就曾经提出并质疑崇祯(具体名字不记得了)。
其次的问题是:在明朝内阁票拟初步意见,然后皇帝最终决定的体制下,在迁都、太子南迁甚至和满洲议和等很多大事上,内阁怕担责招致杀身后果不肯给出初步意见,而在没有内阁票拟、商议结果下,崇祯又不肯乾纲独断,明朝的很多大事就是在内阁和皇帝双方的一拖再拖下,等来了李自成军。
历史上很多挽救大局的往往都是有一个承担大责的人出来独立承担,或是皇帝,或是权臣。天启让魏宗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形中就是让魏忠贤担当了丞相这个独立决断的职责。
第三个问题:针对很多好的明朝改革建议,崇祯都没有采纳或者认真执行作为惯例。如限制土地吞并的建议、李邦华整治京师军队体制等。崇祯朝能人不是没有,反而是很多,但都没用得到崇祯的重用或重视。在税收改革和税赋收入问题上,崇祯帝的做法过于简单而直接,往往是让这边有益而那边受损,没有很好的平衡各边的利益。
最后总结下,个人认为,明朝灭亡最大的问题,不是明朝的各种天灾或者人祸(农民军、后金)问题,而在于崇祯这个看起来非常勤政但不懂治国之道的皇帝身上。
魏忠贤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天启这个人本身愚蠢,而是在于他的精明:作为一个皇帝,如何去对抗整个明朝的文官集团,只能让自己信任的太监崛起,成为和文官集团对抗的第二个集团,自己作为皇帝只需要今天帮下这个,明天帮下哪个的,搞搞平衡,让双方保持斗而不破的局面,这才是对皇帝最有利的事情。在魏忠贤和文官集团争斗时,天启他去攻读他的建筑学博士。
治大国如煮小鲜,老子如是说——烧锅放水,添油加醋,既不能煮得太老,又不能煮不熟,火候最为重要。
大明王朝始于公元1368年,亡于公元1644年。明朝共享276年国祚。
元末大乱,朱元璋崛起于蓬蒿间,他驱逐蒙元,扫灭群雄,创建明朝,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崩逝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建文)。太祖四子燕王朱棣不服,以“清君侧”为由发起了一场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经数年浴血苦战,最后夺得皇位,是为明成祖(永乐)。朱棣强夺了侄儿的帝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他上位后励精图治,颇有作为,开创了“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继续承袭他的做法,维持了永乐时四海升平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明朝国力空前强大,达于巅峰。
此后,因皇帝昏庸,宦官干政,明朝各项综合实力急剧衰弱。明神宗在位时,重用一代名臣张居正实行变法,史称“一条鞭法” ,经推行全国后,明朝内政外交局面均有起色。几乎在同时,女真枭雄努尔哈赤带领后金逐渐崛起,他东征西讨,称霸辽东。
此后,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为挽救大明国运,标榜以天下为己任,随即和另一些分属其他派别的朝臣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代表江南富绅利益的东林党内精英荟萃,其出发点似乎并无私心,也是为了挽救大明颓势,但这个文人士大夫集团从一开始成立时就走向了“为反对而反对”、党同伐异的歧途,从此,明朝党争激烈,内讧不止,本来向好的朝政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方向。
明熹宗(天启)即位后,由于他痴迷于木工活,整日醉心于制作家具,便将朝政大权全部甩给了巨宦魏忠贤。魏忠贤很有些手段,他牢牢把持着象征皇权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并联合被东林党打压的官员们组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利益集团 ,史称“阉党”,开始残酷排挤并镇压东林党徒。此后,愈演愈烈的党争无法平息,耗尽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丝阳气。
崇祯即位后,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夙兴夜寐打理朝政,一举铲除了为患剧烈的魏忠贤阉党集团,无奈大明局势已如干柴烈火,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外有步步紧逼的满洲八旗,他虽有心振作,但已无力回天。
有明一代,奇葩皇帝层出不穷,有御驾亲征被瓦剌人活捉的,有私通奶妈的,有差点被宫女掐死的,有骄奢淫逸、沉溺于“豹房”不可自拔而荒废政事的,有痴迷木匠活而干脆撂挑子的,有二十年不上朝的······ 有人说:“明亡于崇祯,祸根在嘉靖”。要命的是,明朝的荒唐帝王远不止一个嘉靖。客观的说,崇祯虽然戾狠猜忌,擅杀大臣, 但比起他那些荒谬绝伦的先辈们,此公还算比较不错的一位。奈何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
崇祯惨淡经营,很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只可惜形势比人强,大明积重难返,连累他成了亡国之君。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进北京,崇祯绝望的自缢煤山,大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迎清军入关。至此,立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告覆亡。
【原创问答 欢迎探讨】【插图源自网络】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做了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及其子孙的皇位,想尽一切办法,大肆起牢狱之灾,罢免宰相的权利,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不让太监参与国政,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大明朝经历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之后,也走完了它的尽头。那么问题来,大明王朝真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明朝末期,皇帝朱由检那么勤政、文臣武将辈出,为什么不能挽救明朝于即倒?
一、亡于党争 二、亡于厂卫 三、亡于宦官专权 四、亡于万历三大征 5、亡于神宗不上朝等等
以上这些说法,我全部赞成,但今天我来说说自己这几点看法
明朝皇帝在教育问题上的失败
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一直对继承人的教育问题极为重视。然而,大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皇子教育这项重要工作上却并不成功,甚至出现了明熹宗这种近乎半文盲的皇帝。
有网友给明朝皇帝排了顺口溜总结;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大肆杀功臣手段残暴,朱棣又是个反贼,朱高炽是个肥猪瘸子窝囊废,朱瞻基蛐蛐皇帝,朱祁镇当了俘虏,朱见深恋母情结,朱佑樘一夫一妻,朱厚照问题少年,朱厚熜修仙皇帝,朱载垕被酒色掏空身体,万历皇帝非常懒几十年不上班,朱常洛吃水银吃死的,朱由校八级木匠,最后省下三个皇帝:朱允炆、朱由检、朱祁钰,他们还算正常一点,但是下场还相当凄惨。
那个皇朝的皇帝对自己继位者在学业是如些放松的。一个执政者的综合能力,就能体现这个朝代的气数,大明朝不是皇帝在当家,是一帮文臣武将在拖着往前走。
开国皇帝朱元璋——无视教育
最底层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原本的文化素质大致相当于零。但是他在沙场征战之余,能够积极地向身边的文人、儒士学习,这是好的。一、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
明初,朱元璋请了一位名师李希颜,并将老师请进宫中,为诸位皇子讲学。这位李老先生不仅水平高,规矩也很严,当小皇子们调皮捣蛋、不好好上课时,李老先生不管你是谁,拿起戒尺照脑门就是一下!皇子们挨打,于是纷纷跑去告状,朱元璋一听说,就起了杀念,最后还是被马皇后给劝阻了,但通过此次事件,皇子们就有持无恐更加没有将老师放在眼里。
二、没有真正地“尊师重道”的理念。
历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这一句时,非常生气,当即下诏,要把孟子牌位撤出孔庙,并从心底看不起读书人,亲自搞了一个删节版的《孟子》,称为《孟子节义》,并且宣布:以后科举考试,只能从这本《孟子节义》里出题!
应该说,从这一时期起,开国之君对教育是这种态度,历代皇子教育的就已经失败并已经埋下了种子,只是在等待一个完全爆发的机会而已。
一、自身的原因
明孝宗他的缺点——溺爱孩子
众所周知,朱祐樘的童年相当悲惨:在他父亲的宠妃——万贵妃的阴影之下,年幼的朱祐樘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招来杀身之祸。至于读书,朱祐樘就更不敢想了,他年幼时唯一接受过的教育,只有身边的老太监覃吉传授给他的一些粗浅知识而已。
二、听之任之的教育孩子
朱祐樘登基后,对自己的儿子相当宠爱,娇惯得不成样——太子朱厚照虽然年仅六岁便出阁读书,但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读书一点也不上心,天天就知道玩乐。朝中大臣们多次上书规劝明孝宗,让他对太子的要求严格一些,但在明孝宗看来,儿子开心最重要,至于读书嘛,慢慢再说吧!
唉,之后的皇帝,就更加不要说了,一个比一个差劲,一个比一个让人气愤。前期开创之主不将基础打好,立好规矩。你还想后面的继位之君一个一个成材。
以上只是举了2位皇帝的例子,其实纵惯整个大明朝,其中最重大的致命原因就是,在于皇帝都把方便留给了自己,把困难留给了下一代,而后继之君做到真正好的没几位。
家国——那就是家,没有国
一、分封制的隐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苦出身,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受苦,于是不断给皇子皇孙们封到各省,不断地在各省拨给土地,而且数量大,动辄数万顷。这些这些藩王仗势欺人、兼并土地,之后历任皇帝也是如此分封,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最后农民起义频频发生,导致明朝的灭亡。
二、宗俸问题
明王朝计276,其宗室人口都较多,前期还好点,反正只要是兴旺发达,多养些 人也没有太大关系,但后期没有盈余呢,就会出现宗禄问题。明朝的宗禄在嘉靖以后成为朝政大问题,这加剧了社会矛盾(各地藩王,只要不影响到中央皇权,就想尽办法强取豪夺民脂民膏,而皇帝自己享乐,也不管束,大肆铺张)加速了明代的灭亡。
以上2点说明朱明王朝,这些龙子龙孙们没有把国当成天下人之国,把民当成是自己家的私产,肆意妄为。而且当朝之君也没有给后继之君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皇叔叔伯伯太祖们一大堆,后继之君又束之高阁,不去遏制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问题越来越多,朱由校就是在勤政也不能把几百年没有解决的宗室问题一下子解决了,最坚硬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最后这就是压跨朱由检的原因之一,至于什么文臣武将辈出,这就是一个啼笑皆非的问题了,当家的不争气,不上进,还天天变着法的享受,对自己的老师可以挖坟掘尸,为了复辟戕害中兴之臣。你还指望文臣武将事事都替你解决?教育是国家之本,只有拥有好的教育,才能让国家更加繁荣,更加强大。龙子龙孙自私自利,于与争利,平时不好习文则爱享受则居多。最后造成明朝危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明王朝计276年,哪个皇帝真正做到了教育好自己的子孙。
由此可见,明朝皇子教育的失败,历任皇帝有不可推卸责任,史学家提出了许多明朝灭亡的原因,我个人觉得还应该加上这一条。教育的失败,是造成明代皇帝素质断崖式下降的根本原因。明末皇帝朱由检就是在勤政、文臣武将在辈出,也不能挽救明朝于即倒!
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崇祯皇帝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没有苟活,至少还算有骨气之人。
大明王朝是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唯一一个农民起义由南方进攻北方并成功建立的王朝。朱元璋由一位小乞丐成为千古一帝,也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可笔者认为明朝灭亡朱元璋也难辞其咎。
朱元璋为了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他废除了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因为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明朝是历史上宦官乱政最为严重的朝代,赫赫有名的大宦官魏忠贤就是明朝时期。因为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而明朝后期的皇帝多年不上朝,这就使得宦官成为实际的“宰相”。
还有朱元璋特别注重朱氏子孙后代的福利相当高,不用上班,对于皇族来说满十岁就开始领俸禄,一般是官员的八倍左右,直到死亡,而且婚丧嫁娶都有朝廷财政负责,到明末皇族人口达到一百多万,如此重负。而且皇族肆意侵占民众土地,而且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引起民愤久已。从李自成起义大肆屠杀皇族就可以看出。
再说说这位煤山吊死的崇祯皇帝,虽有治天下之心,却无治天下之才。就比如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农民颗粒无收,没有做好救灾措施,反而横征暴敛,刚愎自用,一心御敌,彻底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张献忠等。还有自己刚愎自用,听信小人谗言,错杀当时主帅袁崇焕,自毁国门。
还有就是努尔哈赤父子也是乱世豪杰,没落大明不可力挽狂澜了。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1368年宣布称帝并定都顺天府(南京)开始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共经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作为一个统一的大王朝,享国近三百年,其实算不错了。
至于说明朝最终亡于什么?我想说天灾,人祸都有。
从朱元璋开国起,虽然中间经历了靖难之役这场皇族之间的内战,但是明朝的国力并没有衰弱,从明成祖朱棣数次远征漠北可以看出来。
大家都说明朝的由胜转衰的转折点是土木堡之变,虽然这次战争确实使明朝的实力大大削弱,但是因为明朝制度的存在,所以对于明朝来说只是一次挫折罢了。
个人认为明朝真正由胜转衰的时间是万历年间。前半期有张居正坐镇首辅,大明王朝还算是过得去,但是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几十年不上班,虽然有制度在管着走,但是官场之黑暗,贪腐之严重,慢慢就显现出来了。
这个时候建州女真开始兴起,而陕北那边连年天灾,内忧和外患同时到来,后来又经历了天启这个高级木匠的七年之治,终于大明传到崇祯皇帝手里面的时候,已经是千疮百孔,无力再进行修补了。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权贵阶层和普通士大夫阶层丧失了自我净化的能力,统治者及其附属阶层贪婪且毫无节制。
裙带关系泛滥,法治崩坏,犬儒横行,社会共识严重分裂、贫富差距巨大、超高税收导致大量工农破产,黑恶势力完全掌握了某些区域的金融和经济命脉,导致大量的贫民被贩卖为奴,失去人身自由。
军事上的失利进一步加重经济和社会危机,而朝廷、藩王及世家大族的奢侈无度更加强烈地刺激了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贫民,仇富、仇贵心理达到顶峰。
朝廷内部愈演愈烈的政治斗争犹如一种强力催化剂,让原本已是千疮百孔的国家彻底失去了痊愈的机会。
随着内部矛盾达到巅峰,改朝换代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内心的共识。
于是汉人的大顺王朝建立,京师的豪门巨僚纷纷归顺,可怜那个勤政的大明皇帝吊死在了煤山。
再接着满人入关,京师里那些整天高喊着忠君爱国的文臣武将一个个抢着剃了头,跪在路边迎接他们的新主人。
于是,明彻底亡了。
解决不了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问题,后续王朝的死循环。唯有发展贸易,全球贸易才能获取财富,增加财政,否则没有出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