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贵母死制度并不是北魏独创,这么做也是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女性掌权借助母族力量影响或者威胁皇权传承。

封建时代无论是中原文明还是草原部落掌权者,根本不会因为子贵母死而产生冲突,哪怕是出身贵族的女性,在当权者眼里也不过是可利用的“工具”。

何为子贵母死?

最早的子贵母死还是从汉孝武帝刘彻开始。

晚年的刘彻听信谗言,被人利用迫害太子刘据,皇位只能传给年仅七岁的幼子刘弗陵(汉孝昭帝),并让霍光等人辅政。

刘彻又想到自己早前受到窦太后及家族的掣肘,汉孝惠帝刘盈时期的吕后专权,刘弗陵年幼,他的母亲钩弋夫人正是年少力强,出于维护汉朝稳定不得不赐死钩弋夫人。

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依靠的正是母族的势力,自己也时常受到母族势力的掣肘,所以必然会考虑到后继之君会受到母族威胁,母族通过太后或者皇后染指皇权,汉朝王莽篡汉就是例子。

所以在建立北魏后就推行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即立太子后,太子之母必须除掉,这样做正是防止太后干政、母系部族势力太大无人能治。

这也是因为北魏政权特别组成结构,

北魏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

建立北魏的是游牧部族中的拓跋族,另外还有宇文、独孤、慕容和贺兰等部族,这些都属于鲜卑部族,部族之间通过联姻互相结盟、扶持。

拓跋部虽然成为各个部族之首,但权利还是要与其他部族分享,各个部族共同参与。

北魏是一个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政权

拓跋珪能够建立北魏,离不开其母族——贺兰部的帮助,鲜卑部族接受汉化日久,向往中原文明,拓跋珪推行“子贵母死”虽然残忍,也是为了让北魏快速由落后的部族联盟转变为封建政权。

其他部落有怎么样的反应?

部落之间联姻、结盟也是为了互相扶持,保证本部落不被吞并。

拓跋珪推行的“子贵母死”也是为避免皇权旁落,外戚干政,只涉及到太子之母,对后宫其他嫔妃所在部族构不成严重的影响,相应的权利还是会有所保留。

其他部族也不会因为一个女子与拓跋族闹翻,甚至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当一回事,认为这是皇族的事,即便有反对者也是以此为借口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北魏的皇子们也不愿被立为太子,直到北魏宣武帝继位后终于打破这一“祖制”,废除“子贵母死”制度。

北魏一开始推行“子贵母死”也是为强化皇权,对其他部族也会拉一批,打压一批,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其他部族自然也不会因小失大,因为影响极小,所以也不会产生更大的冲突。

最佳贡献者
2

有人说道武帝拓跋珪效仿汉武杀母立子,这纯属意淫。

道武帝拓跋珪于386年建立北魏,为了立太子,将太子的亲生母亲刘贵人给杀了,并将这一制度定为国策,世代帝王必须遵循。

有人说道武帝拓跋珪是效仿汉武帝的做法,其实这就是意淫,道武帝只不过根据自己国家的特殊情况下所作出的政治决断,和汉武帝的关系不大,仅供参考。

没有血淋淋的教训,道武帝拓跋珪不会断然推行“子贵母死”政策。来看一看北魏之前的国家代国的帝王世系情况。代国是北魏的前身政权,起于315年,被前秦于376年灭亡,386年重新建立,但已经改为魏国了。(北魏道武帝雕像,建立北魏)

代国总计立国61年,有十个皇帝,其中拓跋什翼犍于338年即位,直至代国灭亡,一个人在位38年,其他九个帝王共在位23年,也就是说平均不到2-3年就换一个国王,十分频繁。

道武帝拓跋珪总结的经验是,皇子的母亲家族部落强盛,不甘心就会起兵弑杀皇帝,让有强大母族的皇子即位,而且战争十分频繁。皇子即位之后母族接着就会扩张自己的势力,稳固自己的统治。但代国的部落比较多,一头独大的现象只有皇帝在位的母族才能更加强大。弱小的部落往往通过联盟对抗一头独大的帝王母族,代国前期就是血淋淋的帝王争夺战,。最重要是母族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在道武帝建立魏国之时内部已经形成共识。

有鉴于代国血淋淋的内部争斗历史,道武帝拓跋珪认为,杀掉太子的母亲,非常有利于遏制太子母亲一族的膨胀,这一政策是对代国时期历史的矫正,不过有点残忍了。

如此下来,北魏内部的各个部落在明面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其实拓跋珪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就是要摆脱固有的模式,打破所谓的部落制度,建立完整的封建帝制体系。(北魏第一个没被杀的太子母亲胡太后形象图,称朕5年,毒杀自己儿子,直接导致北魏分裂)

历史证明拓跋珪立子杀母对北魏来说是正确的。

看似血腥的制度,却有效的控制了王朝内部的权力平衡。“立子杀母”制度共执行了七代皇帝,到第八位北魏皇帝元恪时发生了改变。

元恪不忍心杀死自己太子的母亲胡氏,违背了祖训,于是乎北魏出现了大转折。胡太后没有多大本事,北方发生六镇起义时,她也只是安排了一些救济粮食而已,然后不管不顾了。他的亲生儿子元诩不满自己的母亲擅权,召见尔朱荣进京夺权。胡太后得知消息后,立马毒死了自己亲儿子。

528年,尔朱荣进京诛杀胡太后,以及胡太后所立的小皇帝,一帮追随的大臣也被诛杀,史称“河阴之变”。河阴之变尔朱荣屠杀了北魏皇室宗亲以及文武百官2000多人,很多北魏的王爷被杀,尔朱荣掌握实际权力。

不过短短6年时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拓跋皇室衰落了。(尔朱荣形象图,趁机诛杀胡太后,杀大臣和北魏宗室)

看似血腥的“杀母立子”制度,有效制衡了北魏王朝内部权力。从表面看元恪没有杀母立子,导致胡太后专权,直接导致北魏迅速衰亡。

3

子贵母死制度出现时,北魏已经比较强大,各部落臣服基本不会出现冲突。反而容易激起的是本政权内部的冲突。有史可查的子贵母死还要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道武帝赐死太子拓跋嗣的母亲刘皇后,刘氏来自于独孤部落。她死后独孤部落也没有过多的反应。之后道武帝有意立清河王拓跋绍,又想要杀死拓跋绍的母亲贺氏,但是由于和贺氏感情深厚就暂时将她关了起来。但是拓跋绍为了救母不惜弑父,冲进宫廷引发激变。

贺氏是来自于贺兰部的贵女,按辈分是道武帝拓跋珪母亲的妹妹,当时已经嫁人,但是仍然被拓跋珪纳入后宫。为了迎娶她,拓跋珪不惜杀死她的丈夫。史书上记载:“绍母即献明皇后妹也,美而丽。初太祖如贺兰部,见而悦之,告献明后,请纳焉。后曰:“不可,此过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人杀其夫而纳之,生绍,终致大逆焉。”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贺兰部也没有什么动作。

贺兰部的首领贺讷是道武帝的舅舅,摄东部大人。登国元年,支持外甥拓跋珪在牛川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继承代国王位。随着北魏势力日益增强,贺兰部成为拓跋部完成北方统一的主要对手。经过几次交锋,贺讷兵败投降拓跋珪,参与平定中原,拜安远将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子贵母死,也没有办法做任何事。

4

部落随着拓跋鲜卑内迁和统治的需要,随着逐步的固定化、农耕化,最主要的是离散部落的实施。明元帝即位前,清河王绍母亲也被道武帝赐死,母子情深,也是引发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子贵母死,可以说,只是拓跋鲜卑的一个政治标签和文化基因,对统治非但没有动摇混乱,反而巩固加强。

5

子贵母死只是避免了外戚干政,并不能避免权臣干政,后宫其他女性干政

6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读者们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摘自网络,大致讲清楚了拓跋珪(鲜卑立子杀母制度的建立者)复兴拓跋代国建立北魏的过程: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于中战败,其后国中大乱,原先被前秦统一的各部族政权纷纷复国,北方重陷分裂。这时独孤部刘库仁助秦军对抗新立的后燕,但遭慕容文夜袭杀害,其弟刘头眷代领其众。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头眷自立,又想要杀拓跋珪。刘显弟刘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将刘显的意图告诉贺氏。刘显谋主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将此事密报拓跋珪。贺氏于是约刘显饮酒,将其灌醉,让拓跋珪与旧臣长孙犍、等人乘夜逃至母族贺兰部。不久,刘显部中内乱,贺氏得以到贺兰部与拓跋珪等会合。其时贺氏弟忌惮拓跋珪得人心,曾试图杀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贺氏出面而失败。而拓跋珪的堂曾祖父及就劝贺兰部首领推拓跋珪为主。

登国元年正月六日(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在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宣布即位代王,年号。之后,拓跋珪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使拓跋氏复兴。不久移都代国原都,并推动农业,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五月,拓跋珪车驾游幸陵石。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诸将前往追赶,拓跋珪说:“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不足追也。”

此时,北魏四周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部、西边在一带有匈奴铁弗部、以北为柔然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因为叔父为了争位与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形成内部不稳,于桓等人意图杀害拓跋珪以响应窟咄,莫题等人亦与窟咄通讯。拓跋珪杀死于桓等五人,赦免莫题等七姓,但都因恐惧内乱而往依贺兰部,借阴山作屏障防守,又派人向后燕求援。

登国元年(386年)十月,拓跋咄窟逼近,部众惶恐不安。慕容垂之子带领的后燕援军此时仍未到,于是拓跋珪先让北魏使者安同先回去,让魏人知燕军已在附近,稳定人心。拓跋珪于是领兵会合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西逃,依附铁弗部,被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所杀,拓跋珪接收其部众。十二月,后燕加拓跋珪西单于之号,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

登国二年(387年)六月,拓跋珪在南亲征,追至弥泽,大败其军,刘显向南投奔慕容永。八月,拓跋珪凯旋。

登国三年(388年),拓跋珪大破库草奚等部。 次年,拓跋珪大破等部,登国五年(390年)又西征高车部,并在鹿浑海大败对方,俘获人口及牲畜共计二十多万。不久更联同慕容麟所率的后燕军进攻贺兰部、纥突邻部及纥奚部,后者向北魏请降。七月,贺兰部遭部攻击,贺讷于是向北魏投降求援,拓跋珪于是领兵去救援,击退刘卫辰子直力鞮之军,并将贺讷等人迁至东界。

拓跋珪进击高车诸部,唯独不肯降魏,遂于登国六年(391年)十月进攻柔然。柔然率众退避,拓跋珪追击,军粮用尽后以备乘战马作军粮,终在南床山追及,并俘获其一半部众。接着拓跋珪继续派兵追击其余部,逼令其首领缊纥提投降。接着,拓跋珪进兵世仇,直攻其都来城,擒获刘卫辰子直力鞮,卫辰逃亡后为部下所杀。拓跋珪于是尽诛刘卫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将尸体丢在黄河中。 此战后,阴山以南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已击败大部份强邻,国力大增,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之一。为之后不久其入主中原准备了条件

直到这个时候拓跋珪还没有建立“立子杀母”也就是问主说的“子贵母死”制度。

拓跋珪建立“立子杀母”是在他临死前的大约公元409年

读明白了上面引用的那段文字就可以回答问题了,杀别人家的女儿当然不能避免各部落猜忌,但是这时候拓跋珪已经依靠母族击败国内各个反对势力,又依靠投靠后燕击败母族势力,搞定国内,已经达到个人权势的顶峰,活着的时候已经没人奈何得了他了,那些联姻部落不满也没有办法,造反只有死路一条

人类历史上的君主依靠个人能力取得成功建立国家或者大帝国以后,往往面临选择:是自己爽一把就这样了,还是把权力遗传下去

爽一把就这样的人(或者还没来得及想就早死)比如亚历山大大帝,他死以后,凭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帝国也就马上分崩离析,他做的还算好,恐怕历史上因此名字不怎么为人所知的人更多

另一种是建立制度遗传权力,能历史留名的基本是这种人,这也有两种选择,由于北魏是少数民族,就以另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对比吧,遗传权力也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依旧延袭部落民主。典型的就是成吉思汗,可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到他孙子辈儿蒙古帝国就分裂成了四大汗国*,这依旧不是尽头,各汗国接着继续分裂

另一种是北魏君主在个人权力稳固以后马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保证权力稳定遗传。这保证了北魏延续了百年左右,即使北魏亡了,鲜卑集团依旧沿着北魏的道路建立集权制度,直到隋唐帝国(是汉还是鲜卑有争议,但延续自北魏帝国则是没有争议的)

拓跋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手段之一就是“立子杀母”,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他着急建立这项制度可能和拓跋家寿命普遍较短有关,很多小皇帝还没长大,父亲就没了,同样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立子杀母”的实行者汉武帝也是因为戾太子刘据因“巫蛊案”自杀,继任太子刘弗陵太年幼而想出的这个歪招,之前他也没有这么做

拓跋珪的死就是直接由他自己建立的“立子杀母”制引发的,儿子拓跋嗣受不了这个变态没人性的伟大发明逃跑了,另一个儿子拓跋绍干脆把他杀了

所以这项反人性的制度历史上借鉴的并不多

但不能说因此皇权制度就是个好制度,由于皇权的排他性,导致皇帝一直陷于和所有战斗的状态,所以皇帝为了稳固权力一直兴致勃勃永不疲倦的搞着各种反人性实验,大多数帝国或朝代虽然没有“立子杀母”这么变态,可是我国有一直延续到清朝的“殉葬”,外国甚至有防止外戚专权的内婚制,比如古埃及、波斯甚至美洲的印加帝国都有过内婚制,就是君主娶自己的姐妹甚至女儿当皇后,因为这样内外戚没有区别,就不存在大权旁落

更残暴的是奥斯曼帝国,为了防止兄弟争权国家分裂,一任苏丹即位就会杀死自己所有兄弟,和秦帝国的胡亥“相映成趣”

当然拓跋珪建立中央集权的手段不止这个(防亲人),还有历史上千篇一律的屠杀功臣

拓跋珪先后诛杀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兄弟及高邑公父子。往日曾与共谋刺杀拓跋珪的拓跋仪,虽然因拓跋珪念其功勋而没被追究,但眼见拓跋珪杀害大臣,于是自疑逃亡,但还是被追兵抓住,并被赐死

这些大臣也猜忌了,并且还有逃跑的,然而没用,抓回来杀了

可见皇权就是一台绞肉机,觉得谁挡路一定碾碎,不管是外人还是妻子儿女兄弟姐妹

所以与其哀叹“奈何生帝王家”,不如庆幸咱们生在文明的现代,那个变态的时代已经过去

7

北魏的“子贵母死”是学谁的?什么时候废除的?如果不废除,会怎么样?

模仿汉武帝杀死太子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公元512年废除。不废除,后妃都不愿意生育皇子,而年幼的皇太子没有人照顾,并不能达到防止外戚干政的目的。

这是北魏魏道武帝拓跋珪效仿汉武帝赐死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在北魏第八位皇帝元恪若时废除,如果不废除,那就不会有胡太后种种丑事发生,最后江山也被葬送了。

借鉴汉朝的经历,防止后宫专制。北魏宣武帝元恪废除了这项制度。如果该制度不废除,那么北魏后宫的妃子会想方设法不生育,最后就会导致皇帝的孩子越来越少,甚至绝后。

略论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怎么翻译

简略论述北魏时皇室儿子得宠其母亲就要死的制度。

封建社会都母以子贵,为何北魏却实行“子贵母死”?

因为北魏并不同于传统的封建社会,他们是刚刚成为封建社会的。因为北魏是刚刚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所以他们受氏族的影响非常大,也正是因为这样北魏才有了“子贵母死”。

因为北魏的特殊国情,所以他们那里母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本来也没什么问题,毕竟我们也有这个阶段,只要他们发展下去总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然后就是北魏入驻中原,建立了封建王朝。因为我国一直是封建王朝,所以他们来了之后也进步到了封建社会。

这个时候就有矛盾了,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矛盾凸显了出来。母权和父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们之间的斗争必然要以一方的衰败而结束。当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道武帝便开始对母权进行打压,于是也就有了“子贵母死”。

另外,北魏实行的“子贵母死”政策,和道武帝年少时期的经历也有关系。道武帝小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的顺利,他能成为皇帝也是历经了一番磨难的。在道武帝登上皇位的过程中,他的母亲对他既有帮助也有阻碍。

他确实是依靠他母亲的势力当上皇帝的,但是他母亲屡次干政也是事实。道武帝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在发生,所以对母族进行了打压。其实道武帝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人,汉武帝害怕太后专权,也做出了“杀母立太子”的事情。

除了这些因素,北魏实行“子贵母死”还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北魏之前是游牧民族,他们并没有太集中的权利,更多的是以自己的部落为中心的。虽然北魏已经迈入了封建社会,但是他们受氏族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道武帝实行了“子贵母死”的政策。

8

子贵母死,制度只是能暂时有些作用。从长远来看毛用没有。

其一,有权利斗争的地方就有死亡。谁死都不能影响权利斗争停止下来。

其二,子贵母死,前提是母强子立。

北魏时期, 由君位传承引发的动乱十分频繁,贺兰、独孤、慕容等部落与拓跋部既为联盟,又世代为婚,成为君位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当时北魏尚未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嫡庶长幼之序,储君的策立和登基往往有赖于母后和母族的强大,可谓“母强子立”。

子贵母死”目的何在?为防母后干政。拓跋君长的妻族或母族也往往通过他们来控制拓跋部内大事,由于这些妇女没有礼教束缚和对其用权的制约,所以她们要直接把握朝政也比较容易。

其三,子贵母死,有悖人伦,不能长久。中国是讲孝的文化。再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呀!这个制度不能沿用。

这种子贵母死的制度虽然仍被一些北魏后妃所借用,但当时已经不存在母后部族势力干政的可能,杀死皇帝的生母已经完全变成了打击政敌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规定也并不能防止太后临朝,因为皇帝的生母虽然死了,但还有其他皇太后和先皇帝的妃子可以控制政权,比如著名的文明冯太后就用这种方法把献文帝和孝文帝先后控制在自己手中,皇帝也只能听她的指挥。这项制度一直到了宣武帝拓跋恪的时候才被废除。

9

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以后,却又把这一残忍的制度重拾起来。道武帝之所以这样做,有他的现实诉求。这个现实诉求,就是道武帝在建立北魏的过程中,作为母族的贺兰氏,作为妻族的独孤氏和作为祖母族的慕容氏,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这些部落的帮助,拓跋珪也把北魏建不起来。

但是,这些部落帮助了拓跋珪,也就必然要染指权力。拓跋珪在建立了封建王朝以后,就要保证作为封建王朝皇权的绝对性和权威性,因此,他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打击清理这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这种做法,相当于刘邦的杀功臣。不过,他杀的都是自己的亲人,比刘邦更残忍,更不能让人接受。

拓跋珪不但要清理母族、妻族、祖母族,让自己的皇权保持绝对的权威,他还要清理太子的这些后宫,让皇权得以延续。于是,便出现了他从汉武帝那里借来的“子贵母死”,并确立为制度。

拓跋珪建立的这一项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他本人就实在自己建立的这个制度上。当拓跋珪杀死了太子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并向拓跋嗣说明这一制度的时候,拓跋嗣却痛哭不止,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悲伤,最后甚至逃跑。拓跋嗣逃跑后,拓跋珪决定改立另一个儿子拓跋绍为太子。但当他决定赐死拓跋绍的母亲时,拓跋绍一怒之下,把他爹拓跋珪给杀了。

其次,拓跋珪建立的这项制度,助长了北魏宫廷中的杀伐戾气。从拓跋珪开始,后来的皇帝、后宫,乃至朝臣,为了追逐权力,常常把杀戮当作家常便饭,让这个国家充满了太多的血腥。

第三,因为太子的母亲总是被赐死,吊诡的是,北魏一个没有子嗣的冯太后,却成了北魏长期干政的后宫。更吊诡的是,当最后,由北魏宣武帝取消“子贵母死”制度的时候,受“子贵母死”压抑太深的北魏后宫,竟然又出现一个胡太后,而正是这个胡太后的乱政,成为了北魏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说此制度 不能完全避免各部落之间的猜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