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细雨霏霏,天气骤然变凉,在一场冷雨中,我去趟井陉的石头村,参观了于谦博物馆,随后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想想大明朝的于谦当时一心为国,却最终落得一个斩刑,这不正好迎合这个问题么。
英宗被瓦剌俘获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最为特殊的皇帝,因为他做了两次皇帝。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英宗朱祁镇从小的梦想就是领兵打仗,做一个文治武功兼具的伟大帝王,瓦剌入侵,给了朱祁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恰恰当时的他的发小王振(宦官,人称王伴伴)又那么“善解人意”,知道英宗的心思,所以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圆一个帝王的梦想。
如同两个孩子过家家,明英宗和王振率领大明朝五十万精锐,出击瓦剌。结局世人皆知,丝毫没有军事经验的“孩子”朱祁镇被瓦剌领袖也先擒获。
拥立代宗称帝
擒获了英宗,也先信心大涨,继续纠结大兵,准备一举拿下北京。明朝皇帝丢了,群龙无首,于谦为国忧虑,牵头拥护监国郕王朱祁钰称帝。后徐有贞建议迁都到南京避开瓦剌的大军,被于谦怒喝,以南宋迁都临安为例告诉众人,如果迁都,大明会和大宋一样,早晚必亡。
于谦拥立朱祁钰称帝,喝骂徐有贞已经为他埋下了祸根,于谦最后也确实死在这两人之手。
北京城大战瓦剌
瓦剌也先挟英宗围困北京,于谦已经纠结二十二大军严阵以待,也先看捞不到好处,就派人要和代宗和谈,交换英宗来换取好处,代宗朱祁钰不同意。当时于谦已经是兵部尚书,代宗本来就是于谦拥立的,所以他对于谦无比信任。代宗不同意拿英宗来谈判,背后必然是听了于谦的劝谏。于谦一心为国,知道若此时迎回了英宗,明廷内部拥立代宗和英宗的大臣必然会产生分歧,内部一乱,也先就会乘机而入。
为大明江山,于谦心底无私,只是英宗却成了牺牲品,英宗自作孽,罪有应得,也许他是阶下囚时会这样想,有朝一日咸鱼翻身,他肯定认为是于谦等人弃他不顾。
北京城一战,于谦领兵在城外迎战,命人关闭了北京城所有的城门,于谦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众人知晓,此战已是死战,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于谦领兵背水一战,也先战败,亲弟弟也在乱战中被大炮轰死,他又怕各地勤王的援兵赶来,被困死在北京,所以最后也先裹挟着英宗撤退了。
迎英宗还朝
也先北京城之战大败,英宗也不能用来捞油水,最后也先和大明沟通要放回英宗。也先放回英宗可谓是用心歹毒,英宗回归势必会给大明政坛带来不可预测的变化,有些改变或许是为也先可利用的。
迎接英宗还朝,明代宗反对,他才做了一年皇帝,龙椅才坐热,如果英宗回来他必然会成骑虎之势,位子肯定不能撒手,否则就等于把刀递给了别人,如果不让龙椅,要如何处置英宗。
如果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于谦不应该接英宗还朝,因为代宗是他拥立的,朝廷一切国家大事背后都有他的影子,如果英宗翻盘,等待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但于谦还是劝代宗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代宗听了于谦的话,才接了英宗回朝,而于谦也最终死在了英宗的手上。
于谦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大家,因为心中始终想着“清白”两字,为国忧虑,为国尽忠,为官正还刚,正如他诗中所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他心中的“清白”,哪怕是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一直被幽禁的英宗终于等来了机会,他纠集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策划了“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夺回皇位后,英宗就先把于谦打入大狱。开始,英宗也在犹豫是否要杀于谦,徐有贞补了一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这刀非常恶毒,徐有贞是在告诉英宗不杀于谦,就不能否定当年于谦拥立代宗就位的事,今日的“夺门之变”也就变的不合法了,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英宗本就昏庸,宠信小人原就是他骨子里带的秉性,如果当年他不听王振的怂恿,也不会被也先囚禁一年,被代宗幽闭数年,而且,英宗心中也忌惮于谦,自己被困瓦剌,于谦就另立一帝,如果以后自己再有过错,忠心耿耿的于谦为了大明的前途,估计还会再立一帝,这种人不能留!
于谦为国家天下,燃尽一腔热血,结果被英宗判了一个斩刑,最后还是死在“忠心”之上!
总结
于谦死后,查抄家产,居然发现家无余财,足见其一生廉洁清正;为了大明江山,于谦置生死于度外,甘愿粉身碎骨,为国尽忠,《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只是于谦太过刚正,不能张弛有度,得罪太多小人,最终死在小人和昏君之手,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