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著名的南渡:晋室南迁,刘裕灭南燕、亡后秦,可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室南迁,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心直捣黄龙府。同样是南渡,不一年,南明福王弘光政权瓦解;再一年,南明唐王隆武政权崩溃;南明永历政权东游西迁,甚至流亡到缅甸,最终也不免国破家亡,南明三个政权总共存在18年。

同样是南渡,为何东晋、南宋立国绵长,而南明却昙花一现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缺乏一个领导核心

南明与东晋、南宋不同的是,东晋、南宋有一个众望所归的核心。

西晋灭亡于公元 316 年,而早在公元 307 年,晋元帝司马睿已偕王导渡江至建邺(今南京)。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南。经过十年的经营,东晋政权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形势逐渐稳定。而且,由于司马睿是晋朝皇室成员,且十年之前就渡江任军政长官,所以,当时不存在与司马睿争夺皇位的人。

南宋的第一任皇帝赵构也是无可争辩的继承人:靖康之变,东京汴梁突然被金军攻陷,留在都城的所有皇室成员全部被金军俘虏,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领兵在外而幸免于难,因而赵构继位也是众望所归。

甲申之变,明崇祯皇帝殉国,崇祯的三个儿子最有资格继承皇位,但他们都下落不明。因而,最初,南明福王的继位并没有得到各方的一致认同。《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五》记载:“福王立南都,颁诏武昌,良玉不拜诏。继咸致书言伦序正,良玉乃拜受诏。”恰好不久南明出现“假崇祯太子”案,一个自称崇祯太子的人来到南明首都南京,左良玉信以为真,并借“清君侧”之名,从上游东下进攻南京。左良玉部引发的南明内战,不但使南明上游防御洞开,而且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实力。南明的马士英说:“若辈东林,犹借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此时正值清军南下,南明将原本用于北上防御清军的力量,西调对付上游的左良玉军。结果清军轻而易举地渡江消灭了南明福王政权。

正如夏完淳总结所说:“朝堂与朝外不和,朝堂与朝堂不和,外镇与外镇不和,朋党势成,门户大起,清兵之事,置之蔑闻。”

南明福王政权覆灭后,监国鲁王在浙东建立政权,唐王在福建建立政权,两王互不统属,没有形成抗清合力。唐王隆武政权覆灭后,唐王的弟弟称帝于广州,同时桂王朱由榔也称帝于肇庆。两位藩王建立的政权非但没有同心同德,反而同室操戈,结果清朝坐收渔翁之利。可以说,当时已没有一个为各明残余势力普遍认同的核心存在。

还有南明永历时期的孙可望与李定国之争。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死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率领张献忠的旧部归顺了南明永历政权。由于南明永历政权已经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永历政权的实际军政大权控制在孙可望手中。李定国军事才能突出,曾经创造过“两厥名王”的辉煌战绩,一度稳定了南明的局势,但孙可望想废掉永历皇帝,自己取而代之,于是李定国与孙可望爆发战争,孙可望兵败后降清。孙可望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实际控制者,他的投敌彻底击垮了南明永历政权。如果没有孙可望的投敌,南明政权至少不会那么快垮掉。


对清朝入主中原的决心估计不足

东晋能长久存在的另一原因是五胡的力量分散且互相对立。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古代游牧民族,五胡先后兴起且五胡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而不是合作。如羯族的后赵消灭了匈奴族的前赵,鲜卑慕容氏的前燕消灭了后赵政权的继任者冉闵,氐族的前秦消灭前燕,羌族的后秦消灭了氐族的前秦,鲜卑拓跋氏的北魏消灭了鲜卑慕容氏的后燕、北燕以及匈奴铁弗部的夏政权。所以,五胡大部分时间都是互相敌对的,根本没有力量顾及东晋。

南宋能维持长久,与金国并没有彻底消灭宋室的意图大有关系。靖康之变,金军攻下京城的外城时,金军统帅宗翰说:“自古就有南北之分,今之所议,在割地而已。”金军攻破汴梁后,向宋提出的条件仅仅是割地、赔偿金银,继而在中原连续立了两个缓冲国,在后来与南宋议和时,甚至一度主动将黄河以南的土地归还给南宋。可见,金初没有混一海内的雄心。当然,金宋并立还有其他因素,因与本文无关就不展开论述了。

据《清史稿·范文程传》记载,睿亲王多尔衮帅师伐明,范文程上书言:“中原百姓蹇离丧乱,备极荼毒,思择令主,以图乐业。曩者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彼必以我为无大志,唯金帛子女是图,因怀疑贰。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多尔衮及时采纳了建议,且很快将统治中心从关外迁到北京,以中原逐鹿为目标。然而,南明对清朝逐鹿中原的决心估计不足,在初期,甚至采取联虏平寇的国策,与清军合力对付李自成,严重低估了清军的威胁。

将帅牧守纷纷降清

南宋初年,金兵也曾一度成功渡过长江,占领了江南大片领土,然而,金兵却难以长久维持在江南的统治,不得不迅速撤兵北归。王夫之在《宋论》中说道:“兀术渡江而南,席卷吴、会,追高宗于四明,东迤海滨……当是时也,江南糜烂,宋无一城之可恃,韩、岳浮寄于散地,而莫能自坚……然而兀术急于渡河而归,高宗且可画淮而守,此可以知国家安危之机,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夫宋之得此,于天下虽无片土之安,而将帅牧守相持以不为女直用,固有以致之也……女直之不能久处江东也,若有所怵惕,而梦寝不安。非其欲之有所厌也,非其力之不足恃也;攻有余而守不足者,无与故也。”南宋即使失去大量领土,也不至于亡国,其中一大原因在于“将帅牧守相持以不为女直用”,绝大多数文臣武将不投降。

明末投敌的人数太多,以至于清朝乾隆在修史时专门列了《贰臣传》,以告诫自己的大臣。清朝乾隆皇帝在编修《贰臣传》时讲道:“因思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以经略表师,俘擒投顺;祖大寿以镇将惧祸,带城来投。及定鼎时,若冯铨、王铎、宋权、金之俊、党崇雅等,在明俱曾跻显铁,入本朝仍忝为阁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梦庚、田雄等,不可胜数。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以明顺逆。”

应该说,这些降臣为清军夺取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大批降清文臣武将的合作,清朝入主中原将困难重重。

清军入关前,原关外抗清主力之一毛文龙所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先后降清;

做过关外明军统帅的洪承畴降清;

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降清,开放了入关的最后一道障碍;

在清军南下进攻南明福王政权时,左梦庚在左良玉死后,率领长江中游的南明军队投降;

南明福王弘光政权的江北四镇统帅中有三镇向清投降,这些直接导致了福王政权的崩溃;

清军在继续南下福建时,南明唐王政权中实际执掌军政大权的郑芝龙投敌,导致了清军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唐王政权;

在最后与南明永历政权的对峙中,南明永历政权中的孙可望内讧失败后投敌,大大加速了南明永历政权的崩溃。甚至可以说,南明亡于自身。

出现大规模投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清朝入关之初,打着为崇祯复仇,共同剿灭李自成的旗号,迷惑了很多人。如吴三桂向清朝借兵时说:“三桂蒙受厚恩,怜民罹大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于大清……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当清军进入北京后,士绅以为吴三桂借兵打败李自成后拥立崇祯太子复位,主动迎接,等发现迎接的是清军时,非常错愕。大同总兵姜瓖听到李自成山海关战败时,也以复明为号召,积极响应,并不知道清军志在中原,之后姜瓖在投降清朝后又反正归顺南明。中原义军在知道清兵入关后的檄文中写道:“史司马整旅江南,旌斾夹舳舻并进;吴总戎扬旍塞北,清兵挟汉将齐驱,屡有捷音,多方响应。”虽然知道清兵入关,最初也以为是吴三桂借兵。至于后来,大势所趋,投降者更多了。

南明的历史告诉我们,祸起萧墙破金汤,诚所谓邦分崩离析不可守也。

最佳贡献者
2

为什么东晋和南宋比南明久?这牵涉很多 我以我自己的认知大概说一下。

1.政权的权威性。

东晋在西晋灭亡后,衣冠南渡。是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在南京定都,成立东晋,是一个正统政权,是西晋皇族的延续,世家大族的承认,江南百姓认同。


南宋一样,赵构登基,受到百姓和将领拥戴,是一个权威政权。并且是唯一政权,没有内部斗争。


而南明不同 ,是一个统称,几个皇帝并立,互不统属,各自认为正统没有有效的控制。还各自攻伐。

2,天下形式

东晋的天下形式是北方五胡乱华,而南方没有受到波及,在北方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政权的时候,对南方的威胁很小,所以这也给了东晋机会,后期前秦苻坚南下统一在北方没有大定,南方稳固的情况下在淝水之战被东晋击败,北方又陷入战乱,所以东晋没有北方的威胁。


南宋在开封被破之后,金国无力南下,而赵构又是一个权威的皇帝,统领汉地百姓,百姓又支持,加上中兴四大名将在军事上的胜利,确保了南方的稳固,这样政治的权威加军事的胜利,确保了南宋的延续。

而南明不同,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自杀在煤山,正值天下大乱。同时张献忠也建立大西政权,骚扰南方。而南方皇族,同时出现几个自立的皇帝,没有形成统一,而北方满清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军事实力又强劲,打败李自成,横扫北方。南明军事上失败,政治上的不统一,造成全面溃败。加上南方的军阀割据不听号令,各自为战,最后被各个击破。


所以,我认为,南明的败亡是当时社会大形势造成的,大明已经失去了政权的权威性,内部斗争恶劣,加上北方政权的统一,再加上北方军事实力的胜利,所以加速了败亡。而东晋和南宋没有丧失正统所以可以号令南方,加上朝堂上的团结,军事上的胜利,确保了政权的延续。

3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人口都十分鼎盛的朝代。在被攻破京师后,为什么没能向宋朝一样在南方延续下来?

从军事角度讲

宋:北宋被灭后,军事实力尚存。金国不过是一路长驱直入打到首都,然后劫了两个皇帝和无数财宝之后又撤了回去。宋的主要军事力量(西军)虽然行政上散架了,但力量没有大的消耗。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有三个是西军出身。在抵挡住金国在靖康之难的进攻后,南宋建立了大散关到淮河的一套完整的防线和防御计划。在此之后运行了一百多年,不仅抵挡了金朝而且还抵挡了蒙古人的功伐。

明:在清兵入关前,整个北方、中部、西南已经让李自成、张献忠打成筛子了。明朝在北方能打的军队基本都打光了。以至于北京城快要被攻破的时候,崇祯皇帝只有吴三桂一只军队可以救援。孙承宗、卢象升、祖大寿、洪承畴等等,明朝后期涌现出的一个个名将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屈辱投降。(小编之前写过一篇明朝名将排行榜,可去查看。)

从政治民心角度讲

宋:北宋只有一个明确的正统继承人——康王赵构。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没有人能够对赵构的继承权形成威胁。南宋初年,北方各州县的行政体系没有崩塌,黄河两岸军民都在等着南方朝廷回来,山东、河北、山西这一带也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投降金国。并且出现大量反对金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军。可谓民心所向,有效遏制了金朝继续南侵的步伐。

明: 党派之争,人心不齐。崇祯皇帝死的时候,连明确的皇位继承人都没有,南明内部都打个不停,加上明朝本来藩王就多,所以形不成一个整体。南明包括弘光、鲁王监国、隆武、邵武、永历等先后建立的多个政权。瓦解南明政权的并不是来自清军的攻击,而是源于自身政治体制弊端而产生的党派之争,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军阀互相攻击的内耗。

弘光年间的马士英和史可法之争,江北防卫线上四镇总兵中互相拆台,更严重的是左良玉的东犯。产生这些内耗争斗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有一点很明确,这些内耗在当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进一步消耗额南明军事上的有机力量,使得原本在人数上占有极大优势的明军在长江沿岸的防守溃不成军。

从经济角度讲

在经济基础上宋朝南方和明朝南方都没有受到大的破坏,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经济体量。

总结

相比之下,宋朝更像被击中要害的百足之虫,必定死而不僵。而明朝像是个病入膏肓的虫子,清朝不过是来补刀的。

4

要想皇朝长久不衰……皇族数量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皇亲国戚贵族也一样!

皇族一多、下面贵胄有样学样,社会资源分配就走向崩溃的节奏了!

东晋是八王之乱、皇族自相残杀,清除大批"硕鼠",喘口气又活过来了!南宋是金国帮忙,带走了5000皇族"硕鼠",赵构有了这些人的封地土转封给抗金兵将!

南明完蛋了……"硕鼠"各占一块地盘,都是贪财的主!没有赏钱、给封地,哪来忠勇的兵将?

5

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

东晋。东晋政权是在琅琊王氏的辅佐之下建立的。在西晋灭亡时北方的世家大族南下,其中琅琊王导、王敦兄弟处于领导地位,他们联合北方大族以及南方的土著世族共同支撑起了东晋政权。东晋皇室和世家大族一起治理天下,当时的门阀大族主导着政治走向,皇权相对疲软不得不依靠门阀大族。

文化正统

西晋灭亡后北方便处于胡族的控制下,进入中原的五胡纷纷建立自己政权,相互征战不断。而南方的东晋政权则处于相对的稳定中。而且此时的“夷夏之辨”是非常强烈的,东晋仍然是天下正统所在。即使前秦统一北方国力比东晋强大很多,在文化正统上仍然无法超越东晋。

东晋“君臣”一致对外

前秦曾经发动过“淝水之战”,企图统一天下,但是最终遭到了失败。东晋的世族们面对外来危险不不暂时放下纷争,联起手来共同对抗前秦的进攻。而且当时东晋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北府军”,人数虽少但是战斗意志旺盛,北府军的组成大部分是北方流亡人口,他们饱受胡族的欺压,因此对于胡族政权非常仇恨,在抵御前秦的进攻时自然士气高涨。

前秦的“外强中干”

前秦是由氐族建立的,在短短的数十年就统一了北方。但这样的武力统一是不牢固的,北方诸民族只是暂时的臣服于前秦强大的武力之下,各族分裂割据的想法一刻没有停止。北方复杂的民族问题是前秦稳定的一大障碍,但是前秦始终无法解决。公元383年,苻坚发动全国军队南下,但是在淝水遭遇了惨败。理论上前秦动用数十万军队 ,无论如何不会失败的如此迅速,即使是战败后也不应该在北方的统治迅速瓦解。这是因为前秦的军队是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他们与前秦并不是一条心,本来就非常抵触前秦的兵役又如何会在战场上卖力。伐晋的大军只有一部分是氐族本部的精华,但是在淝水之战遭遇了巨大损失,以至于无力再镇压北方的各族,在北方慕容鲜卑部、羌族纷纷自立后,前秦没有足够的力量击败叛乱者。

南宋。公元1120年,北宋和金国缔结海上之盟后,共同发兵进攻辽国。但是在攻辽的过程中,金国发现了宋朝的腐败、软弱,其野心不断增长。辽国灭亡后,宋金两国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宋朝屡次有败坏盟约的行为引发了金人的不满,同时金国也非常垂涎宋朝的富有。因此金人以宋朝不守盟约而发动了灭宋之战。

宋金国力相当

北宋灭亡之后,宋朝的宗室南迁重新建立宋朝政权。但是金人的进攻不断,此时南宋的军队经历过多次作战其实力有所提升,不在像北宋军队那样的软弱。宋朝涌现出了一匹杰出的军事将领活跃在抗金前线,主战派暂时占据上风。在经过顺昌之战、郾城之战等战役后,金国的军队实力大损,尤其是宋军从正面击溃了金朝的精锐骑兵“铁浮图”、“拐子马”之后,使得金人大惊。长期的战争使得金国内部疲惫,认识到自己无力消灭南宋最后同意了和宋朝议和。

南明。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在南方先后建立的政权统称。包括了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韩王定武政权等。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杀,明朝灭亡。这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1645年改元弘光,但是5月份南京就被清军攻下,弘光政权灭亡。此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朱聿粤在广州建立了绍武政权,桂王在肇庆建立了永历政权,其中永历政权存在的时间最久,在公元1661年灭亡。

明朝的残余力量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但是其内部相互争权夺利,完全没有将清军的危险重视起来。各个政权也相互敌视,不能够通力合作,这样就造成了清军逐步的将其一个个灭亡。出现了几次的大好反清形式,但是都被断送掉了,到底是因为南明政权已经彻底腐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