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顺应民心、坚持反元大旗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赋税沉重、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元朝实行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南人位居低层,被列为贱民,民族矛盾十分突出。

天灾不断,饥民遍野。人民对元朝统治恨之入骨。

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都是以反元为旗号的。只有以推翻元朝为目标的起义军才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

朱元璋一直以反元为主要目标。元朝彻底失败之前,朱元璋坚定“缓称王”,赢得了民心。

而陈友谅却不同。起义之初,他也激烈反对元朝,但是,随着势力壮大,他却改变了原来的政策。

1360年,陈友谅安排部将向徐寿辉报告事务,趁机用武器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命归九泉。

徐寿辉刚死,陈友谅很快在采石称帝。三股反元的强大力量中,陈友谅最先称帝。

最不得民心的是,陈友谅此时已经把反元大事置之度外,而把消灭朱元璋当作重中之重。陈友谅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民心。

张士诚满足于既得财富,善待民众,没有称帝。

顺应人民反元、仇帝的心态,又因为陈友谅拥有强大兵力,而且把消灭朱元璋作为当务之急,所以,朱元璋决定先打陈友谅。



二、乘其内讧、量其军心紊乱

陈友谅发展壮大是一路杀出来的,杀的大多数是当时的反元抗元先锋人物。

1357年,南方红巾军将领倪文俊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死倪文俊,并呑并了他的军队。

1359年,陈友谅突然来到安庆,赵普胜在雁汊迎接。赵普胜刚刚登上船只,陈友谅趁其毫无准备,立刻杀了他。

1360年,徐寿辉从汉阳来到江州。陈友谅命士兵埋伏起来,将徐寿辉所部全部消灭。

陈友谅进驻采石矶后,派部将假装向徐寿辉汇报事务,趁机用铁器打碎徐寿辉脑袋。

陈友谅胡乱猜疑、肆意妄杀、气氛恐怖。

朱元璋分析陈友谅军心混乱、战斗无力,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的余部也会仇恨陈友谅。

所以,朱元璋决定乘陈友谅内乱之机,首先消灭他。后来的史实验证朱元璋是英明的。



三、剖析人性、判断无人助谅

朱元璋与谋士分析,陈友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先后消灭了几个影响很大的红巾军领袖、又把这些人的军队收到自己麾下,一定是踌躇满志、志骄气傲、豪气冲天。

这时候的陈友谅拥有军队的数量是最多的。他一定不会把任何人物和力量看成难以打败的,他一心只想乘势夺取天下。

如果朱元璋先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乘自己膨胀之势,抓住机会进攻朱元璋。张士诚凭借自己坚固的防御力量、顽强抵抗;陈友谅倾其军力来攻打朱元璋。

朱元璋将会受到腹背攻击。凭着当时的军事力量,朱元璋就是凶多吉少。

即使朱元璋不打张士诚,志骄意满的陈友谅也会主动找事、对朱元璋发动攻击。

张士诚盐商出身,器量狭小。他虽然也想称帝,但是他暂时只想守住已经占有的土地和财富,希望看到陈友谅与朱元璋一方衰败、或者两败俱伤时再作决定、图谋天下。



如果朱元璋进攻陈友谅,或者陈友谅进攻朱元璋,张士诚最大可能是坐山观虎斗,不会主动支援任何一方,期待收获渔翁之利。

剖析了陈友谅、张士诚的人性心理之后,朱元璋决定先打陈友谅,再伺机消灭张士诚。

四、采纳良计、先灭谅后除诚

李善长善于计谋,他对朱元璋说:“汉高祖气量宏大,包容贤能,不滥杀人,所以很快能统一天下。将军学习汉高祖,一定能成就大业。”

朱元璋留下李善长做谋士,认真遵照李善长的建议行事。

学士朱升对朱元璋提出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按照这个方针,逐步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刘伯温对朱元璋分析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具体情况后,二人得出一致意见:“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

陈友谅称帝后,大有一举东下歼灭朱元璋的势头。朱元璋正在为逃、战纠结的时候,刘伯温出了一个计谋。

刘伯温对朱元谋说:“陈友谅的贼军已经骄傲,等到他们深入进来,我们埋伏军队进行拦击,打败他们是很容易的。”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计谋。命令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速来进攻,并告诉他:江东桥是座木桥。

陈友谅骄傲自大、放松警惕、带领部队快速进攻。

到了江东桥,陈友谅发现没有木桥,只有坚固的铁木桥。而且他命令手下大声呼喊康茂才,没得回应。陈友谅知道上当,想撤回已经来不及。

朱元璋大军身在暗处、处于主动,陈友谅军队立在明处、处于被动。双方展开大战。

陈友谅军队成份复杂,很快阵脚大乱,败局一发不可收拾。

陈友谅一路挨打,一直逃跑到江州。

龙湾之战中,原赵普胜部将都因为怨恨陈友谅杀了赵普胜,没有战斗意志、消极参战。大部分士兵在赵普胜名将张志雄带领下投降了朱元璋。



在追击陈友谅的征途上,朱元璋接纳了陈友谅部下于光、欧普祥的投降。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计谋,以弱胜强,一举击溃陈友谅,从此转危为安。

朱元璋决定首先消灭陈友谅,他对部下将士说:“陈友谅杀了自己主人、犯上建号,又侵犯我们的疆域,杀了我们的著名将领,看看他的所作所为,不到灭亡是不会停上的。”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集合所有大船,把它们锁到一起,构大巨型阵地。开战三天,朱元璋损兵折将。第四天,刮起了东北风。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计策:利用火攻。朱元璋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大船。

朱元璋军队都是小船,里面放满了硝石、草料。当这些小船靠近陈友谅的大船时,一齐点火燃烧,火借风势快速向陈友谅大船漫延。

陈友谅大船无法躲避,迅速着火,船上将士要么跳到水中,被朱元璋将士打死;要么留在船上,被大火烧死。

一场大火烧得陈友谅伤亡惨重,其弟陈友仁也被烧死。陈友谅十分沮丧。



朱元璋安排将士截断陈友谅退路。陈友谅手下左金吾将军率部投降朱元璋;随后,右金吾将军也率部投降朱元璋。陈友谅处境更加艰难。

陈友谅军中粮食快没有了,他决定拼死突围。双方在泾江口大战。

陈友谅从船中伸出头来,观察军情、指挥战斗。不料数支飞箭射来,其中一箭正中陈友谅,射穿了他的脑袋,陈友谅当即一命呜呼。

陈友谅死后,太尉张定边乘着夜晚,把陈友谅尸体放在船中,逃回武昌。

其间,陈友谅的部将吴宏献出饶州投降朱元璋、王溥献出建昌投降、胡廷瑞献出龙兴投降。

朱元璋攻打陈友谅期间,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原来的部下将士,大都消极应战,有的找到机会直接投降,驻扎在武昌西边的徐寿辉原部下,没有发动一兵一卒支援陈友谅。

张士诚表现恰如刘伯温、朱元璋所料。他首鼠两端、徘徊观望。尽管陈友谅早就联络张士诚,但是决战期间,张士诚到底也没有走出苏州一步去支援陈友谅。



消灭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命令大将徐达、郭兴、常遇春等,围攻张士诚。

张士诚顽强坚守八个月。最后时刻,张士诚杀死了自己的亲属,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来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劝其投降,张士诚宁死不降。朱元璋杀死张士诚、并将其尸体焚烧成灰。

朱元璋能作出英明决策,歼灭强大敌人,最终取得完全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善纳良策、审时度势、制定消灭敌人的先后顺序。

你觉得朱元璋能夺取天下靠的是什么?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朱元璋知道,他的真正对手不是张士诚,也不是那个徒有其表的徐寿辉,朱元璋真正最忌惮的是徐寿辉身后的陈友谅。

其实对于先攻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决策,朱元璋帐下的文武官员还是有争议的。

当时绝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先打张士诚,因为他的实力弱得多。俗话说,柿子要挑软的捏。张士诚非常富有,可以通过先拿下张士诚获取大量财富,扩张自己势力以后再和陈友谅决战。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战略计划。

可为什么朱元璋偏偏选择先攻打强大的陈友谅,而不攻弱小的张士诚呢?

这时候朱元璋体现他天才战略眼光的时候到了,他认为应该先打陈友谅,然后再打张士诚。

朱元璋首先赞赏了那些主张先打张士诚的人,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但你们想过没有?

张士诚是一个度量极小,且没有远见的人。而陈友谅虽然比较骄纵,但是很有战略眼光。

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一定会全力来支援张士诚,到时候朱元璋背腹受敌,两面作战可就麻烦了。

而如果是先打陈友谅,以张士诚的性格他肯定不会去救陈友谅,只要拿下陈友谅,剩下的张士诚被消灭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战略计划是完全正确的,当朱元璋全力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张士诚只是派了几千人假装支援陈友谅,做做样子就走了。最终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也自然不在话下。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很多人在实际的决策中犹豫不决,很容易受他人的意见而影响。三国中实力强劲的袁绍和袁术就是因为好谋无断、无远见导致最终被灭亡,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是如此。

朱元璋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自己有非常独特的战略眼光,而且敢于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看法,不随大流受他人影响。无数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真理往往站在少数人的那一边。

朱元璋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不外乎两点。

第一个就是因为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很多人从农民起义当了领袖以后,思想就开始膨胀了,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有一点势力就想着称王称帝,最先称帝的人往往最先灭亡。

第二个就是因为先打陈友谅。朱元璋在选择该先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决策上简直就是教科书一般的战略眼光。这让他不仅战胜了两个强劲的对手,还趁机扩大了自己的实力。

朱元璋高瞻远瞩,他只务实,不图虚。朱元璋充分利用时间不断壮大自己,有如此见识的人,他不夺天下,试问谁能得天下呢?

我是醉爱谈历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创历史知识和观点,欢迎点评和关注。

3

看到这道题,有书君眼前出现的是朱元璋版的“田忌赛马”,先攻打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再攻打与元军接壤的张士诚,这是朱元璋“出牌”的顺序,而这一顺序是朱元璋和刘伯温审慎调查研究的结果,那么朱元璋为何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呢?

有书君分析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识人心:陈友谅志骄,张士诚器小,决定先智取志骄者。

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三分江南多年,对两个人的秉性了然于胸。他深知陈友谅骄横自大,彪悍轻率,目中无人,野心勃勃,容易冲动;张士诚则性格内向,心胸狭窄,胸无大志,狡诈懦弱。

朱元璋判断两人性格不同,处事的态度也会不一样,志骄的人会生出许多事端来,倘若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会趁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应天空虚之机,趁火打劫,背后下刀,攻其不备,让朱元璋腹背受敌,疲于应付,深受其害。而器小之人无远见,只图眼前利益,倘若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一定会坐山观虎斗,想坐收渔翁之利,不会向陈友谅伸出援手,更不会想到趁虚而入。

所以朱元璋决定先智取“硬骨头”陈友谅,因为这样没有后顾之忧,只需一心以依计抗敌即可。实际上,朱元璋与陈友谅三次对阵,鄱阳湖上杀声震天,张士诚窝居长江下游,不发一兵一卒,乐享渔翁之利,一如朱元璋所料。胸无大志胆小怕事的张士诚,认为智者静观其变,后发制人。只希望两虎相争,两败俱伤,他坐享其成即可,却没想到唇亡齿寒,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实力大增,消灭他张士诚势如破竹。

朱元璋统观全局,分析人性,揣度人心,最终抓住陈友谅求胜心切,傲慢轻敌,不可一世,有勇无谋的特点,三战三捷,要了陈友谅的命。而后积攒实力,一举灭了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利益的张士诚。这无疑是朱元璋识人心做出的英明决策。

二、晓地理:陈友谅上游兵,张士诚下游卒,为保存实力先攻陈友谅。

朱元璋皇觉寺里修行,天南地北化缘,好学深思,通晓地理。

他知道自己处在的地理位置,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中间,陈友谅在自己的上游,如果自己先攻打下游的张士诚,陈友谅的军队顺风顺水,朝发夕至,只要一出兵相助,就直指自己的根据地,让自己腹背受敌,两方的军力夹击,自己必败无疑。

而且张士诚军队接壤元军的势力范围,在自己与元军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正好让自己与元军减少正面冲突。他没必要先击败张士诚,打破这种与元军互不干涉的局面,让自己早早与元军交火,减弱自己的实力。

所以朱元璋纵观三方地理环境,选择先与早已蠢蠢欲动想要抢夺自己地盘的陈友谅火拼,既避免陈友谅的趁火打劫,又避免过早与元军交火,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这是朱元璋晓地理定下的神武决策。

三、顺民心:陈友谅篡位称帝,人尽诛之;张士诚偏安一隅,不是公敌。

朱元璋来自农村民间,深知民心所向,顺应民心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动力。

陈友谅本为一县吏,却不甘人下,在元末烽烟中想出人头地,先投在徐寿辉麾下的倪文俊前当差。

然而当倪文俊与徐寿辉有隙,他不但不劝和,反而趁倪文俊不备,杀了他,把人头交给徐寿辉请功。

后来又为争功,诱杀天完政权反元将领功勋卓著的赵普胜,势力强大后,干脆杀了徐寿辉,篡位称汉帝。

由于得位不正,人神共愤,天下英雄豪杰皆诛之,朱元璋去巧借小明王,敕封自己为吴王,节制各路义军,攻打陈友谅乃正义之师,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而天完政权的老部将对陈友谅的行为十分不齿,不愿意为陈卖命,许多部将在与朱元璋抗战时,转入朱元璋阵营,对陈友谅进行反戈一击。

而张士诚在抗击元军时毫不含糊,又没有称帝,不是各路义军的众矢之的,因而攻打他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

朱元璋先攻打得位不正,群起而攻之的陈友谅,是顺应民心之为,深得各路义军和百姓支持。

朱元璋识人心,晓地理,顺民心地先攻打实力雄厚的陈友谅,后攻打富庶的张士诚,真是出对了“牌”,打出“王炸”成必然!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4

我是余雯雯,一爱好历史的女孩,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不正确之处还望大家原谅,并给我指出来,我好学习。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建立不简单啊,朱元璋打天下也非常的艰难,朱元璋也要常年的和陈友谅,张士诚,大元朝做斗争。当年朱元璋集团在打败了元军,攻取了集庆以后,面对这坐镇两湖的陈友谅,还有张士诚。那么先打谁呢?那个时候,实力最强的是陈友谅,朱元璋还是选择了陈友谅,为何?

本身而已,张士诚的地盘靠近朱元璋的地盘,所有很多人都建议先攻打张士诚,毕竟张士诚容易对付一点,先易后难。但是朱元璋不这么想,他经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陈友谅速来骄傲自大,而张士诚气量狭小,两者相比,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陈友谅。

而朱元璋这一战略想法得到了军事刘伯温的支持,刘伯温也认为,张士诚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如果先攻打张士诚的话,那么陈友谅必定会从湖北出兵攻击朱元璋,那么陈友谅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如果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必定不会去干预,只会坐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

还有就是陈友谅在杀了徐寿辉后,有杀了大将赵普胜,搞得手下军士人心惶惶的,其实陈友谅盘踞长江上游,正是朱元璋的上方,如果陈友谅要攻打朱元璋的话,出兵朝发夕至,很快的 ,对朱元璋的威胁很大,何况也是陈友谅主动挑起了与朱元璋的生死大战,朱元璋没有理由惧战。

综上,朱元璋先打陈友谅是有道理的,古语有云:“英雄出于乱世,富贵险中求”啊,朱元璋的先打陈友谅这一战略思想确实极具风险,不过好在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了陈友谅,为大明朝的建立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以上只是我个人看法,这里也欢迎大家留意评论,聊聊你是怎么觉得的?也欢迎大家的关注我,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

5

我认为朱元璋选择先打陈友谅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陈友谅是祸头,这场战争就是他捣鼓出来的。


第二,陈友谅是打鱼的出生爱冒险,但疑心重,张士诚卖盐的常谨慎且肚量窄。要是老朱去打张士诚,陈友谅这冒失鬼肯定去救,那样朱元璋就腹背受敌。要是去攻陈友谅,张士诚那小生意人肯定坐山观虎斗,老朱就可以放开手跟陈友谅干。

第三,打败了陈友谅,就会造成对张土诚的强大军事威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东面威胁自然而解;可要是打败了张士诚,陈友谅这个冒险大王更疯狂了,他就敢拼命。

6

朱元璋本来是想先消灭力量小的张士诚的,但是刘伯温说先打张的话陈友谅必定会夹击他,而先打陈友谅 张士诚不会轻举妄动,最后果如刘基说的这样友谅败而士诚亡

7

张士诚那时对朱元璋没有太大的威胁,所以和他求和,先去灭了能和他抗衡的陈友谅,才调转头来干掉张士诚

8

明朝建立前,汉人起义军有三顾势力: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城,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但是,朱元璋听从谋臣刘伯温建议,并不先打张,而是逆江而上,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才合围张士城,这是一种正确的策略,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它的合理性。

我们现在这么揣摩老朱采用这种策略一些想法,也只是是一种马后炮,但是既然问题,我们絮叨絮叨为什么这样的原因:

第一、陈友谅威胁最大。

当时朱军师刘伯温认为,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两相比较,“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刘伯温认为张士诚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干预。相反如果先攻张士诚,对于野心十足的陈友谅肯定会从中渔利。

还有一种更重要威胁,陈友谅的地盘在长江上游,正在朱元璋的上方,若要攻打朱元璋,出兵朝发夕至,对朱元璋的威胁远比张士诚要大得多。

第二、刚好巧遇灭陈友谅时机。

因为那个时候陈友谅杀主篡位,已经让陈友谅自己内部已经开始动摇,此时他有错误连杀几位患难的同僚,陈友谅军队里很多人已经开始出现叛逆之心,当时李明道就给老朱谏言道:“友谅弑徐寿辉后,将士离心,政令不一,骁勇如赵普胜,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恃也。”陈友谅在弑徐寿辉后,又杀大将赵普胜,搞得手下军士人心惶惶,离心离德。于是朱元璋召诸将谕之曰:“友谅杀主僭号,犯我近疆,殒我名将,观其所为,不灭不已。尔等各厉士卒以从。”这一种机会,只能说朱元璋好好把握了,再后来与陈友谅战争中确实很多叛军出现,无意帮助老朱。

第三、张士城地盘靠近元朝势力,刚好让他成为天然的屏障。因为在虽然元末农民起义军把元朝赶回自己地盘,但是当时元朝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朱元璋先打张士城,势必一开始就有面对强大的元军 ,这也给当时并不强大的朱元璋很大的压力。因为张这人没有大的跟我,只是占山为王,在朱陈战役中主动出击,甚至三国联盟那一套,这无意让老朱放下新来,专心致志攻打陈友谅。

如果开始攻打张士城,陈友谅和元军都不会抓住时机,一定形式各位,死的不仅仅是张,还是朱元璋。这样蠢事老朱肯定不会干,因为他也是从夹缝里闯出来,因此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应该是技高一筹。

第四、这战术这也是一步好棋。因为一旦攻下陈友谅,从三面包围张士城,已经瓮中捉鳖,简单之极。但是张士城却看不到这一步棋,在朱元璋逆江攻打陈友谅时就应该主动与陈联盟,那么历史也讲会改写。估计一是张太狭隘,而是陈友谅杀主篡位,合作也估计难处。

总之,历史选择朱元璋还是有他道理,第一寻找到一个好的能臣为他出谋划策,还有一个老朱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不过,“英雄出于乱世,富贵当于险中求“,朱元璋的这一招先打陈友谅极具冒险性,鄱阳湖一战朱元璋赢得很侥幸。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打败陈友谅,给明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8年11月16日中午于宜昌夷陵吾同斋

9

朱元璋在攻取集庆之后,面对着争夺天下陈友谅和张士诚,在先和谁开打的问题上,朱元璋的谋士们是有争论的,但最终朱元璋选择先和最强的对手陈友谅开战,为什么呢?

从实力上来说,陈友谅吞并了倪文俊、徐寿辉的势力,当时兵力最强,张士诚盐贩子商人出身,最有钱。

当时的朱元璋兵力和财力都不占优,面对这两个对手,朱元璋说: “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

秋八月,太祖决计伐陈友谅,会李明道具言:“友谅弑徐寿辉后,将士离心,政令不一,骁勇如赵普胜,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恃也。”陈友谅在弑徐寿辉后,又杀大将赵普胜,搞得手下军士人心惶惶,离心离德。于是朱元璋召诸将谕之曰:“友谅杀主僭号,犯我近疆,殒我名将,观其所为,不灭不已。尔等各厉士卒以从。

综上,朱元璋先打陈友谅原因有三:一是陈友谅势力正在朱元璋的上方,若要攻打朱元璋,出兵朝发夕至,对朱元璋的威胁远比张士诚要大得多,而张士诚的势力在北方隔离了朱元璋与元军的直接接触,对朱元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是朱元璋认为张士诚野心不大安于现状,没有战略远见,而陈友谅野心十足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插手,但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那肯定会便宜了陈友谅。

三是陈友谅刚杀了徐寿辉,吞并了徐寿辉的势力,政令还没有统一,并且其他将领又怕陈友谅滥杀,军中人心惶惶,将与兵离心离德,兵虽多但就像纸老虎一样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强。 果然朱元璋最终打败了陈友谅。

10

朱元璋考虑两人的性格,如果朱元璋进攻张士诚,那陈友谅必定会增援张士诚,到时候就会腹背受敌。如果朱元璋进攻陈友谅,以张士诚的为人,他是不会去增援陈友谅的,那么压力就会大大减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