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三泉,下铜而置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不请自来。
确切说,秦始皇陵地下的部分是“地宫”,但地宫并不等同于宫殿,其实就是地下的墓室。
秦始皇地宫,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有所记载,如下: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后来,班固的《汉书》里也提到了秦始皇陵,如下: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把这些记载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知道秦始皇陵地宫具有如下特点:
- 1.很深。穿三泉,就是挖透了地下水,但地宫里需要保持干燥,所以要想办法进行堵塞,也就是《汉书》里面说的“下锢三泉”。
- 2.规模宏大,否则也容不下水银的江河大海。
- 3.随葬品丰富,文献里记载了各式各样的珍宝,不难理解。
可是,至今秦始皇陵的地宫并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对地宫里面的结构和棺椁、随葬品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想象阶段,一些流传的复原图也是如此,并没有很强的学术性。
关于秦陵地宫的规模,倒是利用物探的手段做了一些检测,可是结果也不是很一致。大家可能有一些误会,觉得用上了高科技手段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地下情况很复杂,遥感物探也只能看个大概而已。
△秦陵遗址平面图
比方说地宫的深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一批中外学者曾认为秦陵地宫深达500~1500米!这个数字显然太夸张了,不切实际,是秦代生产水平无法实现的,即便现在来挖,也够费劲的。
除了这种说法,还有50米左右、30米左右等说法。相对而言,三五十米还是比较合理的。
地宫的水平分布范围,有些学者认为整个地宫东西170米、南北145米。最中心为墓室,墓室周围有一圈围墙。
可是在上世纪,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仅仅宫墙的边长就有390~460米。
所以呢,起码在目前,仅仅通过文献记载或者科技勘探,都无法真正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说秦始皇陵地下有宫殿,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是九卿臣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秦始皇陵底下确实有宫殿,称为地宫。秦始皇陵地宫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下面。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是秦始皇陵最神秘的所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挖掘,流传着种种传说和不解之谜,困扰着考古学家们。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占地56.25平方公里,有外城、内城、寝殿、珍兽坑、马厩坑、俑坑等等。这里的设施和用具,跟现实社会一样,应有尽有,安排十分周密。据史书记载,修陵高峰时期,一次最多征役73万人。比古今中外历史上修建的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的劳力都要多。
公元前210年夏天,50岁的秦始皇死在了他东巡的路上。公元前209年,胡亥继承了大秦帝国皇位,史称秦二世。胡亥下令把正在修建阿房宫的70万民夫调到了秦始皇陵的工地。随后,秦始皇被安葬在了他的这座前后修建达39年的陵墓中。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秦二世胡亥匆忙将修陵人武装起来,抵抗起义军,秦陵因故草草完工,成了“半拉子”工程。
地宫是秦始皇陵墓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由于深藏地下,后人对这个神秘的地宫一直缺乏直观的认识、了解,成了先秦文化最大的谜团之一。
二、史书中关于秦始皇地宫情况的记载
历史文献中首次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情况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据汉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是这个意思:秦始皇从即位开始,就准备凿穿骊山修建自己的陵寝。统一天下之后,在全国共征集劳役70多万人开始修建,秦陵地宫挖得很深,深到穿过了地下三层泉水,在下面用铜汁浇灌成棺椁。地宫中修建了秦始皇生前主要活动的宫殿台观,如阿房宫、咸阳宫等,还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藏有大量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为了防止盗墓者,秦始皇令工匠在地宫门上制作了机关暗箭,盗墓之人一接近,便会射出箭来,将其射杀。又将大量水银置入相互作用的机械中,让其循环往复,以表现百川江河大海中的水流动。墓室顶上绘有天文星宿图像,就是画了一幅天体图(有的学者推测这幅天体图的形象是:正中为斗星,围绕斗星一周应有28宿,还有与之相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扶桑、桂树、太阳、月亮、金乌和玉兔的形象),地面则模拟地理概貌及秦统一中国之后的行政区划,即36郡的位置。还用人鱼即文献记载的娃娃鱼的脂肪做成的蜡烛能一直燃烧很长时间。
此后如《汉书·刘向传》等从司马迁的《史记》进行了演化,如下记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在《贾山传》中又说:“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此后《水经》、《三秦记》、《三辅故事》等书均有记载。
在《汉旧仪》中,有“丞相斯昧死言:臣将所隶徒七十二万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的记载。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是这样: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遇到了坚硬如铁的地方再也无法掘动,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烧也烧不着,敲着好像是空的,秦始皇听后,下令“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研究秦始皇的专家学者们对“旁行三百丈”一说既很感兴趣,又难得其解。这“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三、对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历程
最早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学者是明代的都穆。
随着近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实地测量了秦陵封土的高度、形状及底边尺寸。
1917年,法国学者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有高低不同的三层台阶。
1962年,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1974年0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
1974年07月,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支考古队进驻工地。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一座陪葬坑内,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1985年后,除兵马俑外的陵园考古工作因故搁置,直到1995年3月,为配合临马公路的拓宽工程,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
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陵园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保护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2002年初,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先后几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在听取吸纳专家意见后,在2002年11月将《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课题列入“863”计划。课题的总目标是“以秦始皇陵区为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无损勘察,探测皇陵和皇陵区文物分布,提供判定皇陵地宫存在与否的科学依据”。一年后,专家们在史料记载和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依靠高新技术赋予的探测能力,让秦皇陵地宫的轮廓跃然眼前。
2019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一项最新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在秦陵在秦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对一座编号为一号墓葬(QLCM1)的“中字形”墓葬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四、根据2002年11月“863”计划进行的无损勘察探测出的秦始皇陵地宫轮廓
2003年11月底,考古专家们在史料记载和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采用现代考古技术方法,结合传统考古方法,全面了摸清陵区地下、地上文物的总体布局和内涵。
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课题组第一负责人刘士毅对探测所用的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地球是有磁场的,如果地下物质的分布都很均匀的话,便无所谓异常。如果地下有不同的东西,那它的磁性就会有差异,显示出磁异常。根据磁异常,可以计算它的外形、大小等等。地球也是有重力场的,地下高密度体和低密度体都会引起重力的异常。另外还有电场,如果地下有导电性好的东西,比如金属物或潮湿地带都会引起导电异常。只要出现这些异常,我们都可以用地球物理技术将它探测出来。地宫是人工建筑,破坏了未开挖前地层的均匀性,因而有可能引起地球物理异常,这是使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古墓的理论依据。”
此次物探发现地宫中的墓室和宫墙均为石质结构。
1、地宫: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地宫中的墓室边界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开挖范围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左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2、宫墙: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
3、阻排水渠: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4、墓道: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但是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
5、水银:在物探考古过程中,专家还发现大范围、强异常的汞含量,初步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真实性。测量探测到的封土堆汞异常分布特点耐人寻味:北、东最强,南、西次之,北、西最弱。根据秦始皇墓内以水银模拟天下江河的传说加以推测,可能反映了秦朝时期中国人的江河地理概念,例如可能与秦始皇到过渤海有关。1981年的土壤汞量测量中,科学家在封土堆中部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推断有史书记载的地宫中的水银河、湖、海引起。这次复核了土壤汞测量结果,两次结果基本一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6、关于“旁行三百丈”这一历史记载的解释:考古专家们推断,秦始皇陵地宫最初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有可能是记载中秦始皇陵初挖之处。由此向北“旁行”三百丈(约700米)至今封土堆处重新开挖。但这也仅是推断,正确与否也要等待研究的深入来证实了。
通过此次勘探,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4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他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内城面积约2.13平方公里。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他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如众星捧月一般。
五、秦始皇陵地宫至今不开发的理由:
关于秦陵地宫之所以至今尚未发掘,据有关专家透露,主要原因有五个:
1、地宫面积太大,若要发掘,需在76米高的封土上盖保护大厅,工程很大。
2、地宫地下水位高,地表16米就有水,而地下建筑都在16米以下,抽水工程很大。
3、封土层至地下层深100米左右,挖土工程量很大。
4、地宫封地周围的汞含量高出正常量280倍,如何通过汞密封层,至今未有办法。
5、大量地下文物出土后如何保护,不受自然破坏,至今也找不到好办法。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不准现在盲目发掘。
总之,秦始皇陵的地宫是按照秦始皇地下王国的构想修造的,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埋藏品极为丰富。如果有朝一日地宫被发掘,人们就会发现地宫必然是一座反映秦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灿烂文化艺术的文物宝库,必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无与伦比的考古发现。
我是九卿臣儒,用脚步丈量时光,用历史拓宽人生。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大家还能有一点帮助,请关注并评论,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的动人之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删,非常感谢)
史料记载,墓内建筑灌有铜液,结实坚固。墓中布置有宫殿,丞相等百官塑像按职位高低排列两旁,像生前朝见秦始皇一样。珠玉珍宝,更是多得不可计数。又用人鱼膏做烛,在墓中燃烧,如同白昼。
为防后盗挖宝,又令工匠制弓弩,如有人穿坟入内,弓弯便会自动放射。秦始皇尸体入墓,将没有生子的宫女,全部活埋殉葬。为了防止工匠泄露机密,不待工匠出来,封闭墓门,工匠都被活埋在里面。
经过多年的调查,考古专家已经大致查明了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位置和规模。早在1962年,考古学家就知道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座皇宫的大小。不仅如此,仅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墓室就有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秦始皇的地下宫殿有多大?既然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内部空间如此之大,那么是什么支撑着如此大的内部空间呢?
考古学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基于多年的探索,他们意识到是“夯土墙”支撑着如此巨大的内部空间。所谓的“夯土墙”也可以理解为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宫墙。秦始皇陵地下宫殿位于地下30多米处,如果夯土墙的承载力达不到,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据报道,夯土墙高30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夯土墙的打桩过程非常苛刻。秦制度的优点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夯土墙完成后,会有一个强弩射击,标准是不能插入墙内。否则,无论建什么样的墙,都必须拆除重建。因此,秦始皇陵地下宫殿夯土墙的质量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
不仅质量可靠,夯土墙的硬度和细度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秦朝的夯土技术可以参考秦之岛遗址。到目前为止,夯土极其坚硬。考古学家称,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每一层夯土墙都是用细土堆积并碾压而成,厚度约为5-6厘米。几千年后,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夯土墙变得极其坚硬,支撑秦始皇陵地下宫殿巨大的内部空间基本上没有问题。秦始皇建造的第一座帝王陵墓是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即使在今天先进的科学技术下,我国的考古学家仍然没有足够的把握去挖掘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一方面,技术确实不可用,另一方面,国家决策层不允许贸然挖掘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随着中国考古技术的发展,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重新发现。
秦始皇陵,从嬴政13岁登基为王开始修建,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构造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自1974年被发现,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被挖掘。因此,地宫内部具体是什么样子,目前只能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勘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大致推断。
1、规模宏大。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亡如事存”的思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现已探明,陵墓地宫,东西长260米,南北长160米,面积41600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5个足球场。如果再加上陵墓四周的陪葬坑和墓葬群,范围可达56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大小,其规模之大,旷古绝今。
2、位置极深。据史料记载,它“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塞以文石,敷以丹漆,深极不可入”。也就是说,它不仅超出地下浅水层,更是穿透深水层,用铜水灌注,再涂敷生漆密封。考古查勘曾沿地宫边缘钻探到26米深度,仍是人工夯筑土层。综合史料及勘探数据,估计陵墓最深处可达35米以上。
3、构造复杂。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陵墓之一,整个墓葬仿照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呈回字形,分四个层次,即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墓室四周以厚夯土墙相围,其内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甚至排水设施,应有尽有。据《史记》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做江河湖海,用明珠为日月星辰,宛然一个小世界。
4、珍藏丰富。如此庞大而又神秘的陵墓,到底埋葬着多少珍宝呢?《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西汉大学者刘向曾感慨:“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地宫内具体有什么珍宝,目前尚未可知,倒是,陪葬坑已经出土了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尤其是1980年出土的大型彩绘铜车马,举世罕见,被誉为“青铜之冠”,陪葬坑尚且如此,地宫珍藏之丰富可想而知了。
既然秦始皇陵如此神秘,珍藏如此丰富,为什么就不能挖掘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土木工程技术和文物保护技术都达不到完美挖掘的标准,再者,它的规模、深度和结构,决定了挖掘它必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挖掘秦公大墓尚且挖了10年,秦始皇陵是秦公大墓的10余倍,如果细致挖掘,至少要挖150年,工程量太大了。
另外,受传统观念和野记小说的影响,网上还有一个说法,秦始皇陵处于华夏龙脉之上,一旦挖掘,会破坏华夏龙脉。至于真假,就见仁见智了。
秦始皇的陵墓是什么样的写回答有奖励
秦始皇的陵墓是什么样的
秦始皇的陵墓迄今还没挖开,里面的情况只能根据历史记载私下猜测。
而兵马俑只是在秦皇陵的旁边,属于陪葬品,在意外的情况下被挖掘出来的。
中国的国家政策是:古代陵墓,在没被盗,没发生坍塌,毁坏的情况下,是不准挖掘的。
毕竟,埋在地下才是最好的保存方式。而被挖掘了的陵墓都是发现了盗洞,或者毁坏的情况下,进行的抢救性挖掘。
目前秦始皇陵至今仍保存的相当好,所以,只要不是特别情况,中国至少在50年内是不会挖掘秦皇陵主墓的。
挖掘的也只是秦皇陵周边。主要是现在的保存技术还不够好,不敢随意乱开墓,一旦开了后,里面的文物保存就是相对大的难题。
就是石头匝起来的宫殿,隧道式地宫,没有什么稀奇的。——古代的建筑水平限制了它不可能有穹顶,更不可能有木质宫殿在里面,至于水银河,应该也是隧道式的,总之,大家不能去脱离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能力来想象当时的工匠水平,一切都得按照毛主席说的,实事求是。
关于秦始皇陵地下布局的回答已经很多了,那我就来做个杠精吧
首先说结论:即便有地下宫殿,也注定灰飞烟灭。
既然是讲皇陵,那么我们就以已开掘的皇陵中距今最近的定陵为例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距今不过四百多时间而已,但是当文物工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启地宫时,他们发现,供奉着万历皇帝及皇后棺椁的棺床上,铺满了随葬物,而两人的棺椁早已经腐朽,两侧放置随葬品的架子和箱子都已经腐烂殆尽了。
距今不足五百年的定陵木构架保存都如此糟糕,两千两百年前的始皇陵的状况自然是更加糟糕
百分之八十