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亡于政这无容质疑,秦以法家治世过与严苛,对内焚书坑儒堵塞言路,外修长城大兴土木,虚耗国力人力,民怨极大。灭六国一统天下,本应实仁政休养生息,却反其道而行,其有不亡之理。

最佳贡献者
2

秦朝灭亡与始皇暴政当然有很大关系,但还有其它原因,如中央权力分散,独尊儒术,修长城引发民怨;还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继承人问题没有处理好,废长立幼,废贤立恶,冒天下之大不韪。

3

秦皇朝应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是为了保僵卫国;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那些借着儒家思想,妖言惑众企图颠覆国家的罪人。至于秦皇朝的败落,那也是封建王朝的历史必然。

4

导读: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在“文治武功”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总体上讲可圈可点,对于维护统一大有裨益,许多制度为后世提供了样板。如果秦始皇只做了这些事情,历史对他的评价应该是正面的。不过,在后世一提到秦始皇,人们脑海中出现“暴君”两个字,说明他还做了许多让人诟病的事情,也是导致他和秦帝国的最终命运。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 不少人认为他残暴无道,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苦痛。
  •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创立的伟大业绩,无人能企及功不可没,不能抹杀。

我们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应该一分为而

  • 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统一天下符合历史潮流,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推动历史的进步,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资产。秦始皇每天处理大量奏章文书,是一位非常勤勉的帝王。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犯了个重大错误,本来经过多年战争纷乱,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最渴望,大统一后是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秦始皇应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全力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可是,他却背道而驰,继续发动战争、大兴土木,远远超过百姓的承载力,为了能有效实施自己的政策,采取严刑峻法的手法,他所做的这一切,不可避免的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



强大的秦帝国从建立到灭亡根本原因在于秦始皇的暴政,主要提现在赋役和刑罚两方面。

赋役沉重

秦始皇时期,征收的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分为:田税、口赋两种,据汉代董仲舒所言:秦朝赋税“二十倍于古”。

秦朝的徭役更加繁重。秦朝规定:一般人民从15岁开始服役至60岁。一生中须正率一年,屯戍一年,每年还要更卒一个月。

秦始皇不断大兴土木,如:修建水渠、高速公路、长城、陵墓、宫殿。在咸阳及别的地方修建宫殿,其中,以阿房宫为最。据说:这座宫殿耗资巨大,富丽堂皇。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杜牧

【释义】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

阿房宫作为秦始皇举行朝会、庆典、议论国家大事的场所,其设计自然要凸显身为皇帝的尊贵。由此可见,阿房宫修建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同时,劳民伤财也给人民增加沉重的负担。

除此之外,秦始皇死后仍要穷奢极欲。他为自己在骊山又修建同样规模宏大的陵墓,统一六国后,更役数十万人继续营造。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

除陵墓主体外,还有许多陪葬的工程。如:兵马俑、铜赤马...至今已发掘了三个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兵马俑与真人大小差不多,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据统计,秦朝人口约有两千万,平均每年服徭役就达二百多万人。由此可见,秦朝徭役之重,令人民苦不堪言。

严刑苛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国的旧贵族与百姓,反秦情绪特别强烈。如:张良就曾经谋划过刺杀秦始皇。

据说:秦始皇东出函谷关巡行东方,车驾行至河南阳武阳县时,在道旁的杂草树丛中突然跳出一个人。此人将手中的凶器掷向安车,但是秦始皇坐在安车后面的专车中,并没有受伤。这个大力士就是张良派来用大铁椎袭击秦始皇的,不过没有成功。秦始皇十分愤怒,下令搜遍天下,张良只能改名换姓逃走。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严厉的镇压手法,实行严峻的刑罚。明目繁多,可分为死刑、肉刑、徒刑、连坐等十二种刑罚。秦朝法律规定:各种刑罚可以重用、单用、合用。

秦朝的各种刑罚,主要针对农民、奴隶。对于农民、奴隶往往轻罪重处。如:服役的刑徒在生产过程中不小心损坏器具,就会遭到很重的鞭笞。

秦始皇病逝于沙丘,享年五十岁。秦始皇在病危期间,曾留下遗诏赐于扶苏为太子。遗诏落在赵高手中,赵高勾结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假传诏书以“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的罪名赐死扶苏。

胡亥即位后,赵高控制朝政,胡亥只是个傀儡皇帝,到了这个时候,秦帝国除了灭亡,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如果是扶苏即位,以民休息,减轻刑罚,减少徭役。或许秦帝国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扶苏曾向秦始皇说:“天下初定,以如此严酷之法处死这些读书人,担心天下会发生动荡。”秦始皇听不进劝说,反而一怒之下让扶苏离开咸阳,到北部边疆蒙恬的军队中担任监军,这道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帝国的命运。

5

秦采用实用主义的法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是有短期的效用和长期的缺陷的。

法家思想,就是严刑峻法,赏罚分明,利用人性的弱点,一方面害怕惩罚,一方面又喜得奖赏,秦把刑赏发挥到了极致,是有极大效果的。

但是,缺陷也是明显的,就是严刑峻法,未免太冷酷无情,刻薄寡恩,秦统治下的人民战战兢兢,丝毫没有感受到政权的一丝一毫的温情,就是各种的处罚,各种的冷酷的法令条文,这是一种极端的状态,势必不能持久。在整个社会的氛围里,仁义道德都烟消云散,这是可怕的。

一个政权必得提倡一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有温度的,让人有亲近感的,也许你暂时做不到,但心里是赞许的,认可的。

社会没有法律条文的刚性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正面的有温度的普遍性价值观的存在也是令人绝望的。

儒家的思想为什么会在汉武帝刘彻的时代被独尊,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提倡和民众认可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是有温度的,仁义道德有错吗?

正面提倡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给人以导向作用,包括统治阶级和民众都可接受,是社会的无形的稳定剂。

秦朝的灭亡,汉朝贾谊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不施是说对了,而另一方面,攻守并不重要,是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变过来,天下就乱了。

6

暴政?这种说法,多数情况都是一些文人对不利自己利益的政治形式的抹黑。


仅以被史书抹黑的秦朝法律来说,远比汉朝还要宽松得多。大泽乡起义,以“遇到大雨延误日期,会被斩首”为由,陈胜和吴广煽动九百名戍卒揭竿而起。然而,我们从里耶和睡虎地的出土秦简可以看出,因天气原因造成的戍边延误,是不受刑罚的,即使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也只是罚款而已。



此外,秦朝法律关于盗窃、伤人、损坏公物等罪行,都会充分调查案情的具体原因,有很多可以通融缓和的余地。到了汉朝却截然相反,动不动就是残酷肉刑,比如腐刑、劓刑、腰斩、刖刑等等,门槛很低。像大史学家司马迁、汉宣帝的老丈人许广汉都因为不大的过错(一个说错了话,一个搜查案犯漏了东西),被施以腐刑。


《汉书·刑法志》记载:“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诅詈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而且很多这些行为,都发生在文景之治的年代。



相比之下,汉朝的法律继承了秦朝的很多内容,但实施标准却更加严苛,甚至还有汉武帝搞算缗(直接征收财产税)这种强行抢钱的行为,更不用说垄断盐铁茶酒了。


相比之下,历代文人都指责秦朝暴政,但对汉朝时间更长、剥削更大、法令更严酷的事实视而不见。所以说,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拿真实资料比对一下,不能盲目听信古代文人的一面之词。



客观讲,秦朝的统治只算是“严”,还说不上“苛”。但是秦朝法令过于繁琐,也确实加大了统治难度,给一些读书识字的六国贵族制造了机会,可以向广大不识字百姓任意解读秦朝法令,有意制造对立情绪。(陶慕剑)

7

秦朝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诞生使中原王朝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奴隶不再是大户人家的畜生,不再是大户人家的物品,想杀就杀,想扔就扔,想送就送,拥有一定的人生自由。

秦朝还大力推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政策,加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秦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为优秀的朝代之一,秦朝的灭亡并不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秦始皇在位期间,基本杀人都有理由),而是六国遗民对秦反抗意识太强,注定要进行一次洗礼才能重生。

秦国一统六国期间,对六国发动的战争数不胜数。战国后期的伊阙之战,秦军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丹阳、蓝田两战,斩首楚军十多万人;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人;五国伐齐,秦军也参与其中。六国之中,除了燕国,秦国基本都杀了个遍。因此,六国人民对秦国恨得咬牙切齿,秦昭襄王灭了西周之后,西周的人民不是向秦国的版图内跑,而是向东边跑,秦军攻打韩国上党时,韩国招架不住,准备投降,哪知上党百姓死都不愿意做秦人。之后,韩国将上党送给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的惨况。六国人民都以做秦人为耻。

秦国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发生过无理杀人的事件,“焚书坑儒”坑的不是儒士,而是江湖骗子术士。

无奈成为秦人的六国遗民,每时每刻都想着如何反秦。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遗民如同排山倒海之势,纷纷杀掉忠于秦朝的各地官员,楚、齐、魏、赵、韩纷纷独立,背叛秦国。寡不敌众的秦国,只能慢慢等待灭亡。

秦朝灭亡的原因并不是秦始皇暴政,也不是法令残酷(现如今,出土的秦朝法律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国遗民反抗意识太强,对秦朝太过怨恨,注定要进行一次洗礼。




8

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一直被视为是一个蛮夷国家。在战国晚期,不少历史文献里提到秦国都认为他是一种来自异域和更加落后的文化,认为其来源于和蛮族的混合,并且吸收了蛮族的传统。

在儒家著作《春秋公羊传》中确切的把秦归结为“夷”,并写道“秦伯卒。何不以名?秦者夷也。”秦伯卒指的是秦景公,他本是嫡子,但是亲王并没有传位给他,而是宣告天下,勇敢威猛者将被立为太子。由此也说明秦国却是民风彪悍,与其他六国截然不同。

不仅如此,在战国策里也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国,想要吞并天下,是其余各国的共仇。

尽管六国如此看待秦国,依旧免不了被秦国灭亡的命运,秦国在进行改革图强的过程中是最为彻底的,消灭了迂腐低效的贵族阶级,奖励农耕和军功,极大了释放了社会的生产积极性,“虎狼之师”有了极大的扩充,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的威严建立在严苛的律法之下,在帝国早期,严法的确起到了凝聚国人,规范国人的目的,但是在大一统之后,这样严苛的律法很难适应于六国的子民,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周朝遗风,于是就将秦的律法称之为“暴政”,并加以反抗。先是陈胜吴广,然后是刘邦项羽,草根逆袭成一代雄主,是命运使然,也是秦不能与时俱进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始皇毋庸置疑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开创性的同意了全国,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

9

秦国曾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由一个养马的部落开始,从襄公建国、穆公东扩、孝公变法最后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前后经历了六百余年而不衰。但是为什么在清扫了所有敌人以后却又顷刻间土崩瓦解?对于这个问题,我查阅资料,做了一些探讨。以我的看法,秦的灭亡不能草草地以“暴政”来概括。

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国法律太严格造成社会的矛盾激化,我不这么认为。我们都知道,秦国真正的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是从孝公变法,也就是商鞅变法开始的。从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这一百多年时间秦国的大发展,证明了这个制度是多么得先进。而统一全国后法制依旧,同样的好制度,怎么就会导致灭亡呢?所以我认为,秦国的灭亡和制度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下面说说秦国的军事。说起军事,那可是秦国的老本行。秦国刚建国的时候根本没有封土,是经过几十代国君的征战,才占领关中平原的。可以说秦国的一切都是打仗打出来的,用血锤炼出来的国家,军事实力当然不弱。况且商鞅变法制定“军功授爵”的制度和秦国一直实行“耕战”的国策,也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史书描述秦士兵作战时甚至脱下铠甲,直扑上去,腰间挂着敌人的头颅,一手夹住敌人的脖子一边追杀敌人,这样的对手任何人都会感到不寒而栗,因为特定的战斗条件下大约是一个头颅可以换取一级爵位,共二十级,提升一级爵位可以使自己和家人在秦国的社会生活中更加优越,所以在秦军眼中敌人不是敌人,而是一片财富,一片粮食,一片通向优越生活的工具,所以秦人热爱战斗,他们在对手眼中真的就是一群狼。秦国军队要对付那些起义军其实完全没有问题,绝对能把起义军打得一败涂地。但可惜的是,真正的秦军几乎没怎么和起义军交锋,咸阳就已被攻破了,当初抵挡起义军的只是30万刑徒(也就是劳改罪犯,给朝廷建宫殿的)。而且这些刑徒本来也可以打败起义军的,却投降了,下面我们会说道。这和秦国的一系列政治活动有关。

秦二世是一个非常昏庸的国君,毫无治国才能,听信谗言,任用赵高。赵高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赵高是一个太监,而且是专学“刑”的,对于治国是个大白痴。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李斯明知道始皇授皇位给扶苏,而且他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完全有能力让扶苏顺利登基,但他不这么做,放任赵高更改了圣旨。立胡亥为帝,有放任他们除掉了公子扶苏。真不知道他是不是吃错药了,几十年的为官经历,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以后必定会死在赵高手上吗?但是他这样做了,最后被腰斩了,还诛了九族。赵高毕竟是学刑罚的。他真正掌握国家政权后,别人不服他,也不服秦二世。他就罚啊,罚疯了。(秦国的刑罚是很残忍的,如果有兴趣你自己查查吧。)这样,很快天下的人都对中央朝廷没有向心力了,认为如果自己做得好,立大功,赵高要陷害自己,如果自己没做好,犯了错,赵高也要处罚自己。这样谁还愿意为秦朝政府卖命?南伐大军之所以直到秦灭亡也不回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北戍长城的黑旗军的大将军蒙恬被赵高害死了,但他们毕竟还是回援了,可是这一千多里的进军很悲惨,一路上没吃没喝,中央也不给他们补给了,半路上基本上死得差不多了,活着的也没什么战斗力了。章邯将军其实也是可以打败项羽军的(就是上面说的那30玩刑徒的部队),但是因为害怕受赵高陷害,向项羽投降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政治腐败是秦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上面是从秦国的角度讲的,下面就从起义军角度讲讲。

王立群先生曾经讲过秦国有这么一段故事,秦国免费让邻国的农民到自己土地上居住、耕种,为自己进行生产活动。这些人为“客民”。这样,原秦国的“主民”就可以腾出身来打仗,毕竟本国人更可靠嘛。而“客民”不能参军。这就体现了一种歧视政策。而且秦国是按军功授爵。“客民”在秦国也就没有上升空间。当秦国还是一个诸侯国的时候还可以,毕竟那些人待得不痛快了还可以回国。但当秦统一天下以后就不同了,这些人必须面临这样的歧视,无处可逃。别国人对秦国人会渐渐地产生嫉恨。原秦国人都可以以军功授爵,这些人却不行,而且或许子孙后代都不可以,对于一个重视传承的华夏族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合理。或许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叫“阶级对立”。别国人对秦国人的仇恨的感情基础就这样打下了。而且中原人因为时代不被法治,素质都比较低,犯法次数和程度都会超过原秦国人,当然被罚的次数和程度也超过原秦国人了,因此也加深了“民族”仇恨。日积月累,能量就会越来越足。这也就能使起义军得到普天之下如此广泛的支持。

再说说起义军的实力。

当年苏秦合纵,可是怎么搞最终都不成功,那是因为六国不齐心,各自的王室贵族势力互不相让,勾心斗角。秦统一以后就不同了,各国贵族势力被清扫一空,这些人民就很容易在一个领导人的带领之下团结起来了。当时应该算是项羽吧。

六国“合”为“一国”,军队数量远远超过秦军数量,战斗热情空前高涨,后勤补给完全没有问题,这样形成优势,最终就把秦国灭掉了。

(在这里还要驳辩一下,有人认为秦朝搞了太多的大型工程,用了太多的劳动力,但是谁又知道,秦始皇在造这些工程的时候用的是奴隶和刑徒,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普通民众。对国家生产没有毁灭性的破坏。)

其实,秦国的灭亡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主要是人:除了赵高这么一个人物,李斯又昏了头。必然性:历史告诉我们,战乱时期,专制和强权很有用,但和平时期,这种通知行不通。秦国统一以后绝对不可以像秦始皇那样强硬和专制了。人民需要内部稳定和团结,需要缓解内部矛盾,平等相待。我想,扶苏总能体现出仁慈的一面,他经常劝说秦始皇少杀戮。如果是扶苏做了秦的二世皇帝,他很有可能走倾向于后来的刘邦那样的相对秦始皇而言的“仁政”来缓和民族矛盾,恢复生产。这样,秦朝也就“变质”了,不是六百年走来的那个秦国了。其实这也算是一种灭亡。不过要是那样“秦”这个过号也就不会那么快被废掉。

10

大秦是结束了几百年分裂形成了大一统,为中华文明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秦始皇推行的是法家治理国家,把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为一个国家整体,车同轨书同文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保证。

秦的灭亡是没有选好适当的接班人,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掌握了大权,在人心未安定下来时全国旧部族兴起反抗,造成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央失去了指挥权尽而亡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