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常常在一些古装剧中看到太监读圣旨时都会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朝代的圣旨都是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来开头。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称为“皇帝”的人,对于皇帝的命令也称为“制,诏,诰”那么对于皇帝颁布的诏书大部分为“皇帝诏”开头。到了汉代也延续了秦朝制度,这个制度也一直到唐朝才有所改变,开头为“门下”比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朝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呢?

这要从朱元璋说起,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他认为他能建立明朝一切都是天意,在1368年建立了一所“奉天殿”。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将“奉天殿”按照原样搬往了京城。对于此事清朝大学士“余樾”在《茶香宝续钞》中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

所以明朝在颁布诏书时也就有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说,其实当时的圣旨开头并不是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样断句,而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么这里的“奉天承运皇帝”指的就是朱元璋。那么“诏曰”就是皇帝所颁布的诏书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主要意思就是,皇帝按照上天的指示来下达命令。这个制度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一直到1912年,当时的宣统皇帝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颁布了退位诏书,直到这个时候可以说有关皇帝颁布诏书的制度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最佳贡献者
2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这八个字,在古装剧中远到秦朝,近到清朝,只要是太监拿着圣旨去宣旨,打开圣旨的第一句话就必然是这句,可以说是古装剧中都用烂了。可是真的是每个朝代宣读圣旨的时候都能用这句话的吗,或者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开始运用到圣旨上的呢,还有这句话真的如古装剧中那样断句的吗?今天小祁就来给大家聊一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故事。


(太监宣读圣旨)

事实上这句话用在圣旨上是起源于明朝的朱元璋,据《万历野获编》记载:

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曰奉天殿,门名亦如之。······太祖‘奉天’二字实千古独见,万世不可易,以故《祖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遇亲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定朝会正殿,也就是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的宫殿叫“奉天殿”,而殿门也命名为“奉天门”。皇帝手中拿的大圭(就是玉质手板,形状狭长而锐上,有点像剑叶)上面也写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下圣旨的时候,前面也要写“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字。可以说,老朱对于“奉天”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啊!


(朱元璋影视形象)

看完这段话,两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一就是起源问题,也就是朱元璋首次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运用到了圣旨里面。从这段话里也能看出来朱元璋也是极为钟爱“奉天”这两个字啊。那么朱元璋为什么钟爱“奉天”二字呢?

所谓“奉天”,就是“奉天命”,“承运”就是承“五德”(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的运行,而将“奉天承运”放在皇帝前面,就是用来凸显皇帝的政权合法性、神圣性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受命于天、君权神授。通俗的说就是我朱元璋是上天派下来统治你们的,你们就都臣服于我就行啦,跟着我吃香的喝辣的就完了,别跟我整那些没用的!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第二就是断句问题,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不断句,直接一整句读下来。为什么这么断句呢,其实看了上面的就知道,“奉天承运”就是用来修饰皇帝的。皇帝要颁布圣旨了,那是什么样的皇帝呢?就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来统治天下的皇帝。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这几个字在圣旨上又是如何书写的呢?其实这八个字要分成三部分,“奉”字单列,为了表示对皇帝和天的尊敬,就需要将“皇帝”和“天”换行书写,也就是咱们现在的“置顶”,这样就是“奉”字独一列,第二列是“天承运”,第三列是“皇帝诏曰。

(圣旨)

另外中国人本来就比较喜欢对称,而且这样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于是就把这八个字从正中间断句,读起来更为顺口,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都这样错误断句的原因。

因此,以后如果看见有明朝以前的古装剧中在读圣旨时出现了这句话,那么肯定就是有问题的。而且即使是在明清时期的古装剧中有这句话,他的断句方式也是极有可能是错的!

3

圣旨中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从朱元璋开始的,可以说,这句话就是他发明的,之后明清两代的皇帝圣旨上,第一句都会用这个。

这句话虽然用了五六百年,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读法都是错的,这句话正确的句读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贱,祖上几代都是农民,到了他这一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他甚至还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可以说,这样的人最后却能成为皇帝,简直是不可思议。汉高祖刘邦虽然也是出身贫贱,但是却也做过一个小小的亭长,而朱元璋参军之前则是一个小和尚。就连朱元璋参军,也是通过一次抽签决定的。

当时朱元璋所在的寺庙正好遭遇了起义军和元朝军队的冲击,寺庙被毁,众多和尚也都出去谋生,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是一个叫做朱重八的小和尚,既没有胆识,也看不到未来。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也许只有去当兵,才能有一口吃的,于是,朱元璋就拾来一片瓦片,向上抛出,如果瓦片正面朝上,那他就去投奔起义军,若是正面朝下则去逃难,就这样阴差阳错的朱元璋投奔了农民起义军将领郭子兴,在军旅生涯中,由于朱元璋逐渐显露出了军事头脑,所以甚得郭子兴喜爱,郭子兴甚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朱元璋。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凭借出色的领导才能,取得了起义军的实际领导权。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成为中原地区势力最大的诸侯,1367年,朱元璋活捉了张士诚,自此天下已定。第二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从此开创了大明近三百年之基业。

但是,朱元璋毕竟出身于穷苦人家,没有多少文化,而且自己的名字“朱重八”听起来也确实和自己的身份不相匹配。于是,他便改名为“朱元璋”,而且还费尽心机地发明了一套给子孙取名的规律,在子孙的名字中必须按照“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字取名,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名字都那么奇葩了,几乎把整个元素周期表都搬来了。

朱元璋不但在名字上下功夫,而且更是为自己的身份绞尽脑汁,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无不大肆渲染自己真龙天子的身份,汉高祖其母与龙交媾而生下刘邦,也就有了后来其斩白蛇起义;隋文帝杨坚出生时产房内紫气萦绕,头生龙角、身长龙鳞,俨然一副真龙天子气派;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有赤红的光气环绕产房,并伴有奇异的香气经宿不散,后来黄袍加身,身登大宝。就连最早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也知道制造舆论抬高自己的身价。

朱元璋当然也不会落后,朱元璋登基后撰写了《御制记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三清五帝,还被紫衣道人授予道服法剑,来彰显自己乃是上天所派来的真龙天子。他还将上朝的大殿命名为“奉天殿”。

▲ 明故宫奉天殿

自此,朱元璋便称呼自己为“奉天承运皇帝”,在他所颁布的圣旨上开头一律写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但是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这句话竟换了一种句读,以至于人尽皆知。

4

这句话事古代圣旨里面的开头,咱们在古装影视剧里面经常可以听到。

不过首先需要纠正一下电视剧里的错误读法,其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且这句话不是历朝历代都有的,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大都是“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唐宋时期又有“朕膺昊天之眷命”这样的开头!

就目前的文献资料而言,在明朝以前的圣旨中式没有这样的“开场白”的!

不过“诏曰”是有的,在汉朝的那些帝王文书里面就有了。

只是这“奉天承运”基本没有,只有明朝的时候才有。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的意思是,奉行上天之命行人世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最开始出现是在朱元璋当皇帝时期。(清代嘉庆皇帝圣旨,右边是汉文,左边是满文)

其来历其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奉天承运这句话源于奉天殿,当时的朱元璋将明代的国都南京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他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并告诉臣下,在书写圣旨时,因为皇帝和天同时出现的时候要平齐,所以就出现了错误的断句。

后来朱棣篡夺了皇位,并把奉天殿不辞辛苦的搬到了北京,奉天承运这句话中的意思也是因为这座殿。(清代嘉庆皇帝圣旨,右边是汉文,左边是满文)

第二种:奉天承运这个说法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手中拿的大圭上刻有奉天法祖四个字,这也在明太祖训中提到过。

当时他也成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所下达的诏书上都会写这几个字,当时的朱元璋为了加上权力集中,也有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稳固的地位,而以天命为理由,这样加在圣旨的开头。

这样使得见到圣旨之人,要奉行天命,言行,动作必须谨遵天命,不能擅自做主,这也提现了朱元璋对于权力集中的注重。

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不同时期的意思是不同的,原本的意思是奉行天承运皇帝的诏书的命令,后来成为了奉上天的命令,表达对于上天的尊敬,并行世运之道,这样的皇帝下的诏书说。

这种说法是比较靠谱的!

值得一提的是,圣旨绝不仅仅这一种格式,除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以外还有“制曰、敕曰”,不同的”曰“,代表不同的意思。

其中”诏曰”即是诏告天下,就是要告诉天下百姓,圣旨上就是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制曰”则是皇帝表达皇恩时候用的,大都是用于皇帝给臣子的示下圣旨,也就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制曰”比较特殊,其不对百姓使用,只针对官员,相当于内部告示。

还有“敕曰”是皇帝在给臣子加官进爵时用的,在恩赏的同时起到一个告诫作用,让官员要戒骄戒躁,不要骄傲。

5

相信大家对电视剧中这样一幕一定很有印象:太监拿着圣旨急匆匆赶来,用娘里娘气的声音喊道“圣旨到”,在场所有人都会跪下接旨。太监这时候就会说开场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喊话已经成为古装剧中常用的桥段,难不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历朝历代帝皇圣旨的口头禅?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这句话究竟出自何时?

历史对这个问题没有记载,但是根据推测得出的答案是:朱元璋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1368年,朱元璋在明朝最早的都城南京城将规格最高的的大殿命名为“奉天殿”。而他的儿子朱棣夺取政权后,又照猫画虎的在紫禁城建造了一座高规格的“奉天殿”。这样一语双关,既告诉臣民要奉上天的安排做事,又间接告诉大家要按照奉天殿的意思行事。明朝万历年间的天文学家沈德符就曾表明朱元璋朝大臣们手中所拿的笏板上就有“奉天承运”这四个字。

其实,关于“奉天承运”的出处,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宝续钞》中有这样的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行之。”

然而,明朝圣旨的开头写的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没有中间那个逗号,并且它的意思是“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的诏书,“承运”指的是承接天意,表明皇帝的权力来自上天。

也就是说:仅明清的圣旨中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开场白,明代之前圣旨不会出现这种的字样。

原创不易,希望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打扰,联系删除。

6

颁布圣旨是古代帝王展示皇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圣旨,是宣布皇帝旨意的媒介,形制为卷轴式。轴柄的质地按接旨官员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也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一道圣旨往往分段织就,图案为祥云瑞鹤,绚丽多彩。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旨官员的官衔越高。一般五品以上官员所得圣旨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即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绫织成,最高等级为七彩。而五品以下的官员一般就是纯白绫所做,没有底纹。

圣旨从拟稿到书写均由当朝顶尖文人完成,内容精炼,笔力遒劲。很多影视剧中圣旨的开头两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各朝各代均有所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昭示天子的正统。唐代的诏书中,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所以多采用“门下”两字。宋代的诏书继承唐代又有所变化,“门下”二字居多,但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所以元朝的圣旨开头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古文,意为“上天眷命”。

明朝是最早使用“奉天承运”作为圣旨开头的,出自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认为自己的统治出自天意,所以敲定了“奉天”二字。“皇帝诏曰”也表明了圣旨的权威性。到了清朝,圣旨样式划分更加明确。共分为诏、敕、制三种,一般不会随意用诏。诏就是昭告天下的意思,一般只有册封太子、皇帝驾崩、对外宣战等大事时才会用诏。

需要说明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正确读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不是影视剧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

------------------------------------------------------------

本人原创,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7

这个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早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开国后在南京建了一座宫殿,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就叫“奉天殿”,\"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

8

这个断句是错的!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早是朱元璋发明的。由于他的出身问题所以他的意思是上天派来当皇帝的!所以朱元璋对上天很尊崇!改南京为应天府!皇宫最大的殿叫奉天殿!均是来证明我与其他人与众不同

9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宫廷戏里大家耳熟能详,那么,是否真的在皇帝的圣旨上皆由这八个字开头呢?

说法一

若说源头,那要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谈起,他称雄天下,于是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了,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看来“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曰”这两个字则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一直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可是,“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却从未在历史中出现过。

据说,“奉天”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 奉天殿”。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并把明朝的首都改迁为北京,又在北京模仿南京城建了规模更宏大的紫禁城,奉天殿自然也被原封不动的从南京“搬到了”北京。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这一说法也曾在清朝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知,这种四字用法最早源于明代的奉天殿。

说法二

另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就是开始于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也还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这几个字。而这一说法则是由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最早提出来的,在他写的一本《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奉天承运皇帝”这称号再加上“诏曰”这两个字,重新断句,渐渐就演变成了现在电视剧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