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众多的清宫戏中经常能看到清朝皇帝处罚犯人时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中的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宁安市,宁安的满语就叫宁古塔,而披甲人就是当地的官兵,因为冷兵器时代的官兵作战都要身披盔甲,因而得名“披甲人“。

那么,宁古塔为什么会成为犯人的流放之地呢?

在唐宋时期被流放的犯人大都发往广东,福建以及贵州等地,那时候这些地区尚未开发,人丁稀少,瘴气密布,可谓不毛之地。将犯了罪的人流放到这些不毛之地是想让他们吃苦受罪,好好改造。

到了清朝时期,这些地方都开发很好,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而宁古塔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人口稀少,加上又是苦寒之地,为了能更好的惩罚犯罪之人,清朝就将流放之地改为宁古塔。顺治十五年,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在清朝时,犯人一听说被发配宁古塔有些干脆就自杀了,觉得死了比活受罪强。其实宁古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除了冷一点,其它方面还是蛮不错的。宁古塔山高林密,物产丰富,野生动物遍地都是。东北一直流传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那为什么犯人会这么害怕被流放到宁古塔去呢?

主要是因为宁古塔距中原路途太多遥远,而当时的交通极为落后,路上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实在无法预料。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就算侥幸活着到了宁古塔,犯人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朝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官兵当牛做马,沦为家奴。所以,很多犯人为了避免受辱就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流放到此。

清朝后期,宁古塔已经开发得比较好了,清朝流放犯人也不再往宁古塔发配,而是发往新疆,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而早年间发配在宁古塔的犯人,绝大部分就在当地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只有小部分人返回中原老家去生活,清朝著名诗人吴兆骞就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最后被康熙重臣明珠所救,回到了京城。

最佳贡献者
2

在许多清宫剧中,对那些“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重刑犯,皇上经常会将他们发放至宁古塔,终生不得回京。那么宁古塔到底是哪里呢?真如电视剧中所演的是令人恐惧至极的极远、极寒之地吗?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在满语里,宁安就是宁古塔的意思。

宁宁古塔为何会成为重刑犯的流放之地?为什么有些犯人一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宁古塔,就宁可先行自我了断,也不愿去那苦寒之地呢?

在唐朝、宋朝时期,罪犯一般都往南方发配,如广东、贵州、福建等地,因为那时候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尚未开发,是不毛之地,将他们发配去是进行改造,多吃点苦头,多受点罪。而到了清朝,南方那些城市都已经发展的很好,自然要为犯罪之人另选个地方流放,就选中了距京城十分遥远,又是苦寒之地的宁古塔。

其实宁古塔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山高密林、资源丰富,就是冷了点,也不至于让人一听就想寻死。主要还是因为流放宁古塔的途中,路途十分遥远,条件艰苦,一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大部分人在半路就会丧命,不是被豺狼虎豹吃掉,就是被饿极的人类分而食之,总之能活着到宁古塔的人不多。就算命大,侥幸到了宁古塔,还要被要求做各种苦力:修路、筑桥、开荒、种地,甚至沦为家奴,为当地人做牛做马,要知道能被发放至此地的犯人多少还是有些身世背景的,受这些屈辱对他们来说简直比死还难受。

到了清朝末年,犯人们也不再发放至宁古塔了,而是流放至新疆。

3

清朝灭亡之后,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都死了,只能去地下了。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正常现象。

宁古塔披甲人的福利与期限

自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开始,多数开国功勋随其入关,都享受起了繁华之地的荣华富贵。但是宁古塔作为大清的龙兴之地,又必须要有人去镇守与建设。所以,朝廷便将犯有重罪的犯人流放到宁古塔给镇守苦寒之地的披甲人为奴。其实,这也是一个变相的福利,用于安抚和奖励这些镇守黑龙江、吉林等苦寒地区的将士。

当然,这样的福利不可能是无限期。

  • 对于国家来说,这些开国功勋能有个一二代人享受这样的福利,也算他们有了交代。

  • 随着国家实际的发展需要,犯人一直流放宁古塔的策略也自然会随之改变。

  • 经过一二代犯人,近百年对宁古塔之地的建设,已有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同样没有必要再流放犯人再去进行建设。

大清国策发生重大调整,已重新设立犯人的流放之地

据《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清代新疆流放研究》、《新疆条例说略》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公元1759年,自乾隆皇帝彻底平定新疆,设立伊利将军,统辖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的军政事务,一直到清朝灭亡,除去同光之时的民变以及阿古柏的侵扰之外,大清对新疆一直进行着有效的管理与治理。因此,西北一直被列为大清的经略重点,而甘肃、新疆两地也成为了朝廷遣犯的重点流放去处。同时,乾隆又将西南贵州的毕节县、兴义府安南县,云南曲靖府的南宁县、沾益州、陆凉州、平彝县;巴藏、两广等地也设为犯人的流放之地。也就是说,在乾隆彻底平定新疆之前,多数犯人都会流放到宁古塔,但是之后便变为甘肃、新疆、贵州、云南等地。但是,新疆、甘肃依旧为朝廷犯人的重点流放之地。

《三流道里表》新疆部分中规定,甘肃镇西厅、直隶迪化州、直隶哈密州为三等流犯应流地方等。同时,《五军道里表》新疆部分中更是对附近、近边、边远、极边、烟瘴等流放地点及路程做了详细的说明。

期间,大清为了平定厄鲁特蒙古在伊犁地区建立的准噶尔政权,造成当地人口锐减,千里无人烟的局面。为了巩固国防,开发新疆,解决人口稀少的问题。因此,乾隆制定了“移民实塞”的政治策略。目的,既给了死罪犯一条生路,也可以解决守土军队的粮食问题,还可缓解内地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的弊端。同时,为了解决因男多女少,而容易引发暴动或逃亡的事件,朝廷便将农民起义失败被俘的将士妻女以及其它罪犯女子等,由地方官媒出面,将这些女子配给安分守己的犯人。到了清末光绪年间,经过百年的繁衍生息,这里的人口暴增了数十倍之多。

例如:备受乾隆器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在他45岁那年(公元1768年)时,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一案受到牵连,后被流放新疆。当时,由于两淮地区盐税一年亏空高达1000万两白银,而已经退休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却被御史举报有贪污嫌疑。但是,当乾隆派人到卢家搜脏时,其家中却仅有少量财宝,因此他怀疑有人曾为其通风报信。

不久,书生李容向朝廷举报,说自己亲眼看到卢见曾的家人提早将钱财转移它处,而通风报信者便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纪晓岚。之所以纪晓岚甘冒风险,是因为两家有姻亲关系,即:纪晓岚大女儿嫁卢见曾孙子卢荫文。因此,乾隆一怒之下,将纪晓岚流放新疆进行赎罪。纪晓岚到了新疆后,备受提督温福器重,他经常请其修改奏章或代笔书写奏章。当温福离开时,还将一名叫“夏荷”的婢女赏赐给纪晓岚,后来该女子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并留在了吉木萨尔县。

同时,道光年间,1841年6月28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曾被朝廷革去四品卿街,“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此外,在1900年,慈禧太后还将光绪皇帝堂兄,辅国将军,晋辅国公载澜,流放到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绥来两地居住。

所以说,从1759年乾隆平定新疆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历时长达153年。在此期间,犯人基本都不再流放到宁古塔,而是新疆等,所以当153年后清朝灭亡,之前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岂不基本上已经老死他乡。

图片来源网络

4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重犯在清朝灭亡之后,都继续待在宁古塔,因为他们哪里也去不了,全部被袁世凯关在此地。

宁古塔在当时满清人的印象当中并不好,自古以来发配边疆都是重罪,而清朝发配的地点就是宁古塔,用清朝诗人吴兆骞所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所以人们对宁古塔的印象并不好,认为被发配到这里简直就是生不如死,还不如自尽来的痛快,他们甚至宁愿接受腰斩、凌迟这样的酷刑也不愿去宁古塔,事实上他们只是没去过宁古塔,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恐惧,相对来说,宁古塔比起新疆地区要好很多。甚至不比自古以来的犯人流放地要差,比如古代的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不毛之地,在当时还不如宁古塔。

那么宁古塔究竟是哪里?

这名字总觉得听起来耳熟,因为在清宫剧中也经常听见,宁古塔就是如今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县,宁安县在清朝用满族语言就是叫宁古塔,可以说这里是满族人祖先的居住地,更是他们发家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龙兴之地”。

(如今的宁安县)

所以当时清朝发配重犯都是发配到宁古塔,这里主要是因为宁古塔属于苦寒之地,让他们来这里就是受罪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这些重犯来这里进行建设和改造,毕竟是龙兴之地,总得将这个宁古塔开发的更好吧。

(宁古塔官员)

二:那么清朝灭亡之后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都去了哪里?

很简单,他们都在这里娶妻生子了,或者拖家带口的赖宁古塔生活,上文也说到过,宁古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除非当地的官员刁难你,实际上很多被发配到这里的重犯待遇都还不错,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在没来这里之前都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万一哪天又被皇帝召回也不是不可能。

当时的宁古塔除了冷之外,住人是没问题的,宁古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当时宁古塔的人参据说随随便便都能采一大捆,山中野果也是漫山遍野,野生动物遍地都是,河里鱼虾应有尽有,并不像其他流放之地,让你很难生存下去。

所以说来过的犯人才知道,并不能盲目的相信外界谣言,他们心想还好自己没有自杀,宁古塔可谓是完全被黑化了的人间地狱。文章开头写的清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二十三年,二三十年什么概念,他不要过得太潇洒,如果真像其他荒芜之地可能饿都饿死了,他不照样活了下来。

清朝记载最后一个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是爱新觉罗·载澜,道光皇帝的孙子,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堂兄,因为1901年八国联军议和中,是列强要求慈禧严惩载澜,但是慈禧将他发配到新疆去了,因为载澜是皇亲,新疆巡抚对他算是跟供奉祖宗一样的对待。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载澜就选择地方躲避战乱,他居然选择了宁古塔,以后也一直待在宁古塔生活直到去世,可能他也想出去,但是袁世凯不允许。

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5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是在清廷剧中最常见的发配方式。

先介绍历史背景,何为宁古塔?何为披甲人?

宁古塔在黑龙江的宁安县,后来被努尔哈赤看中此地。就作为了后金屯兵之所,也成为清朝龙兴之地,但是也相当的荒凉。

顺治皇帝登基之后,就将此地作为主要流放场所。一者是为了惩罚犯罪之人,要求其从北京走到黑龙江。二者是为了建设此地,不仅省了关押的口粮,还得了免费劳动力。

清朝强调人种等级制度,旗人是贵族阶级。另外还由低到高包括了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是奴隶,披甲人是降清的汉人,旗丁是相对较高的女贞人。

披甲人是自由人当中最低等级,除了平时行军打仗,还要负责基础经济建设。披甲人其实算作是旗人的半个奴隶,发与披甲人为奴,可想而知是奴隶的奴隶。

顺治15年宁古塔开始作为流放之地,一直到清朝灭亡,将近300年时间。其实宁古塔已经被改造得很好了,已经不再是昔日的荒凉地貌。

早年间一段被流放宁古塔,很多人直接选择自杀。一是由于路途遥远,坚持不到地方就累死。二是就算到了地方,由于太过荒芜,开垦太过困难,很多人也是被累死。

但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直到清朝末年,宁古塔其实很适合人居住了。于是之前很多被流放来的罪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选择定居这里。也有一部分人,选择重新回归中原地区。

再额外说一点,其实到清朝后期,发配之地已经不再是宁古塔,而是改为又穷又荒凉的新疆地区。比如说林则徐由于虎门销烟,被发配到新疆地区改造。

6

我们平时在看一些清宫剧时,里面有人犯错,或者皇帝不喜欢某个人,大概率会将其发往宁古塔,被发配的人,一听说以后也是畏惧如虎,其实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的名字,那里也没有什么塔,而是一个地方,与岭南、海南岛这些热门的流放地一样,宁古塔因为环境差的缘故,所以成为清朝专门流放犯人的地方,因为当时中原大地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但海南、广东这些地方的生存条件,已经达不到流放地的资格。

宁古塔位于如今黑龙江一带,虽然是满人的老家,但那里气候条件对比温暖的中原,更加的寒冷,可以说是十足的苦寒之地,许多人一听说自己被流放宁古塔,直接就自杀,或者半路上跑了,其实宁古塔的可怕之处,不在于那里的生存条件,毕竟东北在七八十年代,还是我国的大粮仓,像什么土地肥的流油也不是空穴来风,虽然没有课本上说的那么夸张,但宁古塔也不至于什么都没有。

犯人们主要是怕路上不安全,以及到了宁古塔后的待遇,首先古代交通又不发达,遇上豺狼虎豹的概率会很大,同时流放不是让你去享福,每天还要定时劳动,至于待遇全看当地官员的脸色,再说了,宁古塔虽然在北方,但距离北京城很远,属于三不管地带,就算死几个人,也掀不起什么波澜,这才是许多人畏惧的原因,在宁古塔生活简直生不如死。

不过清朝的几百年国祚,最终被袁世凯所推翻,那么宁古塔的犯人们的下场,又是如何呢?其实那些曾经被流放宁古塔的人,大多数在那里生儿育女,全家人已经习惯了当地生活,就算大清灭亡了,他们只是摆脱了罪犯的名声,头顶上还是有压榨的人,有一小部分的宁古塔犯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毕竟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

当然了也有想走走不掉的,那些本是爱新觉罗贵族,在宁古塔还是有人在看管,这些看管人从一开始的清朝人,变成袁世凯的手下,他们仍旧在奴役犯人们,不过袁世凯倒台以后,这些人也算是自由了。其实在宁古塔的犯人们很苦,每天要开荒种地,种出来的粮食也不是你的,同时在官府还让他们铺路修桥,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政绩。

犯人们为当地有权势的人当牛做马,为的就是让自己活下来,大清灭亡以后,中国并没有一下子进入文明社会,那些犯人的下场,其实也算不上很好,绝大部分人死在了宁古塔,只有少部分人能回中原故乡罢了。不过到了清朝后期,宁古塔的开发已经很不错了,犯人的生活环境已经改善许多,因此朝廷又开辟出一条流放之路,就是发配去新疆。

像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就是被流放去了新疆,后面还有一大批知名清朝官员。在大清灭亡以后,中国马上进入军阀混战时代,这些犯人若是回乡,其实也免不了被杀或饿死的命运,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之处,封建王朝的灭亡,并不能拯救百姓,许多平民还是在战争中死亡,与宁古塔的犯人们一样,他们同样是被剥削的命运。

7

谢邀,清朝灭亡了,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宁古塔,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的重镇,满族人的发源地,是清代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和驻地,同时也是清廷流放犯人的噩梦之地。

我们常看到清宫剧里,皇帝说,发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宁古塔清代时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了?宁古塔源自宁古台,满语为六个的意思,因出于东北地,气候恶劣,人烟荒芜,除宁古塔附近有人,到处都是沼泽,森林和野兽。《研廷见闻杂记》说,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在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够活下来的不多,当时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毛骨悚然的地方,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有房子还能活下来,也许有人会问,宁古塔既然带塔字,肯定有点文明遗留吧,这样想就错了,宁古塔是前面所说满语六个的意思,没有塔,连塔的影子都没有,

那流放的大多都是些什么犯人了,他们大多都是宫廷内部,勾心斗角的失败者,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科场案等,没有被砍头与一大群株连者发配,有全家流放的,有祸及九族的,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康熙年间有诗人曾写过俩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可见流放之地大多都是江南和中原名士及佳丽。

那流放到宁古塔去干什么,其实发配去了流放地做什么早已定下,如赏给出力兵丁为奴,给批甲人为奴等,有的孩子已经是奴隶了,流放过去的人多了用不了,男的换马,女的卖给娼寮,最好的待遇就是在官庄做苦力,没有自由,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就是打围,烧石灰,烧碳,并无半刻空闲,

清朝灭亡后,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在清朝未亡前就有好友凑钱赎回的,当然也有极少数人逃回的,清朝灭亡以后,大多流放人已在宁古塔,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8

应该去了新疆。当时的新疆算是清朝最穷的地方了,又远又穷,自然成了流放犯人的首选之地。著名的林则徐最后就是被流放到了新疆的,他在吐鲁番和哈密修建了坎儿井,至今还有重用。另外一个地方当是贵州的山区了。

9

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清朝初年,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东北是流放不二选择地。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清朝统治者对东北封禁政策愈发严格,流放宁古塔的人因此日趋减少。

宁古塔在清朝,是令人害怕的地方。根据《研堂见闻杂录》记载:

“按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从北京到宁古塔,因为距离之遥远,天气之恶劣,很多人还没达到宁古塔就死在路上。才子吴兆骞因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因他才学出众且声名鹊起,在宁古塔还算过的安逸,不仅得到当地人的尊重,而且还被宁古塔将军聘请为家庭教师。但其他人的生活处境可就悲惨许多,尤其是为奴的流人。

清朝中后期,东北封禁政策严格,特别是乾隆和嘉庆时期。乾隆年间,清政府下令奉天流民必须取保入籍,否则限其10年内迁回原籍。因此,由于封禁政策,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日趋减少。嘉庆时期封禁更严,关外土地尽在封禁之列,东北成为完全的封闭状态,更别提流放宁古塔了。

所以清朝灭亡之前,宁古塔已经失去作为流放地的作用。

10

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清朝灭亡了,这些罪犯基本都留在那里娶妻生子,生息在那块土地上了。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治所在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