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纳粹德国的国防军和党卫军是两个从传统到意识形态都完全不同的组织。其中的国防军是普鲁士军队的继承者,代表着传统的普鲁士军国主义。而党卫军则来自纳粹党组织的“党卫队”,是纳粹党的法西斯民粹运动的产物。

(德国国防军是普鲁士军队的直系后代。无论是军官团的贵族色彩还是忠君思想都是)

普鲁士的军队是普鲁士君主国的最大载体,也是从1701年普鲁士王国建立到1947年普鲁士国家被废除,几乎贯穿普鲁士国家246年历史的国家象征。普鲁士国王们从勃兰登堡选帝侯时代就开始用军队的组织来把整个国家的人民当作士兵组织起来,把领土上的贵族地主作为军官团结在国王身边,而国王自己付出的代价就是必须扮演统帅的角色。

从国王——》贵族——》平民,转变为统帅——》军官——》士兵的角色变化,使普鲁士得以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个国家也因此得以维持一支和自身国力不符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即使在1870年成立德意志帝国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普鲁士身份。按照1870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不设常备军,相反继续保留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等国的陆军,这些陆军只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才按照宪法以及它们和普鲁士的共同防御条约,有接受皇帝统帅的义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因为战争需要普鲁士军队被迫快速膨胀,而且因为贵族军官大量死伤,而被迫接受了平民出身的,信奉天主教的甚至是犹太人的军官。所以到1918年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容克贵族色彩。所以才会允许非贵族出身的鲁登道夫和格勒纳这两任“军需总监”一步一步的抛弃了普鲁士君主制。

(十万陆军的缔造者赛克特将军(左侧第一人)陪同魏玛总统兴登堡检阅这支小小的国防军)

当《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军队总数不得超过十万人的时候,德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原,这种复原和重建的任务,是由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军人冯-赛克特主持的。这个人理想当中的新军队从理论上应该是“少数、精锐、火力强的快速机动部队”,而从军官的出身上来说则应该是清一色的贵族军队。借助裁军和重建赛克特把德国军队几乎拉回到了一战前的清一色的贵族军队的水平上。甚至连传统的各邦分离的传统都以“巴伐利亚司令部”的方式被保留了下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主教徒的军队不要进入普鲁士贵族主导的军队中枢机关。

(魏玛共和国的国防部和通过裁军和重建而逐渐恢复清一色贵族色彩的军官团)

但赛克特的军事架构里除了常备的少数精锐的贵族军队还设置了一种所谓的“民族的军队”。也就是非正规辅助性的武装力量,当机动部队突破和占领地方领土之后,这些“民族军队”负责维持占领区治安和保卫要塞和防线。机动部队和民族大军之间的关系,被赛克特的批评者形象的比喻为中世纪的贵族骑士和他们的平民弁从。

(自由军团在魏玛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来自被强制解散的旧军队)

而当赛克特主持他的军事改革的时候,他心目中的“民族军队”的典型,就是那些被强制解散的一战里的士兵。这些被解散却因为经济危机找不到工作的旧军人,组成了各种准军事武装。比如1918年和1919年到处镇压革命的“自由军团”。再比如之后的岁月里右翼的武装组织“钢盔团”,社民党的武装组织“国旗队”,纳粹党的武装组织“冲锋队”也属于这一类。

(自由军团在慕尼黑接受检阅,他们是镇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力量)

对这些准君组织,国防军一直试图纳入到自己的管辖之下,这种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战老兵的岁数越来越大,就变得越来越迫切。1930年成为国防部办公厅长官的施莱歇尔上校是最先认识到这种迫切性的人。因为他发现国防军所希望在东部波兰边界上成立的“本土防卫师”,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离开乡村到大城市谋生,以及一战退伍老兵的年龄增长,还有纳粹党的冲锋队对年轻人的吸纳,已经得不到足够的兵员了。而国防军既然无法突破《凡尔赛和约》的约束也就无法在待遇和福利方面和纳粹党争夺青年人。

(到三十年代希特勒和他的褐色洪流,已经吸纳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了国防军千方百计也要夺取的目标)

所以施莱歇尔最初试图把纳粹党纳入国防军的体系之内。在国防军的教育和训练系统之内成立一个机构来统管纳粹党的冲锋队,让冲锋队成为国防军的补充兵员。但这个计划因为希特勒的反对而遭到了失败。之后的施莱歇尔试图和纳粹党内的反希特勒势力和作,架空希特勒成立一个以他自己为总理,以纳粹内部的反希特勒领袖施特拉塞为副总理的联合内阁。但这个计划也遭到失败,1933年施莱歇尔被迫辞职,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魏玛共和国最后的总理,希特勒的前任,施莱歇尔将军)

施莱歇尔被反对他的布伦堡取代,布伦堡采取了和施莱歇尔相反的政策不再谋求吞并或者接管冲锋队。而随着纳粹的执政,冲锋队的领袖罗姆也一改之前的态度反过来要求由冲锋队取代国防军,实现纳粹德国意义上的“人民军队”。其结果是希特勒和布伦堡在军队放弃施莱歇尔,同时也承认党卫队,纳粹党则抛弃罗姆同时放弃冲锋队的条件下实现了妥协。1934年军队默许希特勒枪杀了施莱歇尔夫妻,同时希特勒也让党卫队清洗了冲锋队。

(冲锋队首脑罗姆和皇储威廉在一起)

从1934年之后党卫军和国防军彼此相安无事。但事实上兵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随着德国突破《凡尔赛和约》走上再武装的道路,国防军的规模就迅速膨胀。战争里的损失让国防军对兵员的要求愈演愈烈。而德国在国防军之外的两大组织,戈林的空军和希姆莱的党卫队,都把持着大批的人力,却不肯交给国防军。当国防军反复要求人员而希特勒也同意的时候,戈林和希姆莱为了不让手里的人员流入国防军,采取了相同的手段,那就是空军陆战师和武装党卫队。

(希特勒在他的帝国里看起来大权独揽,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他只是一个平衡者,他就无法让他手中的空军、党卫军和国防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补充兵员)

这两个组织的出现就意味着陆军不仅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补充前线部队,也就是把刚刚完成训练的新兵打散编组到前线部队里去,相反还要抽出有经验的老兵和军官去训练和指挥那些根本没有作战经验的空军和党卫军部队。这种组织上的派系倾轧,让德国国防军的实力一再下降,却得不到补充。有经验的部队越大越少,取而代之的却是从组织到指挥系统都完全不同的党卫军部队。

虽然党卫军因为信仰热情往往有着相当高的士气和战斗热情,但客观地说党卫军依然是对兵员的浪费。但随着国防军力量的衰退,反而是党卫军笑到了最后,到战争末期很多国防军部队连制服都没有换就直接成为党卫军部队。

国防军和党卫军,实际上正是近代德国历史上普鲁士军国主义和纳粹法西斯主义的二元关系的一个缩影。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军事妹子,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军队并非是政府军和党卫军,而是国防军和党卫军。德国国防军由德国国防部直接统领,高峰时期人数超过400万人,其中不乏有来自法国,来自北欧的各个国家的士兵,国防军主要的作战任务就是帮助德国发起一次次大规模的侵略战役,并且还承当占领区的维护和治安工作,所以被称为“国家的军队”,也因此叫国防军。

图为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

而党卫军部队顾名思义,就是纳粹党的私人卫队,早期只是配合德国国防军来应对国土内的治安,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也出现了自己的编制以及装甲师和步兵师,并且由于党卫军在二战未开始前就参与了国内的多次冲突,在德军指挥部积累了一定的声望,所以在德国先进武器投入使用时,一般都是先交给党卫军使用。相对于国防军,党卫军也是最忠实希特勒、作恶做多的军队。

图为二战时期德军的党卫军

并且党卫军的兵员挑选规则也要比国防军部队高上一些,所以致使国防军里经常出现“歪瓜裂枣”,比如在西线驻守“肺营”,“胃营”以及一些未满18岁的青少年部队,而党卫军中却是从各地募集来的精锐,所以即使到二战后期坦克以及重型装备供应不足时,党卫军仍然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并且不停的迟缓盟军进攻的脚步,甚至是不惜将整个编制都霍出去去对抗盟军。

图为德国党卫军第二装甲师

以致于,德国在柏林战役的最后期间党卫军也一直在各自的战线中奋战直到高层指挥部下达投降的命令。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后的战俘营清点中,250万人的投降部队只有不到11万人的党卫军部队,而且这11万党卫军部队还是在奥地利,巴伐利亚等地区被迫向美军“投诚”的党卫军部队。

值得注意的是,党卫队最终被国际法庭定义为犯罪组织,由于其恶贯满盈,很多盟军士兵都不愿接受其投降。

3

其实根本就是希特勒对于国防军的不信任,他一直在谋求一种能和国防军相抗衡的力量,以确保他对于德国和武装力量的绝对掌控!

希特勒一直以来都很难彻底掌控住国防军,尤其是那些国防军将领,他们忠于的是德国和德国人民,而不是希特勒。国防军总参谋部一直都有自己独立的战略思维,这经常与希特勒的想法所冲突,所以希特勒一直都想削弱国防军的实力,组建一支真正由自己掌握的武装力量。

在战争前期希特勒起初还对国防军抱有很大期望,认为只要拿下那些德高望重的高级将领,提拔一批青年军官,这些军官就会对他言听计从,感恩戴德。所以希特勒经常把前线的指挥官提升为元帅,而对于当时做出巨大贡献的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却拒不提拔,然而希特勒发现这些年轻的将领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对他言听计从,相反他们勇于指出领袖的错误,甚至同希特勒展开激烈的争吵。例如后提拔的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等。

事实强在一开始希特勒就对国防军充满了警惕,在德国武装力量大规模扩充的时候,希特勒将新兴的空军交给了自己的亲信戈林指挥,而且将原本属于陆军的高射炮单位也划给了空军。战后许多德军将领都表示正是希特勒这一安排使得国防军陆军通过军事政变推翻希特勒的成功率大为下降,因为没有防空能力的陆军很难达成某些军事行动。

尤其到了战争中后期,德国胜利的机会越来越渺茫,前线态势不断的恶化,更让他对国防军充满了敌意和不满,于是大量的扩充党卫军来削弱国防军的地位,这些由纳粹军官亲自掌握的党卫军同国防军混编作战,无疑会大大降低国防军可能的叛变行为。

4

二战期间德军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两支军队实际上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国防军属于国家,党卫军隶属于纳粹党。

国防军是国家的国防力量,不属于任何政党,所以不管什么人处于元首的地位,国防军都会遵命,他们负责的是整个国家的安危。

纳粹党卫军就要好好说说了,党卫军的前身是希特勒的冲锋队,希特勒当总理之前,整天到处发表演讲,但是面对政敌,希特勒派出冲锋队进行打压,很有点黑社会的性质。到了后期,冲锋队总队长罗姆开始另立山头,希特勒杀掉罗姆后开始清洗冲锋队,不过冲锋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希特勒从冲锋队当中选择精英组建党卫队,由希姆莱指挥。

二战开始后,党卫队开始扩充为党卫军,直接参加各个战场的军事行动,党卫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指挥或者兵员素质在整个德军当中都属于上乘,所以在战争中的表现也很出色。

相比于党卫军,国防军做事能干净些,党卫军因为是为纳粹党服务的,所以会贯彻执行纳粹党的政策,尤其是屠杀犹太人。这一点让许多国防军将士都看不上。

5

这是纳粹德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军队划分方式。

纳粹德国没有诞生时,德国还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当时的德国军队被严格限制发展,这也是后来的德国国防军的前身。在希特勒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增强军力,而国防军就是在这个时期不断发展壮大的,并最终成为了二战中那支叱咤风云的力量。而党卫军,最早是纳粹党的武装力量,主要用于保卫希特勒等重要人物的安全。后来冲锋队被血洗之后,党卫军一家独大,并开始不断发展。

而最初,德国国防军的效忠对象是德国人民,党卫军的效忠对象则是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后来希特勒不断加强自身权力后,将国防军的效忠对象改成了国家元首(即希特勒)。而党卫军也划分有多个部门,负责政务党务等的党卫队、负责作战任务的党卫军、负责看守集中营等部门的看守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负责作战任务的武装党卫军。而早期,国防军实力要比武装党卫军强得多。

武器装备上,国防军可以率先使用德国自产的很多武器装备,比如M35钢盔、MG34机枪、4号坦克等,而党卫军当时只能用老旧产品或者缴获产品,比如一战的M16钢盔、缴获的38(T)坦克、ZB26机枪等。而在人员素质上,早期的国防军整体上要比党卫军高,比如最初的党卫军骷髅师主要就是监狱看守组成的。

不过后来由于希特勒对于国防军将领的信任度不断降低(作战失利外加刺杀事件等),其开始倾向于党卫军,很多新式武器装备优先分配给党卫军,人员补充同样如此。导致国防军部队的战力开始下降。

6

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二战中德国之所以能征善战,国防军和党卫军都功不可没。虽然二者同属于一个国家,但是两者分别属于两个体系。那既然是同一个国家为何要整两个不同的体系呢?

德国国防军这个词可以追溯到一战,一战失败后,大部分德军都被遣送回国。而恰逢1919年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需要组织军队,于是所有一战的老兵都被组织起来,德国还颁布法例条文称其为临时国防军。


等到了1921年的时候,魏玛共和国基本完成了对社会秩序的重新构造,但是因为《凡尔赛条约》的制约,临时国防军的临时两个字还暂时不能去掉。而他们的职责就和日本的自卫队一样,是一只防御性能的部队。直到希特勒上台扩军后,这个临时国防军才改名为德国国防军。

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前,所有的德军都可以称之为国防军。

虽然国防军隶属于国家政府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但是并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而服务,他们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之所以听从希特勒的指挥,只是因为希特勒代表了政府。离开政府的希特勒,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而且国防军内部组成人员基本都是传统的普鲁士贵族,说起这普鲁士贵族,那来历可就太久远了。


都知道德国是一个军国主义色彩的国家,早在十六世纪,容克贵族就开始掌握国内的军事大权类似于中国的门阀。他们十分注重出身,这点对于草根出生的希特勒来说十分不利,而国防军内部将领大多出身名门,他们自然十分看不起希特勒。虽然表面顺从于希特勒,可是暗地里还是各种不服从。而希特勒也对这些棘傲难驯的将领感到头疼。

希特勒准备当选总理的时候就知道德国国防军绝对不会完全服从自己,他需要一只十分忠诚的军队来替他扫平所有的障碍,帮助他完成他的宏图霸业。这个时候就有了冲锋队的诞生,后来希特勒为了能够成功竞选,需要国防军和容克贵族的支持。而国防军明确表示,只要希特勒解除冲锋队,那么国防军可以支持。


因为冲锋队已经发展得太过壮大,严重威胁到了国防军的权利和利益,所以解除冲锋队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长刀之夜”行动,包括冲锋队头子罗姆在内的一干主要成员全被血洗。但是解散冲锋队,并不意味着希特勒放弃属于他自己的武装力量。

冲锋队就此解散,以希姆莱的党卫军取而代之。

希姆莱是谁?希特勒的心腹啊,有他管理党卫军自然也是在替希特勒招兵买马,在希姆莱的领导下,快速发展,到了1934年,党卫军的人数已经多达五万人左右。


最初的党卫军筛选机制十分严谨,必须是三代之内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必须对纳粹党有着绝对的信任。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兵员紧缺后,党卫军开始逐渐降低自己的要求,开始招收有日耳曼血统的非德国人,同时招收斯拉夫人。而这两种人主要在军中负责一些打杂的事物和维护地方治安。

党卫军虽然规模日益扩大,可是与国防军相比还是一群土鳖。

战术素养、武器装备与国防军相比都是差得远。于是希特勒就利用职务之便将党卫军的军官派去学习。这批军官学成后再不断改进党卫军,在后来的一次次战役中。党卫军多次充当东线的灭火队,他们对纳粹的痴迷程度使他们更加顽固,往往都战斗至最后一名。其中最出名的就有维京师、骷髅师、帝国师,这些都是党卫军中的精锐部队。


写了这么多,之所以德军会分为党卫军和国防军两个部分,第一还是因为希特勒并不信任国防军,他们之所以效忠他只是因为他是德国总理的原因。所以希特勒为了自己可以坐得更稳当,必须发展自己的亲信。

其二发展党卫军也是为了制约国防军,现在的国防军听从希特勒的命令也是从希特勒手中看到了德国辉煌的希望,与他们复兴德国的愿望不谋而合,因此二者才有合作的机会。一旦发生纷争或者因为理念分歧保不准会对希特勒动手,比如著名的狼堡刺杀事件发生后希特勒就再也不相信国防军了。

其三,因为党卫军属于希特勒的私人武装,所以对希特勒的命令基本是百分百顺从,不像国防军只是完成任务以内的命令,像任务以外的,比如屠杀犹太人,隆美尔和古德里安都拒绝过。所以希特勒迫切的希望有一支部队可以将这些国防军不愿意做的脏活全都扛起来。


不过说到底,希特勒发展党卫军,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于维护他的统治和保护自身的安危。

这些党卫军对着希特勒有着痴迷般的疯狂,在战争中从来都不遵循国际准则,虽然国防军也同样干过坏事,可是比起党卫军们,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滥杀无辜,随意处决战俘,犯下了累累罪行,这也是战败后党卫军被抹杀的原因。

7

二战中的德国军事力量,主要是有国防军和党卫军两个系统。其中,国防军是德国的所谓政府军,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德国是军队缔造的。

德国国防军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普鲁士王国,不过当时德国还没有统一,经过俾斯麦,老毛奇的一系列王朝战争,普鲁士最终统一德国,现在的德国基本上定型。从普法战争开始,德国陆军各种制度,兵器都是各国陆军学习的对象,尤其是总参谋部制度。

由于可以说是陆军缔造了德国,所以德国陆军又和国内的贵族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德国国内的势力很大。

而党卫军应该算是纳粹党的党军,最初的雏形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大约120人,后来在二战中发展成为一支数量达到90万人的武装力量。其中,包括武装党卫军,还有内卫就是著名的盖世太保,以及集中营的看守部队几大块,武装党卫军包括38个作战师。

由于党卫军执行了集中营的看守以及种族灭绝任务,在二战后的德国,党卫军被认定为犯罪组织,上至希姆莱,下到普通的成员,都被追究责任,当然如果经过调查没有战争罪行,也就会被释放。

希特勒成立党卫军的目的就是要制衡在国内势力太强的国防军,尤其是陆军,德国国防军三军中,空军是由戈林组成,戈林是纳粹党的元老,海军在邓尼茨上台以后,对于希特勒的忠诚也是可以不用担心。但是德国陆军就不同了,由于陆军的反对,逼着希特勒对冲锋队进行了清洗,杀掉了罗姆以及冲锋队的大部分中高级成员,有的资料说是600多人,而冲锋队可以说是纳粹党自己的武装,这一点可以想见陆军在当时德国国内的势力。

希特勒和所谓的容克贵族之间并不融洽,容克贵族看不起希特勒,在二战初期,希特勒用一系列冒险成功所建立起来的威信暂时压制了容克贵族,同时也利用这个时机努力扩充武装党卫军,这一时期的党卫军开始编组作战师,党卫军几个比较精锐能打的师都是都是这一时期组建的。

德国人到了战争的后期,特别喜欢编组这个编制超大的部队,大部分都是党卫军,国防军中是大德意志师也是这样部队,当国防军其他的作战师都在缩编的时候,党卫军的几个精锐师每个师都有2万多人,而且补给装备都好于国防军,在具体的使用上,武装党卫军被当作救火队使用。这里指的是武装党卫军编号在20以内的几个师,除了这几个师,大部分的武装党卫军战斗力都很差,杀老百姓倒是挺在行。

到了希特勒和容克贵族彻底翻脸的720事件以后,希特勒对于国防军就已经基本失去了信任,对于党卫军的倚重就更大了。

8

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每当我们说到希特勒之时,总是说它在二战中的德国,做到了“神”一般的存在,没有任何制约他的存在。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从一些历史的小裂缝里不难看出这个定义有点“鲁莽”了。

希特勒虽然是大独裁者,但是从它掌权到柏林城破自杀之时,他始终没有彻彻底底的控制德国所有势力,其中他最不能抓住的莫过于德国的容克贵族们。

德国的前身是条顿骑士团,该骑士团是教皇手下的一个纯军事组织,每一名成员都是军人。1525前后条顿骑士团大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在波兰国王的帮助下,完成了骑士团的世俗化,成立了普鲁士公国。

至于如何世俗化,首先在信仰上改信路德宗,跟罗马教廷彻底划清界限,再而阿尔布雷希特向波兰国王效忠,波兰国王则给予阿尔布雷希特统治普鲁士地区的权力。

作为曾经的骑士团成员们,普鲁士的大公们为了拉拢他们,以及表彰他们对普鲁士这个国家建立,有着卓越的功勋,赐予了这些骑士们作为“贵族”的权力,不但给土地,还让这群人基本垄断军队兵源。

如此一来的直接结果即为容克贵族们几乎完全把持住了军队,成为德国军队这个枪杠子的最典型特征。1918年11月28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作为唯一可以压制容克贵族的存在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容克贵族几乎垄断了整个德国军界、政界。我们所熟知的让希特勒都忌惮三分的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就是典型的容克大贵族。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一路上为他的选举保驾护航的纳粹党私人武装“冲锋队”,在领袖恩斯特·罗姆的带领下人数膨胀到了250万,成为超过国防军的德国第一武装力量,且一度表示出了要“取代”国防军的意识。

面对来自冲锋队的威胁,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容克贵族们开始向希特勒软硬皆施,以国防军效忠希特勒为糖果,换取希特勒自断手臂,干掉冲锋队。

由于当时冲锋队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成规模的武器,根本无法跟国防军对抗,加之冲锋队忠于纳粹党,而非希特勒自己,于是希特勒在1934年6月发动大清算,处决了罗姆以及百余名冲锋队高层。

在威胁之下自断手臂,这是希特勒第一次领略到了传统容克贵族的能量。在此之后为了平衡自身跟容克贵族的实力比,希特勒将完全效忠自己的私人卫队不断扩大规模和武装化,进而演变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党卫队。

由于党卫队本身就是牵制国防军的存在,国防军往往十分看不起党卫军,认为他们只是走狗一般的存在。而党卫军这边因为跟希特勒走的近,也被钦点为了元首的“御林军”,往往在政治上自认为自己是高国防军一等,所以也看不起国防军。

党卫军是纳粹以及希特勒牵制容克贵族的产物,本身是一定以纳粹利益为先,而国防军往往是以容克贵族利益为先,因而在核心出发点不同的情况下,整个二战中二者都一定会分的很清楚,毕竟“道不合,不相为谋”,他们只是在让德国崛起的这个梦想下,因利益而勉强在一起而已。

9

二战纳粹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本质上就有区别,简单来说德国国防军效力于德国政府和民众,不是纳粹党的军队。

党卫军只忠诚于纳粹党,其前身是纳粹党武装冲锋队,说白了就是纳粹党的私人武装。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两只军队不同的地方。

(党卫军)

一、二战德国国防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战败投降,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宣布退位,这意味着德意志帝国的结束,而后取而代之的就是魏玛共和国,德国国防军就建立在这一时期。

德国国防军建立之初很艰难,魏玛共和国是德意志帝国的延续,所以要承担一战战败国的责任,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土地割让,让这个国家根本没有余力和心思从新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

所以,在各种考虑之下,魏玛共和国召回了相当一部分德国一战老兵,作为这支军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就是后来的德国国防军的雏形。

从名字上可以理解,德国国防军是国家军事力量,服务于政府与人民。

二、党卫军

党卫军听名字就知道了,这是一支由政党控制的军队。

党卫军构成复杂,最开始为希特勒个人护卫团,主要负责保护纳粹党高级党员、情报搜集、监察等职责,后隶属于纳粹党武装冲锋队,纳粹冲锋队可是地道的私人武装,1923年11月8日纳粹党啤酒馆暴动期间,冲锋队在其中就担任了重要角色,但这时候的纳粹党还是一个很小的激进党派,啤酒馆暴动失败以后,冲锋队被解散,纳粹党高级党员也被逮捕包括希特勒。

后,纳粹党重建,组装冲锋队也随之重建,重建之后的冲锋队在职责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党卫军也随之开始成建制的整编,从最开始的纳粹党私人保镖,像准军事化过度。

由于是纳粹党的私人军队,在建设上,一直保有优先级,可以说后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党卫军装甲部队是用钱堆出来的。

总之,国防军和党卫军有什么区别,说简单了,就是国防军是国家军队由国家掌控,党卫军是私人武装由纳粹党控制,也就是说,党卫军只听纳粹党的不听政府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10

政府军,顾名思义是政府属下的正规军,其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和人民,但在有些国家也不排除被当作对外侵略对内镇压人民的工具;党卫军是纳粹党的党军,听从纳粹党领袖指挥,其主要职责是执行纳粹党的政策,维护纳粹党的统治,由于其装备精良、信仰狂热,后来也经常被投入作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