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应民心、坚持反元大旗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赋税沉重、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元朝实行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南人位居低层,被列为贱民,民族矛盾十分突出。
天灾不断,饥民遍野。人民对元朝统治恨之入骨。
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都是以反元为旗号的。只有以推翻元朝为目标的起义军才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
朱元璋一直以反元为主要目标。元朝彻底失败之前,朱元璋坚定“缓称王”,赢得了民心。
而陈友谅却不同。起义之初,他也激烈反对元朝,但是,随着势力壮大,他却改变了原来的政策。
1360年,陈友谅安排部将向徐寿辉报告事务,趁机用武器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命归九泉。
徐寿辉刚死,陈友谅很快在采石称帝。三股反元的强大力量中,陈友谅最先称帝。
最不得民心的是,陈友谅此时已经把反元大事置之度外,而把消灭朱元璋当作重中之重。陈友谅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民心。
张士诚满足于既得财富,善待民众,没有称帝。
顺应人民反元、仇帝的心态,又因为陈友谅拥有强大兵力,而且把消灭朱元璋作为当务之急,所以,朱元璋决定先打陈友谅。
二、乘其内讧、量其军心紊乱
陈友谅发展壮大是一路杀出来的,杀的大多数是当时的反元抗元先锋人物。
1357年,南方红巾军将领倪文俊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死倪文俊,并呑并了他的军队。
1359年,陈友谅突然来到安庆,赵普胜在雁汊迎接。赵普胜刚刚登上船只,陈友谅趁其毫无准备,立刻杀了他。
1360年,徐寿辉从汉阳来到江州。陈友谅命士兵埋伏起来,将徐寿辉所部全部消灭。
陈友谅进驻采石矶后,派部将假装向徐寿辉汇报事务,趁机用铁器打碎徐寿辉脑袋。
陈友谅胡乱猜疑、肆意妄杀、气氛恐怖。
朱元璋分析陈友谅军心混乱、战斗无力,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的余部也会仇恨陈友谅。
所以,朱元璋决定乘陈友谅内乱之机,首先消灭他。后来的史实验证朱元璋是英明的。
三、剖析人性、判断无人助谅
朱元璋与谋士分析,陈友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先后消灭了几个影响很大的红巾军领袖、又把这些人的军队收到自己麾下,一定是踌躇满志、志骄气傲、豪气冲天。
这时候的陈友谅拥有军队的数量是最多的。他一定不会把任何人物和力量看成难以打败的,他一心只想乘势夺取天下。
如果朱元璋先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乘自己膨胀之势,抓住机会进攻朱元璋。张士诚凭借自己坚固的防御力量、顽强抵抗;陈友谅倾其军力来攻打朱元璋。
朱元璋将会受到腹背攻击。凭着当时的军事力量,朱元璋就是凶多吉少。
即使朱元璋不打张士诚,志骄意满的陈友谅也会主动找事、对朱元璋发动攻击。
张士诚盐商出身,器量狭小。他虽然也想称帝,但是他暂时只想守住已经占有的土地和财富,希望看到陈友谅与朱元璋一方衰败、或者两败俱伤时再作决定、图谋天下。
如果朱元璋进攻陈友谅,或者陈友谅进攻朱元璋,张士诚最大可能是坐山观虎斗,不会主动支援任何一方,期待收获渔翁之利。
剖析了陈友谅、张士诚的人性心理之后,朱元璋决定先打陈友谅,再伺机消灭张士诚。
四、采纳良计、先灭谅后除诚
李善长善于计谋,他对朱元璋说:“汉高祖气量宏大,包容贤能,不滥杀人,所以很快能统一天下。将军学习汉高祖,一定能成就大业。”
朱元璋留下李善长做谋士,认真遵照李善长的建议行事。
学士朱升对朱元璋提出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按照这个方针,逐步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刘伯温对朱元璋分析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具体情况后,二人得出一致意见:“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
陈友谅称帝后,大有一举东下歼灭朱元璋的势头。朱元璋正在为逃、战纠结的时候,刘伯温出了一个计谋。
刘伯温对朱元谋说:“陈友谅的贼军已经骄傲,等到他们深入进来,我们埋伏军队进行拦击,打败他们是很容易的。”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计谋。命令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速来进攻,并告诉他:江东桥是座木桥。
陈友谅骄傲自大、放松警惕、带领部队快速进攻。
到了江东桥,陈友谅发现没有木桥,只有坚固的铁木桥。而且他命令手下大声呼喊康茂才,没得回应。陈友谅知道上当,想撤回已经来不及。
朱元璋大军身在暗处、处于主动,陈友谅军队立在明处、处于被动。双方展开大战。
陈友谅军队成份复杂,很快阵脚大乱,败局一发不可收拾。
陈友谅一路挨打,一直逃跑到江州。
龙湾之战中,原赵普胜部将都因为怨恨陈友谅杀了赵普胜,没有战斗意志、消极参战。大部分士兵在赵普胜名将张志雄带领下投降了朱元璋。
在追击陈友谅的征途上,朱元璋接纳了陈友谅部下于光、欧普祥的投降。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计谋,以弱胜强,一举击溃陈友谅,从此转危为安。
朱元璋决定首先消灭陈友谅,他对部下将士说:“陈友谅杀了自己主人、犯上建号,又侵犯我们的疆域,杀了我们的著名将领,看看他的所作所为,不到灭亡是不会停上的。”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集合所有大船,把它们锁到一起,构大巨型阵地。开战三天,朱元璋损兵折将。第四天,刮起了东北风。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计策:利用火攻。朱元璋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大船。
朱元璋军队都是小船,里面放满了硝石、草料。当这些小船靠近陈友谅的大船时,一齐点火燃烧,火借风势快速向陈友谅大船漫延。
陈友谅大船无法躲避,迅速着火,船上将士要么跳到水中,被朱元璋将士打死;要么留在船上,被大火烧死。
一场大火烧得陈友谅伤亡惨重,其弟陈友仁也被烧死。陈友谅十分沮丧。
朱元璋安排将士截断陈友谅退路。陈友谅手下左金吾将军率部投降朱元璋;随后,右金吾将军也率部投降朱元璋。陈友谅处境更加艰难。
陈友谅军中粮食快没有了,他决定拼死突围。双方在泾江口大战。
陈友谅从船中伸出头来,观察军情、指挥战斗。不料数支飞箭射来,其中一箭正中陈友谅,射穿了他的脑袋,陈友谅当即一命呜呼。
陈友谅死后,太尉张定边乘着夜晚,把陈友谅尸体放在船中,逃回武昌。
其间,陈友谅的部将吴宏献出饶州投降朱元璋、王溥献出建昌投降、胡廷瑞献出龙兴投降。
朱元璋攻打陈友谅期间,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原来的部下将士,大都消极应战,有的找到机会直接投降,驻扎在武昌西边的徐寿辉原部下,没有发动一兵一卒支援陈友谅。
张士诚表现恰如刘伯温、朱元璋所料。他首鼠两端、徘徊观望。尽管陈友谅早就联络张士诚,但是决战期间,张士诚到底也没有走出苏州一步去支援陈友谅。
消灭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命令大将徐达、郭兴、常遇春等,围攻张士诚。
张士诚顽强坚守八个月。最后时刻,张士诚杀死了自己的亲属,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来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劝其投降,张士诚宁死不降。朱元璋杀死张士诚、并将其尸体焚烧成灰。
朱元璋能作出英明决策,歼灭强大敌人,最终取得完全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善纳良策、审时度势、制定消灭敌人的先后顺序。
你觉得朱元璋能夺取天下靠的是什么?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